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中企業家精神的傳遞

時間:2022-06-11 05:02:32

導語:通識教育中企業家精神的傳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通識教育中企業家精神的傳遞

摘要:高等教育為國家培養人才精英,在國家人才強國的戰略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高等教育的改革探索中,各高校都在不斷探索和實踐,三亞學院在應用型人才培養與通識教育方面通過課程建設改革不斷探索高等教育的本質,《中外企業家精神發展比較史》這門課程是三亞學院通識教育體系中正在建設的課程,在這門課程的建設過程中,重在企業家精神的傳遞,如何在教學設計中體現通識教育的大歷史觀,大哲學觀,大美學觀是這門課程建設中需要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通識教育;企業家精神;創新創業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

1引言

伴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的目標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李立國教授分析了從工業1.0到工業4.0每個階段大學教育的模式,并指出高等教育要適應工業4.0時代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既要向外開放,更要實現高校內部系科專業的開放、綜合與融合,強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發展。這也正是三亞學院不斷在實踐的一種模式。在應用型人才培養與通識教育的探索中,三亞學院不斷地創新,不斷地打破已有的模式,形成符合時展需要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2高校人才培養中企業家精神教育的研究及實踐現狀

趙曙明認為企業家及企業家精神是企業發展的主導和靈魂,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中國正處于轉型升級時期,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以及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需要企業家具有大視野、大情懷、大格局、大擔當。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許多管理活動與創業、企業家精神相互聯系,如戰略企業家精神、公司企業家精神、社會企業家精神等。但國內商學院的發展現狀一定程度上背離了當初引入市場機制的初衷,即目的是辦教育,是培養人才,而不是教育產業化。傳統的管理教育缺乏企業家精神教育的功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業家精神。人們開始從企業家精神的本質出發,重新審視管理理論,謀求創新,創業與企業家精神成為了當前理論界關注的熱點。所以,在高校開展企業家精神教育,傳遞企業家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情。2.1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的企業家精神傳遞。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當前時期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國內各高校都在探索創新創業教育的模式與方法,開創了高校教育改革的新局面。但從實施的具體實踐來看,不少高校和教師,甚至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認識存在認知偏差,其根源是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和實質認識理解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創新創業教育的效果和人才培養的質量。當創業教育熱情高漲的時候,高校相關教育應該如何開展,如何引導高校師生正確認識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是目前的重要問題。張玉利教授認為創業是當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普遍行為。侯定凱肖龍海認為加強創業教育應重點激發和培育學生的企業家精神、團隊精神、創業精神和創業意識。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在于企業家精神的傳遞和培育,企業家精神教育是創業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有效形式,要立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因地制宜發掘地方文化教育比較優勢資源。企業家精神不是企業家獨有的。高校應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強化對大學生企業家精神的培育,積極推進企業家精神教育進課堂。三亞學院的學生無論將來做學問、搞管理還是辦企業,都很需要這種精神。2.2通識教育中的企業家精神傳遞。通識教育在高等教育學界是一個蘊含豐富而又極具爭議的話題。王洪才等把國內的通識教育分為:“自上而下”的文化素質教育和“自下而上”的通識教育兩個階段。哈佛大學通識教育有四條原則:第一,讓學生為全球社會民主國家的公民作好準備。第二,讓學生把自己看作藝術、價值觀等傳統的參與者和創造者。第三,讓學生作好適應變革的準備。第四,讓學生對自己所言所行能夠有道德倫理的理解。三亞學院在通識教育的建設中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念,以哈佛等世界名校為標桿,在借鑒國外通識教育的經驗的同時也在探索自己的道路。企業家精神教育應該走進校園,納入高校通識教育的板塊中,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公民,而不是培養專家,涉及的是我們有責任為未來的文明社會打下基礎。2.3《中外企業家精神發展比較史》課程建設的必要性1945年哈佛商學院首開企業家精神課程,企業家精神教育開始興起。張玉利等深入分析研究企業家精神教育后認為企業家精神教育體系實質是對傳統管理教育理念的創新。哈瑞•劉易斯指出通識教育要利用大學生的可塑性,鼓勵他們認識自我;提醒他們利用掌握的知識為人類謀福利。我們的通識教育中應該融入企業家精神教育,向我們的下一代人傳遞企業家精神,為社會培養原則性強、受人敬重的領導人,讓他們愿意為全世界人民的福祉而學習。德魯克認為創新是企業家的標志,創新是有目的性的,是一門學科,企業家精神是創新實踐的精神。人工智能時代,自動化,智能化可以把工人從單調、程序化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從而使人們能夠將精力集中在創新和增值業務上。這一時代將對人的能力尤其組織能力、溝通能力、綜合能力、創新精神、社會責任感與運用新技術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如何借鑒國外企業家精神教育在通識教育中傳遞培育企業家精神,正是這門課程目前正在進行的教學改革探索。在創新制勝的時代,我們要在教學改革探索中通過結合第一、第二、第三課堂,創新創業教育,通識教育等多種渠道使用各種途徑大力推進企業家精神教育,傳遞企業家精神。三亞學院已經建起了創新創業學院,南海創巢創業品牌活動、教師創新創業教育團隊、學生創業興趣團隊等多個創意創新創業教育平臺。三亞學院成為海南僅有的創新創業50強高校和就業50強高校,為海南省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大量的創新人才。《中外企業家精神發展比較史》這門課程正是學校應用型人才和通識教育改革探索體系中的一門課程,是面向全校各專業學生的核心通識課,旨在幫助同學們形成大歷史觀、大哲學觀、大美學觀。課程有助于培養學生以開放的心態,學習各國的發展經驗和教訓,從中汲取智慧,對思考解決中國的深層次的問題有現實的價值與意義。

3《中外企業家精神發展比較史》課程建設現狀

17-18春學期申請開設了第一輪《中外企業家精神發展比較史》通識課程,經過兩輪的教學后分別從教學內容建設、課程資源建設、教學方法改革、學業考核評價方式改革和存在的問題和不足5個方面進行分析和總結。3.1教學內容建設。開發貼近學生、貼近實際的課程體系是企業家精神教育進課堂的關鍵環節。本課程運用比較的方法,比較中外企業家精神研究的緣起,分析企業家精神的特質,對比不同文明不同國家的企業家精神,呈現中西文化、教育、市場機制和企業制度對企業家精神的影響和塑造。選擇了企業家精神導論;企業家精神特質分析;中美企業家精神對比;中國與猶太企業家精神對比;中歐企業家精神對比;亞洲數國企業家精神對比;中國企業家精神的實證演繹等共7個主題的專題作為該門課程的學習體系。3.2課程資源建設。在課程資源建設上綜合了國內丁棟虹教授《企業家精神-全球價值的道商解析》、蘇勇教授的《改變世界:中國杰出企業家管理思想訪談錄》項目相關視頻,著作,論文等資源和財經作家吳曉波的企業史系列作品和國外《歷史上的企業家:從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到現代》《創新與企業家精神》《道德情操論》《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國富論》《社會契約論》等主要出版物,同時融入了部分有關中西文化觀念比較、商業倫理、領導力等專題內容的在線課程資源和記錄片資源,初步完成了課程教學資源體系建設。3.3教學方法改革。為了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增加教學過程的互動參與性,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1)組建學習型小組,完成同讀一本書系列的讀書分享活動,同學們以小組互助的形式一起讀課程推薦的相關書籍并完成讀書筆記和沙龍分享活動。為了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和養成讀書的良好習慣,利用微信讀書APP和微信小程序讀書打卡的活動,使用微信小程序讓同學們讀書打卡。(2)針對企業家精神展開思辨演講,以小組為單位選代表演講匯報,小組互評的方式,利用小組之間競爭的方式增進了各團隊的凝聚力。(3)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邀請三亞本土優秀企業家走進課堂來分享創業心路歷程,讓同學們靜距離觀察企業家,了解企業家;同時帶領學生團隊走訪企業,收獲第一手的素材和感受企業文化。3.4學業考核評價方式改革。該課程從考勤(5%)、隨堂發言(5%)、閱讀和課堂筆記(10%)、小組企業家精神思辨賽(20%)、課程論文(20%)和期末隨堂測試(40%)等多個角度進行課程考核,每一部分都制定詳細的考核標準,并在學期初向學生做詳細說明。

參考文獻

[1]李立國.工業4.0時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6,37(01):6-15+38.

[2]張玉利,陳忠衛,譚新生.“首屆創業學與企業家精神教育研討會”會議綜述[J].南開管理評論,2003(05):78-80.

[3]張玉利.創業與企業家精神:管理者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準則[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

[4]張玉利:管理教育亟待轉型回歸本質[J].商學院,2014(07):65.

[5]侯定凱.創業教育——大學致力于培養企業家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1(05):89.

[6]肖龍海.創業教育的價值取向及實踐路徑——兼論企業家精神教育[J].教育研究,2011,32(03):69-72.

[7]侯錫林.企業家精神:高校創業教育的核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02):31-34.

[8]羅巖.高校大學生企業家精神教育內容與實施路徑[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2(06):133-137.

[9]王洪才,解德渤.中國通識教育20年:進展、困境與出路[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6):21-28.

[10]哈里•李維斯.21世紀的挑戰:大學的使命、通識教育與師資的選擇[J].教育發展研究,2007(05):1-7

.[11]哈瑞•劉易斯,侯定凱.失去靈魂的卓越[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12]張玉利,楊俊.國外企業家精神教育及其對我們的啟示[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4):22-27.

作者:楊雅恬 單位:三亞學院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