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這土地范文
時間:2023-04-04 02:13: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我愛這土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作者用一只鳥的形象開頭。在個體生命的渺小、短暫與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間,詩人為了表達自己對土地最真摯深沉的愛,把自己想像成是“一只鳥”,永遠不知疲倦地圍繞著祖國大地飛翔,永遠不停歇地為祖國大地而歌唱。一只小鳥是多么的脆弱,但在這國家興亡的時刻,它也要奮力抗爭,用自己的歌喉發出不屈的聲音。“嘶啞的喉嚨”,讓我們看到了一只飽受磨難的鳥,它已經唱不出優美動聽的歌了,但它仍然歌唱,這是它用整個生命發出的聲音來抒發對土地的義無反顧的真誠和執著。
詩歌就在這樣的基調下,進一步展開了對鳥兒歌唱對象的描述,它們是:土地、河流、風、黎明。從四個歌唱對象前面的修飾詞語看來,它們都是長期遭受風雨打擊、悲憤滿懷、奮力抗爭的形象,與下文鳥兒獻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這只鳥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后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這表達出詩人對土地的眷戀,隱含了自己愿為祖國獻出生命的情感。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從句式上看,用的是排比句,“暴風雨”、“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這些意象告訴我們,艾青魂牽夢繞地愛著的土地,是傷痕累累、滿目瘡痍的土地。當時日寇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等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草菅人命。“河流”“風”象征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悲憤”“激怒”都表現出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而下一句中的“黎明”象征著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無比溫柔”充滿了對那里的向往。這些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詩人的情思已由悲憤、稱頌進入憧憬,表現出堅定的必勝信念,感情一步步深入。
篇2
關鍵詞:文體 語言 功能 文化
西方觀念中,將文體限定在語言學的范疇內,認為文體指文學文體,包括文學語言的藝術性特征、作品的語言特色或表現風格、作者的語言習慣,以及特定創作流派或文學發展階段的語言風格等。童慶炳先生認為:“文體是指一定的話語秩序所形成的文本體式,它折射出作家、批評家獨特的精神結構、體驗方式、思維方式和其他社會歷史、文化精神。”[1]這個概念下,文體這一概念除了包含以語言學為核心的文本樣式,還包含著通過文體體現出來的作家的體驗方式、心理結構、思維方式,并且這一概念還與作家所處的時代社會歷史文化語境相聯系。因而文體應當是思想與語言共同的反映。本文正是致力于從語詞到思想對艾青的這首詩歌進行文本解讀。
一、語言與功能
關于詩的文體根本在于它是最能表達形象的語言問題,艾青認為“最能表達形象的語言,就是詩的語言。稱為`詩'的那種文學樣式,韻腳不能作為決定的因素,最主要的是它是否有豐富的形象――任何好詩都是由于它所含有的形象而永垂不朽,卻絕不會由于它有好的音韻”[2]。詩人在詩的第一句就用了一個“假如”來自比鳥兒,鳥兒這個意向的選擇非常獨特,作者沒有選擇老虎,沒有選擇老鷹,也沒有選擇樹木,而用了“鳥”這個意向。鳥帶給人的感覺是自由的,是柔弱的,鳥兒屬于深林,屬于天空。鳥兒歌唱帶給人的是美好的感覺,而如果選擇老虎咆哮則是給人害怕的感覺,老鷹是不會歌唱的,樹木扎根于土壤,與大地連為一體,樹給人的感覺是安穩的,粗壯的,牢固的。所以只有x擇鳥這種柔弱的生物用“嘶啞”的喉嚨,用生命來歌唱才更有一種“杜鵑啼血”的悲壯感,而且鳥相對于樹來說是更加獨立的個體,它可以飛在高空俯視大地,看到中華大地正在經受的一切。第二句作者說他“應該”用嘶啞的喉嚨去歌唱,為什么這里作者用了“應該”而不是“必須”呢?“應該”詞典上解釋為“表示情理上必然或必須如此”。那么兩者似乎區別不大,或許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解釋。應該在英語中對應的是maybe,而必須對應的是“must”,仔細品味就會發現,應該有一種自我認同的意味在里面,而“必須”則有一種被迫的意味。這里詩人化身為鳥,用嘶啞的聲音歌唱顯然是出于自愿,出于對祖國,對大地深沉的愛。
接著,詩人開始歌唱,歌唱的對象分別是“土地”“河流”“風”和“黎明”。這四個對象作者分別用了四種不同的詞去修飾。土地是“被暴風雨擊打著的”,大地是艾青常常用來歌頌的對象,暴風雨則顯然是一種批判的意味,它給土地帶來了災難。而河流和風作者卻選用了“悲憤的”和“被激怒的”去修飾,這里作者顯然是有了一個轉向,前面是對給中華民族帶來災難的侵略者的批判,后面則是對反抗侵略者的歌頌,而且“永遠洶涌著”和“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更加強化了這種感情。“黎明”作者用了“無比溫柔”去修飾,意向又由一種剛性的、粗暴的意象轉為寧靜和溫柔。這里構成了一種“意象的反差”,這里作者的感情是豐富而復雜的。還需注意的是前面三個意象作者都用了“這”去指代,但到了這個意向,作者卻用了“那”去指代,這種指示代詞的轉換其實也是作者情感的一種轉換。為什么作者在如此暴虐的意象之后又變為無比寧靜溫和的意象呢?這里的“黎明”和前面的意象形成巨大的反差,加劇了詩歌的張力,黎明象征著一種希望,一種對正在經受磨難的土地的堅定的信念和美好的寄托。這里作家的感情就有了層次感,力量感,包含了三個層次的感情:一是對中國大地身處水深火熱的憂思,二是對造成土地災難的侵略者的無止息的悲憤,三是對于這片土地仍然心懷希望。情感層層遞進,由外部環境的描述,走向內部的原因,進而轉向內心,情感噴薄而出。
然后,作者用了一個破折號轉折,說“然后我死了”。如果說破折號是一種對前文意義的轉折,那么這個“然后”作者顯然又不想割裂與前文的一種關系,因為“然后”這個關聯詞代表著一種承接。作者說“我死了”,但是為什么而死,作者卻沒有告訴我們。是被肆虐的暴風雨打擊至死還是一直歌唱致死我們無法確定,但是我們能夠確認的是作者對這片土地無怨無悔的愛,以至于死后也要讓羽毛腐爛在土地里。屬于天空的鳥兒最終選擇了回歸大地。這就讓鳥兒的死更加悲壯了。
最后作者說“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這是整首詩里最為出名的一句。如果只是單獨看這個句子,是很普通的一句話,但是因為有了前詩種種感情的積淀,情感的一波三折,由澎湃的情感轉向寧靜然后又起波瀾。詩人最后是直接道出自己的心聲,表達自己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這就讓整首詩氣脈連通,也給讀者以強烈的情感沖擊。
二、視角與聲音
篇3
堯化門,近靠滬寧鐵路,遠臨長江水道,交通方便,人流踴躍。歷史上,這里糧行、布店盡有,務商務農摻雜,“姚棗”遠近聞名,“善陶”史書有載,傳統廟會“二月八”為南京近郊首家廟會。
自小生長在這里的我,懂事起就耳聞目睹著堯化門的街容市貌,熏陶著堯化門的民情風俗。那時,玩耍上大街,讀書近家門,活動范圍不大,眼界涉及有限,堯化門給我印象最深的,僅是老輩們口中常說的“張家樓房,高家豆腐”一類具有當地代表性的口頭語。要說還有其他什么更特別的印象,似乎真沒有多少,倒是隨著時光的流逝和歲月的變遷,才讓我逐漸對堯化門增添了了解,加深了情感,我也真摯地鐘愛起這方土地。
記得當年,滬寧線僅有一條鐵路西向傍街而過,西靠門里村有一座“洋橋”,東近堯化門在一座木質獨木橋橫跨鐵路上方,供堯化門人通行。如今,華東地區最大的編組站——堯化門編組站建成后,數條鐵路并列延伸,電氣化機車來往穿梭。位于“洋橋”舊址重建的新大橋寬敞平坦,嚴謹流暢地銜接起新辟的堯新大道和仙堯大道,將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學城和棲霞區連成了一線。僅此一處地段的巨變,就讓當地的老百姓經常感嘆:堯化門變化太大了!
其實,堯化門的變化何僅于此。站上新大橋極目四眺,高樓林立,住宅連片,精美的住戶裝潢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排列有序的太陽能熱水器一覽無余地展示出老百姓的舒適生活。當我突然從接踵高樓的縫隙中看到老輩們常提及的“張家樓房”時,它那矮小破陋的現狀,簡直就讓人覺得真像“雞立鶴群”一般,與眾多的住宅小區樓群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不禁又讓我浮想聯翩。
重見這座舊樓,我記取了堯化門昔日曾有過的荒涼和蕭條。那時,太平山,聚寶山,銀貢山、仙鶴山、楊坊山圍圈著堯化門,土路和山路讓人雨天不愿涉足,夜晚不敢單行,而連片的山丘上雜草叢生,荊棘窩臥,連土地貧缺的村民也不愿去開荒、種植。現在,戶戶門前水泥路,條條大道燈火明。太平山、聚寶山已建成和在建成公園,銀貢山下別墅幢幢,仙鶴山腳大學城崛起,楊坊山邊區委黨校秀麗,昔日的荒涼地段成了納涼、休閑的佳境,蕭條的景象也早已“換了人間。”
十多年前,變化了的堯化門曾讓一位多年未歸的游子,下火車后因已不識街貌而又坐汽車到南京站,與家人聯系后家人去接才歸。而今,“井”字形大道四通八達,居民小區、市民廣場、商業一條街布列廣泛,就連平日少出門的堯化門人外出時,也不得不邊走邊看,找準方位后再行。前不久,我陪一位退休多年的區領導去棲霞鎮,歸來途經堯佳路,老領導問我到了什么地方,我告訴他車行之處的原地名,并告知他即將路過區政府時,老領導深有感慨地說:“變化真大,連我這還分管過城建的人也不認識了!”
有次,一位朋友來我處,他乘車前來時,我因疏忽未問清他所乘車的線路,朋友下車后由于弄不清道路便要我去接他,誰知兩人對走了好長時間終走不到一塊。后來,我只得問清他所在地點的明顯標志,叫他止步靜候待我前往才見到面。原來,他是被線路各異的“堯化門”,“堯化門東”“堯化門西”等站名難住,隨意下車后迷失了方位。也難怪,堯化門原先僅有“南龍線”一趟郊區車,而現在卻開通了“71”“76”“122”“140”等近10條無人售票車,線路不同,站名近似,雖同在堯化門地域內,但變化了的堯化門總會讓一些乘客下車后“找不到北”。公交線路增加后,堯化門人頻繁外出,外地人來堯化門逐年增多,長此以往,人流量大人氣旺,投資辦企外客猛,必然會促進堯化門的社會化進程,帶動堯化門的經濟發展。隨著經濟發展,地方稅源增加,政府財政壯大,百姓普遍受益,堯化門也活了起來。
堯化門活了,堯化門人自然也就活得更自在了。早先,堯化門人經商、務農,生活艱難。現在,堯化門人經商、務工,生活改善。雖然近年城鎮建設拆遷較多,但有政府關懷、社區關心,老百姓們失地安工作,年老享低保,困難有救助,醫病可報銷,日子過得挺舒心。域區內,幼兒園、小學、中學配套,上大學、出國留學早已不奇;區醫院、企業醫院分設,一些重癥大病也無需轉治。假如早晨或傍晚你去市民廣場走走,你一定會看見許多全神貫注的市民們,在鍛煉身體,在練習歌舞,在共同尋求著更廣泛、更深層的精神生活和向往。當地政府不定期在居民小區的市民廣場舉辦的為民服務活動和大型文藝活動,更是吸引和活躍了廣大市民。中石化二公司的老年秧歌隊、區實驗小學的少年舞龍隊多次參加過區、市群眾文藝演出,規范化、多功能的文化活動中心也即將在太平山公園東邊建造。
早前,堯化門也曾流傳過諸如“電燈電話,樓上樓下”和“三轉一響”等向往美好生活的俗語。現在,堯化門的老百姓們卻注重起了“住要寬敞,用要高檔、穿要名牌,吃要營養”。不少市民節假日小聚已不再僅是飲酒吃菜,而是在品酒論菜,一些饒有興趣的人竟還能侃侃而談,說出茶肴由“色香味形”到“色香意味形”再到“色香意味形養”的變化,似乎平民百姓真成了卓有鉆研的“美食家”。有關方面瞅準了這個現狀和趨勢,也已申報和設計,著手準備在堯化門建造一座郊區居首的五星級大酒店。
篇4
這被和諧包容著的大地, 為什么我會這么高興?
這歷經滄桑歷史悠久的名城,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這紅色的祖國正如鷹鵬程萬里,
篇5
森 林
我愛這土地的森林,是森林養育了我,假如沒有森林,狂風洪水來臨,我們毫無躲處,但有了森林我們就安全了,它能降低風速,它扎根固壤,是森林用自己的身軀擋住了災難,保護了我們,森林是多么偉大呀!
田 地
我愛這土地的田地,是田地養育了我。假如沒有田地,我們都會被餓死的,是田地里長出可吃的食物,使我們生活下去,是田地維持了我們的生命,田地是多么神奇啊!每當我們看到近代史上中華民族遭受的強烈欺凌的史面,我們就會感到強烈的欺辱感與辛酸,每當我們傾聽自己國家取得一個個舉世矚目的新成就時,我們都會感到無比的開心與自豪,國為我們深愛著這土地。是祖國的愛凝聚了我們,是這中國的土地賦予的愛奉獻了我們。
山 水
我愛這土地的山水,是山水豐富了我,假如我們看不到山水,我們的生活就會沒有色彩,生活就單調無味,有了山水,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山財源滾滾的風光讓我明白美的含義。
……
我愛故鄉的土地。假如我是一位詩人,我會用優美的詩句來贊頌,曾經肥沃的土地,為華夏兒女費盡心機,這永遠藏著愛的中國,也曾讓多少愛國兒女戀戀依依。
篇6
1、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
(sī yǎ) 嘶啞 (hóu lóng) 喉嚨 (xiōng yóng) 洶涌
2、用恰當的詞語填空。
(1)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2)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3)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1.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2.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三、段背記知識清單
1.默寫《我愛這土地》第一節。
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2.默寫《鄉愁》第四節。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四、文學(文體)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篇7
在家門前那株挺拔的古藤樹上,我將自己羽化成一只快樂的百靈,飛入一個個潔凈的心田;我將自己抽芽成一片嬌嫩的葉子,遮擋太陽放射的溫柔的曙光。
在家門前那條不盡的碧波潭中,我將自己演變成一條跳動的水草,凈化任何污染的細胞;我將自己變化成一尾快樂的金魚,增添一處燦爛的漣漪。
假如生命之間能夠進行互相轉化。
我愿做一輪明月,懸掛在故鄉的天空,映射思念淚水的點點滴滴。
我愿做一顆星星,鑲嵌在湛藍的天空,傾訴牛郎織女的難言之隱。
我愿做一朵白云,漂浮于蒼茫大地之上,預告氣象萬千的人間世事。
故鄉,
我愛你,愛這堅守人類靈魂的土地。
我愛你,愛這偉岸巋然的名山大川。
篇8
1、《我愛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2、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關鍵詞:陸在易藝術歌曲創作特征伴奏特點
一、陸在易藝術歌曲的創作過程
陸在易,1943年出生于浙江余姚縣(今屬慈溪市)的一個水鄉小村。藝術歌曲三首《橋》《家》《盼》《我愛這土地》《望鄉詞》及藝術化通俗歌曲《故鄉雨》在2001年、2002年與2003年分別獲首屆、第二屆和第三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在新時期20余年的創作生涯中,對祖國前途和民族命運持之以恒的深情關注和哲理審視,成為他為之不倦歌唱的主題。他創作的音樂作品情感豐富、內涵深刻,且具有濃郁的歌唱性格和抒情氣質,尤其他創作的藝術歌曲更具特色。他深刻理解藝術歌曲體裁的藝術特征和美學規范,深刻研究中國語言的特征,在借鑒前輩們創作藝術歌曲的寶貴經驗基礎上,運用傳統的創作手法,創作出了具有民族風格、個人風格的藝術歌曲。
陸在易從小喜歡粵劇,學習民族樂器,有著深厚的中國音樂文化底蘊。他創作藝術歌曲,首先建立在對我國民族音樂風格的深刻研究基礎上,其次是對祖國語言的悉心研究。他努力研究“腔”與“詞”的關系,即曲調與詞的關系,對漢字的四聲走向與音樂旋律聲腔的緊密結合有較細致的研究。他借鑒外國藝術歌曲的表現手法及吸收我國藝術歌曲創作前輩們的寶貴經驗進行創作。陸在易藝術歌曲的創作,用他本人的話說是深刻認識了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及創作技術的積累。他熱愛大自然,是大自然美麗的風景賜予了創作的靈感。社會中人與人的真誠相待,人們純真而樸實的情感是他歌頌的主題。陸在易忠實于現實人生,努力挖掘和表現人性,把自己要宣泄的真情實感,要表達的哲理思考,用所掌握的各種音樂技法真誠地袒露給聽眾。因此,陸在易創作理念的核心:對真話、真情、真實、真理及其藝術化表達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并把它當作一切創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創作出了有自己獨特風格的中國藝術歌曲。
二、陸在易藝術歌曲的音樂分析與創作特色
(一)歌詞的選擇
歌詞的選擇也是作曲家本人審美傾向的標志。《祖國,慈樣的母親》選自我國著名詞人張鴻西的詞。這首歌的歌詞通俗易懂,感情真摯醇厚,曾經寄托了整整一代人對祖國母親的深深眷戀與熱愛。《橋》歌詞是著名詞人于之所作。《橋》的旋律流暢、清新,歌詞樸實自然,詞曲融合在一起,描述了一幅入情入境的風景畫。《我愛這土地》這首歌的歌詞是艾青的詩作。艾青的詩歌,常常把個人的悲歡與時代的悲歡緊密結合在一起,從而比較鮮明有力地傳達出時代的呼喚和人民的心聲。詞中發出“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的感人傾訴,更證明詩人是把個人的命運與祖國、人民的命運融為一體的。作曲家陸在易之所以選擇這首詩作為歌詞,充分說明他是一個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我愛這土地》歌詞的語言生動,涵義深刻,流露了“大我”之情的崇高美。
(二)旋律的特色
陸在易的藝術歌曲在整體上追求民族性與時代性的完美結合,在借鑒傳統作曲技法(特別是后期浪漫派)的基礎上,有自己特有的民族風格。
1、旋律清新、自然,具有濃烈的抒情性
藝術歌曲的旋律寫作著力揭示歌詞的詩情畫意、委婉起伏、刻畫入微。陸在易藝術歌曲真可謂音中有詩,音中有畫,音樂與詩情完全融為一體。音樂藝術的情景交融,無疑是作曲家主觀情思與客觀的自然景物相互交融的結果。《橋》中“水鄉的小橋姿態多,石頭縫里長藤蘿”,“姑娘挑藕橋頭歇,老漢送糧橋下過。”這每一句都是一幅風景畫。看似寫景,其實抒情,真是情景交融、詩意綿綿。無論是抒情性或敘事性的歌唱旋律,都傾注了作曲家深深的感情體驗和他對音樂中的文學歷史和審美境界的深刻理解與追求。歌唱旋律一定是內心世界的真實展現。陸在易藝術歌曲婉轉的旋律,刻畫了生動的畫面,這是他藝術歌曲的一大特點。
2、音樂的地域性特色
《橋》的旋律具有典型的民族性,五聲骨干音的運用,形成了婉轉的旋律。《橋》是陸在易1981年到素有“古橋之鄉”的江蘇吳縣角直鎮體驗生活時譜寫的。《橋》的旋律具有民謠化風格,江南民歌的韻味濃厚。曲作者受上海的地域性民俗文化影響,特別是江南吳語地域的方言系統,生活習俗,民間“俗樂”(民歌小調、器樂、說唱、戲曲)等因素。民間“俗樂”的地域性特色,同樣也呈現在上海的道教音樂之中。如旋律的進行玩轉曲折,旋律沿著五聲音階婉轉地級進。下行級進的la-sol-mi-re,sol-mi-re-do,mi-re-do-la等,跳躍性的mi-do-la-so等。滬書東鄉調是上海道樂的一種,東鄉道樂的器樂以細樂為主。該亞地域性音樂風格特色是行腔軟滑流暢,器樂伴奏采用民間清音班演奏江南絲竹的“你繁我簡”“你高我低”“你長我短”的手法,在各聲部之間造成橫向旋律連綿不斷,縱向富有對比,呈現出支聲復調的效果。《橋》這首歌曲有上海地區的調子,某些音調上加上江南的調子。
3、旋律中裝飾音的運用
歌曲中常用的裝飾音有倚音、波音、滑音等,在一些樂音上附加些小音符,可使原音樂更有光彩和韻味。《橋》中有七處裝飾音,這七處都是倚音。第1,3,5,7處相同都是大三度的輔助型復倚音裝飾,第2處是小三度的裝飾潤腔。第4,6處是大二度的裝飾潤腔。江南民歌講究倚音裝飾潤腔,《橋》中裝飾音的運用在江南民歌中經常可見。就結尾處的倚音使曲調更柔和,歌曲的演唱更圓滑、上口。《盼》中有兩處用了波音,起到強調的作用。《我愛這土地》里多處用了下滑音,在歌詞“愛”“得”兩個字之間用了下滑音,充分表現作曲家對土地深沉的“愛”及發自肺腑的濃烈情感。試想沒有這個下滑音曲調是否顯得僵硬,而且情感表現也顯得蒼白無力。裝飾音在我們的民族聲樂作品中運用廣泛,其作用也是非常明顯的。
4、花腔手法的運用
花腔(coloratura,意)歌唱曲調時用(runs)華彩經過句、顫音、華彩段等的裝飾唱法。經常有一個較長的音分割成一些較短的音而成。這種唱法在美歌時代得到高度的發展。《彩云與鮮花》表現了人民對祖國深深的熱愛之情。歌曲中運用了一段極富特色的花腔唱段,歌詞是一個襯詞“啊”。極富于跳躍性的花腔手法,在曲中與連貫的抒情性段落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在演唱上更能充分展示歌唱者的技術水平。花腔唱段富于活力動感,節奏自由而不散亂。短促的旋律有序的跳動,與連貫性的長句共同抒發了情感。
5、戲曲手法的運用
在我國傳統音樂中,包括戲曲、曲藝音樂,散板節奏是非常有特色的。歌曲旋律中常有不按正規拍子律動進行的散處理,即單位拍的時值都不固定,具有靈活、自由、寬松、悠長的特點,有利于直抒胸臆和暢表情懷。現代歌曲創作中經常借鑒這種“散板”節奏。《橋》的開始便是一個“散板”可以稱為散頭。這種處理在抒情歌曲中較為常見。《彩云與鮮花》也是這種“散頭”的寫法。散板用在歌曲的開頭部分是根據曲式安排的需要或歌詞結構的需要而設計的。它便于歌者在演唱時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處理來演唱。
6、歌劇因素的引入
陸在易藝術歌曲除了抒情的旋律,還運用了一些朗誦性音調。在《盼》中陸在易用宣敘性動機(兩個三連音的節奏型,配合歌詞“回來吧”一字一音),與抒情性旋律形成召喚性的情感期待,此后作曲家把這種宣敘性和抒情性的對比擴展開來,使之成為作品旋律衍展和抒情的主要手段。這里的宣敘調寫作己經顯露出兩個特點:一是同音反復與旋律并重,二是強化宣敘調的情感含量。這在《我在這土地》中尤為明顯。
“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泥土里面,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一段速上與前面形成了對比,突然慢下來。就像飽含激情的朗誦。這種寫法在歌劇中常用(即歌劇中的宣敘調),緊接著就是一段歌唱性旋律“啊”,這也是全曲的部分。整首歌曲形成了宣敘性與歌唱性、抒情性與戲劇性的有機結合,更好地表現了作品的主題。
《我愛這土地》儼然是一首表現力極強的歌劇詠嘆調,而它確實是一首藝術歌曲,可見陸在易在藝術歌曲創作上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三、曲式、和聲,調式、調性方面的特點分析
陸在易藝術歌曲多采用二部曲式。《祖國慈祥的母親》是單二部曲式。伴奏的三連音中用了很多和弦外音,都是經過、輔的。((橋》也是單二部曲式。《家》《盼》兩首藝術歌曲都是采用加尾聲的單二部曲式。《家》感嘆性的兩段對比性強烈。這些藝術歌曲看似短小的曲式結構,和歌詞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首首精致的藝術作品。《我愛這土地》是并列的三部曲式。每部分結尾處都相同,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陸在易藝術歌曲的和聲運用也是很有特點的。《最后一個夢》和聲非常精致,具有搖籃曲的風格。作曲家為了追求民族風格的音響效果,盡量避免三和弦的三音出現,而是用根音上方第四級音代替。《橋》的前奏中用了主九和弦,傳統的和聲進行。隨著音樂的進行,音樂的力度、緊張度逐漸衰減。
陸在易藝術歌曲多采用中國的民族調式。《橋》采用了民族調式的同宮調式交替的手法,即e羽和G宮調交替,獲得了色彩上的對比,形成較為典型的民族風格旋律。句尾調式主音的前倚音裝飾在全曲中貫穿使用,成為作品音調統一性的“核腔”,使全曲沉浸在親切自然而又令人回味的吟唱中。《家》的旋律構架是七聲羽調式。《彩云與鮮花》采用了g羽到bB宮調。
《最后一個夢》民族調式的be羽調式。《我愛這土地》運用了bG宮一A宮調一bG宮。陸在易藝術歌曲也有用傳統大小調的,如《祖國慈祥的母親》采用了和聲小調,旋律建立在和聲的基礎上。
四、鋼琴伴奏特點分析
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有人稱為“鋼琴與歌聲的二重唱”。鋼琴伴奏與歌者從同一基點出發,對演繹的藝術歌曲進行對話,把握詩詞的內涵、歷史背景、語言規律、美學定位、音色特點等,取得一致認識,達到內心的融合,共同攜手進行表現完美的藝術。陸在易藝術歌曲的伴奏寫作非常考究。他藝術歌曲的伴奏和旋律都是同時思維并寫作的,所以歌曲的伴奏構思嚴謹,嚴格遵循藝術歌曲伴奏的美學規律,將器樂和聲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下面以《橋》《我愛這土地》的伴奏為例來分析。
《橋》這首歌曲的前奏,用了連續的幾個琶奏,共11小節,勾勒了波光澈湘的畫面仿佛讓我們置身于小橋流水的畫景。人聲進入伴奏很簡單,旋律長音時,鋼琴伴奏給了一個補充。結尾處的伴奏也格外新穎,左手是主和弦的保持,右手是旋律聲部附加三連音,連續三連音的使用給人一種意味深長、意猶未盡的感覺。人聲雖然結束了,但伴奏并沒有匆匆結束,給聽眾營造了一種自由想象的空間。陸在易的藝術歌曲伴奏手法細膩、豐富,布局合理,和聲運用極為巧妙,塑造的音樂形象與歌詞都非常吻合。真正體現出伴奏中的立體感、諧和感、層次感。
《我愛這土地》陸在易花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時間寫成,可見作品傾注了曲作者多年的心血。該曲容量大,情感表現豐富,內涵深刻,鋼琴伴奏非常考究。前奏用了九小節,開始是和弦的運用,有如人在高歌。伴奏部分最典型的特點就是六連音的運用。六連音的連續使用,造成一種生生不息、涌動不止的感覺。從鋼琴伴奏織體來看,作曲家在這一段及第二段基本上只使用了一種織體形態即六連音織體,但它所營造的音響效果并沒有給人單調乏味的感覺。
篇10
當然,我也愛我腳下的這片黃土地-龍山。他曾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鎮,悄悄地在這片海邊扎下深根。瑟瑟的海風吹著一樽樽矮矮的小樓閣,路旁歪歪斜斜的小樹枝。深褐色的泥土地上,我們踩下一串串不曾動搖的腳印。
他曾是茫茫土地上的一墩矮土,黯然卻又堅定。傍著歲月的蹉跎,伴著年華的流逝,卻自始至終,沒有停下追逐的步伐。
多年后的他,正以驚人的,令人稱贊的速度,一點一滴的,展開了夢想
的路途。
你瞧,那迅速崛起的高樓,是不是像一棵棵茁壯的萌芽,正以蓬勃的氣勢怒放著生命!
而那一棵棵挺拔的大樹,又是否如一個個戰士,列成方隊,以頑強的精神抵抗侵略者,守護著這個鎮的和平!
……
龍山,也帶給了無窮的樂趣。
春天,春之使者踏著輕盈的腳步向我們走來,她走到哪兒,哪兒就春意盎然。我迎著春風,感受著春天的氣息,漫步向公園。花兒紛紛睜開眼,伸個懶腰,打起精神來。小草們顯得特別富有活力,屏足了氣往上鉆,濕潤的土壤抵不住這種強大的力量,退到了一旁!
夏天,河塘里的荷花競相開放,像剛出生的嬰兒般稚嫩可愛。粉紅的臉蛋可愛俏皮,形成了一幅美麗的風景圖!
秋天,成熟了的稻穗像一片金黃色的海洋,隨著風上下浮動,遠望,就像千百個姑娘翩翩起舞,是個天然的大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