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經典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23 03:59: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七夕經典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七夕經典詩句

篇1

1、齊景浩顏曉希是電視劇《追球》。

2、《追球》是由蘇浩旗執導,范世錡、卜冠今、李藝彤,黃圣池,朱元冰,李汶領銜主演的都市乒乓題材劇。

3、騰遠學院新來的轉學生顏曉希,養父曾是乒乓球高手,在養父的言傳身教下,顏曉希打得一手好乒乓。顏曉希是個自立自強的女生,不僅打多份工貼補家用,還運用自身嫻熟的球技參加球賽,掙取獎金交學費。騰遠學院乒乓球社團社長齊景浩,是一個帥氣的乒乓球高手,一次偶然他見識到顏曉希出眾的球技,因此力邀顏曉希加入乒乓球社團,共同攜手贏得全國學院杯冠軍,顏曉希的加入讓社團注入新的活力,乒乓社團日漸壯大,吸納更多年輕的優秀球手。在一次次高手對決中,國球的競技魅力深深感染了所有人。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一、中國電視劇產業發展現狀

    (一)產業整體發展迅速

    中國是當今世界電視劇生產和消費大國,1980年進入市場導入階段,1990年進入高速成長期,21世紀之后我國電視人口覆蓋率以每年0.3%-0.5%的速度增長。自2007年來,全國獲批發行的國產電視劇,不論是部數還是集數都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但是2007年-2009年呈現下降趨勢,2010年又出現回升。

    2009年我國電視劇銷售收入達21億元,比2008年的16億元增長了31.25%,可見,電視劇在文化產業中的比重雖小,但是發展異常迅速。

    (二)產業鏈初步完善

    經過三十多年的探索和發展,我國電視劇產業市場化不斷完善,產業鏈各個階段的職能也不斷清晰,雖然較美、韓等電視劇產業發達的國家仍有差距,但已經相對完備,形成了包括投資、制作、交易、播出和廣告經營五大環節在內的電視劇產業,此產業鏈涉及的群體就包括了電視劇制作、電視劇購買方、電視劇播出方、觀眾、廣告商等。

    電視劇產業鏈的不斷完善,也帶動了其延伸產業的發展,如旅游業,由于受眾群體比較廣,一般大型的電視劇除了受到觀眾的喜愛以外,還會帶動相關拍攝景點的發展,像《三國演義》、《漢武大帝》、《仙劍奇俠傳》、《神探狄仁杰》等電視劇的拍攝地——無錫影視基地、橫店影視城等,都在劇集的熱播后迎來游客高峰,這些基地集影視攝制與觀光旅游為一身,讓游客既可深度體驗影視拍攝,又能享受度假休閑樂趣。此外,電視劇的發展還影響了建筑裝飾、服裝首飾、音像書籍等一系列其他下沿產業的發展,它們的發展和壯大也是我國電視劇產業鏈進一步完善的有力證明。

    (三)供求關系不均衡

    由于市場不完善等原因,我國電視劇產業的供求不均衡現象嚴重,據統計,2005年我國共制作生產電視劇514部12451集,但播出、發行總量為445部11007集,分別總制作量的86.6%和88.4%;2006年共生產電視劇13840集,但有將近7000集沒有平臺進行播放;2007年也只有將近一半的電視劇有平臺進行播出。隨著近兩年電視劇產量的減少和國產電視劇需求量的增加,這一現象雖然有所緩解,但供大于求的現象依然嚴重。

    另外,從電視出現開始,電視人口覆蓋率就不斷增長,進入21世紀后還保持0.35%-0.55%的增長率,到2009年,電視人口覆蓋率增長到97.23%;而電視臺個數近幾年一直呈現一個下降的趨勢,2002年,電視臺個數為368個,到2009年下降為277個,這說明市場對電視劇需求在逐漸減少,同時對質量的要求在不斷提高[1]。

    二、電視劇產業的經濟影響

    一般來說,電視劇產業推動經濟發展的方式分通過直接和間接兩種,直接的方式是電視劇產業通過自己的發展直接為國民經濟做出貢獻,間接的方式是電視劇產業通過自身的宣傳帶動效應促進其他產業的發展。

    (一)直接影響

    隨著人們對文化產品需求的增加,電視劇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快,電視劇在經濟中的比重將越來越大,對經濟的直接貢獻也會越來越多。首先,電視劇產業對經濟的直接影響表現在GDP方面。當前電視劇產業的發展速度遠超過經濟的發展速度,在GDP中比重越來越來大,在經濟發展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其次,電視劇產業對經濟的直接影響表現在促進就業方面,作為第三產業,電視劇產業對人力的需求比較大,這其中包括了各類專業的演藝人員、電視劇制作人員、電視劇拍攝人員以及電視臺工作人員,因此創造了一系列的就業機會;再次,電視劇產業對經濟的直接影響還表現在對資源的需求方面,電視劇產業作為一種文化產業,對資源的消耗非常小,其發展主要是依靠創意和技術創新,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節約資源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二)間接影響

    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電視劇產業對經濟的影響還體現在對其他產業的促進方面,這些產業既包括旅游、服裝以及其他電視劇具有宣傳效應的產業,還包括書籍出版、游戲等外延產業。

    1、旅游業

    任何電視劇的拍攝都必須要有一個場景,這些場景不管是人工的還是自然的,現代和還是古舊的,都會因為電視劇的傳播而得到宣傳。不難想象,一旦某部電視劇熱播,觀眾受到劇集影響想去劇情所在的場景中親身體驗,就會帶來相關景點的旅游熱潮。另外,電視劇的拍攝,還會帶來旅游景點的開發,很多人工搭建的電視劇拍攝場景,后來都成為了旅游景點,而很多沒有開發的風景,也會因為電視劇的宣傳成為旅游熱點。

    從我國旅游業近幾年發展來看,國內旅游人數  [字體:大 中 小] 

    從2005年的12.12億人次增長到2009年的19.02億人次;入境旅游人數從2005年的12029.23萬人次增長到2007年的13187.33萬人次,2008年和2009年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這一數據出現下滑,2009年僅為12647.59萬人次;國際旅游收入2005年為292.96億美元,2007年為419.19億美元,2009年下降到396.75億美元;國內旅游收入2005年為5285.86億元,2009年增長到10183.69億元。

    近些年電影的迅速發展對宣傳中華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而電視業則主要集中在對國內觀眾的宣傳上,在國際上宣傳效應尚不夠明顯,但是隨著電視劇出口的增加,其宣傳效應也勢必增強。

    2、服飾業

    電視劇對服裝飾物的宣傳主要體現在劇中人物角色的日常穿著打扮上,劇中角色的一身行頭往往影響到觀眾的審美情趣、服裝樣式、飾物品牌等選擇,從而影響觀眾消費傾向。像近年來韓版服裝的流行,就是借了韓劇的東風而大行其道。

    電視劇除了影響觀眾對服裝飾物的消費傾向,還能促進服裝飾物的總體消費,這主要是因為電視劇中的著裝風格變化很快,不僅不同部的電視劇風格不同,就連同一部電視劇也有很多種風格,這些風格的變化引起觀眾消費觀念的變化,從而形成觀眾需求的多樣性,進而促進服飾行業的總體需求。

    3、書籍、游戲、音像產業

    由小說、游戲改編的電視劇,往往會產生相對的反作用力,將小說原著和游戲宣傳開來,尤其是當電視劇的藝術效果吸引到大量觀眾時,這種宣傳作用更加明顯。很多小說和游戲,在被改編成電視劇之前消費群體并不是很廣,但是在電視劇熱播后,小說和游戲也受到熱捧,如最近的熱播劇集《步步驚心》,就使得網上同名小說點擊率迅速提升。另外還有一些原來就很受歡迎的書籍和游戲,在電視劇熱播后,消費群體會進一步迅速增加,如近幾年的《仙劍奇俠傳》系列,就使同名系列游戲在原來火熱的基礎上進一步升溫。

    此外,電視劇還會帶來相應的主題曲等音像產品的熱銷,同時對電視劇中所用到的其他產品也具有相當的宣傳作用[2]。

    三、未來發展方向與建議

    1、電視劇的流行不論是直接還是間接都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這就要求在電視劇的制作過程中,要更注重吸引觀眾的成分,同時與我國的特有文化成果相結合,要與物質文化相結合,與風土人情相結合,與經濟發展現狀相結合,與觀眾的興趣愛好相結合。

    2、在國內電視播放平臺有限的情況下,必須注重“走出去”,在電視劇的制作過程中,注意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其他國家文化相結合,不僅達到吸引國內觀眾的目的,同時,為我國電視劇走上國際市場開辟出了道路。

篇3

【關鍵詞】科幻;電視劇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2-0095-02

一、概述

盡管現在很多國外電視劇不能在國內播放,但是通過網絡越來越多的國外電視劇被民眾了解再到喜愛。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國電視劇發展的不足,同時也看到了我國電視劇創作市場的廣闊。

本文將以英劇《黑鏡》為例分析科幻類電視劇,同時對中國科幻電視劇的發展提出建議。對于科幻電視劇的定義,學界至今并沒有給出一個完整的定義。為了下面的討論,這里將科幻電視劇定義為:有科學根據的,對未來的世界進行描繪和幻想,對未來有著憧憬或者根據當下的社會發展情況,通過對未來的描述以批判現實的社會問題,反映人性美丑的電視劇。

二、對英劇《黑鏡》的分析

英劇《黑鏡》是以當下的媒介和科技發展為基礎,展開對未來社會的幻想。英劇的獨特性是很多國家都沒辦法做到的,三集就可以組成一個電視劇的一季。那么英劇的獨特性又體現在哪里呢?

(一)人物關系

《黑鏡》因為其每集獨立存在的原因,人物關系的建構不復雜,而且獨立性強。《黑鏡》中,第一集的人物關系是女主與虛擬的已故男友構成劇情的推進,額外附加的人物關系則是關心女主的姐姐。女主則是英雄,對手是虛擬的已故男友,伙伴是女主的姐姐。第二集中,人物關系則更為簡單,是被懲罰者與懲罰者,盡管懲罰者的人數多,但是可以簡單的歸為懲罰者內。英雄為托妮,對手為懲罰托妮的多人,大致由達米安、杰姆、以及持槍想要殺害托妮的三人為主,圍觀群眾在理論上也是屬于對手。第三集的人物關系則稍顯復雜,杰米為英雄,其對手也是變化的,剛開始是一位政客,后變成為杰米的上司哈里斯,而與杰米有過的政客是騙徒,改變了杰米的行為,讓杰米在電視節目中大發雷霆,從而改變了杰米的未來發展。

(二)敘事技巧

《黑鏡》一集長度為90分鐘左右。也就是說《黑鏡》中的每一集的長度都有些類似于電影,所以它的敘事是很完整的,一般不會在結尾留有沒有解釋的問題。

《黑鏡》的敘事技巧可以說是完整而且簡單的,三集都采用了正常的順敘法,按照發生的時間線進行敘事。第一集中即將末尾處,女主站在懸崖邊是否會殺死虛擬的男友時設置懸念,一分鐘后則為大家揭開謎底,也就是末生波瀾。第二集則是在一開始就設置了懸念,讓觀眾不明所以,在最后的時刻才揭開謎底,并且進入一個循環往復的圈套中。第三集同樣是末生波瀾,在前面的敘事中,平靜的以上帝視角觀看的觀眾,在最后發現流落街頭的居然是藍熊沃爾多的操控者――杰米,大吃一驚,卻合乎情理。

那么,為何只有英劇敢這么與眾不同?首先英劇有著雄厚的收視觀眾作為支撐,才會敢于發現和生產新的東西出來。英劇往往突破的不是故事懸念的設置,而是故事本身的內涵和主題,它能夠從不同方面深刻的反思和挖掘技術下人性的丟失和迷茫。英劇大方、簡單的敘事更加引人深思。其次,英國政府會給予大量的財政支持和政策傾斜。而且政府的支持從來不會以收視率為標準,英國政府看的更多的是電視劇所帶來的教育作用和其電視劇本身的質量。

因此,英劇拍的電視劇像是精致的電影,每個鏡頭都經過認真的考究,雖然短小,但是精悍,內涵豐富多彩。而且英國作為一個傳統的熱愛戲劇的國家,英劇很注重演員的表演,那些細枝末節的表情和動作,是可以不用依靠眾多復雜的人物關系來支撐故事發展的,完全靠幾個演員精湛的演技就可以把觀眾引入劇情中去。

三、國產科幻劇該如何借鑒發展

分類是科幻劇的國產電視劇有八十六部之多,但是其中真正被定義為科幻電視劇的卻不多。有很多的類別應該是玄幻、奇幻、魔幻,這些與科幻有著天壤之別。從這些劇中,我們不難看出,科幻劇在國內并沒有一個良好的發展與成長,反而更多的是作為一種綜合的形式出現的,而且完全沒有國外的“超前”的創作形態。那么,如何讓國產科幻劇日益發展起來,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目標。

(一)“超前”的劇本構建

國內很多的科幻劇都是帶有魔幻的色彩,并不能算是單純的科幻,沒有科學根據的天馬行空,看起來更像是鬼怪神力一樣的電視劇。科幻劇是有著理性思考,并且能夠層層引人發問,想要去探求未來社會中人類的平衡的狀態。更多的是關乎未來世界、未來文明的構建和探索,也能夠讓人們心生敬意或者反思。而且“超前”的劇本則更多的會把我們帶入一個更加深層次的想象,未來的世界會是什么樣子的?未來的世界能夠成為什么樣子?這種“超前”意識形態的劇本,不僅會帶來劇情上的巨大創新,更會給國內的科幻劇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二)人物關系復雜但不累贅

中國當下很多電視劇的人物關系都是靠眾多人物支撐的,人物關系雖然復雜但是稍顯累贅。真正好的人物之間的關系是層層遞進,但是卻不會顯得累贅。每一層人物關系的建構都是為劇情的合理發展做鋪墊的,每一個人物之間的關系都是有著內容和故事的。

按照這樣的人物關系推進故事發展的同時,要把握劇情發展的節奏,過快的節奏會像美劇中的人物關系一樣,復雜而且混亂,不太符合國內的主流價值觀。過慢的節奏則會顯得拖沓、累贅,但是好的復雜的人物關系對于科幻劇來說則是最大的亮點,人物根據自身的聯系和發展去對未來進行深度挖掘時,會引起當下與未來之間的矛盾沖突,這將是劇情承轉啟合的關鍵。

(三)內涵的提煉與升華

國內的作品不乏對于人性以及生命的思考,但是深度和廣度是不如英劇的。英劇是撕開了人的表皮,給觀眾展露最最黑暗的、骯臟的一面,對于人的罪惡有著深刻的挖掘和洞悉。國內的電視劇更多的是通過故事、人物獨白、人物成長來講述人性,通過積極的一面來展現人性的真善美,但是這樣的故事明顯的傾向性和弱化的思考性是不如英劇的。

在科幻劇中,人性自身的矛盾和沖突就是一場戲。對于這種人性內涵的提煉和升華,是國內科幻劇需要學習和思考的。如何更好地通過陰暗面來表達積極的主流價值觀、內涵的豐富性和升華性的提高也是國內科幻劇需要有所突破和創新的。

(四)政府的大力扶持

科幻電視劇,很多都需要用到復雜的特效技術。面臨當下中國電視劇都是低成本的制作現實,電視劇創作者面對科幻電視劇可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特效技術不是科幻電視劇的關鍵,但是也是科幻電視劇成為經典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政府加大對于科幻電視劇的投入與保護,使科幻電視劇可以更好地利用資源,就可以更好的處理制作問題。

科幻劇作為一個重要的電視劇類型的分支,在國內的發展程度遠不及國外。處于正在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文化輸出也處于弱勢地位,如何扭轉也成為了電視劇――作為中國文化的一方面――需要思考的重要內容。

通過以上的分析,更“超前”的劇本寫作與更深刻的內涵的升華與提煉成為國內科幻劇的學習目標,在創作的過程中,如何讓科幻劇更加本土化也成為科幻劇發展的難題。不論科幻劇的發展模式如何,一直在創新路上走著的中國電視劇,將來的發展不再是收視率和主流思想的倡導,而是作為一個電視人創作時,更多的是對于我們生活的社會反思和教育意義的廣泛傳播,更多的是對于在社會生活中的我們的人的發問。

參考文獻:

[1]杜紅玲.從美劇的消沉反思英劇崛起[J].電影評介,2012(9).

[2]張智華.論科幻劇的主要敘事特征[J].中國電視,2006(11).

[3]李蕓.“我是機器人”科幻劇離春天究竟有多遠?[J].光明日報,2015-10.

[4]溫迪?簡?漢森.編劇:步步為營[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

篇4

近年來高考命題的原則之一是“課內知識課外考”,2010年這一命題原則在詩歌鑒賞中也得到體現,可謂“題”聯課內外,“詩”“句”巧聯姻。試題源于教材,但是高于教材,是一種依綱扣本式的理性回歸。命題人試圖通過高考“指揮棒”引導廣大教師和學生認真用好、學好語文教材,命題呈現出“教什么考什么”的新動向。

一、攀親――聯想表達情感相同的句子

古典詩詞中常借助于某種意象來表達相同的感情基調,如借“月亮”來抒發思鄉之情;或借某個特殊季節來排遣個人的情緒――中國文人從來都有著傷春悲秋的傳統,而比起傷春,悲秋則是一種更有力更深長的感情。秋季草落葉衰,萬物肅殺,往往寄托作者種種悲愁,在對“秋”的悲嘆中寄寓世事滄桑、離愁別緒、歷史幻滅、懷古傷逝的深沉情懷。歷代詩人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著相同的情感。讓不同詩歌中同類情感句“攀親”,采擷這樣的“類”句需要考生有一定的閱讀積淀。

【高考鏈接】(2010年江蘇卷)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送魏二

王昌齡

醉別江樓橘柚香,

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月,

愁聽清猿夢里長。

相關試題:找出詩中點明送別季節的詞語。由送別季節可以聯想到柳永《雨霖鈴》中直抒離別之情的哪兩個句子?

【解析】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延伸到課內篇目柳永的《雨霖鈴》,難度雖然不大,但是考生卻失分較多。有的考生審題不明,沒有抓住關鍵詞“由送別季節”及“直抒離別之情”,誤答為“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有的考生功利性太強,只背誦高考《考試說明》指定的默寫篇目,而對教材要求背誦的篇目不屑一顧,結果在這道創新試題面前吃了一記悶棍。該詩首句直抒離別之情,“橘柚香”具有時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聯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之句。

【參考答案】橘柚香。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無獨有偶,2010年高考北京卷也從這一角度考查,試題引入教材中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只不過是以客觀題的形式呈現,請看:

讀下面這首詩,完成文題。

古風(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

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

白日掩徂暉,浮云無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鷯鸞。

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

[注]①徂暉:落日余暉。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鴆鸞:傳說中與鳳凰同類,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相關試題的B項:詩中“榮華東流水”與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古來萬事東流水”表達的情感有相似性。

本題題干要求考生選出“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李白在本詩中抒寫了對榮華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對黑白顛倒、小人得志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對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自身遭遇的激憤。因而B項的表述是正確的。

二、認祖――還原化用的詩文名句

在文學作品的創作中,從古至今,尤其在詩詞的創作中不乏襲用、化用前人詩意、前人成句,已經是慣例,不可勝數,考生要具備對此類詩句“認祖歸宗”的能力。如“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化用的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化用了李清照的《武陵春》詞:“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舊時王謝,堂前燕子,飛向誰家?”,化用的是劉禹錫《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人尋常百姓家。”“至今商女,時時猶唱,遺曲”化用了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

【高考鏈接】(2010年上海卷)閱讀下面的散曲,完成文題。

[越調】平湖樂?堯廟秋社

王惲

社壇煙淡散林鴉,把酒觀多稼。霹靂弦聲斗高下,笑喧嘩,壤歌亭外山如畫。朝來致有,西山爽氣,不羨日夕佳。

[注]①霹靂:琴名。

相關試題:“不羨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課本哪首詩中的詩句?借此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參考答案】化用陶淵明《飲酒》“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寫的是隱居之樂,曲作者反其意而寫之,表達了積極用世的志向和與民同樂的意趣。

三、配對――詩文名句的準確復位

歷年高考湖南卷第5題一枝獨秀,在高考試卷大家族中“技壓群芳”,與臺灣高考國文科命題人的思維相近,成為一道亮麗的獨特風景。和2009年高考第5題“對聯配伍題”一樣,2010年的“詩句復位題”繼續引人注目,與2009年的對聯題相比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體現出語文學科的鮮明特色。

【高考鏈接】(2010年湖南卷)下列選項中的詩句填入《到京師》一詩畫橫線處,恰當的一項是( )

城雪初消薺菜生,

角門深巷少人行。

_____________,

此是春來第一聲。

A、落紅滿地乳鴉啼

B、柳梢聽得黃鸝語

C、春山一路鳥空啼

D、樓閣新成花欲語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課外詩文名句的理解、對客觀自然的關注、對邏輯思維的把握,所要用到的與“絕句”相關的知識是課內的,而材料是課外的。“此是春來第一聲”,毫無疑問,前面應該是“聲”,“城雪初消”說明北方的春天剛近,在北方春天最早發芽的樹木就是柳樹,再從詩的意境考慮應該是B。“柳梢聽得黃鸝語,此是春來第一聲”在以“春到人間”為主題的晚會中,常常被主持人作為串臺詞引用。其他“落紅滿地乳鴉啼”出自秦觀的《贈女冠暢師》:“瞳人剪水腰如束,一幅烏紗裹寒玉。飄然自有姑射姿,回看粉黛皆塵俗。霧合云窗人莫窺,門前車馬任東西。禮罷曉壇春日靜,落紅滿地乳鴉啼。”“春山一路鳥空啼”出自李華的《春行即興》:“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而“樓閣新成花欲語”則出自明代秦淮名妓馬湘蘭之手,原句為“樓閣新成花欲語,夢中誰是畫眉人”,是經典的愛情名句。

【參考答案】B。

四、歸宗――遴選寄寓情懷相近的句子

中國文化有著濃厚的寄寓意識,中國詩歌的源頭《詩經》的藝術表現手法為賦、比、興,比、興即是寄寓的途徑。中華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又自強不息的民族,在文人心中,有著深厚的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使人們在艱難困苦中高瞻遠矚,而其間需要一種深層次的精神寄托,于是出現了寄寓意識。寄寓意識成了千余年中國社會的文化共

識,融入了文人的潛意識。考生要能準確理解不同詩歌所寄寓的情懷,按照同一性將其進行歸宗。

【高考鏈接】(2010年福建卷)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

訪隱者

[宋]郭祥正

一徑沿崖踏蒼壁,

半塢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門,

殘花滿地無人跡。

[注]①

塢:山坳。②

山翁:此處指隱者。

相關試題:下列詩句與這首詩所寄寓的情懷最相近的一項是( )

A、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B、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C、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解析】本題選項涉及的四個句子依次取自教材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李白的《蜀道難》、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琵琶行》,考生準確解答本題的前提是對教材相關文本要熟悉。本詩題為“訪隱者”,描寫隱者的隱居生活,這和A項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寄寓的情懷是一致的。“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嘆蜀中戰禍之烈,表現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憂國憂民,感時傷世;“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寄寓貶謫后的孤寂情懷。

【參考答案】A。

五、結緣――比較相同題材主旨句情感的異同

命題人將詩歌中所要考查的某一句與課文中學過的相關句子“結緣”,要求考生從思想感情或表現手法等角度進行比較,這種題型既能檢測考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情況,引導學生重視課本,又能考查考生的語文素養,一舉兩得。

【高考鏈接】(2010年湖北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鵲橋仙?七夕

范成大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注]爭:怎。

相關試題:對于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此詞說“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而秦觀說“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請簡要分析二者所表達的感情側重點有何不同。

【解析】“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出自教材秦觀的《鵲橋仙》,本是為詠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而創作的樂曲。借牛郎織女的故事,以超人間的方式表現人間的悲歡離合,古已有之,如《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隱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歐陽修、柳永、蘇軾、張先等人也曾吟詠這一題材,雖然遣詞造句各異,卻都因襲了“歡娛苦短”的傳統主題,格調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觀此詞堪稱獨出機杼,立意高遠。

篇5

關鍵詞:古典詩詞 天文知識 語文教學

我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年前,《尚書·堯典》就有年、月、日、旬、四季和閏月的概念,并有以星象來確定季節的描述。中國古代的天文學不是指研究天體、宇宙的結構及其發展的科學,而是指人們對日月星辰等天象和山川物候等地形的認識、理解和應對策略。中國詩歌歷史悠久,古代詩人對于大自然的觀察、熱愛和感悟,使得詩歌與天象聯姻,誕生了許許多多奇美瑰麗的詩篇。從《詩經》《春秋》等儒家經典到唐詩、宋詞等詩詞佳句,都有對天象和物候知識的描述。面對浩瀚無邊的天空、閃爍不定的星辰,古人浮想翩翩,創作出了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牛郞織女等美麗的傳說,展現了古代人民對天體現象的理解和想象,這些篇章為中國的詩歌寶庫增光溢彩,成為我國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后來的科學家研究天文提供了寶貴的資料[1]。

古人沿著黃道和赤道之間把天上分為二十八星宿,依據它們的出沒來定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2]。他們把二十八個部份歸納為東方青龍、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四個大星區,每一個大星區有七個星宿。大火星是二十八宿之一,以色紅似火而得名,是古代婦孺皆知的星相。大火星在春天傍晚時出現于東方地平線上,好似東方遠處的一團火焰,就像是特意來點燃人們盼望播種的希望之火。大火星在夏歷的六月黃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是正中和最高的位置,到七月黃昏時位置開始偏西向下移動,古人稱之為“流火”。《詩經·七月》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3]。就是指農歷七月的時候,大火星越過子午線流向西天下沉,是秋季開始的第一個月;九月份來臨的時候,開始分發棉衣以作御寒的準備。從這兩句詩也可以看出,早在上古時期,人們已經認識到了行星移動和季節變化的相互關系了。北斗星是天空北方排列成斗狀的七顆亮星,在古代是指示方向和認識星座的重要標志。《小雅·大東》篇所寫的“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就是指箕宿星形狀象簸箕,但不可以象簸箕一樣用來處理谷物;斗宿星象古代盛酒的斗,但不可以用來盛酒舀漿。金星是除太陽和月亮之外天空中最明亮的天體,早上出現在東方時又叫啟明星、曉星、明星,傍晚出現在西方時也叫長庚星、黃昏星。近距離接觸太陽的金星,接收的陽光比地球多了一倍,籠罩金星的厚密云層將大部分陽光反射到空間,從而使它變得光彩奪目。《小雅·大東》中有“東有啟明,西有長庚”的記載,就是古代對不同時期出沒的金星的一種描述。東方青龍中的商星經常在黎明時出現于東方,西方白虎中的參星永遠在黃昏時出現在西方,兩顆星相距很遠、此出彼沒,不能同時在天空中出現。杜甫在《贈衛八處士》中寫道:“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就是指人生動輒如參、商二星,此出彼沒,不得相見;今夕又是何夕,咱們一同在這燭光下敘談。詩人借參商兩星描繪了亂世中人生離別的痛苦和難以相見的哀愁,從離別說到聚首,詩人悲喜交集,表達了強烈的人生感慨。

在天文現象中,中國古典詩歌與之最密切廣泛的聯系對象當推月亮[4]。古詩中有著大量的詠月詩,洋洋灑灑,難以計數。“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除了日出日落、晝夜更替之外,在所有的天象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圓缺變化的月相了[5]。這種月相變化,本是一種自然現象,但古人將它們與個人的情感自然的融合在一起,創作出了高雅深邃的藝術意境,產生了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被名家評為代表之作,傳誦至今。寥寥數語,勾勒出一幅清新而略帶凄涼的圖畫:晨光未露,微風輕拂,柳絲漂搖,一彎如鉤的殘月掛在天際,表達了作者在友人即將作別天涯時的凄涼心境。白居易在《暮江吟》中寫道:“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前兩句寫夕陽落照中的江水,后兩句寫新月初升的夜景。詩人流連忘返,直到初月升起、涼露下降的時候,看到江邊的草地上掛滿了晶瑩的露珠,一彎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藍的天幕上懸掛了一張精巧的弓。

在長期的生活中,古人直接將日月星辰神話化,構思出了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織女星位于銀河西岸,在夏秋的夜晚是天空中主要的亮星之一,而且出現的時間也長。牽牛星位于銀河的東岸,與織女星遙遙相對,也是夏秋夜晚天空中主要的亮星,光度為太陽的八倍。傳說織女是天帝的孫女,長年織造云錦,自嫁給河東的牛郎后,就中斷了織錦,天帝大怒,責令她與牛郎分離,只準每年七夕相會一次[5]。《詩經·小雅》中寫到牽牛和織女時,還只是作為兩顆星來寫的。“跂彼織女,終日七襄”是指織女星從開始出來一直到它落下地平線大概需要七個時辰。東漢時期佚名詩人的《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寫道:“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詩歌借助牛郞織女兩星的神話傳說,附繪真摯纏綿的人間情愛,細微傳神地刻畫織女望牽牛的傷感之情。三國時期的曹丕在《燕歌行》中也有“牽牛織女搖踵望,爾獨何辜限河梁”的詩句,以清冷的月色來渲染深閨的寂寞,以牽牛星與織女星的“限河梁”來表現思婦的哀怨,表達了女子內心對丈夫的思念和不絕如縷的柔情[6]。

有些古代詩歌對天文現象的描寫并不直接表現某一天的象形體,而是間接地截取某一天象的外在特征,加以藝術化的象征和隱喻[7]。杜甫在《同諸公登慈恩寺塔》中寫道:“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詩人站在塔上登高遠眺、目擊長天,宛如置身天宮仙闕,眼前仿佛看到北斗七星在北窗外閃爍,耳邊似乎響著銀河水向西流淌的聲音。詩人借所看到的天象和景色抒寫對唐朝政局山河破碎、清濁不分的憂慮之情。此外,中國古典詩詞在美學上注重開拓象征與隱喻的藝術功能,追求含蓄蘊藉的審美境界。天狼星是夜空中最亮的恒星,古詩中涉及對天狼星的描寫方面,充分呈現了這一特征。如屈原在《楚辭·九歌·東君》中寫道:“青云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寫道:“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前者寫太陽神的英俊瀟灑,剛毅正直,舉長矢射掉天狼星,為楚除害,實際上是用天狼星暗指楚國之敵——秦國。蘇軾的詞目則著墨于出獵者的膽氣胸襟,其渴望為國效命的熱忱躍然紙上。“西北望、射天狼”,矛頭直指侵犯北宋的遼國與西夏。兩首詩詞對天狼星特性的直觀把握,予以象征寓意,生動而含蓄地表達了藝術目的和主觀情感。

中國的古典詩詞的確是中華文化中的明珠瑰寶,是珍貴的文化遺產。有些詩詞賦予日月星辰以審美的詩性,有些詩詞賦予天象以濃烈深摯的主體情感,從而達到借景抒情、以物明志的藝術目的,生動而曲折地反映了舊社會的階級矛盾,也抒寫了勞動人民的真摯情感。因此,我們在欣賞古典詩詞時,適當地學習、挖掘一定的天文知識,對于明確把握日月星辰等天象的借代意義、準確理解作者當時的心理感受、更好地欣賞作品中展現出來的社會風氣和時代背景等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劉海濤.中國古代天文歷法教育探析.滁州學院學報.2007,9(1):54-56.

[2]劉桂華.古代文化史知識與中學古詩文教學.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20(7):118-120.

[3]鮑亞民.古詩中的天文知識.語文漫談.2010,1:6.

[4]易銘.古詩與天象之關系簡論.學海.1998,4:101-104.

[5]衛世福.古詩和月相.家庭與教育.2002,7:30-31.

[6]李小成.《詩經》中的天文星象.唐都學刊.2010,26(2):92-95.

篇6

從年齡上看,年紀偏輕的觀眾對青春偶像劇以及愛情悲劇、家庭倫理劇都有一定的偏愛;40-60歲的觀眾,傾向于家庭倫理劇。從職業來看,年輕的在校學生大多數選擇集數少、內容活潑、畫面靈動性強的青春偶像劇和愛情悲劇,但對前者偏愛的人居多;家庭主婦大多生活經驗比較豐富,所以她們偏重于情節緩慢冗長的家庭倫理劇;職業女性包括城市白領,生活節奏相對較快,對時尚品位的要求較高,他們在娛樂休閑時選擇的多是集數較少、節奏較快、充滿都市時尚氣息的青春偶像劇、愛情悲劇等。從性別來看,大多數女性喜歡韓劇,對大多數男性來講,不喜歡在韓劇上浪費時間,但也有少數例外者。對于韓劇,18-25歲的年輕女性多數會認為:韓劇的畫面唯美,情節雖然類似但是活潑而且貼近人心,男女主角形象時尚現代且很有禮貌修養;25-40歲之間的觀眾認為韓劇畫面亮麗、清新、干凈,男女主角造型時尚大方,并且溫文有禮;40-60歲間的人大多數觀念是:貼近百姓生活,好像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借此可以了解韓國的一些生活習慣和社會文化。

“任何一個民族的藝術都是由各民族人民的心理所決定的,在一定時期的藝術作品和學術著作中都表現著社會文化心理”。中韓兩國不僅在地緣上臨近,在歷史上也有廣泛的交流和友好往來--兩國有著共同的傳統習俗,都強調倫理道德在社會價值體系中的作用;韓國的歷史文化都受到同期中國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在中國唐朝時期,中國文字、醫藥、崇尚儒學的概念對韓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鑒于兩國在文化內涵、價值體系和行為方式方面存在很大的相似之處,包括韓劇在內的韓國文化產品的風行也就成為了情理之內、意料之中的事情。實際上,韓劇是經過認真包裝過了的東方文化,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東亞文化與西方文化共同改造的結果。韓劇中的情節和人物角色在中國現實生活場景內大量存在,因此讓中國人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韓劇在劇中重塑并再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以中國人在在心里上更易產生共鳴,樂于接受。韓劇中在平常的社會家庭生活中詮釋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其內容與中國文化比較貼切、類似,展現了中國傳統的日常行為。不同年齡段觀眾的社會心理雖然有不同,但是三大類的韓劇滿足了不同人的需要,贏得了中國觀眾的喜愛。中國人看韓劇就和看中國電視劇一樣看到了東方傳統文化的社會影像。電視劇作為影視文學作品,觀眾看韓劇相當于一種藝術接受。那么韓劇之所以在中國觀眾心里得到認同,就是因為其中的一些內容引起了中國觀眾的共鳴,是藝術作品中宣揚、傳達出來的文化氣息和文化背景喚起了接受者思想上的強烈反應。

中國儒家文化的發揚媒體

中韓兩國人民有著不同的地理和社會生活環境,所創造出來的文化必然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然而,兩國在歷史上一直有著密切的聯系,文化也存在著相似的部分。韓劇中對子女婚姻大事、婆媳關系、子女教育問題的關注、對各種禮節的尊崇等是中國父母這一輩所推崇和欣賞的。劇中人物對生活的態度、對愛情的執著、面對困難的樂觀精神、對待親情和友情的傳統態度等是中國青年一代所青睞和感動的。韓劇家庭倫理劇主要體現老人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年輕一代必須尊重老者,什么都不能影響他們所堅守的傳統道德規范。韓劇是在瑣碎的生活中傳承著傳統的道德規范,然而這些正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形成的嚴格社會規范。韓劇愛情悲劇中的主人公,面對倍受坎坷的愛情,總能不離不棄,執著的堅持,努力的尋找真愛的出路,即使最后沒有一個好的結局,但只要能和心愛的人在一起,付出再大的代價也是值得的。中國古代也有相同的愛情觀,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山無棱,天地合,才敢與君絕”等,這些經典愛情詩句至今還被世人傳唱。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是中國人傳誦了千年的愛情故事,可歌可泣。青春偶像劇中主角也表現出一些優秀品質:對待艱苦的生活自強不息,面對金錢的誘惑不為所動,對待朋友誠信為先,對待自己的父母長輩孝順體貼,對待兄弟姐妹關愛有加。這些道德規范不正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所宣揚的?從上面可以看出,無論哪種類型的韓劇作品,體現出來的倫理道德規范都帶有濃厚的儒家傳統文化色彩。

近兩千年的儒家文化思想在封建時代給東方人民打下了深深地烙印,不會因為和“”的批判所消失。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主要部分,儒家文化不僅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特性,而且已深深地融入到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和交際中,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中國老百姓評判社會行為、自我反思和行為方式的準則,例如在商業文化的建構中強調儒家文化對企業外顯競爭力和核心能力、企業與顧客的雙贏關系的影響,在和諧校園的建設中儒家文化不可取代的作用。隨著世界文化的交流,儒家文化必然對包含韓國在內的“亞洲文化圈”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儒家文化是韓國文化的基盤,而其核心“仁”---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則鮮明地體現在韓劇的情節和人物特征中,因此現在的韓劇及韓劇中的儒家文化被中國觀眾所接受認可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中國人民重新反省自己文化的途徑

中韓文化同源、有相似性,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都有了不同的文化發展形勢。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二十世紀遭遇了極大的變革和動蕩。時期,推崇傳統文化和嚴謹學風的知識分子遭到批判和迫害,人們追求真知和防御道德底線的信心大減;改革開放之后西方文化的涌入和滲透使得國民開始追逐西洋化的理念和價值體系,故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本民族文化的繼續和傳承,這一點可以從“洋節日”在中國的流行中看出來。例如,圣誕節比春節更具有號召力和影響力;情人節期間玫瑰花泛濫,而對七夕了解的人卻越來越少。儒家文化受到了來自西方文化的極大挑戰,而日常生活中的儒家風范與尺度,已變得很薄弱,幾乎消失。而從韓劇中表現的世情人倫觀來看,他們也經歷了劇烈的動蕩,受到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政治、經濟和科技方面,而韓國文化在獲得和完成現代性的同時,文化上堅持了一種延續性和保守性。這種文化特征,構成了韓劇的敘事基礎,是韓劇發展的一個基本條件。長幼之序、孝剃之義、夫婦之倫、兒女之道等等一系列的道德規范是韓劇故事始終圍繞展開的主題,從中引出情節和人物情感的表現。韓劇所體現的道德準則和價值標準對于現代中國人來說是非常熟悉的,因為這是我們骨子里根深蒂固、難以磨滅的一部分;同時這種文化對我們來說又是遙遠的,因為我們在自身文化現實中已很難體驗到相同的東西了。在韓劇面前,人們普遍有一種被喚醒的感覺;人們開始重溫和思考著對本土遺失殆盡的傳統文化、傳統道德、傳統生活方式的想念和向往,并采取措施恢復、保護并傳承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結語

篇7

(一)常見鳥類特征與內涵分析古人之所以將日常所見的事物化作詩中的意象來宣泄情感,并能由后人約定俗成的傳承千年。

是由于該種事物,如鳥類本身的習性、氣質、形象、生活習慣同作者所要表達的某種情感之間存在著關聯,并且這一關聯被后人不斷加以證實、發展、認可,才最終得以確立。例如鴛鴦,常常被用來表現情人間的真情摯愛,夫妻間的生死之戀,是因為鴛鴦出現在世人眼中時,大多是成雙成對,形影不離。古人認為鴛鴦經日結伴并游,用情專一,其一死,其一也就憂思不食,憔悴而死。《爾雅釋地》:“南方有比翼鳥,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1]這里形容的就是鴛鴦。盡管現實情況中鴛鴦伴侶并非生死相隨,只是在繁殖期間接觸密切頻繁,令人產生“鶼鰈情深”的感慨。但是,鴛鴦成雙已經成為固定的模式在文學作品中反復出現,用以歌頌愛情的忠貞不移,婚姻的牢不可破。杜鵑也是常見的一種鳥類。春夏之際,杜鵑鳥會徹夜不停地啼鳴。杜鵑的口腔上皮和舌頭都是紅色的,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因而引出許多關于“杜鵑啼血”的傳說。它那凄涼哀怨的悲啼,常激起人們的多種情思。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2]杜鵑啼血還有另一個典故傳說,是有關古代望帝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漢文》輯《蜀王本紀》載:“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乃自立為蜀王,號曰望帝,……望帝以鱉靈為相。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鱉靈決玉山,民得安處。鱉靈治水去后,望帝與其妻通、慚愧、自以為德薄,不如鱉靈。乃委國授之而去,如堯之禪舜。……望帝去時子規鳴,故蜀人悲子規而思望帝。”[3]還有一種說法,它的叫聲類似"不如歸去",所以代表思鄉之情。被迫流離他鄉的人們,每當聽到它那“慣作悲啼”的鳴叫,許多愁腸百結的人心酸腸斷,尤其是在面對戰亂之后,半壁江山、舉國飄零、無處可依,這種情感在此時得到淋漓盡致的升華與宣泄。杜鵑被稱為“冤禽”“悲鳥”“怨鳥”,無數文人墨客為杜鵑吟詠訴冤,杜鵑被定位為一種哀惋、至誠、悲愁的象征。大雁在古代曾被用來傳遞書信,因此常常被作為對遠方親人的懷念。古人的文學作品中常見的情景便是如此:每當鴻雁飛過,總盼望著能借它之口帶一聲問候;又因為大雁秋日南歸,春日北去,所以經常被世人作為思鄉代言。薛道衡所作《人日思歸》:“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

(二)鴿子特征與內涵分析

自然物的特征中融入深厚的人文精神,能夠傳遞豐富的信息。同以上幾種具有明顯個體特征的鳥類相比,鴿子的生活習性也頗有趣味,足以成為文人墨客們宣泄心中塊壘的代言。1.歸巢性鴿子具有很強的記憶力,同時它又具有本能的愛巢欲與很強的歸巢性。鴿子雌雄不雙飛,古人“飛鴿傳書”正是很好地利用了鴿子的這一特點。《開元天寶遺事》卷一:“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寄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之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說。”[4]宋代江少虞撰《事實類苑》卷六十三《鴿寄書》:“古詩云:袖中有短書,欲寄雙飛燕。詩意以燕春去秋來,似可寄書,故偶然耳。今人則養鴿通信,皆非虛言也。雖至外數千里,縱之輒能還家。蜀人有事至京師者,以鴿寄書,不旬日皆達。及賈人船浮海,亦以鴿通信。”[5]可見,在宋代信鴿通訊已在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2.性情溫順不同于身手敏捷、殘酷銳利的老鷹,不同于高傲脫俗的鶴;也不同于作息時間異于他人,性情乖戾的貓頭鷹,更不同于食腐肉的烏鴉。鴿子性情溫順,容易馴養,同人類關系密切且悠久。據現存資料所載,我國養鴿有著悠久的歷史,甚至可以可追溯到殷代,殷墟婦好墓中曾出土精美的藝術品玉雕鴿。據四川蘆山縣漢墓出土陶鏤房上的鴿棚推斷,最遲在公元206年民間已有養鴿之風。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卷七《蜀無兔鴿》引戴祚作《西征記》云:“開封縣東二佛寺,余至此見鴿大小如鳩,戲時兩兩相對。”[6]戴祚是晉宋間人,晉末從劉裕西征姚泓,至開封縣始識鴿。“戲時兩兩相對”,這句話正說明人們已熟悉了鴿子習性,把鴿子作為馴養。至北朝時期,由于鴿子長期被人馴養,與人相處時對人已不懼畏。《魏書·崔光傳》記載:“(崔光)崇信佛法,禮拜讀誦,老而逾甚,終日怡怡,禾曾恚忿。曾于門下省晝坐讀經;有鴿飛集膝前,遂入于懷,緣臂上肩,久之乃去。”[7]鴿子“飛集膝前,遂入于懷,緣臂上肩”,正是由于人類的馴養使得野性逐漸泯滅,鴿子才可以如此隨意、輕松自在的與人玩耍。3.信鴿競翔鴿子被馴養后,其溫順的性情、強烈的歸巢性以及較快的飛翔速度,使得它們成為新的娛樂項目。唐明皇雖然身為皇帝,同樣喜歡為自己爭取民間的樂趣。鴿子在古代又稱“鵓鴿”,據史料記載唐明皇曾養過鴿子,并被呼之為“飛奴”。《開元天寶遺事》:“明皇宮中養鴿;號曰半天嬌。”“飛奴”“半天嬌”等是唐明皇給鴿子取的各種優雅的名字,并常以“斗鴿”為戲,打發時日。南宋高宗趙構同樣迷戀養鴿,以至于到了不理朝政的程度。有一首打油詩諷刺的就是趙構的行為:“萬鴿飛翔繞,朝暮收放費工夫;何如養取云邊雁,沙漠能傳二圣書”。明代中葉,人們已用鴿子競翔取樂,并組織了相應的“放鴿會”等團體。清朝時,養鴿業不斷繁榮發展,并且從國外引進了大批的優良名鴿品種。尤其到了清末民初,無論達官顯貴、八旗子弟,還是走卒販夫、頑童老翁,以豢鴿放飛者大有人在,少則畜養一二十只,多則至數百只。可以這么說,沒有一項鳥類娛樂可以像信鴿這樣老少咸宜,通俗皆可,人人都可以從這項活動中得到娛樂。4.與佛教的關聯佛教故事中有著很多鳥類,曾有鴿子為怯懦小人的傳說,當然這只是教育世人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與其他鳥類的明顯區別在于,鴿子并非雜食性鳥類,它僅以糧食為食,不食蟲蟻等活物。鴿子顏色多樣,但最常見的通常以白、灰、黑、或以上幾種顏色相間的雨點色為主。其中,純白的鴿子給人以圣潔、寧靜的秀美感,灰鴿子則具有朦朧的霧態美,其羽毛的灰色如同禪房中靜謐香爐縷縷輕揚的青煙,又如同雨后的青石板,素潔端莊。鴿子叫聲低沉而有節奏,這些特點與端莊肅穆的廟宇在一起,展現在世人眼前的是無與倫比的和諧。

二、文學作品中的鴿子形象與其它鳥類對比

鳥類形象在托物言志的詩歌中占有不小的比重。縱觀一部恢弘浩蕩的《全唐詩》,其中僅標題中有雁的便有九十多首,例如有鮑溶的《歸雁》、陸龜蒙的《孤雁》、吳融的《新雁》,標題中烏鴉的詩有九十多首,如李白作《烏夜啼》。涉及鶴的有一百七十多首,提到鷹的有二百四十多首,而正文中含烏鴉的有七百三十多首,提到雁的有一千九百多首,寫鶴的有兩千一百多首。至于鶯鶯燕燕,雀鳩鸚鵡,杜鵑鴛鴦,鷓鴣雞鴻,更是不計其數。相對比較冷門的是鷗與黃鸝,標題中寫鷗的還有十余首,宋詞中更是禽鳥爭鳴。與它們相比,鴿子出現的頻率未免過低,不過鴿子的出現場所比較集中,它們大多擁有同一個特殊的場景———寺院。

(一)現實色彩的佛門怖鴿與浪漫的其他鳥類

鴿子在佛教中最被廣為傳誦的故事是“怖鴿”的傳說:從前有一只被老鷹追逐的鴿子,嚇得到處亂飛,老鷹還在繼續追逐。佛看到這種情況,就用自己的身影遮蔽鴿子,使老鷹找不到鴿子就逃走了。鴿子消除了恐怖,重新獲得了安全。“怖鴿”的典故由此流傳開來,翻開《全唐詩》,其中涉及鴿子的詩篇基本都是圍繞佛寺展開:孟浩然《泊廬江聞故人在東寺以詩寄之》“聞君尋寂樂,清夜宿招提。石鏡山精怯,禪枝怖鴿棲。”錢起作《題延州圣僧穴》“定力無涯不可稱,未知何代坐禪僧。默默山門宵閉月,熒熒石晝然燈。四時樹長書經葉,萬歲巖懸拄杖藤。昔日舍身緣救鴿,今時出見有飛鷹。”賀朝《宿香山閣》“暝上春山閣,梯云宿半空。軒窗閉潮海,枕席拂煙虹。朱網防棲鴿,紗燈護夕蟲。”喻鳧《寺居秋日對雨有懷》“隱幾客吟斷,鄰房僧話稀。鴿寒棲樹定,螢濕在窗微。”皮日休《奉和魯望同游北禪院》“魚慣齋時分凈食,鴿能閑處傍禪床。”許渾《冬日宣城開元寺贈元孚上人》“欲齋檐睡鴿,初定壁吟蛩。” 從以上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石、山、樹、藤是描寫鴿子的詩篇中常見的自然景物,寂、默、靜是與之相隨的常見的意境,詩人們或者游玩,或者旅居,或者途經,于暝暝月色中登上富有歷史感的古寺,朦朧靜謐;聽著鐘聲悠揚而深遠的回蕩,江潮一聲聲拍打著城墻,經過某扇亮著燭光的窗邊,有僧人在誦讀經書,鴿子與蠅蟲清冷幽美,共同將這個靜謐的夜晚添上些許生機。自從有了“怖鴿”典故,鴿子便常常在寺院中嶄露頭角,鴿子與山、石、水、燈、燭等共同組合成清幽古寺所特有的情境。杜荀鶴有《登山寺》,“有果猿攀樹,無齋鴿看僧。”皮日休有《開元寺客省早景即事》,“鶴靜時來珠像側,鴿馴多在寶幡中。”山猿、果樹、齋鴿、行僧、佛珠、佛像、寶幡,入目皆是與佛教有關的器物。鴿子能在唐代僧詩中占有如此高的比重是有原因的,自漢代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唐代佛教逐漸達到了鼎盛。武則天是精通佛理之人,不論目的是為了其權利虛張聲勢還是真心尋求解脫,她在位期間大興佛寺,佛教得到充分發展。其后唐代各個皇帝也都崇佛尚佛,其間雖有唐武宗滅佛的事情出現,但這也同時說明了佛教的發展與興盛。另外,唐代詩人大多漫游名山,借宿佛寺,于清雅幽靜的寺院中無意瞥見一抹活躍的影子。同時,唐人追求圓潤婀娜、生動柔和,這一信息我們從唐代佛像中就可看得出。佛像的造型也不同于南北朝時的清瘦飄逸,而是轉向豐滿端麗。這一時期出現的各種佛、菩薩像,顯得雍容華貴,從外在形體而言,不同于鶴的飄逸勁健,黃鸝的婉轉嬌俏,鴿子的形體圓潤飽滿、色澤柔和典雅、姿態端莊、性情溫順,將其風度、性格、氣質等人格化之后,我們不得不承認,將鴿子融入到有關寺院的題材詩歌中,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文學作品中出現的意象,通常情況下,往往是作者的情感代表,即作品中的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自我形象的化身、主觀情志的投射。在描寫鳥類的作品中,或者化身為思鄉的大雁,于千里外輾轉徘徊、顧影自憐;或者化身為失侶的鴛鴦,為另一半的離去而悲吟哀鳴;或者化身為梁間燕子,春日呢喃、歲歲相見,充滿著溫情愜意;或者化身為淺灘鷗鷺,隱逸于浮沙白浪,看潮去潮來、流年偷換。另一種情況是作者借某種約定俗成的典故來表達對某種情境的看法,詩人有意塑造用以比擬歷史或現實生活中的他者形象,從而表達自己對社會中某類人或仰慕、或厭憎、或嘲諷、或批判等等情感態度。如以群雞聚食表達對物以類聚的小人的厭惡,諷刺烏鴉的貪得無厭來影射社會某一團體。我們不難看出,鴿子在詩歌中的意象表達,大多屬于后一種情況。與其它鳥類相比,鴿子在情感領域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人們看到喜鵲,似乎就有喜悅感油然而生,每年七夕節,傳說中牛郎織女可以鵲橋相會,可見人們對喜鵲的喜愛程度。烏鴉的出現令人不詳,是由烏鴉的習性所決定的。烏鴉喜歡吃腐肉,皮毛顏色多為黑色,叫聲過于喑啞,難以引起人們的喜感。另外,杜鵑令人嘆惋,鴛鴦使人稱羨,鴻雁讓人產生春去秋來,一年將逝,游子未歸的扼腕,白鶴與紅霞并在,便體會到長壽與永生的意蘊。然而事實上,鴿子對于婚姻家庭的忠貞,絲毫不遜色于鴛鴦,傳書的能力同鴻雁也足以抗衡。相對于其他鳥類富有浪漫情懷的文化內涵,詩人們似乎認為渺遠靜默的寺院更適合性情上與世無爭的鴿子,與青山灰石的搭配不至于埋沒鴿子的清冷色調,將鴿子作為一山一石等物質形象來刻畫。所以圍繞青燈古佛的“怖鴿”典型形象,便因為最能體現鴿子文化內涵而被保留了下來。從詩歌中可以看出,人們更愿意將鴿子拉入現實生活。作品中的鴿子在更多情況下是一種點綴場景的現實存在物,而非寓意深遠的情感代言人。劉得仁《吊草堂禪師》:“乳鴿沿苔井,齋猿散雪峰。如何不相見,倚遍寺前松。”楊衡《送公孫器自桂林歸蜀》:“舊戶閑花草,馴鴿傍檐隙。揮手共忘懷,日墮千山夕。”宋之問《游云門寺》:“入禪從鴿繞,說法有龍聽。劫累終期滅,塵躬且未寧。”在苔井邊玩耍;于屋檐間隙棲息;圍繞在游客腳邊踱來踱去……讀者讀過詩篇后,這些鮮活生動的場景似乎立刻能夠浮現到腦海中,不需要太多晦澀的典故,也不需要曲折的詮釋解讀。與其他鳥類相比,鴿子的形象在世人眼中,不僅簡單,而且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