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的成語四字范文
時間:2023-03-31 21:11: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祝福的成語四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康平歲月,豐稔年華
3、萬馬奔騰,全家福氣
4、滿院春光,慶云躍日
5、三春放彩,五福生根
6、五羊獻瑞,八駿呈祥
7、三江生色,四海呈祥
8、中華騰飛,鵬程萬里
9、與山同靜,隨地皆春
10、祖國統一,臺灣當歸
11、花香世紀,福滿門庭
12、舉步迎春,空談誤國
13、人壽年豐,金雞報曉
14、人歌四化,鳥鳴三春
15、藏龍臥虎,人杰地靈
16、一堂春*,七巧良緣
17、巨龍奮起,祖國繁榮
18、梅傳春信,竹報佳音
19、人民偉大,政策英明
20、春明花艷,民富國強
21、江山如畫,大地皆春
22、春回柳葉,賦獻梅花
23、爆竹辭舊,桃符迎新
24、六六大順,七星高照
25、八方來財,九九同心
26、八路進寶,四方來財
27、萬里春風,春回柳葉
28、賦獻梅花,千祥云集
29、蘭芳春日,桂馥秋風
30、鴻鵠得志,桃李爭春
31、新歲獻瑞,臘梅迎春
32、紅樓旭日,綠柳芳春
33、全家福氣,滿院春光
34、弘開盛紀,歡度新春
35、步步高升,鵬程萬里
36、江山永固,祖國長春
37、祥云捧日,玉樹臨風
38、年年保險,歲歲平安
篇2
馬與人類關系密切,漢語中含有“馬”字的詞語很多。僅《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收錄的以“馬”字開頭的詞語就有101個。許多含有“馬”字的詞語內涵豐富,表現力強。徜徉在“馬”字詞語的長河中,兩岸綠樹紅花,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馬”字構詞能力的強大令人嘆為觀止。
首先,讓我們來品味以“馬”字開頭詞語的藝術魅力。
兩字詞語有馬鞭、馬車、馬刀、馬店、馬隊、馬夫、馬虎、馬褲、馬路、馬日、馬術、馬蹄、馬戲等。現在馬車已很難見到,道路的主要用途也不再是供馬行走、奔跑,但今天的道路仍然可以叫“馬路”。
三字詞語有馬大哈、馬蜂窩、馬后炮、馬屁精、馬前卒、馬醉木等。這類詞語多含貶義,與現代漢語中慣用語的詞義特點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馬到成功”要算馬年最常用的以“馬”字開頭的四字成語了:戰馬一到就取勝,形容事情順利,很快取得成果。甚至有姓馬的人家,為圖吉利,給孩子取名為“馬到成功”,通俗易懂,好聽好記,對子女的期望溢于言表。
其他以“馬”字開頭的四字成語還有:馬不停蹄、馬塵不及、馬齒徒增、馬腹逃鞭(比喻躲脫懲罰)、馬革裹尸、馬工枚速M馬遲枚疾、馬牛襟裾M襟裾馬牛M裾馬襟牛(比喻無知)、馬瘦毛長(比喻人窮志短)、馬咽車闐M車馬輻輳M車馬駢闐(形容車馬繁多,非常熱鬧)等。
含有“馬”字,但不以“馬”字開頭的詞語更讓人眼花繚亂。這些成語包羅萬象,寓意深刻,詞義有褒有貶。例如:兵強馬壯、汗馬功勞、老馬識途、千軍萬馬、天馬行空、招兵買馬、走馬上任、青梅竹馬、塞翁失馬、倚馬千言M倚馬可待、秣馬厲兵M厲兵秣馬、人仰馬翻、聲色犬馬、兵荒馬亂、懸崖勒馬、盲人瞎馬、蛛絲馬跡、心猿意馬、猴年馬月M驢年馬月、走馬觀花M走馬看花、騎馬找馬、指鹿為馬M馬鹿異形M馬鹿易形等。也有不少含有“馬”字的四字成語比較生僻,例如:牛童馬走(舊時泛指地位卑下的人)、鳩車竹馬(借指童年)、泥車瓦馬M泥車瓦狗(泛指兒童玩具)、雀馬魚龍(泛指珍禽異獸)、食馬留肝(比喻未能吸取精華)、束馬懸車M束馬縣車(形容走山路的艱險)、銅圍鐵馬(比喻堅固的陣勢)、下馬馮婦(指重操舊業的人)、獐麇馬鹿(比喻舉動匆忙慌亂的人)、仗馬寒蟬(比喻一句話也不說)等。
漢語中也有少量超過四個字的含有“馬”字的詞語,例如:風馬牛不相及、鞭長不及馬腹M鞭長莫及、兵藏武庫馬入華山M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指天下太平)、一朝馬死黃金盡(比喻有朝一日無錢無勢)等。
篇3
1.“高興”的意義特征
(一)“高興”的辭典釋義
《中日大辭典》增訂版,愛知大學中日大辭典編纂處,1986年
①楽しい(しがる)。喜ぶ。②喜んで…する。
《古今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4年
①高雅的興致。②心情愉快而興奮。③喜歡,帶著愉快的心情(去做某事)。
(二)“高興”同“快樂”“愉快”的辨析
由上述“高興”的詞典釋義可以看出,“高興”有“快樂”“愉快”之意,這三個詞都是形容詞,都用來形容人的興奮的心理狀態。但它們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用法上又存在差別,它們的主要區別是:
一、“高興”著重強調人們心情的興奮,多用于口語。“快樂”和“愉快”除了指心情興奮、舒暢之外,還含有“感到幸福或滿意”的意思;另外,“快樂”和“愉快”除用于人外,有時為了修辭的需要,也可用于其它事物,“快樂”和“愉快”的這一點與日語的“喜ぶ”相似。如:
①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柜臺,點頭說,“對呀對呀!……回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嗎?”(魯迅《吶喊·孔乙己》)
③社員們現在的日子過得很快樂。
③她臉上露出天真、愉快的笑容。
二、“高興”還可表示帶著愉快的心情去做某件事,相當于“喜歡”“愿意”的意思,“快樂”“愉快”沒有這種用法,同日語的“喜ぶ”有相同之處。如:
①我們其所以敢冒昧的寫信請你寫文章指導我們,也就是曾想起高爾基極高興給青年們通信,寫文章,改文稿。(魯迅《集外集遺補篇·通信》)
②但是,用了筆墨來告發這賣國事件的人物,卻又用的是化名,好像萬一發生效力,敵人因此被殺了,他也不很高興負這責任似的。(魯迅《集外集遺補篇·上海所感》)
2.“喜ぶ”的意義特征
(一)“喜ぶ”的辭典釋義
《廣辭苑》第五版,新村出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自他五〕(奈良時代には二段活用)
①うれしく感ずる。楽しく思う。
②うれしく思い感謝する。平家物語(3)「御心安う思し召され候へとのたまへば、宰相手を合わせてぞ―·ばれける
③(「慶ぶとも書く)慶事を祝福する。今鏡「父の法皇の五十の御よはひを―·び給ふなりけり。
④快く受け入れる。論語抄「孔子の道を―·びざるにはあらず
《新明解國語辭典》第5版,金田一京助編,三省堂出版社
(自五)よい事に出あって非常に満足し、うれしい(ありがたい)と思う。「親孝行をして、父の―顔が見たい/人に喜ばれる親切/人の注意を喜んで聞く/手放しで―のはまだ早い?圳悲しむ他動喜ばす他動喜ばせる(下一)表記「《悅ぶ·《慶ぶとも書く。
(二)“喜ぶ”的表記“喜”的意義特征
“喜ぶ”是表現人的“喜”之情的動詞,“喜ぶ”的表記“喜”是形聲字,由中國傳到日本,從先秦開始一直使用到現在,擁有較長使用歷史。只是作為一個表“喜”的單音感情詞,無論在口語中還是書面語中,單音詞“喜”都不會單獨出現,因為它有較強的造詞功能,經常與其它字詞組成雙音詞和四字成語。由單音詞“喜”組成的表“喜”雙音感情詞有“喜氣、喜慶、喜人、喜色、喜幸”等17個詞匯,由單音詞“喜”組成的表“喜”四字成語感情詞有“喜出望外、喜眉笑臉、喜眉眼笑、喜上眉梢、喜溢眉宇”等22個詞語,四字成語如此之多正充分證明了“喜”字使用歷史之長。
3.“高興”和“喜ぶ” 意義特征的異同
綜上所述,“高興”和“喜ぶ”在意義特征上既有相同之處又存在差別,具體總結如下:
相同點:
一、“高興”和“喜ぶ”都有因感到幸福或滿意而心情愉快的意思。
高興:
蓮花白竟賒來了,他喝了兩杯,青白色的臉上泛了紅,吃完飯,又頗有些高興了,他點上一枝大號哈德門香煙,從桌上抓起一本《嘗試集》來,躺在床上就要看。(魯迅《吶喊·端午節》)
喜ぶ:
その時居士は、自分が坐禪をしながら、いつか気がつかずにうとうとと眠ってしまっていて、はっと正気に帰る間際に、おや悟ったなと喜ぶことがあるが、さていよいよ眼を開いて見ると、やっぱり元の通の自分なので失望するばかりだと云って、宗助を笑わした。(夏目漱石《門》)
二、“高興”和“喜ぶ”都有帶著愉快地心情去做某事的意思。
高興:
漢武帝時候,只有司馬相如不高興這樣,常常裝病不出去。(魯迅《集外集遺補篇·幫忙文學與幫閑文學》)
喜ぶ:
入學を喜んでいる。(《日漢大辭典》)
不同點:
一、“高興”著重強調人們心情的興奮,外在表現比較明顯;“喜ぶ”著重強調因感到幸福或得到滿足而心情愉快,內心感受比較強烈。
高興:
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他的這些,在我看來都是笑柄,可鄙的。(魯迅《野草·風箏》)
喜ぶ:
御父さんや御母さんが生きて御出だったらさぞ喜ぶだろう。(夏目漱石《道草》)
二、“高興”有愿意做某件事,愿意的意思,是個能愿動詞。
例:我說,“文章是做不出了。《一個青年的夢》卻很可以翻譯。但當這時候,不很相宜,兩面正在交惡,怕未必有人高興看。”(魯迅《譯文序跋集·譯者序》)
三、“喜ぶ”還有:(1)慶祝高興的事;(2)愉快地接受;(3)生孩子等義,這是“高興”所不具有的典型意義。
①無事を喜ぶ(《廣辭苑》)
②多くの人から喜ばれる品(《新明解國語辭典》)
③是なる母親は…懐胎して兄を喜びしより(《廣辭苑》)
篇4
“比賽終于結束了,最開心的不是得到了什么牌子什么名次,而是和你并肩站在了最后的領獎臺上,一起接受了來自不同國家孩子們的祝福。”孫維維和男友一起獲得國際化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獎,分別被保送至北大和清華,“學霸情侶”一詞由此流行。
對應“學霸”的最精確形象,屬于清華大學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的博士生馬冬晗。她那張密密麻麻的“最牛學習計劃表”去年底曾走紅網絡。“其實做計劃表的人大都是有強迫癥的,尤其是能把計劃表做得那么詳細,肯定是很嚴重的。但有些時候,有強迫癥的人反而更容易成功。”只是,她的自我剖析并沒有引導眾人的多層解讀,“勤奮、勤奮、再勤奮”才是大家希望從中得到的鞭策。
“最牛學霸班”也帶有某種“造魅”的特征。湖南某班,40個人里有26個被保送北大清華,其他人被保送至其他名校,唯一一名參加高考的學生也得到高分。成績、保送和名校是關鍵詞,各地也都紛紛開始自曝“學霸班”,迷花了家長的眼睛。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朝暉通過媒體警告道:“各個學校的發展本來應該是平等的,但由于人與人之間權利、資源配置等的不平等,導致了校際之間權利的不平等,這是‘牛校’出現的根本原因。”
“學霸”與“狀元”不同,“狀元”只強調了結果,而“學霸”好歹還暗示著獲得理想結果的艱辛付出過程。另一個可喜的變化是,“會讀書”和“多才多藝”不再是造神的要點,我們看到了“學霸”的愛情。
“得到了全市的美譽,得不到你的駐足”,這句令人有黯然神傷之感的獨白,成為武漢理科狀元黃翌青的 “廣告語”。高中生的愛情不再自動轉為 “早戀”話題,并且因為“學霸情侶”的存在,“早戀并不一定影響學習”的證據似乎又多了一條。社會需要榜樣,但榜樣不一定非要塑造成神。恰當的贊賞和對被贊賞者的寬容,或許才是對彼此最好的激勵。
(戴玉)
讀圖∣ Photo 甘肅定西6.6級地震
2013年7月24日,甘肅岷縣永星村,11歲男孩包鵬強一夜之間成了孤兒。他的父親幾年前因病去世,此次地震中,他的母親、弟弟以及兩個妹妹也不幸遇難,他成為了這個家唯一的幸存者。
熱詞∣ Hot Words SNS相親
指相親之前通過社交網站了解對方信息,包括興趣、長相或情感交往史。67%的韓國未婚男女會在相親前偷偷檢索對方的SNS,會留下不好印象的前三位信息是:“有誹謗別人或吹牛的文字”(40%)、“很多異性朋友留言”(32%)、“前男/女友的痕跡”(17%)。 雙城族
篇5
關鍵詞:數字;歷時演變;修辭;文化;象征
人們應用語言進行思維活動,并用語言進行交流,傳遞信息,語言是意義的載體。除語言外,還有許多載體,如文字、圖畫、身勢語、數字符號等。其中的數字除了表示基本的數量概念外,還可以表達一些別具特色的文化意義。而不同的文化下孕育了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思維方式下造就了不同的數字使用傾向,而這種傾向從某一層面上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文化特點和語言功能。
一數字在古代應用中的文化傾向
數字文化是一種世界性的普遍文化現象,它產生的根源在于人類前理性時代的原始數概念,當數字附著于數字的表面,沒有被人的理性把握的時候,會被賦予種種神圣意義,而這種觀念一旦產生,便有持久的傳承力量,世代相沿。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認為事物都是由陰、陽兩面構成的,只有陰陽相配,才會滋生萬物,這也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相呼應的。《易?系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此,中國素以對稱為美,所以在國人看來,雙數是富有祥和意象的。從中國古代兩兩相配的婚配制度,到人際交往中送雙份禮,生育風俗中的坐雙滿月,還有在現實社會生活中追求好事成雙,雙喜臨門,甚至是文學形式中的對聯和修辭手法中的對偶、對仗,都表現了中國人對雙數的獨特喜愛。
數字在古代的應用中,除了表示基本的數目概念,多用于詩詞歌賦中。這是因為數量詞具有其他詞類所不可比擬的修辭作用。尤其是兩漢至南北朝時期,以數字見詩意的詩詞逐漸增多。這種現象與語言的發展有關,隨著語言的發展,量詞增多,特別是南北朝時期,量詞大量發展,數量增加,運用數量詞可以增強詩歌的強烈感染力。如在《孔雀東南飛》中,首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托物起興,“五里”和“一徘徊”渲染了全詩的依戀不舍、纏綿凄涼的悲劇氣氛。
在白居易的《上陽白發人》中,“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十六歲豆寇年華,六十歲白發垂暮。這巧妙的對比,將十六歲顛倒,時間跨度為四十四年,涵蓋了一個女子的整個青春歲月,而其最寶貴的時光竟斷送在深宮中,這又具有多大的諷刺意味啊。
除了在修辭上的表達外,數字還在構句和構詞時起到獨特的作用。像是中國古典詩詞中很多的用鑲嵌數字構成的對稱句,在意義相互對稱襯托,而在音節上和諧上口。如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池上碧臺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晏殊《破陣子》)。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很多帶數字的漢語四字格,其中大多是虛義用法,在結構上起鑲嵌作用。比如在間隔數字“三”和“五”在一個詞組中可以表示次數多或者是達到了一定的數量,例如“三番五次”、“三令五申”、“隔三差五”等。這種功能與漢語的語音和書寫形式的特點有關,在英語等印歐語語言中是沒有的。
除了在詩歌等文學作品中,數字在中國古代的大量使用還體現在熟語表達中,如:三歲孩兒寶八十;五十步笑百步。
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八十”意味著一個人的最高年限,表示著生命的極限,“三歲看老”,這里的數字“三”就有長大,成人的意思。這是隱喻一個人的某個年齡階段,用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數字(一般是年齡),來表示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形象生動,語氣緩和且具有代表性。
二數字在現代的應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相較于古代,數字詞在現代的應用方式更加多樣化,多以阿拉伯數字詞為主。這也跟阿拉伯數字融入漢語的程度較深有關。首先阿拉伯數字借入漢語的時間較早。唐開元年間,阿拉伯數字通過歷書傳入我國,由于我國早已有自創的數字系統,這套阿拉伯數字系統也遭到了中國古代文化的頑強抵抗。因此,在唐宋時期,我國官私文書中概不采用這套數字系統。至元朝,這套數字又由伊斯蘭教徒再度從中亞傳入我國,但仍未被采納。直到明末崇禎年間,方以智作《通雅》才將這套阿拉伯數字正式用于漢語當中。阿拉伯數字作為一種國際上通用的數字形式,由于它引進時間比較早,影響比較廣泛,已徹底融入漢語交際當中。
相較古代的漢語數字的構詞,在現代漢語中,不管是構詞還是句子表達時多會應用阿拉伯數字。如119、110、120、315、MP3、985工程、520(萬能膠)、007(外國系列電影)等以阿拉伯數字為書寫形式的詞語,這是中國人在日常談話中常常使用的一些數字詞語,它們可能會是某一組織寓意特殊的代號或者是產品的型號,有常識的現代人不用設置語境一般都會理解它們所代表的意義。這些詞的詞義高度濃縮,簡單明了,在寫法上多用阿拉伯數字,因為這些詞語的用法服從漢語語法和修辭規則,所以不但便于交流思想,而且還可以體現漢語的簡潔和節奏明快的特點。這些特殊詞語的出現與當今科技發展,進入數字信息時代,人們要求用更加快捷、簡明、準確的語言來表達是分不開的。
因為數字具有很好的連貫性和排列組合性,除了構詞,在現代漢語中還被大量應用于句子表達中。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手機短信、網絡應用語言、數字節日等多種形式。總體看來,數字在這些具體應用下的構成角度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象形
象形是我國古代“六書”之一,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征,具體地勾畫出來。漢字本身具有象形特點,中國人思維里具有這種將事物形象化的意向。
數字也具有象形特點,尤其是阿拉伯數字,這使數字文化的表象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中國人喜愛九,因為“九”起初是龍形之圖騰化文字,后來演化出“神圣”之意,北京城有九門,天安門面闊九間,紫禁城房間據說是9999間。“0”對于中國人來說其形狀像“零蛋”,這種把數字象形化,在現代生活中得到大量應用,例如在手機短信中,
“9看見6說:沒事兒玩什么倒立啊;0看到8說:胖就胖吧,系什么腰帶啊;7看見2說:別以為你下跪我就嫁給你;2看見5說:喲,幾天沒見隆胸了。”
將枯燥的數字象形化,看作是各具形體特點的事物,甚至是擬人化,構成合情合理的對話,顯得生動活潑。
(二)諧音
現代漢語中,阿拉伯數字在語音方面,全部采用相應的漢語數字讀音,與原來外語數字的讀音沒有任何聯系,在這一點上,完全與引進的英文字母詞不同,而與日語中的漢字詞有相似之處,這就使阿拉伯數字詞更好的融入了漢語表達中。
諧音這種修辭方式是漢民族常用的一種語言表現形式,它是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數字諧音在諧音類中表現突出,是重要的語言文化現象。漢語數字諧音或長或短,書寫形式以阿拉伯數字為主,其對應的可能是漢語中的詞或是句子。如:87(霸氣)、809(保齡球)、1711(一心一意)、88(與英語byebye諧音,再見)、1314520(一生一世我愛你。)數字諧音是一種諧音雙關,它采用一系列數字組合作為語義密碼來表情達意,具有簡練、含蓄之美。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們會賦予文字不同的文化內涵,其中以取數字諧音意象為主,或形成對某些數字的喜愛,或對另一些數字則會厭惡或是害怕,也就形成禁忌。南方經濟發達的粵語區的“八”與“發”諧音,所以廣東人特別喜歡數字“八”,以求生財有道,發財致富。現在對“八”的愛好已風靡在漢語里,常和喜慶,發財相聯系,也有神秘色彩。電話號碼中喜歡有八,汽車牌照號碼最好有八,有的商店取名“518”(“我要發”的諧音),公司企業等單位開業把含有“八”的日期選作黃道吉日,開業典禮的時間也要定為8點18分(“發一發”的諧音)。相對的東方人忌諱“4”,因為它與“死”的發音相似,而被視為一個不吉利的數字。電話號碼、車牌號碼尾數有四的就不受歡迎。人們尤其要避開“14”(諧音“要死”),“54”(諧音“我死”)。
(三)方言意義
數字除了表示數目之外,還可以隱含別的意義,尤其是在方言中會有不同的表意,而這種表意具有漢民族鮮明的文化內涵。
比如“二百五”,除了表示基本的數目之外,在方言中還指傻氣或是魯莽的人,這是因為古時候人們把五百錢串起來為“封”,后來因為太重,就將其分為兩份,所以二百五為“半封”,而“半封”與“半瘋”諧音,所以才有了“二百五”數目之外的“傻氣”意義。
“二”在古代漢語的表達中本身沒有什么不好,但在現在的方言中,如陜西、東北等方言中是貶意詞。常用于形容人愚笨,弱智的意思。現在多用于彼此取笑的意思(有很大的玩笑成分)。而且在現代漢語中有時也會有這種表達。如“二慫,二錘子”。“那個人二得很!”像今年2月22日,星期二,農歷正月二十,如此多的“2”湊到一起,這一天就被年輕人戲稱為“最節”。
總體看來,數字在現代的應用,是古代應用形式的繼承和發揚,像是在現代漢語中許多手機短信的構造形式,就采取了我國古代的“十字令”形式。“十字令”是我國古代數字運用的一種重要形式,它共十句,是將文字用數字連綴成文,每句開頭是數字,其形式工整,讀起來大多風趣幽默,通俗易懂,有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得到人們的喜愛,如:抗戰時期,有人用“十字令”刻畫漢奸的丑惡形象;一副奴才相,兩手往下垂,三角眼發亮,四楞臉堆媚,五官不周正,六神透陰氣,七寸長脖子,八兩小腦袋,九根黃胡子,十分不像人。用譏諷的語調,表現出陰險狡詐的民族敗類的形象。一般在古代“十字令”多用于譏諷刻畫一些不好的東西。而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來歌功頌德,或是節日祝福。如:
新的1年開始了,祝好事接2連3,心情4季如春,生活5顏6色,7彩繽紛,時時8大財,煩惱拋到9霄云外!請接受我10全10美的祝福。
這例短信巧妙地利用了具有祝福意味的帶數字的詞語、成語來表情達意,新鮮別致,各盡其妙。在形式上類似古代的“數字體詩”和“十字令”。
現代漢語中,這些“數字化”的語言主要存在于口語和網絡語言等非正式的場合中,使用者大多是年輕人,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在報紙、電視等媒體中也會出現,有的報紙傳媒為了節約版面,報紙標題和內容有時會使用數字和縮略語。盡管目前這種表達形式的數量比較少,而且應用主要是一些非正式的場合,適用人群往往限制在年輕群體中,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它應該會大量的融入尋常百姓的言談之中。
參考文獻:
[1]熊文華,漢英應用對比概論[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2]張威,許小婷,阿拉伯數字詞探析[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
[3]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4]楊振蘭,漢語詞匯的語用探析[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
[5]葛本儀,現代漢語詞匯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篇6
關鍵詞:女書 三朝書 裝幀技藝 傳承保護策略
上世紀80年代至今,學術界對女書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女書文字本身,研究女書文字的文獻有1700多篇;而對于女書形式和載體的關注,研究文獻卻相應少得多。 在已有的對女書文字的保護傳承和應用中,某些書法家把女書字寫成書法作品使其得以傳承,而對于女書字運用最多的又是她的外形,如運用女書文字為原型而設計的首飾,還有把女書文字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圖案,設計成家具的裝飾以及產品的外包裝,但這些設計還處于嘗試階段,運用和推廣尚不夠普遍。女書的載體具有濃厚的本土文化底蘊,是女書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對于女書研究來說,這一領域可開拓的空間很多,亟待有志愿者深入探索。
一、“三朝書”是女書文化最重要載體
“三朝書”是流傳在江永等地的由新娘的母親或女伴親自制作、用女字書寫送給新娘的婚嫁禮儀用書,收受“三朝書”的新娘終身擁有,可以婚后自己書寫。“三朝書”既可以書寫女書作品,也可以夾放女紅針線、繡花剪紙圖案和繡花時墊底的蠶絲片等,既是書,又是“箱”。“三朝書”專用于新婚賀三朝即“三朝禮”,其由來植根于江永女性婚嫁習俗的傳統,“三朝書”包含著新娘與贈予者濃濃的情誼:或離別不舍、或傾訴苦情和友情。“三朝書”裝幀精致秀美,其制作過程的每道程序也極其考究,充滿著女性的情感與智慧。
“三朝書”內頁的設計由女書正文、剪紙包角、吉祥八角花裝飾、空白頁等部分組成。內頁的數量取三的倍數,一般為9―15 頁。紅色的剪紙和吉祥八角花的裝飾設計均彰顯著“三朝書”“三朝回門”的特殊喜慶之意。 有的“三朝書”頁芯精心繪有特定的“八角花”圖案作裝飾,題材內容由民間繡樣石榴、蓮花、佛手、金瓜、蝴蝶、鳳鳥、萬字符等多種基本圖案構成,這些圖案多采用白描的形式,可在八角之內隨意變化不受限制。
“三朝書”用于封面設計的材料與當地女紅常用的材料、顏色及當地民眾的著裝色彩相關,多用藍、紅為主色調的土織布,藍色象征著沉穩內斂,紅色象征熱情,當地居民對于這些顏色的選擇,體現了她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以及沉靜質樸的審美取向。還有的“三朝書”更是在每一頁的頁眉和頁腳都飾有紅花剪紙抱角,一來可以保護書頁,二來有呼應內芯花紋裝飾之意,突出了其應用于喜慶場合的氣氛。
“三朝書”書脊裝幀的形式在用線上較為講究。它右側的書脊采用手工縫制裝訂,一般是大小相等的六個呈“回字紋”圖案排列,其線腳細致、考究,一半在封面、一半在封底上。裝訂須穿雙線,雙線須平直整齊,體現“好事成雙”的吉祥寓意。在裝訂的過程中線不能重復,一條線分兩個方向來訂。“回字形”的書脊裝訂設計巧妙,其走形是一去一回,恰好隱喻當地新娘“三朝回門”的習俗。
“三朝書”的裝幀及紋飾都采用民眾熟悉的吉祥圖符,極具鄉土人情味,它充分表達了贈予者的深情厚意,集中體現了當地民俗文化的本土特點。
二、“三朝書”的制作流程
“三朝書”長度略小于 16 開,寬略小于 32 開,這樣的開本尺寸剛好迎合女性心理,同時也有利于文字的書面布局。“三朝書”封面設計的材料多用紅色藍色為主色調的土織布,采用“回字形”的書脊裝訂設計。三朝書的制作流程如下:
(1)內頁制作。將一張宣紙裁剪成多張長寬23厘米的正方形內頁,再對折長略小于16開,寬略小于32開的合頁紙。內頁一般為3的倍數,一般9-15頁。內頁上包括八角花圖案和女書文字。“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八角花圖案都是吉祥圖案,充滿求吉祈福的美好寓意,以恭賀新娘美滿婚姻。
(2)封面也叫做“書衣”。封面一般采用黑色、深藍色自織或機織土布制成。將封面材料裁剪至大約是一頁合頁紙的2倍大小。制作者將提前制作面漿,把大小相同的土布粘在一起,并且在中間夾入質地較硬的紙片。
(3)上下紅布包角制作。將紅色棉布裁剪出兩小塊,長度約為布料長度的1/6長,寬度約為布料寬度的1/5寬,縫到之前做好的藍色粗布上下兩邊的中間位置,先用平針將小塊紅布四面縫好,再在內圈沿著事先用粉筆畫好的筆跡縫上特殊足形針法。
(4)縫上裝飾花帶,在封面和封底兩面的外1/3處縫制各裝飾花帶一條。花帶與女書載體織帶在圖案和織法的各個方面都是一樣的。
(5)封面內層制作,也稱襯里。做里子的布料多為藍綢緞布或藍、黑、紅色棉布,中間還夾有一層較硬的墊布,其縫制方法跟當地婦女做“統被面”的方式相似,將線藏于布內。
(6)書脊“回字紋”縫制。先用劃粉在封面(平攤書衣)的中縫畫出“回字紋”,一般是6個大小相等的“回字紋”圖案。再沿著筆跡縫制“回字紋”,采用是手工縫制的特殊雙線,將布與事先裁剪好了的宣紙按“回字紋”縫訂在一起。下針的線腳考究,一半在封面、一半在封底上。線在訂的過程中不能重復,一條線分兩個方向訂,第一次只選擇縫一個方向一半的線形,先在封面縫“去線”后再在封底縫“回線”,然后再從另一個方向回針,于兩邊縫至中間完成。
三、“三朝書”的傳承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016年7月,本團隊在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及周邊村莊上江圩對女書及其載體三朝書進行了田野調查,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以下問題:
(1)“三朝書“原有的社會功能逐漸衰減。在舊時代,當地女性把自己對要好的姊妹“老同”的思念和祝福寫在親手縫制成的“三朝書”上。如今因為信息時代的發展、交流和通訊媒介的不斷更新,當地女性表達情感所寄托的媒介有了新形式,“三朝書”傳情達意的形式逐漸被現代通訊媒介取代。
(2)社會關注導向的偏差。許多研究學者只關注女書文字內容本身,對女載體等形式特征缺乏足夠的重視,將女書的載體和內容拆分開來,很少有人將其作為一個整體納入研究視野。
(3)民眾保護意識淡薄。一些保存有“三朝書”的人家意識不到“三朝書”的價值所在,學者及研究人員來到女書流傳區進行走訪研究,并且帶走很多寶貴的原始的“三朝書”資料,以至于現在很難在當地找到原始的“三朝書”;此外,一些當地人民為了生計致使一些“三朝書”以轉賣等方式流失。
(4)制作材料難尋。“三朝書”的封面設計簡潔樸素而大方,材料一般是采用黑色、深藍色自織或機織土布。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的解體改變著人們的衣著現狀,因而土布難尋。在調研地,課題組在江永縣幾乎所有的布店以及縫紉店都難以尋到土布,好容易才在女書園所在的農民家里找到了一塊土布,但其面積不是很大,無法滿足做成一本“三朝書”封面的需要。
(5)制作成本較高。三朝書的制作工序包括內頁,封面,上下紅布包角,縫裝飾花帶,封面內層,縫制書脊“回字紋”,這個過程繁瑣,每一道工序的制作都很考究,制作耗時長且對技術要求高,制作成本也較高,以致人們不愿學習制作。
(6)制作人員較少。當地懂得制作“三朝書”的人不多,擅長者多是女書傳承人和女書傳承世家;且擅長者年齡偏大,其中還有些人因為長期不做的緣故已經有些生疏,年輕的女書傳承人制作技術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四、“三朝書”的傳承及保護對策
女書文化是當地女性的智慧結晶和手工創作,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此,筆者依據上述“三朝書”所存在的現狀,提出一些傳承保護策略的建議,希望能為“三朝書”的傳承及保護盡綿薄之力。
(1)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政府應該加大對女書載體的保護力度,如在女書載體保護方面播出專項資金,用于對女書傳承人進行技術培訓以及方法學習,并對女書傳承人在物質給予支持,避免女書傳承人因生活壓力而放棄對女書的傳承和保護。政府及社會各界人士加強對“三朝書”傳承人的關愛和幫助,避免目光短淺、竭澤而漁地對“三朝書”掠奪式的搜刮。鼓勵傳承人在傳承三朝書內容的同時,也將三朝書的制作工藝原汁原味地傳承下來。
(2)善用多媒體加大宣傳力度
正確利用多媒體,對女書文化的價值進行宣傳介紹,增加當地民眾和往來游客對女書文化的保護與宣傳意識;對于女書重要載體“三朝書”,可以利用媒體進行介紹,詳細展示其制作流程制作方法,使人們了解其中細致的制作要求,領略其獨特的裝飾藝術。展館陳列與多媒體展示將靜態動態“三朝書”呈現于人們眼前。
(3)舉辦培訓班
“記憶”可以使女書文化保存下來,寫入歷史檔案;但是將其寫入教育,寫入民族記憶是另一種“延續”的方式,讓文化遺產以人為載體得以活態延續。1讓女書文化進課堂、進教材,可以有效地使女書文化得以延續;女書傳承人親近學者親近學生。讓女書傳承人走上講臺可以很好地保證女書文化“原汁原味”地傳播和傳承。
(4) 開發“三朝書”衍生品
①將“三朝書”設計元素合理“嵌入”到應用產品中。關于女書文化產業可持續化發展的建議,陳紅初教授(2013.05)指出“拓寬載體;元素重組;分解再造。”在實踐中,可以將“三朝書“精致的裝幀藝術和設計元素提取出一部分,將體現女書文化內涵的女性習俗,女紅技藝,女性節日等書面視覺化,二者相結合,應用于產品之中。
課題組在何紅一教授的指導下進行實踐嘗試,制作了一組女書剪紙作品,于第四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展出。其中一組為對軸卷軸,卷軸之外為頡長的菱形邊框,菱形四角配以剪紙圖案,該圖案來自于八角花圖案組成元素(蝴蝶),內陰刻女字,兩組四字女字成語一對,裝裱為一幅(中華女書、傳世珍寶),展覽在去年山東濟南國際會展中心展出,受到民俗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除此以外,筆者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提出以下建議:
②注重產品文化價值。“三朝書”衍生品的開發要承載其所蘊含的獨特女性文化內涵及裝飾理念,從中創造出新價值。
③注重產品的實用性。可以將其應用于裝飾擺件、創意家居、生活用品,盡量做到大眾化普及化,試著將“三朝書”“請出來”。
④注重不同群體的選擇。通過調查數據分析,年齡段以及文化程度的差別在“三朝書”應用領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異,所以在考慮可行性的前提下可以在“三朝書”衍生品的設計過程中考慮進去該差異性。
“三朝書”是女書文化的重要載體,其裝幀精美,簡單大方卻獨具民族文化內涵,為“三朝書”增色不小。在女書文化日益得到重視的今天,尤其需要加大對“三朝書”的保護力度。如何讓其更好地傳承與推廣,讓其走向大眾,還需做更多更進一步的研究。
精品范文
8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