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子老虎范文

時間:2023-03-26 14:24: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方格子老虎,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方格子老虎

篇1

那么,如何在繪本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真正讓繪本對幼兒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心靈成長發揮最大作用呢?筆者結合大班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優選繪本,奠定情感基礎

現在的繪本已經越來越多的走進了幼兒園,甚至跨入了中國的千家萬戶,眾多圖多市場導致幼兒繪本是品種繁多、五花八門,但并不是每一種或每一個繪本都適合幼兒閱讀,作為老師或家長,我們就應該首先幫助幼兒選擇合適的繪本。選擇的標準首先是適合幼兒年齡特點,其次是符合幼兒審美趣味。對于大班幼兒,繪本要較小班或中班幼兒有一定的思維度,主題更富有教育性。

例如,《方格子老虎》(安德雷?烏薩切夫)是一則幽默、感人且富有創意的故事。一個老虎寶寶誕生了。虎寶寶剛出生時身上沒有斑紋,一般都是由爸爸媽媽幫忙畫上黑色條紋。虎爸爸為了讓兒子與眾不同,決定給寶寶畫上豎條紋;而虎媽媽呢!卻一心想要給寶寶畫上橫條紋。老虎爸爸和媽媽為了這個互不相讓,爭執不下。老虎寶寶很難過,他不想讓爸媽吵架,于是他給自己畫上了方格子,這樣橫條紋和豎條紋不是都有了嗎?當滿身畫了方格子的小老虎出現在父母面前時,虎爸爸和虎媽媽的矛盾立刻沒有了。可愛的“方格子”小老虎十分溫和,大家在他身上下棋、做算術題。他用自己簡單卻真誠的行動,努力地讓身邊的每一個人感到快樂和幸福。

愛的繪本內容不僅僅包括父母之愛,還可以是同伴之愛、環境之愛、生命之愛等《親愛的小魚》《沒有不方便》《借你一把傘》《花婆婆》《森林》《我永遠愛你》等。選擇優秀的繪本,可以更好地為幼兒奠定情感基礎。

二、優化教學,引感體驗

1.欣賞圖畫,感受情感

繪本中生動鮮明的圖畫是畫家將故事中的場景進行了創造性的再現,圖畫中不僅包含著豐富的故事情節,同時也是故事情感的生動體現。繪本教學中,教師引導幼兒學會欣賞圖畫,可以感受其中細膩入微的情感。如經典繪本《猜猜我有多愛你》,老師引導幼兒觀察在荒野上, 天好大,野外好廣闊,兔媽媽和兔寶寶好溫暖,她們相親相愛好甜蜜……讓幼兒體會畫家速寫的線條、寫意的筆法,樸素的用色適合郊外荒野的意趣。

2. 語言感染,激感

繪本中蘊含的或親情,或友情,又或是廣義界定的愛,通過教師運用優美生動的語言將其表現出來,那種快樂、喜悅或是悲傷憤懣的情緒都能輕易感染幼兒,幼兒在接受到教師的情感訊息時,自然而然會將自己帶入到故事創設的氛圍之中。如《你真好》中在霸王龍對薄片龍撒謊之后,心頭涌起了一種異樣的感覺――他的心很疼很疼。當問到孩子們霸王龍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他們似乎都能感受到來了薄片龍的關心和友善,于此而生的霸王龍的歉疚和對愛的渴望,孩子們發現善良美好的情感可以使原來那么粗暴的家伙深深感動,從而被這一股無形又無限的力量所折服。

3.借助故事,表達情感

對于幼兒來說,愛是一個十分抽象的字眼。通過繪本閱讀,我們可以向幼兒傳遞愛的觀念,給予愛的體驗,這是生命教育、情感教育不可缺少的內容。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助生動的故事,讓幼兒在體驗中感受愛的深刻意義。如繪本閱讀《我爸爸》,教學中我把幼兒的爸爸請到課堂上來,先講故事中的爸爸,然后用孩子的口吻和眼光來描繪一位既強壯又溫柔,而且又樣樣在行的爸爸,讓幼兒們感覺到爸爸的勇敢、高大和智慧。在提問互動環節,幼兒們感受到自己的爸爸也是多么了不起,體驗到爸爸對自己的愛,對爸爸的情感油然而生。最后,幼兒情不自禁地擁抱自己的爸爸并對爸爸說一聲:“爸爸,我愛你!”愛的教育水到渠成。

三、巧妙拓展,促進情感升華

繪本閱讀中進行情感教育,繪本拓展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通過拓展閱讀,可以豐富情感交流,促進情感升華。

1.親子閱讀,奏響親情協奏曲

親子閱讀是親子交流最好的方式。在閱讀中,家長和孩子一起交流故事中的人物、情節和情感,分享閱讀的收獲。幼兒提高了閱讀的能力,家長也真正體會到閱讀所帶來的快樂,在繪本的世界里重溫童年美好的記憶。

2.親子劇場,角色扮演增感情

篇2

關鍵詞:繪本;幼兒;多元發展

繪本作為兒童的“人生第一書”,被公認為兒童早期教育的最佳讀物,是最適合幼兒閱讀的圖書。隨著繪本在幼兒園的廣泛運用,我們深深地感受到繪本的魅力。它憑借豐富的色彩、優美的圖像與文字讓幼兒在理解讀物的過程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啟迪人生智慧,滿足求知欲望。

一、營造氛圍,浸潤心靈

《指南》語言領域中指出:“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為幼兒提供豐富、適宜的低幼讀物,經常和幼兒一起看圖書、講故事,豐富其語言表達能力,進一步拓展學習經驗。”我園以繪本閱讀為特色,傾力打造以班級區域為點,全園環境為面,處處有閱讀的優質環境。

每個班級均設有閱讀區,種類多樣的繪本讓人目不暇接。這些繪本都經過教師的精心篩選,如有涉及家庭情感教育的國內優秀繪本《團圓》,有幫助幼兒認識自我的《猜猜我是誰》,還有引導幼兒認識死亡的《爺爺有沒有穿西裝》……這些繪本能讓幼兒隨時隨地地閱讀和交流。

“面”是除教室之外的所有公共環境,我們充分有效地利用幼兒園的各個場所,在幼兒園的櫥窗內有定期向家長推薦的繪本目錄,目錄內容包括對繪本的介紹和推薦理由,并詳細注明家長在指導幼兒閱讀時的注意點;各班家長園地有本周繪本教學的簡介;門廳兩邊擺放的書架和椅子是讓家長在接送孩子之余或自己翻閱繪本,或與孩子進行親子閱讀;室內長廊上將精選的繪本一頁一頁地印制成大幅圖片,以連環畫的形式呈現,讓幼兒耳濡目染;專門的圖書閱覽室則通過定期開放的形式讓幼兒和家長在書海中徜徉。

《指南》精神提示我們:環境創設非擺設,任何優質的環境都需要幼兒與環境產生互動才能體現其真正的價值。環境創設不能流于物質環境的創設,還應包括文化氛圍、心理環境。首先,教師要努力打造讀書人的形象,用自己愛看書的情感去感染孩子,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書的吸引力。其次,引導幼兒愛看書、會看書。如當孩子缺乏閱讀耐心和持久力時,我們就鼓勵、陪伴他們;當孩子邊看邊說時,我們就做一個積極的傾聽者,讓孩子在濃厚的讀書氛圍中體驗濃濃的伴讀溫情;當孩子愛看書、會看書時,我們就用親昵的動作、贊賞的表情和積極的鼓勵去強化孩子閱讀的愿望。和諧、多元的環境創設讓整個園所充滿著濃厚的閱讀氛圍,園內處處可見孩子、家長快樂閱讀的身影。

二、實施課程,多元發展

《指南》語言領域中提出“喜歡聽故事、看圖書”和“具有初步閱讀理解能力”的目標要求。而繪本閱讀是幼兒接觸書面語言和運用的機會,是幼兒發展語言能力、掌握詞匯構成和文字表征的機會。有些繪本中的語言精美、散文化,適合在賞讀的過程中積累語言和培養美感。如繪本《早餐吃什么》中涉及“如果……那么……”這一連詞的使用,雖然對于小班的孩子來說要說出完整的句子很難,而且繪本并不是單純的語言訓練,但當不斷重復這一句式的時候,孩子們自然而然地就能接著說下半句,且理解了這一連詞的含義和使用方法。

繪本均由大師繪制,藝術表現形式豐富,不同材料繪制出來的圖畫風格和特點有很大的差異,為幼兒提高美術鑒賞能力提供了很好的藍本,正如《指南》中所說:“提供豐富的材料,如圖書、照片、繪畫或者音樂作品等,讓幼兒自由選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模仿或創作。”在每次執教繪本的過程中,我們總是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畫面,了解背景色的不同與繪本內容中地點轉換的關系,理解畫面風格與故事情感的聯系。如繪本“披著‘狼’皮的羊”,教師就是通過讓幼兒觀察背景色的三次變化來發現故事地點的轉換、梳理出情節的發展線索。如繪本《方格子老虎》,我們就找到了橫線、豎線以及橫線、豎線交叉成為方格子的美術元素,讓幼兒練習繪畫的技能。

《指南》教育建議中提出:要利用相關的圖書、故事,結合幼兒的交往經驗,和他討論什么樣的行為受大家歡迎,想要得到別人的接納應該怎樣做。”繪本中常常蘊含著生活的哲理和深刻的道理,讓孩子們在愉快地閱讀中實現種種價值觀,柔軟孩子的心靈,滋養孩子的靈魂,陶冶孩子的身心,從而使孩子形成良好積極的情感,學會關懷、分享、堅強、勇敢,啟迪人生的智慧。如《菲菲生氣了――非常,非常的生氣》,這一繪本就讓幼兒在閱讀的過程中了解人為什么要發脾氣,怎樣才能正確地疏導自己的壞心情;繪本《豬也會飛》讓孩子們明白要堅持自己的理想,并為了理想而努力的道理;繪本《通通是我的》則讓孩子們親眼見識到霸道的壞處,并勇于反省自己的錯誤行為。

三、家園合力,有效延伸

《指南》中提出:“經常抽時間與幼兒一起看圖書、講故事;經常和幼兒一起閱讀,引導他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理解圖書的內容。”怎樣才能確保這個“經常”呢?我們將繪本閱讀延伸到家庭、延伸到幼兒園以外的生活中。

篇3

 

“寫”——自我反思式案例研究

 

“寫”案例,就是把觀察到的、典型、有價值的教育故事,用文字的方式詳細地記錄下來,并進行自我反思,感悟教理念,調整教育策略在以“寫”為主的案例研究中,我們主要采用了兩種自我反思式的操作方式。

 

反思自我:以個體研究、個體反思為主,寫自己教育實踐中的故事、經驗,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從表面來看,這是一種很好的自我反思形式,在實踐中我們卻發現,它比較狹隘、封閉,老師容易受思維定勢和自身有限經驗的影響而無法超越,準以突破。

 

解讀他人:通過觀摩他人的活動,分析解讀他人活動中的些事件、案例,來分析、反思、遷移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一種是解讀同伴:通過觀摩同伴的教學活動,對活動中典?的案例進行分析解讀,并反思己在教育實踐中的想法與行為,借助于他人來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另一種是解讀名師:觀摩“名師課堂”的視頻,總結提煉學習后的感悟、體會與收獲,以及對己實踐的幫助等,解讀名師的優秀課對我們會冇很多正面的、積極的影響,直接產生良好的指引效果。

 

不管是反思己還是解讀他人的教育案例,都是個體通過觀察和憶記錄具體的案例過程,然后進行自我反思,提升教育觀念,改變教育策略優點為:能夠較為靈活方便地錄案例,促進和提高研究者的觀察反思能力,提升其研究的熱情,并能收集和整理卡富的實踐研究資料,適合普遍推廣和實施。其不足為對一個個案的研究和解釋,一般都是不完全的,研究者不可能把問題發生、發展中的所有變都揭承出來,即使是某些主要的參量揭示出來了,研究結果也會受到研究者自身認識能力的限制。

 

“說”——巨動交流式案例研討

 

“說”案例,是以案例的形式將教學過程中發生的事件用語言的方式表達出來,互相交流,以引發更多人的主動分享、談論,及探討教學有關的問題這種交流可以是日常隨機產生的非正式的交流,我們經常聽到或看到老師在聊天時,分莩和幼兒在一起時的有趣故事,這是一種非正式的交流;以是專門組織的、有一定目的性的較為正式的案例交流會,下面主要說說比較正式的案例交流會、我們通常會采取以下幾種方式的交流會,為教師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通過群體對話,達到超越白我的目的,從而更深人地探討研究案例。

 

是研究小組內的案例交流活動研究小組是打破年級組界線、根據教師意愿和特長形成的,各組根據需要開展活動例如我們開展“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的案例研討交流活動,首先,研究小組內的老師互相觀摩教學實踐活動,互相研究教案,通過具體的案例呈現活動設汁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分析解讀,以案例或案例群的形式現出來其次,研究小組內的老師集中交流研討,總結提煉存在的關鍵性的問題和有價值的問題,初步商討解決的策略,并由位老師進行整理形成較為完整的文本資料接來,老師們各在實踐中去解決這些問題:

 

二是年級組內的對話活動“-課三研”活動是適合在同一年級組內開展的研討活動,它已經成為教研活動新的探索方式它重在探討對于同一新教材內容,在不同班級如何進行不同的選擇、加工和創編,總結經驗,尋找規律,提高教唭質量,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例如我們開展的大班科學活動“牢固的紙橋”一課三研活動,通過確立研究主題、現場觀摩、集體反思、實踐、陣研討反思、再實踐的過程,注重觀察、分析、解讀幼兒在活動中的探究行為,組內老師共同交流,分析尋找問題,探解決策略,通過反復實踐反思,最后形成年級組內的集體經驗。

 

以“說”為主的互動交流式案例研討,不僅使更多的人分亨井述者的教學經驗,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交流、探討,能夠形成一個持續的、多元的、更健全、更有意義的“實踐研究共同體”通過教師之間、教師研究者之間、教師與管理者之間的相互對話、溝通和交流,使教師的教育觀念與教學實踐更快更好地取得發展其不足之處為:作為一線教師,平時還有其他大量瑣碎的作,能夠聚集交流的機會是有限的。

 

“演”一情境表演式案例研討

 

“演”案例,是通過對課堂教學案例的再現,教師在模擬演繹教學情境的過程中獲得親身體驗,感受教現場,并通過與其他教師之間的交流實現共享,從而形成正確的教育觀,轉化自己的教育行為。

 

第一步是準備階段:走進教學一線,尋找典型的教育案例,由一位老師負責撰寫案例,提出研討問題;其他老師思考案例的研究價值,搜集相關資料第二步足教研現場:第一次情境表演式研討,老師們先運用表演的方式再現教學案例現場,然后進行現場研討.提出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的討策;第二次情境表演式研究,運用研討的對策模擬解決實際問題,并由扮演“幼兒”的教師提出“新問題”,交換角色即興模擬解決問題;最后現場總結第三步是總結反思整理,包括現場過程資料整理、總結分析、全體教師就研究問題運用到實踐教學中和進一步反思跟進例如“好玩的報紙”探究活動:找案例,提問題一進班觀摩提出“報紙有什么用”這個問題,一個孩子說“折飛機”,得到肯定之后,其他孩子跟著說“折鋼琴”“折大炮”“折青蛙”面對孩子的從眾現象,老師應如何應對呢?演案例,研問題——我們先進行了模擬式案例表演,然后現場進行了分析思考經過討論,老師們覺得幼兒的從眾現象,主要是在于老師對“折飛機”的評價。老師說:“真棒!你想得真好!”所以很多孩子都往折東西上想,希望同樣得到老師的肯定。我們建議老師改變這樣的評價,可以說:“真棒!你跟別人說的不一樣!你的報紙可以用來玩!除了玩,還能做什么呢?”針對這個策略,我們進行了現場表演,下面的“幼兒”故意對老師“發難”,想象幼兒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大家再來解決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不僅要站在教育者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更要站在幼兒的角度來預測想象幼兒的思維。

 

“情境表演式”的案例研究,能引領教師更多地關注幼兒,體會幼兒的心理需要和感受,從而使教師逐漸形成“以幼兒為本”的教育觀,還能幫助教師重新回歸到真實的情境中展開思考在情境中學習探討,是一種問題基礎上的研究,這一方式很適合較為感性和善于表演的幼兒教師,因此,我們的案例研討活動更生動,更易被大家接受和喜愛不足之處在于對現場研究人員的即興分析思考能力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特別是主持引領人員的總結提升能力要比較高,所以現場的理論提升和總結歸納效果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對于一線教師來說,更需要仵實踐研究中來提高這種能力。

 

“攝”——現場回放式案例研討

 

“攝”案例,即通過使用照相機或攝像機捕捉教學案例,然后通過回放的方式真實地再現現場實際情況,然后進行分析和思考,可以是個體獨自反思,也可以是群體共同反思。

 

我們在實踐中更傾向于運用攝像機來拍攝教育教學現場。這分為兩種情況:-是研究者研究自己的教育實踐情況,請其他人員拍攝自己的教學活動,自己觀看,自我審視,自我反思;二是拍攝靶子課,針對研討主題,反復觀看捕捉相關的案例.通過網絡論壇或集體研討等方式對案例進行互動式的、群體式的交流分析在我們開展的社會活動“方格子老虎”的活動中,綜合以上幾種方式開展了一次多元化的案例研寸活動,首先是自我觀看與反思,以前總是去看別人的課,去評價別人的教態、教法等,而對自己的教學現場感比較模糊。通過看自己的課,能更好地感受、了解自己的不足,從而分析反思自我,效果更直觀、更深入其次是其他老師開展的論壇交流以往只有到現場聽課的老師才能參與研討,而拍攝錄像后,其他沒有參與聽課的老師也可以參與其中,可以隨時觀看教學錄像進行評論。

 

案例的持久保存與記錄,方便我們隨時觀看,研討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另外,真實的現場可以不斷地冋放,可以幫助我們反復地思考與研究,每個人思考的角度不一,分析也不一,都可以更清晰地以現場案例來說明,增強案例的真實性不足之處在于想要拍攝需要的案例時.不一定會如你所愿而發生,需要等待時機;而當典型、精彩案例發生時,也會因沒有做好充分的拍攝準備而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