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別的詩范文

時間:2023-03-17 00:57: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贈別的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贈別》-趙嘏是秋季寫的?!扒锊荨倍置鞔_地寫出了季節是秋天,“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樣子,首句運用疊詞,增強了音韻美,寫出了水邊草木的繁茂,渲染了離別時悲傷,秋草、殘陽等凄涼的景色勾起了詩人的愁思,表達了詩人離別朋友后孤獨寂寞之情;曾經與朋友管弦相伴,如今分別不知什么時候能再見面,表達了詩人對前途的迷茫和擔憂。

2、《贈別》-杜牧是在春天寫的。此詩是詩人贈別一位相好的歌妓的,從同題另一首(“多情卻似總無情”)看,彼此感情相當深摯。不過那一首詩重在“惜別”,這一首卻重在贊頌對方的美麗,引起惜別之意。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裊裊”是身姿輕盈美好的樣子,“十三余”則是女子的芳齡。七個字中既無一個人稱,也不沾一個名詞,卻能給讀者完整、鮮明生動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麗的倩影。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解釋:指接受某種饋贈和獎賞心里感到慚愧。

用法:多用作自謙之辭。

出處:出自明代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詞話》第七回:“官人儻然要說俺侄兒媳婦,自恁來閑講罷了,何必費煩又買禮來,使老身卻之不恭,受之有愧?!?/p>

篇3

初中生同學給數學老師的贈言【精彩版】

1、畢業了,我們揮手告別的時候,請接受我深情的祝福:愿你前途無限,幸福康健!

2、宿舍里的嬉戲,奠定我們的情誼;球場的追逐,見證我們的成長;同窗的時光,讓我們彼此珍惜;回首過去總是充滿歡樂,雖然明天就要各奔東西了,但空間永遠隔不斷我們的情誼,愿歡樂永遠陪伴你!祝前程似錦!

3、月光的溫柔,比不上同學的溫馨;星星的閃耀,比不上朋友的點綴;夜空的美妙,比不上同窗的珍貴。即將畢業說再見,愿你夜夜都有好夢,天天快樂都能相隨,時時把我都來想起!

4、友誼是一首無字的詩歌,是炎炎夏日里拂過窗前的一陣微風,是在音樂響起,手牽手一起舞動美好的年華,畢業來臨之際,愿友誼永駐。

5、同一個校園,記錄了同樣的青春,同一個年級,記載了同樣的情深,同一個班級,記下了同樣的友誼,要畢業了,唯有愿你好運連連,工作順利,鴻圖大展,前程似錦。

6、那些一起上課的早晨,一起練口語的黃昏,一起發傳單的尷尬,一起吃泡面的深夜,一起復習的忙碌,一起逛街的周末。那些美的時光如一顆顆珍珠,串成我們美好的同窗情誼。畢業了,祝你開創自己的事業,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7、我們是親密的同窗,我們曾經共同開懷悲傷,畢業時節,生活已鋪開金色的路,人生正正搖著歡迎的花束。勇敢的去吧,朋友!前方,已吹響出征的海螺;彩霞,正在將鮮紅的大旗飛舞。只要勇敢拼搏,幸福就在前方!

8、今天,我們是“親密學友”;明天,我們將是“合作戰友”。離開了校園的“溫柔鄉”,愿我們在“人生的戰場”,開創事業的壯麗,勝利的輝煌。

9、同窗三年甜蜜生活,是“一串糖葫蘆”,那迷人的甜和酸,讓人久久回味。畢業了,分身不分心,祝福你學友,一切順心如意,特別是愛情要甜蜜蜜哦!

10、一句問候,一世牽掛,一個心愿,一切順利,一份真誠,一生情深,畢業來臨,唯有祝福,順心順意,鴻圖大展,前程似錦,送句叮囑,常常聯系。

初中生同學給數學老師的贈言【最新版】

1. 您為花的盛開、果的成熟忙碌著,默默地垂著葉的綠陰!啊,老師,您的精神,永記我心!

2. 您推崇真誠和廉潔,以此視作為人處世的準則。您是我們莘莘學子心目中的楷模。

3. 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頭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師,您的名字刻在我們心靈上,這才真正永存。

4. 啊,有了您,花園才這般艷麗,大地才充滿春意!老師,快推開窗子看吧,這滿園春色,這滿園桃李,都在向您敬禮!

5. 您講的課,是那樣豐富多采,每一個章節都仿佛在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我看到了一個斑斕的新世界……

6. 轉眼間已經和您相處三年了。在我傷心的時候,是您鼓勵我繼續向前走;在我成功的時候,是您告誡我不要驕傲;在我迷失方向的時候,是您站出來,幫我找到正確的航線……在這里,我愿您像春天般美麗動人,像翡翠一般純潔無瑕,像陽光一樣燦爛奪目!

7. 老師,當了您六年的學生,我明白了:原來春雨是這樣無微不至地滋潤樹苗;太陽是這樣照料大地;園丁是這樣培育花朵的。

8. 您用火一般的熱情溫暖每一個同學的心房,無數的心被您牽引激蕩。你的思想,您的話語,充滿著詩意,蘊含著哲理,又顯得那么神奇!您不是演員,卻吸引著我們饑渴的目光;您不是音樂家,卻把知識的清泉叮咚作響。在我即將畢業之際,請接受我真摯的祝福:祝您桃李滿天下!

9. 老師,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種者。是您用美的陽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潤,我們的心田才綠草如茵,繁花似錦。

10. 您是一棵挺拔的樹,曾結過成熟的果實,歲月在您的身上鐫刻下蒼老的年輪,您的身旁卻崛起一片森林郁郁蔥蔥。

11. 老師不辭勞苦地教育我,教師是火種,點燃了學生的心靈之火;教師是石級,承受著學生一步步踏實地向上攀登。

12. 您是一棵挺拔的樹,曾結過成熟的果實,歲月在您的身上鐫刻下蒼老的年輪,您的身旁卻崛起一片森林郁郁蔥蔥。

13. 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頭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師,您的名字刻在我們心靈上,這才真正永存。

14. 老師,這是一個多么溫馨的字眼。老師,這是一個多么神圣。老師你的奉獻精神讓我崇敬。你的句句錚言使我成長。

15. 不計辛勤一硯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殘,種花容易樹人難。幽谷飛香不一般,詩滿人間,畫滿人間,英才濟濟笑開顏。

16. 您用生命的火炬照亮了我前進的道路,一路上有您的教導,才不會迷失方向;一路上有您的關注,才更加的自信勇敢。

17. 因為有了您,生活才如此精彩紛呈。因為有了您,世界才如此美麗動人。您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您的教導如細雨潤物般悠遠。

18. 一支粉筆寫就您人生的軌跡;兩鬢染霜譜成您人生絢麗的樂章;三尺講臺留下您人生的燦爛和輝煌!祝天下老師幸福開心,節日快樂!

19. 您的教誨催我風雨兼程,我的祝福伴您晝夜心耕。一路上有您的教導,我才沒有迷失方向;一路上有您的關注,我才能順利實現理想!

20. 當苗兒需要一杯水的時候,絕不送上一桶水;而當需要一桶水的時候,也絕不給予一杯水。適時,適量地給予,這是一個好園丁的技藝。

初中生同學給數學老師的贈言【經典版】

1、在我的記憶里,除了家人外便是您;在我的人生里,最慈祥的便是您;在我的旅程里,最讓我懷念的也是您。以后我會想念您。

2、當苗兒需要一杯水的時候,絕不送上一桶水;而當需要一桶水的時候,也絕不給予一杯水。適時、適量地給予,這是一個好園丁的技藝。我的老師,這也正是您的教育藝術。

3、老師,您就像我的再生父母;您就像那默默無聞的無私奉獻的樹根。您傳授給了我很多知識,教給了我做人的道理。為了感謝您,我將來也要做老師,繼承的事業。

4、如果沒有您思想之泉的滋潤,怎么會綻開那么多美好的靈魂之花?啊,老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有誰不在將您贊揚!

5、蠟燭犧牲自己,為別人帶來光明,老師,您就是那只蠟燭,犧牲了自己,為學生帶來智慧。但是,在我心中,您是永遠不會熄滅的。老師,是您帶我們進入了一個彩色的世界,為我們點燃了智慧之燈,帶著我們在廣闊無際的知識海洋里泛舟,讓我們在湛藍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帶領我們朝自己的夢想前進……天涯海角有盡處,只有師恩無窮期!

6、老師,大家都說您培養著祖國的棟梁;我卻要說,您就是祖國的棟梁。正是您,支撐起我們一代人的脊梁!

7、老師,當了您六年學生,我明白了:老師是一位辛勤的園丁,無微不至地培養著我們這棵小樹苗。老師,我們永遠忘不了您對我們的恩情。

8、老師,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種者。是您用美的陽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潤,我們的心田才綠草如茵,繁花似錦!

9、您是大橋,為我們連接被割斷的山巒,讓我們走向收獲的峰巔;您是青藤,堅韌而修長,指引我們采擷到崖頂的靈芝和人參。

10、老師,您是一個花園的園丁,而我們是您培育出來的鮮花,我會永遠感謝您的。

11、您的崗位永不調換,您的足跡卻遍布四方;您的兩鬢會有一天斑白,您的青春卻百年不衰。

12、親愛的老師,您那赤誠的愛,喚醒了多少迷惘,哺育了多少自信,點燃了多少青春,摧發了多少征帆。

13、我崇拜偉人、名人,可是我更急切地把我的敬意和贊美獻給一位普通的人――我的老師您。

14、有人說,師恩如山,因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我還要說,師恩似海,因為大海浩瀚,無法估量。

15、園丁,崇高的稱號,祝您桃李滿天下,春暉遍四方。

16、在我的心目中,您是最嚴厲的父親,又是最慈祥的媽媽;您是無名英雄,又是教壇名師。

17、一個和孩子長年在一起的人,他的心靈永遠活潑得像清泉。一個忘我勞動的人,他的形象在別人記憶中永遠鮮活。一個用心溫暖別人的人,他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溫暖。

18、您的思想,您的話語,充溢著詩意,蘊含著哲理,又顯得那么神奇--呵,在我的腦海里,它們曾Ji起過多少美妙的漣漪!

19、您不是演員,卻吸引著我們饑渴的目光;您不是歌唱家,卻讓知識的清泉丁冬作響,唱出迷人的歌曲;您不是雕塑家,卻塑造著一批批青年人的靈魂……老師啊,我怎能把您遺忘!

20、老師,這個光彩奪目的稱呼,將像一顆燦爛的明星,永遠高懸在我們的胸中。

 

初中生同學給數學老師的贈言相關文章:

1.初中畢業數學老師贈言 初中畢業數學老師寄語

2.給初中數學老師的畢業贈言

3.初中老師寫給學生的畢業贈言 初中老師寫給學生的留言

篇4

關鍵詞:直流穩壓電源 示波器 信號發生器 萬用表 判別 1A9好壞

中圖分類號:TN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4(b)-0048-02

1 概述

目前,我臺的短波發射機房設備為DF100A PSM發射機,在播音中射頻增益控制器1A9經常出現故障,而且所表現出來的現象也不盡相同。這里列舉幾例:加高壓后IPA過荷,調諧無用;發射機高功率運行狀態,高前級引起的表值大幅度擺動,有時末前級出現過流;播某一頻率加高壓調諧時,高前陰流、高末柵流、簾柵流、屏流都比較小;播音中入射功率跌至0,高前陰流0.2A,高末柵流為0.22A,其余表值為零,無過荷指示,非工作指令燈亮,關高壓重加依舊等等,都是由1A9引起的。1A9在DF100A發射機中的作用是比較重要的,如果它出問題,直接影響發射機的運行穩定,所以,我們在維護中要經常對它進行檢查和測試,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消除隱患。對此,我們首先要了解1A9的主要工作原理,才能更好地進行維護。下面介紹1A9的功能、原理和各端子的接線。

1.1 DF100A發射機射頻增益控制器1A9的功能和原理

1A9功能:(1)、對激勵信號進行放大(增益)功能;(2)、對末前陰流和高末柵流進行檢測,在末前陰流很大,高末柵流很小時,對末前級進行保護,正常工作時它可以維持高末級射頻激勵信號的穩定和準確。

1A9的控制原理:其主要元件有一個PIN二極管CR1,特殊的半導體工藝賦予它一些特殊功能,即成為一個阻抗元件(類似可變電阻作用):無偏置或反偏置時阻抗很高,形成衰減激勵的作用;正向偏置時呈現低阻抗。它的TB1-4,-3端子接機器面板上的射頻衰減器6R4,通過上述可變阻抗元件作用可以增減發射機的激勵信號。TB1-6,-5端子分別接末前電源的1PS6TB2-6及高末電源的1PS5TB1-10(都是送來直流負電壓),同樣靠上述元件可變阻抗作用來使末前陰流、高末柵流工作在合適的表值。

圖1為1A9的原理圖。

1.2 射頻增益控制器1A9的端子接線

1A9有6個端子,其TB1-1來自1PS7TB1-10為+28v,TB1-2為地端,TB1 -3接射頻衰減器6R4的一端,TB1-4接射頻衰減器6R4的另外一端并接地,TB1-5端子接高末偏壓電源的1PS5TB1-10端送來直流反饋負電壓,TB1-6端子接末前電源的1PS6TB2-6端送來直流反饋負電壓。對于5、6號端子,在維護中我們要經常檢查兩個輸入電容是否漏電,工作中為了防止干擾,可以在5-4、6-4間各并接一個104電容。

了解了1A9的原理,我們便可用測試的手段在不用上機試1A9的情況下來判斷它的好壞。

2 采用測試法測量1A9

采用直流穩壓電源、示波器、信號發生器、萬用表等儀器來測試1A9,觀察其波形,測量各點的電壓,從而判斷1A9是否正常。如下所述。

2.1 測試接線方框圖

2.2 各部分主要功能

(1)直流穩壓電源:為1A9提供一個28V的直流工作電壓,其正極接1A9的1號端子,負極接2號端子,2號端子和4號端子與1A9的外殼相連作為地端。

(2)1kΩ電位器:用來調節輸出波形,相當于機器面板上的射頻衰減器6R4。

(3)頻率合成器:作為一臺高頻信號發生器,為1A9提供一個射頻信號。外殼接地。

(4)示波器:用來顯示1A9的輸出波形。外殼接地。

(5)50Ω電阻:作為1A9的輸出負載電阻。1端從1A9的R12的正端接出,2端接地。

2.3 測試步驟

按照以下步驟進行測試。

(1)按照圖2接好線路,打開各儀器電源。

(2)將可調節直流穩壓電源衰減器加到28V,并測量各點電壓。

正常工作中各點電壓參考值見表1。

(3)將頻率合成器設置一個合適的頻率,將衰減器旋鈕加到0.6V。

(4)從1A9的輸出端J2引線,選擇示波器的CH1或CH2通道,外殼接地,觀察示波器顯示的波形,正常為正弦波并且能夠顯示出該信號的頻率。

(5)將1kΩ電位器逆時針旋轉減小阻值,觀察示波器波形幅度,也應該減小直到為零;然后順時針旋轉增大阻值,觀察示波器波形幅度,也應該增大。

2.4 結論

按照以上步驟對1A9進行測試,示波器顯示的是一個等幅的高頻正弦波,調節頻率合成器衰減旋鈕或者調節1kΩ電位器時都會使示波器波形幅度變化,說明被測試的1A9正常工作。

3 結語

采用這種方法測試1A9,能夠直觀地檢查出1A9是否正常,如果測試中無輸出波形(在頻率合成器衰減旋鈕和節1kΩ電位器都加到正常位置),那說明被測1A9有問題,對元器件進行檢查修復。這種方法對判斷、修復1A9很方便,在維護中是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杜新福.DF100A短波發射機射頻增益控制器(1A9)故障及對策[J].西部廣播電視,2014(10).

篇5

關鍵詞: 贈別詩 意象 思想感情

詩歌側重表現詩人的思想感情。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人們離別,極有可能永不再見面,離別這種特殊的情境,往往給人們的心靈以巨大的觸動和震撼,以往的和現實的種種復雜的社會體驗和人生感悟也會在此時被激發和集中起來。因此,詩人十分重視這難舍的時刻。為了永久地記住這難忘的日子,詩人們總是賦詩贈別,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贈別詩。

贈別詩,顧名思義是指主客之間由于分別而互相贈別酬答的詩作。贈別詩作為一種文學形式,早在文學形成之初就已出現,如《詩經?衛風?燕》就寫了衛君送別女弟遠嫁的情景。其中“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望弗及,佇立以泣”,讀來讓人憂傷。

贈別詩不僅僅是作者一時感情的表現,也不僅僅記錄著遠行之人或送別之人的人生與命運特別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它深深地刻上了時代和社會的痕跡。歷代詩人為更好地表情達意,常使用一些意象,通過意象組合,來傳遞感情。

所謂意象,就是詩中的藝術形象,它是經過詩人審美再創造的,滲透了主觀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詩人感情的載體??v觀歷代贈別詩,我們可以發現,詩人常常選用以下一些意象來表達自己不同的情感。

月是詩人們常用的一個意象。月亮的圓缺,象征了親人的聚散,而不同的月亮,不同的月色,也給人不同的感受?!扒镌抡諏訋X,寒風掃高木?!保▍蔷?,《答柳惲》)秋天的月色,寒冷的風,渲染秋色,制造了一種凄涼的氛圍,表現了不忍分別的心理?!皝y煙籠碧透,飛月向南端。”(王勃,《江亭夜月送別》)月在飛,說明時間很快過去,表明話別時間之久,寫出了依依不舍之情?!懊髟码S良掾,春潮夜夜深?!保ㄍ醪g,《送郭司倉》)借眼前景色,抒發深厚情誼,貼切自然,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別離的時分怎能少了酒,因而酒作為一種意象,在歷代贈別詩中也是經常出現的?!拔幢M樽前酒,妾淚已千行。”(范云,《送別》)酒還沒喝,早已是淚流滿面了,何等悲傷?!跋啾髁T酒,何時同促膝?”(柳惲,《臨行與故游夜別》)酒已喝盡,再相聚卻是一個遙遙無期的日子,增強了傷感的調子。“玉瓶沽美酒,數里送君還?!保ɡ畎祝稄V陵贈別》)到底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借以銷愁的酒用玉瓶裝著,不再有傷感痕跡,表現了詩人浪漫豪放的性格?!跋e添壺酒,臨歧贈馬鞭。”(岑參,《送楊子》)寫出了朋友之間情濃似酒的特點。

有酒就容易醉,在贈別詩中,詩人也常以酒醉為意象入詩。“吳姬緩舞留君醉,隨意青楓白露寒?!保ㄍ醪g,《重別李評事》)表面寫送行歡宴,實則蘊含著惜別的痛苦。“今日送君須盡醉,明朝相憶路漫漫?!保ㄙZ至,《送李侍郎赴常州》)今日一別,不知何年才得相聚,所以今日非盡醉不足以銷愁?!罢砩衔葱亚氐鼐?,舟前已見陜人家?!保n,《送客水路歸陜》)酒還沒醒,客已到家,真是送到家了,沒有半點傷感的情調。

離別總有一些不舍,這就注定了淚也成了贈別詩中的一個重要意象?!爸挥袦I可出,列復情可吐?!保ㄘ?,《丁督護歌》)情人不忍分別,可說什么呢?除了流淚,再也無話說。確實是無聲勝有聲,一切盡在不言中?!肮磐駚斫蕴闇I,斷腸分手各風煙?!保ǘ鸥?,《公安送韋二少府匡贊》)離別之情寫得感傷凄慘,悲愴動人?!耙磺x歌兩行淚,更知何地再逢君?!保f莊,《咧萁上別李秀才》)分別時的悲傷,以離歌催人淚下,表達了深厚的情誼?!皽I眼無窮似梅雨,一番勻了一番多?!保ㄌK軾,《席上代人贈別》)多少的淚,一陣少一陣多,分別時的傷感,自然流出。

贈別詩中還有許多意象,如風雨,也是歷代詩人愛用的,風雨可以襯托環境,也可以寄托情感。這時的風雨有了感受,不再是冷冰冰的自然界的風雨了。如:“風雨好東西,一隔頓萬里?!保U照,《贈傅都曹別》)“秋風兩鄉怨,秋月千里分。”(范云,《送沈記室夜別》)“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柳惲,《臨行與故游夜別》)“別有相思處,啼烏雜夜風。”(庚信,《別宋常侍》)“醉別江樓桔柚香,江風引雨入船涼?!保ㄍ醪g,《送魏二》)

云的漂泊無依,給了詩人不盡的想象,作為一種意象,云在贈別詩中經常出現?!把鲆暩≡岂Y,奄忽互相逾。”(佚名,《李少卿與蘇武詩》)“朝云浮四海,日暮歸故山?!保☉猔,《別詩》)“落日川渚寒,愁云繞天起?!保U照,《贈傅都曹別》)“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保ɡ畎?,《送友人入蜀》)“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保ǜ哌m,《別董大》)

漢代以來,詩人還常以折柳相贈來寄托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引發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鄉之情。如“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隋?無名氏,《送別》)

由于“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習俗始于漢而盛于唐,漢代就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后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故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的詩句。柳永在《雨霖鈴》中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表達別離的傷感之情。

另外,詩人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常用一些有感彩的詞,如“寒”、“孤”、“秋”等來修飾自己選取的意象?!笆|齋淅淅掩霜寒,別酒青燈語夜闌?!薄肮聼艉沼?,濕竹暗浮煙?!薄巴髦鹂途h,青山萬里一孤舟?!薄昂赀B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边@些意象的選取,很自然地就把詩人離別時寂寞、凄苦、孤獨無助的心情寫出來。

篇6

(河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河北石家莊050024)

摘要:約翰·鄧恩的《歌與短歌集》是形式與情感的高度統一。他的詩歌內容豐富,形式獨特,情感細膩而深刻。詩行的形狀、節奏的快慢等詩歌的基本要素都真切而準確地表達了詩人的情感。

關鍵詞 :鄧恩;《歌與短歌集》;詩形;節奏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6.064

中圖分類號:I56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5)06—0138—02

收稿日期:2015—01—20

作者簡介:任帥(1990— ),女,河北衡水人。河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約翰·鄧恩 (John Done) 是17世紀英國玄學詩派的鼻祖?!陡枧c短歌集》的創作方式打破了伊麗莎白時期傳統的愛情詩歌形式,他用充滿智慧的奇思妙喻盡顯奇特的文學風采,用新奇的比喻表達著他對愛情的看法和思考。他的詩歌內容豐富,思想深刻,體現著他感知和看待世界的獨特方式。在《歌與短歌集》里,有綿綿無絕期的金葉之情,也有終于起點的圓規之愛;有相聚的歡聲笑語,也有離別的無語凝噎;有山無陵天地合的誓言,也有痛苦無奈的背叛。無論是悲是喜,是聚是散,每一首詩都是形式與情感的高度統一,形式承載著情感,情感因為特殊而精心設計的形式得以完美體現。而這些看似隨意但實際是精心設計的形式表現在標點的安放、詩行的形狀安排和節奏韻律的快慢上。

一、詩形

鄧恩的創作方式打破了伊麗莎白時期盛行的傳統形式。他的詩行長短不一,標點符號不合常理,這些看似不合常理的詩行卻是詩人精心編排的。在鄧恩的詩里,象征愛情圓滿的圓形意象并不少見。小到淚珠、錢幣,大到宇宙,這些東西無一不是以圓形呈現,無一不體現著鄧恩對人生、愛情、時空的獨特思考。[1]

生命輪回、晝夜交替、四季變換都是一個個無終止的循環往復。如果說《贈別:禁止傷悲》(A Valediction: Forbidding Mourning)中的圓規式愛情是圓形意象的典型代表,那么《女人的忠貞》的詩行結構則是半圓的代言人。這首詩的第三行至第八行共有五個“O”出現,把這五個“O”用圓潤的曲線連起來就是一個半圓。整圓才是愛情圓滿的象征,而半圓自然是因為一方的缺席而不完整。這首詩指責的就是愛情雙方的不忠貞。在《贈別:禁止悲傷》中,女主人公被喻為圓規的圓心腳,而男主人公則是在外的圓周腳,只有圓心腳的堅守和耐心,才能使遠游的圓周腳回到起點?!澳愕膱远ㄊ刮业膱A畫得正確,使我回到起始之處結束?!保?]與這首詩恰恰相反,《女人的忠貞》里卻是少了一位主人公的半圓。因為情人的不忠貞,愛情不會圓滿。雖然詩的標題是講忠貞,但實際上諷刺的是情人的不忠貞。半圓的意象則是一人堅守、另一人放蕩的最好體現,與詩的內容融為一體。

二、節奏和韻律

韻律是詩歌的靈魂,是一首詩的精華所在,無韻不成詩。韻律給人以美感、一種愉悅的心情,它使得詩歌變得抑揚頓挫、清新靈動而富有韻味。詩人的情感決定了詩的韻律和詩行的長短。詩歌的韻律就像湖面上激起的漣漪,靈動而又靜謐,不是跌宕起伏,卻也引人入勝。詩歌的韻律飽含著詩人的情感,詩人的情感因這韻律的變換而得以宣泄。

在《歌與短歌集》中,鄧恩并沒有按照傳統的詩歌韻律進行創作,他的詩采用的形式多種多樣,每首詩都有自己的特點。鄧恩大多數的詩行結構都很新穎,不是由固定的規則而是由他的感情需要來決定。[3] 詩行中的音步、韻腳、節奏等都是鄧恩強烈感情的表達。以《贈別:禁止悲傷》為例,艾薩克·沃爾頓在其《約翰·但恩博士的生平》(1640年)中引用了此詩,并稱此詩是鄧恩1611年隨羅伯特·朱瑞爵士一家出訪法國前寫給妻子的數首詩之一。[4] 全詩共9節36行,韻式為abab。這首詩以圓規式的愛情守候和綿綿無絕期的金葉之情而備受關注,而這首詩的節奏和韻律更是為詩中詩人情感的表達做了最完美的詮釋。首先分析一下第一節的節奏。(' 重讀,ˇ輕讀。)

ˇAs ' vir/ˇtuous ' men /' pass ' mild/ˇly ˇa/' way,/

ˇAnd ' whis/ˇper ˇto /ˇtheir ' souls/, ˇto ' go,/

ˇWhilst ' some/ ˇof ˇtheir/' sad ' friends/' do ' say,/

ˇThe ' breath /' goes ˇnow,/ ˇand ' some/' say,' no:/

第一節里除了第一行是五音步外,其他都是四音步。每個詩行里面的節奏也不相同。第一行以抑揚格開始,感情低沉而平穩;第三個音步為揚揚格,揚揚格的出現,尤其是雙元音/ai/的存在,更是減慢了行文速度,增加了一種厚重感,也寄托著詩人對待死亡安然從容、不急不慌的態度;最后一個音步以雙元音/ei/結尾,發音悠長而有韻味,更顯示出一種安然離世的從容與淡定。第二行中第二個音步是抑抑格,加快了行文速度;第三個音步是抑揚格,這樣兩個音步緊湊而又連貫,三個非重讀音節一帶而過,輕描淡寫地展示了德高之人離世的安詳。第三行中第三和第四個音步都是揚揚格,減慢了行文速度,也和這些人悲傷低沉的心情相呼應,揚揚格的使用增加了離世的哀傷。第四行最后一個音節的揚揚格則增強了肯定的語氣,堅定了這部分人的信念。面對分離,有人選擇面對事實,雖然悲傷,但是也能接受,就像第一節中的第一類人;也有人不能接受,仍然沉浸于過去不能自拔,如詩節里的第二類人。但是詩人卻選擇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坦然接受,不宣揚,不悲傷。第二節就是對詩人態度的最好證明。

ˇSo ' let/ ˇus ' melt,/ ˇand ' make /' no ' noise,/

' No ' tear/-' floods, ' nor/' sigh-' tem/ˇpest ' move,/

' Twere ˇpro/ˇfa ' na/ˇtion ˇof /ˇour ' joys/

ˇTo ' tell/ ˇthe ' lai/ˇty ˇour/ ' love./

這一節講述的是詩人與眾不同的愛情觀。詩中的說話者只愿他和情人安靜地在一起,不向世人顯示他們的愛情,因為“若把我們的愛情向俗人宣講/那就無異于褻瀆我們的歡樂”。 [2]第一行中最后一個音步是揚揚格,揚揚格的出現延長了閱讀時間,也延展了安靜的邊沿,創造了一種靜謐安然的氛圍。第二行揚揚格的使用則是說話者情緒的表達,既是對不宣揚態度的肯定,也是對世俗宣揚愛情的不屑。這一節最后一個音步由love一個單詞組成,這種安排既顯示了說話者堅信自己愛情高于世俗的信念,也體現了詩人與眾不同的愛情觀念。這樣安靜而又美好的愛情自然要超脫于世俗的紛繁雜亂。

第八節講述了圓規式的愛情守候,這樣的守候在韻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ˇAnd ' though/ ˇit ˇin /ˇthe ' cen/ ˇtre ' sit,/

' Yet ˇwhen /ˇthe ' o/ ˇther ' far /doth ' roam,/

ˇIt ' leans, ˇand ' hear/ˇkens ' a/ ˇfter it,/

ˇAnd ' grows /ˇe ' rect/, ˇas ' that/' comes ' home./

第一行中輕讀音節多于重讀音節,看起來是對圓心腳漫不經心的描述,但是第二行第一個音步揚抑格的出現改變了圓心腳的地位,yet表示的轉折改變了第一行中圓心腳事不關己的狀態:雖然它處在中心,但是它并沒有對圓周腳置若罔聞,因為它始終傾聽著圓周腳的聲音。詩節最后一個音步為揚揚格,拉長的閱讀時間營造了一種漫長的等待終于有了回應的氛圍,這是一種等得愛人歸的滿心歡喜,是一種愛情回歸的如釋重負,是一種等待終止的欣慰和踏實。詩人在最后一節中表達了自己的愛情希望:希望妻子會像圓心腳一樣等待著自己的歸來,即使自己遠游在外,“你的堅定使我的圓畫得正確/使我回到起始之處結束”。[2]

三、結語

《歌與短歌集》是形式和情感的高度統一。每一首詩的音節、標點、詩行長度、結構特點及節奏都代表著詩人的情感,或是深情款款,或是痛斥詛咒,或是直言批判。而這些情感時而強烈,時而緩慢,強烈如打擊樂,緩慢若湖面微瀾。雖然鄧恩的詩歌里有許多不合傳統的修辭和斷句,但是正是這樣的與眾不同賦予了鄧恩詩歌耐人尋味的特點,而這樣的一代天才詩人需要人們真正地去了解、去評價。

參考文獻]

[1]李正栓.鄧恩詩中圓形意象母題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7(2).

[2]傅浩譯.英國玄學詩鼻祖約翰·但恩詩集[M].北京: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

[3]李正栓.鄧恩詩歌思想與藝術研究[M].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篇7

要從意象入手來進行古代詩歌鑒賞教學,我們就不應該忽視解讀“原型意象”。

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原型意象”的涵義。

“原型”一詞起源于文學人類學,意謂在每一個人的無意識深處都沉積著人類世代經驗的記憶,就是集體無意識形成的“原始心象”。原型常保留在神話、宗教、民間傳說中,它可能是題材、形象、細節或人物等等。①具體說來,“原型是一種在文學作品中反復出現的象征模式,它構成了一種特定的文學傳統,把歷史上個別的作品串聯在一起,具有約定俗成的語義關系,通過這種原型意象,我們可以從一個特定的角度發現文學的歷史線索。原型具有豐富的心理蘊涵,它常常是人類的有一定普遍性的、相對穩定的心理模式與情緒模式的符號化,同時當然也受到特定的民族文化傳統的影響?!雹诤喲灾?“它專指一種特殊的表意性藝術形象或文學形象”③。這樣看來,原型意象是文學作品中出現最早的、最原始的一種創作題材或對象,之所以說它是原型,主要是因為它是不斷演變的,經過不同作家的手,在不斷的重復中加入作者的情感體驗和創造,從而生成許多以之為基礎的意象。正是這種不斷的創新和演變,在文學史上形成了一條生生不息的“作品鏈”。由此看來,對原型意象的考察,可以使我們較真切地理解這一“作品鏈”中的古代詩歌,因此解讀原型意向應作為我們古代詩歌鑒賞教學的不應忽視的切入點。

中國古代詩歌中的原型意象有很多。下面,我們不妨從中選出兩個原型意象為例作一解讀,借以體會這種做法對古代詩歌鑒賞教學的意義。

一、 黃昏意象:離別懷思

在古代詩歌中,“黃昏”是一個比較常見的意象。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黃昏”意象。人們一般認為《詩經》中的民歌產生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然而,在文字產生之前,一些民歌可能就已在口頭上流傳,只是把它們記載下來是在文字出現以后,也就是說,《詩經》中的許多民歌應該是上古時代長期積淀的產物。

我們來看《君子于役》中的“黃昏”意象: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雞棲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茍無饑渴。

這首思婦詩,寫君子久役不歸,黃昏時分,越發使她愁思難耐。詩融情于景,以景托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对娊浽肌吩?“傍晚懷人,真情真境,描寫如畫。晉、唐人田家諸詩,恐無此真實自然?!痹娨渣S昏景物的描寫來襯托思婦的愁緒,對后人影響很大。許瑤光《雪門詩鈔?再讀〈詩經〉四十二首》亦云:“雞棲于桀下牛羊,饑渴縈懷對夕陽。已啟唐人閨怨句,最難消遣是昏黃。”

中國人的普遍心理,認為日夕乃當歸之時,所以許多文學作品離別懷思都以黃昏為背景,形成了“暝色起春愁”([唐]皇甫冉《歸渡洛水》)的固定意象。以“日夕當歸”這一原型意象為核心,后世形成了一個由這一意象衍生出來的作品鏈條:

朝發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懸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屈原《離騷》)

凜凜歲云暮,螻蛄夕鳴悲。(古詩《凜凜歲云暮》)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歲暮。(孔融《雜詩》之一)

朝陽不再盛,白日忽西幽。(阮籍《詠懷》之十)

功業未及建,夕陽忽西流。(劉琨《重贈盧湛》)

日暮天云合,春風扇微和。(陶淵明《擬古》之二)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將進酒》)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李白《菩薩蠻》)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樂游原》)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溫庭筠《夢江南》)

在上述詩句中,“暮”“晚”“夕陽”“暝色”等本為日落時分,即黃昏,以黃昏這一原型意象為核心,形成了一個連貫的、具有語義約定與相似的意象鏈條。這些原型意象下心理蘊含是非常豐富的,能夠喚起我們心理上的相似體驗。黃昏是一天中由白晝轉入黑夜的轉折點,這決定了它是一天中最富生命情調與哲理意味的時刻。如果說光明意味著、啟示著生,那么黑暗就意味著、啟示著死,而黃昏則正好象征著由生入死的關鍵時刻。因而“黃昏”便由“日夕當歸”演變成了表現留戀生命、感嘆生命短暫等心理與情緒內涵的最佳自然意象。此外,黃昏除了具體指一天的日落外,還有較為抽象的“遲”“晚”之意,由此引出了“歲暮”意象?!皻q暮”是“日暮”的延展,一日中的晨、午、暮、夜與一年中的春、夏、秋、冬無論在氣候特征還是在生命寓意、心理蘊含上都極為相似,具有同形對應性。因此,“歲暮”意象就常常與悲秋意象聯系在一起。

談到這里,我們還要提及馬致遠的散曲名篇《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過去,論者多津津樂道于前三句鼎足對:對偶如何工整,曲中不用虛詞,選擇有特征性的九種景物并置在一起畫出了一幅“秋景圖”。但忽略了接下來一句:“夕陽西下”。這一句的作用不僅在于它是寫景與抒情之間的過渡,更在于它是給前三句所并置的景物,涂上了一層夕陽的色彩,使之籠罩在了黃昏這一氛圍之中?!跋﹃栁飨隆辈粌H只是交代了抒情主人公產生“秋思”的時間,而尤其在于日夕而不得歸,故令人“斷腸”。正由于這一句,全曲意境才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二、 柳樹意象:惜別懷遠

“楊柳”入詩,也濫觴于《詩經》: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這首詩抒發了征人歸來時對時光流逝、物是人非的無限感慨。漢唐以后,楊柳更是騷人墨客詩詞中樂于采用的意象,其文化內涵和表現力異常豐富,漸成古代詩歌中常見的原型意象之一。

折柳與贈柳,始于漢代。元朝佚名所作《三輔皇圖》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到此橋,折柳贈別?!庇H朋好友遠行離別之際,折柳相贈以寄情懷,其寓意頗深:一則柳與“留”諧音,有挽留之意;二則柳條纖柔輕曼,象征情意綿綿;三則柳樹易活速生,以此祝遠行者隨遇而安,事業發達。當時民間已有《折楊柳》的笛曲,所奏離情別緒,哀婉動人。后人遂將“折柳”引申為“惜別懷遠”之意。

南朝梁代蕭繹有首詩名曰《折楊柳》:“巫山巫峽長,垂柳復垂楊。同心且同折,故人懷故鄉。山似蓮花艷,流如明月光。寒夜猿聲徹,游子淚沾裳?!卑延巫铀寄罟枢l的情緒表達得真摯動人,詩中的“楊柳”飽含著作者的一腔深情。

北朝樂府《鼓吹橫吹曲》有首《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逼湟羝嗫唷_@是我國古典詩歌的又一惜別懷遠的名篇。

再看隋朝無名氏的《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楊柳紛披,春意撩人,遠行的一步三回頭,佇望的早已哭成了淚人,青青“楊柳”,亦含別情,中國古人的詩意就在這傷感而又浪漫的意境中次第展開。

至唐,“楊柳”這一意象經過長期積淀,已形成明確的“惜別懷遠”的原型意象。“折柳贈別”已成習俗,騷人墨客常使“折柳”入詩入畫,即使在無“柳”可“折”的時候,亦引而入詩,來渲染離愁別緒。如王維的《陽關三疊》:“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柳色新”三字,不僅寫出了路邊楊柳的碧綠如洗,更為三、四句蓄勢,營造出別離的氛圍。再如王維的另一首詩《送沈子福歸江東》:“楊柳渡頭客行稀,罟師蕩漿向臨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睂懚深^楊柳,是為了渲染離別的氣氛。再看唐代鄭谷的《淮上與友人別》:“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那漫天的飛絮,恰是離人的無限愁思。托名李白的《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那一抹柳色,增添了離人的多少憂傷!唐代有關折柳贈柳的樂曲也很多,如《折楊柳行》《楊柳枝詞》《折楊柳歌詞》等等,足見在唐代折柳、贈柳之風之盛,當時用“折柳”以寄離別愁思已成為大眾行為。

至宋,“柳”的意象繼續延展。有些詩歌中雖是對實景“柳樹”的描寫,實則渲染離別的氛圍。如柳永的《少年游》:“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痹偃缌赖摹队炅剽彙?“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雖沒有真正去“折柳”,但“柳”一旦入詩,便不知勾起過多少人的離愁!

直到現在,“折柳贈別”的觀念依然深入人心。魯迅先生在一首贈別日本友人增田涉的詩里就有“卻折垂楊送歸客,心隨東棹憶華年”的句子。

此外,古代詩歌中還有一些常見的原型意象需要我們認真解讀。如:是清高人格的寫照,杜鵑為凄怨哀傷的象征,烏鴉則是衰敗荒涼之兆,等等。

由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作為古代詩歌的基本藝術細胞,原型意象衍生出了一系列文學作品的意象鏈條。透視某一原型意向,我們可以理解由這一原型意向所統領的一系列作品的感情基調,從而能達到以簡馭繁的效果。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出,從原型意象入手分析古代詩歌是一種較為切近詩詞藝術本體、領略其美感的方法。所以,中學語文教師若把握住了原型意向,也就為把握古代詩歌的本真意義鋪平了道路。因此,我們中學語文教師應對古代詩歌的原型意象認真解讀,有所積累,活學活用,從而使古代詩歌鑒賞教學走向科學化而非自由化。

參考文獻:

①方智范著《語文教育與文學素養》,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②童慶炳、程正民著《文藝心理學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篇8

【關鍵詞】古典詩歌 植物意象

古典詩歌意象可分為五大類:自然界的,如天文、地理、動物、植物等;社會生活的,如戰爭、游宦、漁獵、婚喪等;人類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臟腑、心理等;人的創造物,如建筑、器物、服飾、城市等;人的虛構物,如神仙、鬼怪、靈異、冥界等。

中國古典詩歌中植物意象豐富,如楊柳、梧桐、梅花、、竹林等,在詩歌中具有獨特的文化內蘊。下面試淺析中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植物意象。

楊柳。屬送別類意象(或表達依依不舍之情,或敘寫別后的思念)它源于《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楊柳的依依之態和惜別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古代詩歌中離情常常與柳相關合,以折柳表惜別, 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間具有一種“同構”的關系,柔弱的柳枝那搖擺不定的形體,能夠傳達出親友離別時那種“依依不舍” 之情;由于“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 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別人對離人的美好祝愿。折柳贈別的習俗在唐時最盛, 唐代西安的灞陵橋, 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 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 后世就把 “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柳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歷史文化積淀的產物,受到民族文化與民族心理的規定與制約,具有一定的約定俗成性。

梧桐。屬愁苦類意象(或表達憂愁、悲傷心情,或渲染凄冷、悲涼氣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是凄涼悲傷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痹诵煸偎肌峨p調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都以梧桐葉落來寫凄苦愁思。

芭蕉。屬愁苦類意象。在詩文中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宋詞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舍情?!卑褌?、愁悶一股腦兒傾吐出來。

。屬抒懷類意象(或托物顯示高潔的品質,或抒發感慨)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痹娙艘燥嬄恫突耐兴怯駶嵄?、超凡脫俗的品質。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寫了很多詠菊詩,將素雅、淡泊的形象與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聯系在一起,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宋人鄭思肖《寒菊》中“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墮北風中”,宋人范成大《重陽后二首》中“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等詩句,都借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

紅豆。屬愛情類意象(用以表達愛戀、相思之情)傳說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疆,哭于樹下而死,化為紅豆,于是紅豆又稱“相思子”,常用以象征愛情或相思。如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痹娙私枭谀蠂募t豆,抒發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

蓮。屬愛情類意象。由于“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愛情。 例 1: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 “蓮子”即“憐子”,“青”即:“情”。這里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采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 例 2:晉《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膘F氣露珠隱去 了荷花的真面目,蓮葉可見但不甚分明,這也是利用諧音雙關的方法,寫出一個女子隱約地 感到男方愛戀著自己。

連理枝。屬愛情類意象。連理枝,指根和枝交錯在一起的兩棵樹;古典詩歌里用作恩愛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p>

其他,如丁香:愁思或情結。黃葉:凋零, 成熟 ,美人遲暮, 新陳代謝 。綠葉:生命力, 希望, 活力。紅葉:代稱傳情之物,后來借指以詩傳情。花開:希望,青春, 人生的燦爛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業的挫折, 惜春 ,對美好事物的留戀、追懷。桃花:象征美人。蘭:高潔。牡丹:富貴, 美好。不再一一贅述。

篇9

中考時的詩歌鑒賞題,大多選用課外短小精悍、寫景抒情的絕句,而考查的內容則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一是詩歌語言的賞析;二是藝術形象的賞析;三是思想內容和情感態度的賞析;四是表達技巧和藝術手法的賞析。它一般采用填空題和簡答題的形式,重在檢測學生對古詩的理解與鑒賞能力。

一、捕捉詩歌深邃的意境美

意境被稱為詩歌創作的最高境界。欣賞詩歌時,要善于借助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捕捉到詩的意境(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和客觀世界的融合),也就是將詩的語言化為生動具體的畫面,進而喚起自己的情感。這樣將“畫”與情融為一體,詩的奇妙意境也就捕捉到了。例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繪出一種清新自然、安謐美好的農村勞動圖景,使讀者感受到詩人淡泊寧靜的心情。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女彈奏一段,描寫細微生動,比喻新穎精妙,使飄忽易逝的聲音如在讀者耳際縈繞,這一段的末尾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來描寫聽者如夢初醒的意態,更加烘托出琵琶女奏技的妙絕入神。成功的音樂描繪反映出琵琶女的感情,也反映了作者的感情,融情入景,加深了對讀者的感染。

再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首詩看來明白如話,似乎沒有什么難懂之處,但我們若用心體味一下,便覺得這是千古絕調,其中感情濃烈真摯,詩意含蓄深沉。前一句寫送別的環境,點明了地點、時間和景色,此中有何寓意?我們可以想一想,面對著如此春色,在客舍送別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春雨沾濕了地上的塵土,也沾濕了作者的心。“客舍”和“楊柳”都代表離別的意象,何況這柳是如此之青,怎忍心將之折斷贈別?此中含蓄之處在于不點“別”而不盡別意在其中。第二句,初看不過是勸友喝酒之辭,其實也寄寓了作者的無限深情。樸素的語言飽含深摯的情意。兩人對飲,舉杯澆愁。“要是你出了陽關,就沒有朋友像今天這樣與你相伴了”,其中的依依不舍,表現出對友人的關心,既是勸慰又是白描。只有體會詩歌字里行間的寓意,才能感受到詩歌的意境韻味。

二、賞析詩歌語言

古詩鑒賞的首要環節是賞析詩歌語言。我們可先從關鍵詞語入手,體會詩歌語言準確性、生動性、形象性的特點。如把握動詞、色彩詞的含義和作用,體會數量詞的運用等,去品味關鍵詞語的特定意義、比喻意義、隱含意義,理解重要詞語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賞析詩歌語言描繪形象、表達情感、創造意境的藝術效果。如的《沁園春?雪》,上下片分別以“望”字和“惜”字統領七個短句,一筆貫通,氣勢恢弘。動詞“封”、“飄”、“舞”、“馳”,形容詞“莽莽”、“滔滔”,都極富形象。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銀蛇”逶迤曲折,以“馳”字形容白雪覆蓋的高原如“蠟象”奔騰聳動,極為傳神地把冰封雪蓋的群山高原寫活了,賦靜景以動態,使之生機勃勃。

三、賞析作品形象與表達技巧

其次,是鑒賞作品中的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通過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來理解形象的典型意義。尤其是要學會體味詩歌中的意象(意境),借助想象和聯想把握詩歌所抒寫的情懷。詩中所謂的“意”,就是作者的主觀情思;所謂“象”,就是詩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畫面。

再則,要注重賞析詩歌的表達技巧,包括比喻、擬人、借代、夸張、雙關、襯托、對比等修辭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欲揚先抑、以小見大等寫作手法,以及動靜結合、以動寫靜、虛實相生、直抒胸臆等表現技巧,以此來分析含義,探究作用。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詩,就是以夸張的手法來襯托詩人內心的孤寂、高潔。

四、評價作品思想內容

篇10

關鍵詞:唐詩;送別詩;時代精神;藝術表現手法

中圖分類號:I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14-0014-01

送別就是與朋友告別,送別詩就是給朋友送別時寫給朋友并用以共勉的詩。唐人和朋友離別時喜歡作詩相贈酬,按照習慣慣例,送別詩一要敘友誼,二要嘆離別,三要祝前途平安,但是不同的送別詩所表達出來的感情不僅與詩人的個性特征有關,而且與時代精神密切相關。具體地說,就是送別詩的感彩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不同的人、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心境,便有不同的感懷、不同的寄予和不同的風格。下面就從幾首比較典型的唐人送別詩入手,探討不同的風格與感彩。

俗話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漫漫人生路,正是因為有了好友的鼓勵和安慰,才使我們有勇氣有信心去迎接各種挑戰。同樣是送別詩,李白的一首七言絕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边@首詩的情愫主要表現在后兩句。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漸行漸遠,直到消失在碧水藍天的盡頭,李白仍向友人離去的方向眺望著,似乎渴望東流的江水也載著他的深情伴隨著友人而去。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時,初居安陸,風華正茂,對前途充滿信心和希望,因此才能把這首詩寫得神采飛揚。而另一首晚唐時期詩人杜牧的《贈別》“多情卻似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卻寫的是難分難舍的感傷離別情緒。本來是因多情才難分難舍,分別時當有千言萬語要說,但因離別傷懷,滿腔情緒一時無從表達,相對無言,彼此倒像無情似的,貌似無情,實含深情,正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第二句進一步寫離情別緒。在餞別的酒筵上,別人是歡聲笑語,只有自己情緒黯然,更難強作歡笑,而分別在即,與對方相對枯坐,無限情意,無從說起,只有照明的蠟燭好像還有惜別之情而“垂淚到天明”。詩的后兩句是借物抒情,而涉想奇特。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初盛唐時期由于唐朝社會處于上升時期,所以表現在送別詩中,就普遍具有一種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而到了中晚唐,由于唐朝社會由盛轉衰,所以這一時期的送別詩中不但失去了初盛唐時期的感彩,而且顯出了低沉、悲傷的情調。

在唐代送別詩中,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也是多種多樣的。送別詩首先是抒情詩,詩人們在抒發內心深情真摯的情感時,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有的借助比喻、想象、聯想塑造形象,敘事抒情融為一體。

1、直抒胸臆。好友分別、離情別緒、深情厚誼不吐不快,所以,唐人送別詩有很多事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適《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前兩句直寫落日之景,后兩句直寫真誠情誼,全是肺腑之言而毫無保留,慷慨悲歌,一吐為快。

2、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是一種坦誠,是深情厚誼最直接的體現,但是,深摯的情誼又往往是說不盡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詩人借助別的方式表達出來。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的確,景物在有情人的眼里會因人的情緒不同而變得不同。唐詩本就重情趣、重意趣,詩人在表現“情”和“意”的時候,往往要借助“景”或“境”,在送別詩中眼前的景物往往附上了濃重的情感色彩,這是唐代送別詩的一個相當顯著的特點。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從茲去,蕭蕭班馬鳴。”首聯寫青山白水,景色如畫,但一“橫”一“繞”就把不愿分離的惜別之情借助山水表達出來。頸聯中“浮云”象征友人行蹤不定,“落日”隱喻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整首詩借景抒情,新穎別致不落俗套,感情真摯而感人。

3、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唐代送別詩中,幾乎每首詩都有借景抒情的例子,俯拾即是,是最常用的抒情手法之一,但借景抒情的最高境界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劉長卿《送靈澈上人》“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夕陽,青山獨遠歸?!边@首詩情在景中,寫景有一種淡淡的意境,精美如畫。竹林寺遠,鐘聲觸發思緒,歸影勾起詩人的歸意。但詩人形象隱于詩外,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不遇而閑適,失意而淡泊的情懷。但這兩種情懷全融在意境之中,教人領會其中深意。

作為唐代詩歌大觀園中的一朵奇葩,唐人送別詩在其思想內容上,大大豐富了唐代詩歌的題材和內容;在藝術表現上,格調或豪放或含蓄,或曠達或深婉;抒情或直白或蘊藉,或借景或托物,用語淺近,不事雕琢,真正體現了“境近意遠,詞淺情深”的藝術特點。

參考文獻:

[1]陶文鵬.唐詩鑒賞.長江文藝出版社,2009.10.1.

[2]沈松勤,胡可先,陶然等.唐詩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