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范文

時間:2023-03-19 16:37: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伯牙鼓琴,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伯牙在彈琴,鐘子期聽他彈。伯牙正彈奏到意在描繪泰山的樂曲,鐘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說:“彈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峨的大山!”一會兒,伯牙又彈奏到意在描繪流水的樂曲,鐘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說:“彈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蕩蕩的江河!”

鐘子期死后,伯牙悲痛萬分,拉斷了琴弦,把琴摔破,并發誓終身不再彈琴。他認為這個世上沒有值得再為之彈琴的人了。不僅僅是彈琴這樣,對人才也同樣是這個道理。雖有能人,而不能以禮相待,為什么要求人才對你盡忠呢?就好像不善于駕駛車馬,好馬也不能發揮日行千里的才能。

2、原文:

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篇2

1、伯牙絕弦,也叫做伯牙鼓弦。是講述知音難求的一個故事,伯牙與鐘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鐘子期善于欣賞。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后鐘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萬分,認為這世上再也不會有知音了,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鐘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挑斷琴弦,終生不再彈琴。《伯牙絕弦》寫出了俞伯牙和鐘子期之間情誼深厚、重情重義的情感和知音難覓的現象。明代小說家馮夢龍根據這個傳說創作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2、原文: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于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于何逃聲哉?”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3、譯文: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善于傾聽琴聲。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鐘子期聽了贊嘆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彈琴時,心里想到寬廣的長江,黃河,鐘子期贊嘆道:“好啊,宛如一望無際的長江黃河在我面前流動!” 無論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什么,鐘子期都會清楚地道出他的心聲。鐘子期去世后,此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堅決地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了,挑斷了琴弦,終生不再彈琴,以便絕了自己對鐘子期的思念。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2、出自: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本昧篇·伯牙絕弦》

3、原文: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4、釋義: 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擅長傾聽琴聲。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鐘子期聽了贊嘆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彈琴時,心里想到寬廣的江河,鐘子期贊嘆道:“好啊,宛如一望無際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動!”

篇4

1、流水知音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引申,意思是指真正與自己相知,默契,互相懂得的朋友。

2、“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湯問》,傳說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各學段關于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這是指,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

在我校十月份開展的“課內比教學”展示周活動中,劉紅梅老師執教的《伯牙絕弦》一課,成功地發揮朗讀的作用,讓學生既了解了一個感人的故事,感受了文言文的語言魅力,了解了鐘俞間的知音情,積累了經典詩文。

下面是劉紅梅老師《伯牙絕弦》的教學片段。

[片段一]初讀掃清障礙,熟讀出古文韻味

師:伯牙為什么絕弦?答案就在書中,請大家大聲地朗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流利,感覺不流暢的地方可以多讀幾次。

(學生自由朗讀)

師:誰自告奮勇讀給大家聽?

(一學生讀)

師:了不起,剛接觸這篇古文就讀得這么正確、流利。可畢竟是古文,讀正確了,流利了,還不行。就像我們喝茶,要慢慢地品,才會有唇齒留香的感覺。現在,請大家再讀課文,這次就要讀出古文的節奏和韻味來。

(學生自由體會讀)

師:這次,誰來讀?

(一生讀)

師:有古文的味道了。我尤其欣賞她讀的這一句:“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這個“再”字強調得好。怎么讀出古文的節奏,就是該強調的地方一定要強調,有輕有重,有強有弱,才能抑揚頓挫。一起試一試。

(全班學生齊讀)

師:(聰明的孩子一點就通)在這篇古文里,還有兩個句子難讀,請大家小聲地琢磨琢磨,看看善讀的你們能不能找出來。

(學生試讀體會)

師:說說你們的發現。

生找出難讀句子。

師:細心的同學們,聽老師讀。留意到老師是怎么讀的嗎?

生:我注意到老師在讀“善哉”時,語調提高了,并且“善”和“哉”之間的語氣延長了。

師:(你很善聽,你真的很善聽)你知道為什么要這樣讀嗎?

生:我覺得這是鐘子期贊嘆伯牙彈得好的語氣詞。

師:對。大家看,文下注釋不僅能幫助我們理解,還能幫助我們朗讀呢。注釋告訴我們:“哉”和“兮”都是語氣詞,相當于“啊”,我們讀的時候,在這樣的詞后面一停頓一延長,古文的韻味就出來了。不信,我們再請個同學讀一讀。

(一生讀)

師:(太好了!當我們的同學給我們帶來驚喜時,我們就把掌聲送給他)

師:精彩是屬于每個同學的,現在我們一起讀,來了興致,搖頭晃腦的讀都可以。

(全班學生齊讀)

師:(我想把掌聲送給我最親愛的同學們,你們真的很棒。)古文哪,就是要這樣一遍一遍地讀,讀著讀著,你發現這篇課文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一學生說)

[評析]劉老師針對學生的認知起點,注重了朗讀指導的層次性、漸進性和規律性。宋代的朱熹曾提出過嚴格的要求:“凡讀書必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牽強暗記,要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在如何落實“多讀”上,劉老師首先就落實初讀的要求,做到讀正確、流利,掃清朗讀的障礙,并提醒學生注意利用文下注釋,習得讀書的方法。再讀時,則要讀出古文的節奏和韻味。在指導讀出古文的韻味時,重點指導學生讀好文中的兩個長句子,劉老師又通過范讀,從語氣詞“哉、兮”入手,讓學生明白“讀古文時,該強調的地方一定要強調。只有讀得有輕有重,有強有弱,才能抑揚頓挫,才能讀出古文的節奏和韻味。”就在這反復的有變化的朗讀過程中,劉老師讓學生體會到了古文的節奏和韻味美,感受到古文雖然離我們久遠,但是讀起來也很有節奏,富有不一般的韻味。教師指導得細致,學生也讀得非常到位。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著讀著,學生很自然地明白了課文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片段二]縱情吟誦,讀出個性

師:讀著讀著,你們從哪些句子讀出了“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又真的善聽呢?”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師:句中“善哉”的“善”與“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中的“善”意思一樣嗎?誰能說出所以然來!

生:不一樣。“善哉”的“善”是“太好了”,而“善鼓琴”“善聽”的“善”指“擅長”。

師:對,在古文中一詞多義的現象是很常見的。這里“善哉”是鐘子期聽了伯牙鼓琴后,從內心發出的由衷的稱贊,用現在的話說就是――

生齊答:太好了、太妙了!

師:對,誰來讀一讀這兩個含有“善哉”的句子,讀出由衷的贊嘆。

(一生讀,讀出了由衷的贊嘆)

師:讀得真好,就是這種語氣。當你們讀到“峨峨兮若泰山”的時候,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雄偉的泰山。

師:你的想象真豐富。自古就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說法。現在請男生讀這句,把泰山高大巍峨的畫面讀出來。

(男生齊讀)

師:(我眼前仿佛出現了巍峨的泰山)我們請女生讀第二句“洋洋兮若江河”。

(女生齊讀)

……

師:(你們的語文功底真深厚)就是這樣高大雄偉的泰山,就是這樣波濤洶涌的江河,讓我們一起來讀。

[評析]在指導研讀時,劉老師注意讓學生進行個性化體驗。例如,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驗到:“善哉”,原來就是鐘子期聽到俞伯牙的琴聲后發出的感慨、由衷的贊嘆!接著,當讀“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一句時,劉老師及時引導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當你們讀到‘峨峨兮若泰山’的時候,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當你讀到“洋洋兮若江河”的時候,眼前又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課文所描述的意境,做到了朗讀與感悟、朗讀與想象的緊密結合。朱熹提出: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緊。其實朱熹所說的這“心到”,就是強調閱讀過程中“想”的重要性。確實,朗讀是眼、耳、口等多種感官以及大腦同時參與的一種較為復雜的認知活動。語文朗讀不僅要讓學生體會到語文的“形”,而且還要讓他們觸摸到語文的“情”和“神”。劉老師通過朗讀指導讓學生融合到文本中去,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朗讀表達出自己對文章內涵獨特的體驗。

[片段三]創設情境誦讀,積累經典

師:伯牙正是以這樣一種決絕的方式表達了他痛失知音的遺恨。也正是這破琴絕弦,才使這個故事更加跌宕起伏、蕩氣回腸。(音樂響)就在故事發生三百多年后的戰國,古書《列子》記下了這個感人肺腑的故事,記下了這對知音的名字,(出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我們一起讀。(全班齊讀)

師:時間在流逝,五百年后,古書《呂氏春秋》又為我們展現了這對知音相遇時最美好的瞬間。(出示:伯牙鼓琴……)男生齊讀。

師:借問人間悉際遇,伯牙弦絕以無聲,一千多年后的唐代,人們又在古詩中為伯牙的破琴絕弦而嘆息不已,(出示:子期死……)女生齊讀。

師:兩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就在這個課堂上,我們六(1)班的孩子也在朗朗傳頌著這個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同學背誦,不能背誦的同學高聲朗誦。

(全班學生齊誦課文)

篇6

關鍵詞:《伯牙絕弦》 文言課堂

如何打造精彩紛呈的文言課堂呢?

一、誦讀文本主旋律? 品悟真情于行間

誦讀是言志傳神、負載思想的一種語言表達藝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些流傳千古的名言,詮釋了誦讀在先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如今,文言文的教學依然能把誦讀推為第一法――將誦讀文本定為課堂的主旋律,讓學生在品讀中感悟文本的蘊藉雋永。

1.先聲奪人傳情境 在教學中,教師適時播放聲情并茂的朗讀視頻,能把文本的意境和神韻先聲奪人地渲染給學生,讓學生得到一種情感上的“和諧共振”。如在執教《伯牙絕弦》(人教版小學語文第11冊)一課時,新課導入后,師語:“請大家來欣賞一段視頻,興許我們能從中粗略感知故事的來龍去脈,注意語氣、語調及情感的處理。”教師播放視頻,學生安詳地徜徉于溫情畫意的境界里欣賞抑揚頓挫的范讀,如癡如醉,拉開了文言課堂的精彩序幕!

2.一詠三嘆五音符 誦讀,我們可讓它演變成一個又一個五音符――貫穿教學始終,將其譜寫成精彩樂章。初入文本,重點語句的誦讀,也能成為文言課堂的一次精彩回放。如執教《伯牙絕弦》一課,學生欣賞視頻范讀后,圍繞目標合作探究,然后展示交流第一個目標:“美文要品讀”。凸顯的問題是語氣、語調及情感的處理表現比較青澀。這時,教師引導學生突圍重點語句,先作領讀,學生在跟讀中逐漸走向熟讀成誦。如師領讀:“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這是鐘子期在俞伯牙“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的心境下坦露出的發自肺腑的美言。所以兩人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情感共鳴。學生在效仿教師的誦讀中感悟子期至真、至善的贊美,呈現一詠三嘆的精彩場面!與前兩句截然相反,“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教師用緩慢的語速、低沉的語調作以領讀,學生在誦讀重點語句的落差中,體味伯牙失去知音后內心的痛楚。教師的領讀招徠一讀一接的畫面――酷似音樂旋律中的五音符串連成文言課堂的精彩瞬間。

3.余波蕩漾意未盡 一石激起千層浪,誦讀突破重點語句后,好似湖面上卵石擊起的余波隨風蕩漾,好一番風景!此時,配樂《高山流水》――學生和著音樂齊讀全文,從字里行間感悟伯牙與子期的友誼之深,再次掀起誦讀熱潮。一幅精美的畫面又似一顆流星輕輕劃過夜空……由美言到感傷再到沉思遐想……意猶未盡!呈現精彩!!

“誦讀文本,感悟真情”是打造精彩紛呈的文言課堂的第一訣要,除了有情有味的誦讀外,還有諸多因素均可塑造更加完美的文言課堂。

二、語言凝練傳真情 點撥生成見功底

如何能讓文言文的芳香飄散得更遠?文言課堂中教師精妙的語言、學生風趣的交流和巧妙的拓展延伸以及輔助教學的細節,顯得尤為重要。

1.導語凝練引佳境 良好的開端是文言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半。新課伊始,教師用精妙的語言導入,就像映入眼簾的一抹亮麗風景,吸引學生深入文本。再拿《伯牙絕弦》導入為例:提及友誼,我感慨頗多。“人生苦短,知音難覓。云煙萬里,佳話千載。”有一個流傳千古的故事對“友誼”二字做了最為深刻的詮釋,那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伯牙絕弦》。今天讓我們穿越歷史的長河,去感受主人公之間的至真、至純的深厚情誼。教師用凝練的語言、慷慨激昂的語調將學生帶入文本,讓學生快樂地接納學習任務!

2.精當點撥顯靚麗? 課堂中教師的精當點撥,適時補充,也會讓學生的思維蕩漾出一道奇異的亮光。繼續拿《伯牙絕弦》教學為例:指導學生理解幾個重點句之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理解伯牙與子期令人仰慕的真情。之后教師指導學生齊讀第二至四句,讀出伯牙、子期相處的默契和愉悅。因勢補充伯牙宮廷奏樂窘況,引出課文開篇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齊讀)。

于是點撥便生成: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就不一定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外,他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你能嘗試替子期贊美幾句嗎?

篇7

一、未成曲調先有情--創設情境,激起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興趣

讓學生與文本對話,首先要喚起他們對文本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情境教學恰好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情緒,提高學習興趣。語文教學中努力創設情境,發揮情境效應,能激發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這是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重要前提。

如教學《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篇課文時,我設置了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為了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我們要把這篇課文拍成一個短片,并把短片的腳本寫出來,每個人都是劇組的成員,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探討,擬出方案:篇中人物是誰?選擇哪些場景?這些景物是怎樣的?配上什么音樂?表達什么情感?請同學們一一羅列出來。帶著問題,學生根據上下語言情境,現實生活情境,作者及學生的文化生活背景,進人了情境場,對問題的探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激發了孩子們解決問題的無窮力量。教師在教學中創設一個能激活學生思維的問題情境,激起學生的求知欲,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走進文本,實現對話,使課堂的教學"未成曲調先有情"。

二、此時無聲勝有聲--批注式閱讀,激活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思維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是學生與文本對話交流的過程,是一個與文本作者精神思想碰撞的過程。"可見,學生要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才能展現閱讀的個性。學生與文本對話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進行批注式閱讀。在閱讀中,結合自身實際,根據個人理解寫出批注,可以激活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思維。

如教學《金錢的魔力》一課時,我首先在學生初讀的基礎上,引導他們:課文介紹了哪兩個主要人物,你們喜歡還是討厭他們?(學生都說討厭),這樣挖掘了學生對文本的"原生態感悟"。隨后我又問:"為什么討厭?請在文中找出讓你討厭或喜歡的語句來,并寫寫自己的感受(批注)。"學生再讀課文后紛紛回答:

生1:我討厭托德,我讀到--"那家伙擺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臉,說道......我看像你這樣的闊是只會帶大票子的。"因為他以貌取人,而且很刻薄。

生2:"老板趕緊跑過來,......出了什么岔子嗎?"我覺得這老板聽到錢就高興,是個見錢眼開的人,所以讓人討厭。

生3:"老板望了一眼......好像在自言自語似的"我從老板的這些行為動作中發現他很興奮,也是見錢眼開。而且后面一句話能說完的,他卻啰啰嗦嗦。

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我及時捕捉了學生的點滴感悟,予以點化、撥正。學生靈動的智慧閃爍不斷,課堂充滿了歡笑聲,學生學習熱情高漲。

"不動筆墨不讀書",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都可以以批注的形式體現。可以寫出對字詞句的理解、感悟,可以寫出閱讀中產生的疑惑,可以寫出閱讀文本中產生的頓悟,可以寫讀文后的收獲等等。只有從多方面、多角度入手,學生寫出的批注才有一定的價值,才能體現與文本對話的過程,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思維也會越來越活躍,與文本對話也能達到一定的深度。

三、心有靈犀一點通--反復誦讀,激發學生與文本產生情感共鳴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要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激發學生與文本產生情感共鳴,反復誦讀是一個重要方法。誦讀的過程,實質上就是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把文本這無聲的語言轉化為有聲的語言之后,自然就走進文本描述的情境,把文本中的人物、畫面生動地再現在腦海中,躍然于紙面上。

我在教學《伯牙絕弦》一課時,在引導學生體會知音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這一環節上,是這樣設計的:"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清風,你怎么贊嘆?"學生的個性化理解精彩紛呈。

【教學片斷】

師:我們知道,伯牙是楚國最有名的宮廷樂師,他的琴聲一定不會只表現了高山流水。請你想象一下,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

生:還會表現秋天落葉滿地的景象。

生:還會表現無邊無際的藍天。

生:還會表現繁花似錦的景象。

生:還會表現冬天雪花紛飛的景象。

師:作為一個善鼓琴的人,也許他的琴聲還表現了萋萋芳草、灼灼霞光、蒙蒙云霧。當伯牙鼓琴志在芳草,鐘子期,你看到這萋萋芳草了嗎?(引讀)

生:善哉,萋萋兮若芳草!

師:真是一個善聽的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霞光,你看到了那灼灼霞光了嗎?(引讀)

生:善哉,灼灼兮若霞光!

師:志在云霧。

生:善哉,蒙蒙兮若云霧!

師:伯牙鼓琴還志在什么?(志在清風)你怎樣贊嘆?

生:善哉,徐徐兮若清風!

生:志在炊煙。善哉,裊裊兮若炊煙!

生:志在白雪。善哉,皚皚兮若白雪!

師:好一個善鼓琴的伯牙,好一個善聽的鐘子期!這真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引讀)無論伯牙志在芳草,志在霞光,還是志在云霧,凡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伯牙的志向、情懷與鐘子期產生了共鳴,這就是志同道合,這就是知音。

篇8

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游覽著名的“知音文化”發祥地——古琴臺。

古琴臺,又名伯牙臺,位于漢陽龜山西腳下美麗的月湖之濱,是一處環境幽雅,風景宜人的游覽勝地。它與黃鶴樓,晴川閣并稱為武漢的三大名勝。

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古琴臺的來歷。古琴臺是為紀念春秋戰國時期俞伯牙彈琴得遇知音鐘子期的一段佳話而修建。關于這兩位音樂大師相遇成知音的動人故事,最早見于《呂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湯問》篇中。據記載,楚國有個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晉國為官,琴、棋、書、畫樣樣嫻熟,尤其是他彈奏七弦古琴的技藝,可謂天下無雙,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夠聽懂他琴韻的有識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順漢水而下,路過漢陽,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陣雨,只得把船停在龜山腳下避雨,改日啟程。不久,雨過天晴,伯牙走出船艙,遠望天際,只見水天漣漣,近看眼前,滿目一片荒涼,心中郁郁不樂,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頭彈撥解悶,忽然琴弦斷了一根,伯牙很是驚奇。俗話說,弦斷必有人聽。俞伯牙斷定附近一定有一個很精通音律的人在聽他彈琴,于是便上岸尋找。在龜山的一棵大樹下,他看見了一個衣服破舊的樵夫。經詢問,樵夫名叫鐘子期,他是被琴聲所吸引,尋聲至此。俞伯牙聽后十分高興,與鐘子期攀談起來。原來鐘子期也是一個愛好操琴、深諳音律的隱逸之士。為了測試一下子期的音樂素養,伯牙重整琴弦,請他聽琴,就奏了兩支樂曲,讓子期猜度其中的含義。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罷,子期贊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 “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罷,子期又贊道:“蕩蕩呼,若江河”。伯牙聽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兩人相談甚歡,只覺相見恨晚,于是結成好友。臨別時,兩人約定來年相會,說完便揮淚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約前來,卻久等不見鐘子期,于是上岸尋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經病故了。子期的父親告訴伯牙,子期在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與伯牙的約定,并要將其安葬在和伯牙論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來。伯牙聞之,十分悲傷。他來到鐘子期的墓前,揮淚重彈“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邊彈奏,一邊吟哦:

搖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向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彈罷,伯牙舉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頭上砸下去,只聽嗡嗡的一陣響,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處飛濺,跌入漢水之中,隨著漢水流入了遠方。伯牙從此終生不再鼓琴,以此來酬謝他的“知音”。

好了,我們再來參觀里面的景點,大家現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塊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個大字。這四個大字是道光皇帝親筆提寫,并贈于兩江總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從政時善用人才,體恤民情,興辦水利,深得百姓擁戴,據說他隱退后曾在琴臺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賜“印心石屋”四個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東側那個小門,門額上的“琴臺”二字則是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所書。

大家或許會很奇怪,這兒為什么會有這么多老人呢?告訴大家,這是漢陽琴臺退休工人俱樂部,是退休工人活動的場所。1956年,武漢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古琴臺,并以琴臺為中心,修建了漢陽工人文化宮。至80年代,文化宮和古琴臺又經擴建,成為一座有相當規模的綜合性娛樂場所。所以老人們經常來到這里,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飲茶聊天,或看地方戲。不過這里的戲劇舞臺是人人都可以上臺一顯身手的。他們就在知音的發源地,用音樂來溝通和交流。我們當中有沒有哪位小姐或先生愿意上臺露一手的,給大家來段京劇或楚劇什么的,這些戲迷們一定會為找到你們這些遠道而來的“知音”而欣喜萬分的。

好,我們現在到了碑廊,這里,鐫有歷代石刻及重修琴臺碑記。其中有一道題壁詩為道光三年(即公元1826年)嶺南才子宋湘束竹葉蘸墨書寫,其詩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傳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無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萬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題詩,吾去矣!”這就是被譽為詩書雙絕的宋湘題壁詩。宋湘是廣東梅縣人,曾任湖北督糧道臺,他在七十八歲那年,因眷戀琴臺,前來一游,游后,他感慨萬千,興之所至,欲揮毫吟詩。因當時隨員未備大筆,即束竹葉代之。他飽蘸濃墨,在壁上洋洋灑灑,如走龍蛇,寫下了這首流傳至今的題壁詩。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來,成為書法珍品。

各位朋友,你們現在看到的這座用漢白玉筑成的石臺,就是伯牙臺,相傳是當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石臺上刻有“琴臺”二字和“伯牙撫琴圖”。石臺四周用石欄圍砌,欄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浮雕圖,這是清代遺物。

篇9

情感教育對于培養歌唱演員來講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知識教育作為智育,關心的是理性的培養,在此基礎上進行的情感教育則是關注情感的開發。演員演唱中的情感最突出的表現在與觀眾感情的交流上。作為演唱者,觀眾的欣賞是藝術創造的最高價值。典籍記載,“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俞伯牙在高山上撫琴《高山流水》,曲高而和寡,卻有一個砍柴的樵夫鐘子期經過,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他們約好兩年后見面,可是兩年后鐘子期卻沒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鐘子期在母親去世以后也已經傷感去世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約定,俞伯牙悲痛欲絕,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夠聽懂他音樂的人,如今子期已死,便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心愛的琴,表示對知音的敬重和珍惜。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斷弦絕音。余伯牙絕琴明志的苦悶和無奈是沒有了合格的觀眾。這一段佳話見得他作為藝術創作者對欣賞之人的重視。那么作為歌唱演員,對自己的觀眾也能有幾分這樣的情感,那么就不用擔心演唱不出好的作品來了。情感教育是審美教育的一種,在對學生的聲樂教育中,除了與觀眾的藝術情感之外,還要注意培養他們自身的藝術情感。即對聲樂藝術的感受力和創造力,毫無疑問,這是將來做聲樂演員必然要進入的內心境界。只有在學生藝術感受力和創造力的培養中,才有助于進一步形成其個體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和健康的人格。

另一方面要關注學生情感表達的需要。學習聲樂的學生,除了具有一般共性比如都具有一定的基礎、具有統一的基本知識以外,還有其自身的特點。由于長期接受藝術的熏陶和訓練,他們較之其他學生,在情感的體驗上更為細膩,也有更多情感表達的要求。他們的求知欲、表現欲、交際欲都需要在教學中得到滿足。教師就要營造一個寬松的氛圍,創造機會和空間讓學生自由表達、順暢交流,讓學生在教學實踐中得到自我確認。我們都見到過這樣一種現象,學生在得到老師認可的同時,總會表現出興奮的狀態,這就是學生自我確認的情感得到了滿足。

再次還要遵循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有句名言:一個人能夠成為什么,他就必須成為什么,它必須忠實于他自己的本性,這一需要我們可以稱之為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將人的基本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他認為,有自我實現需要的人,似乎在竭盡所能,使自己臻于完美。自我實現意味著充分、活躍、忘我、集中全力、全神貫注的體驗生活。[7]在聲樂表演這種藝術形式當中,一般都包括了一度創作和二度創作這兩個過程。一度創作即作曲、作詞或配器的過程,二度創作則指舞臺上的演唱。對于同一首聲樂作品,演唱者的理解不同、藝術風格不同以及表現形式不同,都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希望自身演唱的歌曲趨于完美,在對歌曲的把握中,激發靈感和潛能,并產生創作沖動。這也是一種情感需要,教師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表達,讓他們對自己的表現有所期待,受到自我實現的驅動,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遵循人的心理規律,以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

篇10

朋友大致分為兩種。或是知己,亦或是過客。在交朋友上,我們一直秉持著寧缺毋濫的宗旨,不求多,但求精。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酒一樽。隨之便想到鐘子期與俞伯牙的故事。“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或許,朋友之間的情誼就蘊含在這杳杳琴音中了,言語也略顯蒼白。而“子期死,伯牙絕弦,終身不復鼓。”或許,這般的知己,就是對友情最好的詮釋。

在古代漢語中,“朋”和“友”都有友人、知己的意思,那么,即使將兩字拆開,也不會影響其中的意思。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朋友又怎么能輕易分開?

朋友是一把鐵鏈,它可以鎖住彼此的心靈。

朋友是一座橋梁,它可以溝通彼此的內心,交流思想。

而在當今社會,朋友的定義是什么呢?有人說:“朋友就是互相利用的吧!”也有人說:“你有錢的時候就是朋友,沒錢的時候就是損友。”

而我卻認為:朋友不應該這樣狹義的理解。只要你善于去摸索,去攀爬,愿意對別人付出真心,就會獲得真正的友誼。

忠誠的朋友所帶給你的是穩定的信任,你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尋求他的幫助,因為是朋友。

有了朋友,在孤獨的時候,我們便有了精神的寄托,在煩惱的時候,我們可以放心的向朋友傾訴,因為是朋友。

真誠的友情是長久的,不會暫留如水,瞬時煙消云散。有時候,朋友的一拳,勝過敵人的一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