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翻譯范文
時間:2023-03-19 20:30: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記承天寺夜游翻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準備脫衣入睡,恰好看到這時月光從門戶照進來,于是高興地起身出門。考慮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的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院中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2、《記承天寺夜游》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可是沒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里面有多少貶低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閑的。自比“閑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
3、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透露出作者在貶低中雖感慨幽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達了作者對月光的愛慕抒發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對自然生活的向往與欣賞,和用與“閑人”相對的“忙人”(朝廷官員小人)的鄙夷與諷刺。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正如梁衡先生所說,這兩篇文章確有很多相似之處。
首先,這兩篇文章都是大作家經歷大苦痛之后的精神沉淀之作。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責授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署公文。名為貶官,實為流放。但對剛從“烏臺詩案”中九死一生的蘇軾來講,這已是朝廷給他的天大的恩典,怎么還敢有非分之想呢?然而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蘇軾在黃州的五年時間,創造了中國文化史上許多經典作品,比如前后《赤壁賦》、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以及號稱天下第三行書的《黃州寒食帖》,還有本文所要論及的散文精品《記承天寺夜游》。在這篇僅有85個字的文章中,已經46歲的蘇軾既對政治心灰意懶,又無法完全捐棄自己的政治抱負,既欣然陶醉于自然美景,又時時透露出被貶的悲涼。
張岱也是一個內心里有大苦痛的人。他寫《湖心亭看雪》的時候,明朝已經被清朝所滅,舊時代已進入了歷史的廢墟里。然而已過天命之年的張岱卻對那個昏庸腐朽的王朝充滿了眷戀,誓不仕清,披發入山,著書以終,雖然時常斷炊,但此情不改,矢志不渝。作為文人的張岱,手中一根筆管自然無法去對抗滿清的鐵馬金戈,但它卻以文人特有的敏感和細膩的筆調,為無數明朝忠臣遺老們構筑了一個夢,在另一個時空中實現了自己反清復明的理想。這就是“殆為明末散文壇最高的成就”的《陶庵夢憶》與《西湖夢尋》②。《湖心亭看雪》是《陶庵夢憶》中的名篇,它是夢,卻又是破碎了夢,是夢醒后無路可走的千萬孤獨,是寄予了作者亡國之痛和故國之思的大苦痛大悲哀之作。
其次,盡管二者都寫大苦痛大悲哀,但這種痛苦和悲哀卻表現得極為含蓄,就像一幅簡筆水墨畫,平靜中和,不急不厲,從容淡定。在寫法上,分別由一個“閑”一個“癡”字總領全篇,如一粒沙中看世界,融萬千思緒于一爐。梁衡先生在分析這兩篇文章的寫景手法時所說:“月光的色相大致是青的,她不象紅那樣熱,也不象綠那樣冷,是一種清涼之色,有一種輕柔之感。”③
正是基于以上兩點認識,筆者嘗試從結構、語言、情感三個角度對這兩篇文章進行了整合閱讀。
一、結構:起承轉合
律詩四聯“起承轉合”之說,就現存文獻來看始于元代的楊載、范Z兩家。后來“起承轉合”一說作為一種文體的章法結構,成為八股文章法結構的基本特征。明清人對此一直有贊成、反對兩說,但卻都認可其作為“訓蒙之法”的存在,并一直延續到今天。④
所謂起承轉合,簡單來看,起就是起因,是文章的開頭;承就是事件的發展;轉是事件發展中的轉折;合就是對該事件的議論,是結尾。
元人楊載(仲弘)的《詩法家數?律詩要法》對律詩的起承轉合有經典論述:
破題――或對景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題起。要突兀高遠,如狂風卷浪,勢欲滔天。
頷聯――或寫意,或寫景,或書事、用事引證。此聯要接破題,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
頸聯――或寫意、寫景、書事、用事引證,與前聯之意相應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
結句――或就體接,或開一步,或繳前聯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場,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盡而意無窮。⑤
從這段經典性論述中,我們不難看出起承轉合的要領所在:起就要突兀高遠;承要承接“起”,繼續推進,抱而不脫;轉必須要有變化,池水興波,出人意外;合要收束全文,言盡意豐。
《記承天寺夜游》與《湖心亭看雪》兩篇文章就是符合起承轉合要求的典范之作。
《記承天寺夜游》是整體一段,如果我們按照起承轉合,可對文章做如下處理:
【起】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承】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轉】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合】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起”處簡潔,異峰突起;“承”處承接開頭,穩步推進;“轉”處寫月,承接上文“懷民亦未寢”的驚喜,在驚喜之外又別有驚喜,寥寥幾筆白描,境界全出。結尾一個“閑”字,頗具深意,言有盡而意無窮。
《湖心亭看雪》兩段文字,如果按照起承轉合的思路,可以做如下處理:
【起】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承】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轉】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合】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起”處一個“獨”字籠罩全篇,奠定了一種孤獨凄清的情感基調;“承”乃是對在去往湖心亭的路上看到的自然之景的白描,更加渲染了有限的個人在無限的天地之間一種茫茫的無著落感;“轉”處筆鋒一轉,突然寫到湖心亭中的人。“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這一不合常理的對話,讓讀者與“金陵”和“客”這兩個詞突兀相遇。“金陵”乃是明朝都城,而“客”字實際上是作者在強調自己始終耿耿于懷的客的身份。自然,這兩個金陵人是客,張岱是浙江紹興人,現在在杭州也算客,可是更為重要的是,作為明朝遺民的張岱流落在清朝也是一個客,他念念不忘的依然是他的大明朝,他的國都金陵,那才是張岱的家。一個“客”字流露出張岱強烈的故國之思與亡國之痛。“合”的部分以“癡”字做結,這個“癡”字出自舟子之口,但作為無知無識的舟子自然是無法走進張岱孤獨的內心的,可他說的這個“癡”卻又無意中戳痛了張岱復雜糾結的內心,成了他一生心事的最好注腳。
二、語言:善用白描
白描本是中國畫的技法之一,指單用墨色線條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畫法;白描也是文學表現手法之一,主要用樸素簡煉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詞藻修飾與渲染烘托。在《記承天寺夜游》與《湖心亭看雪》兩篇文章中,都有非常精彩的白描處理。
眾所周知,古人寫月有很多名句,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然而寫月光的并不多,即使寫到,也是將“月光”直接寫出,缺乏對月光更加細致的描寫。原因何在?月光無形,無形的東西刻畫起來是最難的。
白居易名句“霽月光如練,盈庭復滿池。”將月光比作是白練,這是賦月光以質感,但“因過實而傷神”。李白名句“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是以聲寫月的典范。讀了這句詩,踏踏踏踏搗衣的聲音遠遠地傳來,我們不由地想到,這是家人在給戍邊打仗的親人趕制冬衣了。由此,即使李白不寫月光,那深秋凄清的月光也已經冷冷地照在了我們身上。這亦是以有形寫無形,但又“因過虛而傷質”了。
讓我們看《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是如何寫月光的: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這段文字之所以高明,是因為它無一字有月,s又處處寫月。以水的清澈透明寫月光之皎潔,以水中藻荇寫月光下竹柏的影子。用視覺的錯覺從反面敷墨,反彈琵琶,尺水興波,節奏感極強。另外,蘇軾的這幾句白描,用積水、藻荇、竹柏這些有形之物來寫無形之月光,用極簡的筆調營造了一種亦真亦幻、亦虛亦實的氛圍,沒有“過實而傷神”,也沒有“過虛而傷質”,恰到好處,甚是高明。
在《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張岱白描的是雪景,清冷之物,卻寫得委婉有致: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這個語段連用三個“與”好似潑墨一般,給人以渾然一體酣暢淋漓之感。以此為底,大筆輕輕一揮,長堤便赫然紙上,又輕輕一點,便是一座湖心亭,繼而一芥、兩三粒,真的是毫不經心,卻又如在目前。在這里,張岱一方面極寫天地之大,天地之茫茫無際,浩然無邊,一方面又極寫了長堤、湖心亭、小舟、舟中人之小,渺如塵埃。這種鮮明的小大對比,特別是用一種鏡頭推進的方式,讓我們感受到了孑然一身的張岱,在茫茫宇宙間無可措手的痛苦。另外,從大到小地推進式的白描,好似讓我們看到了張岱一步一步將自己逼進了一個堅硬的殼里的過程,這個殼如此的小又如此的堅硬!唉,天地如此之大,張岱又算什么呢?他又能做什么呢?于是,無力又無奈的明朝遺民張岱就這樣據守在了這個殼中,一輩子也沒有走出來。
三、情感:哀而不傷
《論語?八佾》中寫道,“子曰:‘《關雎》樂而不,哀而不傷。’”朱熹在《詩集傳序》中作了如下解釋:“者,樂之過而失其正者也;傷者,哀之過而害于和者也。”簡單來說,孔子認為《關雎》之所以好,是因為它表現快樂和哀傷都沒有過分,而是恰到好處,符合“正”“和”的中庸之道。與《關雎》相反,鄭國的音樂表達快樂過于,孔子對此是極力排斥的。《論語?衛靈公》中寫道,“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佞人殆。’”可見,“樂而不,哀而不傷”是孔子一種重要的詩學原則和審美標準。《記承天寺夜游》與《湖心亭看雪》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審美思想。
《記承天寺夜游》中并非沒有蘇軾的大苦痛。例如“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這一句中的“月色入戶”,是指月光照進門或者窗里來,此處的“戶”到底是當“門”還是當“窗”講,存在爭議,暫且擱置。既然是月色入戶,也就是月亮剛剛升起來的時候,應該是剛入夜不久。這個時間蘇軾已經“解衣欲睡”,這是否側面寫出了蘇軾的無聊苦悶呢?又如“念無與為樂者”一句,身邊沒有可以談笑取樂的人是否也暗示出蘇軾被貶黃州期間,身邊缺少可以交流的知己的一種生活狀態呢?再如“蓋竹柏影也”一句。蘇軾為什么要寫竹柏呢?竹子有節,寧折不彎,柏樹后凋,迎上傲雪。筆者以為,蘇軾寫竹柏,乃是在暗暗地表達自己對不合理現實的反抗態度和高潔自守的人格追求。可以說,這些都是蘇軾內心的悲哀和苦痛,但卻并不是以一種觸目的方式裸地表現出來,而是雖哀不傷的。
《湖心亭看雪》也同樣如此。這篇文章寫于明亡之后,可是文章開頭依然采用明朝的紀年,這本身就在刻意顯示自己與所處時代的格格不入。另外,張岱一個“獨”字已經將自己的孤獨的痛苦表露無遺,而其后又將自己內心的痛苦、掙扎、無奈、感嘆等種種復雜的感情融于茫茫雪景之中。而后,湖心亭上鋪氈對坐的兩人“見余大喜”,可是張岱卻喜不起來,這可以從一個“強”字看出端倪。“強”字人教版課下注釋翻譯為“盡力、竭力”,實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也。而且“強飲三大白而別”,倘若此時張岱內心喜悅,為什么不慢慢喝酒慢慢聊,而是要如此生硬決絕地離開?再者,“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這一有違常理的表述不正是張岱內心扭曲與糾結的外在表現嗎?然而與蘇軾一樣,張岱同樣將自己的這些苦痛深深地隱藏起來,倘若我們不去細細地品味,很容易被眼前的美景所迷惑而未覺詩人在繁華背后更深的悲哀了。
那么,蘇軾與張岱為什么都將自己內心的苦痛掩藏起來,力求“哀而不傷”呢?筆者以為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孔子奠定的“哀而不傷”的詩學傳統和審美原則對后世文學創作影響極大,蘇軾張岱都是其忠實的追隨者。
其次,迫于當時外在政治的壓力,不敢直接與現實對抗,而只能以曲筆表現之。
再次,這兩篇文章都是回憶之作,時間磨平了作者內心痛苦的棱角,故而呈現出來是平和中庸的。蘇軾寫《記承天寺夜游》的時候,已經是他被貶之后的第四年,此時他對黃州已經漸漸適應,不再像剛到黃州時那樣惶恐不安。而張岱湖心亭看雪是崇禎五年,也就是公元1632年的事,可他寫這篇文章的時間卻是明亡之后,也就是公元1644年之后,已經從明朝滅亡的夢魘中醒來的張岱開始用回憶的方式構筑自己的故國夢,這個夢孤冷卻又美好。
最后,需要補充的一點是,這兩篇文章共同采用這種“哀而不傷”的抒情方式,雖然作者內心所有的不平、反抗、悲涼、痛苦被掩之于美景之后,但是它們卻又不斷沖擊著那些美麗的表象,形成了文本內在意蘊與外在形式間的強大張力。
――――――――
參考文獻
①梁衡:《秋月冬雪兩軸畫――〈記承天寺夜游〉與〈湖心亭看雪〉的寫景欣賞》,《名作欣賞》,1983年第3期。
②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下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新1版第968頁。
③梁 衡,《秋月冬雪兩軸畫――〈記承天寺夜游〉與〈湖心亭看雪〉的寫景欣賞》,《名作欣賞》,1983年第3期。
④詳見張曉偉:《“起承轉合”之說的源流》,《文藝理論研究》,2015年第4期。
篇3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方法;興趣
在初中語文課堂上,文言文教學是最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同時也是教學的難點之一。如何提高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能力和閱讀水平,便成為了擺在廣大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針對這一部分教學問題,提出了教師首先要重點培養學生的興趣,其次還要進行方法上的指導以及情感的投入的引導等方法。旨在對初中語文的教學效果提供一定的經驗借鑒。
一、加強誦讀,培養文言語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反復朗讀,才能領會文章的要旨。大聲朗讀,口熟而成誦是文言文教學的特殊要求。文言文比現代文更講究韻律,古人之所以采用“吟唱”的方式來誦讀詩文,就是因為這樣做有助于對內容的理解。我們要求學生讀準字音,注意停頓,讀出語氣感情,讓學生在誦讀中理解文意、體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語言感悟能力。一些難句、長句一時領悟不透,學生在反復朗讀中就會逐步弄清其義,而且效果遠比教師指點好。
二、注意文中通假字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一種常見的現象。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對理解文章內容、正確解釋句子有著重要的作用。當我們對句子解釋不通的時候,就要考慮其中是不是有通假字了。如:《于園》中“于園在瓜洲步五里鋪,富人于五所園也”一句,其中的“步”通作“埠”,水邊停船的地方。《黔之驢》中“虎因喜,計之回;‘技止此耳”’一句,其中“止”通“只”,僅僅的意思。《論語八則》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句,其中“說”通“悅”,愉快、高興的意思。《梵天寺木塔》中“人皆伏其精練”一句,其中“伏”同“服”,佩服的意思。文言文中的這些通假字數量眾多,如不好好掌握,翻譯句子時將會出現錯誤,不利于學生文言文的學習。
三、感知內容,整體把握
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從整體上把握文章,這是現代文閱讀的基本要求。現代文閱讀如此,文言文又何嘗不是這樣昵?在學生能將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的基礎上,同樣需要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章,把握文章的核心內容,理解文章的意蘊。如沈復的《童趣》一文,第一節是文章的總寫部分。這里作者強調自己有一雙視力特別好的眼睛,加上擁有一個良好的習慣——“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因此,少年時期經常獲得事物之外的樂趣。接下來,作者以三件趣事為例,具體寫了觀蚊如鶴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三趣,表現了童年的趣味良多且美好難忘。教師引導學生從這些點去整體感知、把握,就能激發學生對自己童年趣事的美好回憶,很好的讓學生融入課文并理解課文。
四、巧妙提問,適時點撥
對于文章中所繪之景、所敘之事、所抒之情巧妙的質疑,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與理解。如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從標題入手,首先引導學生分析,“記”表明本文是記敘文,“承天寺”是地點,“夜”是時間,“游”即“游玩”,從而解讀了文章的題目。此時學生就會產生很多疑問:為什么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他看到了哪些景物?他的心情如何?此時,教師只需要結合課文背景稍稍加以點撥,就能使學生理解課文的主旨:“本文是蘇軾被貶官謫居湖北黃州期間所寫,被貶官意味著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是作者并不悲觀,在看到看到窗外美麗的月色之后,便起身去尋張懷民一同賞月。文章中有被貶謫的悲涼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悠閑賞月的淡然,表現了作者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和達觀處世的態度。”當然,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點撥的時候還要注意把握住文章的記敘線索以及全文的主旨,既要讓學生自主探討,又要有重點的進行指導,目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五、展開想象,思學結合
想象能干使人的精神世界和心靈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促進文言文的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這一點。如《小石潭記》一文中,理解“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這句話,可以引導學生想象一幅青蔥的樹木和翠綠的藤蔓覆蓋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動,點綴于小石潭四周的畫面。這樣的想像,會使學生感到心曠神怡,樂趣無限。再如王維的《山居秋暝》,在學習課文內容之前可讓學生用畫畫的形式來表現,讓他們根據詩句內容想象畫面。于是學生就興致勃勃地去了解詩句內容,去討論畫面的層次安排等等。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培養學生在在學習中的興趣,還使他們的學與思得以結合,從而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讓知識借助想象力的翅膀,使教學效果得到舉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巧記文言文,加快消化
篇4
一、多種手段,營造氛圍
如導入,課堂提問,課堂結束語等都可以巧設計,提高學生積極性。 俗話說:“好的開頭,就是成功的一半。”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富于感情的導入可以為學生營造出一種適宜的合乎本堂課內容的情感,讓學生在適宜的環境下進入學習狀態。還可以利用圖像、音響、動畫等多媒體手段,增強語文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通過多媒體手段,把古文中的種種意境展現出來,如《岳陽樓記》開闊的洞庭湖,《記承天寺夜游》中積水空明的夜景,《湖心亭看雪》的西湖美景,讓學生進入一種畫面感極強的藝術境界。使學生的思維更活躍,更容易突發奇想,有利于其個性的發揮。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只有當學生自覺地擔負起學習的責任時,學生的學習才是一種真正的自主學習。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獨立活動的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在活動中有一塊屬于自己的天地,認真思考,主動配合老師,氣氛才能活躍起來。
二、把握文言翻譯基本常識的傳授
由于文言與現代漢語的源流關系,我們在教學中可將重點放在那些演變的詞上,從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的文言篇目來看,繼承的詞多,而演變的詞少,掌握這些知識就等于掌握了一把鑰匙,如古今異義詞、通假字、詞類活用、特殊的文言句式。在古文里常見的如倒裝句、省略句、判斷句等是必須搞清楚的重點難點。嚴格要求學生做好課堂筆記,多介紹做筆記的方法:圈點法,重點摘錄法,重、難點體會法等。多積累文言基本常識,在具體讀古文的過程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就可以根據常識來推斷,把握文章的意思。
三、細讀精研,感悟全文
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根據各自的實際,提出每課中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確定本課應學習哪幾個內容、哪些內容重點學習、哪些是一般掌握的內容、哪些信息只瀏覽即可學生根據自定的學目標和分解目標,對課文內容進行感悟。通過初讀、細讀、精讀三個步驟,促成對目標的達成,教師充分信任學生,緊緊依靠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如教學《三峽》一文,三峽風光,美不勝收,文章的三峽雄奇險拔,清新秀麗,讓學生先初讀,感受文中的語言美,再細讀,精讀,激發學生的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篇5
關鍵詞:文言文 教學設計 問題
現在,在學生中“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的現象很普遍,如何讓學生愛上文言文呢?我認為首要的是還這些古老的文字以鮮活的生命,尋找滋潤文言文教學的那夜春雨,那縷春風。
一.重視讀,讀得人情入境人味
教學千法,朗讀為本。葉圣陶老先生根據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曾經說過:“學習文言,必須熟讀若干篇,勉強記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誦才行。”文言文字詞組合與現代漢語的差異,決定了反復誦讀是培養語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徑。所以在文言文教學時,教師應給學生反復誦讀的時間和機會,還應開動腦筋,變換讀的方式,傳授誦讀的方法和技巧。
錢虹老師《岳陽樓記》的教學設計中,很好地運用了創設情境讀法。
如:范仲淹面對朋友的要求,凝視著眼前的畫卷上浩浩湯湯的洞庭湖,遙想著未曾親眼所見的岳陽樓,他的心中涌起無數思緒……
(要求)請同學閱讀2――4小節,用原文內容中的內容,說說他想到了什么,你從哪些文字中讀出這樣的想像……
正如他在課后反饋中提到的“學生對情景的假想這一方法比較感興趣,因為這樣,他們覺得縮短了自己和文章之間的距離”。這種創設情景,反復誦讀的形式,激發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二.重視悟,與作者對話,與古人交流
著名教育家錢夢龍說,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詞語的堆砌。所以我認為文言文的教學設計應著眼于喚醒沉睡在作品的情感體驗,讓它在碰撞和交流中蘇醒過來,并與千年后的人們產生共鳴,這應是文言文教學的真正意義所在。
可學生在學習文言時,對文中“人”的感覺總是平面的、干癟的。根本原因是我們沒有讓這個“人”的腳實實在在的踏在他的那個年代里。因為不理解他們生活的歷史,不理解他們生活的環境,所以我們不懂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的生死觀,不理解蘇軾“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倆人者耳”的情愫。
丁慎杰老師在《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中,恰當的插入了資料。如:
在“閑人”一詞上做好深入的引導和拓展讓學生可以結合更多的作品深入地了解蘇軾。蘇軾決不隨波逐流,因此他的一生,屢遭貶謫,歷經八州,身行萬里,但始終釋然、安然。被貶至杭州時,他筑蘇堤,造福百姓,詩云“我本無家更安在。故鄉無此好湖山”;貶至密州,他“老夫聊發少年狂”抒報國之志,“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發安慰之語;貶黃州,初到之時,他感慨“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與友人游清泉寺,更是留下“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的豪語;貶惠州,他“不辭長作嶺南人”,表露“我心安處即我家”的胸懷。他跨越儒道兩家,得志時進取,失意時釋然。寵辱不驚,進退自如。所以,雖遭貶謫,看到月色喜人,他“欣然起行”,依然有閑情雅致夜游賞月。
我想資料的引入是必要的,讓學生走進蘇軾的人生境遇,更深入地體會到他盡管身處逆境,卻依然具有閑情逸致,積極追求美好事物的豁達情懷。我想蘇軾這個“人”一定會在學生心中鮮活地立起來。
三.適當教,教得明白、實在、有用
我曾經驚喜地看到了韓軍執教的《與朱元思書》的教學實錄和李衛東執教《陋室銘》的教學實錄,他們不再僅僅滿足字面上的意義,也不留戀古文博大厚重的積淀,而是著力于對語言本身的推敲、品位和實踐應用。
容理誠老師的教學案例《把白話文翻譯為文言文――我在澳門教〈兩小兒辯日〉》,也將教學的觸角探向了“語言教學”這一嶄新的文言文課程內容。執教者緊扣“古代漢語多單音詞,現代漢語多雙音詞”的漢語言特點,從語言現象、語言運用實際出發,讓學生實實在在地在母語中走了一趟,真真切切地了解了漢語言的一個特點。
篇6
1 重視提問藝術
我國明代學者陳獻章說:“疑者,覺悟之機也。”可見問題與認識緊密聯系,如果沒有問題,認識也就停止了。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明確這一點尤為重要。
語文課通常被人們稱為“豆腐課”或“彈簧課”,采用“發胖式”的分析或“題海式”的戰術,這種情況的出現,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教學中課堂提問的藝術性的忽略。有位教育家曾說過:“教師不諳熟發問的藝術,他的教學是不容易成功的。”說明課堂提問是教師整個業務功底、全部教學經驗的公開亮相;又是對參差不齊,瞬息萬變的學情的駕馭。因此注重課堂提問的藝術性是一項不可拖延的任務。
語文教學實踐表明,能否提出有啟發性的問題,是決定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傳統的語文課,教師的教學步驟常常作如下安排:介紹作者――范讀課文――齊讀課文――正音解詞――教師分析――布置作業,一節課中教師不由自主地唱了獨角戲,課堂氣氛往往顯得沉悶,缺乏,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根本沒調動起來。這樣的一節課只能以失敗告終,而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師沒有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來。優秀語文教師的實踐表明,教師提出問題的水平越高,教學效果越好,越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語文學習的積極性。
2 怎樣藝術地提問
教師的提問要能圍繞重點精心設計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
2.1 問題的提出要有針對性。正如射箭打靶要瞄準,設置問題的目標也要對準中心點。設計課堂提問要根據教學目標,扣住重點,抓住難點。這樣也就抓準了方向,重點解決了教學的難題,任務也基本落實了,扣住重點引導點撥,可謂事半功倍。難點主要是指學生學習過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學上又必須落實的地方,它是教學過程中的攔路虎,也是教師解疑的一個靶心。抓難點,體現了教師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它要求教師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教師針對重點、難點,設計問題,猶如寫文章之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比較干脆利落。教學《記承天寺夜游》時,文末的“但少閑人始悟兩人者耳”中的“閑人”一詞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學生正確理解“閑人”為教學中的難點。注釋中譯為“清閑的人”,但更應從中去領悟蘇軾身遭貶謫仍有如此閑情雅致的情懷,體現其樂觀曠達胸襟這一深意。教學中提出“從蘇軾自比閑人中我們讀出了什么?”學生從相關注釋資料中明確了這一點。
2.2 問題的提出要有啟發性。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因此要針以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調動他們思考的積極性。課堂上要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使他們思維活躍,思路開闊,能根據自己的知識輻射開去。還是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時,文中對景物的描寫“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盡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體觀。假如只是單純的語句翻譯理解,一則學生不容易準確地把握,二則無法體會其意境。于是教學中采用了增刪法來理解。①原句改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行嗎?②在原句后增上“遠處蟬鳴鵲啼,近處蛙聲陣陣”,你以為合適嗎?這樣一來,學生馬上從問①明確了原句中比喻的妙處: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從問②體會到了作者從中營造了一種幽遠空明的意境。這個問題的解決就加深了學生對作品思想內容的理解,這樣的提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思維的積極性,使他們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內容與主題,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篇7
一.如何引導學生思考問題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是因為它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從新授到練習鞏固,各個環節都可以運用;說它有效,是因為它利于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活躍學生思維,使學生養成敏捷的思考、迅速地回答問題的習慣。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提問是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說它常用,是因為它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從新授到練習鞏固,各個環節都可以運用;說它有效,是因為它利于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活躍學生思維,使學生養成敏捷思考、迅速回答問題的習慣。另外,它還有利于訓練口語,培養表達能力,對學生鞏固知識和發展智力有一定的益處。
在這里僅淺談自己平時在閱讀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的要求使用提問時的一點粗淺的體會。一、重視提問藝術對語文閱讀教學的必要性及意義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思維從問題、驚訝開始。”我國明代學者陳獻章也說:“疑者,覺悟之機也。”可見問題與認識緊密聯系,如果沒有問題,認識也就停止了。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明確這一點尤為重要。
這說明了課堂上藝術地發問對于教學來說是多么重要,因為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每開始一次學習時,都不是從零開始,往往在一種似懂非懂的狀況下,錯誤地認為自己已經讀懂了,學明白了,這時教師于無疑處生出疑來,引起學生的思考,就會刺激學生的探究欲,激發研讀興趣。
二、怎樣藝術閱讀教學的提問。
教師的提問要能圍繞重點精心設計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要有針對性。正如射箭打靶要瞄準,設置問題的目標也要對準中心點。設計課堂提問要根據教學目標,扣住重點,抓住難點。這樣也就抓準了方向,重點解決了教學的任務也基本落實了,扣住重點引導點撥,可謂事半功倍,難點主要是指學生學習過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學上又必須落實的地方。它是教學過程中的攔路虎,也是教師解疑的一個靶心。抓難點,體現了教師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它要求教師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教師針對重點、難點,設計問題,猶如寫文章之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比較干脆利落。教學《記承天寺夜游》時,文末的“但少閑人始悟兩人者耳。”中的“閑人”一詞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學生正確理解“閑人”為教學中的難點。注釋中譯為“清閑的人”,但更應從中去領悟蘇軾身遭貶謫仍有如此閑情雅致的情懷,體現其樂觀曠達胸襟這一深意。
(二)問題的提出要有啟發性。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因此要針以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調動他們思考的積極性。課堂上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使他們思維活躍,思路開闊,能根據自己的知識輻射開去,還是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時,文中對景物的描寫“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盡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體觀。假如只是單純的語句翻譯理解,一則學生不容易準確地把握,二則無法體會其意境。于是教學中采用了增刪法來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行嗎?(2)在原句后增上“遠處蟬鳴鵲啼,近處蛙聲陣陣”你以為合適嗎?這樣一來,學生馬上從問(1)明確了原句中比喻的妙處: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從問(2)體會到了作者從中營造了一種幽遠空明的意境。這個問題的解決就加深了學生對作品思想內容的理解,這樣的提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思維的積極性,使他們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內容與主題,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篇8
【關鍵詞】教學模式;誦讀;學習方法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我們對文言文的講授,往往就是一講到底,“滿堂灌”,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漢語。學生上課記翻譯,課后背筆記。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得不到張揚,始終處于被動接受地位。其結果就是學生的文言理解能力還是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所以,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努力探尋一些更為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學模式,讓我們的學生能夠真正融入到文言文中去,讀懂古文,愛上古文。文言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一個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主要是靠文化來維系。縱觀當今世界,經濟越發達的國家,對本民族的文化就越珍惜。未來社會將越來越強調人才的文化素養,加強文言文的學習,正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筆者認為,教師有責任有義務有效指導學生學好文言文,感悟古詩文的魅力。那么如何進行文言文教學呢?筆者認為應該“咬定‘根本’不放松”。以下是筆者對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幾點建議。
對現代學生而言,文言文屬于陌生語言,這就要求教師將枯燥的內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學生身臨其境,在輕松、愉快而又嚴密、系統的氛圍中學習,最終達到教學目的。具體方法如下:
(1)美讀法。古人云:“讀古人文字時,便設以此身代古人說話,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教師范讀時必須美讀,讀出神韻,讀得搖曳生姿、回腸蕩氣,讓學生不僅聽出語氣、情感,還激發其學習的興趣。
(2)表演法。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改編成課本劇,進行即興表演。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晏子使楚》《鄭人買履》等課文都可以運用。
(3)繪畫法。許多優美的文言文都可成畫。如《記承天寺夜游》《愛蓮說》等文章都可以讓學生用手中的筆畫出精妙的圖畫,在揮灑自如中,讓陌生的語言真實地展現面前,學生在想象的天空中盡情地翱翔。
正確朗讀文言文是學習文言文的關鍵。要加強誦讀,培養語感必須要求學生學會朗讀方法及注意點,如:正音、停頓、語速、節奏等,必要時可適當加入體態動作。
不少學生學習文言文只滿足于掃清文字障礙,認為會讀就行。其實不然,學習文言文一定要加強誦讀和背誦,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記在心,文言文要求掌握的知識就已經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過誦讀和背誦可以學到古代名篇的構思立意、布局謀篇、語言修辭等方面的要義,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因此,文言文教學要加強誦讀和背誦,指導誦讀時要求學生要讀出抑揚頓挫和感情,而不是單純的死記硬背。學生誦讀的文言文多了,對文言的語言感知能力也會越來越強,文言文的閱讀水平也就會越來越高。
古文化浩如煙海,教師永遠講不完,這就要求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培養其學習能力,使之借助工具自己探索歷練,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可指導學生對所學文言知識進行歸納,使知識系統化。例如學習《馬說》《愛蓮說》之后,要歸納說明,“說”是古代文體名,跟現在的雜文大體近似,是議論文的一個分支。促使學生掌握的文言知識條理化和系統化,并由此產生領悟和聯想,類化和遷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提高自學能力。
以學習文言詞語為例,文言詞語包括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和古今異義等。這就需要老師指導學生學會歸類和積累。考試時不會直接考課本上的原題,但題目答案在課內,要想考出好成績,就一定要牢固掌握課本上的基礎知識。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分類歸納,加強積累。以《送東陽馬生序》為例,文中一詞多義現象非常多。如“以”、“之”、“而”等等。這些文言詞句很容易記混淆,教師可指導學生歸納該詞有幾種用法,分類記憶,這樣就能事半功倍了。日積月累,收獲是非常大的,天長日久,效果將更可觀。
“文言”和“白話”二者之間有不可分割的血緣聯系。因此,我認為教師應該指導學生聯系生活學文言。
篇9
現今的中學生現實狀況是不喜歡文言文,《中國青年報》——調查表明:中學生對語文學習開始排斥,尤其是文言文,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都認為這里面的東西太遙遠了。
在最近的網絡調查中發現,大多數中學生是能夠理性的認識文言文的地位和社會作用的,學生們都明白這是中華民族悠久、優秀文化的傳承,不能夠放棄,都在盡可能的去喜歡,但是現實問題非常的嚴峻,社會的發展趨勢、現實生活人們都不再追求是否具有對古典美的審美能力,是否具有閱讀、鑒賞、感悟悠久古文化的能力。用學生自己的話來反映他們的心理:"我想學,可用不上。";"文言文,是應該學習的,那是我們民族文化的傳承,不能丟,如果連這都丟了,我們還剩下些什么,可是我曾努力去學過,但最終我放棄了。";"不是我不想學文言文,一是有點難,二是沒用";"我其實很喜歡文言文,也知道對自己有好處,可是我不會花時間去專門研究,老師教一點就學一點,碰到就學,碰不到就算了。";"學了沒用,我不想學,但是高考要考。"
從許多的學生認識中我們可以看出,現在的中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文言文的作用,可是社會發展趨勢讓這些都變得無用。學,難于上青天;悶,苦于約束。試想,如果在高考中去掉文言文這一塊,還有學生會自愿、自覺的去學習文言文嗎?答案肯定是:不會。
其實我想說文言文真的就是那么難學嗎?學了就是那么無用嗎?
傳統文言文教學基本是教師逐字逐句串講,一字不漏,學生把老師講解的內容記下來,課后背下來。這種灌輸式的教學,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其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今中外不少教育學家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都發表過精辟的見解。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比利時教育家可樂利也形象的比喻道:"興趣是個水閘,用它開啟注意的水庫。"所以在教學中為學生營造生動活潑、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是提高文言文學習效果的好方法。
一、巧設導語,激起興趣
文言文教學應抓住學生思維的興趣點,有效激發學生求知的內在動力,促使學生上課就進入積極、愉快的學習狀態。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如能在課前精心設計導語,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好的導語會像一切美好的事物一樣吸引住學生,使學生破除為難情緒,產生新奇感,集中注意力。
如:教授初中文言文《曹劌論戰》這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導語:"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曾經在長勺發生了一場大戰,結果魯國以少勝多打敗了齊國,誰能想到魯國的''幕后軍師''居然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平民呢?他究竟有多高的才能呢?還是讓我們共同走入古戰場,洗耳傾聽曹軍師的高論吧!請大家先觀察課文的三個自然段,比較一下哪些段落是詳寫,那些段落是略寫?"
又如: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時,設計了這樣的導語:
在宋代,有這么一個人:他太出色、太響亮,能把四周的筆墨比得十分寒傖,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點狼狽;他很疲倦,很無辜,出汴梁、進湖北、抵黃州,蕭條的黃州、勢利的官員沒有給他預備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廟中住下,可是人生的坎坷不但沒有壓垮他,卻使他寫出了千古美文——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記承天寺夜游》。
在這導語設計中,教師不僅把文章的寫作背景簡單的融入到教學中,而且還把把蘇軾的人格魅力展示出來,讓學生明白不僅要學他的文章,更要學習他那不畏坎坷,勇于進取的樂觀的人格魅力。讓學生明白,人生不是一帆風順。有了對蘇軾的敬佩,當然就有了學習的欲望,良好的開端已經在教師精心的準備下順利開幕。
二、講究誦讀,引發興趣
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只有通過反復誦讀,才能獲得牢固豐富的文言語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多種誦讀形式,例如:集體誦讀、分角色朗讀、示范朗讀、表演讀、朗讀比賽等。在讀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語感,領會文章的大意。陶冶學生情操,進而提高學生的文言素養。
誦讀可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情境吟誦。
古詩詞韻律、意境感很強,每一首詩都是一幅畫,都是一首用心吟唱的歌。因此,在古詩詞誦讀中,我們不再單純地向學生呈現文字,而是制作生動形象的課件,把文字放在畫面中,同時配以與詩境、詩情相通的背景音樂。這時的古詩詞,不只是文字,而是從視覺、聽覺上同時作用于學生大腦的一個立體化的事物。這樣一來,詩情、詩境在畫面和音樂的作用下形象化、具體化了,學生反復誦讀就會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輕松地讀出詩的味道、詩的情感和詩的美感。這樣的誦讀,如同欣賞一幅畫、聆聽一首歌,快樂而令人陶醉。可見,在誦讀中用藝術手段創設意境,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對照思讀。
把內容和題材相近的兩首或幾首詩詞放在一起對比誦讀,可以提高誦讀的效率,提高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力和鑒賞力。如學習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和白樸的《天凈沙·秋》時,教師可先出示這兩首詞讓學生誦讀,然后比較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接著,適時引入詩人的簡介及詩的背景資料。最后,讓學生反復誦讀,讀出詩情。
(三)故事引讀。
喜歡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一般來說,每一首古詩文都會有一個不平凡的背景和事件,將凝練、優美的詩句轉換成動人的故事,可以讓學生在故事的帶動下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體驗詩人的思想情懷,提高古詩文閱讀的效率。
(四)游戲誦讀。
喜歡做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把古詩文誦讀有機地寓于游
轉貼于
戲之中,就能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如在跳皮筋、踢毽子、拍手歌、跳格子中邊玩邊跳,既能消除學習的疲勞,又能激發學生誦讀詩文的興趣。如我校開發的"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一月梅花香又香。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你拍三,我拍三,三月桃花連十里。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春風有意艷桃花,桃花無意惹詩情;你拍六,我拍六,六月荷花滿池塘。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你拍九,我拍九,九月初開放。秋菊能傲霜,風霜重重惡。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
從個人誦讀到組建誦讀指導團隊共同誦讀,從簡單背誦到藝術熏陶、耳濡目染,快樂閱讀的趣味性得到了很好體現。
三、配合多媒體,提升興趣
在文言文教學中,只要能合理利用多媒體,借助現代教育技術的力為文言文教學所用,就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拉進學生與課文的距離。
可借助多媒體投放課文的同步翻譯,強調重點詞句,以及文言詞語的歸類,形象的圖片,生動的flash,使教學更清晰直觀,生動有趣。
四、文化積淀,加強興趣
教材選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是前人情感的抒發、智慧的結晶。所以,文言文教學不能僅停留在字詞句的解釋上,要讓人文情感走進文言課堂,引起學生共鳴,培養學習興趣,從而積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積聚優雅的審美情趣。
如歐陽修《醉翁亭記》中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悠然灑脫;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歡樂"的超然物外的曠達胸襟和崇高的政治抱負;諸葛亮《出師表》中對先帝的知恩圖報、對蜀漢的鞠躬盡瘁。所有這些人類最崇高的思想品質無不彰顯著古人對人生、事業執著追求的人格魅力。在文言文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體會、學習古人的這種思想、文化,激發學生學習。
五、適時激勵,發展興趣
教師在文言文閱讀的評價過程中要對學生多鼓勵,要讓那些愿意花功夫學習文言文的學生嘗到甜頭,刺激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位學生,用贊賞的話語評價學生的發言,給予學生肯定性、鼓勵性評價,不要吝嗇自己的贊美。對學生的回答,教師應及時報以掌聲,或做出激勵性評價,這些激勵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評價要做到及時,公平,準確。
如:我教完《愛蓮說》一課后,還有十分鐘下課,我就適時地開展背誦競賽,限時八分鐘。時間一到學生的手迅速地舉起,我就當場表揚了幾個舉手快的學生,激勵了他們背誦的興趣,又抽了一名平時不太舉手的同學背誦,他背的很流利,我又及時的夸獎他。幾句話,給他增添了更多的動力,從此喜歡上了文言文,背誦對他更是不在話下。
六、課外拓展、延伸興趣
教師要有計劃的找一些符合學生閱讀心理的,與學生深淺程度相當的,故事性強,有注釋的文言作品作為課外閱讀材料,讓學生閱讀,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迷上文言文。
如在教完《傷仲永》一課后,推薦學生看關于古人刻苦學習的小故事,比如《囊螢映雪》、《程門立雪》、《懸梁刺股》等小故事;教完《木蘭詩》讓學生讀《孔雀東南飛》不僅對所學知識有了拓展,還更多的讓學生喜歡上古文,學習的熱情很快被調動起來。他們課外就會主動投入更多的熱情和精力去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閱讀能力,達到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的效果。
篇10
一、打造古詩教學的有效性
學生書寫過程中的錯別字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習慣性錯字;不理解意思產生的錯字;形似字相互混淆。下面我談談我的做法:
(一)消滅習慣性錯字的方法
巧妙識記法消滅錯別字。比如“暮”字,有些學生就將“日”寫成“目”,或是將“艸”寫成其他偏旁,學生自己發明的巧妙識記法是“暮”說明是太陽即將落山,躲在了高高的“艸”下面,雖然看著是“大”“日”,但終究是被擋住了。這個錯別字也在我們學生的巧妙識記下銷聲匿跡了。
根據形聲字的特點消滅錯別字。在期中考試中,我班有三個同學將“零落成泥碾作塵”的“零”字下面的“丶”丟掉了,這說明絕不是僅僅是大意的問題。為了消滅這個錯別字,我是如下講解的,“零”字之所以念“ling”,是根據“令”字發的音,所以下面是有“丶”的。等到我再次讓學生默寫這首詩的時候,再也沒有出現期中考試時的現象。
(二)消滅不理解意思產生的錯別字的方法
應該是理解意思,這樣錯別字也就不會寫錯了。如學生寫“俱懷逸興壯思飛”時將“俱”寫成“懼”,原因是沒記住此句的意思,當看到詩句的意思后,知道“俱”是“都”的意思,那自然就不會寫成“懼”了。
(三)消滅相互混淆的形似字
因為形似字的特殊性,學生很容易將其混淆在一起,于是書寫時,也就出現很多的錯別字。為了消滅他們,我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偏旁識記法。
如:“萬物生光輝”的“輝”“山山唯落暉”的“暉”,學生總是易混。我是這樣教給學生兩個字的區別的,“輝”是“光”字旁,因此和光有關,“暉”是“日”字旁,和太陽有關,“萬物生光輝”的“輝”是和光有關,所以寫成“光”字旁,“山山唯落暉”“落暉”是指夕陽,因此寫成“日”字旁。學生這樣識記后,就不會再寫錯別字。
二、打造古文學習的有效性
在小組備課時,我們集體確定了六冊的古文要用兩周復習完,在容量大、時間緊的情況下,為了使古文學習收到實效性,我是這樣做的:
首先是將課文分成四大類:1.反映作者理想、志趣、志向類,篇目:《桃花源記》《陋室銘》《愛蓮說》 《湖心亭看雪》(八上)《與朱元思書》《五柳先生傳》《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滿井游記》《三峽》《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游》(八下);2.寫人敘事類,篇目:《詠雪》《陳太丘與友期》《河中石獸》《智子疑鄰》《塞翁失馬》(七上)《傷仲永》《孫權勸學》《夸父逐日》《共工怒觸不周山》《狼》(七下)《送東陽馬生序》(八下)《陳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九上)《公輸》《惠子相梁》《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曹劌論戰》《鄒忌諷齊王納諫》《愚公移山》(九下);3.民間技藝類:《口技》《核舟記》;4.說理類篇目:《雖有佳肴》(七上)《大道之行也》(八上)《馬說》(八下)《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魚我所欲也》(九下)。
其次是出示中考文言文的說明,包括考點、達成的能力等,目的是不僅教師要心中有數,學生也要做到了然于胸。
再次是出示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四大類需要共同掌握的內容有:1.熟練翻譯全文;2.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譯(省略句、倒裝句、反問句、疑句、雙重否定句、判斷句、被動句);3.重點實詞的翻譯;4、虛詞的翻譯(之、以、乃、而、其、也、矣、焉、于、為、哉)。
針對文章的內容,不同類還會設置不同的問題。如說理類:文章闡述了什么理?是如何闡釋的;民間技藝類:作者是如何體現民間藝人的技藝的?對民間藝人的絕技作者發表了怎樣的議論?反映作者理想、志趣、志向類:寫了哪些景物,概括這些景物的特點。全文或是關鍵句(主旨句、議論句、抒情句)體現作者怎樣的情感(理想、志趣、情趣、志向)?
接下來初三不同類的文言文需要所用課時,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抓緊復習,在相應的時間內完成課堂教學,這也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一個重要辦法。
最后讓學生自主學習,因為不同的個體,基礎不同,掌握知識的快慢也不同,如果教師統一復習進度,或是講解,學生就會出現“吃不飽”或“吃不了”的現象,這對課堂來說,是低效或是無效的表現。
三、打造記敘文教學的有效性
由于當前的記敘文是指廣義的記敘文:包括典型記敘文、小說、散文。我下面就小說來談如何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首先,要明確中考中小說的考點:
情節考題:用簡潔語言概況故事情節;梳理故事情節;寫作方法及作用。
人物考題:描寫方法及作用;概括形象;根據語境,續寫人物的。
心理活動;梳理人物的內心變化過程。
詞句題:品析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品析關鍵句(環境描寫的句子、修辭句、深意句、主旨句、過渡句)的作用。
拓展題:結合實際,談對全文或是某些情節或是某一句的理解。
探究題:探究主題;寫作手法(表現手法)及妙處(作用);題目或結尾的作用;
其次,明確方法指導:
1.概括情節:何人+何時+何地+何事+何結果
2.人物形象:明描寫方法―具體句中找形象―準確詞語來概括。
3.環境描寫作用:具體描寫了____的景色(或是社會背景),渲染了_______的氛圍,烘托了______的氛圍,推動了______的發展,突出了小說______主題。
4.表現手法:明手法―析效果(對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達的作用)
最后,課堂實戰,通過做題來鞏固。
這樣做就會使學生明白小說都會考哪種類型的題,這些類型的題該如何規范答題,找到采分點。這也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