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陳乃榮范文

時間:2023-03-26 01:06: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短歌行陳乃榮,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三國演義;心理活動;人物形象

中圖分類號:I0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15-0038-01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它用通俗的語言,將三國時期的內政興廢、軍閥割據戰爭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美學理想。《三國演義》成功的塑造了眾多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形象,運用多種藝術手段,把他們的內心世界精微細致地刻畫出來。

第一,通過個性的人物語言來描寫人物心理。這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因為語言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外露,極易表現人物的心理。羅貫中能準確的把握人物性格,通過個性化的語言,讓人物在發表的言論中呈現特定環境下的某種心理狀態和內在的思想感情。比如曹操是三國時代叱咤風云的人物,《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寫道他在赤壁之戰前大宴群臣,并且賦詩一首:“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皎皎如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首著名的《短歌行》把他求賢若渴、雄心萬丈,渴望建立功業,取得天下統治權的心理展露無遺。又如第二十七回關羽得知兄長劉備消息后,帶領家眷在離開曹操的途中遇到張遼前來追趕,他說:“文遠莫非欲追我回乎?”“便是丞相鐵騎來,吾愿決一死戰!”這些話語充分表現了他尋找兄長的急切心情,深怕別人阻攔,但是即便有別人阻攔,自己也絕不順從的心理。第七十三回孫權聽從諸葛瑾的建議,想和關羽結親,他直接回絕:“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關羽孤高自傲、目中無人的心理狀態刻畫得惟妙惟肖。

第二,通過內心獨白來描寫人物心理。內心獨白是人物心聲最真實的記錄,易于酣暢淋漓地表現人物不便告人的隱衷,它發自人物的內心深處,能夠使人物的內心活動得以自然流露。這種真實而深刻的心理描寫在作品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作品多處寫到人物的獨白和感慨,每處感慨都具有一種代表性的感情流露。在第十九回中,呂布在下邳城與曹操對峙,陳宮向呂布獻上破敵妙計卻沒有被采納,嘆曰:“吾等死無葬身之地矣!”這是陳宮對呂布有勇無謀的憤恨,也是預感到戰爭失敗結局的心理流露。又如第六十回張松帶著西川地圖本想獻給曹操,卻被其怠慢,自思曰:“吾本欲獻西川州郡與曹操,誰想如此慢人!我來時于劉璋之前,開了大口;今日怏怏空回。須被蜀中人所笑。吾聞荊州劉玄德仁義遠播久矣,不如徑由那條路回。試看此人如何,我自有主見。”這里很明白的表現了他的內心活動,對曹操充滿憤怒,任務沒有完成,害怕被國人恥笑,想到劉備那里試探一番,尋求另一種途徑完成任務。在與劉備接觸后,張松自思:“玄德如此寬仁愛士,安可舍之?不如說之,令取西川。”這是他受到劉備的優厚款待,充滿感激,并且目標達成時,感覺十分愉快的心理表白。這種將人物的內心世界借獨白的形式展現出來的情況,在《三國演義》中隨處可見。

第三,以眉目神態來展示人物心理。人物的喜怒哀樂、神氣情韻,都能通過神態的開闔變化體現出來。羅貫中善于把人物的內心世界與眉目神態表情結合起來,抓住剎那間的表情變化和動作差異來描繪人物內心深處的東西。比如在第四十二回中,張飛立在長板橋上“倒豎虎須,圓睜環眼,手綽蛇矛”,后又“張飛睜圓環眼,隱隱見后軍青羅傘蓋、旄鉞旌旗來到,料得是曹操心疑,親自來看。”再又張飛睜目又喝曰:“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通過反復描寫張飛的眉目神態表情,表現他勇武剛毅、臨危不懼、怒不可遏,拼死保護劉備大部隊撤退的心理。又如第七十七回,孫權因為打敗了關羽而大宴群臣,席間“蒙推倒孫權,大步前進,坐于孫權位上,兩眉倒豎,雙眼圓睜,大喝曰:‘我自破黃巾以來,縱橫天下三十余年,今被汝一旦以奸計圖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當追呂賊之魂!我乃漢壽亭侯關云長也。’”雖然這是一段作者的鬼神附身描寫,但也通過被關羽靈魂附身的呂蒙眉目神態表情,展現了其慘遭孫權殺害的無法遏止的仇恨與要求償命的鬼神心理。在大部分的情況下,眉目神態的描寫通常與人物語言表達聯系在一起。

第四,通過富有特征性的細節和人物行動來描寫人物的心理。羅貫中善于通過典型性的細節,洞察人物外在行動與內在心理活動的矛盾和聯系,使人物的行為動作,像一面鏡子映射著他們的心理狀態。在第四十二回中,趙云單騎就出幼主阿斗,來到主公劉備面前“遂解視之,原來阿斗正睡著未醒。云喜曰:‘幸得公子無恙!’雙手遞與玄德。玄德接過,擲之于地曰:‘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趙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雖肝腦涂地,不能報也!’”短短的數十個字,通過“解”、“遞”、“接”、“擲”、“抱”一連串動作,將劉備和趙云的不同心理描繪得惟妙惟肖,趙云深怕幼主遇到傷害,而劉備將幼子扔在地上,這里包含了他隨機應變、為人詭詐的一面,其實并非真的不顧孩子的安危,只是為了表現出對戰將的撫慰心理。又如在第四十六回中,周瑜與諸葛亮共同討論破曹大計時“教取筆硯來,先自暗寫了,卻送與孔明;孔明亦暗寫了。兩個移近坐榻,各出掌中之字,互相觀看,皆大笑。原來周瑜掌中字,乃一‘火’字;孔明掌中,亦一‘火’字。”兩人沒有一句言語表達,完全是靠細節行動來表達希望對方與自己的想法一致的心理狀態。第五十八回,曹操被馬超殺得割須棄袍,其中的人物行為動作就更加豐富繁多了,表現曹操的惶恐懼怕的心理,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第五,通過矛盾沖突來描寫人物復雜的心理。人物的心理復雜而矛盾,人物的性格有時也含而不露,只有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才能夠充分的顯示出來。羅貫中擅長將歷史事件故事化,最擅長寫矛盾沖突,總是把矛盾沖突放在風口浪尖上使人物之間發生錯綜復雜的關系,進而形成人物的錯綜復雜的心理,使人物的性格在沖突中得以表現。這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中展現得極為明顯,以張昭為首的江東主降派深怕諸葛亮來游說其主,處處陳說曹操之強大與孫劉之暗弱,虞翻、步騭等人的論辯無不體現著畏曹心理,諸葛亮根據他們各自的心理弱點,一一對其駁斥,也表示了定能戰勝曹操的內心獨白。后來黃蓋“厲聲言曰:‘孔明乃當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難,非敬客之禮也。曹操大軍臨境,不思退敵之策,乃徒斗口耶!’眾視其人,乃零陵人,姓黃,名蓋,字公覆,現為東吳糧官。”表現了他對主降派賣主求榮的蔑視,以及定要與曹操作戰的決心。這里以不同利益的幾方的矛盾沖突來描寫他們各自的心理,展現得十分鮮明,人物的個性都得到了深入細致的描繪,羅貫中能深入其內心,揣摩其動態,讓讀者從外部窺探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使人物形象具有立體感,真實感。

除此之外,羅貫中還善于通過人物的書信奏折來揭示人物心理,刻畫人物性格,如諸葛亮的《出師表》等,讓人物自己把積壓于胸懷中大業未成的苦悶惆悵、心酸坎坷渲泄出來,希望后主親賢人、遠小人,以及此次出師能夠建立功績,再現其復雜的內心世界,體現人物的精神狀態。

一部成功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不僅要展現歷史事件發展的全過程,更重要的是要揭示出這個過程的內部動力。《三國演義》中勾畫人物靈魂的藝術手法是變幻莫測、豐富多彩的,跟以前還不成熟的歷史小說相比,這是個重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明)羅貫中.三國演義[M].金盾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