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錯別字范文

時間:2023-03-18 09:12: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常見錯別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當然,幾乎每個人都會有寫錯字或別字的經歷。像中國當代著名女作家、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女士,曾給《美文》雜志題辭時將“茂”的下部分寫成“戍”。備受孩子們喜愛的鄭淵潔先生也有把“寒暄”誤成“寒喧”、“股掌之間”誤為“鼓掌之間”的時候。但是,我們并不能因此就無視錯別字的存在。翻看小學生的作業,更是不乏這樣的例子。如:將“既然”寫成“即然”,“座位”寫成“坐位”,寫“知”時左右顛倒,“武”落筆加“撇”,“曉”頭上加“點”。錯別字成了困擾教師的一大難題。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在哪呢?我個人認為,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

一、客觀因素

首先,我國文字字形復雜,文字?盜烤?人,比較常用的《新華字典》就有10000多個漢字,且有很多形近字,如:“己、已、巳”,漢字的這些特征給學生增加了難度。其次,社會用語中的不規范現象,如:好記星在書包上印制的“敏而鎬學”的字樣,就故意將“敏而好學”印制成“敏而鎬學”。這些現象遍布在學生的生活學習環境中,對學生產生的不良影響,不容忽視。

二、主觀因素

(一)學生方面

1.學生缺乏端正的態度,識字、寫字時粗枝大葉

學生在寫字時,要么添加筆畫,造成畫蛇添足,要么刪減筆畫,造成肢體不全。如“紙”下面加點,而“低”卻少了一點。再如寫“暖”字,把“日”寫成“目”或將右偏旁寫作“愛”。

2.受遺忘定勢等心理因素影響

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是由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對人類記憶進行系統實驗,得出記憶的保持規律,進而繪制出來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任何人的記憶都會遺忘,遺忘的規律是先快后慢,特別是識記后48小時之內,遺忘率高達72%。

3.小學生年齡相對較小,知識儲備有限,直接經驗較少,這就導致經常誤用同音字,混淆形近字

在普通話中,有1000多個單音節同音字。如果不計聲調,漢字僅有418個音節,每個音節平均有同音異形常用字733個,存在一字多音(調)、一音多字的現象。例如,“紀念―紀年”“業績―業跡”等。

(二)教師層面

識字教學是寫字教學的前奏,又是基礎保障。中國漢字是表意文字,如果學生全面地掌握一個字的音、形、義,怎么能夠保證精準地運用書寫這個字呢?這就要求教師在識字教學中適當地運用字的造字方法、演變規律,根據字的構成特點把字的音、形、義詮釋清楚。在日常教學中,有些教師在低段教學中沒有扎實地進行識字教學,在中高段教學中偏重于句、段、篇的教學,揠苗助長,舍本逐末,這也是造成學生寫錯別字的一大原因。

三、對應策略

(一)從思想上重視

識字、寫字是語文學習的基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只有讓學生充分領略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妙,感受漢字的精髓,體會正確、規范的書寫在人類交際中的重要作用,學生才能真正做到用心識字和寫字。這是寫好字的根本所在。

(二)從方法上指導

首先,引領學生做好第一次的書寫?!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每個學段都要指導學生寫好漢字。要求學生寫字姿勢正確,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提高寫字質量。第一、第二、第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币虼耍徽撃昙壐叩停處煻紤谡n堂上給學生示范、指導書寫,保證孩子們第一次就把字寫正確。

其次,教給學生正確的識字方法。充分運用中國漢字是表意文字的特點,做好識字教學。例如,用“冫”做偏旁的字大都和冰有關,如凍、冷、涼、凝等字;用“氵”做偏旁的漢字,則大都和水有關,如江、河、湖、海、洋;帶“心”部的大多和人的內心活動有關,如,驚、愁、憂、患等;月字旁的字大都和身體有關,如;臉、腿、腳、肝等。

(三)整理錯字、別字集,反復鞏固

篇2

方和清退休前是武漢市新洲一中語文高級教師,是當代中國書畫潤格評估中心評定的一級書法師,是世界書畫藝術名人團體和國際金鑫文化企業集團協助吸納的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理事。他在編書過程中,曾多次病危,但仍以頑強的毅力,拖11年病體,舉全家之力,終于完成此書的出版。我作為他的同事,被其執著和忘我的精神所感動,傾慕之情油然而生,雖筆不生輝,但愿撰數言,以饗讀者。

方和清在教初中語文的時候,經常為糾正學生的錯別字大傷腦筋。有的學生在作文中錯別字連篇,特別是屢糾而不正。有的錯別字,使文句產生歧義,令人啼笑皆非。他的同事們也都感到,在學生中糾正錯別字的難度非常大。

方和清把學生錯別字的現象看在眼里,把語文教師期待有一本糾正錯別字工具書的呼聲記在心里。出于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和熱愛、對廣大青少年學生的關心和愛護,老方萌發了自己編著一本糾正錯別字工具書的念頭。

57歲那年方和清雖然久病纏身,但寫書的愿望去日漸強烈,并給書定名《請寫規范字》,還初步構思了3個二級標題,但由于他病情加重,一直未能動筆。

1999年秋,在病榻上熬過了3年的方和清到了花甲之年。學校領導給他送來光榮退休證,并安慰他說:“方老師,您是書畫藝術家,自古書畫藝人都長壽,您要靜心養病,保重身體。”校領導們的安慰和鼓勵,使老方的精神為之一振,他撐著坐了起來說:“我雖然現在身體每況愈下,但決心在有生之年,完成《請寫規范字》這本書!”校領導聽了十分感動地說:“預祝您老能完成這本有多種功能的語文教科書,但請您務必以保重身體為先,順其自然,不要強求?!崩戏交氐溃骸案兄x領導的鼓勵和關心,一定不負厚望?!?/p>

家人送走了校領導后,老方就掙扎著下了病榻,開始了收集錯別字、整理出版《請寫規范字》的浩繁工程。他搜集了大量的非規范字,一遍又一遍地整理、篩選,分門別類地排列組合,并用表格對比的方法,將正確的字逐一注音。太忙時,全家上陣,人人動手:老伴幫忙查字典、詞典,核對漢語拼音,為每個錯別字下面打黑點,以標明正誤;小兒子幫忙一筆一劃地在電腦上制作錯別字和按規律排序。編寫過程中,因極易出現差錯,所以,前后反復修改了10多次。

一天,老方的一組別字稿子不見了。他心里一急,昏倒在地,家人急忙叫來救護車。他蘇醒時,一看自己躺在擔架上,連忙搖手制止,并吃力地說:“不能去醫院,去了醫院,書就完了。”老伴哭著說:“不去,命就完了!”老方說:“只要命沒完,就要把書編完。”

2005年,老方再次病發。但他意志堅強,一方面輕微運動加理療,維持生命體征,一方面抓緊編排整理3700例錯別字的書稿。

我在采訪方老師的小兒子方松的時候,曾經問他:“方老師寫書,你們全家集體上陣,一定影響到你們家里的生活,是嗎?”方松回答說:“3700個錯別字,從收集到整理,從補充到排列,從篩選到核定,其工作量可想而知。我們一家人11年來,朝如斯、夕如斯地聽從爸爸的安排,叫怎么干,就怎么干,按進度情況,該怎么干,就怎么干。全家人沒日沒夜、沒餐沒頓、沒年沒月地做這件事。要說影響,那就是我們在十一年中,沒過一個正常的春節,沒有按習俗祭奠祖先和款待親友?!?/p>

從小方的回答中,我看到了一個老教育科研工作者嚴謹治家的高尚風范,看到了這個家庭的優秀,這個家庭優秀離不開家里各個成員的支持,如果兒子不協作,老伴不幫忙,不要說《請寫規范字》早已流產,恐怕連方老師的性命也早沒了。

就因為一家人為了實現方老師的夙愿,一方面積極、真誠而又有效地幫助方老師收集整理資料,另一方面也從不放棄為方老師醫治疾病,才使得《請寫規范字――糾正常見非規范字3700例》得以順利出版。該書分為常見錯字勘正、常見詞語別字勘正、常見成語別字勘正三大部分加書寫規范字自測題的附錄,由華中師大出版社出版,總計168頁碼,面向全國發行。

篇3

調查地點:潮州市黃岡鎮

調查對象:廣告招牌

調查材料分析:

今天,我和幾個同學,為了調查,特地買了幾張車票,從天河來到了黃岡。這里風土人情不錯!零食也好吃!但美中不足是,我們發現這里有很多錯別字:

1、部分人喜歡把我們的中國漢字寫成卡通字體,比如:這里有一家“亞泰”手機店,把亞泰的“亞”字就寫成了卡通字。

2、一些招牌居然寫了簡化字,如:這里有一家快餐店,餐字就被寫成了“貞”字。更可笑的是,一家擺地攤的水果,“榴蓮”的“榴”寫成了“留”。

3、這是常見的錯別字:這里有家水壺的,吧水壺的“壺”寫成了“虛”,這家人可真粗心??!

調查建議:

我們希望黃岡鎮居民要控制自己的錯別字發生,注意自己的錯別字,不要太粗心。我們全體調查小組人員,希望下次來黃岡旅行時,不再看見錯別字。因為這是在糟蹋我們的祖國文字。

篇4

關鍵詞:小學語文;錯別字;方法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4)26-0034-03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小學生寫錯別字的現象屢見不鮮。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在批改學生的作業、練習冊、作文、試卷時,感到頭痛的問題之一是經常有學生寫錯別字。盡管老師不斷地訂正學生的錯別字,可是下一回,或者過不了多久,訂正過的錯別字又跑回來“搗亂”了。

一、學生寫錯別字的原因

小學生常寫錯別字,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教師對糾正錯別字的意義認識不足,對其教法缺乏研究;二是學生學得馬虎,不了解字的音形義,對寫錯別字的危害也認識不足。

小學生年紀小,有意注意時間十分有限,不大可能將注意力長時間集中于寫字訓練;其知覺也較籠統,識字只能記住字的大致輪廓,對于字的細微部分,如果沒有老師的提醒或強化訓練,則往往容易忽略,或者與形近字產生混淆,以致寫字時出現錯字或別字。例如,老師強調,“柳”字中“卯”不可少一撇,學生記住了,“柳”寫正確了,可當學到“迎”字時,他們卻產生了混淆,把不忘一撇的“柳”字中的“卯”錯寫到“迎”字的走之里邊了;又如,常將自己的“己”寫成已經的“已”。

二、糾正方法及策略

幫助學生糾正錯別字,怎樣能夠省時省力而高效呢?

(一)提高認識

教師首先要提高引導學生糾正錯別字意義的認識,要以規范、扎實的識字教學為基礎,加強糾正錯別字教學。如可給學生講寫錯別字產生笑話和嚴重后果的故事,使他們充分認識寫錯別字的危害;也要引導學生養成讀書看報細心辨認,遇到疑難字勤查字典、勤問老師或同學的良好習慣。

(二)有預見性

在生字教學中,對易錯易混字要有預見,一開始就強化學生認記,加深印象,從而降低學生寫錯別字的概率。

例如,教學生寫“鼻”字,為了防止學生把下面部分寫成“弄”字底“廾”。就要把這一點作為教學重點。先用熟字幫助記憶:“自”字頭下面加“田”,再用彩色粉筆寫“丌”底,利用色彩引起學生注意,刺激學生的記憶。這樣不但能增加學生識字的情趣,而且加深了學生對字形的初始印象,能有效提高識字的準確性。

(三)分清偏旁

要讓學生了解,漢字中大多是形聲字,應該從它的聲符和意符中,了解讀音和含義。

例如,“礻”是“示”的變形,凡同禮儀、祭祀有關的字都是“礻”旁:“?!薄吧瘛薄白妗薄吧纭钡?;“衤”是“衣”的變形,凡同衣服有關的都是“衤”旁:“衫”“褲”“裙”“袖”“被”“裙”等;“日”字旁與太陽有關,“目”字旁與眼睛有關,因而“晴天”不能寫成“睛天”,“眼睛”不能寫成“眼晴”。

(四)記少知多

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對同類字作一些排列、比較、分析,采用“記住小數,推知多數”的辦法,幫助記憶。例如,“ 廴”旁與“ 辶”旁,“十”旁與“ 忄”旁學生很容易混淆,把它們排列起來:

廴:建、廷、延 十:協、博

辶:遠、近、這…… 忄:快、慢、情……

由于“ 廴”旁與“十”旁的字比較少,“辶”旁與“忄”旁的字比較多,只要記住“建、廷、延”及“博、協”等少數字,“辶”旁及“忄”旁的多數字就可以掌握了。

(五)利用口訣

字謎、口訣、順口溜、兒歌等幽默風趣、簡單易記,符合學生好奇的特點,對學生識記那些比較難記的字很合適。

例如,在教學“京”字時,用猜謎語的形式呈現,先出現謎面:“一點一橫長,口字在中央,小字來幫忙”;在教學生學習“柜”字時,根據部件編出一個字謎“好大一棵樹”,讓學生猜一猜謎底;教學“己”、“已”、“巳”三個字時,可編出口訣“自‘己’不出頭,‘已’經半出頭,‘巳’時封上口”;在教學生字“?!弊謺r,可編一句口訣“有衣穿,有飯吃,生活就富裕”;教學“碧”字,可邊引導學生觀察字形,邊編有趣的順口溜“王和尚,白和尚,并排坐在石頭上”等。

(六)分清字形

隨著學生識字量的增加、大量形近字的出現,學生往往容易把一些形近字認錯、寫錯。如學了“放”再寫“游”字時,經常把“游”字的右邊寫成“放”。這是由于比較牢固的舊知識干擾了鞏固程度不夠的新知識。

在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彩色粉筆,把容易相混的部分標出來,比較異同。通過字形的比較,加深對字的印象。如“己(jǐ)”“已(yǐ)”“巳(sì)”,“戍(shù)”“戌(xū)”“戊(wù)”,“倉”“侖”等。

也可采用一些生動形象的方法,幫助學生記憶,加深印象。如教學“囚”字時可告訴學生:“囚”字的大口框像圍墻,圍墻里關著人就是“囚”。又如教學“獸”字,教師不妨告訴學生:把“獸”字頭上的兩點想像成獸角,“田”當作獸臉,“一”可想像為胡須,下面則是一張嘴――“口”。

對那些結構復雜,寫起來比較容易出差錯的字,可用分解組合的方法,幫助學生弄清它是由幾個部分組成的,是按怎樣的方法構成的??梢詮恼w到部分分解,也可以從部分到整體組合。如把“贏”拆成“亡”、“口”、“月”、“貝”、“凡”五個部件,再組合,告訴學生,分解和組合時,這些字的各個部分不能移位、改向。

(七)形義結合

有些字學生常常寫錯,是因為不理解這些字的字義造成的。最常見的是同音字互相替代而產生的別字就屬于這種情況,如“墓”和“暮”及“幕”、“在”和“再”、“得”和“的”、“練”和“煉”等。要掌握這些字,就必須讓學生先把字義弄清楚,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識字教學的一開始,就要強調字形的差異,讓學生多觀察、多比較、多分析。

對有些同音又形近的字,更要引導學生從字義上去辨別,如“煉”和“練”,“煉”是“火”旁,本義是用火燒制,比喻為對人身體和意志的考驗、提高,因而“鍛煉”、“提煉”、“磨煉”,必須用“煉”?!熬殹笔恰版迸?,本義是把繩、麻或布帛煮得柔軟潔白,練過的布帛,多指潔白的熟絹,引申為熟練、多次,因而,“練習”、“訓練”“熟練”就要用“練”。

成語中的錯別字,有的也是由于學生不明白字義而造成的,如“不勝枚舉”的“枚”字,應向學生解釋“枚”是一個量詞,相當于“個”的意思,這個成語原意為“不能一個個列舉出來”。這樣一解釋,學生就不會將“不勝枚舉”,誤寫為“不勝沒舉”或“不勝每舉”了。

(八)集中消滅

把學生作業、作文、試卷中的錯別字,收集整理出來,分批集中,寫在學習園地里或用紙打印出來,叫學生集體辨認、訂正,或將錯別字夾在句子里,叫學生改正。

篇5

街頭錯別字調查報告范文一?

?一、調查時間:20xx年x月x日上午

二、調查地點:中原路

三、調查對象:路兩邊的商店

四、調查方法:實地觀察

五、調查人:xx

六、調查報告:

在實地調查的過程中我發現了許多錯別字,亂用錯別字的現象真的是五花八門。比如:某熱水器專賣店門頭上寫著隨心所浴服裝店門前寫著衣衣不舍往前走,我又發現了一個小餐館叫開心食刻理發店門頭上寫著今日說發藥店里的廣告更讓人哭笑不得,明明是刻不容緩,被他們說成了咳不容緩。

我覺得:雖然浴和欲、衣和依、時和食、法和發、刻和咳是同音,但意思完全不同,用錯了說不定就會鬧出一個大笑話,讓人笑掉大牙,可是一些商家為了吸引別人的注意力,謀取私利,還是在寫的時候故意濫用,這樣給我們小孩子帶來很多誤解和麻煩。

調查后,我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某些商家不要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誤導大家,因為漢字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愛漢字就是愛自己的祖國,希望大家加強對錯別字危害性的認識,正確使用漢字,為我們中國的文化錦上添花。

街頭錯別字調查報告范文二?

一、調查目的:原先,我就發現生活中有許多錯別字,正好借此機會,來調查錯別字發生的規律。

二、調查時間:20xx年x月25、26日

三、調查對象:街邊、作業中等。

四、調查方法:實地走訪、翻閱作業等。

五、調查內容:

(一)情況分析

1、的地得分不清

這算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情況。我的《克雷洛夫寓言》中寫道:那根骨頭不偏不倚的卡在了狼的喉嚨里。你瞧,書上都會打印錯,那么,我們就更不用說了。一些同學也經常將這三個字混淆。

2、形近字

如,我作業本上寫的,幣變成了巾,啄木鳥的啄少了一點,而追逐的逐卻奇跡般地多了一點

3、諧音字

這很多見哦,我拿我小時候的作文本上例子來說吧。傾盆大雨寫成了清盆大與,老師在旁標注道真是個錯別字大王啊??赐旰螅也唤笮Α?/p>

4、形近又音近

如辯、辮、辨。辯是爭辯的意思,所以是言字在中間;辮是辮子的意思,所以中間是絞絲旁;辨是分辨的意思,所以里面既不是言字旁,也不是絞絲旁,而是一點一撇。

5、既形近,又音近,還意近

如漂和飄,就是既形近,又音近,還意近的一組。漂有三點水,所以要在水里漂而飄的偏旁是風,所以必須在空氣里飄。

(二)解決方法

1、采用口訣助記

可采用背熟口訣的辦法掌握的、地、得用法:名詞前面白勺的,動詞前面土也地,形容動后雙人得,當作助詞都讀de。

2、認真仔細書寫

在寫字時一定要認真仔細,特別是要防止寫成形近字、諧音字等。

3、真正理解意思

對于形近、音近、意近等字詞,要真正理解意思,注重從詞義的掌握上來加以區分。

4、堅持反復練習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平時要多查字典勤翻書,用得多了,自然而然就能夠熟練掌握了。

六、總結

漢字,是中華之魂,它見證了中華五千年之演變,同中華之歷史一同興衰,書寫了中華之情、之美。但是,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人們漢字書寫練習逐步減少,以致人們經常寫錯別字,有的還利用錯別字來做廣告。讓我們行動起來,規范使用漢字,努力避免錯別字出現,為維護漢字之美作出貢獻。

街頭錯別字調查報告范文三?

?調查人:***

調查報告內容及結果:

我來到了一條干凈整潔的黃甫街上。看見一個小吃店門前立了一塊木牌,上面寫著店里各種食品的名字,而寫到餛飩的時候,竟然寫成了餛燉,可真有趣。又走了一會兒,一個大約五平方米大的招牌上十分醒目地把安裝寫成了按裝,這樣明顯的錯誤竟然沒有人發現,他們真對不起造字的老祖宗。

就在旁邊一個大木板上用刷子寫了幾個醒目的大字:批發零售方便代,我看之后直想笑,代和袋差別夠大了,可真夠怪呀!在名氣很大的小辣椒火鍋門前我又發現了一個錯別字,上面本來應該寫黃甫路第三分店,上面卻意外寫著黃埔路第三分店,又在一家優雅飯店的墻上貼了一張紙,上面寫著店招工一名,差點把我大牙笑掉,本字都能寫錯,文化也太低了吧。

就在回去的路上我看見一個布專賣店叫大浪淘沙下面卻清清楚楚地寫著大浪淘紗國際連鎖,我吃了一驚,國際連鎖店的大招牌上都有錯別字,看來現在的電腦對于錯別字也看不嚴啊!

導致出現錯字的原因應該有這樣幾點:

馬虎、不在乎、文化低、求省事、寫了不檢查。我想只要把這幾點消滅,錯字應該不會出現,或者出現了也是很少很少。

篇6

【關鍵詞】信息化;錯別字現象;習慣; 網絡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信息技術的創新和信息網絡廣泛普及,信息化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顯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個全方位的社會變革演進。進入21世紀后,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更加深刻,它在推動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對我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產生了一些不利的影響,如我們本文中將要談到的錯別字現象。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錯別字并不陌生,然而,人類社會進入信息化后,錯別字現象卻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征和表現形式。

      一、 信息化 時代 的錯別字現象的成因和表現形式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電腦除了出現在辦公地點和公共娛樂場所外,也開始成為每個家庭的必備品。電腦為無數文人墨客開啟了方便之門,同時也讓更多的初學書生“染”上了不良之習。為了方便,很多人不再擺弄筆墨,一揮而就,而是端坐在電腦前奮筆疾書。 目前 ,市場上的中文處理軟件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其基本特點是使漢字輸入變得十分簡便,然而,“電腦”也會“寫”錯別字,即中文處理軟件提供的常用詞組(并非用戶自己手工造詞)中也存在錯別字,如:在智能abc輸人法中將“裁”誤為“栽”,當用戶正確輸人詞組時,只會出現“制栽”而不會出現“制裁”。在五筆字型狀態下,出現了“渡假”這樣的非規范詞組。電腦出錯暫且歸因于輸入軟件的 問題 ,如果電視、廣告、街頭宣傳欄中出現錯別字,我們不得不歸結于人類的主觀因素。

電視是 現代 化的大眾傳媒,每天有億萬觀眾在注視著它。它強大的宣傳效果是不可低估的;同樣,它的每一處失誤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人們看電視是為了感受小小熒屏所展示的七彩繽紛的大千世界,倘若字幕冷不丁的冒出一些錯別字來,真是大煞風景,猶如在景色秀麗的公園里,突然見到雜亂的生活垃圾,是那樣刺眼傷目,使人十分遺憾。廣告的宣傳作用大家有目共睹,然而,在欣賞一些經典作品的同時,我們也不可忽視一些廣告的負面影響。在市場上,一些廣告為了達到讓人們對產品印象深刻的目的,很不負責任地隨便改寫一些詞語,以達到他們的目的。比如有的廣告,把涂料說成是“好色之涂(徒)”;把冰箱說成是“制冷鮮(先)鋒”;宣傳治咳嗽的藥就說“咳(刻)不容緩”;宣傳酒的好喝,就用“天嘗(長)地酒”;宣傳摩托車好騎,就用“騎(其)樂無窮”;宣傳一種火蚊藥,就用“默默無蚊(聞)”;宣傳浴池開業,就寫成“隨心所?。ㄓ保挥械膱蠹垖?,起了個“漫步(不)經心”的名字……借諧音亂用成語、常用語兒乎成了許多商家廣告詞的主要修辭手段。有語言專家認為,商家“篡改”成語、常用語所產生的語意歧義,已對學生們的語文學習造成事實上的誤導。街頭宣傳欄中的錯別字更是比比皆是,在這就不一一列舉。

在上面的論述過程中,我們已經找到了一些錯別字出現的病因和一些錯別字市場出現的場所。倘若我們概括來講,可以對這些錯別字的表現形式做一個簡單的歸類。(1)為了寫作方便,隨意使用相近的筆畫較少的字詞。如在農貿市場,我們經??吹健半u蛋”成了“雞旦”,“青菜”成了“青才”,“家禽”寫成“家芹”等。(2)知識結構不牢固,誤用、濫用成語或短語。在報刊雜志中,我們時??吹健霸俳釉賲枴敝械摹皡枴卞e寫成“勵”,“墨守成規”中的“墨”錯寫成“默”等。(3)大量新詞匯涌入,混淆人們的視線。新詞匯主要表現在口頭上和娛樂新聞的報道中,一般關注的人比較“內行”,還不至于造成重大的錯誤。(4)對字形記憶模糊,筆下誤。如“黃梁美夢”中的“梁”經常有人寫成“粱”,“膾炙人口”的“炙”寫成“灸”。

二、一分為二的看待信息化時代的錯別字現象

       在現實生活中,錯別字一直是大家的“公敵”,是公眾一致排斥的對象。盡管如此,錯別字還是照常“橫行”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在這樣一個千變萬化的信息時代,我們如何看待錯別字現象,如何給予它一個合理的評價?

       錯別字出現,不是人們的主觀意愿隨時隨地都可以決定得了的,它是受特殊環境的制約(當然,一些可以避免而沒有避免的錯別字,我們不能歸于此類)。如在一些市貿集市上,許多能夠把“雞蛋”寫成“雞旦”的人,一可能是這個人想圖方便,另外一個原因可能就是他知識水平確實不夠用。電腦出錯,很多時候都是受技術水平的影響,特別是在電腦剛剛引進

      另外,平時注意對復習已學過的字詞和短語,最好能頻繁使用,加深理解。前蘇聯著名心 理學 家巴甫洛夫在進行條件反射實驗時,曾做過這樣的實驗:在每分鐘節拍器敲30下的同時給小狗吃肉餅.這樣反復兒次之后,即30響的節拍器產生條件反射,而對每分鐘40響的節拍器不再發生條件反射了。巴甫洛夫把這種現象稱為“條件反射的分化”。從這個實驗中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原來,我們做作業的過程,從條件反射 理論 的角度看,也是個復雜的連鎖條件的反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我們對容易混淆的形近字、同音字掌握不牢固,則在書寫中就難免出現泛化現象;想寫“自己”,結果寫成“自已”;想寫“如火如荼”,卻寫成了“如火如茶”,甚至把“寬大’,寫成“寬太”等等。為了防止條件反射的泛化,即趕走錯別字,就要對容易混淆的字、詞強化訓練,多種形式的練習,使每個字的音、形、義二者在人腦皮層上形成的聯系達到非常牢固的程度,這樣,音、形、義二者之間的聯系就自動化了,在書寫時就可以得心應手,運用自如,而不會張冠李戴、陰錯陽差了。此外,還要提高認識,加強防范意識,注意 總結 ,出現錯誤的時候,要及時糾正,不可得過且過。只有這樣,初學者才會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為以后的深入 學習 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對專門從事文字工作的人來說,要從每個詞的字、形、意三個方面下功夫

要想避免寫錯別字,首先是要勤查字典,勤問他人,平時仔細觀察,用心體會;其次是應從漢字本身入手,尋找一些辨認的 方法 ,常見的方法有:

1.注意字形。有些形似字是聲旁相同。形旁不同的形聲字.要注意辨析不同形旁的意義。如“狐、孤、弧”這幾個字的聲旁相同。“狐”的形旁是“犬”,用“犬”作形旁的字,原義一般同獸類有聯系,狐貍屬于獸類。“孤”的形旁是“子”,用“子”作形旁的字,原義一般同小孩有聯系,孤兒是幼年喪父或父母雙亡的孩子?!盎 钡男闻允恰惫?,用“弓”做形旁的字,原義一般同弓箭有聯系,“弧”的原義是木。弓,引申作圓周的一段講。了解這幾個形旁的意義.這幾個字就不會寫錯用錯了。另外,有此形似字、筆畫很相近,如“盲、育、瞼、臉、灸、炙、戊、戊、戍、戎、戒”等。

2.注意字音。形此同聲旁的形聲字讀音相同或相近,因此,可以用聲旁來糾正錯別字。如用“段”作聲旁的字,一般讀duan,如“鍛、鍛、緞”等。用“段”作聲旁的字,韻母一般有ia,如“假、遐、霞、暇、瑕”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濫用同音字和近音字,也就是把兩個字形不同而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互為混用。如“世外桃源”的“源”與“花園”的“園”?!捌D難困苦”的“艱”與“堅持”的“堅”,“迫不及待”的“及”與“緊急”的“急”等。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在平時的使用中應該注意辨記它們的用法。

3.注意字義。用錯字主要是由于不了解和不掌握字義而引起的。如“顆粒歸倉”的“顆”常有人寫成“棵’,這就是因為對這兩個字的意義分不清楚?!邦w”從頁”、“果”聲。原義是小頭,引申作量詞用。指形圓或粒狀的東西。如"一顆紅心”、“一顆珠子”等;“棵”也是形聲字,從“木”、“果”聲,作量詞用,指植物,如“一棵樹”,“兩棵白菜”等。糧食是粒狀的,所以用“顆”不用“棵”。了解了字義就不會把“樹梢”寫成“樹稍”、把“草稿”寫成“草搞”、把“貸款”寫成“代款”了。有些詞,通用的是引申義,原義已經不用了,要了解詞的原義,才能辨清到底錯在什么地方。如“提綱”誤作“題綱”,“貢獻”誤作“供獻”,“規矩”誤作“規距”。還有的成語來自古代的寓言或 歷史 故事,如“濫竿充數”、“班門弄斧”、“為虎作悵”、“暴殄天物”等。如果知道它的出處,就不會把“濫竽”寫成“爛芋”、把“班門”寫成“搬門”、把“悵”寫成“帳”、把“殄”寫成“珍”了。因此,從事文字工作的人員在平常的 應用 習中,應從字的形、音、義三個方面入手,辨清字形、字音,吃透詞義,并能準確運用漢字,是消滅錯別字的一條有效途徑。每一位文字工作者要以極強的責任心對待工作,要以一絲不茍的態度對待每一個漢字,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將差錯率降到最低,逐步有效地糾正乃至消滅錯別字。 參考 文獻

       [1]杜維東.錯別字辨析手冊[m].北京: 現代 出版社,1996.

篇7

   

    考查對現代漢語字形的正確識記,能力層級雖為A級,得分率卻不高。當然,漢字書寫正確,要靠平時的積累識記,但高考并非詞語默寫,而是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考查考生對錯別字的識別能力。這種考查方式,無疑降低了難度,其中是有技巧可循的。下面結合近幾年高考錯別字考查中出現的詞語,簡要說明識別錯別字的策略。

   一、 利用詞素的對應關系識別

   許多詞語的結構是并列關系,詞素之間形成對應關系。利用詞素的對應關系,是識別錯別字的有效方法。先看下面高考中出現的詞語:

   好高鶩遠、興高彩烈、一張一馳、怨天憂人、紛至踏來、蘗根禍種、插科打渾

   上述幾個詞語都是并列關系,都有錯別字?!苞F”與“好”對應,當用表“追求”的“騖”;“彩”與“興”對應,當用表“神色”的“采”;“馳”與“張”對應,當用表“松開”的“弛”;“怨”與“憂”對應,當用表“怨恨”的“尤”;“踏”與“紛”對應,當用表“多而重復”的“沓”;“蘗”與“禍”對應,當用表“最惡”的“孽”; “科”指古戲曲中角色表演的動作,“渾”表示水污濁不清, 顯然“渾”與“科”不能對應,當用表“在古戲曲中開玩笑”的“諢”。

   再看下面高考中出現的詞語:

   輕歌曼舞、源遠流長、山清水秀、憤世嫉俗、旁征博引、珠聯璧合、峨冠博帶、遐思邇想

   上述幾個詞語也構成并列關系,沒有錯別字。與“輕”對應的“曼”,不能誤作“慢”;與“流”對應的“源”,不能誤作“淵”;與“秀”對應的“清”,不能誤作“青”;與“憤”對應的“嫉”,不能誤作“疾”;與“引”對應的“征”,不能誤作“證”;與“珠”對應的“璧”,不能誤作“壁”;與“冠”對應的“帶”,不能誤作“戴”;與“邇”對應的“遐”,不能誤作“暇”。

   二、 依據詞素的含義代入驗證

   把平時積累掌握的詞素本身的含義,代入構成的詞語中驗證,看是否適合詞語的表意要求,有時就能夠很明顯地找出詞語中的錯別字。如高考中的下述詞語:

   有志者事競成、拌腳石、國藉、惦量、凋蔽、氣沖宵漢、貪臟枉法

   “競”是“競爭”的意思,而“竟”是“終于”的意思,應為“竟”;“拌”是“攪和、爭吵”的意思,而“絆”是“擋住或纏住,使跌倒或行走不便”的意思,應為“絆”;“藉”是“墊、借”的意思,而“籍”有“書籍、籍貫”的意思,應為“籍”;“惦”是“掛念”的意思,而“掂”有“估量東西輕重”的意思,應為“掂”;“蔽”是“遮掩、掩蓋”的意思,而“敝”有“破敗”的意思,應為“敝”;“宵”是“夜”的意思,而“霄”指“云霄、天空”,應為“霄”;“臟”從“月”,表“不干凈或內臟”,“贓”從“貝”,指“貪污受賄或偷竊所得財物”,應為“贓”。

   三、 聯想詞語的含義判斷

   從詞語本身的含義出發,推斷構成詞語詞素的字形,也能夠有效地查處詞語中是否有錯別字。如高考中的下述詞語:

   毛骨聳然、穿流不息、不徑而走、一愁莫展、人情事故、百戰不殆、責無旁代

   毛骨聳然,意思是見到陰森或凄慘的景象時,感覺恐懼;“聳”是高或引人注意,應為“悚”(害怕)。穿流不息,意思是像河流那樣不停流淌,形容人或車、船來往不斷;“穿”不合詞義,應為“川”(河流)。不徑而走,意思是沒有腿卻能走,常指消息不待張揚就迅速傳播開來;“徑”指小路,應為“脛”(小腿)。一愁莫展,意思是一個籌碼也擺不開,沒有一點辦法;“愁”是憂慮,應為“籌”(籌碼、謀劃)。人情事故,意思是為人處世的經驗、道理;“事故”指意外災禍,應為“世故”(處世經驗)。百戰不殆,意思是多次作戰也沒有危險情況發生;“怠”是松懈,應為“殆”(危險)。責無旁代,意思是責任不能往別處推,自己理所當然地應當把責任承擔起來;“代”是代替,應為“貸”(推卸)。

   四、 借助詞語的來源推斷

   詞語的形成往往凝結著濃郁的文化風俗,有些詞語來源于古代書籍或寓言故事并附帶著生動有趣的故事,若能記住其出處或故事大意并結合詞義辨別,就能夠查處詞語中是否有錯別字。如高考中的下述詞語:

   默守成規、世外桃園、再接再歷、針貶時弊、名列前矛、黃梁美夢

   默守成規,與墨子有關,戰國時的墨翟以善于守城著名,后因稱善守者為墨守;應為“墨”,不能誤作“默”。世外桃園,與陶淵明有關,他曾寫下聞名的《桃花源記》;應為“源”,不能誤作“園”。再接再歷,來源于古代斗雞游戲中的一個常見行為:為了使自己的斗雞獲勝,每次接斗時,都要在磨刀石上磨斗雞的嘴喙,使它鋒利;應為“礪”,現寫作“厲”,不能誤作“歷”或“勵”。針貶時弊,與古時中醫治病的石針有關,應為“砭”,不能誤作“貶”。名列前矛,古時行軍時走在前面的士兵皆持茅草,遇到敵人或敵情有變化就舉起茅草作信號告訴后面的部隊;應為“茅”,不能誤作“矛”。黃粱美夢,《枕中記》中的故事:一書生在夢中享盡榮華富貴,一覺醒來,一鍋小米飯還沒有煮熟;應為“粱”,不能誤作“梁”。

   五、 明確詞素的讀音確定

   字形的考查多是一些形近或形異而讀音相同、相近的字,但也涉及到一些形近而讀音不同的字。注意這一點,讀準字音,有利于我們對錯別字的識別。如高考中的下述詞語:

   戌邊、氣慨、繁冗拖杳、撲溯迷離、惦量、針貶時弊、貪臟枉法

篇8

關鍵詞:新課程 歷史教學 錯別字 原因及措施

歷史課程改革的浪潮滾滾而來,給歷史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新課程明確提出要實現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構建起課堂教學比較完整的目標體系,由以知識本位、學科本位轉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真正對知識、能力、態度進行了有機整合。但新課程并不是否定基礎知識,而是對基礎知識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歷史課程標準》中課程目標部分“知識與能力” 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以及重要的歷史概念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但我們經常發現,學生在平時歷史作業、學期考試以及課外拓展活動中撰寫的小論文和制作的歷史畫報中,甚至在高考中考中,都會出現大量錯別字。有的錯別字貽笑大方,令人費解。頻繁出現錯別字讓學生在考試中丟掉不少“冤枉分”,也使歷史課外活動質量大打折扣,不利于學生完整、準確地掌握歷史知識。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糾正學生的錯別字,借以提高學生素質和考試成績。

一、常見歷史錯別字的類型

分析學生常出現歷史錯別字的類型,主要有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寫錯字,就是把字的形狀寫錯了,寫得不成字、規范字典查不出的字。①增添個別筆畫,如把“”寫成“井崗山革命根據地”;②減少個別筆畫,如“資治通鑒”寫成“資冶通鑒”;③改變字形的部分;④改變字形的組織。

另一種情況是寫別字。本來該寫這個字的時候,卻寫了另外的字。①音別字,即音同而義不同的字,例如把“祖沖之”寫成了“祖充之”,把“趙州橋”寫成“趙洲橋”等;②形別字,即形近而義不同的字,把“秦始皇陵兵馬俑”寫成“秦始皇陵兵馬桶”;③雙音詞的義別字,即前后兩字互相交替的字,如把“達賴喇嘛”寫成“喇嘛達賴”。

二、歷史錯別字出現的原因

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寫錯別字嚴重,咎其原因除了少量“筆誤”外,一般是由漢字特點、歷史課程本身、學生和教師等四方面造成的。

1.漢字本身特點。我國漢字的數量多,形狀結構紛繁復雜,比較難寫、難記、難認,稍不留意就會寫錯,這客觀上導致了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錯別字的產生。

2.歷史課程本身的因素。在歷史知識的大量的歷史人物、時間、地點、事件中,有許多生僻難寫的字,甚至有的是古讀音古寫法?!妒澜鐨v史》中大部分人物和地點等基礎知識都是音譯而來,沒有太多內在聯系,寫起來難度很大。

3.學生粗心大意或基本功不扎實造成的。有的學生對使用文字態度不端正,認識不足,認為寫錯別字是小事一樁,多一筆少一筆都沒有關系,反正人家猜得到,能“意會”;在不會寫或不清楚寫的情況下,不請教別人也不查字典,粗枝大葉、草率從事,以致習慣成自然,積習難改,歷史考試時也就信手涂鴉。

4.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少板書也是原因之一。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往往過分追求“過程”,忽視基礎知識的講授,教學過程中教師很少板書,學生只是聽聽而已。課程改革要求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的整合,這種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改善學生的歷史學習方式,實現教學人機互動,符合新課程理念和時代要求,但有的教師過分追求課件的華麗,忽視歷史知識本身,學生只是看看而已。新課程背景下,在學習過程中重視活動的作用,但在五花八門的歷史活動中,學生只是說說而已。雖然電腦能夠實現板書,但由于電腦所顯示的信息隨著下一個信息的出現而消失,加之課件的容量大,學生往往來不及記錄或記憶。

三、歷史教學中糾正學生錯別字的對策

糾正歷史錯別字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情。心理學原理表明,記憶是過去經歷過的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它不是單一的心理過程,而是識記、保持、再認和回憶彼此緊密聯系的統一過程。當錯別字作為一種表象儲存在人腦中形成記憶時,要想糾正它就很困難了,因為它已經“根深蒂固”,只有運用強烈的刺激方式,從漢字的形、音、義等方面入手,將錯“根”挖掘,將正“根”扶植,使學生知道錯字錯在哪里,正字正在何處,才能在學生大腦中徹底消除錯誤的記憶,形成正確的新記憶。

那么,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對學生的錯別字給以糾正呢?我認為采用以下幾個方法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1.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思想上加以足夠的重視,養成良好習慣。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消滅歷史錯別字的關鍵在于:教師重視學生積極的學習心理的培養,讓學生具備能夠戰勝學習方面的消極心理或心理障礙的能力。平時教師要強調在做作業考試時因寫錯別字而遭到扣分的實例。以引起學生對錯別字的足夠的重視。并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寫字習慣,堅持“四到”:一是“眼到”,注意觀察方形,分析筆畫,掌握筆順和間架結構。二是“口到”,做到邊讀邊寫,加深印象。三是“心到”,專心書寫,用心記憶。四是“手到”,遇到字形生疏或意義不明的字,勤查字典。

2.學習心理學中的認知規律表明,學生只有把所學知識納入到自己的原有知識結構中去,才能真正掌握并運用所學知識。因此,只有在學生準確把握歷史概念的內涵以后,才不會出現錯別字。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課時,不僅要講清歷史知識、概念的內涵,而且要對那些關鍵性的字、詞、概念進行辨析和比較,并提醒學生注意它們的正確寫法。當然,歷史教師不可能像語文教師那樣去逐一糾正錯別字,歷史教師應把糾錯的重點放在那些會改變或嚴重影響概念的涵義及知識的科學性、準確性的字、詞、概念上。

3.在歷史教學中要預防在先,對學生容易出錯的字詞作重點講解和板書。歷史錯別字的產生很大程度上與教學中缺乏預防性指導有關。要學生不寫錯別字首先要“防患于未然”。教師要注意積累歷史基礎知識中大多數學生經常出現的錯別字,以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在教學中能較準確地預測學生可能出現的錯別字,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有經驗的教師會提醒學生:“這個字很難寫?!薄斑@個字與某個字差不多,要注意辨別。”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教師的板書是學生學習書寫的直接樣板,教師要注意板書的示范作用,同時要督促學生勤記筆記。

4.在批改歷史作業和試卷時,不要放過對錯別字的指正。我在批改時,一般都會就學生寫的錯別字加以指正或修改,并要求學生及時訂正,以加深學生的印象,避免以后再次重犯。同時還重視"面批"環節,通過“面批”,歷史錯別字可以當面給學生指出以促使其改進,同時教師可以對出現的錯誤加以分析、講解、改正、叮嚀,也可使學生更準確地掌握歷史基礎知識。

5.開設“錯別字集”進行糾正。這是讓學生動手動腦,自我檢查,自我糾正錯別字的一項有趣活動。一方面讓學生隨時把自我感覺易寫錯、易混淆的難字和教師在教學中指出的容易寫錯的字摘錄下來,另一方面把每次作業和考試中書寫的錯別字及時記載下來,時刻提醒自己。這種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發現自己平時的馬虎之處,而經過動手動腦之后,對正字的記憶就會深刻了。

總之,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要高度重視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別字,教師要采取正確的教學方法積極預防和引導,讓學生盡可能減少歷史錯別字,以避免在考試中不必要的失分。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 馮長運.歷史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 葉小兵,姬秉新.歷史教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篇9

一家烏魯木齊的公司從日本購進了一條掛面和18萬元的袋子,結果在那里的工作人員發現“烏魯木齊”寫“鳥魯木齊”使這18萬元的袋子全部作廢,就這樣,18萬元白白地損失了。

看了這則故事,許多人認為這是個天大的笑話,鳥魯木齊,這些人愚蠢極了!可是這其中也包含著一定道理。掛面廠的人粗心大意,也許他們并不知道“鳥”和“烏”的差別,只知道是多了一點,可他們又曾想過粗心大意,辦事馬虎的后果。哎,他們肯定為了一時的方便,認為“鳥打字的筆畫比烏少就不愿意動鍵盤。這是多么無聊的表現??!我為這些人的做法而感到無比惱怒。

像這樣的事的生活中比較常見。記得有一次語文測驗,我只打了94.5分。我仔細檢查,才發現我的作文有一個錯別字,扣了一分。啊,就是錯了一個字我的名次就排到了第二名。真是一分一名呀,要是我認真細心地檢查,就不會出那樣的差錯。真是可惜??!

篇10

關鍵詞:預見性;規律;新穎活動

這其實是一項艱巨的教學任務,因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糾正學生的錯別字,但是往往同樣一個字教師強調好幾遍學生還是不能改正過來,尤其是一些我們經常見的同音字和形近字。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小學生年齡小,他們對事物的觀察比較籠統模糊,沒有很好的辨別能力,不能很好地發現事物的特點、特征以及特殊之處。在他們學習識字,寫字時遇到長得像的字體就有些摸不著頭腦,常常張冠李戴了。比如寫土地的“土”會寫成“士”,里外的“外”常會寫成“處”等。再就是因為急于求成。小學生自制力比較差,現在社會科技如此發達,老師布置好了回家作業,他們一心想著要看動畫片、玩電腦、玩游戲。還哪里有心思去好好寫作業,往往就會敷衍了事,寫的字都沒過腦子,一個個短筆少化的字就蹦出來了。還有學生寫錯別字的原因是只走過程不重視結果,認為依葫蘆畫瓢寫出來就行了。不重視筆畫的順序規則,在頭腦里沒有建立起書寫的整體性,字與字的聯系不能形成,這也就出現了很多錯別字。其實學生出現錯別字的原因還有很多,我們應想辦法不讓孩子再出現這些錯誤。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一、教師在教學前要有預見性

漢字本身就是有著結構復雜的特點,它的結構差別很大,它的組成結構大約有1000個筆畫還多,所以對于小學初學者本身就有很大的難度。那么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有先見之明,將一些不容易記住的或者容易寫錯的字著重標記,找出比較適用于學生的,能夠讓學生一開始學就能加深印象的方法。方法有許多,比如,可以分析字形的特點,在容易寫錯的地方用不同顏色的粉筆標記出來這樣學生就知道哪里是最值得注意的,寫的時候就不容易寫錯。也可以對字體進行拆分,比如正確的“確”字,可以拆分為左“石”右“角”學生一看這兩個字他們都學過,也都知道怎么寫,然后寫的時候將他們一組合就寫出正確的“確”字嘍!這樣學生也會覺得這不挺簡單嘛,一下就能學會寫了,既帶動了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更能大大提高他們寫字的正確率。

二、利用漢字的規律來教會學生正確寫字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細細研究你會發現很多漢字的結構特點及內涵,那么我們就可以借助這些來教會學生正確寫字。

1.了解字義

有好多學生錯字都錯在了同音字上面,如:“的”“得”和“地”“幕”和“暮”。因為不了解字義,所以也就舉棋不定,不知道哪一個是正確的,最后只能瞎蒙一個寫,錯字也就這樣產生了。所以要加強學生對字義的理解,例如在教學生“再”和“在”的字義時,可以這樣說,“再”:(1)表示又一次,有時專指第二次,有時又指多次;(2)表示重復或繼續的意思??梢越M成的詞語有:再高點、再次等。而“在”一般表示:(1)存,居;(2)存留于某地點;關于某方面;(3)指出著重點;(4)介詞,表示事情的時間地點、情形、范圍等??梢越M成的詞匯有:在家,在乎。這樣學生理解了字義,那么在書寫時就不容易寫錯了。

2.與學生一起挖掘漢字組成中蘊含的深意

要知道我們的漢字是有幾千年的發展歷程的,最終能成為唯一的寫意文字是有它一定的生命力和創新性的。它完全經得起時代的考驗。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形和義結合,通過以來成形。這個解釋學生聽了一定會樂開懷,對這個解釋一定有很深的印象,字也記住怎么寫了,課堂氣氛也就活躍起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大大提高。

三、多組織一些新穎活動讓學生參與進來

實踐證明,學生積極參與了的事情,親身經歷了,往往印象會是最深的。所以教師還可以多組織一些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掌握更好的漢字。比如可以組織學生辦板報,讓學生尋找一些由錯別字引發的笑話,讓學生在哈哈大笑的同時意識到寫對字的重要性。還可以在板報一角空出一塊,每天登出5個容易寫錯的漢字,讓學生以后看見這些字就想起板報上面的字也就不會寫錯了,更增加孩子的識字量。

因此,對于學生的錯別字,教師要重視起來,用心尋求好的方法,增強孩子意識,減少學生的錯別字,為他們以后生活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