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爐中煤范文

時間:2023-04-02 11:25: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郭沫若爐中煤,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郭沫若的詩集:

《女神》、《長春集》、《星空》、《潮汐集》、《駱駝集》、《東風集》、《百花齊放》、《新華頌》、《迎春曲》。

2、郭沫若詩集代表作是《女神》。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間的主要詩作。連同序詩共57篇。多為詩人留學日本時所作。其中代表詩篇有《鳳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爐中煤》、《日出》、《筆立山頭展望》、《地球,我的母親!》、《天狗》、《晨安》、《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等。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2、《我愛這片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

3、《囚歌》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

為狗爬走的洞敞開著,

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呵,給你自由!

我渴望著自由,但也深明白--

人的軀體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盼著那一天,

地下的火沖騰,

把這活棺材和我一齊燒掉,

我就應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

4、劉半農《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飄著些微云,

地上吹著些微風。

啊!

微風吹動了我頭發,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戀愛著海洋,

海洋戀愛著月光。

啊!

這般蜜也似的銀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魚兒慢慢游。

啊!

燕子你說些什么話?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樹在冷風里搖,

野火在暮色中燒。

啊!

西天還有些兒殘霞,

篇3

意象是詩學評論中一個重要概念,關于意象的含義,古今中外,歷來見仁見智。張清祥先生認為,在我國文學理論中,“意象”理論的源頭是《周易》和《莊子》o《周易·系辭上》中“立象以盡意”最早論證了“意”與“象”的關系,《莊子·外物》中“得意忘言”舍“象”重“意”給后世的美學思想和意象論的發展以很大影響。最早把“意”與“象”組合在一起的是漢代王充,他在《論衡·亂龍篇》中說:“禮貴意象,示義取名。”已經接觸到儀式表象中的文化內涵。把“意象”一詞第一次用于文學理論的,是中國古代最系統的文學巨著《文心雕龍》。《文心雕龍·神思》中“然后使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所提出的“意象”。是指作家在生活中有了深切的感受和感動的藝術想象的產物。真正文論意義上的“意象”,亦即“意象”論的成熟期,在明清,尤其是清王夫之對意象理論的論述,是意象理論發展的一個高峰。他在《夕堂永日緒論-內編》中說:“夫景與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離,唯意所適。”在《古詩評選》卷五中叉說:“言情則于往來動止繅緲有無之中,得靈而執之有象,取景則于擊目經心絲分縷合之際,貌固有而言之不欺,而且情不虛情,情皆可景,景非滯景,景總含情,神理流于兩間,天地供其一目,大無處而細無限……。”此后,以意象論詩,更是數不勝數。我們認為,所謂意象亦即灌注了作者豐富思想情感的物象。

《女神》中的意象其實是豐富多彩的,為便于分析,我們把其大致分為三種類型。

1、自然意象,富于鮮明個性。郭氏筆下的自然意象,是一些壯偉的意象,是宇宙、太陽、星空、地球、高山、海洋等。郭氏筆下的海水,“浩淼無際,與天相接”(《女神之再生》),洞庭湖“浩淼迷茫”(《湘累》),“無限的太平洋鼓奏著男性的音調!萬象森羅,一個圓形舞蹈!”(《浴海》), “無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來要把地球推倒”(《立在地球邊上放號》),“青沈沈的大海,渡濤洶涌著,潮向東方。”(《太陽札贊》),這些大洋、波濤,充滿者一股無與倫比的力,這些自然意象經過詩人想象的飛騰和感情的灌注,以自己全部生命和人格的藝術創造,染上了詩人主觀情緒的審美色彩,跳動著強烈的生命、火熱的情感和無窮的創造力,一如李白筆下那狂然不羈的江河,那勢拔五岳的奇峰。與李白對月的情有獨鐘相對,郭沫若《女神》中太陽的意象屢屢出現,在郭沫若的筆下,太陽,不僅是一團“耿晶晶地白灼的圓光”,“披著金光燦燦的白衣”(《太陽禮贊》),而且猶如火中的鳳凰,迷人的新嫁娘,熱烈的榴蓮,更像那希臘神話中的阿波羅。它驅除黑暗,橫掃陰霾,消除嚴寒,融化冰雪。它沐浴萬物,光照寰宇。使整個大自然“到處都是生命的光波”到處都是新鮮的情調到處都是詩,到處都是笑《光海》,到處都是華美、芬芳、自由、歡唱。當太陽噴薄而出時,大海也伸出了無數的臂腕希望擁抱這即將來臨的太陽,而詩人“兩眸中有無限道的金絲向著太陽飛放”;當太陽當頂時,太平洋鼓奏起男性的音調在烈日下放歌,而詩人則“血和海浪同潮,心和日火同燒”;即使在太陽夕渡,詩人也發誓要與太陽同行,能像情郎一樣擁抱這新嫁娘般的太陽是詩人最輝煌的夢想。如果說李白的月亮意象只是某種程度地突破了傳統的中和之美的規范的話,那么,郭沫若的這些激情噴涌的詩篇,所創造的這些陽光壯偉的意象,則完全破壞了傳統文化中“溫柔敦厚”的詩歌傳統和沖淡、平和、寧靜的審美風格,而顯示出一種男性的陽剛豪邁之美。

2、神話意象,注入了強烈的主觀意識。郭沫若曾說過:“神話的世界是從人的感性產生,不是從人的智性產生。原始時代的詩人——我故意用‘詩人’這一個辭——在一切自然現象之間,感受著多種多樣的情緒,而把這些情緒各具象化,人格化;遂使無生命的自然都成有生命力的表現,詩人是在自然的鏡中投射出自體的精神活動。”他強烈地渴望通過藝術形象把自己內心世界的欲望、經驗轉化到外部世界,上古神話原形復活在《女神》藝術世界里:煉石補天的女神、吞日月宇宙的天狗、射天狼的太陽神圣東君、唱著永恒的戀歌的湘水女神、自焚而死的鳳凰等。不但中國古代神話,世界古代神話也在《女神》中復活了: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亞坡羅(Apollo)、盜天火的巨人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天方古國的神鳥菲尼克斯(Phoenix),羅馬神話中的愛神丘比特(Cupid),希臘羅馬神話中的酒神(Bacchus),羅馬神話中司美與戀愛的女神維納斯(Venns),希臘神話中司健康的女神(Hegeia)等,與李白筆下的神話意象比較,郭氏筆下的這些神話意象除了同樣借神話原形賴以承載或外化或象征詩人的思想、情感之外,還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對神話原形進行了改造,如把煉石補天的女神改為不再煉石補天,而去創造新生的太陽。天狗不僅吞日、吞月,還能吞宇宙,吞萬物。甚至吞噬自己。二是這些神話意象的“強力”性,無論是中國的煉石補天的女神,還是西方盜天火的普羅米修斯;東方的天狗,還是西方的亞波羅,均屬“強力”型意象。郭洙若《女神》中的這類意象的l出現,對于“召喚因儒家文化的影響而導致失落的‘強力’精神”,意義無疑是顯然的。

篇4

關鍵詞:空白 閱讀 想象力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可以說,想象是人類最杰出的本領,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精靈,是人類發明創造的動力。我認為沒有想象,就沒有真正的讀者,因為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只有調動想象力,才能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作者的喜怒哀樂,從而領悟作品的深層意味,升華作品的審美情趣。語文教學就其本質來說必須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培養學生想象力的方法有很多,我覺得在語文課堂上運用 “空白藝術”進行教學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空白”是藝術創作中為了更充分地表現主題而有意識地留出的部分。是能“召喚讀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蘊空間”。古希臘的維納斯女神雕像斷臂的空白藝術,給人們留下了無盡的遐想;中國古代《詩品》中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文學創作空白藝術,更讓讀者展開充分的想象,對文學形象、意境等進行積極的再創造。空白藝術強調的是言已盡而意無窮的“無言之美”,追求的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共鳴效應。

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健康的人面對一種不完全或者空白格式塔刺激物,就會在知覺中情不自禁地產生一種急于要改變它們并使之成為完美結構的傾向,從而引起一種進取、追求、充滿緊張的心理活動。這種心理活動對教師培養學生想象力大有裨益。文章中耐人尋味的“空白”成為教學中最能激發學生思維的“想象點”。而對這些“空白”的填補正是學生閱讀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動力機制之一,它能夠驅遣讀者的想象,激活讀者的思維。從而建立起與作品和作者溝通的橋梁,使讀者對作品的意義達到個性鮮明的深刻理解。所以在我們語文教學的課堂上,學生對作品“空白”帶有個性色彩的填補,是開啟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

文章中故事情節的“空白”是文學作品中未明確寫出的部分,但它仍是文中已實寫的內容向讀者所暗示或提示的部分。它最明顯的是存在于情節結構層面上。如《孔乙己》的結尾:“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教學過程中,我在和同學們一起探討小說的結局時,提出一個問題:孔乙已最后一次離開咸亨酒店后命運如何?然后引導學生閱讀全文,思索他的結局如何?他死了嗎?他是怎么死的?這里我就啟發學生聯系上文孔乙己的社會地位、性格、品行去思考,這樣不少同學能認識到:孔乙己受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而好逸惡勞,四體不勤,又死要面子,被丁舉人打折腿后,連“竊”也不能,其結局的這一空白點充溢了作者獨特的感情。到這里學生想象的翅膀已展開,并各抒己見,解說這一空白:有的說孔乙己在冰天雪地中凍死,有的說他沒錢醫治活活痛死,有的說他餓死;也有的學生說孔乙己沒有死,他借錢治好了腿,后來還中了舉,也像丁舉人一樣鄉里……如果作者寫出了結局,就不會有我們現在的爭論,就會縮小讀者思考的空間,作品的余味也會降低。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對作品進行了再創造,這不是很好嗎?

有些課文描寫人物的語言時往往用省略號留下空白,讓讀者去聯想,去補充,其實在這些似乎“無”的空白之中,滲透著極豐富的“有”。 如《故鄉》中對閏土的語言描寫,寫少年閏土用了四處省略號,寫中年閏土用了十處省略號,這實際上是留下了需要我們去仔細體味的空白。我就在此處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讓他們進行藝術的再創造,把文中空白處合理、恰當、具體地填補出來,然后再讓他們比較補充后與原文“空白”的優劣。學生在填補空白的過程中,不僅真切地感受到了閏土處境、地位的變化,準確地把握了人物鮮活的性格特點,同時也理解了這些省略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作用。

還有如《小桔燈》里作者對小姑娘的父親王春林這個人物沒有具體描寫,只在補敘中略作交代。而他對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思想性格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讓學生結合上下文通過想象填補這一人物描寫的空白。

在一些文章(包括詩歌)中,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常常不直接說出來,而是借助某些形象含蓄地表達出來,讓讀者去騰飛想象,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作品中啟發性、暗示性的語句進行聯想,去體會本體與喻體之間的相似或相近之處,去感受作品中隱含著的“言外之意” 。如《爐中煤》為什么把祖國比作“年輕的女郎”,把自己比作爐中煤?《我愛這土地》中又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鳥呢?這就要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作者郭沫若、艾青的思想,以填補作品中這一思想感情的“空白”,便于學生更準確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

篇5

論文摘要:以意造象是文學創作中思想情感表達的一種外化技巧,從古至今文學家們均普遍運用。以意造象應講求“意”的新穎、深刻;而“造象”應符合事物本質,要有象趣和個性,方能產生 藝術 魅力。

“以意造象”,是文學創作中思想情感的~種外化技巧,就是作者從創作意圖出發,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創造出適合于表達作者思想情感的形象。“意”即主觀的思想情感,“象”即客觀的人事景物。《周易·系辭上》:“圣人立象以盡意。”…‘造象”的目的,就是為了表達“意”。有什么樣的“意”,就會有什么樣的“象”。沒有“意”,就沒有“象”。人的思想情感是內在的、抽象的,而人事景物則是外在的、可感的。人的思想情感的表達,需要附載在具體的人事景物的形象上,即寓情于景,寓情于物等,才能被人理解、接受和引起共鳴,產生藝術魅力。

“以意造象”,在古典文學創作中十分常見。

如《詩經·關雎》中開頭四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描寫了水鳥歡快的應和嗚叫,表達了對美麗善良的姑娘的贊美之情。“關關,水鳥叫聲。王先謙《三家詩義集疏》:‘《魯》說日:關關,音和聲也。’……《玉篇》:‘關關,和鳴也。”《集傳》:‘雎鳩,水鳥。”,(詩中用起興手法,寫水鳥的嗚叫,是為了表達人的情感。或者說,是為了表達人的情感的“意”,才造了水鳥的嗚叫“象”。

又如杜牧的詩《長安秋望》:“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Www.133229.COM”這是一曲對秋天的贊歌,贊美了遠望中的長安秋色。“秋”是詩人要表現的直接對象,詩人對秋的思想情感是要表現的間接對象。詩中寫詩人登高遠望,縱覽長安高秋景物的全貌,并用南山這個有名的歸隱之地來作襯托,使“秋”的形、神都得到了具體的描繪,更表達了詩人心曠神怡的感受和高遠澄凈的心境。“這首詩的好處,還在于它寫出長安高秋景色的同時寫出了詩人的精神性格。”“秋”之高遠無極的景色與詩人曠達胸懷的精神氣質躍然紙上,讓人心有所悟。

還有李清照的詞《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詞中對“綠肥紅瘦”的描寫,皆為表達女詞人暮春時節的感傷情緒,“這種感傷來自她對春光的留戀和惜別,也是對自己青春將逝的煩悶與苦惱。”“綠”和“紅”是冷暖互襯的兩種顏色,“肥”和“瘦”是差異明顯的兩種形狀,這樣的描繪對比鮮明,生動形象,憐春惜花的情感被抒發得淋漓盡致。

“以意造象”,在現當代文學創作中也十分廣泛。如郭沫若的詩歌《爐中煤》,用“黑奴的外表”、“燃燒”的模樣表達了詩人眷戀祖國的熾熱情感;袁鷹的散文《井岡翠竹》,寫了青翠、挺拔、永不低頭的井岡山的毛竹,以表現英雄的井岡山人以及億萬

所以,要注意“意”和“象”之間的內在聯系,只有形象的塑造貼切生動,思想情感的表達才可能深刻感人。

那么,怎樣才能運用好“以意造象”的寫作技巧,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呢?

從“意”的方面來說,有兩個要求:

一是要有新穎、深刻的立意。如丁芒的詩歌《家書》,這是一封作為老軍人的父親寫給在部隊的兒子的信。沒有象一般的信那樣,寫報告親人平安、家鄉建設等老一套內容,而是寄給兒子“還燃著的青春的記憶”,“閃耀著壯歲風華的巨大的愛情”,鼓勵兒子安心駐防,不忘過去,繼承革命的傳統。詩歌包含著父輩的深情,引人思索。父親的“禮品”是珍貴的,特殊的,情感強烈,寄寓了老一代軍人的期望。詩中的“硝煙”、“刀光”、“血影”、“英姿”等,形象生動,如在眼前。詩歌立意新穎、深刻,能觸發人的聯想和想象,引起豐富的形象思維活動,情動與中,感人心魄。

二是要有深厚、強烈的思想情感。如張常信的《秋雨》,這是一首寫豐收的詩,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又顯然是對家鄉的牽掛,是對家鄉豐收景象的贊美。但他不直接寫抽象的思想情感,而是寫“灑灑揚揚”的“中秋雨”,寫“家鄉的美酒”、“黃黃的谷子”、“紅紅的高粱”,還有心中無比思念的“她”,以及沉浸在豐收喜悅中的老鄉們,寫他們慶祝豐收的醉人場景。一幅幅的畫面,象電影鏡頭般一幕幕地閃現,表達了詩人濃濃的鄉情,思想情感深厚、強烈的,打動人心。

從“造象”的方面來說,有三個要求:

一是造象要符合事物本質。所造之“象”符合事物的本質,才有典型性,才具有文學的魅力。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從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需要出發,“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塑造了時期農民的典型形象。阿q渴望革命,卻又不了解革命;他痛恨被欺侮,卻又總是欺辱比他弱小的人;他對自己受到的欺壓無力改變,就用精神勝利法聊以;他希望通過革命過得好一些,但最終只能在被判處死刑之時嘆息畫押的圈兒不夠圓……作者通過這個形象的塑造,深刻揭示了因脫離民眾而招遭受失敗的根源,阿q的愚昧及其悲劇命運亦引起讀者深長久遠的思索。小說的形象極為真實生動,符合事物本質,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思想情感,體現了深刻的主題。

二是造象要有象趣。象趣,就是指形象應具有濃厚的情趣。它要求用生動、有趣的形象,表達出某種深刻的思想觀點,寓情于象,寓理于象,使讀者在輕松愉快中獲得教益。所以,象趣既包括作者塑造形象時所帶有的情趣趨向,也包括讀者在接受形象時所獲得的審美情趣。

篇6

論文摘要:以意造象是文學創作中思想情感表達的一種外化技巧,從古至今文學家們均普遍運用。以意造象應講求“意”的新穎、深刻;而“造象”應符合事物本質,要有象趣和個性,方能產生藝術魅力。

“以意造象”,是文學創作中思想情感的~種外化技巧,就是作者從創作意圖出發,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創造出適合于表達作者思想情感的形象。“意”即主觀的思想情感,“象”即客觀的人事景物。《周易·系辭上》:“圣人立象以盡意。”…‘造象”的目的,就是為了表達“意”。有什么樣的“意”,就會有什么樣的“象”。沒有“意”,就沒有“象”。人的思想情感是內在的、抽象的,而人事景物則是外在的、可感的。人的思想情感的表達,需要附載在具體的人事景物的形象上,即寓情于景,寓情于物等,才能被人理解、接受和引起共鳴,產生藝術魅力。

“以意造象”,在古典文學創作中十分常見。

如《詩經·關雎》中開頭四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描寫了水鳥歡快的應和嗚叫,表達了對美麗善良的姑娘的贊美之情。“關關,水鳥叫聲。王先謙《三家詩義集疏》:‘《魯》說日:關關,音和聲也。’……《玉篇》:‘關關,和鳴也。”《集傳》:‘雎鳩,水鳥。”,(詩中用起興手法,寫水鳥的嗚叫,是為了表達人的情感。或者說,是為了表達人的情感的“意”,才造了水鳥的嗚叫“象”。

又如杜牧的詩《長安秋望》:“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這是一曲對秋天的贊歌,贊美了遠望中的長安秋色。“秋”是詩人要表現的直接對象,詩人對秋的思想情感是要表現的間接對象。詩中寫詩人登高遠望,縱覽長安高秋景物的全貌,并用南山這個有名的歸隱之地來作襯托,使“秋”的形、神都得到了具體的描繪,更表達了詩人心曠神怡的感受和高遠澄凈的心境。“這首詩的好處,還在于它寫出長安高秋景色的同時寫出了詩人的精神性格。”“秋”之高遠無極的景色與詩人曠達胸懷的精神氣質躍然紙上,讓人心有所悟。

還有李清照的詞《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詞中對“綠肥紅瘦”的描寫,皆為表達女詞人暮春時節的感傷情緒,“這種感傷來自她對春光的留戀和惜別,也是對自己青春將逝的煩悶與苦惱。”“綠”和“紅”是冷暖互襯的兩種顏色,“肥”和“瘦”是差異明顯的兩種形狀,這樣的描繪對比鮮明,生動形象,憐春惜花的情感被抒發得淋漓盡致。

“以意造象”,在現當代文學創作中也十分廣泛。如郭沫若的詩歌《爐中煤》,用“黑奴的外表”、“燃燒”的模樣表達了詩人眷戀祖國的熾熱情感;袁鷹的散文《井岡翠竹》,寫了青翠、挺拔、永不低頭的井岡山的毛竹,以表現英雄的井岡山人以及億萬中國人民的革命氣節和精神;許地山的《落花生》,則以平常事物比喻做人——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以此寄托希望。思想情感的表達,通過“以意造象”的外化技巧,都有了具體的形象,看得見,摸得著,更有感染力。

作為文學創作的一種技巧,“以意造象”的作用主要是通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達,突出主題,塑造形象,完成文學作品的整體藝術構思。因此,以意造象是有目的的創作,它要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體現的是作者對生活的理解、感受和認識,需要受生活本身的觸發。有了較為明確的立意,進而加工、提煉出符合生活本質的藝術形象,使立意得到生動的表達。

“以意造象”是一種積極的文學創作技巧,它強調先有“意”再“造象”,重視“意”的統帥作用,古人所言“意在筆先”、“胸有成竹”正是此理。如清人劉熙載在《藝概·文概》中就強調了“造象”要先有“意”的重要性:“古人意在筆先,故得舉止閑暇。后人意在筆后,故至手腳忙亂。”…“就是說,前人創作往往先有“意”,再“造象”,所以從容不迫;后人反之,所以手忙腳亂。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沒有把握事物的本質,沒有一定的文學修養,運用“以意造象”的技巧也容易帶來三個問題。一是先人為主。就是在立意之后,受思維定勢的影響,所塑造的形象往往如“瞎子摸象”,先摸到什么就以為是什么,只表現一個側面,有失偏頗。二是生編硬造。就是在立意之后,將一些并不十分貼切的形象生拉硬扯地往上套,七拼八湊,象個拼盤,缺乏鮮活靈動之氣。三是平淡枯燥。因為先有立意,后有形象,抽象的東西先于具象,掌握不好就可能導致理性過多,感性缺乏,賦予形象的感彩不夠,而表達思想情感和主題思想的愿望又很強烈,“意”強“象”弱,就是平淡枯燥。

所以,要注意“意”和“象”之間的內在聯系,只有形象的塑造貼切生動,思想情感的表達才可能深刻感人。

那么,怎樣才能運用好“以意造象”的寫作技巧,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呢?

從“意”的方面來說,有兩個要求:

一是要有新穎、深刻的立意。如丁芒的詩歌《家書》,這是一封作為老軍人的父親寫給在部隊的兒子的信。沒有象一般的信那樣,寫報告親人平安、家鄉建設等老一套內容,而是寄給兒子“還燃著的青春的記憶”,“閃耀著壯歲風華的巨大的愛情”,鼓勵兒子安心駐防,不忘過去,繼承革命的傳統。詩歌包含著父輩的深情,引人思索。父親的“禮品”是珍貴的,特殊的,情感強烈,寄寓了老一代軍人的期望。詩中的“硝煙”、“刀光”、“血影”、“英姿”等,形象生動,如在眼前。詩歌立意新穎、深刻,能觸發人的聯想和想象,引起豐富的形象思維活動,情動與中,感人心魄。

二是要有深厚、強烈的思想情感。如張常信的《秋雨》,這是一首寫豐收的詩,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又顯然是對家鄉的牽掛,是對家鄉豐收景象的贊美。但他不直接寫抽象的思想情感,而是寫“灑灑揚揚”的“中秋雨”,寫“家鄉的美酒”、“黃黃的谷子”、“紅紅的高粱”,還有心中無比思念的“她”,以及沉浸在豐收喜悅中的老鄉們,寫他們慶祝豐收的醉人場景。一幅幅的畫面,象電影鏡頭般一幕幕地閃現,表達了詩人濃濃的鄉情,思想情感深厚、強烈的,打動人心。

從“造象”的方面來說,有三個要求:

一是造象要符合事物本質。所造之“象”符合事物的本質,才有典型性,才具有文學的魅力。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從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需要出發,“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塑造了時期農民的典型形象。阿Q渴望革命,卻又不了解革命;他痛恨被欺侮,卻又總是欺辱比他弱小的人;他對自己受到的欺壓無力改變,就用精神勝利法聊以;他希望通過革命過得好一些,但最終只能在被判處死刑之時嘆息畫押的圈兒不夠圓……作者通過這個形象的塑造,深刻揭示了因脫離民眾而招遭受失敗的根源,阿Q的愚昧及其悲劇命運亦引起讀者深長久遠的思索。小說的形象極為真實生動,符合事物本質,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思想情感,體現了深刻的主題。

二是造象要有象趣。象趣,就是指形象應具有濃厚的情趣。它要求用生動、有趣的形象,表達出某種深刻的思想觀點,寓情于象,寓理于象,使讀者在輕松愉快中獲得教益。所以,象趣既包括作者塑造形象時所帶有的情趣趨向,也包括讀者在接受形象時所獲得的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