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感覺范文

時間:2023-04-10 19:52: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家的感覺,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春節,中國人傳統的節日。

在部隊,或許新兵蛋們能感覺到春節的快樂,至少組織放煙花、吃水餃,還開荼話會(即大食會),班里組織唱歌,連里組織撥河比賽等許多有點搞頭的節目,別的連隊或多或少也有些玩的,對于機關,沒啥好說我,我就是個例子,年三十晚上,上班上到11:30,然后關門,去看看煙花,12:30回來后,繼續開門讓新兵打電話,呵呵,這就是年三十..糾察班的兄弟們,人多,至少可以打打牌,我呢,...不知能干些啥,還好,老鄉們看我可憐,跑來我這邊玩玩,喝上兩杯,拍拍屁股,還是走人...有點懷念糾察班的生活,有機會選,還想當新兵,不就是訓練苦了點,其它感覺也不錯...

兩年沒回家了,也不知老家變成啥樣了,來到這邊也有一年多了,也不知適應了還是沒適應,最冷可以去到-27度,最熱可以去到+40度,唉...大西北的兵不好當,站崗時,吃西北風就有得受了,再來個沙塵暴,一點也不好玩...

想家?到現在我也不知有沒有想家,在外面跟在家也就一個樣,無無聊聊...但至少,在家,始終不同在外面,老受氣,而且自己沒照顧好自己,家人也會問寒問熱...雪中送炭,火中送涼,...在家不高興的兄弟姐妹們,有時想想,最溫暖的地方,還是家...

篇2

我是個住校生,每個星期六才能回一次家。于是總是盼望著,渴望著周六的到來。剛開始也不知道是為了什么。是為了家里豐盛可口的飯菜,溫暖舒適的浴室,或是日思夜想的電腦?似乎都不是。一天的時間是短暫的,剛回到家,好像才隔了幾個小時,就要搭上返校的汽車。我們開始亂了。急急忙忙得找書包,找衣服,最后還是爸媽微笑著把飯卡塞到我們的手里。

從家到學校只是短短的幾十分鐘。車廂里沒了回家時的那股熱鬧,實在是靜極了。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也是同樣的心事:什么時候才能再回家呢?還有六天……一時間,突然都拋開了爸媽的嘮叨,想著家的好處。夏季,沖個涼,換上喜愛的衣服,坐在皮沙發上蹦一蹦,抓一把薯片,喝一口可樂;冬日,暖暖的陽光照得人也懶洋洋的,倚在寬大的大理石窗臺上,一杯清茶,一本老書,心也一下子暖和起來了。

家,一個如此溫暖的字眼。

對于每個人來說,家永遠不會拋棄你,永遠不會背離你。在難過的時候,你會想到家的快樂,父母的關懷;在絕望的時候,你會想到家的力量,父母的鼓勵;在幸福的時候,你第一個想到的還是家,還是爸媽!

回家的感覺,真好!

在家,可以肆無忌彈地唱歌,吼叫,跳舞。在家,可以毫不猶豫地抱怨成堆的作業。在家,可與和父母撒撒嬌,鬧鬧脾氣,一覺睡過,眼前仍是父母的笑臉。在家,時時刻刻都走不出父母濃濃的,永遠不會退卻的愛意。

“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太大的地方……”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的人,因為有太多太多的理由而失去父母,失去愛,失去家。他們渴望有一個溫馨而完整的家。可盡管我們有家,我們卻也不懂得珍惜。有家,是一種幸福。但別忘了,幸福是短暫的,還長著翅膀會飛。家,需要我們用心去保護,去珍惜。

篇3

劉麥楚芬,加拿大國際管理學院董事長,出生于廣東,后隨父母移居香港,在美國加州獲得碩士學位,曾經在加州衛生部和人力資源發展部任職。

談起在美國加州留學的日子,她說,那是生活最艱苦的時期:別人出去吃一頓飯就是10美元,而她一周的生活費才5美元。她總是在周五晚上才去超市,因為那時候很多東西都是買一送一的。一只雞是1美元,她把買回來的雞分成7塊放進冰箱,一天吃一塊,然后寫信告訴家人在美國一切都好,每天都吃雞!“香港人覺得可以吃到雞的生活就不錯啊!不然家人是肯定不同意的。”回首青年時代的苦澀,劉麥楚芬卻大笑了起來。

來美的第二學期,大學學費漲了,交了學費后的劉麥楚芬連生活費都沒有。她想只能退學了,于是去向導師告別。導師一聽,吹起了胡子:“書沒讀完怎么能回去!”導師立馬幫楚芬發出一疊推薦信,第二天,工作便上門了。可是美國規定沒有工作證不能上班,還是導師出馬,去移民局破格幫她拿到了工作證。楚芬的這份工作是做社區設計,令人佩服的是,一周后,市政府便直接打電話給她,請她去政府協助工作。從此,楚芬可以自己養活自己了,而這也是她進入美國政府工作最早的起點。

為了搜集論文資料,劉麥楚芬后來又進入加州州政府,幫一位前輩校友做醫療緊急管理計劃。當時任加州州長的正是里根。而正是里根的一番話,給了她極大的啟發。

當時加州的一些基督徒想建一所教會醫院,但由于政府補助不夠,一直沒能獲得批準。后來,一群修女找到了里根,希望他批準建立醫院。里根隨后對楚芬的上司與辦公室人員說:“This is America! 這里是美國,應該給每個人機會,讓他做他愿意的事情!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當時在場的劉麥楚芬聽后心里一亮,一扇新的窗口就此打開。劉麥楚芬說,“無論現在人們怎么評論里根,我始終尊重他,因為他關于美國的理念深深地教育了我,給了我向前的動力。” 從里根的身上她學到了一種精神,一種成為她一生為人處事的積極進取的精神,這種精神告訴她:在尋找自己發展機會的同時也要給別人發展機會。

給里根打工的中國姑娘獲得了寶貴的啟示,這也成為后來劉麥楚芬津津樂道的故事。

變身加拿大土著“酋長”

在里根總統競選時,劉麥楚芬離開了加州政府,跟隨丈夫前往加拿大定居。

劉麥楚芬的丈夫是一位農業保鮮科學家,來到鄉村廣闊的加拿大自然是如魚得水,但劉麥楚芬的工作卻陷入了困境。楚芬擅長的是地區經濟規劃、管理與人力資源開發,而這在他們居住的加拿大地區根本無用武之地。因為周圍都是加拿大土著紅種人!“這些土著因為有政府補貼,整日無所事事,哪來的人才!” 劉麥楚芬說著兩手一拍,做了個無奈狀。

悶了半年后,劉麥楚芬開始出動了,她已經想好了第一步――培訓土著人!

土著女人的地位很低,總是被歧視、讓人看不起,于是不少的土著女人總是喝酒度日。她將這些女人集中起來,鼓勵她們戒酒,教她們如何照顧家庭、孩子,并讓她們學會簡單的家庭飼養雞、豬的方法,舉辦和睦社區日,分享她們努力的成果,建立她們的自信。她向加拿大政府要求經費,幫助土著人建房,把小孩子們送出去念大學;土著人的土地被搶被占,她幫他們分析文件,一條一條的找出不合理之處,然后向政府要求補償。

加拿大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區”,開放農業市場,當地農民和土著人的葡萄種植園面臨破產困境,于是她請來釀酒師,把葡萄釀成了法國葡萄酒,并在這種冰酒上運用土著文和土著圖案來裝飾。這種加拿大冰酒首次在紐約推銷,一周內便銷售一空,土著品牌成為佳話。

自己用頭腦創業的劉麥楚芬成了土著人的“經濟發展顧問”。給土著人帶來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她也因此受到了當地土著人的尊敬,他們稱她為“酋長”。在加拿大她是一個外國人,能得到土著人這樣的稱呼,劉麥楚芬說這對她來說是一份莫大的殊榮,她為此感到很自豪。

邁出“回家”第一步

劉麥楚芬在加拿大漸漸有了聲望,加拿大政府把她當成了值得信賴的好朋友。80年代末,香港興起了加拿大移民熱,但是申請移民的人魚龍混雜,申請手續也很不規范,這些都給加拿大政府審批簽證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這時候,加拿大企業移民部的主任打電話找到了劉麥楚芬,希望她能幫助他們對申請移民的人做前期評估,考察他們當中哪些是真正想到加拿大投資的。政府的委托和信任讓她無法推辭,加上對故土的深深眷戀之情,劉麥楚芬接受了企業移民局的邀請,重新回到香港,而且一干就是很多年。

她說處理簽證對她來說從來不是難事,只要懂得規范,就好辦!1995年左右,廣東開始邀請她來內地講解赴加簽證事宜。這時的中國已經打開國門,不少商界人士都希望能把孩子送到加國念書,但加拿大使館當時只對家庭團聚開放簽證。于是劉麥楚芬來到北京加拿大使館,向工作人員詢問赴加簽證難辦的原因。

“為什么不給人去學習的機會呢?”熟悉加拿大移民政策的劉麥楚芬躍躍欲試了,她知道加拿大的法律透明、公正,只要按程序來,問題是可以很好解決的。“我來試試!”她開始提出方案,正式啃起了中國內地學生赴加簽證這塊硬骨頭。

1998年1月,廣東高教局主持的赴加留學項目在廣東啟動。第一次宣講會在深圳舉行,劉麥楚芬回憶當時的情況說,會場來了600多人!3月,劉麥楚芬的Yes Canada!教育集團向加拿大使館送去了38個攻讀渥太華大學MBA的簽證申請,3周后,這38個申請全部獲得了批準!這是中國第一家由正規渠道向渥太華大學輸送的攻讀MBA的學生。1999年開始向加拿大輸送本科生。他們每年的輸送人數為四、五百人,業務范圍覆蓋了幾乎全國。她說,除了西北兩三個省,全國各地都有他們的學生。

為“家”做事的感覺真好

隨著職業從移民政策到教育業的過渡,劉麥楚芬越來越了解中國的管理學教育現狀。她發現中國本科管理學教育的范圍太窄,許多相關專業的教育互不相通,比如會計、國際貿易、金融等專業的學生對相鄰學科的知識甚至茫然無知。劉麥楚芬覺得這種狀況和將來需要的人才趨勢極其不符,“以后要的是全方位管理人才,要的是transferrable skill,可變通的能力技巧。不是10個人干10件事,而是1個人能干10件事。”

2000年,劉麥楚芬和多年的老朋友,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前管理學院院長高仕登博士、渥太華大學前管理學院院長馬洛云博士碰面了。這兩位院長也多年來一直致力于中加教育,高仕登博士更是在中國人還沒有聽說過MBA時,便開始為南開、西安交大等高校培養MBA教師,可謂是推動中國MBA教育的先行者。三人談起當今中國管理學本科教育的問題時,竟是英雄所見略同。

“許多中國學生并不是復合型人才,而企業需要的是具有多方面工作能力的雇員,所以企業覺得請不到適合的人,畢業生卻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劉麥楚芬說出了中國教育的一個困境。高仕登博士點頭贊同,并認為中國MBA教育的大氣候已穩,需要進一步提升的就是本科教育了。

經過一番商議,三人決定聯手合作,將加拿大教育上更為先進的管理人才培養項目引進中國,在中國辦學,使transferrable skill能在中國人才中扎根。

接下來的立項、申請,一切都很順利。只是由于SARS的緣故,“整個03年都動不了。”說起那段日子,劉麥楚芬連連擺手。

2004年他們開始尋找適合加拿大大學的合作伙伴。 加拿大國際管理學院與北師大珠海分院的籌建逐步走上正軌。很快,加國10余所名牌公立大學加入了這支中國“遠洋艦”。

當“三人峰會”決定派她來中國時,她對兩位院長說:“我也不懂中國,我試試吧。”剛來北京時,她聽不懂普通話,于是每天在旅館開著中央廣播電臺一個勁兒地聽,語言困難很快克服了。“不過現在寫還是不行”,她遺憾地聳了聳肩。

篇4

短短幾年時間,他完成了個人職業生涯的跨越,從市場銷售部總監到住店經理再到北京千禧大酒店總經理。而他對北京乃至中國酒店業也有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至于說到生活方面,“非常適應。”他說,“我沒把自己當外國人看,客人、員工、朋友也沒有。北京讓我有一種家的感覺。”

《財經文摘》:您提到你曾經在奧運會期間在北京某奢華五星級酒店出任住店經理,全權負責奧組委貴賓的日常起居,這中間有那些讓您印象深刻的事情嗎?我們知道,這其中有薩馬蘭奇、羅格,也有歐洲國家的皇室成員。

陳海洋:在這一點上我想說的是,我沒有把自己當外人的同時,北京也沒有把我當外人。

奧運會持續18天,而我們的整個接待工作,從一開始到送走最后一批客人基本持續了一個月的時間。這期間我一個人要負責很多方面,除了平時的餐飲、客房、服務、娛樂之外,還要加上非常繁重的安保任務,要和承擔安保工作的警方協調。同時還有數倍于平時的與各個大使館的接洽工作。我記得我一天可以接到好多個不同大使館的電話,讓我照顧好來自這個國家的政府首腦或者王室成員。當時壓力確實是很大的。每天睡覺的時間也非常少。

當然,除了我之外,酒店的每一個員工都非常辛苦,盡管這么辛苦,但是他們工作得還是非常認真。他們也認同我說的,這個時候他們覺得不僅僅是為自己工作,也是為國家的榮耀而工作。這一點讓我很感動。

不過,要說印象最深的其實有很多。比如我記得有一次一場重要的比賽結束之后已經是午夜12點左右。客人們看完比賽回到酒店吃夜宵。我們的幾位大廚一直等候在餐廳,為客人準備。我也去餐廳幫忙并且作陪。因為那時大家已經非常熟悉,客人們完全拿我們當朋友,無論是任何身份都非常謙讓也非常尊重秩序。和我們的工作人員交談、開玩笑等氣氛很好。運動會結束后,我們收到了奧組委辦的感謝信。

我非常感謝北京信任我,也感謝參會的所有貴賓信任我。這是我的榮幸。

《財經文摘》:你現在出任北京千禧大酒店的總經理。那么與整個CBD乃至是全北京的五星級酒店相比,北京千禧的優勢在哪里?

陳海洋:首先,北京千禧大酒店的業主和管理集團是同一家公司。作為酒店的直接管理者,我覺得這一點比較重要,使酒店整體的工作的方向及目標更加一致。千禧國敦酒店集團來自我的家鄉新加坡,是一家規模很大、很有實力的集團。旗下的酒店在歐洲、美洲和亞洲都有分布。它的管理模式和企業文化也是一脈相承的。

其次,應該是地理位置吧。北京千禧大酒店的地理位置應該說非常好,基本在整個CBD商業區的中心位置,而且門口就有地鐵站,非常方便。

然后是酒店本身的硬件和軟件。硬件很重要,但是,我覺得可能更重要的是軟件,是服務和特色。相信你們在大堂也看到了,客人很多。我們酒店客房的入住率在整個北京都是非常高的。我相信客人不僅僅是看上我們的硬件,他們更喜歡是我們酒店的氛圍和感覺,這比起華麗裝飾可能更加能夠吸引顧客。

《財經文摘》:北京的發展確實非常快。在您看來,北京的酒店業和新加坡相比是否有區別,比如這中間有文化差異嗎?您對北京酒店業未來的發展怎么看?

陳海洋:我覺得其實文化差異并不是非常大。畢竟都是華人社會,也都是以漢語和英文為主。唯一的區別可能是從行業生態上來說,新加坡的酒店業相對時間上長一點、穩定一點,沒有北京變動得這么頻繁。北京的快速發展和快速變動導致了在人才上有些青黃不接。這是整個北京乃至整個中國酒店業的問題。現在中國的年輕人都是“80后”。中國的政策決定了很多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家里都只有這一個小孩。父母從小就比較嬌慣。加上現在社會競爭激烈。總體的感覺是這些小孩都比較浮躁,沉不下心好好做事情。在一個崗位上做不到半年就想晉升或者跳槽。而且不是太在乎Team Work,喜歡自己一個人做事情。

但是酒店這兒行業是需要行業沉淀的,要想做的好,必須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經驗。我記得我曾經面試過一個北京的小孩,開口就問:“我可以在一年之內做到部門經理嗎?”我當時真的被嚇到了。

說到對北京酒店業未來的發展,我總體還是很樂觀的。這個跟中國的經濟發展有關。CBD也許還會繼續東擴,北京會越來越商業化和國際化,承辦的世界級會議也會越來越多,這對北京的酒店業都是非常好的機會。但是基于目前酒店業內人才問題的現狀,我個人覺得企業的人才計劃顯得很重要。比如,用怎樣遠期培訓計劃吸引年輕人能夠沉下心來學東西和做事情。讓他們不是那么基于短期利益來頻繁的變動。

《財經文摘》:您在全球很多城市都待過,在也曾在中國的幾座城市工作,對北京的印象如何?

篇5

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國道213線漩口鎮白花大橋至映秀鎮場口段完全損毀,為保障過往救災重建車輛的交通運輸安全和道路暢通,林波和他所在的工程隊被派往當地實施改線工程。

“任務特別重,也特別緊,一方面我們要面對工程建設資金周轉困難,國道213線交通堵塞情況嚴重,致使施工設備、材料不能及時到達,被拆遷戶宅基地安置存在困難等情況;另一方面,項目時間特別緊迫,橋梁的主體工程一定要趕在5月份岷江汛期到來之前基本完工,不然,一旦出現大量泥石流滑坡塌方等情況,都江堰通往汶川的道路就極有可能再次堵塞。”總工程師林波說。

因為這些困難,林波和他的同事們沒日沒夜奮戰在工地上,沒有假期,實行三班倒。他們甚至有了一句玩笑話,說“工地上最流行玩‘夜總會’”,意思就是夜里總開會。

林波畢業于重慶交通大學橋梁系,有十幾年工齡的他幾乎走遍了全中國,他說做建筑這么些年,東奔西跑的日子早已習以為常,但是這次在映秀鎮的項目工程,卻他讓有不同的體會。以前工程緊迫的時候,工地上的人們總是叫苦連天,埋怨缺少休息時間,但是這里,雖然工程重,時間緊,卻沒有一個工人出現懈怠情緒,都把全付身心投入到了如火如荼的建設中。“工人們為地震災區做事,應該有種特別的感覺,他們可能覺得那種辛苦是值得的吧。”林波對記者說。

林波還說,很多次外面公路上發生了車禍或者塌方,工程隊的工人都義務地調出工地上的機械設備,去幫助疏通道路。

在這期間最讓林波感動的一件事情是,一次幾個廣東來映秀的年輕志愿者在參加了救助板房災民的工作后,又來到了林波工程隊施工的地方,看見工人們揮汗如雨實在太辛苦,年輕的志愿者們不顧疲勞,主動表演起了節目,唱歌的唱歌,跳舞的跳舞,希望給工地上的工人帶去輕松和愜意。

篇6

經過一個小時的奔波,車子在公路上停了下來,啊!終于到家了,懷著滿心的歡喜,我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兩邊的風景依然美好,大伯家的新房子也差不多造好了,矗立在小山村中,好似一個高大的巨人。家家戶戶都擺起了火爐,坐在門口,圍成一圈,談笑風生,那感覺,真是其樂融融!冷風拂過,帶著家鄉特有的泥土和青草的味道,雖冷,卻也令人頓覺神清氣爽。

我約了幾個小伙伴,直奔向村邊的小河,平靜的河面已結起了一層薄冰,冰面下的河水似乎忘記了流淌,靜靜的沉睡了,讓人不舍打破這靜謐,我們安靜地坐在河彼岸的石頭上感受這份難得的沉靜之美……溫暖的火爐,涼爽的微風和鄉親的談笑聲在我的腦海中一遍又一遍的浮現著,構成了一副溫馨的畫面……所有的煩惱好像在一瞬間流逝,我們幾個小伙伴,成群地逛遍了家鄉的每一個角落,每一條街道,過年了,村里充滿了笑聲,洋溢著無邊的喜慶與幸福,我們的心中也充滿了溫暖……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暮歸的老牛是我同伴,藍天配朵夕陽在胸膛,繽紛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我們手拉著手,一邊哼著歌,走在鄉間的小路上,頭上的太陽害羞的微笑著,我的心再一次奔向這片美好的土地,啊!回家的感覺,真好!

篇7

小時候的我幼稚的問媽媽“為什么許多人非要回家過年呢?”我感覺回家沒有什么大不了的。那時,媽媽只是笑笑,我讀不懂那笑里對家深深的眷戀。

后來我漸漸的長大了,也懂些事情了。卻不得不在學校住宿。

雖然說在學校里很好,但我還是想念在家的感覺。我想回家,我告訴自己。

每天晚上我都睡不太好,因為我知道學校里不會有人為我蓋好被子。回家的感覺究竟是什么樣子呢,我問著剛剛住宿的自己。

篇8

總有一些小概率事件,降臨在一些牛人身上,比如說這位,美國作家梅勒妮?特恩斯特倫,得了一種奇怪的疾病――“慢性疼痛”,手臂關節常年累月地奇痛。一直以來,梅勒妮吃了各種藥物,進行多種方案的治療,皆找不到止痛的辦法,她一氣之下,干脆寫了一本關于疼痛歷史的書,叫做《疼痛編年史》。

《疼痛編年史》是一本非常詳盡的大作,不光有個人體驗和歷史資料,還融匯了科學與宗教。她說,疼痛是人類共有的獨特體驗,在19世紀前人類壓根沒找到有效止痛藥,疼痛曾被認為是不可避免的宗教苦難。梅勒妮通過查閱大量歷史文獻、走訪醫學專家,有了更多新發現。

看完梅勒妮的故事,如果有人問你,你幸福嗎,你或許會點頭。是的,我們時常感受不到幸福和快樂的存在,大多數時候,生活是平淡的,不會像梅勒妮那樣,時時被疼痛提醒,所以我們是不是有些喪失對生活的感覺了?

對于在北京奮斗的年輕人來說,有車有房或許是他們生活幸福的保證;但對于一位快餓死的饑民來說,啃一包方便面就能讓他啃出強烈的幸福感來。同樣,對一位美國白領來說,幸福的定義可能是去進行一次跳傘或深海漫游,沒錯,幸福看不見,摸不著,不像疼痛那么刻骨銘心,無法量化和評估,我們只能尊重內心的感受,但是滾滾時代洪流,往往裹挾著我們,忘記思考和追問:生活的核心本質是什么?

生活的本質是什么,你或者無從下口,但如果有人問你,你愛家嗎?你會微笑著肯定,不過你對生活和家的認識,有過認真的總結和思考嗎?這就像那個著名的哲學問題:苦苦思考的蘇格拉底和吃飽的豬,誰更幸福?

再說說梅勒妮的新發現吧。她書中得出一個結論:痛苦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的主觀感受而不是客觀傷害,因此難以被量化評估,也不能準確反映出受傷或病患的嚴重程度。而且,即使在病痛治愈之后多年,病人還是有可能體會到這種揮之不去的痛苦感,因為,長期的疼痛已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病人的神經系統,讓痛苦在人的身上形成了一種“習慣”。

看完女作家的這套理論,我們不禁要想,自己生活中愉悅感受,那些與痛苦相反的感覺,是不是也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通過在個人和家庭生活中的累積,來衍生出一種“習慣性幸福”?讓快樂的感覺更多地留存在自己的生活中。

篇9

“隨著產業提升,像楊天州這樣圍繞企業搞種植的農民將會越來越多。”廣元市副市長、青川縣委書記吳連奇充滿信心。正是由縣委、縣政府主導的以山區林業綜合開發為載體,強力推進“五帶五園”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建設,逐步形成“多鄉一業、一業成帶”的產業發展格局,使災后群眾逐步還貸,走上富裕之路。

從“零星”到“規模”,農戶嘗“甜頭”

“一家一戶小打小鬧,在茶葉品質、市場競爭上都處于劣勢。通過‘一村一品’的輻射帶動,目前茶葉已發展成為我們的支柱產業。茶農通過協會的技術指導和訂單銷售,可以輕松實現每畝獲利5000元。”蒿溪鄉黨委書記強海英告訴筆者,“農民掙得多了,發展特色農業的積極性自然就提高了。”目前,蒿溪鄉已建成8548畝茶葉基地,人均2畝以上。80%以上的農民通過企業“訂單”,成為“農民工人”,或搖身變成“農村經紀人”,去年全鄉農村人均純收入3620元,僅茶葉收入就達1000多元。

從“圓心”到“壯觀”,特色產業全面升級

“通過‘一村一品’發展農業產業項目,匯聚多方力量完善基礎設施,是破解銷售瓶頸和吸引龍頭企業入駐參與發展的有效途徑。”涼水鎮黨委書記王曉云告訴筆者,通過實施“一村一品”,涼華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示范村”,以良好的聲譽引入330萬元發展資金,新建零排放種豬擴繁場1處,帶動全村60戶農民養豬,戶均年可增收2.5萬元。新栽葡萄20萬株、建蔬菜園300畝,成為設施農業與觀光農業的新典范。在此基礎上,該村又規劃發展農家旅游6戶,戶均年增收1.5萬元。涼水鎮以“一村一品”為圓心,延伸品種、擴大規模,畫出了一個個由企業引導產業升級的“同心圓”。

從“無名”到“品牌”,構建大產業

篇10

住在別人家里,總有許多不方便的地方捆著手腳,總不如在自己家里得心應手,隨心所欲,你的周圍不是對你了如指掌的父母,你隨時都要為別人考慮,考慮你這樣做了別人會怎么想,考慮你那樣做了會不會影響誰。最難受的還是那種想家的感覺,有時我會想起我的小房間,想起魚缸中我新買的小金魚,想起電腦里我沒有做完的網頁,想起爸爸媽媽和藹可親的笑容。

記得那天早晨,我住在舅舅家,正做著好夢——夢中,我回到了充滿溫暖的家,看見了我的小金魚,看見了爸爸媽媽,也能玩電腦了。美夢不長,我被要上學的哥哥吵醒了,原來哥哥找不著襪子了。被他這么一吵,我的睡意全無了。只好早早地起床。

受不了舅舅家早早起床的習慣,我便搬到了奶奶家。雖然在奶奶家不用那么早起床,可是也有不好的地方。比如說:睡覺很晚,經常來客人,睡覺時炕很熱,爺爺奶奶不住地關心與打問……

總之,在舅舅和奶奶家總是沒有在自己家習慣。

現在,爸爸的病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