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能源范文

時間:2023-04-06 01:22: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低碳能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低碳能源

篇1

一是理論認識不清。不少人認為,低碳發展是方向,但在實踐中認為中國還在工業化中后期階段,特別是片面認為后化工時代工業能耗不容易降低,難以避免西方國家先排放再治理的路徑。因此在落實低碳發展方面缺乏理論自覺導致缺乏行動自覺。不少人認為,低碳發展是國家宏觀策略方面的思考,在微觀層面不需要太細的考核。因此在認識上的誤區導致思想的搖擺。

二是實踐操作不易。盡管這些年來,低碳發展的技術層出不窮。但是由于應用時間短、實踐缺乏檢驗,技術不成熟、成效不穩定為社會詬病。低碳技術的發展一方面必須經過實踐檢驗,另一方面需要不斷進行勇敢先行的試驗磨合。

三是整體效果不佳。目前我國低碳能源的利用,大多是以企業的技術或產品形式推動個案普及,靠企業的自覺自愿行為,效率低下,成果不顯著,缺乏產業聯動、整體推動,難以把產業做大做強,也難以實現國家對低碳產業、低碳能源等低碳事業寄予的殷切期望。迫切需要國家從宏觀層面更加清晰的全方位設計,產業層面更加細致的政策導向、行業層面技術及產品的標準設計,從而把低碳能源產業帶往一個更高的高度。

四是區域經驗不足。在國內發展的轉型過程中,城市升級、產業升級,需要創新思路。在近年被寄予國家戰略高度的新區發展,卻沒能擺脫發達國家的舊發展軌跡,難以避免“新腳穿舊鞋”的老路。一方面,沒有從整體上把握區域低碳能源的整體利用及規劃,沒能夠走出自己的新路;另一方面社會沒有及時提供一個區域低碳能源利用整合方案的解決方案提供方。

篇2

風。風能作為一種清潔的可再生能源,所獲得的電力成本比小型內燃機的發電成本低得多。

低碳能源:低碳能源是替代高碳能源的一種能源類型,是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低或者零排放的能源產品,主要包括核能和一部分可再生能源等。實行低碳能源是指通過發展清潔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核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替代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實施低碳能源需要實行低碳產業體系。其包括火電減排、新能源汽車、建筑節能、工業節能與減排、循環經濟、資源回收、環保設備、節能材料等。我們正處在一個重要的經濟轉型期。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哥本哈根會議后,在低碳日益成為衡量一個產業的重要指標時,汽車行業面臨著金融危機以及能源和環境問題雙重的考驗。

隨著汽車不斷普及,石油的大量消耗、環境污染以及交通堵塞……種種惱人的問題接踵而至。摒棄以石油為燃料的傳統車型,發展以汽油和柴油為燃料,使用鋰電池的新能源汽車被看作是未來汽車工業發展的方向。

2010年1月,數款特色鮮明的新能源汽車在北美底特律悉數登場,成為公眾矚目的焦點。雖然純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還存在著續航里程短、電池體積大等技術壁壘,但其憑借低能耗高效率的優勢依然被各大車企看好,成為引領汽車產業的新坐標。

車展現場,寶馬汽車公司帶來了一款Active E純電動概念車,宣稱該車完全由電力進行驅動,實現了真正的零排放。奧迪最新的跑車R4電力概念車采用雙電動機、后輪驅動系統。大眾推出了全新概念轎跑車NCC,采用混合動力驅動系統,其量產后在北美地區銷售,該車電動機的電源來自一部鋰離子電池。

比亞迪食“頭啖湯”

比亞迪作為國內唯一一家參展廠商攜E6電動車亮相本次車展,該車是一款純電動四驅車型,其動力電池和啟動電池均采用比亞迪自主生產的ET-POWER鐵電池,其百公里加速時間在14秒以內,充電一次續駛里程超過300公里。這款車將于今年年底在美國上市。

比亞迪從創立之初就立志書寫中國車市的傳奇:進入被日系企業壟斷的電池行業,搶占鋰電池全球近40%的市場,鎳鎘電池全球市場占有率達60%;實現汽車銷量連年100%的增長,F3車型2009年10月單月銷量據所有車型之冠。去年僅10個月內,比亞迪賣出33萬輛汽車,同比猛增170%,超額完成全年40萬輛的銷售目標。

2010年,比亞迪再一次突破了人們的想象力:進軍太陽能領域,包括太陽能電站、儲能電站和新能源汽車。王傳福談到,“未來,太陽能有望成為比亞迪電動車的驅動能量之一。”他希望將一個上百億規模的、純粹的電池產業逐步嫁接到兩個上千億規模的產業,以手機零部件以及汽車制造為主,未來還將進入前景廣闊的新能源產業領域。王傳福認為,2025年比亞迪會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企業,而在此之前10年,他們會領導中國市場。

據悉,比亞迪研制的純電動車E6已通過國家強制碰撞試驗,目前正在申請國家工信部新車目錄。2010年E6將被正式投放國內市場,在深圳作為出租車交付使用。

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始于上世紀90年代。“十五”計劃以來,國家制定了新能源汽車科技規劃,將新能源汽車及相關零部件列為重點研發課題。根據我國政府在未來單位GDP中耗能降低40-50%的承諾力度,發展低耗能的新能源車成為今后汽車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出臺的新能源汽車規劃指出,201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數量將達到50萬輛;到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比例占全部汽車的1/2,約為6500萬輛。

據工信部副部長苗圩介紹,國內汽車生產企業已紛紛發力新能源汽車市場。迄今已經有42家車企的各種新能源車型列入了國內生產企業和產品公告的目錄。由國家工信部、科技部、財政部和發改委一同推進的符合要求的新能源汽車涵蓋了普通混合動力以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涉及24家企業的47個品種,以及轎車、客車,環衛車等車型。

挑戰猶在

雖然中國企業表現強勢,并擁有躋身中國乃至世界汽車版圖的雄心。但是,在剛剛過去的2009年里,新能源汽車在銷量上卻不如人意。

據零點咨詢的2009年福田指數統計,目前國內居民對新能源汽車接受度較低,對新能源汽車不大了解(29.7%)和汽車價格、維護成本較高(24.8%)是導致人們不愿意購買新能源汽車的主要原因。

專家的觀點是,目前市場上在售的電動汽車只有混合動力一類,純電動車并沒有大規模上市銷售,只停留在小范圍試點階段。而且,試點涉及的也只是城市公交、出租、環衛等領域,并不包括私家車。同時,純電動車還有幾個瓶頸待解決,最大的問題是電池問題,如今電池存在充電時間長、電動車續航能力差等弱點。充電也是一個難點,網點太少,配套能力跟不上。以上種種導致了電動車銷售對象單一,生產無法規模化,銷售和維護成本居高不下。

“目前從整個行業來看,中央政策力度不是那么強,反而是地方政府補貼在支撐新能源汽車業的發展,這樣很容易出現一種情況,當地技術水平低的本地企業反而把有技術能力的企業擠出市場。”Global Insight資深汽車分析師曾志凌對此深感擔憂。

根據日產汽車與國家工信部達成的協議,武漢將成為日產汽車在國內推行其零排放汽車計劃的首個試點,今后武漢必須沿用日產的標準。安徽省地方性政策也指出,未來城市新增公交車和出租車一律購買安徽省產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

不管是地方政府“各自擔綱”,還是尋求與跨國車企合作,都涉及一個敏感的話題――新能源汽車的標準問題。“要搶占國際制高點,標準非常重要。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苗圩談道。

有消息報道,聯合國將在2010年3月重新修訂汽車的世界標準,屆時,將就混合動力車和電動汽車設立全球統一安全標準,而豐田普銳斯和本田insight的技術規范可能成為世界標準。在中國,日產將與廣州市政府合作,生產全電式電動車,并開發當地電池充電站網絡。

截至2010年1月,我國已經批準和實施的新能源汽車標準達30項,當中最關鍵的22項標準列為新能源汽車準入的標準。“在技術標準方面,我們并不是太落后,問題是標準使用率,在國際標準申請上還有一定的差距。”

電動車專家、清華大學汽車研究所所長陳世全對標準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新能源汽車標準是國家的重要資源,也是一國的問題。國內車企一定要有自己的新能源車標準。不過關于安全標準,我們要向國際看齊。”

政策扶持開閘

在消費層面,公眾對國產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和普及信心滿滿。

2009福田指數通過調研顯示,公眾愿意為新能源承擔一部分個人責任,平均支付水平在2萬元左右。“隨著消費者參與度的提升,如果政府的政策支持同時到位,對新能源車的發展必定起到有效的組合拳作用。”

2010年北大光華新年論壇上,苗圩為大家帶來一則好消息,“最近1月份,政府對新能源汽車除了公共交通補貼之外,馬上要對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但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最終還是要走市場化的路子,政府補貼是可以給的,但是有一定額度,而且應該是呈遞減式的,車企絕不可以長時間大額度依靠政府補貼過日子”。

2009年,《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出臺,欲推動有條件的企業通過并購重組來做大做強,推動中國汽車業整合。目標是通過兼并重組,形成2-3家產銷規模超過200萬輛的大型汽車企業集團,4-5家產銷規模超過100萬輛的汽車企業集團。

截至目前,除廣汽簽署了并購協議外,一汽、東風、長安等車企正積極開展全國性并購北汽、奇瑞、重汽等車企也在積極展開區域性并購。

未來,由中國車企打造的全球汽車版圖如何?我們翹首以待。

篇4

關鍵詞:低碳;能源;戰略

中圖分類號:F06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13-0008-01

對中國而言,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階段,發展階段、發展方式及資源享賦等產生了很強的鎖定效應,要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國際潮流,必須從轉變方式、調整結構等多個層面努力,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在低碳經濟道路上健康發展。

一、低碳能源戰略內涵

碳是指人類社會經濟活動排放到大氣中溫室氣體所含的碳,其排放直接影響全球氣候變化,涉及人類的長遠利益。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是能源,而不是碳[1]。不同的能源形式或單位熱值所含碳的數量相去甚遠。化石能源含碳量最高,通過燃燒而釋放出來。但煤、石油和天然氣三種化石能源的碳密度也存在差異。煤的含碳量最高,油次之,天然氣最小。因此,盡管石油和天然氣的燃燒也放出二氧化碳,但是相對于煤炭來講,石油和天然氣就屬于低碳能源。低碳能源相對于傳統能源,具有污染少、儲量大的特點,對于解決當今世界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和資源(特別是化石能源)枯竭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二、發展低碳能源戰略思路

1.低碳的電力。低碳的電力生產主要有核電、水電、風電、太陽能光伏與熱發電、生物質能發電等。

2.低碳的液體燃料。低碳的液體燃料有醇基燃料、二甲醚、生物質柴油、二氧化碳合成燃料。上述所列低碳的液體燃料,其本身含碳量與石油煉制的液體燃料含碳量差別不大,但其在燃料的生產與消費全過程中屬于低碳排放。

3.低碳的氣體燃料。低碳的氣體燃料有沼氣、生物質熱解氣。此外,煤層氣、高爐煤氣的綜合有效利用也應納入低碳的氣體燃料,因為通過利用這類燃料氣可節約化石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同時這類氣體因直接向大氣排放,具有更強的溫室效應。

三、發展低碳能源戰略目標與任務

1.加快低碳能源開發利用,提高低碳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降低至60%左右,石油在能源消費中的比例穩定在20%左右,天然氣的比例上升至6%,水能、核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上升至14%左右。

2.對傳統煤電進一步優化,高效清潔利用煤炭。我國煤電比重高,煤炭的高效清潔利用與煤電優化對減少碳排放意義重大。煤電優化與高效利用的主要方向:以高效率、高參數、大容量的超臨界發電技術裝備為主力機組、淘汰低效的老小機組、發展煤炭聯產技術;持續支持高效清潔利用技術,如煤炭加工技術、潔凈燃燒技術;繼續研發先進的能源轉換技術,如富氧燃燒技術、煤拔頭技術、煤炭多聯產技術等。

3.進一步明確低碳能源的替代能源定位。當前,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低碳能源,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的比重過低,低碳能源的戰略定位一直是“補充能源”。“十二五”期間,低碳能源無論在重視程度、應用范圍、開發利用量上都將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低碳能源的戰略定位也將由“補充能源”上升至“替代能源”的層次。

總之,低碳能源作為能源領域的新成員和生力軍,在發展的初期一定存在諸如管理經驗不足、理念落后,技術自主程度較低等一系列問題[2]。加強安全生產,建立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就變得很有必要。尤其是對核電、大型水電、煤炭采掘、油氣資源生產等領域,都應制定完備的應急預案,加強應急體系建設,增強處理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參考文獻:

篇5

一、推動火電機組結構不斷優化

發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與生態經濟,已經成為中國的一項重要國策。中國低碳經濟發展的進程也直接對整個世界產生影響。火電機組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據測算,每燃燒1噸煤炭將會產生4.12噸的二氧化碳氣體,比石油和天然氣每噸分別多30%和70%。因此,淘汰容量小、能耗高的小火電機組,優化火電機組結構,對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極其重要。對企業尤其是火力發電企業來說,從某種意義上可以這樣講,優化火電機組結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僅關系到企業的效益,甚至關系到企業的生命;優化火電機組結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既是發電企業結構優化的問題,更是發電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企業的社會責任應當包括八個方面的內容,即承擔明禮誠信確保產品貨真價實的責任、科學發展與交納稅款的責任、可持續發展與節約資源的責任、保護環境和維護自然和諧的責任、公共產品與文化建設的責任、扶貧濟困和發展慈善事業的責任、保護職工健康和確保職工待遇的責任、發展科技和創自主知識產權的責任。在上述社會責任中,可持續發展與節約資源的責任、保護環境和維護自然和諧的責任,都與優化火電機組結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有緊密的聯系。這是因為,中國是一個人均資源特別緊缺的國家,發電企業的發展一定要與節約資源相適應。發電企業不能顧此失彼,不顧全局。作為負責任的發電企業,一定要站在全局立場上,堅持可持續發展,高度關注資源節約,并下決心發展循環經濟、調整火電機組結構。

二、低碳經濟,推動火電減排技術日趨創新

我國發電行業“煤炭當家”的格局,在可以預見的時期內難以改變。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必須大力發展清潔高效的燃煤發電技術。當前我國在火電減排技術研發方面,主要有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和碳捕集與封存技術。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是指將固體煤的氣化、凈化與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相結合的清潔高效發電技術,具有包括二氧化碳在內污染物近零排放和大幅度提高煤炭發電效率等優勢;碳捕集與封存技術是指將燃煤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用各種方法儲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氣中的一種技術,碳捕集與封存技術裝置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過出售液體二氧化碳產品來實現收益。據2012年5月7日人民網報道,一臺300MW火電機組的汽輪機冷端系統一旦運行“VUES”技術之后,每年節省標煤將超過3000噸,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約0.8萬噸,直接經濟效益超過300萬元。所謂的“VUES”,即汽輪機凝汽器真空保持節能系統,由深圳市世能科泰能源管理技術有限公司2008年研發成功。該系統是針對全面在線清洗凝汽器污垢和清除循環水雜物、改善凝汽器換熱效果提升凝汽器運行真空提出的解決方案。凝汽器清潔度是影響機組煤耗的一個關鍵性指標,它的降低將影響凝汽器的傳熱效果,進而使真空也跟著降低甚至惡化,影響發電機組出力,增加汽機煤耗和廠用電率。

三、推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逐步興起

碳排放權交易的概念源于上世紀后半葉經濟學家提出的排污權交易概念,排污權交易是市場經濟國家重要的環境經濟政策,美國國家環保局首先將其運用于大氣污染和河流污染的管理。此后,德國、澳大利亞、英國等也相繼實施了排污權交易的政策措施。排污權交易的一般做法是:政府機構評估出一定區域內滿足環境容量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并將其分成若干排放份額,每個份額為一份排污權。政府在排污權一級市場上,采取招標、拍賣等方式將排污權有償出讓給排污者,排污者購買到排污權后,可在二級市場上進行排污權買入或賣出。其交易方式是:按照《京都議定書》的規定,協議國家承諾在一定時期內實現一定的碳排放減排目標,各國再將自己的減排目標分配給國內不同的企業。當某國不能按期實現減排目標時,可以從擁有超額配額或排放許可證的國家主要是發展中國家購買一定數量的配額或排放許可證以完成自己的減排目標。同樣,在一國內部,不能按期實現減排目標的企業也可以從擁有超額配額或排放許可證的企業那里購買一定數量的配額或排放許可證以完成自己的減排目標,排放權交易市場由此而形成。

近年來,我國各大發電集團在水電、風電、生物質發電、熱電聯產以及天然氣發電的CDM項目開發方面,均取得了較好的收益。CDM項目開發根源于《京都議定書》所設計的“清潔發展機制”(CDM),具體是指我國發電企業通過開發清潔發電項目所實現的減排量,在經過特定機構認定后,可產生經核證的減排量(CERS),并進入排放權市場交易,使降低碳排放不再只是發電企業的一種社會責任,而變成了可以獲利的能力和資產。目前,世界各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建立了排放權交易市場,我國也于2008年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成立了環境交易所。隨著低碳經濟的發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逐步興起,將給發電企業的CDM項目開發帶來巨大商機。

四、推動低碳技術研發進程

我國正處于能源重大決策的關鍵時刻,我們不僅要滿足中國國內經濟發展對調整現有能源結構的需求,而且還將直接加入提高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實力較量,中國不會在這一輪國際競爭中掉以輕心。能源危機在全世界時隱時現,即使在全世界都擁有優勢傳統能源的美國,在能源問題上都出現了危機感。在研究中國低碳能源發展方略時,十分關鍵的一點是發展低碳能源技術。在符合國情的前提下,對未來能源技術的把握,將在很大程度上把握未來世界經濟的主導權。目前,全球許多領域的領先企業都在關注低碳能源技術的發展,大型設備制造商如GE,西門子,日本的夏普、三洋,中國上海電氣等三大動力公司,各大石油財團如殼牌、英國石油、中國三大石油集團,大型電力開發商如西班牙的EHN、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水電及中國的五大發電公司等都在積極推進可再生能源項目。發展低碳能源技術,加大研發投入,一方面是應對氣候變化和國際碳減排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是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

根據企業發展戰略,積極研究制定低碳技術戰略規劃,充實低碳技術方面的研發人員,組織力量開展有關低碳經濟關鍵技術的科技攻關,加強對節能、提高能效、潔凈煤、可再生能源、先進核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低碳和零碳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投入,集中優勢全力爭取在低碳發電技術方面率先取得突破,以在未來的低碳經濟競爭中占據有利形勢。加大CDM項目開發力度,培育新的經濟效益增長點。關注國際清潔能源發展趨勢,從戰略高度重視CDM項目開發工作,加強領導,研究探索碳交易平臺標準體系,扎實做好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開發工作。充分發揮水電、風電資源優勢,對可以列入CDM項目開發的水電、風電、生物質發電、熱電聯產企業進行一次集中梳理,加強能力建設和推廣,使相關企業可以從CDM項目實施中獲得資金和技術,促進可持續發展。

五、低碳經濟,推動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

中國作為最大的碳排放國,實現經濟增長與保護環境的平衡將是未來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按照國家規劃,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我國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將提高到15%。為此,“十二五”期間首要任務就是要培育和發展新興能源產業,其中包括核電、水電、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換句話說,后金融危機時代,新能源發展將備受關注。隨著產業結構調整與培育新興戰略產業步伐加速,節能減排與新興能源產業的戰略地位將愈加突出。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主要通過電力體現,以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直接替代常規化石燃料,不僅能效接近100%,而且碳排放趨近于零。近年來,各國都把新能源產業作為低碳經濟發展的核心。如美國曾提出到2012年將新能源發電占總能源發電的比例提高到10%;我國提出爭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據此制定的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即將出臺,而該規劃的核心是“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裝機目標,逐步降低火電裝機比例”。這一規劃的出臺必將進一步推動發電產業結構轉型,促進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發電企業必須把握機遇,大力發展風電、核電、水電、生物質發電、天然氣發電等清潔高效能源產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提升企業綜合競爭能力。近年來江蘇淮陰發電有限責任公司根據國家大力發展清潔高效能源、促進節能減排的產業政策,在先后拆除老廠8臺能耗高、污染重、效率低、總容量234兆瓦小機組的基礎上,成功建成投產2臺300兆瓦級上大壓小熱電聯產項目,并積極發展新能源和環保、清潔高效能源項目,分別于2007年11月20日和2009年4月1日,在淮安市楚州區境內和宿遷市泗陽縣境內各建成投產一座生物質發電項目。同時,該公司還于2010年10月27日,在淮安市楚州區境內開工建設了2臺200兆瓦天然氣發電項目一期工程,兩臺機組均于2011年底建成投產,并留有二期2臺400兆瓦天然氣發電項目擴建余地。

篇6

關鍵詞:低碳經濟 能源革命 能源結構 社會經濟

能源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是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而能源結構則關乎到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我國雖然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然而天然氣和石油等資源相對來說還是較為貧乏的,再加上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較低。自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能源結構就一直以煤炭供需為主。對煤炭資源的過度依賴,不僅使我國能源結構過于單一,大大降低了對能源資源的利用率,而且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從低碳經濟角度而言,需要努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以及對現有能源結構進行優化,從而逐漸替代掉對煤炭資源的使用,實現對能源的高效、安全利用,進而使生態環境、能源資源以及社會經濟三者實現協調發展。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及特點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

英國早在2003年就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它的內涵是:以較低的環境代價和較少的能源消耗,轉變出更多的經濟產出,同時也為先進能源技術的創新提供機會[2]“低碳經濟”的概念提出后,世界各國的學者對“低碳經濟”發展模式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形成了一致共識:所謂低碳經濟就是指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運用優化能源結構、技術創新、制度創新、開發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諸多手段來降低對溫室氣體的排放,從而使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獲得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二)低碳經濟的特點

低碳經濟是對“低碳”和“經濟”兩者的兼顧,是人類社會應對全球氣溫升高與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種良性積極發展模式[3]。在全球氣候遭受嚴重破壞的背景下,低碳經濟應運而生,它要求世界各國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最大程度地減少對石化燃料的使用,通過優化常規能源結構來實現產業的轉型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低碳經濟,是為了既實現經濟產出的最大化,又保持持續和穩定的經濟增長,它需要建立在優化能源結構基礎上。低碳經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必經途徑,它在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基礎上,通過調整能源結構來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通過開發潔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來減少對污染物的排放以及降低對能源的消耗,從而減緩全球氣溫升高,進而實現生態環保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雙贏。

二、我國能源結構現狀

我國雖然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然而天然氣與石油等資源相對而言還是較為貧乏的,這就導致我國能源消費結構長期以煤炭資源為主,嚴重偏離了世界以天然氣、石油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4]。世界多個發達國家早在幾十年前其能源結構就實現了從煤炭向天然氣、石油的轉變,當前正在太陽能、風能以及核能利用路徑上發展,相比之下,我國的能源結構就顯得層次較低。當前我國在能源利用和發展上主要存在著以下問題:一是能源供需矛盾突出。我國雖然蘊藏著豐富的能源資源,但人均可采儲量較低,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二是能源利用效率低。我國依靠對能源和資源的大量消耗實現了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然而能源消耗和資源消耗其單位產值比國際先進水平低,據有關統計,在能源利用總效率上,我國僅有32%左右,比國際平均水平還低10%以上。三是結構性污染問題。由于我國能源結構長期以煤炭為主,在對煤炭資源使用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粉塵等物質是造成大氣污染和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塵排放量的70%都來自于燃煤。其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居世界第一和第二。四是能源安全隱患。自1993年以來,我國就成為了石油凈進口國,且進口量不斷增長,預計2020年,將會超過60%,對石油資源長期依賴于進口,這就導致能源使用存在安全隱患。

三、能源結構優化可行途徑探析

(一)改進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

不管是出于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還是出于遵循國際環境公約,我國都應當對潔凈能源全力開展探索和開發。基于我國當前的國情,在未來較長時間內,都不會改變以煤炭資源消費為主的能源消費模式,因此大力發展潔凈煤技術,是我國當前減少和控制煤炭資源消耗,實現節能減排的最佳選擇。所謂潔凈煤技術即是指在對煤炭的燃燒、轉化以及加工環節控制和減少污染物排放量的一種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新技術。該技術能有效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減少對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粉塵等的排放,從而減輕對空氣的污染,進而改善環境污染狀況。潔凈煤技術的廣泛應用,將有助于實現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有助于用煤企業及用煤行業提升其經濟效益。所以,發展低碳經濟最現實的選擇是專注于潔凈煤技術的發展,進而推動我國能源利用方式的改進及能源生產。

(二)優化能源產業結構

雖然2008年能源產業受到了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但同時也為我國能源產業結構優化的實現創造了難得的機遇。一是我國原本就是要逐漸降低對煤炭資源的消耗;二是憑借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大力研發能源潔凈化技術、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等來建立安全穩定、潔凈經濟的能源產業結構體系。三是開源節流。由于生產企業和普通消費者能源節約意識薄弱,使我國成為能源消耗大國,因此在社會生活中,政府和非政府組織應當充分運用新媒體來大力宣傳節能減排和低碳生活,不斷提升生產企業和人民群眾的能源節約意識。其中,在企業生產過程中,還可以通過鼓勵創新和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工作,來推廣對新能源產品的應用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加大創新能源技術力度

如何優化能源結構以發展低碳經濟,離不開能源技術創新。而加大能源技術創新力度需要我國政府通過建立能源技術創新長效機制和增加財政支持。目前,我國能源技術公關的第一課題是如何突破現有煤炭利用技術,研究出新的煤炭高效潔凈利用技術,從而減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創新壓力。新能源技術的創新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在政府的主導下,各個科研單位、企業及各個高校充分發揮產學研集聚效應,在自主創新技術的基礎上,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多元化低碳型能源工業體系。對于能源技術開發起點還較低的我國而言,還可以通過與一些能源技術研發實力較強的國外企業或國家進行對新能源技術的聯合研發,來提高我國能源技術水平。

(四)大力發展新能源

即使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化石能源無法被其他新能源替代,然而對于人口眾多的我國而言,經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已不能再單純地依靠單一的能源供應線路,必須大力發展新能源。目前我國擁有巨大的新能源資源優勢,然而對新能源的利用技術水平與國外相比還存在著較大差距,許多設備都依賴于進口。國家應當通過加強新能源技術的研發力度以及培育新能源市場等措施來大力發展新能源,有效促進新能源的健康穩定發展。

(五)調整產業結構

當前造成我國GDP能耗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未能完全改變高排放、高消耗、低產出的經濟增長方式。因此,必須調整產業構,發展低碳產業。我國經濟增長過于依賴第二產業,而低能耗的第三產業卻發展落后,其產業結構現狀是不合理的。據有關部門的測算,倘若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降低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則萬元GDP能耗可以降低1.3個百分點。因此,想要通過調整產業結構來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就必須大力發展耗能低的第三產業和高技術產業。

四、結論

綜上所述,發展低碳經濟,直接關乎到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甚至關乎到國家的前途命運。本文先簡單闡述了低碳經濟內涵及特點,再深入分析了我國能源結構現狀,并在此基礎上從改進能源生產利用方式、優化能源產業結構、創新能源技術、發展新能源以及調整產業結構等幾個方面提出了能源結構優化策略,希望能借此促進我國社會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葉吉文,楊洋,沈國棟.低碳經濟下我國優化能源結構的策略研究[J]. 山西焦煤科技,2010(6):54―56

[2]王韶華.基于低碳經濟的我國能源結構優化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3―4―1

[3]劉振元.低碳經濟視角下我國能源結構優化研究[J]. 商業時代,2011(10):122―123

篇7

1國內外智能社區與能源管理系統實踐

1.1智能社區

1.1.1天津梅江生態智能社區

天津梅江生態智能社區是由天津市政府統一組織建設的大型社區,特色是生態加智能,其智能化系統按照建筑智能化的建委B級標準建設,包括家庭安防、周界防范、LED、設備監控、停車場、可視對講、背景音樂、巡更、小區網管中心等系統。6表遠傳是梅江智能化的核心內容,社區對于供水、供電、供熱、供氣等6家專業公司的資源都進行了較好的整合,建立了電表、煤氣表、熱力表、純凈水表、中水表、自來水表遠程自動抄表系統,這些表都通過家庭智能終端,轉換成IP包,通過以太網和遠傳抄表系統傳輸到專業局,再由專業局送到銀行。所有數據是按照各專業局的要求,全程、全網地由住戶傳到小區再傳到社區,中間所有數據不產生任何污染。

1.1.2中新天津生態城

生態城的建設目標為:建設環境生態良好、充滿活力的地方經濟,為企業發展和創新提供機會,為居民提供良好的就業崗位;促進形成社會和諧且廣泛包容的社區,社區居民有很強的主人意識和歸屬感;建設一個有吸引力的、高質量的宜人居住環境;采用適宜的環境技術和理念,促進可持續發展;更高效的利用資源和能源,產生更少的廢物。(1)“選址”體現自然生態原則和經濟生態原則;(2)“產業選擇”體現經濟生態原則;(3)“綠色交通”體現社會生態原則和經濟生態原則;(4)“能源節約高效利用”體現自然生態原則。

1.1.3貝丁頓—英國的零能耗社區

零能源消耗社區—貝丁頓,又被稱為“貝丁頓能源發展”計劃。此計劃在2000年到2002年之間完成,自始至終貫穿著可持續發展及綠色建筑理念。貝丁頓零能源消耗社區的設計原則包括:(1)零能源消耗,只使用基地內生產的可再生能源及樹木廢棄物的再生能源;(2)高品質,提供高品質的公寓;(3)能源效率,建筑面南,使用三層玻璃及熱絕緣裝置;(4)水效率,雨水大都回收再利用,并盡可能使用回收水;(5)低沖擊材料,材料來自35英里范圍內的可再生及回收資源;(6)廢棄物回收,設有廢棄物收集設施;(7)共乘制及鼓勵生態友善的運輸,鼓勵居民以共乘方式取代自行開車;電動及油氣雙燃料車比汽柴油車享有優先路權,停車場提供電力充電設備等。

1.1.4弗班—德國可持續社區的標桿

德國弗萊堡市郊的弗班區被譽為德國可持續社區的標桿。“學習型規劃”奠定了弗班社區成功發展的基礎,它結合民眾參與和共同治理的精神,讓市區規劃能夠有最大的彈性,同時也讓市民能夠進入決策過程。由“弗班論壇”所策動的廣泛民眾積極參與的各項活動,推動了“弗班可持續模式”計劃,以合作參與方式、可持續社區理念來實踐可持續發展理念。“弗班可持續模式”計劃在節能減排、減少交通、社會整合及創造可持續鄰里方面都取得了相當成功的經驗。例如,使用80%木屑及20%天然氣的高效熱電聯產再生能源裝置提供弗班區的供暖系統,通過好的隔熱及有效的暖氣供應大約可減少60%的二氧化碳排放;提倡“生活小須有車”的交通概念,減少了35%的車輛。與此同時,社區提供各種替代的運輸方式(例如共乘、便利的大眾運輸);通過弗班論壇負責的社會工作,居民可參與更多的社區活動,例如創造合作社商店、農民市場及鄰里中心等。

1.2智能社區能源管理

1.2.1日本藤澤SustainableSmartTown能源管理

由松下集團聯合埃森哲集團、日本設計、住友信托銀行、三井物產和東京燃氣等日本國內外的知名企業共同開發的藤澤SustainableSmartTown(藤澤SST),將以建設“通過電力信息網絡的融合為區域住民提供無負擔的最適控制的智能街區”為目的,實現“松下科技與自然環境的完美結合,建成能源自循環型安心安全的可持續發展社區”,為社區居民提供高效、便捷、綠色的人居環境,項目概況如表1所示。預期到項目建成后將實現消減70%以上CO2排放量和節約30%以上生活用水(同比1990年)的目標。

1.2.2日本橫浜SmartCityProject(YSCP)能源管理

與眾多正在建設的中小規模的智能社區項目相比,擁有386萬人口的橫浜市正計劃通過對現有基礎設施和生活設施的智能化改造來驗證橫濱型智能城市模型的實用性,以期為今后海內外(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大中型城市的智能化建設提供藍本。該項目預期在2050年前實現人均CO2排放量比2004年度減少60%以上。為此,中期目標是在2025年前實現人均CO2排放量減少30%以上的同時,比照2004年度可再生能源使用量提高10倍(約17PJ)。

1.2.3日本北九州市以區域節電用戶為核心的區域能源管理系統

富士電機參加了北九州市的“以區域節電用戶為核心的區域能源管理系統的開發”項目的規劃,推進了以北九州市東田地區為對象的創建低碳城市活動。該地區是能源供需先進示范地區,目標是實現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活動中開展節能活動的區域社區。所采用的控制區域整體能源以實現低碳的技術包括可再生能源與熱電聯產系統的協作技術、向電動汽車供電、借助電動汽車的放電充分利用電力、采用區域設置型蓄電池的電力穩定化技術、各用戶的能源的可視化以及通過動態價格和環保返點制度抑制需求的措施。如圖1所示,實證項目通過信息網絡連接對象區域的能源供應方和用戶,區域能源管理系統進行電力、熱、氫的計量、使用計劃、供需平衡控制以及與電力系統的協作。該實證項目的成果,在能源綜合管理方面,有可能成為今后向日本國外推廣的環境和諧型緊湊型城市的示范實例。

2智能社區低碳能源系統發展目標

在智能社區能源管理中,綜合運用各種先進的電力與信息技術,對設備和業務進行橫向協同管理,促進能源流與信息流的有機融合,達到能源互聯安全化、能源消耗可視化、節能增效可控化,充分利用可再生清潔能源,部分替代化石能源,大力推動管理節能和綠色用能,從而實現“社區用能的智能化、低碳化、節約化”的智能社區能源管理總體目標,如圖2所示。

3智能社區低碳能源系統管理驅動因素

以能源互聯安全化、能源流動可視化和節能增效可控化的發展目標為導向,采用平衡計分卡法,改變原有以收益為單一驅動因素管理理念,從團隊成長、內部管理流程、客戶和收益四個維度進行管理驅動因素分析,通過得出能夠均衡滿足發展目標的驅動因素,為業務體系、組織體系和流程設計提供參考依據。智能社區低碳能源系統管理驅動因素分析見圖3所示,在發展目標下,通過因果關系分析,綜合考慮了不同維度管理驅動領域和因素的平衡發展,如:外部衡量和內部衡量之間的平衡(客戶和運營商VS流程和員工)、成果和執行動因之間的平衡(響應迅速VS服務水平、降低運營成本、社會收益)、定量衡量和定性衡量之間的平衡(勞動生產率、社區用電設備可靠性、投資回報率VS業務執行力、客戶滿意度、社會收益)、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之間的平衡(提高收入、降低成本VS客戶滿意度、團隊滿意度)。通過對幾個維度驅動因素的向下分解,可形成管理驅動拓撲圖如圖4所示,如團隊管理需專業配備齊全、崗位與技能匹配合理等,內部管理需業務內容覆蓋價值鏈、流程設計有序合理等,取得較好收益需運營策略合理化、節能增效服務主動化、外部合作協調化等等。

4智能社區低碳能源系統管理業務體系

4.1業務價值鏈

在低碳、人文、生態的現代智能社區的發展理念下,在低碳化、可視化和節約化的社區能源管理目標下,智能社區能源管理需考慮節能減排的國家政策,結合現代信息、通信、計算機、高級量測、自動控制等先進技術手段,打造多元化的優質用能服務體系,通過發展目標分解,得出智能社區可持續能源管理閉環價值鏈如圖5所示。

4.2業務內容

圍繞智能社區實現可持續能源管理的服務宗旨,結合業務管理全覆蓋能源管理價值鏈的管理目標,根據社區能源管理價值鏈設計智能社區低碳能源系統管理的業務體系如表3所示。

5組織團隊

5.1組織架構

結合低碳能源系統的運行特點和業務體系,參照組織團隊不同構建方法的優缺點,采用業務劃分法進行智能社區低碳能源系統管理組織團隊的構建,業務團隊可能分屬不同的利益相關方,組建的管理組織團隊如圖6所示。

5.2人員配備

圍繞團隊專業配備完整、崗位技能匹配合理等管理目標,結合管理業務內容和職責架構,考慮從專業、業務、職級三個維度對管理組織團隊進行人員配備需求分析,如圖7所示,可沿業務維逐層展開制定網格化人力資源需求計劃。圖7智能社區低碳能源系統管理組織團隊職責架構6結語本文根據上海崇明陳家鎮“和諧社區、綠色家園”的發展規劃,結合陳家鎮智能社區“智能社區低碳能源管理系統”的技術設想,圍繞“能源互聯安全化、能源消耗可視化、節能增效可控化”的發展目標,采用平衡計分卡法對智能社區低碳能源系統的發展目標進行了管理驅動因素分析,通過構建覆蓋價值鏈的業務體系與工作團隊,實現對社區低碳能源系統可持續管理的探索。

篇8

【關鍵詞】低碳效率化;能源化工產業;環境保護;可持續性發展;影響

0 引言

近幾年來,能源緊缺問題一直作為一個全球化經濟問題被世界各國所重視,特別是在石油資源極度缺乏的情況下,人們不得不尋找出石油能源的替代品,這客觀上促進了各國能源化工產業的發展。中國國情旨在建立一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發展社會,面對能源的短缺,找尋到能源化工產業正確的發展方向是化工領域專家們所要思考的問題,而實現低碳經濟,提高低碳能源使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又是符合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規律的。

1 我國能源化工產業發展的現狀

能源化工產業通常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為基礎原料,通過化學工藝制造將這些原料應用到化工產品生產中去。能源化工產品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例如一些滲透到人們日常用品當中的合成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等都是源自石油能源化工。可見,能源化工的發展對于國民經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目前的能源化工領域,石油化工一直處于主導位置,汽車燃料、航空燃料、油、瀝青等等均出自石油化工產品的生產。但是,在石油能源稀缺的背景之下,石油價格大幅上漲,造成經濟穩固發展的波動,我國的能源化工產業發展也面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1 石油資源匱乏導致能源化工發展乏力

我國雖然是石油生產大國,但是生產的石油仍然滿足不了國內的整體需求,不得不依賴于石油進口,國內能源化工的持續穩定發展面臨著重大的挑戰。一些煉油化工廠在交通燃油需求不斷增長和石油資源可使用量不斷縮小的矛盾壓力之下,運營起來變得非常困難。針對這樣一種情況,我們必須利用先進的化工技術做到以下兩點:第一,提升輕質油的產出量,將石油資源的利用效率做到最大化;第二,大力開發石油的可替代品資源,采用更為新型的轉化材料代替汽油和柴油,降低能源化工的生產成本。

1.2 低劣的石油品質導致能源化工的加工成本增加

當代社會原油的品質逐漸走向劣質化已經成為非常明顯的趨勢,而成品油質量要求正在越來越高,這勢必會導致石油在達到最新的排放標準時會付出更慘重的代價,特別是石油中的硫元素含量需要達到相應的歐Ⅳ排放標準,就必須實行高壓加氫的過程,使得加工成本不斷大跨度上漲。為了將成本控制在最低范圍內,能源化工企業不得不從技術改進的角度出發,縮減石油原料加工成本,或者尋找更適宜的能源替代產品,提升能源化工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2 低碳效率化對能源化工經濟的影響

低碳效率化經濟模式是一種新型節能的環保手段,它在社會可持續發展原則的指導下,將高碳能源的消耗減少到最低,進而減少二氧化碳氣體的室外排放量,達到既追求能源化工產業的社會經濟效益,又兼顧生態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低碳效率化對能源化工經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實現低碳效率化提升了企業效率

在新型的能源化工產業中,相比傳統化工生產的工藝技術落后、產品單一、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實現低碳效率化能夠很好地優化能源產品結構,降低了生產成本,從而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要實現低碳效率化關鍵在于提升企業的化工生產技術,在合成氨化肥生產工藝里,一些合成氨儲氣罐設備相對落后,儲存容量不大,施工人員采取了修補技術化方式對儲氣罐進行項目改造。例如,山西省某化工企業對合成氨改造的化工項目,使合成氨的成本控制在每噸130元,為企業的年收益效應多創造了3500萬元人民幣。

2.2 實現低碳效率化促成產業規模化

低碳效率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能源化工企業的經濟效益,那么要想進一步增強化工產業的集體實力,實現產業的規模化就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現階段,我國不少的化工產業集團堅持以低碳經濟生產為基礎,新型煤化工為其主導產業,開始走向化工能源多元化經濟的發展道路,有鑒于此它們的下屬公司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進行了合并與重組,主營業務已經擴展到機械加工制造、建筑工程、運輸物流、金融投資等領域。

2.3 實現低碳效率化與可持續經濟發展相適應

眾所周知,能源的匱乏已經成為了我國社會經濟正常發展的一個阻礙因素,實現低碳效率化生產是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的關鍵舉措。根據調查統計,在一些傳統的能源化工企業平均每年的能源耗費總量比國際水平總體上要高出40個百分點,降低能源消耗無疑成為了可持續經濟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而新型的能源化工產業將以低碳效率化節約能耗模式擺在首要位置,一方面提高了能源原料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與我國建立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社會相適應。

3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能源匱乏和環境問題嚴峻的時代背景下,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化發展是社會的必然趨勢。低碳效率化在能源化工產業里的應用是化學工藝技術發展的全新突破,它在提升化工企業生產效率的基礎上又緩解了資源緊張與社會市場需求的主要矛盾,為新型煤化工產業在全球的發展模式指明的方向。只有能源化工產業以低碳效率化生產模式為指導,新型化學工業的市場前景才會更加廣闊。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經濟增長 低碳 能源需求 能源效率

研究背景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在近20年中一直在以年均10%的GDP水平發展,同時,經濟的飛速發展也已經導致能源需求急劇上升。化石燃料,作為世界主要的能源,同時也是最大的空氣污染物排放源,其燃燒可以產生大量的有害物質,如與NO2與SO2。這些污染物已經導致愈來愈多的相關疾病。化石燃料的燃燒也是CO2的主要排放源,同時也是全球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煤炭在中國的能源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2008年中國近2/3的能源用于發電,近800GW電力發電中有3/4是火力發電。進口石油也在急劇上升,從2000的29%到目前的50%。但是,目前相對落后的能源利用技術導致燃料在燃燒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空氣污染物和CO2的排放。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能源需求急劇上升,很顯然,今天的能源決策將對未來的CO2排放、空氣污染以及居民健康狀況產生深遠的影響。

這種狀況已經導致了一系列嚴峻的挑戰。雖然保證充足的能源供給,以實現經濟持續發展一直是中國的第一要務,但人們對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耗所帶來的環境壓力卻愈來愈關注。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CO2排放國,同時也面臨著世界上最大的氣候變化壓力。中國政府有決心,同時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目標來降低煤炭在中國能源體系中的份額,近來也實施了一系列嚴格的措施以降低化石燃料的利用來應對日益嚴重的全球氣候變暖。在此背景下,檢驗中國的能源未來,評估中國的CO2排放邊界與規模,對于中國經濟向低碳型、環境友好型與可持續發展轉變具有重要意義。為此,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是中國能否避免大多數發達國家由于其對重碳能源體系嚴重依賴的社會、經濟體系與結構所產生的“碳鎖定”現象。

本文在分析目前與可預見未來中國能源與環境挑戰的基礎上,試圖為中國經濟向低碳型、環境友好型與可持續發展轉變上提供一些戰略性的建議。

中國的環境與能源挑戰

國際能源署估計,盡管有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影響,但中國和印度的初級能源需求從目前到2030年將占到全球的51%。從2000年以來,中國急劇膨脹的重工業,如鋼鐵業,和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已經導致能源需求急劇上升。比如在2003到2005年間,由于中國的能源需求上升,已經改變了全球此前能源消耗下降的趨勢。中國在2000到2005年間,消耗了全球16%的初級能源,占到此間新增能源需求的55%,并在2006年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國。

但必須要看到,中國的能源需求并非以一種可持續的方式在增長。大部分的能源需求增長是由國內煤炭生產增長來解決,但其消耗過程中會產生嚴重的環境和健康問題。這種對煤炭的大規模使用與依賴,一方面是由于中國的能源自給自足政策所致,另一方面,也源于中國豐富的煤炭儲量和低廉的煤炭價格。但是,這種非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已經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和健康問題。例如,能源和水資源短缺,空氣和水的污染,耕地和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中國的以煤炭為基礎的能源體系政策也已經給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造成嚴重壓力和挑戰。

由于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已經超越了中國國界。中國在2000到2005年間的CO2排放增加超過了50%,所以,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呼吁要求中國采取更加嚴格的措施以應對2012后的全球氣候變化。然而,也有統計數據表明,中國的平均CO2排放遠低于大多數OECD國家。從1850到2000年,中國的歷史累積CO2排放僅占全球的7%,遠低于美國和歐盟國家的近30%,這在第一次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和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規劃綱要中都有體現。但不管如何,以全球人均1/3的耕地,全球人均27%的水資源,要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任重而道遠,在應對全球氣候變遷上,中國是世界上最脆弱的國家之一。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中國的谷物產量將減少40%,中國西部冰川將減少27%,嚴重威脅長期水資源安全與流域污染。

低碳轉變之路

基于上述對中國環境與能源挑戰討論的基礎上,本文試圖為中國經濟向低碳型、環境友好型與可持續發展轉變上提供一些戰略性的建議。

(一)轉變經濟增長結構與模式

未來的經濟增長應該是要轉變經濟增長結構與模式,主要靠科技來驅動發展的。如同目前的發達國家一樣,商業與服務業將最終是最大的經濟部門,約占GDP的60%-80%,高科技與高附加值產業是未來發展的主要領域,此外還有能源部門,主要是發電與石油、天然氣開采。包括鋼鐵、石化、非金屬材料以及采掘業等重工業,還有傳統制造業都不是高附加值產業,商業與服務業等高附加值產業將成為最大的經濟部門,從現在到2050年將有極大的發展。這要求中國從現在起就采取行動,大力發展高科技與高附加值產業,而不是向其他欠發達國家出口廉價制成品或資源,至少不要像現在大多數OECD國家向中國出口資源一樣。

(二)轉變初級能源需求與結構

自從2000年以來,中國電力工業是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并將在以后發展更快。盡管絕大多數是以煤炭為燃料的火力發電,但未來以可再生能源發電仍然有極大的發展空間。本文建議中國應該盡早制定相關政策以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預計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太陽能,氫能)將在中國的能源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形成更加靈活多變的能源結構。預計從現在到2050年,風力發電將以年均10%,太陽能發電將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長。

中國的火力發電能力在2008年度已經達到600 GW的水平,但是大量的火力發電廠都沒有碳捕獲和儲存裝置與技術,因此,到2050年將有80%-90%的以化石燃料為原料的電廠安裝碳捕獲和儲存裝置,以滿足節能減排的要求。電廠中煤炭的使用率將從2005年的60%下降到2030年的30%,與此同時將更多地使用石油和天然氣。中國的電廠對于碳捕獲和儲存裝置與技術也不必太擔憂,因為集成碳捕獲和儲存裝置與技術系統目前并沒有在世界范圍內大規模使用。集成碳捕獲和儲存裝置與技術系統對于電廠而言是一筆額外的巨大開支,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全面安裝將產生巨大的財務負擔。但是這也并不意味著中國的電力公司需要靜待碳捕獲和儲存裝置與技術系統的完全國產化,例如,目前正在進行的中歐“零排放計劃”裝備就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所以,與目前的大多數OECD國家一樣,中國有必要在今后的幾年中進行國際資本合作以促進碳捕獲和儲存裝置與技術系統的國產化。沒有碳捕獲和儲存裝置與技術系統的幫助,中國的節能減排任務與目標將困難重重。與碳捕獲和儲存裝置與技術系統的高投資相比,未來核能發電將會有極大的提升。

(三)發展可再生能源以適應未來交通與住房的能源需求

中國的交通就整體而言仍然落后于大多數發達國家,例如,中國增長最快的私人汽車在2005年為每千人17輛,遠遠落后于2004年美國的每千人700輛和歐盟的每千人400-550輛車。盡管在最近中國有大量投資于交通等基礎設施,但離完善的交通網絡還相去甚遠。比如中國2007年75,438公里的公路,僅僅相當于歐盟或美國的1/3。因此,中國在未來會不斷致力于投資和完善交通等基礎設施,這同樣意味著在未來會有愈來愈多的能源用于交通,同時,要大力發展生物燃料和電動交通工具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在住房方面,煤炭仍然是主要的能源來源,盡管在中國已經有很多城市限制其使用。在過去的20年中,中國住宅的家用電器數量急劇上升。比如,沿海地區空調數量的大幅度增加是從2004年夏季就開始的電力負荷過載嚴重的原因之一。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在增長,如太陽能熱水器、小規模非用電式公共供暖設施、改進的生物燃氣、改進的頂置式軟PV管太陽能管網、風力渦輪機等都發展迅速。預計在今后的二三十年中,微觀領域的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將獲得長足發展。

(四)改變現有的產業結構與模式

工業目前是中國最大的初級能源消耗部門,其結構轉變將對未來的初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產生極大的影響。目前工業部門的初級能源消耗占全國的2/3,這其中60%是用于重工業領域。比如,在2005年,排在初級能源消耗前三位的分別是重工業、能源工業與傳統產業。盡管在過去的20年中,重工業一直占據初級能源消耗大戶地位,但預計到2050年,高科技與高附加值產業的能源消耗將到達重工業的50%左右,也就是說,整個工業部門的初級能源消耗將在未來大幅度下降,而交通和住房領域的能源消耗將上升。預計到2050年,交通和住房領域的能源消耗將達到總消耗量的30%-35%,與整個工業部門的初級能源消耗持平,這也是目前大多數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

結論

通過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提高經濟效率以應對日益嚴重的由于化石燃料燃燒而帶來的環境問題與不斷增加的原油進口而帶來的國際貿易摩擦及全球氣候變暖的挑戰。雖然中國已經有了很大的決心與比較明確的目標來提高其經濟效率,已經或正在對建筑、工業與交通領域實施節能減排的措施,但如何改變現在高排放能源體系與結構,改變目前經濟結構對其依賴性是更加重要的任務。

基于上述討論,本文在分析目前與可預見未來中國能源與環境挑戰的基礎上,試圖為中國經濟向低碳型、環境友好型與可持續發展轉變上提供一些戰略性的建議,如改變目前的經濟增長結構與模式,改變目前的初級能源需求結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以適應未來交通與住房的膨脹性需求,改變目前的產業結構等。

參考文獻:

1.Brunekreef B, Holgate ST. Air pollution and health. Lancet, 2002,360 (9341)

2.Cifuentes L, Borja-Aburto VH, Gouveia N, Thurston G, Davis DL. Climate change:Hidden health benefits of greenhouse gas mitigation. Science, 2001, 293(5533)

3.Tao Wang, Jim Watson. Scenario analysis of Chinas emissions pathways in the 21st century for low carbon transition. Energy Policy, 2010, (38)

4.Larson, E.D., Zongxin,W., et al., Future implications of China's energy technology choices. EnergyPolicy, 2003, 31(12)

5.Chen, W.. The costs of mitigating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findings from China markal-macro modeling. Energy Policy, 2005, 33(7)

6.Cai, W., Wang,C., et al., Comparison of CO2 emission scenarios and mitigation opportunities in China's five sectors in 2020. EnergyPolicy, 2008, 36(3)

7.DRC, ERI, et al., 2050 China Energy and CO2 Emissions Report. Beijing,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ttee; Institute of Nuclear and New Energy Technology, TsinghuaUniversity. 2009

8.IEA.World energy outlook 2008. OECD/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Paris. 2008

篇10

關鍵詞:低碳經濟;電力新能源;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在全面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下,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在2020年,我國每單位GDP的CO2排放量與2015年相比要求降低18%,并著重將電力行業作為重點行業進行管控。英國、美國等國家的電力行業紛紛致力于能源效率提升和清潔能源結構的優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低碳發展的目標。從歐美先進經驗來看,電力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是低碳經濟的主要實現路徑。而我國處于經濟高速發展階段,立足于可持續低碳經濟,促進電力能源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當前急需關注的重點問題。

二、中國電力能源發展現狀

我國正處于高度工業化的發展時期,依靠煤炭的火力發電仍是主要的發電方式。2016年我國總發電量59897億千瓦時,其中依靠煤炭燃燒的火力發電占比高達71.60%,雖然相比于2015年火力發電同比略有下降,但與發達國家的發電結構相比,仍遠遠高于其他清潔能源的占比(見表1)。中國電力行業作為煤炭消費大戶,如果按照現在電力能源的消耗速度來算,煤炭的可開采期限將不足60年。同時,在產電過程中產生大量的CO2、NO2等溫室氣體,將不利于我國低碳可持續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國正逐步實施以下措施促進電力能源的可持續發展。第一,煤炭總量控制。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將是國家“十三五”規劃中的重要任務,國家力爭到2020年,將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42億噸左右,煤炭消費比重控制在62%②。第二,改革煤炭清潔發電技術。考慮到當前我國的特殊國情,燃煤發電的大形勢在一定時期內并不會改變,因此清潔煤炭技術的研發成為了我國電力行業進行溫室氣體減排的必要路徑。我國早在2004年就提出了“綠色煤電”計劃,并設立了示范電站及示范項目,意圖提高燃煤發電能源轉換效率,降低燃煤溫室氣體排放量。第三,清潔能源的研發與利用。中國具備較為充足的風能、水能、核能基礎,政府鼓勵電力企業致力于風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的開發與運用,并為行業提供必要的資金和政策支持,以此來加快電力行業能源結構的調整升級,為今后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根本保證。第四,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我國政府借鑒國際先進的碳減排經驗,分別成立了北京、上海、天津等碳排放交易試點,并明確提出要在2017年建立全國范圍的碳排放交易市場。我國電力、紡織、石油等重點行業作為溫室氣體高排放行業被強制納入其中,碳減排不再局限于紙上談兵,而是與企業的直接經濟利益掛鉤,這一舉措將倒逼電力企業內部對于能源利用開發的技術革新,從根本上促進電力能源的可持續發展。

三、中國電力能源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電力能源正實施包括煤炭總量控制、改革煤炭清潔發電技術、研發利用清潔新能源、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等措施促進電力能源的可持續發展。但筆者對上述電力能源措施實施現狀進行分析,總結發現現階段可能存在以下幾點需要關注的問題:

(一)電力能源發展規劃不明確

如上文所述,我國當前的電力能源結構相對單一,主要以燃煤發電為主,其他清潔新能源的比重相對較低,且燃煤發電技術還不能滿足高效低碳、清潔環保的要求,缺少國家戰略層面的發展規劃。此外,我國煤炭資源大多數分布在西部欠發達地區,發電機組大多設置在中東部發達地區,“西煤東運”成為了當前采用的主要方式。但是這項舉措加大了發電過程的運輸成本,只能解決燃煤之急,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矛盾。目前,我國缺少與低碳經濟發展相匹配的電力能源發展規劃,對于燃煤發電減排技術的研發政策還不夠明確,不能從根本上轉變電力能源結構,滿足不了全國范圍的電力需求。

(二)新能源技術支持不夠

雖然國家鼓勵電力行業研發和使用新能源,但是由于技術壁壘、開發成本等原因,各種新能源開發技術的水平都不夠高。比如說風能發電中最重要的是風電場所的選址,如何測量一定時期內的有效風速,如何保證風速的穩定性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此外,太陽能發電設備如何降低成本、水能發電設備如何避免季節性影響、其他生物質等新能源設備如何完善收購處理過程等,均很大程度地制約了我國新能源發電的進程。

(三)新能源電價難以確定

隨著電力新能源的不斷發展,我國的核能、風能、太陽能等能源的發電初始建設成本較高,相應的新能源電價在一定時期內比燃煤發電的價格高,將影響電力行業對于發電方式的選擇。較低的銷售電價與新能源開發成本等因素成為了短期難以避免的矛盾,在緩解這一矛盾的基礎上,如何確定合適的新能源電價將成為我國新能源發電順利轉型的重要一環。

(四)新能源制度體系不夠完善

目前,雖然我國政府陸續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方針促進電力能源的發展轉型,但是仍缺少系統完善的制度體系支持。以核能發電為例,我國欠缺關于核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核電技術標準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具有專業資格高核燃料處理能力的核電企業、核電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制度體系的不完善將導致新能源發展的緩慢,影響綠色、安全、經濟的新能源發電體系的構建。

四、中國電力能源可持續發展建議

筆者從低碳經濟電力能源發展的視角,針對我國當前電力能源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建議。

(一)制定電力能源發展規劃

我國政府需要全盤規劃低碳發展目標,將經濟規劃、環保規劃相掛鉤,結合各部門、電力行業以及社會公眾的意見為電力能源發展設置約束性指標,并實施全面的計量、監督與考核,不斷改進與優化。政府還需要從國家戰略層面全方位建設特高壓輸配電網,從跨區域輸煤發電向輸電轉變,解決當前發電與配電不均衡的矛盾。此外,電力行業需要在政府的資金政策支持下加大對燃煤發電清潔技術的研發力度,按照碳減排指標考核體系對自身碳排放量進行統計和分析,以結果約束過程,促進電力能源結構轉變。各級政府相關部門要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對電力企業的碳排放量進行實時監測,并定期進行考評。

(二)強化新能源技術開發

要實現電力能源低碳轉型就必須要提高對新能源技術的研發工作。從國際先進的經驗來看,政府部門在電力行業新能源技術研究開發、示范和推廣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不僅要加大新能源技術開發的投入,還要根據國內資源特點,建立研究、開發和示范一體化管理體系,并組織科研機構、電力企業等單位共同建立技術研究開發機制。各電力企業要充分運用發達的信息資源,加強國際合作,學習貫通國外的新能源技術,為新能源發電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

(三)深化電價體制改革

我國電價機制還不夠完善,特別是新能源電價定價方面。政府需要繼續深化電價體制改革,形成既滿足市場供求關系,又能考量資源環境成本的合理電價機制;對于電力行業可再生能源產電提高補貼標準,建立可再生能源補貼發展基金;加大對于電價、碳排放、低碳經濟的宣傳,引導電力企業、社會大眾提高對新能源的關注,從意識層面推進清潔能源快速發展。

(四)健全法律法規制度體系

政府部門要響應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共同推進電力能源相關的制度體系建設。以上文提到的核能發電為例,一方面需要健全核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另一方面要完善電力企業核能發電制度保障體系,統一核電技術標準,為發電企業核電設施投資提供制度支持。電力新能源的發展離不開高素質人才,我們需要“以人為本”,制定系統的新能源人才規劃及培養方案,從而保障電力企業核心競爭力,保障電力能源的可持續發展。

(五)構建碳排放交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