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范文
時間:2023-03-15 11:36: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微量元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媽媽們要注意了,寶寶成長需要補充一定量的微量元素,為了健康,媽媽們開始在寶寶餐中悄悄地添加含有更多“微量元素”的食物。但是很多媽媽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其實寶寶每日所攝取的微量元素也并非多多益善,該如何掌控?怎樣才能補得恰到好處?
不必帶著寶寶跑去醫院保健科,排著長隊等候微量元素檢查,對照下面的表格,我們可以先自己分析一下,寶寶缺乏哪些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熱問熱答
寶寶多長時間查一次微量元素?
P&P:一般情況下,寶寶3個月以上查一次微量元素,如果微量元素是正常的,那就沒有關系。如果醫生做保健測試寶寶發育各方面都很正常,就不用查了:如果醫生說寶寶有消瘦、食欲不好、消化不良,那么請媽媽定期查微量元素。
寶寶不愛吃飯缺哪種微量元素?
P&P:鐵和鋅的缺失會導致厭食,最好用鐵鍋做菜,多吃菠菜(用水焯一下以防破壞鈣的吸收)、肉、蛋、海產品,按時添加各種輔食,讓寶寶飲食盡量多樣化。
篇2
蔬菜補鈣 鈣元素有“生命元素”之美稱,遺憾的是人們普遍認為自己鈣的攝入量不夠,其實每天只需500毫克左右,就能促進健康達標。據營養學家測量,綠色蔬菜的含鈣量比牛奶還高,如100克荷蘭芹含鈣200毫克;100克蘿卜葉含鈣190毫克;100克菠菜含鈣120毫克,而且吸收與利用率也高,膽固醇又較少。每天吃500克這類蔬菜,所獲得的鈣質就己足夠。
紫菜補鎂 鎂元素是一種增強記憶力的養分,還有保護心臟的作用,對于減少中老年人心臟病的發病率大有裨益。雖然含鎂的食物不少,但以紫菜為最佳來源。每100克紫菜內含鎂量高達460毫克之多,而成人一天的生理需求量也不過300毫克左右。故每天只需吃100克紫菜,獲取的鎂便綽綽有余。
蓮子補鉀 鉀元素在維持心臟功能、參與新陳代謝以及降低血壓方面功不可沒。此外,還有助于調節情感、放松情緒、穩定心理,從而降低中老年人的中風發作危險。在許多食物中,蓮子含鉀之多最為突出。每100克中含鉀2.5毫克,已經達到成人一天的生理需求標準(2-3毫克)。
飲茶補錳 錳元素尚不為人們所熟悉,它的生理作用絲毫不遜于鋅、鐵等礦物質。人體每天需從食物中攝入3.8毫克錳,方能滿足新陳代謝的需要。麥麩、菠菜等素食中含錳雖多,但人的吸收率低,動物肝、腎、魚類等葷食中錳的吸收率雖高但含量又較少。比較起來,茶葉頗有優勢,一杯濃茶含錳最高達1毫克,每天喝上三杯,加上其他食物中的錳,達標是絕對不成問題的。
篇3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越來越強,各種針對孩子的營養品廣告充斥市場,許多家長對補充微量元素等營養存在許多誤區,認為多補點沒害處。
現在,孩子稍感不適,家長就擔心孩子缺這缺那,其中,微量元素就是家長經常要求檢查的項目之一。檢查的人多、次數多,異常檢出率也就提高了。據專家介紹,人體器官中約有60余種化學元素,其中碳、氫、氧和氮構成約占體重95%的有機物和水,其余元素無論以何種形式存在,含量多少,都稱為無機鹽。所以,從實用營養學的觀點來看,兒童容易缺乏的元素是鈣、鐵,在特殊地理環境或其他特殊條件下也可造成鋅、碘、硒的缺乏。
專家指出,確實有些孩子缺乏某些微量元素,造成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飲食搭配不當,攝入量不足。如長期缺乏動物性食物,或長期食用加工不當的食品,都會引起微量元素不平衡。食品加工過于精細可使微量元素大減,如食糖含鋅量高,加工后喪失99%,小麥、精大米、粗面粉加工后含鋅量銳減。小孩從小挑食、厭食也容易缺乏微量元素,特別容易缺鋅。缺鋅后可反過來影響食欲,導致微量元素和其他營養攝入不足。大米是磷高鈣低的食物,以大米為主食常造成鈣、磷比例失調。二是需要量增加。人的整個生長過程都離不開微量元素,隨著生長發育,需要量不斷增加,骨骼、牙齒的迅速發育也需要大量鈣、磷等礦物質作為骨骼礦化的材料。特別是一些發胖的、體重增加快的孩子,更應注意合理補充微量元素。三是吸收障礙。植物性食物含有植物酸鹽,可與鋅結合成難溶的復合物而影響鋅的吸收。不良飲食習慣可造成消化道疲軟,降低對鋅的吸收作用。四是丟失過多。慢性長期腹瀉、反復失血、溶血等病癥,都造成微量元素丟失過多。
篇4
[關鍵詞] 兒童;微量元素;鐵;鋅;銅
[中圖分類號]R195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7210(2009)05(a)-178-02
微量元素在人體中的含量雖少,但對人體的健康卻有很大的影響,是機體正常代謝和生長發育必不可少的。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旺盛階段,應攝入一定量的營養元素來滿足其生理需要,微量元素的缺乏會破壞機體的生理平衡,兒童就會患相關疾病。所以研究微量元素的缺乏對兒童健康的影響尤為重要。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調查2007年10月~2008年10月來我院檢測的1 236例兒童,年齡1個月~14歲。按兒童的年齡分為4組,29 d~1周歲為嬰兒組386例,1~3周歲為幼兒組263例, 4~7周歲為學齡前組245例,8~14周歲為學齡組342例。
1.2 標本采集
用40 μl吸管吸取手指血40 μl,加入裝有1 ml微量元素(鐵、鋅、銅)稀釋劑的聚乙烯塑料管中,置0~4℃冰箱內待測。
1.3 測定方法
微量元素(鐵、鋅、銅)測定采用北京博暉創新光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BH5100型原子吸收光譜儀,試劑為其配套試劑,操作按說明書進行。
2 結果
2.1鐵(Fe)的檢測結果
37.86%兒童有鐵元素的缺乏,鐵元素的缺乏依次為嬰兒組>幼兒組>學齡前組>學齡組;嬰兒組超最嚴重,超過50%缺乏,見表1。
表1 1 236例兒童Fe的檢測結果[n(%)]
2.2鋅(Zn)的檢測結果
缺鋅問題也很突出,有33.41%兒童缺鋅,兒童鋅攝入量不足是較普遍的現象,缺乏依次為嬰兒組>幼兒組>學齡組 >學齡前組;嬰兒組超最嚴重,將近50%缺乏。見表2。
2.3 銅(Cu)的檢測結果
各年齡組銅元素的缺乏率較少,并無顯著差異。見表3。
表3 1 236例兒童Cu的檢測結果[n(%)]
3 討論
微量元素雖然在人體內的含量不多,但與人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關。它們的攝入過量、不足或缺乏都會不同程度地引起人體生理的異常或發生疾病。微量元素最突出的作用是與生命活力密切相關,僅僅像火柴頭那樣大小或更少的量就能發揮巨大的生理作用。已被確認與人體健康和生命有關的必需微量元素有18種,即有鐵、銅、鋅、鈷、錳、鉻、硒、碘、鎳、氟、鉬、釩、錫、硅、鍶、硼、銣、砷等。這每種微量元素都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盡管它們在人體內含量極小,但它們對維持人體中的一些決定性的新陳代謝卻是十分必要的。一旦缺少了這些必需的微量元素,人體就會出現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鐵是人體含量最多的微量元素,一般人體內含鐵3~5 g,成人需12~18 mg/d,兒童、青少年需10~15 mg/d。其中65%~80%的鐵貯存于血紅蛋白中,是構成血紅蛋白、肌紅蛋白的主要成分,也是氧的攜帶者。沒有鐵,就不能合成血紅蛋白,氧無法輸送,組織細胞不能進行新陳代謝,生命無法存活[1]。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缺鐵性貧血幾乎遍及全球,目前有21.5億人(約占世界人口的35%)缺鐵,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婦女和兒童缺鐵問題尤為突出[2]。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兒童患貧血病者約占50%,其中主要是缺鐵性貧血。表1結果顯示鐵元素的缺乏依次為嬰兒組、幼兒組、學齡前組、學齡組。嬰兒組導致缺鐵的主要原因為人乳、牛乳[3]、谷物中含鐵量均低,嬰兒生長發育快,如不及時添加含鐵豐富的輔食就很容易造成嬰兒缺鐵。人體缺鐵時,血紅蛋白減少,會出現低血色素性貧血,以6個月~3歲兒童發病率高,男女無差異,隨貧血加重,出現不同程度的低氧,心率和吸收增快、面色蒼白、乏力、煩躁,運動后出現心悸、氣促、心臟擴大,嚴重貧血時可發生貧血性心力衰竭[4]。另外學齡組兒童缺鐵時會致注意力難以集中、學習成績下降等。
見表2結果表明缺鋅問題也很突出,有33.41%兒童缺鋅,因此,兒童鋅攝入量不足是較普遍的現象。鋅是兒童健康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正常兒童需8~15 mg/d。鋅主要分布在人體的骨骼、肌肉、血漿和頭發中,是體內很多酶的組成成分,而且鋅與這些酶的活性有關,故人體內缺鋅時很多酶的活性受影響,會導致多種代謝紊亂,影響人體健康。缺鋅對兒童生長發育造成以下不良影響:①兒童缺鋅時免疫力降低,對病菌的抵抗能力下降,會經常出現感冒發熱,反復呼吸道感染[5]。②缺鋅可導致兒童生長緩慢、發育不良、智力低下等。顏世銘等[6]研究表明缺鋅是造成體格落后、生長緩慢的主要原因。現代醫學證明,兒童缺鋅時學習能力和記憶能力都會受到嚴重損害,造成其智力低下。③兒童缺鋅最常見的癥狀是味覺減退、厭食、食量普遍減少。覃澤軍[7]對231名2~6歲厭食兒童的發鋅、銅、鐵含量測定,并與200名正常兒童進行對照。研究表明,缺鋅時唾液中磷酸酶減少,使味覺功能減退,食欲明顯下降,缺鋅可能是導致厭食癥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表3結果可知,各年齡組銅元素的缺乏率較少,并無顯著差異。銅在人體內的含量僅次于鐵和鋅,主要分布在肝、腎、腦、胰等器官,正常成人體內含銅總量50~150 mg,需攝銅1.5~3.0 mg/d。銅是多種酶的組成成分,銅以銅酶的形式參與鐵的利用、造血、磷脂的合成、膠原結締組織形成等一系列新陳代謝過程。體內銅代謝異常的遺傳病目前除Wilson病(肝豆狀核變性)外,還發現有Menke病,表現為銅的吸收障礙導致肝、腦中銅含量降低,組織中含銅酶活力下降,機體代謝紊亂。銅缺乏還可引起低色素性貧血、骨質疏松、皮膚及毛發色素減少、生長發育遲緩等[8]。
微量元素是構成人類生命的基礎物質,對于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的兒童,微量元素的缺乏是一個普遍而嚴重的問題。為了兒童健康成長,微量元素的補給很有必要。微量元素科學補給的方法:一是多食用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如可食用肝、瘦肉、魚、貝類、大豆、海帶、菠菜等食物,能有效地預防缺鐵的發生。食用貝殼類和甲殼類動物、動物內臟、硬果、干豆、葡萄干、可可等,以補充銅元素。缺鋅的兒童應多吃含鋅豐富的食品,如動物性內臟、動物瘦肉、堅殼果類、豆類、谷類、蔬菜、果類。二是將微量元素添加在日常食品中,食用“金屬奶粉”、“強化食品”、礦泉水等來補充微量元素或治療和預防某些疑難病癥。三是對嚴重缺乏微量元素的患者,應聽從地方衛生部門或醫生的建議服用相應的藥物,如嚴重缺鋅者可合理服用補鋅藥物劑,包括醋酸鋅、甘草酸鋅、葡萄糖酸鋅等[9]。最后要注意平衡膳食,改變兒童不合理飲食習慣,如忌食、偏食、擇食等。當然微量元素不是越多越好,如果超過一定的限量,那就有害無益了,本資料顯示,各年齡組兒童的微量元素鐵、鋅、銅均有升高(分別是1.94%、0.65%、2.10%)。微量元素攝入過量也會不同程度地引起兒童生理異常或發生疾病,如長期過量服用鐵劑,或飲食攝入過多的鐵元素,可出現肝硬化、骨質疏松、青少年生殖器官發育受影響;黃疸性肝炎、胃腸炎等也可出現銅元素升高。綜上所述:在兒童生長發育不同的時期應提倡科學、合理的飲食,注意不同營養素的添加,從而促進兒童健康的生長發育,對某些疾病的防治均具有重大的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張玉華,葉德勝.微量元素與人體健康[J].江西化工,2003,(3):52-53.
[2]WHO.Malnutrition worldwide[M].Geneva,Switzerland: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0:1-13.
[3]陸培廉.預防醫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135-137.
[4]王勤,曹繼華,王正益,等.微量元素對兒童生長發育的影響[J].世界元素醫學,2004,11(3):26.
[5]吳茂江.鋅與人體健康[J].固原師專學報:自然科學,2006,27(3):108.
[6]顏世銘,李增禧,熊麗萍,等.微量元素醫學精要[J].廣東微量元素科學,2002,9(9):1-48.
[7]覃澤軍.231例厭食兒童發鋅銅鐵含量分析[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00,17(1):78.
[8]高宏偉.微量元素缺乏、過量與兒童健康[J].中國社區醫師,2006,8(142):8.
篇5
1 鋅:鋅是蛋白質核酸合成酶的組成成分,至少有80多種酶的活性與鋅有關;酶又是促進人體一切代謝反應的催化劑。如體內缺鋅,便會影響細胞的分裂生長,出現營養發育障礙和使內分泌、代謝功能紊亂和免疫抗病能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有學者發現頭發中缺少鋅,則肝腎陰虛證明顯,如補給含鋅較多的六味地黃丸,此證便可消失或減輕。食物中含鋅較多的有蠔、魚、肝、瘦肉、禽、干豆、硬果類、海產品、粗糧及薯干。
2 銅:銅對體內氧化還原、組織呼吸、催化血紅蛋白的合成、內分泌功能、激素及神經遞質的形成具有重要價值,缺少它可引起貧血和中性白細胞減少,生長會遲緩,情緒易激動。它在肝、腎、甲殼類、硬果和干豆類含量較多。
3 鉻:鉻可激活胰島素功能,缺少它使血中糖及類脂質量增加,易產生糖尿病癥狀和形成動脈粥樣硬化;補充它可預防糖尿病和腦中風。它在整谷、酵母、瘦肉、麩皮中含量豐富。
4 硒:硒參與人體新陳代謝,維持肌肉、紅細胞的完整,又是抗組織壞死因子和心、肝中的重要氧化酶的組成成分,它能防止過氧化物形成衰老物質脂褐素在器官中沉積,避免心肌纖維化和阻斷致癌因素,故它有抗心腦血管病和延緩衰老、抗癌的作用;它還可調節糖代謝和構成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成分,以參與輔酶Q、A的合成,對預防糖尿病和促進非特異性免疫、細胞代謝的激活、保護和恢復生物膜結構完整等均具作用。它在整谷、瘦肉、海產品、玉米、薯干、白菜、南瓜、大蔥、大蒜中含量較多。
5 碘:碘是構成甲狀腺素的重要成分,甲狀腺素又是調整體內熱能代謝和蛋白質、脂肪合成分解的重要物質。它在海產品中含量豐富。
6 鐵:鐵是構成血紅蛋白、肌紅蛋白、細胞色素和其他酶系統的重要成分,幫助氧的輸送;缺少它可引起缺鐵性低色素小細胞貧血和疲勞。它在肝及內臟、血、瘦肉、蛋黃、豆類及綠葉蔬菜中含量多。
7 錳:錳能改善機體動脈粥樣硬化的脂質代謝和骨的成長。它在整谷、硬果、麩皮和菜葉中含有。
8 鎂:鎂能激活體內許多酶,參與脂肪、鈣磷代謝,阻止膽固醇合成、抑制神經的興奮性、維持心肌正常舒縮功能和冠狀動脈彈性,防止心律紊亂及心肌壞死。它在綠葉蔬菜、整谷、干豆、硬果、甲殼類中含量豐富。
此外,近似微量元素的稀散元素鍺,80年代后發現它在保健和醫療上具有重要價值。有機鍺具有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血液粘稠度和明顯的抗氧化作用,能提高機體免疫活性和有防治心血管病及抗癌、益壽的功效,被譽為“人類健康的保護神”。它在人參、靈芝、枸杞子、當歸、香菇、猴頭菌、淮山藥、沉香、紫石英中含量較豐富,這亦說明這些中藥具有的健身、防衰和抗病抗癌作用的機理。
篇6
缺鐵,誰說了算
如果家長通過觀察,發現寶寶出現以下癥狀,就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檢查,根據醫學檢測進一步確診。
家長觀察――
外形:皮膚黏膜蒼白,以口唇、指甲床及口腔黏膜最明顯,頭發無光澤,指甲表面條紋隆起;
精神:精神不振,疲乏無力,不愛運動,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降低,反應慢;
飲食:食欲減退,體重不增,嚴重者出現“異食癖”(愛吃一些奇怪的東西,如樹皮、沙土、報紙、生大米和生面粉等)。
醫學檢測――
微量元素測定:由于各地使用的試劑可能有所區別,化驗標準值也可能有所不同,因此,以醫院出具的微量元素檢測報告單中的參考值為準(例如,上海地區6個月嬰兒鐵元素的參考值為7.52~11.8毫摩爾/升,小于7.52即為缺乏)。
血紅蛋白測定:由于鐵是制造人體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的重要元素,缺鐵性貧血是小兒貧血的主要原因。根據中華兒科學會血液學組出具的小兒貧血診斷標準,出生后10天內的新生兒血紅蛋白(Hb)
補鐵,預防為主
嬰幼兒正處于生長發育的旺盛期,缺鐵發生后不僅會出現食欲減退、愛哭愛鬧等,還容易反復感冒,智力發育也會受損。因此,家長一定要從預防入手。
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兒:早產兒極易缺鐵,純母乳喂養者應遵醫囑適量補充鐵劑,劑量約1~2毫克/公斤體重元素鐵,約至l周歲。非母乳喂養兒應采用鐵強化配方乳,4個月前可無需額外補充鐵劑,之后注意添加含鐵豐富的食物。
足月兒: 母乳喂養兒和配方奶喂養兒,都應注意添加含鐵豐富的食物,如6個月的寶寶可以喂強化鐵的奶粉、米粉、餅干等。8個月的寶寶應多選擇富含血紅素鐵的食物。如動物肝臟、瘦肉、魚、雞鴨血、鮮蘑菇、黑木耳、發菜、大棗、芝麻醬及豆制品等。1歲以后注意食物的均衡和營養,糾正厭食、偏食等不良習慣,鼓勵進食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以促進腸道鐵吸收。
(上表是一些食物含鐵量的參考約數,根據品牌不同,可能有所差異。)
關于鐵的生活小誤區
生活中,我們對微量元素鐵的認識往往存在一定的誤區,比如:
1.純母乳喂養兒不會缺鐵
有些家長認為母乳營養全面,量又足,孩子不會缺鐵。殊不知,母乳含鐵量很低,100克母乳含鐵量一般不超過0.5毫克。因此,千萬不要因為母乳量足就推遲添加輔食。
2.菠菜、蛋黃是補鐵大戶
菠菜含鐵量雖高,但它是植物性鐵來源,其所含的非亞鐵血紅素鐵遠沒有動物來源的亞鐵血紅素鐵容易被人體吸收。另外,蛋黃中的鐵常常和磷結合在一起,吸收率僅3%。因此,菠菜和蛋黃并不是預防或治療貧血的最佳輔食。
篇7
關鍵詞 微量元素 妊娠 自然流產
資料與方法
對象:在我院婦產科門診就診的孕婦,其中正常妊娠婦女100例,自然流產婦女100例。樣品采集:采取末梢血編號登記送檢。
方法:利用1WB5多通道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分析。
結 果
自然流產組鋅、銅、鐵、鈣均值明顯低于正常妊娠組,見表1。經統計學處理,差別具有顯著性。
討 論
自然流產的發生率占全部妊娠的10%左右,多數為早期流產[1]。自然流產的原因很多,其中微量元素與疾病的關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鋅、銅、鐵、鈣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當孕婦體內這些微量元素含量或活性發生異常變化時,可影響到胚胎的生長發育甚至出現不良妊娠結局。①缺鋅時,體內核酸及蛋白質合成受影響,表現為胚胎組織受損,致胎兒發育不良,畸胎流產[2]。②缺鐵會造成低血紅蛋白性貧血,會導致機體免疫功能降低,并且可能引起甲狀腺功能降低及全身改變[3]。孕婦缺鐵,直接影響機體的運氧能力,造成母嬰慢性缺氧,不僅影響胎兒生長發育,還可造成流產。③銅元素的不足可以影響鐵元素的吸收、運輸、利用,而鐵的缺乏,又可引起缺鐵性貧血,導致機體缺氧,影響胎兒生長發育,造成流產。④當孕婦體內鈣攝入量不足或暫時性減少時,可使母體血清鈣水平下降,繼而使甲狀旁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增加,加速母體骨骼和牙齒中鈣的動用,當長期或嚴重缺鈣時,不僅可引起孕婦手足抽搐,增加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發病率,而且會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
參考文獻
1 樂杰.婦產科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25.
篇8
關鍵詞 妊娠期 鐵 葉酸 維生素D 復合維生素 合理補充
中圖分類號:R714.5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13)06-0003-05
The rational supplement of trace elements and vitamins in pregnancy
QIAO Ping, YING Hao
( First Maternity And Infant Health Care Hospital of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
ABSTRACT Pregnancy is the women’s special physiological period and needs more nutrients, especially trace elements and vitamins. In this special period, trace elements and vitami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etabolism, biosynthesis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cells and have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health of pregnant women, and the fetal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reviews how to reasonably supplement trace elements and vitamins in the pregnant period in order to guide the women to rationally use nutrients.
KEY WORDS pregnancy; Fe; folic acid; vitamin D; multi-vitamins; rational supplement
妊娠是婦女特殊的生理時期,需要更多的營養物質,尤其是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在這一特殊時期對人體的細胞代謝、生物合成及生理功能起著重要作用,是胎兒發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營養成分。下面就孕期如何合理運用微量元素和維生素作一綜述。
1 鐵元素的缺乏和補充
鐵元素是肌紅蛋白和血紅蛋白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多種酶的活性、激素的合成、激素作用的發揮、正常免疫功能有關,鐵元素的缺乏對母親與胎兒均有很大的危害。對孕婦來說,孕婦貧血時血液攜帶氧的能力低,會加重心臟負擔,甚至導致貧血性心臟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分娩時貧血孕婦的出血量即使在正常范圍內,也可能因耐受性下降而導致休克甚至死亡。對胎兒來說,危害同樣嚴重,Henriette[1]報道:孕早或孕中期鐵缺乏會減緩胚胎生長、心臟擴大并延緩心血管系統的發育。孕晚期鐵缺乏對胎兒的危害主要是早產、低體重兒以及對胎兒神經系統的損害,另外,孕婦缺鐵致子代認知、運動和情感交流方面的障礙已有很多報道,若孕期鐵缺乏延續至哺乳期,導致對大腦的傷害可以持續很久甚至到成年期,而且并不能因以后的補鐵治療而得到恢復,可見鐵缺乏的嚴重性。
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顯示[2],我國孕婦鐵缺乏、缺鐵性貧血患病率分別為42.6%、19.1%。隨著孕期的增加,鐵缺乏、缺鐵性貧血患病率呈明顯增加趨勢,孕早期鐵缺乏、缺鐵性貧血患病率分別為39.9%、9.6%;孕中期為38.8%、19.8%;孕晚期為51.6%、33.8%,證明作為發展中國家,孕婦缺鐵是相當普遍的現象。胎兒發育過程中胎兒生長及胎盤發育需鐵約250~300 mg。妊娠期血容量增加約1 300 ml,如果以含鐵5 mg/ml計算,則因血容量增加需鐵約650~750 mg,因而孕婦需鐵約1 000 mg[3]。
發生缺鐵性貧血時,機體會動用貯存的鐵,待貯存的鐵耗盡后,是紅細胞生成缺鐵期,之后才表現出貧血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及實驗室指標改變,若等實驗室檢查出貧血時缺鐵就已經比較嚴重了。因此,在備孕期及孕早期應重視鐵元素的攝取,多食含鐵豐富的食物,如:動物肝臟、肉類、雞蛋等,仍不能滿足孕婦的完全需要,可在孕中期后(一般為孕20周后)補充鐵劑。在實施補鐵之前需要對體內鐵狀態進行評價,根據一定的指標判定是否需要補鐵。以孕早期鐵蛋白含量作為判斷依據,低于30 μg/L則需要補鐵,反之則不需要。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會曾在2011年的《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4]建議:在孕14周到19周初診建卡時進行監測,如血紅蛋白
孕期是否要進行常規預防性補鐵以及補鐵安全劑量的確定一直是爭論的熱點。對于體內本身不缺鐵的孕婦來說,補鐵可能會造成體內鐵過量。鐵在人體內呈封閉式循環,鐵貯存負荷過大,轉運機制會完全飽和,導致鐵運輸過程中的失能。這種形式的鐵很容易被薄壁組織器官吸收,而鐵是第一線的致氧化劑,可導致游離基因對組織的損傷,影響孕婦和胎兒對其他微量元素如鋅的吸收,還會使孕婦血液黏度增加、患色素沉著的幾率增大,對母親和胎兒都會造成不良影響[5]。在發展中國家最常見的鐵過量疾病便是地中海貧血或者稱為重型遺傳性貧血,對這類臨床病例,補鐵反而會使病情更加嚴重,故而因避免盲目補鐵。鐵過負荷還可導致各種臨床疾病,如糖尿病、癌癥及心血管疾病,雖然兩者的聯系還不十分明確,但鐵過負荷對機體損害的重要性應值得高度重視[6-8]。
2 葉酸的缺乏和補充
葉酸是一類水溶性的維生素,參與氨基酸和核酸的新陳代謝。近年來,孕期補充葉酸的重要性已被人群廣泛接受。大量的調查結果顯示,葉酸缺乏可導致胚胎神經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 NTD)及先天性心臟畸形[9]。葉酸在胎盤乃至全身通過改善內皮功能或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減少發展為子癇前期的風險[10]。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補充含葉酸的復合維生素可減少子癇前期的患病風險。Manizheh等[11]在伊朗進行了一項單盲臨床試驗發現整個孕期補充葉酸,不僅可消除高血壓,且可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而體內高濃度同型半胱氨酸會增加成人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的患病風險,也是引起妊娠高血壓、子癇前期等妊娠期并發癥的危險因素[9]。
飲食有助于改善孕婦體內的葉酸水平,葉酸常見于深色蔬菜和水果中,如菠菜、西蘭花、鷹嘴豆、橘子和草莓等,動物肝腎、雞蛋、豆類、堅果類也富含葉酸。但妊娠婦女由于需求量增多,故葉酸不足的情況仍較為嚴重,孕前3個月至孕期3個月補充葉酸在國內外已達成共識。葉酸補充的具體方法建議在妊娠前3個月開始,服用持續到妊娠期3個月,葉酸增補劑圍妊娠期的最佳攝入量是0.66 mg/d,而一般膳食中每日攝取的葉酸只有0.05~0.2 mg。
故1992年起,英國、美國及加拿大等國先后提出建議:懷孕婦女或計劃懷孕的婦女應該在孕前3個月內每天補充葉酸0.4~0.8 mg,并繼續服至懷孕期3個月[12-13]。加拿大婦產科醫師協會推薦:無高危因素的婦女每日服用含有0.4~1.0 mg葉酸的多種維生素片,至少從妊娠前2~3個月開始服用,持續至整個妊娠期產后(產后4~6周或母乳喂養結束時)。有高危因素的婦女,包括家族中或本人有神經管缺陷妊娠史、1型糖尿病患者、癲癇且正在服用丙戊酸鈉或卡馬西平的婦女、孕前采用避孕藥避孕的婦女(因為避孕藥會干擾葉酸的正常代謝和儲存)等,葉酸服用量應增加到4 mg/d。服用葉酸應從妊娠前2~3個月開始,持續到妊娠后10~12周,隨后葉酸服用量減少到0.4~1.0 mg/d(從妊娠12周到產后4~6周或母乳喂養結束時)。中國衛生部及相關組織也在全國育齡婦女中推廣增補葉酸[14]:妊娠之前3個月為0.4~0.8 mg/d,妊娠3個月為0.4~0.8 mg/d。
3 維生素D的缺乏和補充
維生素D是人體不可缺少的一種脂溶性維生索,極度的維生素缺乏會造成骨骼發育的嚴重障礙,發生佝僂病。事實上,目前的研究發現,佝僂病的發生不過是維生素D缺乏所造成后果的“冰山一角”,維生素D受體存在于幾乎身體的每個臟器中,所以維生素D缺乏除與骨骼疾病相關,還與包括心臟病、腫瘤等很多慢性病的發生有關[15]。國外針對孕婦和胎兒的研究更是發現,孕期維生素D缺乏可以造成胎兒宮內發育障礙、骨骼畸形、妊娠期并發癥發生率增高等[16]。2007年Bodnar等[17]根據子癇前期易發生在有色人種(維生素D合成能力差)、秋冬季(陽光照射強度下降,致維生素D缺乏加重),以及子癇前期患者中鈣代謝(維生素D參與的代謝)異常的現象,推測維生素D缺乏是子癇前期的一個發病原因。
此后,很多研究者先后報道了維生素D缺乏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感染性疾病、小于胎齡兒等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有關[18-21]。事實上對于妊娠期維生素D水平與兒童期疾病和健康關系的研究早已有報道。2006年Javaid等[22]在南安普敦的一項研究顯示,發現妊娠期維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孕婦生育的后代,在9歲時其長骨礦物含量顯著低于維生素D正常孕婦所生育的后代。還有研究證實妊娠期維生素D缺乏與兒童期哮喘等多種免疫性疾病有關,甚至有研究還發現其與兒童自閉癥有關[23-24]。因此,妊娠期維生素D缺乏是嚴重影響兒童健康發育的因素。
各種來源的維生素D在體內經代謝形成25(OH)D,是體內維生素D的主要儲存和循環形式,其血清濃度可代表機體一定時間內的維生素D營養狀態。目前國外多數學者認為25(OH)D濃度低于50 nmol/L或20 ng/ml為維生素D缺乏。根據這一標準推測,在世界范圍內約有10億人患有維生素D缺乏[15]。在中國,維生素D水平的研究幾乎還是空白。一項北京和香港441例18至40歲年輕未孕婦女維生素D的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年輕婦女25(OH)D平均水平為29.0 nmoL/L,其中維生素D缺乏(≤25.0 nmol/L)和不足(≤50.0 nmol/L)的發生率分別為40.0%和90.0%[25]。孕期是一個特殊的時期,胎兒不能合成維生素D,但胎兒的發育卻需要大量的維生素D,因此,孕期的維生素D缺乏往往更為突出。國外大多數婦產科協會都明確建議妊娠期每日補充維生素D 400 IU。在我國,孕期外出活動的減少、遮蔽陽光的行為,以及城市里大氣的污染等因素更加重了孕期維生素D缺乏的狀況,因此估計我國城市孕婦的維生素D缺乏可能更加嚴重,故孕期補充含維生素D的復合維生素更為必要。
4 其它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補充
除了鐵(Fe)、葉酸、維生素D以外,其他微量元素及維生素與孕婦和胎兒的健康也密切相關。鈣(Ca)、鋅(Zn)、鎂(Mg)和銅(Cu)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當其中一種攝入不足時,就會引起機體生物學功能障礙。季寒冰[26]等的研究結果表明,隨妊娠周數的增加,孕婦中血清鐵、鈣、鋅缺乏的比例有明顯上升,銅、鎂則未發現有異常者。又有研究結果表明,妊娠婦女微量元素異常率分別為:鋅53.7%,鐵20.7%,銅10.2%,錳40.4%,揭示妊娠婦女微量元素異常是較普遍的現象[27]。維生素A、B、C在孕期婦女中的需求量分別增加60.0%、50.0%、30.0%。維生素E又稱生育酚、抗不育維生素,具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臨床上常用來治療不孕癥、習慣性流產等。這些微量元素都靠食物來攝取必定會造成營養過甚,攝入能量太高會造成孕期體重控制不佳,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兒、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等風險,因此孕期系統的補充多種維生素很必要。
對孕期復合維生素的補充,服用多種維生素劑或礦物質劑比單一維生素劑或礦物質劑的效果要好,可以避免單一營養元素攝入過量,并影響別的物質的吸收。研究表明,復合維生素可以有效預防出生缺陷[28],如先天性心腦血管缺陷[29]、口面裂、肢體缺陷、泌尿系畸形、臍膨出[30]、發熱性疾病所致的發育缺陷[31]、神經管缺陷、先天性腦積水等[32]。Gupta等[33]進行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時發現,每天攝入含29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實驗組孕婦分娩的新生兒體重比平均水平增重了98 g,身長增長了0.8 cm,上臂圍增加了0.2 cm,增補多種微量營養素后低出生體重發生率(43.1% vs 16.2%)以及新生兒發病率(43.1% vs 16.2%)均顯著減少。有學者[34]對補充微量營養素與妊娠結局的關聯性進行了薈萃分析,產前補充多種微量營養素比只補充鐵劑/葉酸能顯著降低分娩低出生體重兒的危險。Haider等[35]對17個研究資料數據的分析結果顯示,復合微量營養素與鐵劑/葉酸對妊娠晚期孕婦貧血的影響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能顯著降低小于胎齡兒發生的風險性,在BMI≥22 kg/m2的孕婦中也同樣得出了減少小于胎齡兒風險的結論。
在印度尼西亞,Shankar等[36]發現增補復合微量營養素的孕婦與單純增補鐵劑/葉酸的孕婦相比,嬰兒死亡的風險減少了18.0%。參加調查時母親是營養不良(上臂圍≤23.5 cm)或貧血(血紅蛋白≤110 g/L)的孕婦,嬰兒死亡的危險性減少了25.0%和38.0%,合并死胎和新生兒死亡發生率減少了11.0%,在營養不良或貧血的孕婦中差異更加顯著。Czeizel[37]比較匈牙利的2個應用含0.8 mg葉酸的復合維生素的病例對照研究和應用大劑量葉酸的先天畸形存活的病例對照研究,發現含0.4~0.8 mg的復合維生素在減少神經管畸形的發生上更為有效。雖然高劑量葉酸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口面裂的發生,但只有復合維生素才能預防泌尿道梗阻性疾病、肢體缺陷、幽門狹窄的發生。以上報道雖然在各試驗之間存在一定的異質性,但綜合其研究結果不難發現,復合維生素在預防畸形等方面的療效更為綜合、全面。
鑒于在發展中國家微量營養素的缺乏普遍存在,與單種微量元素制劑相比較,復合微量營養素對母親和胎兒更有益處。國內最常見的復方維生素制劑已能夠基本滿足以上提及的孕婦必須的含量,故孕婦可在備孕期常規補充復合維生素,同時在孕早期、孕中期及孕晚期檢測血液中鐵蛋白、25(OH)D濃度、葉酸、Zn,Ca的含量等來決定是否需要額外補充單種制劑的維生素及微量元素。
綜上所述,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對妊娠期婦女的健康和胎兒體格、智力發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孕婦是微量元素缺乏的高危人群,妊娠期婦女應根據妊娠期微量元素變化的特點,合理攝取營養,監測血液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必要時可服用補充微量元素的制劑或藥物,以滿足胎兒生長發育的需要,提高孕產婦及新生兒的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 Lozoff B, Georgieff MK. Iron deficiency and brain development[J]. Semin Pediatr Neurol, 2006, 13(3): 158-165.
[2] 中國兒童、孕婦、育齡婦女鐵缺乏癥流行病學調查協作組. 中國孕婦、育齡婦女鐵缺乏癥患病率調查[J]. 中華血液學雜志, 2004, 25(11): 653-657.
[3] 王淑貞. 實用婦產科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 3, 53.
[4]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產科學組. 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J]. 中華婦產科雜志, 2011, 46(2): 150-153.
[5] Swaminathan S, Fonseca VA, Alam MG, et al. The role of iron in diabetes and its complications[J]. Duabetes Care, 2007, 30(7): 1926-1933.
[6] 王莉, 段相林, 王英澤, 等. 鐵紊亂相關疾病的研究進展[J]. 生理科學進展, 2007, 38(4): 307-312.
[7] 金杰, 蘇青, 董艷, 等. 鐵過負荷對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謝和胰島B細胞功能的影響[J]. 臨床內科學雜志, 2008, 25(6): 389-390.
[8] 王娜, 關鵬, 常彥忠, 等. 鐵代謝與心血管損傷的研究進展[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08, 28(21): 2167-2169.
[9] Bowman B A, Russell R M. Present knowledge in nutrition[M]. 9th edition.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Life ScienceInstitute Press, 2006: 120-136.
[10] Antoniades C, Shirodaria C, Warrick N, et al. 5-methyltetra-hydrofolate rapidly improves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decreases superoxide production in human vessels: effects on vascular tetrahydrobiopterin availability and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coupling[J]. Circulation, 2006, 114(11): 1193-1201.
[11] Manizheh SM, Mandana S, Hassan A, et al. Comparison study on the effect of prenatal administration of high dose and low dose folic acid[J]. Saudi Med J, 2009, 30(1): 88-97.
[12]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folic acid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cases of spina bifida and other neural tube defects[J]. MMWR Recomm Rep, 1992, 41(RR-14):1-7.
[13] Botto LD, Lisi A, Robert-Gnansia E, et al. International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neural tube defects in relation to folic acid recommendations: are the recommendations working?[J]. BMJ, 2005, 330(7491): 571.
[14] 李竹, 陳新, 趙平, 等. 婦女增補葉酸預防神經管畸形推廣研究五年成果和工作總結[J]. 中國公共衛生, 2001, 17(8): 725-727.
[15] Holick MF. Vitamin D deficiency[J]. N Engl J Med, 2007, 357(3): 266-281.
[16] Mulligan ML, Felton SK, Riek AE, et al. Implication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in pregnancy and lactation[J]. Am J Obstet Gynecol, 2010, 202(5): 429.
[17] Bodnar LM, Catov JM, Simhan HN, et al. Maternal vitamin D deficiency increases the risk of preeclampsia[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7, 92(9): 3517-3522.
[18] Clifton-Bligh RJ, McElduff P, McElduff A. Maternal vitamin D deficiency, ethnicity and gestational diabetes[J]. Diabet Med, 2008, 25(6): 678-684.
[19] Bodnar LM, Krohn MA, Simhan HN. Maternal vitamin D deficiency is associated with bacterial vaginosis in the first trimester of pregnancy[J]. J Nutr, 2009, 139(6): 1157-1161.
[20] Mehta S, Hunter DJ, Mugusi FM, et al. Perinatal outcomes, including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HIV, and child mortality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maternal vitamin D status in Tanzania[J]. J Infect Dis, 2009, 200(7): 1022-1030.
[21] Leffelaar ER, Vrijkotte TG, van Eijsden M. Maternal early pregnancy vitamin D status in relation to fetal and neonatal growth: results of the multi-ethnic Amsterdam Born Children and their Development cohort[J]. Br J Nutr, 2010, 104(1): 108-117.
[22] Javaid MK, Crozier SR, Harvey NC, et al. Maternal vitamin D status during pregnancy and childhood bone mass at age 9 years: a longitudinal study[J]. Lancet, 2006, 367(9504): 36-43.
[23] Litonjua AA, Weiss ST. Is vitamin D deficiency to blame for the asthma epidemic?[J].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7, 120(5): 1031-1035.
[24] Grant WB, Soles CM. Epidemiologic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role of maternal vitamin D deficiency as a risk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fantile autism[J]. Dermatoendocrinol, 2009, 1(4): 223-228.
[25] Woo J, Lam CW, Leung J, et al. Very high rates of vitamin D insufficiency in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living in Beijing and Hong Kong[J]. Br J Nutr, 2008, 99(6): 1330-1334.
[26] 季寒冰, 朱衛東. 不同妊娠期血清微量元素監測比較及干預探討[J]. 河北醫學, 2010, 16(9): 1034-1037.
[27] 王偉敏, 王殊. 微量元素缺乏與導致不良妊娠結局相關性調查分析[J]. 中國實用醫藥, 2011, 6(6): 92-93.
[28] Czeizel AE. Periconceptional folic acid containing multivitamin supplementation[J]. 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 1998, 78(2): 151-161.
[29] Jenkins KJ, Correa A, Feinstein JA, et a1. Noninherited risk factors and congenital cardiovascular defects: current knowledg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Young: endorsed by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J]. Circulation, 2007, 115(23): 2995-3014.
[30] Botto LD, Olney RS, Erickaon JD. Vitamin supplements and the risk for congenital anomalies other than neural tube defects[J]. Am J Med Genet C Semin Med Genet, 2004, 125C(1): 12-21.
[31] Botto LD, Erickson JD, Mulinare J, et al. Matenal fever, multivitam in use, and selected birth defects: evidence of interaction?[J]. Epidemiology, 2002, 13(4): 485-488.
[32] Goh YI, Bollano E, Einarson TR, et al. Prenatal multivitamin supplementation and rates of congenital anomalies: a meta-analysis[J]. J Obstet Gynaecol Can, 2006, 28(8): 680-689.
[33] Gupta P, Ray M, Dua T, et al. Multimicronutrient supplementation for undernourished pregnant women and the birth size of their offspring: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J].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7, 161(1): 58-64.
[34] Shah PS, Ohlsson A. Knowledge Synthesis Group on Determinants of Low Birth Weight and Preterm Births. Effects of prenatal multimicronutrient supplementation on pregnancy outcomes: a meta-analysis[J]. CMAJ, 2009, 180(12): E99-108.
[35] Haider BA, Yakoob MY, Bhutta ZA. Effect of multiple micronutrient supplementation during pregnancy on maternal and birth outcomes[J]. BMC Public Health, 2011, 11(Suppl3): S19.
[36] Supplementation with Multiple Micronutrients Intervention Trial (SUMMIT) Study Group, Shankar AH, Jahari AB, et al. Effect of maternal multiple micronutrient supplementation on fetal loss and infant death in Indonesia: a double-blind cluster-randomised trial[J]. Lancet, 2008, 371(9608): 215-227.
篇9
除血鉛外微量元素很難通過靜脈血檢測
目前,一些醫療機構對微量元素的檢測主要包括銅、鋅、鈣、鎂、鐵、鉛。對孩子來說,除了血鉛,其他都沒必要、也不太可能通過簡單的靜脈血檢測來判定體內多種微量元素是否缺乏。對微量元素的篩查主要靠專業醫生結合個體情況,比如平時是否偏食、厭食,以及表現出來的特殊癥狀做初步判斷。必要時再做一些特殊的檢測。比如,在人體營養狀況評價中缺乏敏感特異指標的鋅,它在血清血漿中的含量是相對穩定的;要了解是否缺鋅,應做血漿堿性磷酸酶檢測以參考;同樣,通過檢測血清鐵也是難以反映體內鐵含量是否不足,必要時應查血清鐵蛋白以了解體內鐵的儲備,同時查紅細胞內游離原卟啉以助診斷。這些檢測不是隨便抽點血在一般的醫院實驗室就能做得到的。
微量元素靠均衡膳食長期吃補充劑會依賴
在人體內含量少到以毫克計的微量元素,確實對健康有獨特的作用。其實健康人群一般通過日常的均衡膳食基本能攝入可滿足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無需特別補充。但現在有不少人寧可不通過食物攝入,而是天天吃包括微量元素在內的多種補充劑來維持健康,實在是本末倒置!這種“怪現象”跟人們缺乏微量元素的知識有關。某些廠商因此也有機可趁,夸大宣傳、極力迎合現代人的這種“惰性”。無知和誤導讓人們以為偏食無所謂,“缺啥都能補、補了就健康”,反過來造成微量元素制劑盛行,令人或多或少忽視了營養均衡的必要性,進一步助長了不良的生活習慣,為日后患上某類慢性病埋下禍根。
只要不偏食,沒有代謝缺陷,普通人通過正常的飲食一般不缺微量元素。除非是消化吸收不良的病人和一些身體機能明顯衰退、難以正常吸收各種營養的老年人,即使均衡膳食仍難攝人身體所需的情況下,才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考慮服用微量元素補充劑。一般人若長期靠服用補充劑來補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可產生依賴癥,服過量了還會傷身。
與其盲目補微量元素,不如多補點營養常識,了解各種微量元素的“真面目”,根據不同的食物來源合理搭配一日三餐,這樣的補法既有效、又安全。下面就常見的鈣、鎂、鐵、銅、鋅、鉛等微量元素在人體中的作用、缺乏的癥狀、過量的危害以及食物來源作個介紹。
人體中微量元素之鈣
鈣跟人體骨骼和牙齒的生長密切相關:具有維持神經和肌肉正常興奮性、維持體內酸堿平衡、保護心血管等作用。常人每天對鈣攝入量只需要800毫克左右。
缺鈣危害:身體缺鈣,少兒易患佝僂病,精神不振,長成X或O形腿,齲齒,雞胸等:成人易出現腰背疼痛、手腳抽筋,易疲勞、精力不集中等;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抽筋乏力、關節疼,嚴重的出現骨盆畸形:老年人易出現骨質疏松、腰椎頸椎疼痛,牙齒松動、脫落等。
過量危害:鈣攝入過能可影響人體對鐵、鋅、鎂、磷的吸收率,甚至會伴有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或出現結石,肌肉疼痛,嚴重的甚至可致昏迷。
食物來源:奶制品、豆類、蝦皮、海帶、花生等。
人體中微量元素之鎂
鎂跟鈣一起促進人體骨骼的生長代謝,維持神經和肌肉正常興奮性。
缺鏌危害:鎂的食物來源很豐富,一般人不會缺乏。有報道稱一些“軟水”地區水中鈣鎂離子偏少,人們不懂通過飲食補充,造成心血管疾病、胃腸道感染相對高些,出現惡心、腹;寫,肌肉興奮性下降,乏力、嗜睡,或心律不齊等癥狀。
過量危害:過量攝入鎂,可出現惡心、胃腸痙攣,肌無力麻痹等癥;出現高鎂血癥者或引起低血鈣,還可致骨骼異常,干擾血液的正常凝固等。
食物來源:綠葉菜、粗糧、堅果類、木耳、肉類等。
人體中微量元素之鐵
鐵是構成血紅蛋白的重要部分,可參與體內氧的運輸。
缺鐵危害:成年人缺鐵易致疲勞,工作和學習效率下降;孩子缺鐵一般不會馬上出現貧血,但可影響生長發育,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偏食,免疫力下降、易感冒,還會加重身體對鉛的吸收,增大鉛中毒的風險,伴隨出現身體協調能力的改變。
過量危害:嘔吐、嚴重的可致心衰、肝功能異常。
食物朱源:雞、鴨等動物的血、內臟,魚類,黑豆,黑木耳,黑芝麻等。
人體中微量元素之鋅
鋅能促進身體、智力和性器官的生長發育;促進傷口愈合;有助促進身體對維生素A的吸收,幫助改善視力。
缺鋅危害:青少年兒童缺鋅可影響發育,致厭食、偏食或異食癖,毛發稀疏黃;嚴重可致侏儒癥和智力發育不良。青春期嚴重缺鋅可導致性器官發育不足,嚴重時男子可出現“隱睪”或外生殖器過小、功能弱等,成年后易增加不孕不育風險。成年男子缺鋅加大前列腺肥大風險,影響生育能力;一般人缺鋅還易影響傷口愈合進程。
過量危害:鋅的生理劑量和中毒劑量的相差很大,一般人不易出現過量中毒的危險。但長期補過量,會影響身體對銅,鐵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
食物來源:牡蠣等海產品、動物肝臟、蛋、豆類、花生、燕麥及胚芽等。
人體中微量元素之錒
銅能參與體內鐵的代謝,有造血作用;幫助維持中樞神經和免疫系統功能,與血管、腎和皮膚的健康密切相關,可合成膠原蛋白,構成頭發中的黑色素。
缺銅病癥:缺銅與缺鐵一樣,嚴重時可出現貧血,但缺銅出現的貧血還伴有白細胞下降、心律不齊的癥狀:缺銅也可出現厭食、肝脾腫大、骨質疏松、脫發,憂郁等。不過,許多食物都含有銅,中國人一般不缺銅,除非是長期腹瀉的病人或靠靜脈輸液、腸道外營養供給的病人,一般無需額外補銅。
過量危害:過多銅攝入易影響肝功能,可出現惡心、嘔吐、上腹疼痛、腹瀉、頭痛頭暈等癥狀,嚴重者可致肝硬化、血尿甚至尿毒癥,乃至死亡。銅中毒者口腔中有明顯金屬味。
食物來源:貝類、動物肝臟、堅果類、谷類等。
人體中微量元素之鉛
鉛是對人體有害的微量元素,它可傷及人體的神經系統、造血系統等多個系統和器官。兒童對鉛比成年人更加敏感,鉛中毒可出現注意力下降、多動癥、失眠、反應遲鈍,情緒易興奮,甚至易有攻擊,導致孩子發育滯后、智力低下。
篇10
【摘要】 目的:為了探討肺癌患者血清微量元素含量的變化。方法:Cu、Fe和Zn均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Se采用流動注射氫化物發生原子吸收光譜法。結果:與正常人血清相比肺癌患者血清Cu和Fe含量明顯升高,Zn和Se含量明顯降低,Cu/Zn明顯升高。結論:肺癌患者血清中幾種微量元素均有改變。
【關鍵詞】 肺癌;血清;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與腫瘤的關系十分密切,體內某些元素含量過高或過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腫瘤的發生發展。因此,微量元素的測定對研究腫瘤的發生與發展、揭示腫瘤機制及預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研究了肺癌患者血清幾種微量元素含量的變化,旨在為進一步認識肺癌的發生、發展過程,為肺癌的預防提供部分理論和實驗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以包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及包頭市腫瘤醫院具有病理組織診斷的肺癌患者40名作為研究組,其中男性31名,女性9名,平均年齡58.5歲(38~67歲);以健康體檢判斷的正常30人為對照組,其中男性23人,女性7人,平均年齡56.7歲(35~66歲);研究組與對照組兩組年齡和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血清銅、鐵、鋅的測定:準確抽取血清樣品0.30mL置于錐形瓶中以4∶1的硝酸∶高氯酸消化至白色沉渣,用3%的硝酸溶液溶解并定容至10.00mL,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用標準曲線法定量。工作條件如表1。表1 銅、鐵、鋅測定的工作條件 血清硒的測定:取樣品0.20mL于錐形瓶中(帶回流管),以4∶1的硝酸∶高氯酸消化至無色透明且產生高氯酸煙霧,冷卻,用3mol/L鹽酸溶液溶解并定溶至10.00mL,搖勻,作為測試液,用流動注射氫化物發生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工作條件:波長196.0nm,光譜帶寬0.4nm,燈電流5.0mA,載氣流量180mL/min,石英管電壓110V,KBH4濃度5g/L,鹽酸載流濃度0.3mol/L,標準工作曲線y=0.0086x+0.0217。硝酸、高氯酸和硼氫化鉀,均為優級純,北京化工廠生產。AA70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北京東西電子公司生產。WHG-102A2型流動注射氫化物發生器及電加熱石英管,北京瀚時制作所生產;硒空心陰極燈,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生產。
2 結果
研究對象血清Fe、Cu、Zn、Cu/Zn、Se含量見表1。與正常人血清微量元素含量相比,肺癌患者血清Fe、Cu含量明顯升高(P
3 討論
微量元素是人體內的必需元素,它們以多種形式在體內保持著動態平衡,缺乏或過剩均可導致機體正常生理活動和生化過程的改變,造成細胞代謝的異常,生長繁殖障礙,使細胞發生突變,在達到某種程度時發生癌變。
鐵是構成血紅蛋白、肌紅蛋白、細胞色素和許多酶系統的重要成分。鐵參與體內氧的運轉過程和電子傳遞,交換和組織呼吸過程,促進生長發育、新陳代謝,保持細胞的正常功能[1]。鐵具有強烈的催化自由基與過氧化反應的能力,可導致堿基排列紊亂,DNA發生突變;鐵離子過高或過低都可引起細胞突變,當缺鐵時可引起患者免疫功能障礙,細胞免疫功能降低,但當體內鐵含量過量時,人們患癌的危險就會增加[2]。本實驗結果肺癌患者血清Fe含量明顯高于正常人,這可能與肺癌患者出血應激作用有關。
銅在體內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是構成細胞色素酶及細胞色素氧化酶等多種酶的重要物質,是合成體內30多種酶的原料[3]。銅能促進鐵的吸收轉運和利用,促進紅細胞的成熟與釋放,但由于銅與鋅的原子結構相近,在生理條件下銅與鋅的離子均能夠通過陽離子通道透過細胞膜進入細胞,這兩個元素在機體內有拮抗作用。銅的配位能力較強,過量的銅會在體內與氨基酸、蛋白質或其它物質形成配合物,可以和酶、核酸和DNA等大分子相互作用,導致細胞惡性分化和形成[4]。對癌癥患者體內銅升高目前在以下兩方面達到共識:(1)機體本身銅的蓄積。銅進入肝細胞后與蛋白質、氨基酸或其它物質形成配位化合物,這種配位化合物在機體內較穩定,且脂溶性高,容易和酶、核酸等大分子相互作用,導致細胞惡性分化和生長;(2)惡性腫瘤細胞表面唾液酶轉移酶增加,可使要分解的銅藍蛋白重新涎化而不分解,促使體內銅含量增加。本實驗結果肺癌患者血清Cu含量明顯高于正常人;肺癌患者血清Cu/Zn明顯高于正常人,與王子玲等[5]研究一致。
鋅是人體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它參與DNA和RNA聚合酶的合成,并和胸腺嘧啶核苷酸激酶的活性有關,還是多種金屬酶的成分[6]。鋅是生物膜不可缺少的成分,能維持膜的完整性,對致癌物質的誘癌作用有一定的抑制和抵抗作用[7]。當機體缺鋅時可導致組織細胞老化,T細胞亞群的平衡失調容易導致腫瘤和感染性疾病。研究報道腫瘤病人鋅含量比正常人低[5,7]。本實驗結果肺癌患者血清Zn含量明顯降低與報道一致。
硒是人體內的必須微量元素,可抑制腫瘤細胞蛋白質DNA的合成,從而抑制細胞的增殖。缺硒使T細胞介導的腫瘤特異性免疫和自然殺傷細胞、LAK細胞介導的非特異性免疫受抑制。硒可以增加谷胱甘肽過氧化酶(GSH-Px)的活性,消除體內過多的氧自由基,減少細胞膜的脂質過氧化,減少細胞損傷[8]。多數研究表明,癌癥患者硒明顯減少,尤其是消化道腫瘤[9]。本實驗結果與之一致。表明測定硒不僅對癌癥的診斷與鑒別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而且在預防癌的發生中起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韋公遠.微量元素鐵、鋅、銅[J].金屬世界,2002,(6):12-13.
[2] 李衛華.臨汾市正常人群血清Cu、Fe、Zn含量分析[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00,16(2):161.
[3] 肖敏,周廣嶸.常見元素銅鐵鈣鎂的臨床意義[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1997,14(1):61.
[4] 黃家琛. 微量元素銅、鋅與腫瘤[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02,19(2):72-74.
[5] 王子玲,張偉,張虹妍,等.肺癌患者血清中微量元素的檢測及其臨床價值[J].臨床薈萃,2003,18(4):183.
[6] 謝平,許毅,陳孝治,等.微量元素鋅、硒與免疫[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1998,15(4):68.
[7] 李星,楚貽康,李偉,等.胃癌及癌旁組織中微量元素含量分析[J].職業與健康,2005,21(8):1167-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