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3-24 17:44: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遵循主旨,提升文學能力

首先需要體會文中父子之間的親情之愛,這是感性的。兒子是愛自己的父親的,這些句子學生們能夠在自主閱讀過程中找出,一處是“他的妻子帶著兒子前來探望他”,另一處是“來到爸爸身邊以后,他顧不上休息,一直在忙著栽種各種各樣的花草”。但只是找到這兩處簡單句子,學生能有多少感性認識呢?在這里師父把這些語句讀厚了。一個“顧不上”,一個“忙著”,足見高爾基兒子的忙碌。從這一句我們也能體會到,兒子的忙并不是為了自己的玩樂,而是如同工作一般辛勤付出。這付出定是為了讓父親能后見到自己親手栽種的花朵。那怎么樣深刻體現兒子對父親的愛呢?“顧不上”“忙著”是可以的,但文章表露并不深刻,越深刻的付出,越體會得出父子情深,越能為后面的深刻教育意義伏筆。那么,怎么去加深?筆者設計了這樣的環節:

請你在“來到爸爸身邊以后,他顧不上休息,一直在忙著栽種各種各樣的花草”后面再加一句,體現兒子的忙碌。

學生們有的回答“熱得滿頭大汗”,有的回答“累得直不起腰來”,有的回答“臉上有粘上了泥土”等等。這個語言訓練甚是巧妙,不僅深挖了父子之情,兒子越忙越累,子愛父之情越深,更訓練學生從側面去描寫高爾基兒子的“種花忙碌”!這樣的教學不僅僅將學生的關注力聚焦于對課文內容的體驗與認知,更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緊扣細節表達進行表達的特色,形成了言微而義廣的教學效果。

二、激發想象,尊重認知體驗

同時,父親也是非常愛自己兒子的,除了第一段明說之外,第五自然段的賞花也值得玩味。第五自然段體現了高爾基怎么樣的感受呢?有欣慰、自豪之情,自己的兒子在逐漸獨立,并且種下的花已經盛開。更有思念之情,此時只見鮮花,不見兒子,所以思念之甚,瞧著花朵也像自己兒子的臉龐。這種思念之深,學生能夠體會嗎?能夠體會父親對孩子的思念嗎?于是師父設計如下語言訓練點:

讀這段文字,把自己當作是高爾基,你看著這滿園盛開的鮮花,你會回想起什么情景呢?

必然是回想起兒子拿著镢頭忙碌翻地的身影,必然回想起兒子粘上泥土的面龐,必然回想起兒子呼喊父親的叫喚?;叵肫鹱约簝鹤拥纳碛案郀柣厝恍某迸炫龋H切無比,如同和自己的兒子在一起。但此時,物是人非,沒有兒子的歡笑和呼喊,只有默然的花朵。一鬧一靜,一虛一實,思念之情凸顯。此處語言訓練點不僅情感鋪墊到位,更訓練了學生對“襯托”這個文學化的表達方法的敏感度。

其次父親對兒子的愛超越親情,超越感性,具有了教育意義。從高爾基信中摘出的這三段話意味深長,從現實中兒子留下的滿園鮮花遷移擴大到不論何時何地,都可以給人們留下美好的東西。這就是教育自己的兒子不要去在意自己付出了是否有回報,因為你的付出一定留給他人美好,這直接體現了你的價值,實現了自己的價值,自己也應該為此而高興。

二、服務主旨,架起領悟橋梁

小學生的感性感知能力是非常好的,但是理性的感知力是薄弱的。本文從事例擴展到富有深意的道理,對小學生而言,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筆者在教學設計時,有意把信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對照起來理解,設計了如下的語言運用題:

“要是你無論在什么時候,不僅僅在( ),還可以在( ),無論在什么地方,不僅僅在( ),還可以在( ),都可以留給人們美好的東西,這些東西不僅僅是( ),還可以是( ),那你的生活該會多么愉快呀!”

這個語言運用是聯系信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橋梁,是理解第二段的劑。現實中,高爾基的兒子只是在“休假時”,在“島上”留下了“鮮花”,教師在引導學生訓練此題時,有意引導學生對前一個空的內容要填得固定的,而后一個空要填得豐富多彩。經過此題,學生對高爾基話中“從具象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觀點提煉方法就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了,為學生最終理解高爾基抽象而又理性的深刻道理奠定了基礎。

課改后的小學語文課堂注重學生對于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而課堂上的語言訓練是學生此能力生長的重要途徑。但是許多時候,教師設計語言訓練點只是為有語言訓練而訓練,為了考試而訓練,甚至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訓練點也是一樣的,這使得語言訓練流于形式,失去價值。

篇2

一、新課程理念下語文課堂“動”起來了

傳統課堂教學缺少對學生的關注,缺乏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缺乏學生個性的張揚,課堂要求必須“靜”,一切圍繞教師轉。而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倡導學生主動、合作、探究的學習,進行創造性思考,課堂氣氛追求的是學生“動”起來,教師由管理者向指導者轉變,關注學生情感與價值觀的發展,重視師生之間的交流和對話,對自己的教學行為經常加以反思、研究與改進,學會判斷自己教學行為的合理性、有效性,逐步養成自我反思教學行為的能力。

二、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是一座樂園

一樂――情感體驗

教材中有許多文章文質兼美,無不寄托著作者豐富的情感,無不蘊藏著巨大的審美價值。情感是審美感知的動力,只有當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懷著一種強烈的期待情感時,才會產生審美感知。

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氣氛,使學習“變苦為樂”呢?我覺得必須讓學生“入情”。如:教學《小鎮的早晨》時,我鼓勵學生到河邊欣賞美麗的日出,再看看菜市場熱鬧非凡的景象,然后到學校附近的路邊觀察上班的車流和人群。有了較豐厚的生活積淀,學生在學習課文時就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領略小鎮早晨無限美好的風光,激發他們對生活、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二樂――個性展示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我在教學《猴子種果樹》一文時,當進行到最后一個環節:請小朋友們扮演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同一學習組練習講一講這個故事。我話音剛落,教室里頓時炸開了鍋,同學們紛紛爭搶自己喜歡的角色,遲遲不能進入正題。這時,我才發現原來學生都希望能根據自己的個性來選擇要扮演的角色。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鼓勵學生個性化,例如鼓勵學生對文本理解的個性化和作業選擇的個性化。

三樂――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新課標所倡導的新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可以讓學生自由地闡述自己的觀點,暢所欲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小孩子得到言論自由,才能充分發揮他們創造力?!?/p>

三、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沒有結束

例如學了《東方之珠》后,可以讓學生課后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搜集關于香港的歷史、地理、氣候、風土人情等方面的資料。再如《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文的體驗習作:實踐“給予”。生活中,你一定給予過別人美好的東西,當時你的心情一定非常愉快,以“給予是一種快樂”為題,寫下當時的情景和你的心情。這恰恰體現了新課標的“語文即生活”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