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李煜范文

時間:2023-03-20 04:29: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浪淘沙李煜,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李煜 詞 藝術賞析

一種文學形式,從萌芽到定型,需要一個或長或短的過程。這種已定型的文學形式,還需要另一個過程,才能確定其名稱。詞也亦然,它和樂府歌辭一樣,是可以合樂歌唱的詩體,是從詩分化出來,逐漸發展而成為脫離了詩的領域的一種獨立的文學形式。故有人說詞“源于唐朝,產生于民間,而盛行于宋”。唐代稱當時流行的雜曲歌詞為“曲子詞”,曲子就是指一首歌詞的音樂形式。詞,是心緒文學,言情文學,它最能夠最擅于傳達詞人幽約細膩、深婉復雜的內心情緒,后來簡稱為詞。詞的名稱由此而來。在唐五代詞人中,詞的創作成就最高的當推李煜。

李煜,南唐最后一個皇帝,在位十四年,世稱“李后主”。作為皇帝,李煜是一個昏懦無能的亡國之君。李煜雖是個失敗的皇帝,但他有著多方面的藝術才能,工書畫,知音律,能詩文,而成就最高的是詞。

李煜的詞,從內容和格調看,可以他亡國被俘為界線分為前后兩個不同時期:前期,他是一國之君,帝王之尊,沉湎于宮廷的清歌艷舞、纏綿恩愛,主要抒寫其宮廷生活的情緒,后期的詞,絕大多數寫他亡國的深哀巨痛和撫今追夕的悔恨,如:《望江南》、《相見歡》、《浪淘沙》、《虞美人》等,詞人的內心情緒外化于詞中,便成為詞作中的情感意蘊,“詞心”,即是表達于詞作中的心靈感受。詞心之成在于蓄極積久、不得不發的真情,是作者以語言的形式表現詞作中的自我感受。這類詞即是作者內心真實感受的自然流露,至今它們仍舊有著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和頑強的生命力。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這首《浪淘沙令》正是李煜被俘北上之后的詞作,這時期的詞風發生改變,由清麗閑雅進入深沉悲愴。以準確的文字、深切的情感、絕妙的比喻、壓抑的心緒,寫他的亡國之音、思鄉之愁。在這首詞里,沒有典故,也沒有深奧難懂的句子,給讀者的第一感覺就是明白如話,像是伴隨著淅淅瀝瀝的春雨,飛灑著、飛灑著,那么自然,似一幅凄美、傷感的畫面呈現在了讀者的眼前,淌進讀者的心里,那么具體、真實的感受,令人心動!

上片寫歡樂的夢境,而夢醒時正感到五更寒氣的侵襲,簾外傳來那潺潺的雨聲,讓作者想到春天即將逝去,帶有“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嗚夜啼》)的哀嘆,春意已經消歇了。“五更”,作者自夢中醒來,可見他夢的短暫,也證明他不能安然睡眠的痛苦。“燭殘漏滴頻欹枕,起坐不能平”(《嗚夜啼》),“簾外芭蕉三兩棵,夜長人奈何?”(《長相思》)等也證明這一點,這是李后主成為亡國之君后痛苦心境的真實寫照。薄薄的羅衾,抵擋不了寒氣,這不僅是來自于大自然的氣溫,同時還指更加難以忍受的心中寂寞,“寒”帶有了雙關的意義。“羅衾不耐五更寒”與下面的“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相照應,形成對比,便更可看出這個“寒”字包含了比字面上遠為豐富的情感。夢里,他是歡樂的,沒有寒冷;而夢醒了,冷酷的現實一再提醒著他“身是客”的地位,想到歡樂的生活已經不再,這使作者此刻更深切的感到“五更寒”了。現實與夢境的對比,冷暖的交替,他豈能不倍感寒冷呢?

李后主被俘后,他的詞中常常寫到做夢,夢見南國的芳春,南國的清秋,“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望江南》),表現了他對故國的美好回憶和過去生活的深深留戀。然而,“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子夜歌》),“多少恨,昨夜夢魂中”(《望江南》),夢里他忘掉自己俘虜的身份,尋得片刻的歡樂,而夢中越是歡樂,醒來則越是凄苦,亡國之恨越是深切。在這首《浪淘沙令》中,這種悲劇心理刻畫得更為深入、細致。

現實是真實而殘酷的,但又必須面對。下片寫作者憑欄遠眺,那望不見的故國山川,更添加了惆悵之哭。“莫”字是對作者心理活動的描寫,“獨自莫憑欄”是作者的自戒之詞,想要暫時忘卻自己是個失去自由的亡國之君,這表現了詞人孤獨、愁苦的情愫!“無限江山”飽含了作者對故國的懷念和贊美。“別時容易見時難”是作者哀嘆無限江山如此匆促、草率、輕易地丟掉了,想要再見卻已是困難重重了。這讓我想起李白的“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與此相比,淪落的故國,相見之難,亦是難于蜀道,難于上青天!獨自傷悲,無限留戀與感慨,早已于是無補了。“別時容易”是作者對亡國的懊悔與痛苦,大好河山輕易地別離了,卻永無相見之期矣!以常言常語道出了作者無可奈何的亡國之哀。

這首詞的收尾甚為巧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與上闕的“春意闌珊”相呼應,既是指春,也是說人,傷春且悼己。“天上”即是那曾經天堂般的帝王生活,而“人間”則是指夢醒之后回到殘酷的現實的亡國之君的囚居生活。落花隨著流水飄散、遠逝了,春天也將匆匆地逝去,一片凄然,是在喻國破家亡的處境,現在的生活與過去的比較,已有了天上人間的差別。同時,也暗示了夢境與現實的對照,照應了“夢里不知身是客”。夢境里,是歡樂,是過去的那種安逸、舒適的享樂生活,“一晌貪歡”暫時忘卻了現實的悲苦處境,而夢醒了,卻依然要面對冰冷殘酷的人間生活。作者長嘆“流水落花”,春去人逝,“天上人間”是詞人對亡國后生活現狀的哀嘆,暗示了詞人悲痛欲絕的內心世界。

夢境和現實,過去和現在,歡樂和悲哀,概括起來便是“天上人間”,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夢境如此短暫、歡樂,卻暗示了現實的漫長、痛苦,反襯手法的運用,極其生動地反映了詞人痛苦悲愴的心境。身陷異國,“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他感到失國的悲哀、處境的艱險,使這位敏感的詞人體會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紅樓夢》第二十七回)的痛苦。恍如一夢,而歷史已改寫了朝代,對故國的思念令他痛徹心肺,卻只能寄托于夢中了!

“流水落花”春意闌珊,充滿了憂傷與怨恨,給人一種凄楚、清冷而凄美的意境,啟發感動讀者。李后主詞中,常以水喻愁、以水喻恨,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等。這首詞中同樣寫到流水,那遮不住、切不斷的流水,承載著落花把春天給帶走了。水不倒流,時不再來。暗示了“故國不堪回首”,江山易主,難再相見的現實。“春去也”飽含了詞人的多少留戀、惋惜和無可奈何的悲哀!春歸何處?天上?抑或是人間?誰能告之呢?這“天上人間”的感嘆,讓人感到空間的廣闊和時間的悠長,在不盡的余味中留給讀者以無盡想象的廣闊天地。

這首《浪淘沙令》沉摯深刻地抒發出李后主國破身亡發深哀巨痛,讓讀者深深感染了詞句中的血淚,潮濕了我們的心,似乎一幅清晰、凄美、冷落的畫面呈現在了我們眼前――在這凄冷的下著綿綿春雨的深夜里,一位滿懷著哀傷惆悵的落魄的亡國之君,身上單薄的羅衾抵擋不了五更天的寒冷氣溫,他發髻凌亂了,依靠著欄桿,聽著簾外潺潺的流水聲,望穿春愁,獨自感傷。哀嘆春即逝,落花隨流水,且有故國夢魂中的悲愁情懷。天上人間的變更,人生境遇的變遷,那斷人腸的相思,正似那淅淅瀝瀝、綿綿不斷的春雨折磨著這位敏感的詞人的心。夢回故國,人生天上人間的改變,怎能不令他心碎沉痛呢?

李煜雖是不幸的一生,悲劇的一生,卻創造了不朽的詞作,藝術也給了他不朽的生命!清代著名學者王國維說:“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以此點評李煜的詞是十分精當的了。

參考文獻:

[1]張璋、黃畬:《全唐五代詞》(卷四),古籍出版社,1986。

[2] 曹余章:《歷代文學名篇》,教育出版社,1990.6。

[3] 曹礎基:《中國古代文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8。

篇2

最浪漫的夢――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最浪漫的夢當屬李白的夢。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中,以浪漫的筆調抒寫了夢中漫游天姥山的迷人境界,充滿了熱烈奔放的激情和富于幻想的氣魄。“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霓明滅或可睹。”瀛洲是古代傳說中的海外仙境,虛無縹緲,不可尋求,而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時隱時現,真是勝似仙境。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寫夢游奇境,卻并非真正依托于虛幻之中,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覺“世間行樂亦如此”。

最有抱負的夢――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最有抱負的夢當屬陸游的夢。陸游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有“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豪言。此詩前三句寫夢因,詩人白日憂國憂民,才會在夜闌臥床睡眠中“有所夢”,而倘若不是“僵臥”、不是“夜闌”,就不可能有夢的出現。故“僵臥”與“夜闌”是夢境產生的前提。第二句“尚思為國戍輪臺”寫夢境產生的主觀因素。如果詩人沒有為國戍邊的情懷,就不可能有“鐵馬冰河入夢來”。第三句中“風吹雨”寫夢境產生的外界條件。可以說,正是有了“風吹雨”這一外界條件,詩人才在似睡非睡、模模糊糊之中生出“鐵馬冰河”的夢境來。最后一句,寫夢境。與詩人其他通篇記夢的詩作有別,此詩寫夢境獨樹一幟。全詩由夢因而引出“鐵馬冰河”的夢境之后便戛然而止,給人留下更多聯想、想象的空間。人們盡可以據此夢境展開豐富的想象,具體想象詩人當年是如何身披鐵甲、手持兵器、騎著那披鐵甲的戰馬馳騁沙場、英勇殺敵,作此詩時他又是如何夢縈神牽“九州同”的。

最傷感的夢――《琵琶行》

最傷感的夢當屬白居易詩中的夢。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汝淚紅闌干”之語,這是琵琶女早年“鈿頭云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的春風得意與中年“門前冷落鞍馬稀”、晚年“嫁作商人婦”獨守空閨巨大反差的最好體現。日有所思,則夜有所夢,所謂“忽夢”并非偶然,“夢啼”也是白日情感的再現,回憶風光的往事,面對眼下的痛苦遭遇,她不由得老淚縱橫,脂粉合流。其實,這又何嘗不是詩人所做之“夢”呢?

最愁腸百結的夢――李煜《望江南》

最愁腸百結的夢當屬李煜的夢。李煜在《望江南》中寫道:“閑夢遠,南國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暮,蘆花深處泊孤舟。笛在月明樓。”李煜在亡國后所作的詞,有不少都和夢有關。這首《望江南》描述的是夢中游覽江南所見。從開篇“閑夢遠”三字句中看得出作者正陷入深沉的愁夢中,精神迷離,那如煙的往事雖仍縈回在腦際,卻如夢一樣遠不可追了。曾經有過豪華奢侈生活的李煜,入宋以后所思念的都是往日的生活情景。南國,指江南,也就是他的故國。江南此時正逢清秋節,而此刻的自己呢?作者一字未提,只留下空間給人們以思索。我們可以想象一下,被幽禁在小樓上的李煜正愁腸百結,神馳千里之外。“千里江山寒色暮”是在描寫故國風景;“寒色暮”,是對千里江山遼闊秋景的進一步描繪;“蘆花深處泊孤舟”,蘆花,潔白似雪,叢生攏聚,而有一孤舟正隱隱藏于蘆花叢深處,有種超然塵世之外的感覺。也許對于李煜當時的“囚禁之身”來說,這樣的隱士生活也值得向往。“笛在月明樓”是收尾,這尾景倒有一番清幽別致之情。明月滿樓,笛韻悠悠,令人留戀。試想,此刻詞人已經醒了,正對著明月,怨懷無托,這凄清的色調著實令人嘆惜。

篇3

2、離恨卻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

3、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覺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

4、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無題二首》

5、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吹畫扇。——納蘭性德《木蘭詞》

6、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唐多令》

7、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張泌《寄人》

8、一場寂寞憑誰訴。算前言,總輕負。——柳永《晝夜樂》

9、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陸游《釵頭鳳·紅酥手》

篇4

李煜繼位之前,南唐國勢已走向衰落,他的父親在后大的攻勢面前,最終將江北領土割讓,南唐和后周隔長江對峙,但面對后勁的發展勢頭,南唐上下只是聽從命運的安排,已經無力挽救敗勢了。25歲時繼位,他不理國事,而一味地放縱自己的愛好。李煜非常信佛,用宮中的錢招募人為僧,金陵的僧人多達上萬。他退朝后,就和皇后換上僧人的衣服,誦讀經書。僧人犯罪不依法制裁,而是讓他誦經,然后赦免。他茍且偷安,生活奢華,常常在宮中營造銷金紅羅幕壁。鑲以白金和玳瑁,并插上奇花異草,題曰“錦洞天”,與皇后周憲于其中作詞嬉戲;每到七月初七,就命人用紅羅絹裝扮成月宮天河的情景,為作詞創造靈感。他沒有皇帝,特別是周世宗那樣的豪氣和統一天下的壯志,所以對軍事不感興趣,即使有將領提出,他也是極力壓制。文武大臣也只好隨他一起等待著北宋軍隊來收拾南唐了。

李煜從本質上說是一個文人,一個杰出的詞人。他多才多藝,不僅文章出眾,而且擅長書法和繪畫,造詣頗深。在富有才華的父親和當時文化環境的熏陶下,他的詞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加上他喜歡的大臣馮延已也擅長填詞,君臣之間切磋技藝,最后將疆土切磋完了,但詞的成就卻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的詞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描寫宮廷之豪華奢侈以及風花雪月之類的內容;二是體現極度憂愁的心情;三是亡國之后在被軟禁時寫的反應亡國之情的詞,這是他詞成就最高的時候。

作為一國之君,李煜在強敵面前不思進取,不積極備戰,而是借酒消愁,但宋軍不是幾壺酒可以澆走的,厄運終于來臨。天寶七年(974年)的秋天,趙匡胤派使者請他去開封,他托病沒去。不久宋軍將金陵包圍。前線將士拼死抵抗時,他還在宮中填了一首《臨江仙》:“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輕粉雙飛。子規啼月小樓西,玉鉤羅幕,惆悵暮煙垂。別巷寂寥人散后,望殘煙草低迷。爐香閑裊鳳凰兒。空持羅帶,回首恨依依。”據說這首詞還未寫完,宋軍就攻陷了金陵,最后三句還是后來補上的。當年臘月李煜便做了俘虜,后被封“違命候”,實際上是享受高級待遇的亡國奴。

篇5

【關鍵詞】李煜詞 抒情特色 白描 景中寓情 直抒胸臆

李煜的詞是中國古代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份寶貴遺產,歷代詞家推崇它,廣大讀者喜愛它。那么它的魅力何在呢?我認為,那正是源于他那無與倫比的抒情特色。李詞的抒情特色,具體表現在作者懷著純真深摯的感情,抒發的是人生經歷中最真切的感受,或用白描,或是景中寓情,或是直抒胸臆,以及運用多種修辭來提高作品的表現力,使作品自然明凈,含蓄深沉。

李煜詞中的情如此動人,首先得益于他善用白描手法形象地刻畫人物內心活動。王國維稱贊李煜的詞“神秀”。“神秀”在哪里呢?我認為,“神秀”就是洗卻鉛華,純用白描手法表達人物內在神韻的功力。李詞的語言極為平易,從不用生僻的典故,文清字順,語雖淺而感情卻很真摯。例如《清平樂》:“別來春半 / 觸目柔腸斷 / 砌下落梅如雪亂 / 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 / 路遙歸夢難成 / 離恨恰如春草 / 更行更遠還生”。這首詞是作者思念其七弟的作品。全詞以寫“愁”開頭。“別來春半”,點明這是寫離愁;“觸目柔腸斷”五字寫出了相思之苦,這五字毫不掩飾,毫無艱澀之意,卻道出了一片深摯的手足之情。“砌下落梅如雪亂 / 拂了一身還滿。”此句寫臺階下落滿點點梅花,凌亂似雪,落在人身上,拂去一身又來一身,這豈不是詩人愁苦心情的體現嗎?最令人嘆服的是末句“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離恨綿綿,遙無盡期。用隨處生長的春草比作離愁別恨,更說出了愁緒的旋生旋滅,排除不盡的意味,這春草和梅花一樣有相似處,在本質上和愁、恨有共通之點。這樣,李煜運用白描手法,以樸素的語言,準確地刻畫出細膩的內心活動,使作品達到了情景交融、形象鮮明的效果。

李煜詞中的情能引起讀者的共鳴,還在于他采用了景中寓情的手法,把抽象的思維融入景物描寫中,創造出寓情于景的藝術境界。如《烏夜啼》:“桃花謝了春紅 / 太匆匆 /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 / 相留醉 / 幾時重 /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此詞將人生失意的無限惆悵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是即景抒情的佳作。起句“桃花謝了春紅”,寄托出作者的傷春惜花之情;結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一氣呵成,益見悲慨。“人生長恨”似乎不僅僅是抒寫一己的失意情懷,而涵蓋了整個人類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種融匯和濃縮了無數痛苦的人生體驗的浩嘆。可以說,正因為李煜把不盡的情思融入具體可感的景物當中,達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從而達到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

另外,李煜還善于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把心底的苦痛悲哀直接宣泄出來,造成激蕩人心的藝術效果。李詞的最大魅力在于高度融合了真摯的感情,把沉積于胸間的亡國之痛、思國之悲直接抒發出來,揭示人生無常、美景不再,引起讀者“總是在失去以后才想再擁有”的強烈共鳴。比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 /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首詞直抒胸臆、深沉凄婉,語言明白如話又非淡而無味,抒發了詞人當階下囚之后無窮無盡的哀怨。

可以說,直抒胸臆這一手法貫穿于李煜的許多作品中。如《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中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這是以重筆直抒胸臆,點出自己的離愁。他的離愁,不是一般男女的離別之愁,而是失去故國的深愁長恨。這樣的深愁長恨,心中該是什么滋味呢?“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別是”就是不同于一般。這是君主變囚徒的滋味。這種滋味,后主親自嘗試,尚且說不出;凡人未能嘗試,如何能說清?此所謂“無聲勝有聲”,此種無言之痛,更甚于痛哭流涕之哀。這就是李煜的抒情方式,其撼人心魄的魅力可見一斑。

最后,李煜還善用比喻、對比、象征等將自己的情感抒發出來。我認為,李煜在抒情技巧方面最為出色的是比喻。例如前面提過的把“離恨”比作春草,寫出了離恨綿綿,旋生旋滅,那是不用說了。他尤喜用水來作喻,模擬他心中的愁恨。在他的筆下,水和恨融成了一體,水的深度和強度也就是恨的深度和強度。例如“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等等。這些詞句,通過水流的模擬,不僅賦予了愁恨以形態和動態,而且仿佛有著水的聲響,你會感到一種節奏、一種旋律在字里行間行進、回蕩。至于對比、象征手法的運用,也是相當出色的,如《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等,這里不一一細說了。由于李煜把自己的內心感受同高度的藝術技巧結合起來,使他的詞作無論是傷春離別,還是心懷故國的情思,都寫得哀感動人。

總的來說,李煜把詞這種特別適宜抒情的詩歌形式發揮到了極致。他不但敢于把激情化為詞,也善于把激情化為詞。感情本身多么深厚,他就表現得有多么深厚。有人說,優美的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那么,李煜的抒情詞就是凝固的感情。李煜,這位“詞中之帝”,他的詞必將在我國文學史上長久地綻放出奪目的光彩。

【參考文獻】

[1]游學恩等主編.中國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2]王國維.人間詞話.

篇6

李煜的爺爺李深諳此理。他起于草莽,是拼殺出來的。他深知帝王的責任重大,必須全力以赴,分不得心。有一次,他發現太子李在屋里擺弄樂器,立時勃然大怒,把他大罵了一頓。第二天還不解氣,又罵了一頓。第三天還罵,一連罵了三天。可見的確把他氣壞了。但人的性格、愛好、氣質等等是環境造就的,不是打罵可以改變的。李愛音樂,喜歌舞,也是填詞好手,成天沉湎于這些玩意兒。他即位后南唐就走下坡路,稱臣于后周,自己關起門來穿黃袍,稱孤道寡,對外只是“國主”而已。李死后,陰差陽錯,六王子李煜繼位。他也是一個優秀的文藝人才,他字好,畫好,精通音律,能詩善文,更以詞見長。他一心都在文藝創作上,根本沒有心思治國。他分不清誰是忠臣,誰是奸臣。用人是亂點鴛鴦譜,瞎來一通。他也不懂得軍事,宋朝的大軍都已經兵臨城下了,他還死活不相信。他也不懂得政治,做了俘虜,被人押到汴京,被軟禁起來之后,還一而再、再而三地填詞,抒發對往昔帝王生活的懷念。

這位公子哥兒被押到汴京后,趙匡胤對他落實政策,免去了羞辱人的受降儀式,還封了一連串虛銜,什么光祿大夫啊,檢校太傅啊什么的。宋朝還專門為他建造了一處不小的院落,叫做“禮賢宅”,生活是沒有問題的。總之是養起來,看起來。如果懂得政治,他應該學學先輩劉禪,說“此間樂,不思蜀”。這樣才能消除大宋皇帝的戒心。可是,這位割據政權的皇帝根本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而一味地傾訴故國之思。據考證,那首膾炙人口的《浪淘沙》寫于公元978年,即他被處死那年的春天: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詞當然是好詞,絕妙好詞,足以流傳千古,但從政治角度看卻太糟糕了。他寫這首詞的時候,大宋皇帝已經是趙匡胤之弟趙光義。他與趙匡胤有所不同,不那么好說話。況且,安置好李煜本來是為了安撫南唐人心,是一種政治姿態,隨著時間一年年過去,局勢慢慢地趨于穩定,這廢帝的價值也就大不如前了。對于這些,李煜全然不懂,還是一味地刺激光義先生。

此詞一出,趙光義的耐心終于到了極限。我好吃好喝待著你,還要怎么著?你是“人還在,心不死”啊!兩個多月后,農歷7月7日,七夕節,也正好是李煜的生日,光義先生派人送來了一壺美酒。缺乏政治經驗的李煜感到一陣欣慰,美美地喝了一口。不料立刻腹如刀攪,倒于地上,身體抽搐,頭足相連,氣絕身亡,結束了兩年零八個月的階下囚生活,也結束了41年的人生旅程。史稱,他喝下去的是牽機藥。

設想,如果李煜專門從事文藝工作,不去做什么帝王,一定會有更大的成就。不過也難說,“文窮而后工”,如果沒有作為被俘君王的經歷,他大概寫不出這些伴著淚水的好詞來。而且,文化成就也不見得比政治成就遜色多少。歷史上皇帝不知道有多少,能被人熟知的卻極少,而李煜卻成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永不隕落的明星。

不但如此,連南唐這個“國家”也因他而聞名。不過,話說回來,從個人命運看,如果李煜不做皇帝,就不會在41歲時就丟掉小命,老百姓也可以少遭些罪。

詞中說,“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這里的“文采”和“”,如果作狹義的理解,認為完美的帝王除了文治武功之外,還應該精于琴棋書畫、詩詞歌舞,那可能是不對的。歷史上藝術造詣高的帝王,沒有真正優秀的,因為他必然分心。李煜之前有大唐朝的唐玄宗李隆基。他開頭不錯,后來熱衷于藝術,結果導出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李煜之后是大宋朝的宋徽宗趙佶。他書法繪畫都一流。結果呢,和兒子一同被金兵抓到東北,客死他鄉,本人成為南宋和北宋之間的界碑。

就是表面上看來成功的帝王也不是真的成功。乾隆自稱“十全老人”,自我感覺特別好,覺得自己各方面都很棒。他追求十全,寫了3萬多首詩,沒有一首給人留下印象的。如果他把寫詩的功夫用在治國上,應該還可以做些有益的事情。

篇7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尤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937年-978年),又稱李后主,字重光,祖籍徐州。為南唐的末代君主,亦為五代時出色的詞人。李煜原名從嘉,后以“日以煜之晝,月以煜之夜”之意改名李煜。號鐘山隱士、鐘峰隱者、白蓮居士、蓮峰居士等。雖然李煜在政治上雖庸駑無能,但他的藝術才華卻非凡。李煜工書法,善繪畫,精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是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的詞人,被譽為詞中之帝,作品千古流傳。

登基為帝 勵精圖治

李煜是南唐元宗(南唐中主)李的第六子。由于李的第二子到第五子均早死,皇太子李弘冀在毒死叔父李景遂后不久也死了。李打算立李煜為太子,故封李煜為吳王、尚書令、知政事,令其住在東宮。宋建隆二年961年,李遷都南昌并立李煜為太子監國,令其留在金陵。六月李死后,李煜在金陵登基即位,當時年僅25歲。

李煜接手時的南唐是個不折不扣的爛攤子。國庫不豐,又屢興干戈,還要不停地向北方上貢。南唐在多次戰爭中精銳盡失,剩下的大多疲憊不堪,士氣低落。同時國中大臣一直精于弄權。自南唐開國后,就有宋齊丘和孫晟結成兩黨,爭斗不已,互相攻擊,造成了極大的內耗,前主李和中主李均不勝其煩。雖然如此,李煜還是打起十二分精神來打理國家,力圖給死氣沉沉的南唐帶來一點改變。

即位初年,李煜也確實勵精圖治,賞罰分明。他建立龍翔軍,操練水戰,以備不時之需。金陵烽火使韓德霸負責京城治安,但此人飛揚跋扈,經常無故欺壓百姓,國子監教授盧郢打抱不平,將韓德霸拉下馬來,痛揍了他一頓。韓德霸來李煜面前哭訴,李煜毫不手軟,立即革了韓德霸的職。人們都為后主如此干脆利落的手段而眼前一亮,此事一時傳頌江南。李煜一直想物色一位杰出的宰相,來輔助他挽狂瀾于既倒。他也試圖發揮韓熙載的作用,卻因無法接受一個放蕩不羈、縱妾賣春的人來做宰相,這件事情最終不了了之。他時常大力稱贊那些為國家作出貢獻的人,比如陸昭符入宋不辱使命,集賢殿學士徐鍺,守正不阿,為國選拔了許多英才。這讓滿朝上下心服口服,一時人心思進,南唐氣象為之一變,國家也獲得暫時的安寧。

危機四伏 奉宋正朔

日子一長,李煜就被暫時的安定蒙蔽了,放松了警惕,開始胡作非為起來。李煜佞佛,每次散朝以后,就和皇后換上僧服,開始頌經拜佛,天天如此,以至于他臉頰上長出了一個贅瘤。除佞佛之外,他還愛下棋,為了和他的近侍下棋,他常常拒絕召見大臣。無聊之余,他又琢磨著怎么樣改進造紙和制硯的技巧,好紙好硯是造出來了,政事卻也荒廢了。后主李煜在這邊悠游度日,趙匡胤統一天下的網卻越收越緊了。

966年,北宋在滅掉后蜀之后,將兵鋒指向了南漢,為了節省點氣力,同時為了考驗一下南唐的忠誠度,趙匡胤降旨,讓南唐后主給南漢寫封勸降信。李煜雖然照辦了,但也被這種羞辱深深地刺痛了。他打算奮發圖強。次年三月,李煜下令讓兩省侍郎、諫議大夫、給事中、中書舍人、集賢勤政殿學士等,分班于光政殿值夜,召對咨詢,指陳時政,論古今得失,往往進行到深夜。這架勢看起來很不錯,但大家提了很多建議,李煜卻不知道怎么采用。過了一年之后,他見局勢沒有什么變化,就故態復萌,又開始宴樂游玩。他幼稚地認為只要自己不停地上貢,以誠相待,趙匡胤就會放過他,任他偏安于東南一隅,延續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故事。所以,他聽不進去大臣們的勸告。

970年,北宋傾力猛攻南漢,邊防空虛。南唐大將林仁肇上言,愿“假臣兵數萬,出壽春,渡肥、淮,據正陽,可以收復江北全境。”李煜害怕會得罪北宋,拿出前主李“保境安民”之令,曰:“無妄言,宗社斬矣。”趙匡胤忌憚林仁肇的威名,就使出了一招反間計,他拿出一副林仁肇的畫像給南唐的使臣看,說這是林仁肇準備來投降的信物。使臣回來一匯報,李煜就信以為真,立即派人鳩殺了林仁肇,自毀長城。林仁肇死后,將士離心,南唐國勢愈來愈弱,已是日薄西山了。

淪為亡國奴 以詞言志

開寶七年(公元974年)的秋天,趙匡胤派使者來請李煜去開封。李煜清楚請去就回不來了,于是就說有病,沒有去。不久,冬天到來的時候,趙匡胤的軍隊就渡過長江,將金陵包圍了。前線將士拼死抵抗的時候,李煜還在宮中填了一首詞《臨江仙》: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輕粉雙飛,子規啼月小樓西,玉鉤羅幕煙垂。別巷寂寥人散后,望殘煙草低迷。爐香閑裊鳳凰兒,空持羅帶,回首恨依依。據說這首詞還沒有填完,宋軍就攻陷了金陵,最后的三句是后來補上的。當年臘月,李煜做了北宋的俘虜。后來被押送到了北宋首都開封。因為李煜曾經對宋稱臣,所以趙匡胤沒有殺他,而是封了他一個違命侯,實際上是名副其實的亡國奴,享受高級待遇的亡國奴。當了囚徒,李煜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雖然吃喝不愁,但身份畢竟不同了,也不能隨心所欲地生活和享樂了,再加上亡國之痛,所有這些切身的體會,李煜都融進了詞中,由此誕生了詞史上最為感人,成就也最高的作品。這方面有三首詞最具代表性。

其一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尤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其二是《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闌,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其三是《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沉腰潘鬢銷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在生命的最后時期,李煜的詞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他的詞沒有絲毫的雕琢痕跡,純粹是天然而成,可謂鬼斧神工。歷代成就高的詩詞都是將感情和藝術手法融為一體的,一般的詩詞,不是太通俗,就是太晦澀,不能使讀者很通暢地理解他的感情,而李煜的詞就將兩方面的因素都神化性地融合到一起,口語一樣的語言包含的卻是一般人難以有的也難以體會到的感情。李煜的詞達到了最高境界,也取得了最高的藝術成就,為兩宋詞的發展開拓了眼界。

《虞美人》葬送一代詞人

篇8

據說胭脂從商紂時期就有了,是燕地婦女采用紅藍花葉汁凝結為脂而成。所以胭脂最早叫燕脂。

胭脂的做法是把盛開的紅藍花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缽中反復杵槌,紅藍花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淘去黃色后,即成鮮艷的胭脂。《紅樓夢》里還要精致些,連吃的鵝脯,都叫胭脂鵝脯。

在東方女子的美容史上,胭脂大浪淘沙,是不可替代的永久時尚品。上官婉兒的紅梅妝,楊貴妃的額飾,唐代豐腴,漢代飄逸,多少關于美的時尚與習慣倏忽過眼,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唯有胭脂,得以代代流傳,一直是女子閨房之最愛。

女子愛胭脂,簡直到了癡迷的地步,十二少送了如花一小盒胭脂,就將一個鮮活女子的人生,絲絲扣在了這方寸間。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男人越發剛猛,女子愈加秀美,號角與胭脂,剛柔相對,界限清晰。女子注重外表美的歷史源遠流長,男人關于掠奪和占有的野心無限膨脹,于是,暈染胭脂的女人逐漸淪為了男人的附屬品。

和最愛的女子一起研制胭脂膏子,是世間最艷麗的浪漫。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李清照的這句詞,倒像是洞悉了寶黛情愁。

周汝昌先生曾說:雪芹是有紅則喜,失紅即悼;與紅相依為命。所以,《紅樓夢》中,胭脂桃花齊燦爛,千紅萬艷,落紅無數。寶玉不但喜歡給丫頭們淘澄胭脂(曾經不小心濺在衣服上被黛玉看見),他還喜歡和林黛玉一起制胭脂,匆忙去上學還不忘回頭囑咐,讓黛玉等著他回來一起研制,他還愛吃、丫環嘴上之紅胭脂,雪芹深懂女兒,所以,寶玉也是“胭脂癖”。他將對眾多冰雪女兒的憐惜,化解到一方小小的胭脂中,探尋,解密,深愛,分享。

胭脂還有一個功能,就是掩飾。掩飾臉上的蒼白落寞,胭脂解讀身體密碼,桃花填充心靈寂寞。所謂桃花美人胭脂淚,多半是深閏寂寞,暈一抹胭脂,嘆一回桃花深淺離人淚,有著明月皎皎照我床的凄冷和無奈――男人流連在別人的床上,或者干脆離家不歸,去求官出仕,剩下一個年輕女子,獨守深閨,細數悠長時光。會失眠,會在半夜起來看月亮,思念折磨人啊,會奪走女子臉上的紅暈,缺少了愛情的滋潤和陪伴,從身到心都是空靈的。

于是,對鏡梳妝便是大事,細細描畫唇眼,將小盒子里的胭脂,用銀簪子挑一點,暈在兩頰,不一會兒,一個唇色飽滿、氣色宜人的美人馬上就出現在鏡子里,胭脂掩蓋下的美人們,裊裊走出深閨,在花園里坐一會兒,給長輩請個安,一天的時光就過去了。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這樣開心的少女們,芙蓉嬌面,眼波如水,她們的快樂與好氣色,一定不是胭脂暈染出來的。

李煜在失意的時候寫:桃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胭脂淚的故事太凄婉,讓人不忍,又讓人難忘。

傳說曹丕強娶民間女子郭靈蕓的時候,成親路上,郭靈蕓一路流淚,在轎中用把錫壺接了,竟是紅淚如血。女子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只好一任淚雨紛紛。從此,留下一個關于紅淚的傳說,也稱胭脂淚。淚染胭脂家鄉遠,李煜落寞,只因毀在一個才字上,家國不保,美人的命運,則多半毀在一個美字上。

篇9

??李煜

“萬丈穹廬人醉,星影搖搖欲墜”“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沒有人說過你喚作何,也沒有人訴過喚我作何。在月滿西樓中,所有人在自己繪成的天空里化作蝶,卻又在自己的天空中迷失。楊柳岸,不再是曉風殘月,空留一片亂紅癡舞。癡舞,誰舞?自是雨落天涯蝶茫茫。

茶霏,湖畔悵惘的心

香茗,碧螺春的香氣彌漫在夕陽殘紅下的湖畔涼亭中。

古人愛品茶。

我只是喜歡在無人時一個人喝著古人似乎認為高雅的水,卻不懂何為品茶。別誤會,湖畔的心依舊年輕如朝陽東升,只是太愛思考,哦不,太愛欣賞。

是啊,多喜歡欣賞古詞的婉約,常常在涼亭中懷揣一本詞,看湖中煙波漫漫,望夕陽余輝西斜。然后閉目,意境如潮水心中長流,那時,只是希望融進一片湖藍中,靜謐的嘆起春花秋月,嘆起胭脂淚醉,嘆起人生若只如初見。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湖畔誰見悵惘的我,悵惘的心滿懷一切天空在湖畔清吟一曲《浪淘沙》?

晚涼天凈月華開,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

好多次夢見那只蝶,墜落天涯,只剩一縷青灰。

心向往之,蝶卻碎。

碎蝶,過往月下舊事

一件一件的舊事,一段一段的回憶,就像一場電影,切換鏡頭后映在月下一只蝶的世界中。那只是一只蝶,無言癡癡地望著月滿西樓。

這只蝶自由爛漫,卻又孤寂難當,它太喜歡在崖邊追逐太陽東升西落,最后落在故鄉的云層后。然后一只蝶識了另一只蝶,她們一起在崖邊追逐太陽。

我喜歡月,如古人般偏愛它,似乎月華如水的夜晚總有回憶的影子倒映。亦或虛無飄渺如心事,亦或真實如斯。那是,一個旅者的心事。月在黑暗與零星中揚面,清寒與冷傲占據了一切。

一直在想,如果有一天月在我的面前像一個朋友,會是如何?“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未免可笑了些,也許有一天月與我近在咫尺,卻因它的清寒,讓它距我遠如天涯。

悵惘心,月下事,還有那破碎的蝶,不知這些,算不算心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迷離中蝶的世界與天空,便是心事草叢生的原始土地。

篇10

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歌素來以明白曉暢、樸實自然見長,字句之間無一虛處,皆可推敲斟酌。這首《夜雪》是白居易詩中以雪為題材的諸多作品之一,不拘一格,獨具匠心。全詩短短二十字,并未直接寫及深夜雪落的景致,既不做色彩刻畫,也不見姿態臨摹,卻生動傳神地表現了夜間雪深人寂的光景,讀之意蘊無窮。詩人從他處落筆,進行多角度的側面描寫,構思精巧。我們亦能從這寂寥的氛圍中感受到其貶謫后無處排遣的苦悶心境。

總體而言,整首詩充分調動了讀者的感官功能,分別從觸覺、視覺和聽覺著墨,詩句平易自然。首先,白居易從“已訝衾枕冷”起筆,僅一個“冷”字,進行觸覺描寫,暗示正值夜半時分,涼意襲來,詩人醒于衾枕之間,照應了“夜雪”的題目。花間詞人溫庭筠的《更漏子》中便有“夜長衾枕寒”的說法,而南唐后主李煜《浪淘沙令》中一句“羅衾不耐五更寒”更為后人熟知。一個“訝”字將詩人從渾然不覺的夢境中突然醒來的神情刻畫到位,也將雪“落地無聲”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其次,詩人寫到的“復見窗戶明”是雪夜中的視覺感受,因為夜晚是黑暗的,詩人能夠看到窗戶明亮,是由于地面積雪反射的亮光。此外,我們從古人孫康寒夜映雪苦讀的典故中可以窺測到雪落后如此這般的情景。這兩句是寫人的所感所見,雖全用側寫,卻扣題很緊。當然,我們僅從“衾枕冷”和“窗戶明”這些特殊的現象并不能完全推測出一定有雪。于是后面兩句詩人筆鋒由隱約含蓄的暗示轉入直接明白的敘述,“時聞折竹聲”從聽覺角度出發,讓讀者清楚地感知到“夜深”和“雪重”。在深夜屢屢聞聽“折竹聲”也愈加顯示出雪夜的寧靜。全詩布局井然,層層推進,從觸覺、視覺、聽覺三個層次敘寫,一波數折,曲盡其貌其勢、其情其狀。結尾句以有聲襯托無聲,使全詩的畫面靜中有動、雋永清新,真切地呈現出一個萬籟俱寂、銀裝素裹的清寧世界,詩人徹夜無眠的孤寂也表露無遺。有人說“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一句與王維詩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有異曲同工之妙,誠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