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江碧鳥逾白古詩范文

時間:2023-04-10 01:32: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絕句江碧鳥逾白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絕句江碧鳥逾白古詩

篇1

一、培養學生自學生字詞,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能力“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我首先讓學生試讀、質疑。讀后,學生提出:生字“逾”應讀什么音?我就立即引導他們借助字典認識生字。于是,學生采用部首查字法查出“逾”。

為加強學生對“逾”的理解和記憶,又進一步引導:“逾”字與我們已經學過的哪個字讀音相同、字形相近、意思相通?學生借助字典比較與“愉”讀音相同,和“愈”的意思相通,是“更加”的意思。把“逾”放在“江碧鳥逾白”中,又如何理解這句詩的意思呢?通過朗讀思考,有同學回答出:這句詩的大意是:碧綠的江上飛翔著白色的小鳥。碧綠的江水更加襯托出鳥兒的潔白。肌睜中“欲”是“將要”?還是“好像”的意思。到底該取哪種意思呢?聯系詩句,引導學生討論后,某生回答:盛開的花兒好像燃燒的火焰一樣紅。“花欲燃”中的“欲”是“好像”的意思。

就這樣,通過質疑、討論,學生初步了解了詩的內容。

二、培養學生抓重點詞語,深一步理解詩的內容及作者寫作意圖的能力。在《絕句》這首詩里,通過試讀、質疑,學生已對待的內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然后引導學生熟讀課文,進一步體會作者寫作目的;在反復誦讀后,一個學生回 答出:作者寫這首詩是為了表達對家鄉的深深思念之情。這種情感的流露,你是從哪句詩看出的?學生找出“何日是歸年”。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詩的意思的?學生答出:哪一天才是回家的日子啊!在這句詩中,哪一個詞更加表達了作者思鄉之情呢?學生積極思考,一會兒有一學生答出是“日”,又一學生答出是“年”,是“日”還是“年”呢?引導他們查字典、討論、比較。一位同學比較后回答說:“日”和“年”都是表示時間的詞,“年”表示時間長久,表明作者歸期還很遙遠,因此,“年”更加流露了他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最后,引導學生感情朗讀,體會作者思鄉之情:學會抓住重點,詞語理解作者寫作意圖的能力。

篇2

進入高三復習階段時,很多教師基本上就是按照“語言一形象(意象、意境)一思想(包括感情、觀點態度)一技巧”按部就班地加以復習,輔之以大量的詩歌鑒賞練習加以鞏固。筆者之前也是這么做的,但復習之后學生對我說過這樣一句話讓我心驚:“老師,沒專題復習前我還能做題,也還能拿到五六分,但經過專題復習之后,我發現自己拿到詩歌鑒賞題后不知怎么做題了,得分不升反降!”這種整體上的復習固然是必要的,但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究竟提高了多少?有沒有更有效的提升學生鑒賞詩歌能力的方法呢?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索和實踐,我總結出這樣一種復習方式:先從宏觀上整體把握詩歌鑒賞的要點,逐一加以復習,并要求學生記住相關的鑒賞方法和鑒賞術語,然后再按不同題材分專題進行復習。這樣之后,我發現學生在獨立面對古代詩歌鑒賞題時有了抓手,得分也有所提高。

第一步,整體把握,熟悉詩歌鑒賞要點。鑒賞詩歌主要從語言、形象和表達技巧人手,這一階段尤其要注意要求學生熟知古代詩歌中的常見意象及其含義,這將有助于快速讀懂詩歌。另外要要求學生熟悉各種表達技巧,包括詩歌運用的修辭技巧、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掌握它們各自的具體內容。這一階段,教者要求學生對必修教材和選讀課本中的古代詩詞進行回顧,在復習時結合教材內容鞏固這些知識,這樣就避免了枯燥乏味,學生對這一階段的復習也就不會厭倦了。

有了這一階段的鋪墊,學生對詩歌鑒賞有了初步的宏觀認識,這就為下一步的復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步,根據詩歌的思想內容,按題材分類進行專題復習。根據詩歌的思想內容,可將詩歌分成以下幾種題材:1.送別抒懷類;2.羈旅行役類;3.邊塞軍旅類;4.詠史懷古類;5.山水田園類;6.詠物言志類。

下面我就以羈旅行役類詩歌為例,談談我的復習思路。

一、介紹羈旅行役類詩歌的概念。在古代,有的詩人,長期客居在外,滯留他鄉,或探親訪友,或謀求仕途,或游歷名山大川,或被貶赴任途中,難免心生孤苦,引發感慨,所謂“羈旅行役詩”即因上述種種而作。

二、揭示復習要點。了解羈旅行役類詩歌的幾個特點,鑒賞羈旅行役類詩歌的表達技巧,品味羈旅行役類詩歌的情感。

三、總結這類詩歌的特點。

1 字詞方面。

羈旅類詩詞中有一些關鍵的字詞,如“獨”“悲”“愁”“憐”“空”“故園”“相思”等流露出詩人孤獨思鄉之情。有時特殊的節日也是關鍵信息,如中秋、重陽、冬至、除夕等重要節日,常常引發旅人的思鄉懷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高適的《除夜作》等。

2 常見意象及其象征意義。

月亮:對月引發思親、思鄉之愁。

秋風、秋霜、衰草:引發行人孤獨、凄涼、惆悵之情。

梧桐:詩人體察梧桐葉落的飄零景象,詠嘆身世的孤苦凄涼。

杜鵑:又名杜宇、子規,叫聲凄切哀傷,聲如“不如歸去”,口角鮮紅,故有“杜鵑啼血”之說,常與哀怨、思,歸有關。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

沙鷗: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鴻雁:候鳥,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之愁。

浮云:因其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夕陽、日暮:引發游子思鄉之情。

3 這類詩歌在情感方面的特點。

①敘寫羈旅之苦,抒發內心的孤獨、凄涼及思鄉之情。如張繼的《楓橋夜泊》、馬致遠的《秋思》等。

②感念親情之深,表達對親人的熱愛與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

③抒發獨居他鄉、不得重用、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孤獨寂寞、幽怨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等。

④抒發厭惡戰爭、思念家鄉親人之情。如王翰的《涼州詞》。

4 表達技巧方面的特點。

羈旅行役詩除了使用慣常的“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等表達技巧外,還有兩種特殊的表達技巧:

①以樂景襯哀情。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目是歸年?”當時詩人客居成都、亟思東歸,因戰亂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的嘆息。但詩的前兩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卻勾畫出一幅濃麗的春日畫面,極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歸?原來這是以樂景寫哀情,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鮮明對照,反襯詩人思鄉之情更加濃厚。

②側面落筆(虛實結合、想象)。如杜甫的《月夜》:“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詩人設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懷遠的畫面,億之深,故望之久,將老妻寫得嬌美動人,也襯出詩人的思之切、愛之深,讀來格外凄惻動人。

四、從歷年高考試題和各地模擬試題中篩選出此類詩歌進行鞏固訓練,讓學生熟練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獨立閱讀鑒賞。

篇3

五言絕句大全(一):

1、《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草》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3、《尋隱者不遇》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4、《鳥鳴澗》

唐·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5、《相思》

唐·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6、《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7、《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8、《七步詩》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10、《商山早行》

唐·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11、《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12、《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13、《暮秋山行》

唐·岑參

疲馬臥長坂,夕陽下通津。

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

蒼旻霽涼雨,石路無飛塵。

千念集暮節,萬籟悲蕭辰。

鶗鴂昨夜鳴,蕙草色已陳。

況在遠行客,自然多苦辛。

14、《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5、《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16、《旅夜書懷》

唐·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17、《前出塞》

唐·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立國自有疆。

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18、《長歌行》

樂府詩集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曦。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19、《劍客》

唐·賈島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20、《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五言絕句大全(二):

1、《訪隱者不遇》,唐·賈島《小學生必背古詩70篇》P66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2、《詠鵝》,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3、《春曉》,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4、《玉臺體》,唐·權德輿

昨夜裙帶解,今朝蟢子飛。鉛華不可棄,莫是藳砧歸。

5、《苔》,清·袁枚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6、《尋胡隱君》,明·高啟

渡水復渡水,看花還看花。春風江上路,不覺到君家。

7、《山村詠懷》,北宋·邵康節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8、《偶步》,清·袁枚

偶步西廊下,幽蘭一朵開。是誰先報信,便有蜜蜂來

9、《畫》,唐·王維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10、《京師得家書》,明·袁凱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

11、《華山》,北宋·寇準

僅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

12、《夜宿山寺》,唐·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13、《七步詩》,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fǔ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4、《遺愛寺》,唐·白居易

弄石臨溪坐,尋花繞寺行。時時聞鳥語,處處是泉聲。

15、《登鸛雀樓》,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16、《相思》,唐·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xié,此物最相思。

17、《梅花》,北宋·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líng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18、《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19、《夏日絕句》,南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20、《江上漁者》,北宋·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21、《秋浦歌》,唐·李白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22、《劍客》,唐·賈島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23、《舟夜書所見jiàn》,清·查zha慎行

月黑見xian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24、《鳥鳴澗》,唐·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

25、《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26、《27、《憫農二首》,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28、《樂lè游原》,唐·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29、《山中》,唐·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30、《鹿柴zhai》,唐·王維《小學生必背古詩70篇》P26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ying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31、《對花》,唐·于濆fen

花開蝶滿枝,花落蜂還稀。惟有舊巢燕,主人貧亦歸。

32、《蟬》,唐·虞世南

垂緌rui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

33、《所見》,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yuè。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34、《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tǐng,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35、《風》,唐·李嶠

解jiě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36、《絕句》,唐·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37、《塞下曲》,唐·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chan于yú夜遁逃。欲將輕騎ji逐,大雪滿弓刀。

38、《送靈澈上人》,唐·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yǎo杳鐘聲晚。荷he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39、《書事》,唐·王維

輕陰閣小雨,深院晝慵開。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

40、《山中送別》,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41、《獨坐敬亭山》,唐·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僅有敬亭山。

42、《桐》,唐·薛濤

庭除一古桐,聳干入云中。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

43、《微雨夜行》,唐·白居易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但覺衣裳濕,無點亦無聲。

44、《竹里館》,唐·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45、《馬詩》,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46、《渡漢江》,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47、《雜詩》,唐·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qǐ窗前,寒梅著花未。

48、《山中》,唐·王勃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49、《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zhǔ,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50、《夜雨》,唐·白居易

早蛩qióng啼復歇,殘燈滅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聲。

51、《蠶婦》,北宋·張俞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qǐ者,不是養蠶人。

52、《游春曲》,唐·王涯

萬樹江邊杏,新開一夜風。滿園深淺色,照在綠波中。

53、《怨情》,唐·李白

美人卷珠簾,深坐蹙蛾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54、《絕句》,唐·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55、《詠風》,唐·虞世南

逐舞飄輕袖,傳歌共繞梁。動枝生亂影,吹花送遠香。

56、《彈琴》,唐·劉長卿

泠líng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57、《問劉十九》,唐·白居易

綠蟻新醅pēi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58、《秋夜寄邱員外》,唐·韋應物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59、《八陣圖》,唐·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遣恨失吞吳。

60、《終南望余雪》,唐·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林證明霽jì色,城中增暮寒。

61、《哥舒歌》,唐·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62、《聽箏》,唐·李端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63、《送崔九》,唐·裴迪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

64、《新嫁娘》,唐·王建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65、《春怨》,唐·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66、《行宮》,唐·元稹zhěn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67、《何滿子》,唐·張祜

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68、《送上人》,唐·劉長卿

孤云將野鶴,豈向人間住。莫買沃洲山,時人已知處。

五言絕句大全(三):

1、《登樂游原》

唐·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2、《竹里館》

唐·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3、《相思》

唐·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4、《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5、《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6、《尋隱者不遇》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7、《江南春絕句》

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8、《獨坐敬亭山》

唐·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僅有敬亭山。

9、《八陣圖》

唐·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10、《問劉十九》

唐·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11、《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12、《怨情》

唐·李白

美人卷珠簾,深坐蹙蛾眉。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13、《行宮》

唐·元稹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14、《送崔九》

唐·裴迪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

15、《送別》

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16、《終南望余雪》

唐·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證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17、《送崔九》

唐·裴迪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

18、《鹿柴》

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

·?·

·?·

·?·

·?·

·?·

·?·

·?·

篇4

一、注意詩的題目

詩歌的題目往往點明了詩的內容,定下了感情基調。閱讀時要注意將詩句的內容與詩歌的題目結合起來理解。

如北宋寇準的《春日登樓懷歸》一詩,從題目就可以知道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春天登樓遠眺所見之景,抒的是懷念家鄉之情。“高樓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荒村生斷靄,古寺語流鶯。舊業遙清渭,沉思忽自驚。”這首詩出現在2005年高考的詩歌鑒賞題中,要求結合全詩分析詩人從“聊”到“驚”的感情變化。如果我們注意了詩的題目,就不難分析出這是眼前之景觸動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再如唐代詩人張旭的《山中留客》,詩題點明了這是一首挽留客人的詩,詩的內容便是詩人留客的話:“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詩中最后兩句描寫高山云深、景色奇妙,表達的是以美景留客之情。如果不注意詩歌題目,就可能誤解成只是詩人自己對美景的留戀之情。

二、抓住關鍵詞(句)

詩歌中那些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詞句,例如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詞作于作者被貶謫黃州后第三年,寫眼前景,寓心中事,由自然現象談人生哲理。詩中的“一蓑煙雨任平生”和“也無風雨也無晴”兩句顯然是作者那種超然于物外的淡泊心境的真實反映。

三、注意作者的身世及其所處的朝代

要真正讀懂一首詩,必須知人論世。同樣的景物,因詩人遭遇、心境的不同,會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霜葉紅了,有人贊美“紅于二月花”,有人卻傷心地覺得“總是離人淚”。因此,讀詩時,必須注意詩人的遭遇如何、境況如何,注意詩人所處朝代的國勢如何,朝政如何。聯系這些背景,才能準確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有的詩歌試題會提供相關的注釋,有的屬于名家名篇的則不再加注,需要從平時積累的知識中回憶提取。

如南宋詩人戴復古的《江陰浮遠堂》:“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里愁。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試題中加了注:“戴復古,字式之,號石屏,南宋后期詩人。”這一關于詩人所處朝代的信息,提供了解讀這首詩的鑰匙。南宋后期,國家衰亡已無可挽回,這讓許多愛國詩人傷痛之極。詩人登高遠望,昔日大宋的江山都已淪喪,痛苦得不忍心再看,以致希望有高山擋住視線。這種想看又不忍看的矛盾心理,將詩人因國家敗亡而生的無盡傷痛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注意詩的語言特點

詩歌的語言是最凝練的,同樣一件事用散文的語言來寫,會是很長的一句話或者幾句話,而詩歌卻只用幾個字。如“高樓聊眺望”,若是寫散文,會先交代作者某年月日在某地登上一座怎樣的高樓,然后再寫極目眺望遠處的情景,而詩句只有5個字。

詩歌語言也富于跳躍性,在句與句之間留下很多空白,需要讀者通過想象做補充,還原詩歌的場景。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尋訪者與童子的三番問答,至少要用六句話來寫,但詩人采用答話包孕問話的方法,精簡為四句二十個字。這就在句與句之間留下了空白,需要我們讀者去想象補充。

五、注意詩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詩中描繪的藝術形象。詩歌借助意象來表情達意。詩人“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解讀詩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蘊含于“山”“水”中的情意。在古典詩歌中,有一些意象在不同時代不同詩人的筆下反復出現,其含義也具有了穩定性

常見意象一般都具有約定性的含義。但這些常見意象有時在詩人筆下還會有非約定性的含義,同時,詩中更多的是詩人即興描繪的意象,其含義也不具有約定性,這些都需要從具體作品中去感受把握。

六、注意詩的最后兩句

卒章顯志,是詩文常見的寫法。古代詩詞常在末尾兩句點明題旨,閱讀時應該重點注意。

杜甫有一首《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前兩句,只是寫色彩明麗之美景,情感如何還難以確定。后兩句則點明了詩人思歸之情。詩人流落他鄉,一年又一年,思鄉心切而歸期難知,心中是何等的傷痛。由這后兩句可知,此詩用的是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

七、注意識別比喻中的“暗喻”與“借喻”

暗喻與明喻不同,其表現形式是比與被比的對象之間沒有比喻詞,而是用“是”、“為”、“當”、“化”等詞連接。如《孔雀東南飛》中“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以“磐石”和“蒲葦”作比,表達一種對愛情的堅貞之心。借喻,根本不露比喻痕跡,直接用喻體來代替本體,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或者沒有連接詞。譬如“花間鼻祖”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描寫一位貴婦遲起床后,梳妝打扮時的嬌懶神態,辭藻濃艷綺麗,用比處的形象生動。鬢如云舒,腮似雪白,眉若蛾秀,面象花美,貴婦懶起梳妝的形象通過比喻,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