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生命的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24 07:16: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熱愛生命的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熱愛生命的作文

篇1

2、正文

曾說過:”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與奔向前去的時候,才美麗,才有意義。“

一天,我走出家門,一不小心踩到香蕉皮摔倒在地上。我想:對于小草來說,我可是巨人一般大小,一下子壓在小草身上,它一定受不了。可我站起來發現小草安然無恙,筆直,筆直的。呵!真沒想到:小草居然有如此氣魄,而且可以掀翻壓著它的石塊網上生長。

小草真是頑強啊!為了生長,它們鼓足勇氣,不懈努力著。

再比如說:螞蟻那強烈的求生本能也讓我震驚。

一天,我在小區樓下玩沙子,發現一個螞蟻洞,我弄了一盆水,往洞里灌水。只見一群螞蟻抱成一團滾出了螞蟻洞。我又在洞口周圍點了火,螞蟻拼命掙扎,它們把小螞蟻放在中間,大螞蟻在外邊,抱成一團,滾了出去。螞蟻這種團結友愛,堅持不懈,讓我震驚了!

篇2

一、我好可愛;

二、我的腿很長很美;

三、爸爸媽媽那么愛我;

四、我會畫畫,我會寫稿;

五、我有一只可愛的貓;……

篇3

杏林子12歲是患了類風濕關節炎,全身的關節都不能動彈,不能走,不能跳。遭受了病痛的折磨與苦楚,被命運卡住了喉嚨。她的關節全部壞死,在她16歲時,杏林子悟出了一個道理:難道我活著就是讓在自己受痛苦,讓家人承受負擔嗎?難道我就是一個廢人嗎?不,我不能這樣下去了,我要用快樂武裝自己,與痛苦和平相處,珍惜生命,讓生命更有價值。從此以后,杏林子終于戰勝了病魔,她靠著僅僅能夠活動,能夠寫字的右手的兩根手指夾著筆寫下了幾百萬字,二十本的勵志作品。每寫一個字,就是一痛,每寫一個字,就是一愛。她要把自己的精神讓更多人知道,不要讓自己的生命白費。最后杏林子的作品風靡了臺灣和東南亞,成為了著名的文學作家。

杏林子之所以走向成功,是因為他是一個有抱負、懂得反思的人。在杏林子得了類風濕關節炎之后的4年里,他一直在不停的問自己:像我這樣既沒有讀過多少書,又癱瘓在床上的殘疾人有什么用?我活著有什么用?就是為了拖累家人嗎?我難道就要這樣一輩子永遠做個廢人嗎?就是因為杏林子懂得反思,在經過了激烈的思想斗爭之后,才使她走上了寫作的生涯。不像有些人,一旦遭受磨難,就自暴自棄,變得一事無成,永遠沉淪下去。

在杏林子寫作的過程中,她在腿上架一個木板,用兩根手指頭夾著筆巍巍顫顫地寫作。每寫一個字就像頂著千斤重,杏林子付出了許多的汗水,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頂著殘疾的身體,用文字去見證生命的堅韌與美麗,歷經二、三十年而不綴,才寫成了那么多令人喜愛的作品。杏林子正是憑著樂觀的生活態度、頑強的毅力,才創造了奇跡。

篇4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生命教育應是持久性的教育,其目標是引導學生形成對生命的正確認識,使學生對生命產生發自內心的珍愛、尊重,豐富學生生命的內涵,從而使學生成就幸福美滿的人生。蘇教版初中語文中大量的文質兼美的作品,為我們的生命教育提供了很多的素材,通過學習這些文章,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去體悟那些高尚美好的心靈,并將之內化為對學生思想言行的指導。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在教學中進行生命教育呢?本文將結合筆者在教學中的實踐,從如下幾方面進行探究。

一、挖掘素材,啟發學生敬畏生命

從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將生命教育滲透在課堂教學中,可使學生比較直接地感受到人間美好的情感,如血濃于水的親情、珍貴的友情、高尚的愛情等。在教學中,我們要緊扣文本的情感主題,啟發學生在學習中認真體味其中豐富的情愫,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生命存在的重要意義,進而產生對生命的敬畏。在教學中,筆者主要針對親情、友情、師生之情幾方面對學生進行了生命教育。

例如,引導學生去感受親情。教材中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主要寫了“父親”對兒子的愛,父親的背影就是對“父子親情”的無言訴說,作品的字里行間都浸透著父親的愛與思念。通過作者的描述,學生感受到了一種世事無常和親情的珍貴,認識到與親人相聚是彌足珍貴的。文章最后寫“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隨著作者的淚光,筆者引導學生去體味生命的短暫。正是因為生命的短暫,對于生命,我們要珍愛、尊重,要以正確的生命觀對待人生。

二、通過教學,引導學生感悟生命

在初中語文生命教育中,課堂教學是主要的途徑,課堂教學的方式是多樣化的,我們應該結合文本的內容,選擇恰當方式來滲透生命教育。如通過創設情境、解讀文本、借事明理等方式有效地引導學生去感悟生命,去思考生命的豐富內涵,探究生命的意義。

例如,在執教《我的叔叔于勒》這篇課文時,為了加深學生對文中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意義,筆者創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這篇文章的最后“我”的“小費”的施與,其中所蘊涵的是一種情感的流露,這種情感是什么樣的情感呢?“我”為什么要施與“小費”呢?從這里折射出了“我”的人品,那么,我們應該怎樣來定位這個“我”呢?假設此時的“叔叔于勒”“發跡”了,他們的親人相遇時會是什么情景呢?這些問題引起了學生們的濃厚興趣,他們通過獨立思考、相互交流的形式,找出了很多各具特點的答案。

在初中語文課堂中進行生命教育,要關注的是道德、人性教育。教師要善于運用恰當的方式,激發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中感悟生命。

三、結合內容,教育學生欣賞生命

學生只有懂得欣賞生命,才能欣賞自己、開發自己的潛能,以自信、自強的態度,對待自己的人生,在面對人生的挫折時,才能夠百折不撓、戰勝困難,成為生命的強者。此外,學生發自內心的欣賞生命也是人格走向完善的主要途徑。在師生的相互交流中,教師要更多地給予學生贊美,結合文本相關的內容,滲透欣賞生命的教育,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特性,不斷完善自我,豐富生命的內涵。

例如,杰克?倫敦的《熱愛生命》這篇課文,是一曲生命的贊歌,主人公不屈不撓的抗爭和生死的抉擇,展現出的是生命的堅韌與頑強。結合教學內容,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思考題:每一個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與挫折,在學習了這篇課文之后,你得到了什么啟發?學生們經過思考和相互交流,從多個方面回答了這一問題,如:直面失敗;困難面前不氣餒,勇于斗爭;生命無比寶貴,要相信自己,熱愛生命;等等。在學生形成了這樣的認識后,筆者繼續引申講到著名詩人寫的一首詩《相信未來》,同樣體現了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向往,現在,我們一起來朗誦一下這首詩好嗎?通過這首詩的朗誦,學生的情感再次被激發起來。此時,筆者總結說:“一個人活著就是幸福的,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身上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熱愛生命,要懂得欣賞自己,發揮所長,相信自己,能夠戰勝生活中的困難,我們靠自己的努力,讓自己的人生走向豐盈,才能不虛度此生。”

四、結合訓練,滲透生命意義教育

筆者認為,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滲透生命意義的教育主要應該從三個方面著手。第一,要選擇生命問題作為作文的題材;第二,組織開展以生命教育為主題的作文練習等;第三,寫以觀察生命現象為主題的日記。以生命為主題的作文題材十分豐富。在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將這一題材引入作文練習,這樣不僅能有效克服目前作文題材局限性的問題,而且可以進一步滲透生命教育,增強學生的生命意識。

篇5

一、通過言傳身教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人的生命是有情感的生命,生命教育的過程不僅是知識傳授的過程,更是一種用心靈涵養心靈、用人格塑造人格、用情感激感的過程,因此,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語文教學的機會,為學生樹立榜樣,通過自身的言傳身教向學生有效地滲透生命教育。

語文教師要言傳身教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語文教師首先應當具有強烈的生命意識,渾身洋溢著樂觀地對待生命、熱愛生命,對于課文的解讀和教學應當融入自身的生命體驗和情感,以自己的生命體驗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教師對生命的理解與熱愛會通過課堂教學中的互動傳遞給學生。

二、在閱讀教學中捕捉生命教育契機

語文教材是生命教育的豐富資源庫,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載體。在閱讀教學中捕捉生命教育的契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抓住介紹文章作者及寫作背景的契機滲透生命教育。語文課本中的很多作者或者文中的主人公是經歷各種人生磨難,飽受各種挫折打擊,但還都能勇敢地面對現實,笑對人生,在文學或其他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讓自己的生命放射出了奪目的光彩。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語文教師往往將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介紹作為第一個環節,如能充分利用這一環節,可以通過對這些人物的生平、事跡作詳細的介紹,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讓學生產生向這些作者或主人公學習、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的強烈情感。

2.抓住挖掘文本中的生命內涵契機,增強學生的生命意識,使學生樹立珍惜生命,充分利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為社會作出更多貢獻的正確的生命觀。比如可以通過讓學生朗誦“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等一些詩句,讓學生懂得人生短暫,培養自強不息的積極進取的生命觀。帶有個人經驗色彩和想象的文本理解往往是充滿零星的、閃耀著創造光芒和智慧火花的,在閱讀教學中捕捉到進行生命的契機時,應注重學生的“個性解讀”,尊重學生從個性出發,從已有的經驗和頭腦中儲存的相關信息出發,不追求標準答案,真正進入文章情境,產生屬于學生個體生命獨特體驗的情懷。

3.抓住欣賞生命意象的契機,引領學生欣賞生命、敬畏生命。語文教師可引領學生感受、欣賞充滿生命力的意象,從自然界生物頑強旺盛的生命力中認識生命的意義,獲取生命的力量,欣賞、敬畏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從而更加積極地投入到生活中去,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輝煌燦爛。比如《紫藤蘿瀑布》、《囚綠記》、《林中小溪》等都是揭示生命意義的典型例子,語文教師應當充分利用,讓學生學會欣賞、尊重自己、他人以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塑造開放的心靈,豐富自己的生命內涵。

4.抓住閱讀教學中的情感領悟契機,引領學生重視生命。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領悟作品中充滿任性的情感,使學生認識到愛情、親情、友情的偉大和可貴,認識到自己在親人、朋友、班級中的重要性,從而重視生命。比如《藤野先生》、《與妻書》、《背影》、《羚羊木雕》等作品,都是反應師生情、愛情、父子情、友情的典范,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領悟作者情感的基礎上,學習他們關心家庭、關心親人、關心他人的愛心和責任,懂得自己在家庭和親人朋友中的位置,明白自己如何對家庭、親人、他人負責,從而對生命有意識地約束和自愛,重視生命,珍惜生命,樂觀地對待生命。

三、在作文教學中強化學生的生命意識

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做有生命意識的有心人,在作文教學中通過引入生命話題,讓學生思考有關生命的問題,可以是對自己的生命狀態的追問,可以是對周圍的生存環境的理解,也可以是自然界小生命的生長過程的探尋等,從而強化學生的生命意識。

生活的點點滴滴構成生命的內容,生命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延伸。教師對學生作文的命題應緊貼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將生活中對動植物的觀察感受,對生活的感悟訴諸文字,讓學生在作文中發泄自己的喜怒哀樂,讓學生把寫作當作傾吐心聲、舒緩壓力的“減壓”活動,既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能讓學生從中體會生命的偉大、生命的可貴、生命的可敬,體會人類生命的意義。同時,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字里行間發現種種細微心理,對學生在作文中表現出來對生命理解不正確的思想、看法,及時正確引導,對學生對生命問題困惑的心結及時化解。

四、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讓學生感悟生命的真諦

篇6

課外閱讀是語文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閱讀是最能夠開啟學生智慧、減輕內心壓力的途徑,也是學生汲取動力的源泉。閱讀能夠對學生進行良好的熏陶作用,無論是作文、文學著作,還是哲學類的書籍,都是中學生可以閱讀的資料。例如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林海音的《我們看海去》;周國平的《我們只有一個人生》、《一直在路上》,這些書籍如涓涓細流滋潤著學生的心田,以淺顯易懂的語言讓他們體會到最深刻的道理,明白生命的意義所在,不輕易放棄,而要勇敢地在人生的旅途上探索,在不斷地摸索中找到前進的方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多開展與生命教育有關的活動

由于學生尚處于成長的階段,他們對于生命的認識很難做到理性、深刻,這就需要在語文的教學中,通過具體的教育活動來對他們進行引導。比如進行詩朗誦、以生命為話題進行寫作訓練、播放與熱愛生命有關的電影等等。各種各樣的生命教育活動能夠讓學生充分意識到生命的美好,一切的生命活動都是以生命本身為依托的,一旦喪失了生命就根本無法實現人生的價值。可以幫助學生搜集相關的詩詞,例如食指的《相信未來》,汪國真的《熱愛生命》,它們真切地詮釋了作者對于生命的熱愛,即使困難重重依然要堅定地走下去。積極地組織這些有關生命教育的活動,能夠廣泛地開啟學生的內心情感,讓他們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尋找生命的意義。

三、引導學生從中國文化中尋求合理的生存狀態

篇7

不禁有人要問,現在的作文中真的缺少“真善美”嗎,如何才能從“假大空”回歸“真善美”。

喚醒學生心中的真善美,激發創作的激情和靈感,站在生命的高度思考,寫出有溫度的文字,這應該是作文教學的明智之舉和療疾之藥。

一、關注生活中的人和事,從生活中提煉真善美

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是真,真善美就存在于這些平平淡淡中,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生活中往往看似平常的行為就是一種真善美的表現,誰能說年輕人給老人讓座,老師為學生授課,同學間的團結互助不是真善美的表現呢?

因此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去關心身邊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用細膩的心靈去尋覓真善美的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這樣才能讀懂生活,寫出生命的意義,繼而以他們的心、他們的筆去描繪生活美,從而提升生命價值。

語文教育應致力于語文和生活這兩個世界的交往與開放,尋求對文本和自然、社會的共鳴,不斷激活學生的生活積淀,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引導他們參悟生活的真諦。

二、在閱讀中感受真善美,在網絡媒體中尋找真善美

閱讀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來說,他們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閱讀這個窗口。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既要立足課內又要放眼課外,要采用多種手段,嘗試各種方法去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如果學生的閱讀時間太少,閱讀次數和閱讀量不夠,且閱讀的形式單調枯燥,那么,學生的積累和吸收必然不夠,有了量的積累,才能有質的飛躍。相信一個愛閱讀的人必定會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家長和老師們都期待能在孩子的生命旅途中點亮閱讀這支燭光,讓他們在閱讀中感受到快樂,感受書籍中傳遞的真善美。

還有便利通達的各種媒體,增多了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近年來,由網民爆料的平民英雄、道德模范不斷增多,在網絡上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榮辱觀,廣泛宣傳各類道德模范的先進事跡和高尚品德,可以更加積極地引導社會公眾關注好人,爭做好事。社會呼喚真善美,人們需要真善美。我們要發揮各種網絡媒體的優勢,在網絡媒體中尋找真善美。

三、閱讀寫作一體化,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

一個思想貧乏,倦于思考的心靈,注定不會看到生活表象下的暗流涌動。如果對生活中許多感人的美和令人氣憤的丑都只會視而不見,就不可能有感而發地寫出什么好的作文。因此,在教學中要認真引導,充分發揮語文教材的優勢,促進學生審美覺悟的提高與審美智能的發展,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審美觀、道德情操,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用真善美的情感來寫作。

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有的展示了宏偉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有的塑造了性格鮮明的典型人物,有的揭示了人類生活的奧秘。這些都具有明顯的認識功能和審美功能。至于文學作品的藝術形式、創作手法,更是各具特色,呈現出千姿百態的形式美。這些課文所反映的內容,涉及到美的各個領域。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鑒賞和領悟美的同時,應注意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審美趣味。

四、教會學生認識自己、認識世界,釋放人性真善美

文學是一種關照,學生在大量感受真善美的過程中,受到了真善美的熏陶,從而不斷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當他們有表達的欲望和需求時自然會向世界發出真實的聲音,溫暖的聲音。徜徉于書海,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熱愛生活,慧眼發現人間真善美,學生在表達真情時總會有一種聲音告訴自己該怎么做。文學就是人學,在文學的關照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認識自己,提高自己的思維境界。當我們悲觀失望時李白會告訴我們“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當我們畏懼困難,害怕挫折時孟子會告訴我們“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當我們內心封閉,痛苦失意時白居易會告訴我們“同是天涯倫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篇8

關鍵詞:素質教育;生命價值;語文教育

一、認知生命:文本解讀

中學語文人教版教材中,有很多作品都再現了“人”生命的積淀。古今中外人類知識體系、理念體系、行為體系是生命教育的資源庫,是生命價值的豐富素材。人類的生命隨處可見,但是人類生命又是自然界獨一無二的存在。因此,在中學語文教育中,要秉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命價值教育文本,凸顯生命價值教育,汲取教材文本中生命價值教育的“營養”,正確認識生命價值,增強中學生對生命的認知,引導他們珍惜生命,樹立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人生觀以及正確的生命觀,以自己有限的生命,為社會做出最大貢獻。如,王家新《在山的那邊》、曹文軒《孤獨之旅》、黃蓓佳《心聲》、魯迅《故鄉》、勃蘭兌斯《人生》等,給予了人生深刻的啟示;魯迅《風箏》、莫懷戚《散步》、泰戈爾《金色花》、張之路《羚羊木雕》、朱自清《背影》、冰心《荷葉母親》等,表現出親情、友情;冰心《談生命》直接闡述生命的價值;席慕容《貝殼》、小思《蟬》等,引人思考生命價值;何其芳《秋天》、宗璞《紫藤蘿瀑布》、王鼎鈞《那樹》、朱自清《春》、梁衡《夏感》、老舍《濟南的冬天》、張抗抗《地下森林斷想》,展示多彩生命,呼吁熱愛自然,熱愛生命;楊降《老王》、魯迅《阿長與<山海經>》、余秋雨《信客》、李森祥《臺階》等,以普通的人和事,呼喚對他人生命的尊重和關懷。

二、感悟生命:情感遷移

中學語文教材中,涵括很多生命意象,引領學生感受生命,欣賞生命形態,認識生命旺盛頑強的活力和價值,讓學生通過欣賞生命,實現情感遷移,達成對生命的感悟,最終熱愛生命。一個人只有學會熱愛生命,從自我欣賞出發,在面對人生挫折時,保持自信,不失熱情,才能在跌倒后,再次爬起。當然,生命欣賞還在于發現他人的美,學會欣賞他人。中學生通過感悟生命,實現情感遷移,繼而豐富自我生命的內涵、真諦。如,在《第一次真好》一課教學中,作者寫到“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這樣的三句話,讓學生細細品味人生諸多第一次的體會,感受“我”的第一次體驗和經歷。筆者在教學中,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歷,說一說自己第一次的感覺,和課文的第一次進行對比,并總結和升華自己對第一次的感悟。通過課堂教學感悟生命,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認識自我,認識生命,實現情感轉移,全新感悟生命。

三、體驗生命:實踐活動

在中學語文教育中,通過文本解讀和情感遷移,讓中學生認知生命,感悟生命,學習文本作品中蘊含的人性,認識真情的可貴和生命的重要性,繼而關注生命,重視生命。然而,中學語文的生命價值教育,不僅僅是認知生命、感悟生命,更在于體驗生命、提升生命,從而幫助中學生實現自我的生命價值。生命價值的教育是對語文實踐活動的體驗。中學生要將挫折、困難看作是生命價值提升的“人生老師”,當作是自我鍛煉成長的機會,積極面對,勇敢克服,不斷戰勝自我,提升自我。如,在《散步》一文中,寫了一家四口散步在春天的田野里,沉浸在“和美”的親情世界里,感悟作者及家人美麗的心靈。筆者創設生命教育情境,讓中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經歷,和大家一起分享,引導學生關愛親人,理解生活,體會責任與愛的關系。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和分享活動,讓學生在分享、感受、傳遞愛的過程中,深入理解愛,使學生的精神世界獲得發展。

四、結語

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學語文生命價值教育中的生命認知、感悟、體驗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生命認知是基礎,生命感悟是延伸,生命體驗是完善。教師要將生命教育作為語文教育最高的價值追求,貫穿于素質教育之中。筆者在中學語文教育中,以生命認知為出發點,指導學生感悟和體驗生命,綻放中學語文課堂生命之花。

作者:崔旭春 單位:沂水第二實驗中學

參考文獻:

篇9

一、挖掘文本生命情感,在閱讀中潛移默化

文學作品有的直接敘寫對生命看法,如《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海倫?凱勒);有的通過社會和他人間接抒寫生命體驗,如《背影》(朱自清);有的則關注自然及其他動植物生命,給人啟迪與思考,如《濟南的冬天》(老舍)等。因此語文教師要善于挖掘隱藏在語文課程和文學作品中巨大的精神財富,采取有效的手段使其變成生命教育資源,啟迪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感受到人類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使學生在閱讀中自覺地接受生命教育熏陶,形成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的精神品質。

二、強化日常生命體悟,在寫作中盡情表達

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塑造學生心靈的重要途徑。學生通過寫作可以宣泄情感,也可以分享生活快樂。所以教師要多讓學生寫一些貼近生活的作文,從中關注學生心理,傾聽學生心聲,這樣才能培養學生認識生命、感悟生命的情感,啟迪學生對生命的思考,讓學生在未來的生活道路中關愛他人、珍惜生命。如:針對各種災難及跳樓事件,讓學生以“關愛生命”為主題進行寫作,抒發自己的認識與感悟。寫作中,許多學生都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和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寫出了對生命不同程度的感悟,收到了對生命教育的預期效果。

三、重視生命認識轉化,在生活中積極踐行

篇10

師:小學生的生活世界豐富多彩,變化萬千。可是由于缺乏有針對性的指導,他們對周圍事物往往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他們眼中的樹木僅僅是高高的、綠綠的枝葉,而看不到它的生氣、秀氣、靈氣和枝枝杈杈間蘊含的生命的歷程。他們眼中的草僅僅是綠的黃的草而已,而看不到頑強的生命力、內斂的美質和給人們帶來的享受。導致寫作文時頭腦空空無話可說。

生:關鍵是“思考生活,用心感受事物的變化”!

生:我不光要自己學會用眼睛去觀察,用耳朵去聆聽,還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用心靈去感受體會。同一片飄落的黃葉,有的人看到的是滿目的蒼涼,有的人卻看到了新生的希望。

師:要善于透過看得見摸得著的表層現象,看到本質的內在的東西。能從勞動者額頭滾動的汗珠中體會到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的珍貴;從狂風暴雨中搖動的小草上感覺到一個不屈的,敢于抗爭的生命;從風雪中送來的雨傘上感受到真摯的、濃濃的親情。通過對生活中小事情的認識和感受,增加心理的體驗。

生:還有,就是體驗生活,積累生活的厚重――不能只在書本上學語文學作文。

師:通過多年的教學,我深深地領悟到:只有創造各種條件讓大家直接參與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生:只有讓我們直接參與,切身體驗的事情才是具體生動有情感基礎,最富有生命活力的,也只有通過這樣的體驗,我們才能寫出生動、感人的作品。

師:這就好比吃飯,可憐的我們天天在分析研究如何“吃飯”,分析研究飯里有什么營養成分,可就是沒有真正地扒上幾口!無怪乎到頭來個個面黃肌瘦,營養不良。“偶爾有幾個稱之健壯的,也是得益于課外,自己吃的。”這話暴露了我們作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弊端。

生:通過系統的寫作練習,我們的觀察能力、思考深度、體驗熱情、表現才能都得到明顯的提高和發展。相信假以時日,這些方式方法一定會更完整、具體、系統、實用,這需要老師的指點和幫助。

師:希望我們攜起手來,努力進入生活,到生活中尋找真性情――把作文這個老大難變成小不點。

【微博】

記得忘記:世遷無人記,獨有文章百代存。都說萬般皆下品,生活才是文學的根。生活中處處有美好,生活中處處有題材,生活中處處有文章。

郭老師回復記得忘記:如若只是將寫作范圍限制在課堂、教材中,必將扼殺學生的天性、壓抑學生的積極性、減弱學生的表現欲,使寫作走入死胡同。只有還原其本性,將作文融入生活,把生活寫入作文,才能拓寬學生的寫作的范圍,寫作時才會有事可寫,有感可發,有情可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