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月的古詩范文
時間:2023-04-10 03:10: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賞月的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是露從今夜白。
2、“月是故鄉明”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月夜憶舍弟》,原句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該句子表達了詩人對兄弟的思念之情。
3、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稱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漢族,河南鞏縣(今鞏義)人,原籍湖北襄陽。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稱“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并稱“大李杜”。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改革開放后,西方的現代經濟制度,陸續被中國引進,1983年成立第一家股份制企業:深圳寶安聯合投資公司。
1984年11月,第一家公開發行股票企業——上海飛樂音響股份公司成立。1985年1月上海延中實業有限公司成立,并全部以股票形式向社會籌資,成為第一家公開向社會發行股票的集體所有制企業。1987年5月深圳市發展銀行首次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成為深圳第一股。1986年9月26日成立第一個證券柜臺交易點: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托投資公司靜安分公司。1987年9月27日第一家證券公司深圳特區證券公司成立。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舉行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典禮。當時上市交易的僅有30種國庫券、債券和被稱為“老八股”(延中、電真空,大、小飛樂,愛使,申華,豫園,興業)的股票。同日,申銀證券公司開設了上海第一個大戶室,出現了中國第一代個人證券投資大戶/股票大戶。1991年7月1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推出股票賬戶,逐漸取代股東名卡。
1990年代初期的股票,最初有實體票據存在,股民通過“紅馬甲”交易員出售或者買入。在交易所內外,還普遍存在一種股民間根據股票價格,私下交易股票票據的現象。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企業產品供不應求,上市企業業績總體不斷上漲,股票數量又少,因而股價也節節攀升,第一批股民成為中國股市試水期的受益者。有勇氣在股市上成為第一批嘗螃蟹的人,幾乎都發財了。
隨著技術的進步,1992年10月中旬我國第一套證券業電話自動委托交易系統開發成功并在中國農業銀行深圳分行證券部投入使用。1997年6月2日深交所不再為已使用地面線路或雙向衛星等遠程通訊方式進行交易結算的席位同時提供終端,此舉標志著深交所完全實現無形化交易模式。至此,股民把委托單傳送到交易所主機已完全實現了電子無形化交易。實體股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中國股市早期的股票由于數量少,價格又不斷上漲,形成了賺錢效應,股票供不應求,每天都在上漲,于是政府在1992年5月21日,放開股票漲跌幅的限制,多年來供不應求的股票,上漲的動能一下子爆發,當天大盤直接跳空高開在1260.32點,較前一天漲幅高達104.27%。滬指當天從616點躥至1265點,僅僅3天,又登頂1420點,股票價格一飛沖天,5只新股市價狂升2500%~3000%!上證指數首度跨越千點。
在那個年代,手里有了股票,就有了未來,1992年8月10日,深交所發售新股認購表,來自全國的150萬股民在深圳參加了發行前的排隊,500萬張認購表不到半天就被一搶而空,數萬名沒買到股票的人走上街頭,這次事件被稱為中國股市的“810”風波。
篇3
1986年,黃桷樹被正式命名為重慶市市樹。十多年后,一名叫周明春的民間藝術家和他的父親周炳烈一起,在這代表著重慶身份的大樹樹葉上,畫上了吊腳樓、古鎮、老街與挑夫。從此,一種名叫“葉脈畫”的民間工藝品開始走向全世界。
黃桷樹葉上繪巴渝美景
2015年7月12日,筆者來到周明春在石油路渝洲新都小區開設的“葉脈畫”工作室。一進門就被室內陳列的大大小小的葉脈畫所吸引,這里的葉脈畫每一張樹葉形態各不相同,樹葉上的畫也是各不相同的,山水、古鎮、老街、吊腳樓、步道、挑夫等一幅幅充滿老山城情調的畫面,精致又生地動呈現在筆者眼前。
“巴渝葉脈畫由我的父親周炳烈首創,選用的是黃桷樹葉作為畫布,作畫的內容一般是老重慶的景色。”今年54歲的周明春介紹,上世紀50年代,父親周炳烈進入重慶工藝美術公司上班,開始自學美術。起初周炳烈常用樹葉當書簽,偶爾會在書簽上寫上簡短的心得體會。一日,周炳烈端詳著寫著字的書簽,看到樹葉形狀千姿百態各不相同,紋理錯落,變幻萬千。他腦子里靈光一閃,“要是能將畫畫在葉脈上,會不會讓書簽變得更美呢?”對自己的這一念頭,周炳烈頓時興奮不已,于是當即拿著幾片落葉跑回家,開始付諸行動。
周炳烈查閱了很多書籍,了解到葉脈畫源于印度佛教的“貝葉畫”,最早可追溯到東漢時期,當時出現的貝葉經文、貝葉佛像隨佛教流傳至中國,至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它盛于唐朝,衰于明清,至近現代幾乎失傳。
要在樹葉上畫畫并且使之美觀,必須進行“干整”處理,也就是先將樹葉用酒精擦拭干凈,然后放入水中,用文火煮10分鐘去除葉肉,最后等晾至半干的時候,在蠟燭上均勻地烘烤直到完全干透。經過這些細致的工序后才能得到通透、有著樹葉原本紋理脈絡的薄如蟬翼的一片樹葉,在它上面才能繪出圖畫并長期保存。
一開始,這不起眼的樹葉讓周炳烈吃盡了苦頭。周炳烈每天各處奔走,采摘各類樹葉,帶回家處理后一一嘗試,但一次又一次失敗了――有的樹葉一煮就爛,有的卻百煮不爛;有的終于可達到薄如蟬翼的狀態,但畫上去沒有多久就腐爛了;有的一落筆就斷了,還有的什么都好,卻不容易著色……周明春回憶,那段時間,父親周炳烈的房間就像一片沼澤,到處都是樹葉,空氣中彌漫著腐爛的異味。可他沒有氣餒,整日整夜地把自己關在屋子里面,繼續嘗試。
接下來短短半年的時間,周炳烈的足跡踏遍了整個重慶市。終于,他發現在黃桷樹葉十分適合作葉脈畫。于是,在一片黃桷樹葉上,他畫出了自己第一幅作品,顏料滲入樹葉的程度恰到好處,樹葉經過處理干燥后,也沒有出現破裂的情況,相反呈現出一定的韌性。
第二天,周炳烈采摘了大量完整、鮮嫩的黃桷樹葉。回家后,他小心地用特制濃度的酒精擦拭每一片樹葉,然后用特殊抽濕技術進行抽濕,再經過煮、烤等一系列程序,最后得到一張薄如蟬翼的樹葉脈絡。在此基礎上他開始作畫,吊腳樓、古鎮、老街、挑夫都盡收眼底。
一幅畫十多道工序
作為工藝美術家的兒子,繪畫是周明春從小的必修課。小時候,每到暑假,父親還會送他到美院的老師那里住上一兩個月,目的就是學畫。1978年高考的時候,周明春毫不猶豫地填報了美院,但因幾分之差與之失之交臂。那時,繪畫儼然已成了周明春的生命,“就像身體的一部分,不能因為進不了美院而放棄,因為生命本來就由這樣的部分組成。”
堅持總有回報。高考失利后,周明春找到了雷祖華、李華生等民家著名畫家,拜師學藝。1981年,他通過自身努力順利考進了重慶市美術公司,初次接受了專業美術培訓。“那里讓我真切地認識了藝術,明白了藝術存在的價值。”2011年,在父親去世后,葉脈畫的繪制就全部落在了周明春的肩上。
他說:“父親在世時,一直非常熱愛家鄉,他的葉脈畫幾乎全是老重慶的風景。”所以周明春也延續了父親這一傳統,他開始創作,逐漸有了創新。他告訴筆者,他曾經拿著葉脈畫去征求了不同人的意見。小朋友們告訴他,如果能畫上卡通畫就更好了;生意人告訴他,葉脈畫需要好好包裝;一些行家則認為,葉脈畫十分具有創造力,并向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進的意見……于是,周明春的葉脈畫里就多了花朵、年畫、佛像等不同的元素。
“其實,變化最大的可能是葉脈畫的制作。”周明春說,“在父親那里,制作一幅葉脈畫需要20多道工序,但我通過拜訪植物學專家,精簡了樹葉去肉等工序,現在制作一幅葉脈畫只要10多道工序。”說著,筆者便跟著周明春來到了他的書房,也就是他靜下來制作葉脈畫的地方。只見周明春拿出一個盛有堿性溶液的容器將其加熱至沸騰,再取幾片堅韌的樹葉放在上述腐蝕液中連續煮沸6~10 分鐘,時不時用鑷子輕輕翻動。當葉肉煮爛后,用鑷子取出葉片,放在清水中漂洗。葉片上殘留堿液漂洗干凈后取出,再把葉片平鋪在一塊木板上,用毛質柔軟的舊牙刷輕輕刷掉葉片兩面已爛的葉肉,一邊刷一邊用小流量的自來水沖洗,直到只留下葉脈,最后用水清洗干凈。等薄若蟬翼的葉脈干了之后,畫筆蘸上顏料,周明春就開始作畫……先是出現一座吊腳樓,之后是石梯、挑夫……周明春那支游走在巴掌大小的黃桷樹葉上的神筆,不一會兒就將一幅《挑夫》畫得栩栩如生。
“在葉子上作畫,和在白紙上有著很大的區別。”周明春說,之所以選擇黃桷樹葉或是菩提葉作為材料,除了其方便“去肉”,也是因為空間較大,葉脈較疏好落筆,葉面平整好上色。由于落葉有相對固定的時間,每到秋天,周明春都
要撿足夠自己畫一整年的樹葉量,“2000片左右,因為還要把損耗都算上。”他笑說,每次都弄得像拾垃圾的一樣。
希望招徒傳承葉脈畫
付出總有收獲,在周明春熟練掌握了父親傳下來的葉脈畫制作工藝后,各種榮譽和邀請接踵而至。2007年,周明春與父親一起,成立了“重慶千秋葉工藝美術品有限公司”,專門從事葉脈畫研究、設計、制作、銷售。其代表作《夔門天下雄》《重慶洪崖洞老街》《輕舟已過萬重山》《東水門老碼頭》《重慶吊腳樓》《千年古鎮磁器口》等系列葉脈畫在各個展出活動中頻頻獲獎。2010年,周明春更是受邀參加上海世博會,“那是我受邀參加活動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那時,周明春帶著父親制作的葉脈畫在重慶館進行展出。“吊腳樓、磁器口古鎮、朝天門碼頭……”一張張用黃桷樹樹葉制作的藝術品生動地呈現在中外游客的面前,引得許多人的喜愛,紛紛提出要購買他的作品。不少游客還詢問周明春,這作品究竟是葉在畫上,還是畫在葉中。頓時,館內外掀起了一股重慶文化熱。
除了世博會,重慶市工藝美術協會多次邀請周明春展出和創作,重慶市經貿委還將葉脈畫作為對外文化交流的主要禮品之一,到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作文化交流,更有藝術家預言這將成為重慶市又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件藝術品的成功不在乎它擁有多少擁護者和名譽,而是在于艱辛創作后,一直能延續下去。”面對各種榮譽,周明春并不以此自傲,他告訴筆者,一幅葉脈畫的創作是包含了作者許多的創意與心血,是有生命力的,只有完成了一幅滿意的作品,才能算得上有了成功。
篇4
論文摘要:在人類文化的最初發展階段上,詩歌、音樂、舞蹈是連結最為緊密的藝術形式。《詩經》作為歌、樂、舞的集合體,它是中國有詩以來的第一部樂歌總集,并且在藝術形式、題材內容以及藝術淵源上與中國上古詩歌一脈相承。通過對二者繼承關系的探討,使我們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中華古文化。
伴隨著時代的腳步和歷史的前進,上古的神話、音樂到周代的《詩經》,中華古文化—歌、樂、舞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三者是一個整體。正如格羅塞在《藝術的起源》中所證明的,在原始部落,也即人類文化早期,歌謠均是載歌載舞的。很少有舞而不歌或歌而不舞的,且“原始的抒情詩是合樂的,……最后,敘事詩或至少敘事詩的一部分,也不單單是記述的,是用宣敘歌唱出來的”。
《詩經》作為樂歌,它與中國上古詩歌傳統有著密切的聯系,本文就《詩經》作為樂歌的性質,以及它對上古詩歌的內容形式的繼承性方面加以探討。
在上古社會,由于文字沒有發明,人們的情感完全靠口頭交流,為了使內心情感得以淋滴盡致的表達,就配之以舞蹈,并加以歌唱,從而形成了中國古代最早的詩歌與音樂結合在一起的藝術形式。《詩·大序》開篇即言:
詩者,志之所之。在心為志,發言為聲。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吸嘆之;吸嘆之不足,故味歌之;味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用之也。
從而說明了詩、歌、舞是一體的。其實早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就是如此。如《呂氏春秋·音初篇》載,大禹治水不能與戀人涂山氏女相會,涂山氏女在等待時,便唱了一首戀歌:“候人兮猜!”這是現存最早最短的一首情歌,用歌唱代替語言,抒發內心的激動、期待之情。遠古著名的樂舞有《葛天氏之樂》、《云門》、《大咸》、《大韶》、《大夏》、《大武》等等。在《禮記·樂記》中:“詩言其志,歌詠其聲,舞動其容”,三者協同分工構成一個整體。
《詩經》作為詩、樂、舞的集大成,雖然只有文字,音樂已經不可耳聞,但我們從字里行間及每首作品本身的內容結構方面仍可了解到那個時代豐富的民俗音樂生活,以及詩樂的一般特點和演唱概況。其藝術淵源就是上古與樂舞結合在一起用以傳唱和表演的歌。在理清《詩經》與上古詩歌傳統的關系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明白《詩經》作為樂歌的性質。
在“五四”時期,顧領剛在《論所錄全為樂歌》中指出:
春秋時的“徒歌”是不分章段,詞句的復杳也是不整齊的。《詩經》不然,所以《詩經》是樂歌。凡是樂歌,因為樂調的復奏,容易把歌詞鋪張到各方面,《詩經》亦然,所以《詩經》是樂歌。兩漢六朝的樂歌很多從徒歌變來,那時的樂歌集又是分地著錄,承接著《國風),所以(詩經)是樂歌。徒歌是向來不受人注意,流傳下來的無名氏詩歌皆為樂歌;春秋時的徒歌不會特使人注意而結集入《詩經》,所以(詩經)是樂歌。
顧領剛從《詩經》章段的劃分、詞句的復沓以及歌詞多方面的鋪張等,證明了《詩經》全是樂歌。此外,張西堂在《論是中國古代的樂歌總集》一文中也提出論證了《詩經》所錄全為樂歌。具體來說,《詩經》的樂歌性質可以表現在:《詩經》的興、聲韻、結構等方面,這將在下文中加以分析。
我們說《詩經》樂歌是對上古詩歌傳統的繼承,首先表現在詩歌內容上的傳承和發展。
原始社會流傳下來的詩歌常常以狩獵為內容,這也是當時生產勞動的需要,以《彈歌》為例:
斷竹,續什,飛土,逐肉。
表現原始社會人們用竹做弓,發射石彈狩獵的內容。又如在《尚書·舜典》中記載有“擊石柑石,百獸率舞”的樂舞,大約是人們以自制樂器伴奏,扮作各種野獸形狀來馴服百獸的愿望或歡慶勝利的場景。
這一狩獵內容在《詩經》中得以傳承,并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獵人形象,透過這些形象可以洞見先民祟尚勇力的樸素美。
田獵詩在《詩經》中分布廣泛,在《國風》中有《周南·兔陪》、《召南·野有死糜》、《召南·驗虞》、《衛風·有狐》、《鄭風·叔于田)、《鄭風·大叔于田》、《齊風·還》、《齊風·盧令》、《齊風·椅哇》、《秦風·驪戮);在《小雅》中有《車攻》、《吉日)等。有的謳歌獵人的勇猛,如《周南·兔陪》:
肅肅兔啥,標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肅肅兔陪,施于中過。赳赳武夫,會侯好仇。
肅肅兔借,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這首詩贊美了公侯衛士的英姿威武、勇力過人。正如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的評價:“竊意此必羽林衛士,息嘩游獵,英姿偉抱,奇杰魁梧,遙而望之,無非公侯妙選。”此外,陳子展在《詩經直解》中又說“《兔陪》,獵兔者武士自贊之歌”。
有的則是展現了一幅規模宏大的狩獵場面,如《鄭風·大叔于田》:
叔于田,乘乘馬。執譽如組,兩珍如舞。叔在獲,火烈具舉。
擔拐基虎,獻于公所。將叔無扭,戒其傷女。 古代詩歌有進一步的了解。
叔于田,乘乘黃。兩服上襄,兩移雁行。叔在獲,火烈具揚。
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磨控忌,抑縱送忌。
叔于田,乘乘鴿。兩服齊首,兩移如手。叔在獲,火烈具率。
叔馬慢忌,叔發罕忌,抑釋栩忌,抑倉套忌。
詩正面鋪陳的描寫,展示了射獵的全過程。場面特寫歷歷如畫,如“叔”聚眾狩獵,獵火一起燃起,“叔”要開始捕獵,看他勇猛過人,敢于赤膊去打虎;他精于射術,馳馬駕車的本領無人能及。正如陳子展在《詩經直解》中“(大叔于田),亦為贊美獵人之歌”。
除此以外,《詩經》中的《齊風·還》還向我們展示了兩個友好的獵人形象。
以上可以看出,上古詩歌中有關狩獵的內容在《詩經》中得以充分的繼承并加以豐富。無論是在篇幅上,還是場面描寫和人物形象的刻畫上都遠遠勝于彈歌。
遠古樂舞的演出形式,一種是“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之歌八閡”(《呂氏春秋·古樂篇》),另一種是“八信…皮棄素積,錫而舞大夏”。(《禮記·明堂位》)《詩經》作為樂歌在藝術形式上也繼承了上古詩歌傳統的特點,從而保留了上古詩歌的口傳性和表演性。
西方學者帕里洛德有一個基本觀點“早期詩歌的基本性質是口述的”,而《詩經》就是口傳的樂歌,口頭傳唱的特點非常明顯。按口傳詩學的理論來看(詩經),就會發現詩中有很多固定的抒寫格式和套語,這正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口傳詩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這些格式和套語又往往與音樂演唱的固定模式聯系在一起,也即“一花泯族在早期詩歌長久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音樂曲調和演唱程式,這些固定的音樂曲調和演唱程式往往決定了一首詩的語言形式。”正如《詩經》中存在著很多的重章疊句,這正表明了詩歌的民間性質,它是民間詩人依據固定的模式吟唱的,具有口傳性。以《衛風·木瓜》為例: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璐。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這首詩從結構上來看,運用的曲調是單純重復的方法,“一唱三嘆”,這是我國上古音樂中最常用的曲調結構。此外還有《魏風·伐植》、(采葛)等都用這種復沓結構,具有很強的口頭傳唱性,從而繼承了上古詩歌傳統的口頭性特點。另外,詩經中使用的是和原始勞動節奏相應的二二節拍的四字句。
上古詩歌藝術形式中的表演性,在《詩經》樂歌中往往表現為詩句起興的動作姿態。
“賦”、“比”、“興”是《詩經》最典型的結構方式,在鐘嶸的《詩品》中可歸納為:“故詩有三意焉,一日興,二日比,三日賦。文已盡而意有余,興也;因物喻志,比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錢鐘書在《管錐編》中也指出:“有聲無義,特發端之起興也。兒歌市唱,觸而多然。”由此可見,“興”在《詩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世紀初甲骨文學者對于“興”字源和字形上的分析,指出了“興”是一種集體性的動作,并且伴隨著有節奏的聲音。簡單來說,“‘興’的最初含義就是由群體實施的、伴隨節奏的聲音和動作”。
篇5
只是,人生卻注定不能如此。一切的渺渺中總是注定了分分離離的相遇,美麗永遠只是短暫一時的。在這個社會我無法輕易的相信誰,因為總是擔心,全心全意付出之后得到的卻是傷害。只是花開始,便注定了花終零。
如今的我也無力感慨,人與時光的比賽。只知道,所有一切就算在美也終會有完結。就如同,我們的友誼,雖注定了開始,卻也注定了結束。若當一切晚來,或許我們會相笑離別,而小學將會成為永恒可在回憶中。只是,奇跡卻未曾發生。
當,看著一切慢慢變老我又能做些什么呢?只能無力仰望天,天與地何時都變了,變得那么陌生,這朦朧讓我哀嘆。不知不覺中,一切都不變了。曾經的朋友竟變得如此陌生,只是自己何曾又不是呢?再一次翻開童話可我卻無力落淚。現在,我只希望就這樣沉睡著,永遠永遠.......直至花開,花落。因為,我終不愿相信一切竟是空虛夢而已。當然,若是夢還有夢醒之日。只是現在,奢望終不過奢望罷了。
原本釋懷了新的開始,可我終是不忍如此無情。曾何幾時,不是自己的錯,自己竟會在乎?淚落嫣然,終是忍不住掩蓋這淚,只是風不懂云的漂泊,天不懂雨的落魄,我又為何要去了解你的難過。曾何幾時的夜,我的難過,你又何曾關心過?只期盼這份朦朧里,有一份真誠,我便心滿意足。
篇6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們相聚在美麗的申城,隆重舉行熔盛重工與淡水河谷12艘40萬噸砂石船建造合同簽約儀式。盛邀八方來賓,共同見證這一美好的歷史時刻。首先,我代表江蘇熔盛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向參加今天簽約儀式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向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的朋友們表示誠摯的問候!向一如既往給予我們熔盛重工深切關懷和大力支持的江蘇省委省政府、如皋市委市政府以及我們的合作伙伴、同行們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江蘇熔盛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個以海洋裝備制造為主營業務的大型工業企業,是江蘇省“十一五”規劃中的重點建設項目。近年來,隨著國際海運量的持續增加、世界航運業的迅猛發展,熔盛重工秉承“效率源于管理、管理重在創造、創造成就卓越”的管理理念,朝著建成國內一流、世界先進的船舶制造巨型企業努力奮斗,開辟出了一條民營企業既快又好發展的新路。從20__年船廠正式開工建設,到20__年簽訂第一個船舶建造合同;從20__年首制船下塢,到20__年首制船試航成功、順利交付。熔盛重工在短短的兩年多時間內,贏得了設施建設、市場營銷、產品推出等引人注目的諸多成就,始終代表著世界最先進的發展速度。目前,公司累計持有88條新造船訂單,1800萬載重噸,90多億美元,單個造船公司全球新造船承接量為市場第七位。今天,在這里,我們熔盛重工將與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簽署目前世界上最大噸位散貨船合約。12艘40萬噸砂石船單筆合同達480萬噸,合同金額約為100億元人民幣,這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筆造船訂單。
今天與我們簽約的淡水河谷公司,就是被譽為巴西“皇冠上的寶石”、“亞馬遜地區引擎”的CVRD(簡稱)。作為世界第一大鐵礦石生產和出口商、美洲大陸最大的采礦業公司,CVRD已成為巴西參與全球競爭企業集團中的成功典范,成為世界礦業巨頭之一。
今天,熔盛重工與CVRD的合作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它不僅體現了兩家公司攜手并進、共謀雙贏的發展眼光,也標志著兩家公司在戰略合作方面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借鑒世界知名企業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良機,更將成為熔盛重工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與此同時,熔盛重工將不辱使命、奮力拼搏,以最快的速度、最優的質量,爭取將12艘40萬噸砂石船早日交付CVRD。我相信,兩家公司間的相互信任、齊心協力與密切合作,必將推動該項目成為我們雙方合作的一個優良典范。
篇7
跟中秋有關的古詩詞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嫦娥
李商隱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南齋玩月
王昌齡
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
荏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風吹蘭杜。
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秋宵月下有懷
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中秋月
晏殊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節習俗簡介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篇8
爸爸騎著摩托車,載著我去奶奶家過節。叔叔和爸爸、奶奶在廚房里準備豐盛的晚餐,他們煮的菜散發著濃濃的香味,真叫人嘴饞。
吃完了晚飯,快七點半了,許多人給我們送月餅。有各種各樣的口味,有草莓味、菠蘿味、香蕉味等。我迫不及待地想嘗嘗。可是要等到月亮出來才可以賞月哦!
我和妹妹站在門外放煙火。煙火有的像波浪,有的像太陽花,有的像滿天星,還有的像降落傘。
月亮不知什么時候悄悄地升上了天空,照得大地亮堂堂的。圓圓的月亮像個大玉盤,遠處的星星像一顆顆珍珠。我們坐在大榕樹下,邊賞月邊吃月餅,不由得想起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古詩。
篇9
團圓菜品:講究好意頭
記者從幾大酒樓飯館了解到,今年中秋節的各種價位的菜品多以意頭取勝,比如一家四星級酒店推出的百年鴻運、花開富貴、點點心意、錦繡蝦、喜洋洋、花好月圓等等。向來佛山人都喜歡這些寄托著家人美好愿望的菜品,讓人們品嘗美食的同時,感受團圓幸福以及家人的美好祝福。
俗話說:無雞不成宴,在佛山人的習俗中,宴會上基本缺少不了雞,他們把雞比喻為“鳳”,而鳳是吉祥之物,因此白切雞、豉油雞、飄香雞等菜品應運而生。
另外,蝦和魚也是團圓飯中不可缺少的原料,據老佛山人盧姨介紹,在粵語中,蝦的諧音就是“哈”,團圓飯中有蝦就有“哈”,代表著一家團聚喜氣洋洋,開開心心;魚則是“年年有余”的意思。
除此之外,團圓飯套餐的搭配也頗有“學問”,比如,葷的、素的、甜的、辣的,主食、甜品、水果等各種菜式搭配,選擇種類盡量多樣化,另外點菜時需要注意的是菜品的質量和分量,避免浪費。宴上的飲料搭配,市民不妨選擇富含維生素的桔子汁或者葡萄酒等,既可消除油膩感覺,減少體內堆積的油脂,又可開胃健脾。
月餅:傳統白蓮蓉口味大熱
中秋月餅今年以懷舊為主題,傳統餡料重新成為市民的選擇,其中蓮蓉、五仁最受歡迎,比如五仁甜肉月餅、雙黃白蓮蓉月餅。
經營蓮蓉餡料月餅30多年的榮華餅家有限公司董事經理梁文韜介紹說,辨別蓮蓉是否優質,可以用兩種方法。一種是將少許的蓮蓉餡料放在舌尖,慢慢磨開,優質蓮蓉沒有顆粒的感覺,既均勻又有種綿綿的感覺,滑而且濃香充滿整個口腔,假如餡料摻粉則會出現小顆粒;另一種方法就是將餡料放入一杯清水,攪動后看沉淀物,優質蓮蓉全部沉淀在杯底,水慢慢變清,假如是摻粉餡料,則水中懸浮微小顆粒,水質變得渾濁。
此外,曾經風靡一時的水果風味月餅,今年多數以“迷你”裝亮相,喜歡購買此種月餅的王小姐說:“這種包裝很適合小朋友,分量適中,口味豐富。”記者在好又多超市看到,這種“迷你”月餅就有28種口味,水果風味外還有黑芝麻、栗子、馬蹄等餡料。
與甜餡月餅相比,咸餡月餅的口感比較新奇,佛山賓館的鮑魚月餅、金城酒店的單黃肉松月餅等等開創了月餅口味的先河,這兩年頗受歡迎。
應節小食:賞月時吃 別有意味
提起中秋的應節食品,按照佛山人的傳統習俗,賞月時除了月餅外,還有芋頭、菱角、柚子、石榴、楊桃、柑桔等等,這些小食在佛山人看來有著不同寓意。
篇10
文/青芒
過往風起云涌,趁往事里的古曲還未凋凌,尋一曲音弦清澈的小曲,于星輝斑斕的夜靜靜聆聽,細細品嘗。我將醉心遙寄明月的耳畔,尋求一首古詩遣綣;我將宮燈放逐浩渺的夜空,與日月爭輝奪映,月光下波濤松華,將氤氳洗成沙影婆娑。偶然掠過臉頰的春風,撲入滿鼻的香甜。亮如白晝的夜,沁心入脾的是湖光十色的瀲艷波光;嗟嘆連連的是措手不及的韶華飛逝。
顧盼紅顏,多愁善感,抱一沓殘卷,尋找滿行的詩意;品一杯香茗,看花賞月;搓一抔黃土,筑起星下的孤墳;捧一汪清泉,浸心潤肺;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恰逢夜會,月高風清,境意相投,卻難品這意境高深的措辭。沙灘月華如洗埋葬老嫗不死的牧笛,塵封千年的雨露冰霜。過往小橋流水的江南,青澀的嘶鳴,婉轉的輕唱,經年過往,而后沉寂如水。
輕攏煙紗,夜照無眠,將玲瓏的心沉寂在無邊的歲月,蹉跎年華,鉛塵未洗,風塵仆仆地趕來,尋一處風水絕佳的墓穴,聽風賞月,靜靜等待歲月的潮水漫過胸腔,封口絕目,嗑然長辭。
小徑幽宣,竹影相從,輕舞蛇影,燈火闌珊。苦澀的夜,支篙從流,順風順水,抵達江淮兩岸,觀賞千年的風姿絕朔,風拂輕舟,蕩起漪漣陣陣,音律不絕,起舞相伴。不覺江湖高遠,不思廟堂社稷,萬丈紅塵,只盼千里共嬋娟。云海深處,你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笑靨,笑如桃花,桃花似夢,夢醒過后,卻是山高云重,渺如仙境,佳人難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