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花園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3-30 17:25: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巨人的花園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新教材中開設了一種新的作文課式――小練筆。小練筆,就是讓學生結合語文教學中的有關寫作知識,進行仿寫型的作文小練習。它是中年級作文練習形式中的一種,其目的是增加小學生作文的次數,培養學生勤于動筆的好習慣。它是從幫助學生積累素材,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著手,作為作文教學的一種補充,一般被編排在閱讀課后。可是,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很多時候由于沒有充足的時間,練筆只是走馬觀花,并沒有進行扎實的訓練。學生練筆時,也就是寥寥幾筆,區區十幾個字而已,根本沒有達到練筆的要求。針對這種現象,我在教學《巨人的花園》一課時,對小練筆進行了認真的探索,結果效果不錯。
二、教學設計
(一)以詞串文,重現園景
1.課前復習時,出示兩組詞語:(學生認讀)
草翠花開 狂風大作 鮮花盛開 瑟瑟發抖
桃花綻開 寒風刺骨 吐出嫩芽 北風呼嘯
陽光明媚 冰雪覆蓋 洋溢歡笑 鮮花凋零
……
2.上節課,我們初步了解了課文,現在請你想象一下花園的情景,并用上其中的一些詞語,描述花園的景色。
(設計意圖:以詞串文,既復習了課文的詞語,又給學生描述花園景色有了鋪墊,讓花園景象重現眼前,可謂“一舉兩得”。實踐過程中,學生說的很有條理,也很具體。)
(二)捕捉“洋溢”聯想快樂
出示:花園里常常洋溢著孩子們的歡笑聲。
1.“洋溢”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花園里會常常洋溢孩子們的笑聲?
2.請發揮你的想象,孩子們都會在花園中干什么?以“花園里常常洋溢著孩子們的笑聲”為總起句,把句子說具體,最好還能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花園里常常洋溢著孩子們的笑聲。你看,孩子們有的_________,有的_____還有的_________。
(設計意圖:抓住中心詞“洋溢”,讓學生體會到孩子們的快樂。然后放飛想象,讓快樂的笑聲具體化。再次讓學生體會到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最后用上一個句式,再次降低說話的難度,為下面的練筆打下基礎。)
(三)借助插圖,創想畫面
師:當巨人拆除了圍墻之后,當花園再次成為孩子們的樂園之后,你們看到了什么?(出示課文插圖)
生1:我看到了孩子們和巨人一起玩耍。
生2:我看到了春天又來到了花園中,花園里鮮花盛開,綠樹成蔭。
生3:我仿佛又聽到了孩子們的歡笑聲。
……
師:是呀,你們的眼前一定又出現了很多很美的畫面,現在請你們用筆把這美麗的畫面寫下來。
……
篇2
【關鍵詞】悅讀 諦讀 閱讀教學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把握教材與處理教材的能力,它直接影響著教師閱讀教學的效果。換句話說,教學設計的水平是教師把握教材與處理教材能力的直接體現。那么,教師怎樣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實現閱讀教學的目標呢?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首先,忘記自己教師的身份,作為一名旁觀者去悅讀文本,享受閱讀的樂趣,產生疑問。其次,運用自己的素養和特長,去諦讀文本,讀出屬于自己的特色來。
一、悅讀――隨心達意徜徉文本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當帶著目的去做一件事的時候,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壓力,或多或少總會產生心理抗拒。而沒有預期目的地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心里往往是最放松的,也是最享受的,這時也往往會閃現智慧的火花,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在接觸文本的第一時間,我們一定要拋開教師的身份,以一個旁觀者的姿態去享受閱讀,即悅讀。這個狀態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閱讀體驗,會幫我們打開一個新的視窗。從這個角度去讀文本,我們的感受會更接近學生的感受,我們的疑問會更接近學生的疑問,我們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就會更以學生為本。這樣就會避免想當然地進行教學設計,遠離學生的體驗,遠離文本的本意。
悅讀階段,講究的是最本真的享受閱讀。這個階段的閱讀,與教學無關,與功利無關,與得失無關。有關的就是調動自己的全身心去享受文章帶給我們的感動,帶給我們的震撼,帶給我們的啟示。這樣的閱讀不要求形成一個整體,不要求形成一條思路,不要求創新,不要求展示。只要自己內心有所得即可。同時,對文本產生的疑問也可以五花八門,心之所思,情之所至,都可疑問。因此,悅讀的覆蓋范圍之廣,思索程度之深,都會遠超教學范圍,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教學思路呢?
悅讀要隨心所至,胸臆達開,可以默念,也可以吟誦,盡自己的心緒徜徉,得到最“深”感受,這就是悅讀的“收獲”。這個“收獲”在教學中“播種”,一定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讀完《圓明園的毀滅》之后,我心中義憤填膺,胸中燃燒著熊熊怒火,一氣呵成創作了一首《滿江紅》: ,烽火始、歷史更迭。國門破,鐵蹄錚錚,生死永別。救亡圖存雄獅醒,振興中華民族魂。共攜手,志士和仁人,戰激烈。近代史,屈辱史;神州恨,何時滅?當奮起,策馬揚鞭熱血。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志則中國志。待從今,龍騰壯山河,努力學。這首《M江紅》在教學時牽一發而動全身,很好地幫助學生走近歷史、走進課文,開展與文本、教師、同學的對話,碰撞出許多智慧的火花,讓課堂充滿張力;這也成了一個教學亮點,令學生難以忘懷。
二、諦讀――融入文本善于闡發
“諦讀”兩字出自宋朝王令 《謝束丈》之二:“令觀古之圣人賢者,踐事開端,初亦似有可疑者;及諦讀而審思之,則有義焉無疑也。”“諦讀”就是沉入文本仔細地閱讀,對文本進行深入而獨到的讀,讀進作者的心靈深處,讀出作者的所思所悟,加深悅讀得到的感受,升華自己的情感,彰顯自己的特色。這才是對文本的“諦讀”。換言之,諦讀的終極意義其實就是諦讀自己,用一雙敏銳的眼睛,調動所有的文學素養,去發現文章字詞句段、標點修辭上的亮點,并且將自己諦讀到的亮點變成課堂上學生學習的著眼點。
“諦讀”的根本是立足于文本,也就是“充分閱讀”,就是要對文本所蘊含的豐富內涵進行充分的發掘。用王堯先生的話來說,諦讀就是――在漢語中出生入死。在文本中“出生入死”,我們的精神、我們的生命、我們的靈魂就會經受一次次洗禮,通過細致和反復的閱讀,對文本所蘊含的深厚意蘊作出“豐沛的闡釋” 。等我們從文本中出來的時候,已然是另外一個我了。
如我校一位教師的特長是寫古詩詞,所以在諦讀文本時,總是能夠敏銳地抓住文本命脈,發揮自己的特長,為課堂增添亮點。教學《巨人的花園》時,她寫了一首七絕:任性冷酷常嚴寒,閉門謝客多孤單。歡歌笑語孩子暖,春破堅冰滿園香。教學《白鵝》時,她寫了一首詞:叫聲鄭重喧囂,步態凈角味道,吃飯惹人發笑。多少高傲,愛鵝人都知道。
當然,每位教師所擅長的都各不相同,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特色也各不相同。但無論如何,能夠對文本進行諦讀,帶給學生的肯定是鮮活的感受,獨到的解讀。因為諦讀的過程是對教師言語智慧和精神境域的一種砥礪和修煉。這個過程會使我們的精神觸角變得越來越細膩、越來越敏感、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富有自己的特色。從這個意義上說,諦讀實在是一次重新發現自己、估價自己、解構自己又升華自己的過程。
一個人知識的積累、視野的拓展、心靈的凈化和思想的成長,都離不開閱讀,從悅讀文本到諦讀文本,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砥礪與修煉的過程,是一場持久的修行。在這場修行中,我們會漸漸地深入自己的內心,滋潤自己的精神,脫胎換骨,成為精神明亮的人。文本是一個美麗的縮影,放大了看,其實就是我們自己本身。自己的精神縮影有多厚,自己對文本的諦讀就有多厚;自己的精神縮影有多美,自己對文本的諦讀就有多美。因此,不是文本,而是自己的文化底蘊、言語天賦、生活經歷、精神境界決定著自己的諦讀收獲。從而,我們會學著用人格去教學、去影響學生。從這個意義上說,諦讀不是從文本開始,而是從“自己”開始;諦讀也不是到文本為止,而是到“自己”為止!
參考文獻:
[1]周一貫.“研究性閱讀”教學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周成平.中國著名特級教師課堂魅力經典解讀[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3]方國才.怎樣教得精彩[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4]于永正.語文教學實錄薈萃[M].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