采蓮曲王昌齡范文
時間:2023-03-18 05:29: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采蓮曲王昌齡,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精讀品析】
王昌齡(公元690年-756年)字少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被后人譽為“七絕圣手”。
這首《采蓮曲》與王昌齡的一貫風格不同。詩人描寫了江南女子采蓮時的歡快場面,寫出了采蓮少女的勞動生活和青春活力,全詩生動活潑,富于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
本詩以巧妙的構思,優美的意境,深深感染了讀者,贏得了讀者的廣泛喜愛。
本詩的藝術特色之一是構思巧妙,匠心獨運。詩人想要描繪的是采蓮少女,然而卻沒有對少女們的天姿麗色作濃墨重彩的刻畫渲染,而是讓她們隱于荷花叢中,于若隱若現中升華出一種朦朧恬靜之美。開頭兩句將少女的形象與青荷紅花相互映照,使它們構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給人一種少女與蓮荷一起凌波飄搖的感覺。荷葉――羅裙,芙蓉――臉,這既是比喻,又是形象的直接疊印。荷葉與羅裙在顏色上相同――青翠碧綠,在形象上相通――圓潤飄然;芙蓉即蓮花,少女紅潤的臉龐掩映在鮮艷的蓮花叢中,看上去蓮花仿佛是在為少女們爭相開放,采蓮少女與荷葉蓮花相映生輝,自然天成,如水融。“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亂入即雜入、混入之意。后兩句表達了這樣一層意思:采蓮少女與荷葉蓮花融在了一起,忽然之間不見了少女的蹤影;正待凝神靜氣,卻聽見一陣歌聲,原來采蓮少女隱在荷花叢中并未離去。這里以聲寫人,筆法含蓄,使詩歌意韻悠遠,更加耐人尋味。
本詩的藝術特色之二是意境明麗優美,層層深入,令人浮想聯翩。詩歌前兩句寫的是少女與蓮荷形象上的融合,讓我們眼前仿佛出現了蓮葉田田、荷花艷艷、少女清柔、陽光明媚的動人畫面。少女置身于蓮池中,荷葉與羅裙一色,面龐與荷花相映,風吹荷搖,人花難辨,使我們感到荷花就是少女的寫照,少女就是荷花的精靈,既有真切的生活感,又有濃郁的童話色彩。詩歌的后兩句在意境上緊承前文,同時又有深化。少女已完全融入荷葉蓮花之中,不見蹤影,而歡愉的歌聲隨風飄送,令人心馳神往。好一派荷塘無際、蓮花盛開、歡歌四起的場景!詩人在這里已完全放棄了對少女形象的描繪,而是使少女青春的歡樂與活力躍然紙上,整個畫面也因此有了詩意般的含蓄。
少女已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像少女一樣充滿靈性,少女像自然一樣素樸雅致,這就是《采蓮曲》所傳達出來的美麗意境。
【拓展延伸】
1.本詩的前兩句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采蓮少女為什么會“亂入池中看不見”?
2.本詩非常優美,請寫出一段話來描述這首詩的意境。
參考答案
《構思巧妙 意境優美》
篇2
1、《江南》中有“江南可采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2、 王昌齡《采蓮曲》中有“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
3、 楊萬里《曉出凈慈送林子方》中有“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2、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____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3、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____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
4、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____王昌齡《采蓮曲》
5、庭前落盡梧桐,水邊開徹芙蓉。____朱庭玉《天凈沙·秋》
6、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____蘇軾《贈劉景文 / 冬景》
7、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____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8、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____李璟《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
9、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____李商隱《贈荷花》
篇4
2、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宋·楊萬里
3、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4、菱葉縈波荷飐風,荷花深處小船通。《采蓮曲》 唐·白居易
5、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贈荷花》 唐·李商隱
6、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贈荷花》 唐·李商隱
7、風含翠篠娟娟凈,雨裛紅蕖冉冉香。《狂夫》 唐·杜甫
8、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西洲曲》 南北朝·佚名
9、畫船撐入花深處,香泛金卮。《采桑子·荷花開后西湖好》 宋·歐陽修
10、荷花開后西湖好,載酒來時。《采桑子·荷花開后西湖好》 宋·歐陽修
11、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夏日南亭懷辛大》 唐·孟浩然
12、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子夜吳歌·夏歌》 唐·李白
13、昔日芙蓉花,今成斷根草。《妾薄命》 唐·李白
14、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 五代·李璟
15、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納涼》 宋·秦觀
16、若耶溪傍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采蓮曲》 唐·李白
17、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 宋·蘇軾
18、荷花嬌欲語,愁殺蕩舟人。《淥水曲》 唐·李白
19、涉江玩秋水,愛此紅蕖鮮。《折荷有贈》 唐·李白
20、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里芰荷香。《鄂州南樓書事》 宋·黃庭堅
21、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山居即事》 唐·王維
22、紅蓮相倚渾如醉,白鳥無言定自愁。《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 宋·辛棄疾
23、竹色溪下綠,荷花鏡里香。《別儲邕之剡中》 唐·李白
24、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唐·李商隱
25、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采蓮曲》 唐·王昌齡
26、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南北朝·謝靈運
27、棹動芙蓉落,船移白鷺飛。《采蓮曲》 南北朝·蕭綱
28、圓荷浮小葉,細麥落輕花。《為農》 唐·杜甫
29、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江神子·江景》 宋·蘇軾
30、波面澄霞,蘭艇采香去。《祝英臺近·荷花》 宋·高觀國
31、藕花珠綴,猶似汗凝妝。《臨江仙·雨停荷芰逗濃香》 五代·閻選
32、白鳥朱荷引畫橈,垂楊影里見紅橋,欲尋往事已魂消。《浣溪沙·紅橋》 清·王士禎
33、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蓮。《宿贊公房》 唐·杜甫
34、田田初出水,菡萏念嬌蕊。《菩薩蠻·題畫》 清·龔翔麟
35、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暮秋獨游曲江》 唐·李商隱
36、一番荷芰生池沼,檻前風送馨香。《臨江仙·一番荷芰生池沼》 五代·尹鶚
37、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詠同心芙蓉》 隋·杜公瞻
38、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蘇幕遮·燎沉香》 宋·周邦彥
39、晚來妝面勝荷花。《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華》 宋·晏殊
40、東望鞭芙縹緲,寒光如注。《桂枝香·吹簫人去》 宋·劉辰翁
41、露清枕簟藕花香,恨悠揚。《虞美人·觸簾風送景陽鐘》 五代·顧敻
42、夕陽倒影射疏林,江邊一帶芙蓉老。《踏莎行·晚景》 明·陳霆
43、湘女歸魂,佩環玉冷無聲,凝情誰訴。《過秦樓·黃鐘商芙蓉》 宋·
44、翠蓋佳人臨水立,檀粉不勻香汗濕。《雨中荷花》 宋·杜衍
45、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知半日羞。《采蓮子·船動湖光滟滟秋》 唐·皇甫松
46、荷花芳草垂楊渡。《踏莎行·閑游》 宋·劉將孫
47、佳人反覆看荷花,自恨鬢邊簪不得。《東湖看荷花呈愿父》 宋·宋自遜
48、秀樾橫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靜年芳。《鷓鴣天·賞荷》 宋·蔡松年
49、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放言五首·其一》 唐·白居易
50、菡萏香連十頃陂,小姑貪戲采蓮遲。《采蓮子·菡萏香蓮十頃陂》 唐·皇甫松
51、卻是池荷跳雨。《昭君怨·詠荷上雨》 宋·楊萬里
52、白蓮種山凈無塵,千古風流社里人。《東林寺二首其一》 宋·黃庭堅
53、空擎承露蓋,不見冰容,惆悵明妝曉鸞鏡。《洞仙歌·荷花》 宋·劉光祖
54、水溢芙蓉沼,花飛桃李蹊。《昔昔鹽》 南北朝·薛道衡
55、今日方教花并蒂,遲遲,終是蓮臺大士慈。《南鄉子·戊申秋雋喜晤故人》 清·高鶚
56、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池上》 唐·白居易
57、移舟水濺差差綠,倚檻風搖柄柄香。《蓮葉》 唐·鄭谷
58、莫把碧筒彎,恐帶荷心苦。《卜算子·賞荷以蓮葉勸酒作》 宋·葛立方
59、蜻蜓立在荷花上,受用香風不肯飛。《湖邊》 宋·崔復初
篇5
一、創設情境,感悟意象
高中古詩詞教學的目的,除了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悟詩詞描寫的意象、作者的情感以及作品的主旨。教師只有耐心引導學生感悟意象,才能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和思想境界;而合理創設趣味化的教學情境,能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多媒體技術圖文并茂、聲像俱佳,能成功營造濃郁的師生互動氛圍,因此,適度借助現代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是不錯的選擇。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煜的《虞美人》一課時,先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了影視片段《虞美人》,讓學生一邊欣賞一邊感悟作者對故國的無限懷念。接著,要求學生反復誦讀“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這一佳句,初步體驗作者作為階下囚,深深懷念昔日花天酒地的生活以及面對殘酷的現實所產生的無限愁思。
再如,在學生鑒賞《春江花月夜》時,我先播放了《春江花月夜》的FLASH,那一幅幅美妙的江南春夜的畫面展現在學生的眼前,使他們在聲情并茂的的意境中,自然地感受到游子思婦的相思離別之苦。
鑒于中學生比較喜歡音樂的特點,我們還可以用美妙的音樂創設輕松愉悅的情境,助力學生在悅耳的音樂聲中進入詩詞的意境,把握其中的意象。如我在執教唐代詩人陳子昂的《春夜別友人》一課時,就開門見山地播放費玉清演唱的《春夜別友人》,讓學生感悟摯友分手時刻的惜別心態,體會詩人目送友人赴古道時心中忐忑不安的情懷。
二、注意積累,體驗意象
《高中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能圍繞所選擇的目標加強語文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注重梳理。”古人云:“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提高學生賞析古詩詞的素質,必須讓學生注重知識積累,尤其要積累古詩詞的表達技巧和方法,具體為抓住兩個“把握”。
第一,把握作品的意象和意境。意象是構成意境的基本單位,是作者表情達意所依托的客觀物象。學生學會鑒賞古詩詞,必須擁有一顆敏感的心和一雙敏銳的眼睛,真正懂得“一切景語皆情語”的道理。古詩詞里所敘之事和描摹的物態都是用來表情達意的,都是為表達作品的主題思想服務的。眾所周知,中國古典詩詞博大精深,內涵豐富,讓學生了解其中的一些意象至關重要,因為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感悟作者思想情感的關鍵。學生假如不了解作品中相應意象蘊含的意義,就不能真正把握作者的感情。
諸如“紅豆”比喻朋友情誼或男女愛情,“柳絮”表達人與人之間送別離愁之情,“采薇”主要指隱居生活,“折桂”比喻科舉及第,“鴻雁”和“雙鯉”指代書信,翠竹象征向上、正直、有氣節……學生掌握這些意象的內涵非日積月累不可。2010年全國高考卷考查了“折柳”,2011年全國高考卷考查了“雁”的文化常識。可見,讓學生了解作品的意象、風格等文學常識非常重要。
第二,把握作品的藝術手法。那些名篇佳作能流芳百世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是一個重要因素,諸如《琵琶行》( 白居易 )中的生動比喻,《雨霖鈴》( 柳永 )中的虛實相間,《夢游天姥吟留別》( 李白 )中的大膽夸張和奇麗的想象,《聲聲慢》( 李清照 )中的精巧疊字,《山居秋暝》( 王維 )中畫面的勾勒等。這些表現手法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僅有利于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還利于學生在體驗意象的基礎上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旨。
三、捕捉信息,認識意象
意象是構成詩詞意境的重要條件,更是領悟詩詞思想情感、揣摩詩詞意境的關鍵所在。因此,我們只有引導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捕捉意象,才能讓他們全方位感悟詩詞的意境,達到游刃有余的境地。學生在賞析描寫自然景物為主的作品時,可以將作者描寫的物象作為突破口,借助意象的動靜、虛實和色彩進行聯想和想象,從而體會作者的情感。
篇6
荷雖然沒有牡丹花的紅艷,沒有勺藥花的妖嬈,沒有薔薇花的芬芳十里。但它依然被人們所贊頌,這是為什么呢?因為荷不僅外表柔美,心靈也同樣美麗!
炎炎夏日,太陽整日高照著,大地就像個大蒸籠。為了乘涼,我提著裙尖、踮著腳,來到山下一戶人家的荷塘邊。
首先,撲入我眼簾的,便是那一片猶如翡翠地毯般的荷葉。讓我不禁想到了唐代詩人王昌齡在《采蓮曲》中寫的一句詩——“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這不正是這時的情景嗎?看完荷葉,我又仔細搜尋著荷花的足跡。過了一會兒,我不禁眼前一亮。在一大片碧綠的荷葉中,我隱隱約約看見了十幾個小圓點。我順著它們的方向走過去,果然不出所料,那十幾個小圓點兒正是亭亭玉立的荷花。荷花在荷葉的襯托下顯得格外美麗。那紅白粉紫的顏色;那含苞欲放的花蕾;那沁人心弦的清香。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正當我陶醉在這“人間仙境”的美景中時,一位老奶奶突然走過來,摘下了幾片荷葉。我走上前去,問:“老奶奶,您為什么要摘這荷葉呀,它有什么用處呢?”老奶奶答道:“孩子,你可別小看這荷,它可全身是寶呢!”接著,她便向我講了許多荷的用處。原來呀,荷的用途可廣泛了---荷葉用來做粥,清涼解暑;荷花做成香囊,隨身攜帶,清香撲鼻;荷藕用來做食物,香甜可口;荷籽可做藥物,消熱排毒。這些可都是夏天必不可少的東西呢!
所聞所見,讓我不得不佩服荷。它的外表供人們欣賞。連荷葉、荷花、荷藕、荷籽都要為人們所用。荷,你的外表美麗,心靈更美!
五年級:梁雨佳
篇7
二、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既可是敘事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或是抒情詩中的客觀人物。詩歌中的形象傾注著詩人的思想,包孕著詩人的感情。因而只有真正地了解詩歌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領會詩歌的思想。
設問方式
詩中刻畫了什么形象?詩中所寫形象有什么特點?詩中所寫形象對作者表達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詩中為什么要寫某一形象或所寫形象的作用是什么?
答題規范
詩中刻畫了……的形象,具有……的特點,從而以……的方式,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鑒賞規范
1.知人論世,關注背景。寄托是古人賦詩的普遍現象:或借詩歌以抒寫懷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發其報國無門、不為當道所重之憤;或逞其離愁別緒、物是人非之感;或敘其命運無常、孤苦無助之難。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了解作者,關注詩歌創作的社會背景,可以很好地掌握人物形象所寄托的作者情感。
2.抓抒情主人公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要準確把握人物形象,得抓抒情主人公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如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人物語言 “念”,神態“獨”“愴然而涕下”很好地展現了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中,一位憂國憂民、胸懷大志、孤獨的懷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常見詩歌形象
1.豪放灑脫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進酒》),表現了他淡于富貴、傲視圣賢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羈、豪放自負的性格。
2.憂國憂民、青衫淚沾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土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人并不僅停留在個人的哀怨中,卻能推己及人,其憂國憂民的精神可見一斑;自居易的“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琵琶行》),著一“泣”字與“濕”字,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
3.歸隱田園、鐘情山水的形象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飲酒》),寫的是悠游自在的隱居生活,說明詩人安貧樂道的思想。
4.愛惜人才的形象如龔自珍的“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雜詩》),其對人才的渴求,毫無遮攔地表現在字里行間。
5.兒女情長的形象如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詩歌寫了暮春時節與所愛女子離別時的無限憂傷和別后相思的綿綿情意,表達的是對忠貞不渝的愛情的歌頌。
6.懷才不遇、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形象如陸游的“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訴衷情》)所描寫的一個被閑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表達了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感慨。
典型題練
1.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6分)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注:京口,即鎮江,在歷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業之地。兜鍪,俗語叫頭盔,詞中借指兵士。
(1)本詞塑造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3分)
(2)詞人借這一人物形象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2.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回答問題。(6分)
采蓮曲
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采蓮曲
白居易
菱葉縈波荷風,荷花深處小船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
注:縈波,在水波上旋轉浮動。風,在水中搖擺。搔頭,古代婦女綰發的簪子。
(1)簡析兩首詩中采蓮少女形象的異同點。(4分)
(2)詩人通過塑造的采蓮少女形象,各表達出詩人什么樣的感情?(2分)
3.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問題。(6分)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1)這首詩的首兩句描繪了怎樣的環境。(2分)
(2)試簡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4分)
人物形象答案:
1.(1)塑造了一個統帥千軍萬馬,雄踞東南一方,奮發自強,戰斗不息的英雄孫權形象。或塑造了一個年少有為,具有非凡膽識,蓋世武功的不斷征戰的英雄孫權形象。
(2)詞人熱情歌頌孫權的不畏強敵,堅決抵抗,正是反襯當朝文武的庸碌無能,懦怯茍安。
2.(1)兩首詩中的采蓮少女都熱愛勞動,辛勤勞作。王詩中少女美麗、歡樂,充滿青春活力;白詩中少女羞澀、純真,情感真摯。(扣住原詩,分析出形象的個性特征,且言之成理即可。)
(2)王詩中表達的是歡悅之情,白詩中表達的是驚喜之情。
篇8
童年時,我是在古代詩詞中、國畫中認識荷花的。最早背誦的關于荷花的詩,是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也許是中國人最熟知的關于荷花的詩。在兒時的幻想中,荷花接天映日,浩蕩如海,很有氣勢。那時,經常吃蓮心和藕粉,吃用荷葉包的肉,雖沒有機會觀荷,卻對荷有了親切感。后來讀到晉人的樂府詩:“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下有并根藕,上有并頭蓮。”這些詩句通俗如民謠,把荷的形態和特征描繪得形象生動。再后來熟讀周敦頤的《愛蓮說》,記住了那些歌頌蓮荷的名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古人在詩中寫到的荷和蓮,其實是同一形象。
第一次仔細欣賞荷花,是在杭州的西湖。曲院風荷,是西湖十景之
,湖中的荷花,姿態和色彩都讓人贊嘆不已,荷葉,荷花,蓮蓬,各有道不盡的美妙,沒有一片相同的荷葉,沒有一朵相同的荷花,真正是巧奪天工的藝術品。西湖里的荷,雖沒有“接天蓮葉無窮碧”的氣勢,但荷葉那種悅目的碧綠,是湖畔別的植物所沒有的。荷葉上滾動的露水,晶瑩如珍珠。而荷花更是優雅多姿,紅紅白白,千嬌照水。
寫荷葉最有名的詩句,是宋人周邦彥《蘇幕遮》中那幾句:“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荷花的優雅,用文字很難描述,花蕾初結,含苞待放,乃至盛開,各有不同的風韻。所謂“小荷才露尖尖角”、“風流全在半開時”,寫的就是不同時段的荷花。郭震的《蓮花》,也寫得很有意思:“臉膩香熏似有情,世間何物比輕盈。湘妃雨后來池看,碧玉盤中弄水晶。”
后來經常見到荷花,也見過村姑劃著木盆和小船在荷花池中采摘蓮蓬,每次都讓我感覺驚喜。此類情景,古人的詩中作過很多生動的描繪、比喻和想象。描寫采蓮的古詩多不勝數,我喜歡王昌齡的《采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寫得有聲有色,有情趣有動感。現在的小學課本中,也有一首題為《江南》的樂府民歌,雖流傳在千百年前,如今讀,依然有趣:“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我的辦公室墻上,掛著畫家石禪的一幅魚戲荷花圖,畫面上正是詩中的景象。
畢業贈言
諸位畢業同學:你們現在要離開母校了,我沒有什么禮物送給你們,只好送你們一句話吧。
這一句話是:“不要拋棄學問。”以前的功課也許有一大部分是為了這張畢業文憑,不得已而做的。從今以后,你們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現在年富力強的時候,努力做一種專門學問。少年是一去不復返的,等到精力衰時,要做學問也來不及了。即為吃飯計,學問絕不會辜負人的。吃飯而不求學問,三年五年之后,你們都要被后進少年淘汰的。到那時再想做點兒學問來補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說:“出去做事之后,生活問題亟須解決,哪有工夫去讀書?即使要做學問,既沒有圖書館,又沒有實驗室,哪能做學問?”
我要對你們說:凡是要等到有了圖書館方才讀書的,有了圖書館也不肯讀書。凡是要等到有了實驗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實驗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決心要研究一個問題,自然會撙衣節食去買書,自然會想出法子來設置儀器。
至于時間,更不成問題。達爾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點鐘的工作。你們看他的成績!每天花一點鐘看十頁有用的書,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頁書,三十年讀十一萬頁書。
諸位,十一萬頁書足可以使你成為一個學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種小報也得費你一點鐘的工夫,四圈麻將也得費你一點半鐘的光陰。看小報呢?還是打麻將呢?還是努力做一個學者呢?全靠你們自己的選擇!
易卜生說:“你的最大責任是把你這塊材料鑄造成器。”
篇9
一、化虛為實
在中國古代藝術中,虛是指看不見的思想感情、心理狀態,實是指具體的景物、物象。化虛為實,也就是把無形的思想感情、心理狀態通過景物表現出來。清代文學家王士禎云:“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云中露一鱗一爪而已。”[1](P5)神龍之韻味在于常人難以見其全貌,若把整條龍的形象用工筆的方式表現出來,定會失去想象的空間,而藝術的高妙在于借助一鱗一爪,來表現豐滿、矯健恢宏的神龍形象。如王昌齡《采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這首詩表現的是江南采蓮少女的勞動生活和青春歡樂,詩寫的是采蓮少女,但詩人并未由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創造了采蓮女子在田田荷葉、艷艷荷花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這正如畫一條龍,在云中東露一鱗、西露一爪,主體部分大都缺略掉,而讓讀者玩味鑒賞,聯想其騰飛的姿態,整條龍便活靈活現了。化虛為實又常常表現為采用不完整或不在眼前的事物來表現完整或眼前的事物,給人留下豐富的藝術想象和聯想空間,從而增加作品的余韻。如陸游《夜游宮•記夢寄師伯渾》:“雪曉清笳亂起,夢游處、不知何地。鐵騎無聲望似水,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睡覺寒燈里,漏聲斷、月斜窗紙。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愛國憂國、慷慨救國、忘身衛國一直是陸游作品的主旨,這首詞亦如此。上闋寫夢游中的世界,寫自己在睡夢之中不知道漫游到什么地方,只見天已破曉,雪花紛紛依然飄個不停,清脆的管笳聲到處響起,這是作者所聞,突出了邊塞風光特色,也渲染了戰爭氛圍。“鐵騎無聲望似水”,望過去,盔甲齊全的騎兵就像一條默默無聲的河流,這是作者所見。一個“想”字,可見是推測的言辭,正好照應“夢游處、不知何地”,這里是詞人的藝術聯想。下闋寫夢醒后的感慨,“睡覺寒燈里,漏聲斷、月斜窗紙。”一覺醒來,燈光昏黃,令人生寒,一輪斜月掛在窗前,周圍一片死寂。“寒燈”、“漏聲斷”、“月斜”,寫出了環境的冷清凄涼,襯托出詞人心境的凄苦悲涼,這正是詞人堅持收復山河而不被理解甚至遭到打擊的悲愁心境的寫照。“自許封侯在萬里”,詞人堅定地許下諾言:在萬里疆場為國殺敵建功立業,可謂志向高遠。“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又有誰知道,詞人雖兩鬢發白,但壯志猶存———即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復故土。如此愛國之情,令人敬佩不已。詞人在現實中壯志未酬,抗金報國的心愿未了,于是便借助夢境來抒發對現實的種種感慨,這種為國獻身的精神通過化虛為實的藝術手法,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由實入虛
前人在論析藝術作品虛與實的關系時常說,虛由實生,實仗虛行,以實為本,以虛為用。這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如王安石《梅花》:“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寥寥幾句,卻把梅花的特征都寫出來了。詩人用“墻角”兩字點出環境,極其鮮明,極具意境。墻角顯得特別冷清,看似空間狹小,其實作者以墻角為中心,展開了無限的空間,正是空闊處在角落外,見角落便想到空闊。“數枝”與“墻角”搭配極為自然,顯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這“數枝梅”的姿態。“凌寒”兩字更是渲染了一種特別的氣氛,寒風未模糊掉想象中的視線,反而把想象中的模糊趕跑了,帶來了潭水般的清澈。所以,不管它是曲梅還是直梅,讀者腦海中已有一幅數枝定型梅的清晰畫面。“獨自開”三字如一劍劈出分水嶺,巧妙地將梅的小天地與外界隔開了,梅的卓然獨“橫”,梅的清純雅潔飄然而至。“遙知不是雪”,雪花與梅花兩者相映成輝,相似相融,似乎是一體的,但作者明確“看出”不是,而寫“遙知”。為什么?“為有暗香來”———“暗香”雖無色,卻可為畫面增添一片朦朧的色彩。清晰與朦朧交錯,就像雪中閃爍著一個空洞,造成忽隱忽現的動感,也像飄來一縷輕煙,波浪式前進,橫攔在梅枝前。詩人用零星的筆墨層層展開意境,寥寥幾筆實寫提供了無限的虛景,梅之精神也被完全表現出來了。再如,朱慶馀的《閨意獻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詩中表面寫新婦怕見公婆的情狀,實際是詩人在應考前向主考官張籍征求意見。“入時無”精心設問,反映了考生在應試前惶恐的心理。由實入虛常表現為作者在表現客觀事物的外在形態時往往賦予客觀事物以主觀情意,而在賞析中,客觀實物為實,流露出的主觀情意為虛。如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開采石灰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它要經過千錘萬鑿、烈火燒制。詩人吟詠石灰,是借這一實物來表達一種高尚人格與操守:勇于犧牲、純潔清白、不畏艱險等。詩人正是借助石灰這種實物,由實入虛,更好地表達詩人的主觀意志和情感。
三、避實就虛
“詩言志”被認為是中國古代詩歌理論的總綱領。但過多的寫實有時卻反而會沖淡對情感的表達,在這種情形下,古人往往會借助于側面描述,借助于詠嘆、想象、幻夢和比興,構成空靈蘊藉的詩境,讓讀者通過這種境界,產生無限的想象空間。如《詩經•小雅•出車》,全詩記敘南仲奉命領兵出征狁,最后平敵,凱旋而歸的全過程。詩中寫戰爭,但未對戰爭的刀光劍影、沖鋒陷陣作正面刻畫,而是采用避實就虛,通過對戰前準備和凱旋而歸這兩個特定場景的描述,將戰爭從血腥殺戮的場面中拉出來,從初征時“黍稷方華”、“楊柳依依”、“雨雪載涂”到歸來時“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的對比,引導讀者去感受戰事的漫長,體會戰爭殘酷。這種避實就虛的寫法滲透著征夫從憂到喜的心理活動,表現出了戰爭對人民帶來的傷痛,情感真實而細膩。手法高明的詩人往往善于突破寫實的束縛,避實就虛,借用“虛”來另辟一番新的天地。如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唐朝與吐蕃、突厥的戰事頻繁,詩中的“孤城”承擔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重任,地理位置重要,環境艱苦。詩人通過對戰士所處地理環境的寫意化描繪,再現了悲壯、險峻的邊塞風云。這種涵蘊豐富的戰爭環境,以烘托戍邊生活的孤寂、保家衛國的責任、為國捐軀的豪情,為接下來表現戰士氣壯山河的決心埋下了伏筆。《鄭板橋集•題畫》云:“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霧氣,皆浮動于疏技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2](P381)從中可以看出,“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過程,也就是避實就虛的創作過程。如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詞中并未對綿綿不絕的江水作過多的描繪,而是避實就虛,將落腳點放在深長的亡國之恨上,愁情似水,滔滔不絕。賀鑄在《青玉案》中借用“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三個具體形象,極言愁苦的多、亂、長,盡寫心中的無限傷感和難以排遣的苦悶。景物是實,情感是虛,避實就虛,化無形為有形,讀來極具感染力。品詩賞詞,如果只滿足于淺層理解,就不能對字里行間的底蘊作深入領會,也不能體悟其妙處。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陽節思念家鄉親人的風俗,如果一般化地敘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雖然也寫出了佳節思親之情,就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遠在故鄉的兄弟們在重陽節佩帶著茱萸登高,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本是自我被濃烈的思念之情所困,卻偏要說是親人在思念詩人,這種寫法比單寫自己如何思念對方來得委婉,感情顯得更加深沉、真摯、富有藝術感染力。
篇10
Lotus into poetry, love and color flying, refined and popular appreciation, some people use lotus fragrance light to express leisure and light feelings, some people use lotus gorgeous display life interest, some people use lotus life and death to tell Acacia bitterness All of these, colorful, the lotus is born for people, the article is expensive because of the lotus, people and the lotus match, deduce a colorful poem full of life feelings.
清閑散淡之花。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抒寫詩人夏夜水亭納涼的清爽閑適和對友人的懷念之情。“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霄勞夢想。”一、二兩句遇景入詠,融情于景。夕陽西下,素月東升,“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愛而“漸”起,一快一慢凸現詩人的愉悅心理。三、四兩句即事抒懷,活靈活現。詩人沐浴之后,洞開亭戶,披頭散發,靠窗而臥,逍遙自在,令人羨慕。五、六兩句細化身心。清風送爽,荷花飄香,如絲如縷,沁人心脾;翠竹滴露,清脆悅耳,如絲如箏,清幽絕俗。寫荷以“氣”,寫竹以“響”,意境幽深靜謐,情調高雅別致,荷香和佳竹巧妙地烘托出詩人悠然自得,閑適自樂的素淡情懷,為下文抒發詩人渴盼知音,懷想故人創設了氛圍。
The flower of leisure. Meng Haoran's "summer South Pavilion with Xinda" describes the poet's cool and comfortable summer night Water Pavilion and his nostalgia for friends. "The mountain light suddenly falls in the west, and the moon rises in the East. It's cool in the evening. It's open and open. The lotus wind sends the fragrance, and the bamboo dew drips. If you want to play the piano, you hate the sound of ignorance. I feel that I have a dream of cherishing my old friend. " 1、 Two sentences are chanted when they meet the scenery, and they integrate feelings with the scenery. When the sun sets in the West and the moon rises in the East, the "summer" can be feared and "suddenly" falls, and the bright moon is lovely and "gradually" rises, which shows the poet's pleasant psychology quickly and slowly. 3、 Four or two sentences express their feelings and are vivid. After the poet bathed, he opened the pavilion, spread his hair, and lay by the window. He was at ease and enviable. 5、 Six or two sentences refine physical and mental pleasure. The wind is fresh, the lotus is fragrant, like silk, refreshing; the bamboo dew is crisp and sweet, like silk, like zither, quiet and unique. Writing lotus with "Qi", writing bamboo with "ring",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is deep and quiet, the sentiment is elegant and unique, lotus fragrance and good bamboo ingeniously set off the poet's simple feelings of carefree and happy, which creates an atmosphere for the following expression of the poet's longing for friends and nostalgia for his old friends.
青春意趣之花。王昌齡的《采蓮曲二首》(其二)刻繪田田荷葉之中、艷艷荷花之下采蓮少女的美麗形象,意境優美,情調歡快。“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一、二兩句寫詩人佇立凝望,人花一體,難以分辨的情景。羅裙舒展,綠如荷葉,宛見采蓮少女亭亭玉立之姿;笑臉相迎,艷若荷花,如睹采蓮少女歡聲笑語之態。荷葉羅裙,人面荷花,渾然一體,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幾乎分辨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哪是荷花,哪是臉龐。這些采蓮女子簡直就成了美麗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精靈!三、四兩句寫詩人眼花繚亂之際,走神錯意之時的意外發現,展示青春少女的無限活力。采蓮少女與綠荷紅蓮融為一體,忽然不見蹤影,詩人踟躕悵惘,驚奇不已。可是,沒過多久,蓮塘之中歌聲四起,熱鬧非凡,詩人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那些“看不見”的采蓮女子仍然在這綠葉紅花的荷塘之中,仿佛是和詩人這樣的觀望者開了個玩笑。這群江南女子啊,聰明美麗,天真活潑,出沒綠波紅花之中,歌唱勞動,歌唱生活,充滿著青春活力。從她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如荷飄香,如花美麗的青春風采。
The flower of youth. Wang Changling's two lotus picking songs (2) depicts the beautiful image of the girl picking lotus under the lotus leaves and the gorgeous lotus flowers, with beautiful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happy mood. "The lotus leaf skirt is cut in one color, and hibiscus opens to both sides of the face. I can't see it in the pool. When I hear the song, I feel that someone is coming. " 1、 The poet stands and stares at the scene where human beings and flowers are integrated and indistinguishable. The skirt is stretched out, green as lotus leaf, just like the graceful posture of the girl picking lotus; the smiling face greets, just like the lotus flower, just like the laughter and laughter of the girl picking lotus. Lotus leaf skirt and human face lotus are integrated into a whole. At first glance, it's almost impossible to distinguish which is lotus leaf, which is Luo skirt, which is lotus, which is face. These lotus picking women have become part of the beautiful nature, or even the lotus spirit! 3、 When the poet is dazzled and distracted, the unexpected discovery shows the infinite vitality of the young girl. The young girl picking lotus and the green lotus and the red lotus are integrated. Suddenly, they are gone. The poet hesitates and feels disappointed and surprised. However, it wasn't long before the lotus pond was full of songs and bustling, and the poet realized that those "invisible" Lotus picking women were still in the pond with green leaves and red flowers, as if they had made a joke with the spectators like the poet. This group of women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re smart, beautiful, innocent and lively. They come and go among the green waves and red flowers, singing about labor and life. They are full of youth and vitality. From them, we see a kind of beautiful youth style like lotus fragrance and flo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