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古詩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18 20:04: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清明的古詩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清明的古詩詩句

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____杜牧《清明》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____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____杜牧《清明》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____王禹偁《清明》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____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____黃庭堅《清明》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____高翥《清明日對酒》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____高啟《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篇2

1.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兩句詞描寫的是( )

A 冬夜景色 B 夏夜景色 C 秋夜景色 D 春夜景色

2.“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描寫的是( ) 。

A 風 B 雨 C 雪 D 竹

3.“大漠孤煙直”的下一句是 ( ) 。

A 更上一層樓 B 長河落日圓 C 出沒風波里 D 復照青苔上

4.《贈王倫的作者》是( )。

A 白居易 B 杜甫 C 李白 D 蘇軾

二、按要求填寫詞語,將詩句補充完整

1.在( )里填寫表示顏色的詞語。

兩個( )鸝鳴( )柳,一行( )鷺上( )天。

日出江花( )勝火,春來江水( )如( )。

( )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 )絲絳。

( )日依山盡,( )河入海流。

接天蓮葉無窮( ),映日荷花別樣( )。

( )毛浮( )水,( )掌撥清波。

2.在()里填寫動物的名稱。

兩岸( )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 )。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立上頭。

綠遍山原白滿川,( )聲里雨如煙。

兩個( )鳴翠柳,一行( )上青天。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 ( )。

江上往來人,但愛( )美。

泥融飛( ),沙暖睡( )。

三、請你填寫古詩詩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半鐘聲到客船。

2.誰言寸草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舊時王謝堂前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明時節雨紛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街小雨潤如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識廬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讀一讀下面的詩句,照樣子寫出詩句所描繪的內容

例: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風)

1.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

2.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

3.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

4.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

5.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

五、按要求默寫古詩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經常會根據古詩所描繪的內容或者是表達情感,給古詩分類,比如有邊塞詩、思鄉詩、送別詩,等等。請你回憶學過的古詩,然后按下面的要求分別默寫一首,注意把字寫工整。

六、古詩應用題

引用古詩名句,常常能使表達效果增強,根據有說服力。 想想當遇到下列情景,用上哪一句古詩最為恰當呢?

(1)看到有的同學浪費糧食,你的腦海里一定會想這句古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歌頌天下的母親,我們會很自然地吟誦起《游子吟》中那膾炙人口的詩句:

篇3

一、科學地選擇古詩教學內容

1. 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

幼兒年齡小,知識經驗缺乏,理解能力還不夠強,我們可以選擇語義淺顯、用字自然、感染力強的詩句。如邵康的《一望二三里》:“一望二三里,煙村四五家,門前六七樹,八九十枝花。”內容淺顯易懂、合轍上口、節奏自然明快,幼兒容易記誦,自然會興趣濃厚。

2.蘊涵積極的教育意義

幼兒期正是人生中可塑性最強的階段,進行良好性格的培養、高尚情操的熏陶就顯得格外重要。重拾古詩正是因為它蘊涵著智慧和哲理,教育性因素正是選擇古詩的重要參考。如《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至今讓人記憶深刻。尤其是在如今衣食無憂的社會,唯有讓幼兒體會古詩中的意境,孩子們才會更好地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這些具有哲學啟蒙知識的作品,深得幼兒喜愛,使幼兒在快樂愉悅中得到更多生活啟迪和為人做事的道理。

3.選擇季節相符的古詩

一年有四季,季節特征不一,孩子對此感悟較深。若能根據季節的變化相應選擇一些古詩學習,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當秋意正濃的時候,一首杜牧的《山行》,定會把秋天襯托得無比絢爛,孩子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習的效果可想而知。

4.結合節日學習古詩

我們中國歷史悠久,有很多具有深遠意義和紀念價值的節日。若能結合這些節日來學習古詩,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春節來臨之際學習王安石的《元日》;清明節學習杜牧的《清明》;重陽節學習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不僅可以讓幼兒對中國傳統節日有更深的印象和了解,更在悄然無聲中學會了更多名詩古句。

二、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1.環境陶冶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每個幼兒提供學習與表現的機會,讓環境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班級環境布置中設置“古詩天地”等欄目;在圖書角投放多樣性的古典文學叢書,時常更換圖文并茂的古詩經典叢書等,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對古詩文的興趣,讓幼兒沉浸在濃濃的藝術氛圍中;在日常教學中,開展一些個人或小組競賽,如“古詩文接龍”“古詩文擂臺”“評選古詩大王”等。這些活動既能幫助幼兒復習鞏固古詩文,又培養了孩子合作、競爭意識及集體榮譽感。

2.故事講解法

故事是幼兒容易理解和喜聞樂見的形式。根據古詩的內容,編成一個小故事告知,孩子們對古詩就有了初步的概念和理解,之后再來學習古詩,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編故事時,要把詩中難理解的詞語和意思變成通俗易懂的口頭語言,并把詩詞之間省略了的意思補充出來,達到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的目的。如在學習《回鄉偶書》時,我編了一個白胡子老爺爺回家鄉的故事,孩子們非常感興趣。

3.情境表演法

幼兒具有好動愛表演的特征,在古詩教學中,讓幼兒運用肢體將詩的意境進行表演,可以調動幼兒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學習古詩文變得更加有趣味性。如:在幼兒學習古詩《詠鵝》教學活動中,活動前制作了許多白鵝頭飾、紅掌等,教學時幼兒扮成一只只大白鵝浮水,撥清波,跟著白鵝媽媽玩游戲,在快樂、有趣的白鵝戲水游戲中學會了詠誦古詩,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4.創作繪畫法

當幼兒對一首古詩達到了簡單理解的要求后,就開始嘗試讓幼兒來創作繪畫。剛開始時,我發現盡管幼兒對于某一首古詩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但當他們創作繪畫時,卻往往感到無從著手,非常困難。于是我不要求孩子們的作品一定要表達出古詩的內容,而只要求他們在這首古詩里面想表現哪一點就表現哪一點,甚至可以是其中的一句、一詞、一字。這樣孩子們很容易就畫出了其中的某一面,作品千姿百態,無一相同。然后慢慢地,許多孩子覺得不夠了,就開始在畫面上進行添加,把自己理解的繼續畫出來,畫面越來越豐滿,幼兒的繪畫能力也進步了。

5.欣賞歌唱法

不同內容的古詩都配有不同旋律的音樂,唱詩是將詩、樂相結合,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教育,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提高幼兒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可以加深并加快幼兒對古詩詞的記憶。在音樂活動中,適當巧妙地融入一些古詩文內容來進行歌唱與表演活動等,不僅開發了幼兒的藝術潛能,而且增強了幼兒對古詩的理解和記憶,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孩子們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篇4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蘇軾的這首小詩就描繪了一幅西湖夏日的“陣雨圖”。詩人坐在望湖樓上飲酒,恰好捕捉到了轉瞬即逝的四個畫面――云翻、雨瀉、風卷、天晴,有遠有近,有動有靜,使讀者如臨其境,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經歷了一場突然來去的陣雨。

雨,作為一種自然現象,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以詩傳情,以詩繪景。除了西湖夏日的陣雨,古詩中還描畫了更多的雨,有著多變的特點,蘊含著豐富的情感。

四季多變的雨

春夜的雨,細細的,柔柔的,如牛毛,如花針,踏著春的步伐而來――“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天的雨是細密的,它滋潤著萬物,喚醒沉睡的生靈。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黃梅時節是立夏后梅子由青轉黃之時。黃梅時節江南多雨,俗稱黃梅天。黃梅天總是細雨綿綿,而青草池塘處處的蛙聲,似乎讓人心里多了一絲夏日的煩躁。

宋代詞人柳永的“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寫的是秋天的雨。瀟瀟暮雨在遼闊的江天飄灑,經過一番雨洗的秋景顯得分外清朗寒涼。開篇描寫這樣的雨景,抒發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強烈的思歸情緒。

古詩中描寫冬天,往往以雪為主,很少寫到雨。孟郊曾這樣寫:“楚水結冰薄,楚云為雨微。”寒冷的冬季,楚地的河流結冰很薄,云朵成云布雨,降下點點滴滴的冬雨。冬雨在孟郊的詩中,是寒冷肅殺的,這也是冬雨最大的特點。

蘊含情感的雨

在中國古典詩詞里,雨來自于自然,更來自于詩人的內心。雨,是涂抹著詩人濃烈感彩的一種意象,或歡樂,或愁苦,或灑脫,或激昂。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時節,總能看到路上的掃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攜幼,或形單影只,踽踽獨行。清明的雨,彌漫著淡淡的哀愁;清明的雨迷迷蒙蒙,就像人們心里的惆悵。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是場灑脫悠閑的雨。從容自適的漁翁頭戴斗笠,身披蓑衣,在青山綠水間悠然垂釣,江上漁舟,雨中紅桃,讓人感受到高遠、脫俗的意趣。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這是磅礴悲壯的雨,夜深了,詩人躺在床上聽到風雨的聲音,夢見自己披著盔甲,騎上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場……

篇5

關鍵詞:古詩;復習;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3-0238-01

古詩文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此對它的復習教學也就很有必要進行一番研究。根據近年來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經驗來看,對于小學古詩的復習教學,我覺得應該抓好如下幾點:

一、要了解作者

學習了一首古詩,首先應對其作者有所起碼的了解。要知道該作者的生存年代、朝代、字(學名)、號或別名、籍貫,還有其主要文學成就等。

比如,在學習了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九冊《馬詩》后,就要讓學生熟知作者李賀(790——816年),屬晚唐詩人,其號長吉、鬼才、詩鬼等,尤以詩鬼最為著名。屬福昌(今河南宜陽)人。與李白、李商隱三人并稱唐代“三李”。因其一生體弱多病,27歲就去世。他作詩認真嚴謹,力求創新,形成了想象奇特、辭采奇麗的獨特風格。

二、會背誦、默寫古詩

誦讀是讀詩的基礎。人皆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詩講究押韻和節奏,音韻和諧,節奏鮮明,所以讀起來瑯瑯上口,聽起來聲聲悅耳。因此,學習一首古詩,一定要將其內容熟讀成誦,并且做到字音正確、節奏分明,然后能一字不漏、不錯地默寫下來。對于篇幅較長的古詩,雖然有些學生全部背誦和默寫起來有一定的困難,但也要挑選重點或自己喜歡的句段進行背誦和默寫。在組織學生進行默寫練習時,教師要反復強調難寫易混字的正確書寫。只有這樣,學生在考試中解答按原文內容填空和默寫古詩時才不會輕易失分。

三、理解詩句

學習了一首古詩,一定要讓學生會講詩歌中每句話的意思,還要會對其中關鍵字詞進行正確而恰當的解釋。比如在復習《馬詩》這一首古詩時,就要將其中四句話的意思一一理解如下:“大漠沙如雪”,茫茫大漠上的沙石就像白雪一樣。這是一個比喻句,句中的“如”字是一個關鍵詞,屬比喻詞,意思是“像”。“燕山月似鉤”,掛在燕山頭上的一彎新月就像一把金鉤。此句表達方式完全同上句。以上兩句可合并活解為: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了一層白皚皚的霜雪。“何當金絡腦”,什么時候才能夠套上鑲金的籠頭。此句中的“何”“當”“金”“絡腦”四個詞學生理解起來都有一定的難度,“何”應解釋為什么時候;“當”要作能夠套上理解;“金”不能當金子或金色理解,應作鑲金的理解;“絡腦”學生更難理解,其實就是馬頭上套的籠頭。“金絡腦”指的就是貴重的鞍具,象征馬受重用。“快走踏清秋”,任意馳騁在秋高氣爽而遼闊的原野上。這是最后一句,其中的“走”“清秋”兩詞學生不好理解,“走”在古代漢語中常當跑講,而“清秋”則要理解為秋高氣爽的遼闊原野,而不是清冷的秋天。后兩句也可合起來活譯為:什么時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氣爽的疆場上馳騁,建立功勛呢?做到了這一點,學生在考試中解答古詩釋詞釋句題時才能夠得心應手。

四、了解詩文大意,感悟體味意境,明確作者所抒發的思想感情或道理

詩是語言的精華,其含蓄往往移情于景、情景交融,“情以物遷,辭以情發”,學古詩必須培養小學生對古詩中的意境感悟能力。因此,在復習一首古詩時,一定要讓學生掌握古詩所描述的大意,感悟體味詩的意境,明確作者所抒發的思想感情或要說明的道理。就拿《馬詩》來說吧,詩人以豐富的想象,描繪了能讓馬馳騁的“沙如雪”“月似鉤”的邊疆戰場景色,并通過詠馬抒發了詩人報效國家的強烈渴望和懷才不遇的憤慨。

五、會改寫、擴寫和續寫古詩

詩的燦爛滋潤著已步入古詩世界的小學生,也豐富著師生的文化底蘊。古詩中存在許多“空白”之處,為學生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如能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合理的想象,于空白處求精彩,把跳躍過的情節補充出來,把濃縮概括的語言具體化,就是很好的練筆。所以把古詩作為學生寫作題材,在學習古詩之余,對古詩進行續寫、擴寫、改寫,也可算是古詩文復習教學中的最后一大環節。實際上,各種形式的寫也是對古詩教學的深化、拓展和延伸。

在學生理解詩意,感悟意境的基礎上,以詩歌作為參照物寫出自己的獨特體驗和感受,或改寫或續寫或擴寫,寫出詩中景和事,抒寫詩中情,這樣讀寫結合,效果更為理想。

1.大膽嘗試,鼓勵改寫

這是一種較為簡單的寫作訓練,就是讓學生根據所學古詩的大意,將其內容用白話文的形式表達出來。當然,這不僅需要理解每句詩的意思,還要進行必要的補白,從而做到既文通句順,又明晰表達原詩的意思。

2.根據需要,擴寫片斷

擴寫片斷是在能改寫古詩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原詩內容進行大膽而豐富的想象,對原詩內容進行擴充描寫,從而達到深入理解詩歌、提高寫作能力的目的。如:《江畔獨步尋花》要求學生根據詩作,描繪出一幅鮮花盛開、彩蝶翩翩、鶯歌燕舞的春日江邊美景,對學生寫景進行片斷訓練。古詩中可以作為片斷訓練的詩作也有很多,像《宿新市徐公店》、《小池》等。

篇6

一、有助教師研讀古詩文教材

一次在年級老師集體備課中,有老師對唐代詩人杜甫的詩《春夜喜雨》中“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兩句中,“花重”的“重”應該讀哪個聲調,產生了疑問。課文上沒有標明聲調,也沒有解釋,而我自己從讀書學習這首詩以來都是讀“zhòng”,意思理解為“雨后的花朵上有水,因而顯得沉重”,所以自然也是想著教讀“zhòng”。但是有老師提出疑問,說這個應讀“chóng”,原因是春天花開了很多的意思。我翻閱了一些有關資料發現沒有明確提到這個問題。后來在網上我看到了有關討論帖子:“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天亮了,看看這帶著雨水的花朵吧,嬌艷欲滴,整個錦官城已經變成了繁花簇擁的世界。“重”字在這里理解成“重重疊疊”更為恰當,因為只有重重疊疊的花朵才能成就錦官城繁花簇擁的景象。如果讀“zhòng”,“花重錦官城”就被解釋為錦官城里雨后的花瓣顯得格外的濕漉漉、沉甸甸。也就是說“花重”被理解為花的重量很大。而且,從平仄的角度來看,“重”字在這句詩里的位置應該是平聲,古人是非常講究詩歌的平仄的。更重要的是,詩歌講究意境,杜甫關于春夜“喜”雨的“喜”意不在于花瓣的沉重還是輕盈,而滿城鮮花怒放,正是詩人“喜”之所在。由此看來,“重”字在“花重錦官城”里應該念“chóng”,解釋為“重重疊疊”更為恰當。

通過網絡查找資料,教師可以迅速解決研讀文本時產生的疑問,尋求備課中難點問題的答案,直接獲取所需要的教學資源。同時,我們還會看到,網絡搜索提供了更豐富更全面的背景資料。

二、豐富古詩文課堂教學方法

開放、交互、自由的網絡使基于網絡的古詩文教學充滿了生機。在校園網建立主題學習網站,有利于學生健康有效地學習。

小學語文S版四年級下冊古詩《寒食》,這一課是我利用網絡進行語文教學的一次嘗試。在課內的常規教學中,學生很興奮地表示我們之前還學過表示節日的古詩,如明代唐寅寫的關于元宵節的《元宵》,唐代詩人杜牧寫的關于清明節的《清明》,唐代詩人林杰寫的關于七夕節的《乞巧》等,對古詩中有沒有春節、中秋節等節日很感興趣。根據課文關于中國傳統知識性較強,為課外的拓展閱讀留下了較大的空間這一個特點,在第一課時學生學習的基礎上,我以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為基礎制作成主題學習網站,進行了語文拓展閱讀的教學。我把古詩中豐富的描寫節日的古詩引入課堂,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嘗試自己學習、積累有關的詩句和知識。小學生是各種學習習慣形成的最佳時期,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對孩子今后的學習有重要的作用。四年級的小學生大部分都已經簡單學習過使用電腦上網了,現在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網絡學習顯得非常便捷。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將不斷提高。

三、拓展古詩文學習的時空

篇7

一、詩詞導入,激發興趣

教學中,有時巧借一句趣語,授課會增加幾分詼諧;妙用一句詩詞,課堂更變得形象生動、趣味無窮。

如在學習《大氣圈與天氣氣候》第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的:“蘇軾的《水調歌頭》里,有這樣一句:‘高處不勝寒。’白居易說:‘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還有:‘山下百花山上雪。’這是為什么呢?山上離太陽更近,溫度應該高一些才對呀!”學生立刻與我產生了共鳴,不但接著把詩句背下去,而且七嘴八舌地說出了自己的意見,課堂一下子活躍起來。

又如在講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級階梯分布”這一特點時,我設計這樣的導入方法。上課時首先向學生展示準備好的一組詩句:“百川東到海,何日復西歸。”“滾滾長江東逝水。”“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大江東去,浪淘盡。”然后問:“這些詩句都蘊含著怎樣的地理知識?”學生們迅速說出我國許多河流是向東流入海的,我順勢引導:“俗話說水往低處流,我國地勢有什么樣的特點?”學生們說出我國地勢的特點為西高東低。我繼續追問:“我國地勢除了西高東低的特點外,還有什么特點呢?這樣的特點又有什么樣的地理意義?下面我們共同來學習這一節內容。”這樣自然導入到這一節,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詩詞引用,加深理解

例如,在《地球運動》部分的教學中,學生已掌握了基礎知識,我實施了這樣的活動:展示詩詞:“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出示探究問題:“請同學們分析詩詞中包含的地理意義?”同學們經過小組內激烈的討論,很快得出答案:“坐地日行”包含著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八萬里”包含了地球的最大周長──赤道約為4萬千米的地理意義;詩詞說明了地球自轉一周所行的路程。“巡天”包含著地球在天空中的自轉和公轉;“一千河”說明天空中的無數星河。

又如,在“月相”這節中講上弦月的升起落下時間時,我引用了張繼的《夜泊楓橋》:“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詩描寫了上弦月半夜月落之景。在講述江淮地區的綿綿梅雨之際,我們用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來說明梅雨的發生時期和特點,簡化并加深學生的理解。

通過以上的地理教學活動,同學們利用已學的地理知識,巧解出詩詞中包含的地理意義,使地理知識正向遷移。學生們既獲得了一份地理知識之外的意外收獲,又增強了學習地理知識的極大興趣。

三、批判質疑,探究學習

例如,在講太陽照射時,我請學生分析:“立竿見影”這一成語”對不對(直射時無影)?

又如,在講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時,提問學生:“成語,堅如磐石,從地理學的角度存在什么問題?”學生通過討論發現:磐石會受到外力作用的風化、侵蝕等,也不是堅不可摧的。再讓學生說出“水滴石穿”所蘊含的地理意義。正反對比,加深了學生的理解。

又如,在講水循環時,運用李白《將進酒》詩中的前兩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引出問題:“這首詩氣勢磅礴,但就地理知識來講,黃河之水真的‘不復回’了嗎?”學生通過討論,指出黃河之水東流入海,海洋水還會通過蒸發、水汽輸送、降水三個環節回到黃河中去。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質疑精神,又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加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

四、在地理教學中運用詩詞、成語的注意事項

1.所引用的詩詞、成語要淺顯易懂,最好是學生熟悉的,否則解釋詞意就要費上許多口舌,將影響教學的流暢與進度。

2.教師必須吃透教材,適時、恰當引用,不要刻意牽強。

篇8

如何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培養、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和人文精神?下面,就初中古詩詞的課堂閱讀教學談談我個人的管窺之見,求教于大家。

我把初中古詩詞的課堂閱讀教學分為五個階段,即“識詩人——品詩情——明詩意——悟詩境——引詩趣”。

一、識詩人——查詢資料

課前先指導學生利用圖書館(書店或網絡等)查詢古詩詞作者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及與作品內容相關的文化常識。讓學生在自由探索、發現中分析、整理,再在課堂上把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與大家分享。通過搜集整理,既可擴大學生的知識范圍,又能幫助學生準確領會古詩的思想內容(因為有些古詩詞涉及一定的史實,反映了作者在特定環境中的感情,如果不了解作者的有關生平和創作的時代背景,學生是很難理解詩詞思想內容的),使他們由被動地接受信息轉為主動地獲取、運用信息。學生在介紹作者及寫作時代背景時,既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又明白了題目的意思,為理解古詩詞的內容做好了準備,還培養了學生處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

二、品詩情——誦讀指導

古詩詞講究韻律、樂感極強,平仄交錯組合,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諧的節奏,是富有音樂美的文學樣式。因此誦讀就成了破解古詩詞的首要任務。教師誦讀指導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在初步理解詩詞內容的基礎上確定感情基調,分辨重音,掌握節奏。

在教學中可采用“三段誦讀法”。即第一階段:重在整體感受,注意語音(飽滿,圓潤) 。在“識詩人”的基礎上,讓學生反復吟讀,把握詩句中的重讀音節、聲調、節奏及其變讀。讓學生在反復吟讀中體味古詩詞的音樂美。第二階段:重在體味情感,注意語流(節奏、停頓、快慢)。教師可先范讀,然后讓學生仿讀,接著由男、女分聯交錯齊讀(適時點撥古詩詞的押韻、平仄)。第三階段:重在進入情境,注意語氣(輕重,抑揚,抒情性)。這一階段,教師可先讓學生試讀,教師點撥后,學生自由誦讀,讀出語氣和語勢。無論在哪個階段,教師都應進行科學的誦讀指導。通過三個階段的反復吟誦,使學生熟悉了作品;通過語音、語流、語氣的朗讀指導和學生對作品的直接感受,使他們能夠讀準詩詞的節奏、讀出詩詞語氣和語勢。

三、明詩意——討論質疑

古詩詞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在初步把握詩詞表情達意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找出古詩詞中不理解的地方。獨立思考后,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可教給學生提出疑問的方法,如:抓住詩詞題目提問;抓住“詩眼” 提問;抓住修辭手法提問;抓住寫作方法提問等等)。然后把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提交學習小組討論;學習小組討論后把本組沒有解答出的問題提交到全班,進行交流討論;全班同學未能解決的問題再由老師解決。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只起點撥、誘導的作用。如我教《春望》一詩時,學生提出的質疑就有:(首聯)“破”到什么程度?“深”到什么樣子? (頷聯)花香鳥語本是愉悅身心,賞心娛樂之物,為什么“花濺淚”“鳥驚心”呢?(頷聯)“烽火連三月”中的“三”和“家書抵萬金”的“萬”是實數嗎?(尾聯)“搔更短”“不勝簪”是什么形象?詩人飽經顛沛流離之苦,備受戰亂離散之怨,致使頭發疏而皤然,透過形象,其內心是感情是怎樣的?這樣通過師生共同討論、質疑、釋疑,學生就從多方面把握了古詩的內容,進一步體會到了古詩詞所要表達的作者的情感。

四、悟詩境——拓展探究

古詩詞教學我們除了要引導讓學生感受古詩詞內容、古詩詞所表達的情意之外,我們更應該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探討:為什么古人能寫出這些意境悠遠的詩文呢?大自然在這里充當了一個什么“角色”呢?引導學生思考自然與人的關系。要讓學生懂得,在古詩詞中,自然成了詩人抒感的重要對象,成了詩人情感外化的表現體,缺少了自然環境,作者就無以抒發自己的感情,無以激發自己創作的激情和靈感。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無“海”,則不能抒發作者“吞吐日月”、一統江山的豪情壯志;李清照“興盡晚回舟,誤人藕花深處”,沒有那亭亭荷花,驚飛的鷗鷺,就不能表達她對生活那份執著的熱愛;沒有“枯藤老樹,古道西風”就不能抒發那天涯孤旅之情……是環境孕育了詩人,是詩人賦予環境以生命。通過拓展探究,加深學生對自然(祖國廣袤、秀麗的山河)的認識,從而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五、引詩趣——總結歸納

篇9

一、整合資源,在把握基點中生情

一是整合同主題的作品: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古詩詞中,有不少古詩詞雖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別”主題來說,有李白的《贈汪倫》,寫汪倫以歌聲送友人,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對自已感情之深;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維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達對友人離去的傷感之情。如果教師在教學時能改變傳統“逐首教學”“逐環教學”的模式,資源整合,主題凝聚,學生就能在把握基點中生情。二是把握同題材的作品:以題材為橋梁,可以帶動同題材不同主題的詩歌的學習,比如,教師在引領學生學習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禎的《題秋江獨釣圖》,提出自學要求:這首詩又給我們勾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呢?希望你運用上一首詩學到的辦法,自己來學懂這首詩。學生在比較中很容易就發現這兩首詩的地點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樣,一個是苦悶的,一個是怡然自得的。

在比較閱讀中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而且讓學生學會了比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內涵,起到了一舉多得的作用。

二、讓學生在反復吟誦中感受作者的心情

讓古詩詞教學彌散醉人的芬芳,教學中就必須抓住“詩眼”和關鍵詞句,細細品味文本的節奏和肌理,多種途徑引導學生投入感情朗讀,感悟文本的空白意義,直指作者的心靈,進而喚醒學生的心靈。重視朗讀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教師要成為引領學生朗讀的組織者、合作者和促進者,讓學生漸入佳境,讀出層次。筆者在教學張繼的《楓橋夜泊》時,按照這樣的教學流程進行朗讀指導:一是找出詩中描寫景物的八個詞,根據自己的理解,描繪這些景物(如西沉的明月、滿天的飛霜、驚叫的烏鴉等),讀出自己的理解。二是教師描繪意境:一個深秋的夜晚,一輪明月高掛,灑下清冷的光輝……學生誦讀古詩并說說讀后的感受。三是補充介紹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讓學生說說如果你是落榜回家的張繼,此時此刻是什么心情?帶著這樣的心情再讀這首詩。四是播放音樂《漢宮秋月》,教師描繪意境,師生共同吟誦詩句,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

篇10

關鍵詞:古詩 趣味性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7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8-0239-01

古詩――中華文學藝術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燦若繁星,千百年來,以其精湛的語言,深邃的意境而膾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潤了無數代中國人。孩子們從小感受中國古典詩詞的美,得到祖國優美語言的熏陶,不僅能促進兒童口語的發展,訓練孩子音樂空間能力,增強孩子的記憶力,創造力,更能陶冶兒童的情操,促進孩子人格的健全發展。[1]在幼兒園古詩欣賞教學中,古詩描寫的情景事物大多是古時候的,幼兒沒有親身的體驗。對于幼兒來說,詩文精煉、高度濃縮了中華文化的精髓,幼兒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怎樣能使幼兒喜歡古詩,理解古詩,成了筆者時常思考的問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聯系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創設情境、賞詩配畫、故事游戲、吟唱表演等教學方面,增強幼兒對古詩的興趣學習。

1 賽詩激趣

開展賽詩會激趣,讓幼兒的積極性孕育于成功的喜悅之中。賽詩會,是孩子們最樂于參與的一項活動。無論怎么比,孩子們都樂此不疲。但如何讓全班孩子都喜歡參與,積極投入,教師確實頗費心機。“告訴你來,告訴他,告訴爸爸和媽媽,背誦古詩并不難,一背一串頂呱呱,你背上來,我背下,我們一起來背吧!”就這樣,幼兒熟知的古詩一一展現(清明\春曉\詠鵝……),朗朗上口。成功的喜悅是永恒的精神力量。孩子們的背誦水平參差不齊,我始終注意讓人人都能在背誦中品嘗成功的喜悅,精心保護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充分調動每個幼兒背誦古詩的興趣。

2 賞詩激趣

借助等多種手段賞詩激趣,感受古詩的意境美。利用掛圖、多媒體教學可以再現古詩優美的畫面和意境,增強古詩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較完美地展示古詩的藝術魅力。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能動性,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促進幼兒深刻地領悟古詩的意境,從而提高了幼兒自主探索問題的能力,也滿足了幼兒個性發展的需要。

3 想象配畫激趣

詩畫結合、想象感悟激趣,加深幼兒對詩的理解和感悟。如《尋隱者不遇》一詩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一句,是童子回答來訪者的話。為了讓幼兒體會“云深”一詞所描繪的意境,我讓幼兒展開想象:“假如你是尋訪的人,當你順著小書童的手指方向望去,你會看到怎樣的景象?”幼兒紛紛回答:“我看到的是一座座大山,云霧繚繞。”“我看到的是高山樹林,小鳥、朵朵白云。”接著我讓幼兒發揮想象,自由作畫。有的孩子畫了一座座大山,山中有大團的云霧[2];有的畫房子、樹木、小動物、青松、尋訪人、小書童等,通過古詩配畫,讓幼兒用彩筆畫詩的意境圖,激發了幼兒的創新能力。

4 故事情境激趣

故事情境激趣,讓幼兒深度感悟理解詩意。有些古詩雖短小,卻包含深刻地寓意。如教學《梅花》時,創設了《梅花和風兒》的故事情境:寒冷的冬天到了,風魔王要摧毀百花王國.冬爺爺問百花:“誰來迎戰風魔王?”百花中的牡丹、玫瑰……都紛紛低下了頭,只有紅粉黃白綠梅花五兄弟,勇敢的站出來,我們來!說著,它們匆匆披件外衣迎戰風魔王。風魔王大吼著:“寒風刺骨怕不怕?”不怕!“大雪紛飛怕不怕?”不怕!狂風肆虐,風雪交加,梅花微笑著,勇敢的綻放。漸漸的風魔王沒了力氣,可惡、好勇敢頑強的梅花呀!說著,風魔王悄悄的退去了。梅花勝利了,歡呼著,歌唱著。通過創設故事情境,幼兒對古詩內容自然心領神會。

5 游戲激趣

設置多種游戲激趣。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一味地死記硬背,他們會感到很枯燥,很乏味,通過游戲幼兒的學習興趣會更高。游戲既切合幼兒好動的特性,又能讓幼兒深切體驗作者的感情,達到情感的共鳴。如在欣賞古詩《鋤禾》時,把詩中表達的意境、情感排成劇目,讓一些幼兒飾演農民頂著烈日在除草,時時停下,擦擦臉上的汗水;另一些幼兒一邊吃午飯,一邊把飯粒隨意地撒在地上,農民憤怒的用“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兩句詩來教育他們,通過表演游戲,詩中真切動人的情景和哲理,深深地印入幼兒的腦海,久久難以忘懷。

6 吟誦激趣

在理解古詩寓意的基礎上,讓幼兒學做“小詩人”,聲情并茂地吟誦古詩,既可以鍛煉幼兒口齒清楚伶俐,吐音準確流暢,又能讓幼兒品味詩的優美意境,熏陶情懷,啟迪智慧。

7 舞詩激趣

舞出詩情、詩意,提高學詩的興趣。古詩教學中,教師的語感、態勢給幼兒以聲感、情感的刺激,使枯燥呆板的文字符號活起來,幼兒獲得形象化的感知。同時,引導幼兒用動作、表情等來表現詩的內容,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如欣賞《池上》幼兒會積極主動地創編出動作。小娃撐小艇,雙手做握漿動作,用力的劃船;兩手分別前伸,神情緊張,做偷采蓮花的動作;兩手在頭兩側不停地搖動表示不解后,雙手蓋住眼睛,表示藏蹤跡;最后,雙手前伸打開。這樣增加活動的氣氛,加深幼兒對詩句的印象,使幼兒身心、體腦相互協調,幫助幼兒理解詩意并記住詩句,使幼兒投入到古詩的意境中獲得成功感[3]。

8 唱詩激趣

不同內容的古詩都配有不同旋律的音樂,如古詩《春曉》它的旋律是活潑輕快,節奏鮮明。古詩《明日》它的旋律是緩慢、抒情、節奏流暢,聽起來很優美。又如古詩《涼州詞》它的旋律激昂,聽起來催人奮進。通過開唱詩會的形式,使幼兒能身臨其境的去邊做動作邊吟唱古詩。幼兒在這愉悅的環境中掌握古詩。在吟唱古詩的同時,不僅可以感受到音樂美,提高幼兒的審美情趣,而且還能更深入地體會古詩的意境美。

古詩――中國古典文學藝術中的一支奇葩,不僅蘊涵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而且有著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教會幼兒如何學習古詩,培養幼兒有效的學習方法,不僅有利于提高幼兒的文化素養,而且能夠培養幼兒的審美意識,提升幼兒的鑒賞能力,從而陶冶幼兒的性靈。

參考文獻:

[1]朱魯娟.試談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方法[J].魅力中國,2010,(07).

[2]趙子俊.兒童讀經教育綜述與評析[J].中國教師,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