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詩句經典古詩范文
時間:2023-04-05 13:13: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元宵詩句經典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小學元宵節主題活動總結范文一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為豐富中小學生節日精神文化生活,培養和樹立認知孝敬、節儉、誠信等中華傳統、尊重傳統、繼承傳統、弘揚傳統的思想觀念,增強對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現將我校本次活動的有關情況做如下總結:
1、春節、元宵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春節、元宵節來臨之際,我校在全體學生中的廣泛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教育活動,班主任就春節、元宵節的來歷、風俗傳統等知識進行相關資料的搜集,召開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節日的教育,使學生對我國的傳統節日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2、我校在寒假期間開展學生完成一件手工制作、創作一幅精美的年畫、搜集十條祝福的春聯,開學后我校第一周進行了學生的“手工制作、年畫春聯”評選。學生一件件精致的手工作品,一幅幅精美年畫展示了學生動手能力和繪畫能力,為學生的快樂寒假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豐富了學生的寒假生活。
3、學生寒假利用壓歲錢購買自己喜歡的一本圖書,利用假期時間進行閱讀,并記錄讀書筆記。根據區教育局開展的“經典誦讀”活動,假期中學生進行古詩文的積累背誦,學生的古詩文積累每生在10首以上效果良好,達到學校的預期目標。
4、學生自己制定假期作息時間表,重在讓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作息習慣,使學生過一個有規律的寒假。
5、通過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展我校有5個班獲得小制作、年畫展評優秀班級,15名制作小能手,25名年畫小畫家,170名學生獲得詩文積累標兵。
6、經典誦讀比賽收獲很多。經典誦讀的教材不僅言語精練優美,而且意蘊深刻。但從文字表達和學生的常規學習任務來講,再多記憶一些詩詞歌賦確實存在一定困難。而把這些經典以朗誦表演、歌舞編排的形式來展現,孩子們個個興致勃勃。一到表演時間,孩子們都積極參與、全身心投入,根據老師的指導去做動作,揣摩朗誦時的情感。更有學生在輪到他的休息時間總是學著別人的詩句、動作,或者幫助一些動作不到位的同學糾正,情愿再演也不要休息。我想,這就是樂于學習的一種表現。在這歡樂的氛圍中,孩子們不僅把組詩全部記牢,而且在不同的表演形式中明白了詩意,體會到了詩情。開展經典誦讀比賽,既提高了我們老師的文化底蘊,也全面提升了孩子的綜合素質。為了確保節目的科學性,我們查閱字典,百度搜索,老師和學生一起吟誦、表演、探討,豐富了我們的文化底蘊。在排練過程中,孩子們的誦讀積極性提高了,形成了良好的誦讀氛圍。通過再現故事,孩子們拓展了視野,了解了詩前幕后。而各種形式的表演扎扎實實地提高了孩子們的能力,全面提升了孩子的綜合素質。
此次活動充分讓孩子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對也元宵節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增強了學生對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小學元宵節主題活動總結范文二為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關于深化“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的方案》,活躍節日期間學生文化氛圍,我校結合自身實際,以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以及讀書活動為抓手,整合各方資源,主動組織學生參加“我們的節日-春節、元宵節”主題活動,現總結如下。
一、加強領導,廣泛發動
我校結合學校實際,德育領導小組、少先隊大隊部迅速制定了活動方案,利用多種宣傳形式,宣傳開展本次寒假主題活動的重要意義。在放假當天組織各班認真學習本次主題活動方案,明確活動的意義和具體活動內容。讓父母和孩子們一起明確活動的意義,增強對此項活動的重視。告知父母們利用傳統節日,對孩子進行文明禮儀、傳統美德和感恩勵志的教育,最大限度的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父母的支持力度,為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優良的基礎。
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1、舉行了一次校會。在校會上學校以“我們的節日春節”為主題對全體師生進行了教育講話,少先隊組織向全體隊員發出“陽光寒假”的倡議,號召同學們“小手拉大手”扎扎實實搞好活動。
2、體驗民俗,熱愛傳統。我校圍繞“春節”,要求學生參與有趣生動的年慶和民俗活動,引導廣學生進一步認同傳統、尊重傳統、弘揚傳統。學生們在假期中學習節日文化,搜集節日資料,參加民俗活動,深入了解春節的文化內涵。我校還結合實際組織學生在春節期間開展“我為家里寫春聯”活動,并在開學第一節班會上展示自己收集或是編寫的春聯,引導未成年人學習欣賞春聯、創作春聯、書寫春聯。
3、以“我眼中的春節”為主題,學校在三年級以上教室進行手抄報作品創作,開學初以教室為單位上交到學校,由少先大隊部進行統一的評選。
4、開展“學會感恩奉獻溫暖”美德實踐活動,全校同學利用寒假休息時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多與父母溝通交流。如記錄父母的生日和年齡,為辛勞的父母洗一次腳,敲一次背,擦一次皮鞋,道一聲“新年快樂”……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張紙、每一度電、每一粒米,合理使用我們的壓歲錢,不亂花零錢,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學生懂得了要力所能及地幫助父母做些些家務,主動幫助老人做些事,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5、開展主題班會,深化活動。開學初,各班圍繞“我們的節日-春節、元宵節”召開主題班會。讓學生通過語言交流、才藝展示等方法匯報自己的寒假生活,在寒假里所見、所聞、所學,以及學校號召的“節日感恩活動”實施情況等。輔導員老師根據學生們的匯報情況進行活動總結,引導學生們要從科學的角度看待一些春節習俗,有判斷的吸收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
此次活動意義顯著,它豐富了學生精神文化生活,激勵了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了傳統節日文化氛圍,更好地體現了傳統節日的魅力和時代感。今后我們要繼續做好這項活動,不斷掀起活動的。
小學元宵節主題活動總結范文三為營造春節、元宵節喜慶、祥和、團圓、美好的節日氣氛, 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中華民俗文化魅力,加強愛國、愛鄉、愛家的 思想教育和親情教育。
篇2
一、誦讀古詩詞,夯實人生基礎
1.培養小學生的高尚情懷。
經典古詩詞一般都思想深刻、意境優美,是對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的好教材,也是幫助其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培養高尚道德情操的好助手。從小誦讀古詩詞,能夠很好地了解我們民族的文化傳統,對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豐富小學生的社會知識。
孩子自小朗誦孟浩然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李紳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詩句,會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體驗到人對自然,對生命的理解,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感情。
3.充實小學生的記憶寶庫。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人格的養成,奠基在童年,及早讓學生接受傳統文化,趁兒童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接觸最具道德價值、文化價值的古詩詞,而漸漸開啟其智慧,培養其品德。誦讀不但可以讓古詩詞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不斷地反芻、發酵,促成其人格的健康成長,而且可以培養他們的記憶力、理解力、想象力,使學生終生受益。
二、誦讀古詩詞,要講究藝術方法
1.熟讀古詩,自悟自得。在誦讀經典古詩詞的過程中,起初不一定要求理解得很透徹,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多讀幾遍,使學生通過熟讀慢慢體會詩的意境,從而由熟讀、質疑、解疑最終達到自悟自得。
2.適度講解,交流體會。古詩詞中所表現出來的既有詩人對宇宙萬物的感情,也表現了詩人的品格、修養和抱負,可通過適當的講解之后,針對誦讀的停頓、語速、語氣及感情抒發讓學生互相交流,提問題,談認識,說感想,不斷增強誦讀的音樂美,感染力。
3.展開想象,悟意明理。根據古詩詞的內容,引導學生想象詩中描繪的美好畫面,讓學生進入古詩的優美情境中,感受語言的美。并適時寫出所思所感,根據自己理解展開想象,信筆勾畫。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又能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
三、誦讀古詩詞,打造書香校園
1.營造文化氛圍,陶冶學生心靈。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精心設計別有格調、清新優雅、健康文明的詩意校園文化氛圍,有利于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詩的熏陶。將詩歌中的名人字畫張貼于墻壁、樓欄、楹梁等地方,漫步校園猶如徜徉于中國古典文化的百花園,走進了詩詞文化藝術的殿堂。
2.編輯詩意教材,豐富學習內涵。
俗話說“讀史使人明志,讀詩使人聰慧”。我校動員師生全員參與誦讀古詩詞活動,緊緊圍繞學校的地域特點和文化傳承方向,按照師生的不同特點,以適合背誦或理解的古詩詞為基本內容,精心編輯古詩詞誦讀系列校本教材。老師讀本選擇一些飽含教育思想,富有哲理的詩篇。學生讀本充滿童真童趣,催人奮進,教人求真,根據不同年齡特點選擇不同內容的古詩文編輯教材。教師讀本采用毛筆正楷和行書印刷,學生讀本采用硬筆正楷印刷,便于師生誦讀及臨帖。日積月累,在我校畢業的小學生,課外可學習到不少于300首古詩詞。
3.保證學習時間,增強學習效果。
誦讀古詩詞重在積累,貴在堅持。誦讀古詩詞應貫穿于課堂教學中、課題研究中、日常生活中,使學詩、用詩、作詩成為一種風尚。為達到相應的詩文誦讀篇目,我校規定早晨早讀至少用十分鐘時間學習背誦古詩詞,中午上課前五分鐘為詩文鞏固時間。上語文課前拿出兩分鐘吟詠古詩詞,課堂教學適時融入、無縫對接,其他學科有機滲透。每周一晨會課為新詩推介時間,每周三下午閱讀活動為大誦讀時間,每周五下午第三節課為交流欣賞時間。
4.開展多種活動,奏響詩的樂章。
(1)各班結合學習實際,積極開展擂臺賽、故事會、手抄報、課本劇等形式的學習古詩詞活動。師生們精心布置教室,營造了濃郁的班級文化氛圍,真正做到“詩情畫意”溢滿教室。學校舉行書香班級評比,活動中有12個班榮獲校級“書香教室”稱號,學校也被市、縣教育局評為“書香校園”。
(2)開展讀詩、畫詩競賽活動。要求每生必備摘抄積累本,記錄古詩原文、詩詞解釋,并寫出自己的感受或根據自己的理解展開想象,畫成圖畫,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我校各年級段評出古詩詞誦讀“小能人”,能背誦課標要求的所有篇目及校本教材中的50首為“小能人”。活動的開展,調動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了學生創作的靈感,起到了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之功效。
(3)圍繞傳統佳節開展行之有效的誦讀活動。古代的文人志士在節日中留下了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歌。我們圍繞春節、元宵節、清明、端午、中秋、國慶等傳統佳節,開展行之有效的誦讀活動。中秋節前夕我們讓學生課外收集有關月的古詩文,專門開一節“賞月品詩”專題課,接受一次優美詩文的熏陶;寒假里,動員學生搜集有關歌頌春節的詩詞、歌賦,將資料整理成冊,開學后每班出一期專題板報,并開展了《鑼鼓喧天鬧新春》主題隊會,讓孩子們說見聞、唱贊歌、誦詩文;國慶節到來之際,我們舉行了《迎國慶誦經典》主題隊會,活動中學生們品經典詩詞,抒心中豪情,立雄心壯志,發愛國熱情。
篇3
【關鍵詞】傳統優秀文化;滲透;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素質教育
幾千年來,我國傳統優秀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體現,是我們寶貴的財富。將其進行有效利用,不僅對思想品德課程的功能價值有提升作用,而且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初中思想品德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注重以民族精神和優秀文化培養學生……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由此可見,在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強調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將傳統優秀文化運用于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學,豐富教學資源,是符合新課程基本理念,順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對探索素質教育都起到較大的作用;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性意識的必然要求,也是貫徹人文素養教育、促進思想品德教育與人文精神的有機融合的需要。
下面我僅從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學的角度作一些思考和探索。
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和要求,利用名言、警句、諺語、歌謠、故事等我國傳統優秀文化,恰當地運用到教學環節中去,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將我國傳統優秀文化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據教學內容和要求,恰當地運用古詩,并配音樂引入新課,能創設愉快教學情境,并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教學,能利用圖像、文本、聲音等多種媒體信息刺激學生的感官,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學“我和父母”時,我播放了一首古詩《游子吟》(唐 ?孟郊)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伴隨著膾炙人口的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學生聽得很入迷,很是感動,同學們似乎都感同身受,興趣大增,打破以往課堂沉悶的氣氛。我借機引入了《我和父母》。并設問:這首古詩給我們的啟迪是什么?學生十分活躍,迫切希望探究問題的根源,很快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課的學習上來,使學生主動參與新課學習,為新課學習奠定基礎。
二、在探究新課時,利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將我國傳統優秀文化滲透
1.利用名言、警句、典故,論證觀點,加深學生對知識理解
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學內容是從學生適應社會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實際出發,以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的關系、我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為主線,對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等方面的學習內容進行有機整合。教材內容具有一定的理論難度,學生學習起來可能有些地方感到吃力,要完成這些教學內容,如果采取從觀點到觀點、從概念到概念、從原理到原理呆板枯燥的理論灌輸,這樣會陷入“滿堂灌”、“一言堂”的泥潭之中。教師由淺入深,有感性到理性,利用一些學生熟悉的名言、警句、諺語、歌謠、故事等教學資源,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動起來,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創造性思考。例如,教學“實現理想需要艱苦奮斗”時,我引用了蒲松齡的名言、警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無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然后,播放了典故:懸梁刺股的視頻,從中不難體會出實現理想需要艱苦奮斗,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理解。
2.把經典名句用于小結,升華主題,畫龍點睛
明朝人謝榛在《四溟詩句》中也曾說到:“凡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余。”其實,講授完新課內容,學生一般較為松弛,若此時選擇一些經典名句,既有豹尾般的響蕩有力,還有撞鐘般的余音繞梁,這樣才無愧于課堂的突出重點,升華主題,畫龍點睛,達到“言已盡,意猶存”的理想境界。例如,教學“不良行為可能發展為違法犯罪”時,我引用了“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時期?劉備),“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韓非子?喻老》,“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小洞不補 ,大洞吃苦”等,讓學生認清不良行為與違法犯罪、一般違法與犯罪之間的關系。它們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同時,啟發學生的思維,新的探索開始,防微杜漸,避免違法犯罪的發生。
3.巧用詩句作練習,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和運用
思想品德課的內容比較抽象,理論性強,如果能用詩句為載體設計一些練習題,既可抽象的理論形象具體,又可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例如,學習了“生活不能沒有寬容”后,我用多媒體展示了(2010年昭通市中考)“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清代禮部尚書張英的這首詩告訴人們的道理是(A)
A.生活需要寬容
B. 金無足赤,人各有別
C.人們之間應該平等相待
D.寬容他人,不利自己
三、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將我國傳統優秀文化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
將我國傳統優秀文化滲透到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要注重與課外相結合,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鼓勵學生在實踐中積極探究和體驗。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生活體驗。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才能真正內化。將我國傳統優秀文化教育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通過實踐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其主要途徑:
(1)引導學生課外閱讀一些優秀的歷史文化讀物,如:《中華上下五千年》、《三國演義》、《西游記》、《唐詩三百首》等,培養閱讀興趣。鼓勵學生多讀古典名著,引導學生共同探究、評價,寫讀后感。從中吸取文化的營養,認同中國文化。
(2)辯論活動等,不僅可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鍛煉口頭表達能力,而且加深了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
(3)挖掘地方、民間的藝術、文化,使學生增長見識,擴大視野,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勞動人民。參觀文化景觀,如:三影塔、珠璣古巷、梅關古道、鐘鼓巖;觀看中秋節、元宵節等民間藝術表演等具有濃厚的文化色彩,蘊含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我們珍惜、愛護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
(4)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利用3月5日,學習“雷鋒”活動日;“五?一”勞動節、“五?四”青年節等,深入到福利院、社區。參加勞動,體驗勞動艱苦,感悟:( 唐?李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培養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關愛老人、兒童,體驗孟子的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內涵,培養尊老愛幼的高尚品質。
總之,在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和要求,滲透我國傳統優秀文化,不僅豐富教學資源,而且有利于實現教學“三維目標”,對探索素質教育都起到較大的作用。我們做到:①要注重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課內,結合教材內容,適時適度地使用名言、警句、諺語、歌謠、故事等我國傳統優秀文化,對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啟迪思維。課外,將其運用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②要“揚棄”原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一定要吸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我們要充分吸取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營養,并結合新時期的特點加以發展,做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讓民族精神代代相傳。
參考文獻:
[1]《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山東省教學研究室.編著《(思想品德)教學參考書》(七年級上) 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2]陳方丁.《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實施文化傳統教育的嘗試》.思想政治課教學,199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