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細胞病毒范文
時間:2023-03-29 06:10: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巨細胞病毒,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巨細胞病毒; 尿液巨細胞病毒DNA; 血清巨細胞病毒特異抗體; 診斷價值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exploring the use of CMV DNA in urine and serum of CMV-specific antibody detec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in infants, to assess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Method:From February 2014 to May 2015 in our hospital received 90 cases of suspected diagnosis of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in infants for the study,they were given the urine CMV DNA and CMV-specific serum antibody detection in children.The results of a single test and combined two detection methods were compared with treatment of children before and after.Result:The positive rate of CMV DNA detection in urine was 58.89% (53/90),specificity was 62.22% (56/90) and specificity of serum antibody positive rate of CMV was 51.11%(46/90),specificity was 61.11%(55/90)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 positive rate of CMV DNA in urine and serum of CMV-specific antibody detection was 78.89% (71/90),and specificity was 91.11%(82/90),compared with two single species detection methods detect,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ytomegalovirus; Urine cytomegalovirus DNA; CMV-specific antibodies in serum; Diagnostic value
First-author’s address:Fanyu District Shawan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zhou,Guangzhou 5114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9.034
巨細胞病毒(CMV)感染是一種人類感染性疾病,在我國感染率在逐年上升。感染主要發生在嬰幼兒期,但巨細胞病毒感染的患者無論有無癥狀都會在其體液中被檢測出來[1]。嬰幼兒感染時身體系統會發生多處病變,引起嚴重的并發癥,危及患兒的生命。為探索在診斷嬰兒巨細胞病毒感染中采用尿液巨細胞病毒DNA聯合血清巨細胞病毒特異抗體檢測的診斷價值,分析應用價值,本文選取2014年2月-2015年5月收診的90例疑似巨細胞病毒感染的嬰幼兒為研究對象,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5年5月本院收診的90例疑似巨細胞病毒感染的嬰幼兒。所有患兒均符合巨細胞病毒感染診斷方案的診斷標準,患兒中男61例,女29例;年齡1~14個月,平均(2.12 ±0.65)個月;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進行,且家屬均已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1.2 檢測方法
1.2.1 尿液巨細胞病毒DNA檢測 具體步驟:在滅菌離心管中加入1000μL干凈的尿液,并將離心管置于離心機上以50 r/s的速度離心10 min,分離澄清尿液和尿渣后,往尿渣中注入50μL的DNA提取液,手握緊反應管搖動使提取液和尿渣混合均勻,將其放于達到100 ℃的儀器上進行10 min的干浴,干浴結束后進行5 min的離心操作,操作結束取上層清液進行由廣州達安基因診斷有限公司生產的DA-7600 PCR儀擴增操作。擴增的靶區域為患兒巨細胞的AD-169基因組中早期轉錄調節蛋白IE1基因中的高保守非編碼區,并在該區域置入特異性的熒光探針和引物。將取好上清液放到DA-7600 PCR儀及配套的試劑盒的反應管中,然后在擴增儀中進行擴增操作,93 ℃下2 min預變性45 s;
55 ℃ 45 s,10個循環左右;93 ℃ 30 s、45 s,30個循環。操作結束后,將數據輸入電腦進行計算和分析,將基因拷貝數/mL作為尿液巨細胞病毒DNA的單位,尿液巨細胞病毒DNA拷貝數/mL超過500表示患兒檢測結果為陽性。
1.2.2 血清巨細胞病毒特異性抗體檢測 具體步驟:真空管中加入從患兒空腹狀態下抽取的2 mL的靜脈血液,蓋上蓋子上下倒置使其充分混合,并將其置于離心機上以50 r/s的速度離心5 min,離心結束后放于低溫-80 ℃中備測,使用美國雅培公司生產的化學發光儀進行血清巨細胞病毒特異性抗體檢測,檢測值index大于0.5時表示患兒檢測結果為陽性[2]。
1.2.3 兩種方法聯合檢測 將兩種單獨檢測方式聯合對患兒的血清和尿液進行檢測,具體步驟同上。
1.2.4 陽性結果判斷 尿液巨細胞病毒DNA檢測操作結束后,將數據輸入電腦進行計算和分析,將基因拷貝數/mL作為尿液巨細胞病毒DNA的單位,尿液巨細胞病毒DNA拷貝數/mL超過500表示患兒檢測結果為陽性。血清巨細胞病毒特異性抗體檢測時,檢測值index大于0.5時表示患兒檢測結果為陽性。
1.3 治療方法 通過兩種檢測方式檢測確診為巨細胞病毒感染的患兒,采用10 mg/(kg?d)劑量的更昔洛韋進行治療,服用2周。
1.4 觀察指標 比較單一檢測及聯合檢測的檢查結果,并對比分析治療前后患兒尿液巨細胞病毒DNA含量、血清巨細胞病毒特異抗體含量。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PEMS 3.1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種方法單一檢測及聯合檢測結果比較 尿液巨細胞病毒DNA檢測的陽性率、特異性與血清巨細胞病毒特異抗體檢測陽性率、特異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檢測的陽性率、特異性與兩種單一檢測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治療前后患兒檢測結果比較 治療前后患兒尿液巨細胞病毒DNA含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巨細胞病毒(CMV)感染是在嬰幼兒時期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的一種人類感染性疾病,我國感染率在逐年上升,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最多。感染主要發生在嬰幼兒期,巨細胞病毒感染的患者無論有無癥狀都會在其體液中被檢測出來。通過檢測血清巨細胞病毒特異抗體和尿液巨細胞病毒DNA能對患兒是否被巨細胞病毒感染起到很好的輔助診斷作用。兩種檢測方式結合在一起檢測陽性率高且檢測的特異性強,能極大程度地診斷出被巨細胞感染的患兒,及時給予治療,減少患兒并發癥和后遺癥的發生,在臨床上逐漸被廣泛應用。
本研究顯示,兩種單一檢測及聯合檢測結果比較,尿液巨細胞病毒DNA檢測的陽性率58.89%(53/90)、特異性62.22%(56/90)與血清巨細胞病毒特異抗體檢測陽性率51.11%(46/90)、特異性61.11%(55/9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檢測的陽性率78.89%(71/90)、特異性91.11%(82/90)與兩種單一檢測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與治療前相比,患兒治療后的血清巨細胞病毒特異抗體含量和尿液巨細胞病毒DNA含量均明顯下降,表明通過治療可以治愈患兒的巨細胞感染,早期診斷和早期對患兒進行治療對患兒治愈有很重要的作用。分析原因:血清巨細胞病毒特異抗體檢測的特點是特異性強、靈敏度高、能快速檢測、自動化等優點,尿液巨細胞病毒DNA檢測可以快速檢測并且能建立擴增曲線,能很好地通過曲線檢測DNA等優點,進而兩種檢測方式結合在一起對患兒進行檢測時能提高陽性檢測率和特異性。巨細胞感染早期患兒臨床癥狀表現不明顯,早期檢測早期進行治療,對治愈患兒的巨細胞感染有很重要的意義與袁浩等[17]研究結果相似。
巨細胞病毒是一種傳播途徑為胎盤或生殖道進行感染等方式的皰疹病毒,絕大部分患兒感染后身體呈亞臨床期或潛伏感染期。并且患兒身體內會產生特異性抗體,當抽取患兒空腹時靜脈血清單份稀釋達到(1/8)以上,通過化學發光法對血清巨細胞病毒特異抗體進行檢測時對診斷患兒是否受巨細胞感染有很重要臨床應用價值[20]。但是由于患兒機體的免疫能力較弱因而產生的特異性抗體較弱導致檢測過程中檢測的陽性率較低并且特異性不夠靈敏,進而易出現假陰性,使得少數患兒沒有被檢測出來,特異性雖較強但敏感程度較弱,易導致后期發現的時候治療起來棘手。對患兒潔凈的尿液進行實時熒光定量PCR法(FQ-PCR)時,能對患兒基因的各種表達進行定量分析,可以進行一個點的突變分析及等位基因進行分析,也可以對單核酸的多態性進行分析,但先要在基團置入特異性熒光探針和引物。因而通過實時熒光定量PCR法檢測尿液巨細胞病毒DNA時能很好的通過熒光顯示,檢測是否患兒被巨細胞病毒感染[20]。因體內免疫能力未受抑制時潛伏的病毒未能活化增殖使得檢測的陽性率偏低并特異性較弱進而使得檢測存在一定的假陰率,造成少數患兒未能被檢測出來,錯過患兒的早期治療,增加后期治療費用。但相比于血清巨細胞病毒特異性抗體檢測,尿液檢測具有取樣便捷、對患兒沒有機體創傷等優點。進而兩種檢測方式聯合進行檢測時相比于單一檢測能提高檢測的陽性率且增強特異性,兩種檢測方式聯合檢測是臨床上檢測巨細胞感染的一種較好的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綜上所述,在診斷嬰兒巨細胞病毒感染中采用尿液巨細胞病毒DNA聯合血清巨細胞病毒特異抗體檢測的臨床效果理想,早期診斷出來并進行治療對治療巨細胞感染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徐莉莉,牟文鳳,楊麗,等.嬰兒血液、尿液及母乳中病毒 DNA 檢測在診斷人巨細胞病毒感染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3,15(9):748-750.
[2] Poto?njak I,Te?ovi? G,Kuna A T,et al.Unusually difficult 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an infant suffering from congenital Cytomegalovirus (CMV) infection combined with alpha 1-antitrypsin (A1AT) deficiency[J].Biochemia Medica,2014,24(3):396-402.
[3]陳平洋,謝宗德,王濤.更昔洛韋治療新生兒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師雜志,2003,5(4):502-504.
[4] Gompels U A,Larke N,Sanz-Ramos M,et al.Human cytomegalovirus infant infection adversely affect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maternally HIV-exposed and unexposed infants in Zambia[J].Clin Infect Dis,2012,54(3):434-442.
[5]趙巍松,劉伶,楊飛.母乳及嬰兒血液、尿液人巨細胞病毒 DNA 檢測在嬰兒 HCMV 感染中的應用[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17(6):1059-1061.
[6] Chen F H,Samson K T.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real-time PCR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uman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in children[J].Pediatr Allergy Immunol,2004,15(3):210-215.
[7]葉劍榮,袁利群,陸建國.FQ-PCR技術在兒童尿液巨細胞病毒檢測的臨床應用[J].實用預防醫學,2012,19(1):114-115.
[8] Pascale M,De Girolamo A,Visconti A,et al.Use of itaconic acid-based polymers for solid-phase extraction of deoxynivalenol and application to pasta analysis[J].Anal Chim Acta,2008,609(2):131-138.
[9]肖燕,林雯,劉勤,等.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巨核系祖細胞巨細胞病毒感染的臨床研究[J].中華兒科雜志,2006,44(5):346-349.
[10] Nijman J,Van Loon A M,De Vries L S,et al.Urine viralload and correlation with disease severity in infants with congenital or postnatal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J].J Clin Virol,2012,54(2):121-124.
[11]米榮,張巍,張雪峰,等.嬰兒期巨細胞病毒感染對生長發育影響的前瞻性研究[J].中華兒科雜志,2010,48(5):385-389.
[12]梁玲芳,吳捷,孫梅.嬰兒巨細胞病毒感染致聽力受損研究進展[J].國際兒科學雜志,2010,37(5):475-478.
[13] Kimber Lin D W,LIN C Y,Sanchez P J,et al.Effect ofganciclovir therapy on hearing in symptomatic congenital cytomegalovirus disease involving the central nerve system: a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J].J Pediatr,2003,143(1):16-25.
[14]石衛武,周美英,許成新.嬰幼兒巨細胞病毒感染不同檢測方法的比較[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2,22(6):1461,1466.
[15] Retière C,Prod'homme V,Imbert-Marcille B M,et al.
Generation of Cytomegalovirus-specific human T-Lymphocyte clones by using autologous B-Lymphoblastoid cells with stable expression of pp65 or IE1 proteins:a tool to study the fine, specificity of the antiviral response[J].Journal of Virology,2000,74(9):3948-3952.
[16]徐錦,陳劍平,丁韻珍,等.尿巨細胞病毒定量檢測在巨細胞病毒感染診斷中的意義[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6,21(10):596-597.
[17]袁浩,唐曾,周毅峰.巨細胞病毒的3種檢測方法在診斷小兒巨細胞病毒感染中的評價[J].現代預防醫學,2014,41(14):2607-2610.
[18] De Lonlay-Debeney P,Von Kleist-Retzow J C,Hertz-Pannier L,et al.Cerebral white matter disease inchildren may be caused by mitochondrial respiratory chain deficiency[J].J Pediatr,2000,136(2):209-214.
[19]陳平洋,謝宗德,王濤.更昔洛韋治療新生兒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師雜志,2003,5(4):502-504.
篇2
關鍵詞:巨細胞病毒;更昔洛韋;應用效果
巨細胞病毒(CMV)感染是由于人類巨細胞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是嬰幼兒期較為常見的先天性病毒感染,具有發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特點。CMV感染會引起小兒先天性畸形、視網膜脈絡炎、智力障礙等,因此臨床應該及時給予有效治療[1]。臨床常用抗病毒治療,更昔洛韋屬于廣譜皰疹類病毒藥物,是治療CMV感染的首選藥物,可以降低轉氨酶,促進臨床治療效果。本文作者結合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間在我院治療的58例巨細胞病毒感染患兒臨床資料,分析患兒巨細胞病毒感染中更昔洛韋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間在我院治療的58例巨細胞病毒感染患兒臨床資料,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9例患兒。對照組29例患兒中男性19例,女性10例;年齡1~2歲,平均年齡(1.52±0.36)歲。病程2~16d,平均病程(8.45±6.35)d。觀察組29例患兒中男性20例,女性9例;年齡1~2歲,平均年齡(1.04±0.42)歲。病程2~15d,平均病程(8.10±4.73)d。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病程等基礎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臨床表現。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黃疸、肝臟腫大癥狀,并且伴有排便顏色淡或呈白陶土色。1.3方法1.3.1對照組。給予利巴韋林注射液治療,每1kg給予10mg,分2次給藥,靜脈滴注時間大于20min,連續治療14天。1.3.2觀察組。給予更昔洛韋注射液治療,每7.5mg/kg,12h用藥1次,每次給藥時間約為2h,持續治療14天。維持期內將5mg/kg加入生理鹽水,以10mg/kg給藥,每天1次,每次給藥時間約為2h,連續治療7天。1.4療效評定標準。治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肝功能完全恢復,尿液及先天性巨細胞病毒陰性;好轉:臨床癥狀消失,肝功能和黃疸顯著改善,尿液及先天性巨細胞病毒陽性。無效:臨床癥狀、黃疸。肝功能無變化,并且病情有加重趨勢[2]。1.5統計學方法。數據分析使用SPSS20.0統計軟件包,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相對數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比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有效率。觀察組患兒臨床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臨床黃疸消退時間、TBIL、DBIL水平對比。觀察組患兒黃疸消退時間、TBIL、DBIL均小于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2.3臨床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先天性巨細胞毒感染是臨床宮內常見感染,更昔洛韋有廣譜抗皰疹病毒的活性,可以抑制病毒DNA聚合酶進行選擇性抑制,從而抑制巨細胞病毒感染DNA的合成,并可直接滲入病毒DNA,組織病毒DNA的延伸,最終實現病毒復制作用[3]。目前臨床無特別有效的、安全的抗CMV藥物。但是更昔洛韋對CMV有極強的抗病毒作用,在細胞內更昔洛韋或轉化為三磷酸型活性物,在病毒感染細胞內的濃度要高于非感染細胞,但對正常細胞毒性極小,不會到導致病毒抗藥性[4]。同時更昔洛韋靜脈注射液,會通過血腦屏障,進入眼內局部組織,并廣泛的分布于患兒體內,從而發揮良好的藥效[5]。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臨床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患兒黃疸消退時間、TBIL、DBIL、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更昔洛韋的治療可以改善患者肝功能,促進黃疸的消退。但是臨床用藥期間,患者可能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皮疹等不良反應,因此臨床應該注做好預防、觀察和及時處理工作[6]。總而言之,更昔洛韋治療患兒巨細胞病毒感染效果良好,可以有效抑制病毒的復制,緩解患兒臨床癥狀,促進黃疸快速消退,改善患兒臨床肝功能,并且無嚴重不良反應,可以安全的發揮療效。
參考文獻
[1]楊金玲,李愛香.更昔洛韋治療嬰幼兒巨細胞病毒肝炎療程探討[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11):1294-1295.
[2]付慧,張璋,曹汴英.更昔洛韋治療新生兒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9):83-84.
[3]周傳雨.更昔洛韋和干擾素聯合治療嬰兒巨細胞毒感染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2,34(30):58-59.
[4]BuenoJ,RamilC,GreenM.Currentmanagementstrategiesforthepreventionandtreatmentofcytomegalovirusinfectioninpediatrictransplantrecipients[J].PaediatrDrugs,2012,04(5):279-290.
[5]劉葵.更昔洛韋治療新生兒淤膽型巨細胞病毒性肝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4,24(5):307-308.
篇3
【關鍵詞】嬰兒;巨細胞病毒肝炎;思美泰
文章編號:1009-5519(2007)10-1433-02 中圖分類號:R72 文獻標識碼:A
在我國嬰兒巨細胞病毒(CMV)肝炎感染率較高,約占嬰兒肝炎綜合征的40%左右。我們應用思美泰聯合更昔洛韋治療嬰兒CMV感染性肝炎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2003年7月-2006年7月在我院住院并確診為CMV肝炎病例38例,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感染消化學組1998年11月制定的巨細胞病毒感染診斷方案。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齡(45.1±21.2)天;對照組18例,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齡(43.1±20.8)天;兩組患兒的年齡、性別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兩組治療前的臨床表現、肝、脾B超大小、實驗室檢查結果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1.2 治療方法
1.2.1 兩組均給予肝泰樂注射液、維生素C注射液等綜合對癥治療,抗病毒采用更昔洛韋7.5 mg/kg,靜脈滴注,每12小時1次,滴注時間>1小時,連用14天。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思美泰50 mg/(kg?d),靜脈滴注,1日天1次,連用14天。
1.2.2 藥物不良反應監測
1.2.3 觀察指標:(1)實驗室指標:治療前后檢測谷丙轉氨酶(ALT)、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間接膽紅素(IBIL)、膽汁酸(TBA)、肝臟B超。(2)臨床指標:黃疸開始消退時間、黃疸完全消退時間。
1.3 統計學處理:組間比較,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2 結果(見表1-3)
不良反應:迄今為止,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3 討論
人類巨細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是新生兒、嬰兒的重要病原之一。CMV感染癥狀最常侵犯肝臟引起巨細胞病毒性肝炎,表現為黃疸、肝大、肝酶增高及膽汁淤積,嚴重可導致膽汁淤積、肝纖維化甚至膽管閉鎖,預后不良[1,2]。嚴重影響小兒身體健康及人口生存質量。其發病機制復雜,大量研究顯示HCMV不僅是常見的抗原,而且是不斷利用和操作免疫系統的持續性病毒感染的代表。主要病理改變表現為肝細胞腫脹、膽小管增生、淤膽,部分膽栓形成,肝細胞點狀或灶狀壞死,肝內見大量多巨細胞[3,4]。臨床常以阻塞性黃疸為特征,實驗室檢查多顯示以直接膽紅素升高為主,臨床顯示黃疸持續頑固難退。患兒早期肝功能可正常,肝、脾也無腫大,但后期由于長期的膽汁淤積可致肝功能嚴重受損。因此,嬰兒巨CMV肝炎早期診斷及及時治療是很重要的。清除病毒、利膽退黃、養肝柔肝是治療本病的關健。迄今為止尚未有滿意的治療藥物。現今國內、外較推薦應用更昔洛韋治療嬰兒先天性CMV感染。更昔洛韋能抑制病毒復制,終止病毒對肝臟的進一步損傷,但對病毒已經引起的膽汁排泄異常無明顯治療作用[5,6]。
思美泰是一種新型的治療和預防肝內膽汁郁積的藥物,是蛋氨酸和三磷酸腺苷在腺苷蛋氨酸作用下產生的化合物,在人體組織代謝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參與體內重要的生化反應。它在肝細胞內通過使質膜磷脂甲基化而調節肝臟細胞膜的流動性,增加K+、Na+-ATP酶活性,加快膽酸轉運,同時,通過轉硫作用,可以使硫基化合物(半胱氨酸、谷胱廿肽、牛磺酸)合成增加,牛磺酸可與膽酸結合增加其可溶性,加速其排泄,加速肝細胞解毒作用和防止肝細胞損傷[7]。肝細胞在炎癥損害時,腺苷蛋氨酸合成下降,活性下降,使肝內腺苷蛋氨酸合成減少,導致肝細胞膜磷脂甲基化程度下降,K+-Na+-ATP酶泵功能減弱而導致肝細胞攝入和分泌膽紅素功能下降,補充外源性腺苷蛋氨酸,增加體內轉甲基和轉硫基作用,加強利膽作用、減少膽酸腸肝循環,有利于肝細胞功能恢復,促進黃疸消退[8]。
篇4
1.1基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醫院收治的83例CMV感染新生兒為研究對象,CMV感染診斷均符合《巨細胞病毒感染診斷方案》制定的診斷標準,且經病毒學、血清學檢查確診。所有新生兒入組時日齡<28d,且家長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免疫缺陷或者移植新生兒。
1.2方法
1.2.1資料收集
記錄新生兒胎齡、出生史、出生體質量、入院日齡、臨床表現、體征及合并癥等資料。
1.2.2治療方法
所有新生兒均給予護肝、利膽、退黃、止咳、解痙平喘等對癥治療。在此基礎上給予注射用更昔洛韋(武漢海特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3681)靜脈注射。給藥劑量:誘導期給予5mg/kg,每12h1次,維持期給予5mg/kg,每日1次;治療4周后判斷新生兒轉歸情況。
1.3統計分析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表現與影像學檢查結果
83例CMV感染新生兒臨床表現與影像學檢查結果。
2.2治療有效組與無效組患兒臨床特征比較
83例CMV感染新生兒,治愈19例、好轉40例、無效24例。根據轉歸情況分為有效組59例與無效組24例,兩組新生兒在男性所占比例,體質量,呼吸系統受累及PLT、T-BILI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日齡、早產、肝功能異常、脾腫大,WBC、ALT、AST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CMV是一種較弱的致病因子,在免疫力正常人群中多表現為無癥狀感染,但其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尿液等體液中,通過輸血、器官移植、母嬰等多種途徑傳播,其中通過母體血液,甚至乳汁等傳播,新生兒成為CMV感染的高發人群。CMV感染是T淋巴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新生兒免疫功能發育尚未成熟,CMV感染不僅打破Thl/Th2細胞亞群的平衡,干擾體液中抗體,引起抗體介導的免疫反應降低,幾乎可侵犯機體的所有器官,據統計[3],CMV嚴重感染兒病死率高達20.00%~30.00%,而約90.00%幸存者將出現智力低下、耳聾、視力障礙等后遺癥,嚴重威脅新生兒生活質量及生命健康,同時增加了社會負擔。有文獻報道,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治療有助于降低病死率[4],但是目前臨床上對于新生兒CMV感染的早期診斷鮮有報道,并且雖然新生兒CMV感染的相關研究已進行多年,但目前仍未找到理想的治療方法,因此如何早期診斷和遏制新生兒CMV感染的進一步發展,降低病死率,成為臨床科研工作者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文獻報道,CMV感染相關癥狀主要是非特異性癥狀[5],研究結果顯示,83例CMV感染新生兒,呼吸系統受累者28例占33.73%、視聽神經受損23例占27.71%、皮膚黃染者34例占40.96%、肝功能異常者52例占62.65%、脾腫大者40例占48.19%,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貧血或者粒細胞減少等血液系統疾病者9例占10.84%,合并膽道閉鎖、先天性心臟病、臍疝或者先天性喉喘鳴等先天性缺陷26例占31.33%,提示新生兒CMV感染臨床表現多樣,以皮膚黃染及肝功能異常多見,進一步證實了文獻報道。血常規檢測發現WBC計數及淋巴細胞百分比升高人數比例較大,PLT減少人數比例較大,提示對于WBC、淋巴細胞百分比升高,PLT減少的新生兒,應考慮到CMV感染的可能性,另外,有文獻報道,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中CMV感染率明顯高于無癥狀的新生兒,本研究中T-BILI>85.5μmol/L患兒47例占56.53%,進一步為CMV感染診斷奠定了基礎[6]。血清CMV-IgM抗體是CMV進入機體后最先產生的抗體,本研究中CMV-IgM檢測陽性78例,陽性率達93.98%,提示血CMV-IgM可作為新生兒CMV感染的早期診斷指標。
CMV-IgM陰性5例,占6.02%,提示CMV-IgM陰性不能完全排除CMV感染,可能是由于早期感染期已過,抗體在血中的滴度已下降。此外,文獻報道,肝功能指標可作為較敏感的CMV活動性感染及近期感染的指標[7],本研究中ALT、AST升高例數比例較大,進一步證實了文獻報道。更昔洛韋為開環核苷類似物,其三磷酸鹽能競爭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具有較廣泛的強效抗病毒活性,是治療CMV感染相關疾病的首選藥物,本研究中給予83例CMV感染患兒更昔洛韋治療,治愈19例,好轉40例,無效24例,治療有效率為71.08%。通過比較有效與無效患者的臨床特征發現,兩組患兒在日齡、早產、肝功能異常、脾腫大例數,WBC、ALT、AST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CMV感染患兒預后與患兒器官功能障礙有極為密切關系,此外,更昔洛韋具有一定的不良反應,用藥期間應監測血常規和肝腎功能。
篇5
【關鍵詞】腎移植;巨細胞;抗體;感染
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ms,CMV)感染是導致腎移植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CMV活動性感染,尤其是CMV肺炎死亡率極高,且易并發細菌、真菌、原蟲等混合感染,甚至誘發排斥反應,直接影響了腎移植術后人/腎的長期存活。因而對腎移植術后CMV感染進行監測和防治尤為重要。為此,我們采用ELISA法對227例長期在我院進行復診的腎移植患者做了調查,以了解其巨細胞病毒感染率。
1 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03年1月~2009年6月在我院行同種腎異體移植術的患者227例,其中男性147例。女性80例;年齡15―73歲,平均年齡39歲。
1.2 標本收集 227名患者均定期在我院進行復診,對疑似巨細胞病毒感染的患者進行巨細胞病毒抗體檢測,采集靜脈不抗凝血3 mL。
1.3 測定方法 分離不抗凝血血清,用巨細胞病毒抗體ELISA檢測試劑盒(德國HUMAN公司生產)檢測CMV IgG、IgM抗體,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每次實驗均設立陽性及陰性對照組。以CMV IgG(+)、IgM(+)為巨細胞病毒活動性感染依據。
2 結果
227例患者中巨細胞病毒抗體IgG(+)、IgM(+)共77例,總感染率為33.92%,其中移植后1個月內感染者14例,占總例數的6.17%;1~2個月感染者10例,占總例數的4.41%;2~4個月感染者24例,占總數的10.57%;移植后4個月內感染發生率為21.15%,4個月~1年發生感染者16例,占7.05%;1年以上感染者13例,占5.73%。
3 討論
篇6
人巨細胞病毒(HCMV)屬皰疹病毒科,為雙鏈DNA病毒,在人群中HCMV大多引起無癥狀感染。近年來,HCMV感染在性傳播疾病中發生率逐漸增高,尤其是年輕女性感染HCMV的比例有所提高。收集了2004年12月~2007年2月在不孕不育門診就診的408例女性不孕癥患者進行HCMV-IgM檢測,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04年12月~2007年2月在我站不孕不育門診就診的女性不孕患者408例,平均年齡23~41歲,均結婚同居2年以上,性生活正常,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男方體檢及檢查無明顯不育因素。其中宮頸、子宮因素78例,內分泌因素128例,輸卵管因素187例,免疫功能異常12例,其他不明原因3例。
1.2 方法:對本組患者采集靜脈血,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進行HCMV-IgM檢測。
2 結果
我們用ELISA法共檢測了78例宮頸子宮因素不孕,128例內分泌因素不孕,187例輸卵管因素不孕,12例免疫功能異常不孕,3例不明原因不孕婦女的HCMV-IgM。在宮頸子宮因素不孕,內分泌因素不孕,輸卵管因素不孕,免疫功能異常不孕中,分別檢測出HCMV-IgM陽性標本5例,9例,73例,1例。陽性率分別為6.41%,7.03%,39.04%,8.33%。在3例不明原因不孕中未檢測出HCMV-IgM陽性標本。
3 討論
本組病例中,除3例不明原因引起的不孕外,其他都有不同程度的HCMV感染,在輸卵管因素不孕(包括輸卵管粘連、阻塞、積水等)中HCMV感染率達39.04%,提示不孕癥的發生與HCMV感染有較密切的聯系。感染HCMV雖然臨床癥狀隱匿,但易引起輸卵管粘連、阻塞而導致不孕。
巨細胞病毒是一種在人群中廣泛存在的感染因子,感染非常普遍。HCMV感染后以細胞免疫為主,在細胞內復制可引起免疫抑制,天然免疫系統的激活不足以代替受抑制的細胞免疫功能,使組織對感染因子的敏感性增加,很容易發生病毒原發感染或潛伏感染的激活,造成局部組織細胞轉化增生[1]。生殖道炎癥,多次人流均可誘發病毒上行性感染輸卵管,在輸卵管黏膜有大量白細胞和巨噬細胞感染浸潤,黏膜腫脹造成慢性炎癥改變,引起輸卵管進行性損害,導致輸卵管粘連、阻塞以致不孕[2]。本組病例中輸卵管因素不孕患者HCMV感染率達39.04%,也充分說明在HCMV感染是導致輸卵管粘連、阻塞的重要因素。因此對不孕癥患者常規檢測HCMV是非常必要的。
HCMV感染多呈亞臨床不顯性感染和潛伏感染,多數癥狀隱匿,因此,HCMV感染主要依靠實驗室診斷,其中,病毒分離是診斷HCMV感染最可靠的方法[3],但需要時間長,條件要求高,影響因素多,不適宜在一般臨床實驗室開展此項工作,目前臨床多采用ELISA法檢測HCMV-IgM來判斷是否感染HCMV。HCMV-IgM出現早,是診斷HCMV近期活動性感染的可靠指標。ELISA檢測血清HCMV-IgM較敏感,操作簡便。
參考文獻:
[1] 房 昭,楊愛蓮.巨細胞病毒抗體測定對盆腔炎性粘連的預測價值探究[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5,9:547.
[2] 閏風亭.孕期巨細胞病毒感染的免疫學變化[J].國外醫學•婦幼保健分冊,2000,11:27.
篇7
湖南省兒童醫院眼科,湖南長沙 410007
[摘要] 目的 了解嬰幼兒感染HCMV后,HCMV對嬰幼兒視網膜的影響。方法 收集2013年1—12月,在我院進行廣域視網膜篩查(RetCamⅡ)的1500例HCMV陽性患兒的臨床資料,對其眼底的檢查結果和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結果 1500例患兒中,有眼底病變的為307例(20.47%),視網膜滲出樣改變的為167例(300眼),視網膜出血88例(172眼),ROP15例(24眼),視網膜全部剝脫1例(1眼),視神經發育不全6例(10眼),視盤水腫30例(60眼)。結論 嬰幼兒視網膜病變危害嚴重, HCMV感染為嬰幼兒視網膜病變的高危因素,應重視早期篩查,對病變嬰幼兒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
關鍵詞 ] 嬰幼兒;巨細胞病毒;視網膜
[中圖分類號] R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6(b)-0132-02
[作者簡介] 陳瑜 (1975-),女,山東滕州人,湖南省兒童醫院,副主任護師,學士,眼科護理,郵箱:1165888734@qq.com。
巨細胞病毒(HCMV)是嬰幼兒先天性感染疾病中最常見的病原體,由于人群對HCMV普遍易感,有數據統計成人HCMV抗體陽性率高達90%以上,即90%以上的人感染過HCMV,大多數人為穩定感染,在人群中無明顯癥狀,但對免疫力低下的嬰幼兒則多出現嚴重癥狀。HCMV常會造成胎兒先天性感染導致畸形發生,母親孕期感染HCMV可通過胎盤傳染給胎兒,對胎兒的多個臟器造成損傷,引起流產、早產或死亡,HCMV 對嬰幼兒的視網膜也有較大影響,為探討HCMV對嬰幼兒視網膜的影響,我院眼科使用RetCamⅡ廣域視網膜眼底成像系統(簡稱RetCamⅡ)對HCMV感染患兒眼底進行篩查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2013年1—12月,我院眼科門診共完成HCMV感染患兒的視網膜篩查1500例(3000眼),隨訪3~12個月,對其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926例,女574例,年齡7 d~14個月,足月876例,早產624例,雙胎132例,單胎1107例,難產210例,平產828例,剖腹產462例。1500例患兒為來自眼科門診和其它臨床科室有巨細胞病毒感染或懷疑眼底異常者,檢查出異常之前未行TORCH檢查的患兒,行TORCH檢查為HCMV感染。
1.2方法
采用RetCamⅡ130°(美國Clarity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出品)廣域視網膜檢查儀檢查所有患兒。以視和黃斑為中心檢查,然后從顳側開始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依次檢查周邊部視網膜到鋸齒緣,保存病變部位圖像于計算機內,檢查時依據成像位置和清晰度及時調整檢查角度,焦距及光強度,詳細記錄檢查情況,對有病變的患兒進一步隨訪和指導。受檢者于檢查前2 h禁食禁飲,嚴禁服用鎮靜劑,以免影響擴瞳效果。受檢者均采用復方托品卡胺(美多麗)散瞳,5~10 min1次,連續4次擴瞳,60 min后瞳孔散大到7~8 mm。瞳孔散大后,0.4%鹽酸奧布卡因滴入患兒結膜囊內1~2次,行表面麻醉。患兒仰臥于檢查臺,頭部固定,用嬰幼兒專用開瞼器撐開眼瞼,暴露眼球,眼球表面涂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膠(迪可羅)來保護角膜。按照先右眼后左眼的順序對眼底進行徹底檢查,檢查完成后囑其家長為患兒雙眼滴用左氧氟沙星眼液每天3次,連續3~5 d以預防感染。所有檢查患兒均未出現心跳呼吸驟停等嚴重的并發癥。屈光介質,視,黃斑區,視網膜有異常者,要求1個月后復查,直至病變消失或病情穩定的時候,眼底出血者間隔1~2周復查,直至出血吸收為止。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所有數據用表示。組間差異采用one way ANOVA檢驗。
2 結果
在1500例HCMV感染患兒的眼底篩查中有眼底病變的為307例(20.47%),視網膜周邊部(1區)黃白色滲出樣改變167例(300眼),眼底表現為視網膜周邊黃白色滲出樣改變,大小不等,呈點狀或片狀集中在血管周圍,病變處有血管爬過,長至周邊,造影檢查血管無異常。視網膜出血88例(172眼),眼底出血患兒出生時多有難產胎頭吸引史,常合并有顱腦出血,新生兒窒息及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1例(1眼)左眼視網膜全部剝脫,此患兒初次檢查時為12月齡,出生時有早產剖腹產病史,眼底表現為網膜呈灰白色隆起,脫離的網膜呈波浪狀起伏不平。視盤水腫30例(60眼),其中22例有新生兒窒息及缺血缺氧性腦病。見表1。
表1嬰幼兒感染HCMV后的眼底表現[n(%)]
3討論
由于嬰幼兒配合程度差且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家長的眼保健意識匱乏,故早期往往忽略視功能的檢查。很多早期的病變沒有及時發現,等到發現時,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期,給患兒和家庭帶來不可挽回的傷痛。從出生到4歲,是兒童視力發育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家庭和社會應提高嬰幼兒眼病的保健意識,加強篩查。HCMV對嬰幼兒眼部發育有重要影響,在篩查中發現的發育性疾病,視網膜出血、視神經發育不全、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等,是導致兒童低視力和盲的主要原因。我院眼科篩查的HCMV感染嬰幼兒多是發現視功能異常或需行高壓氧進行康復治療的患兒。被篩查的患兒中,有184例為語言運動發育落后需行要康復治療的患兒。早期篩查治療眼底異常的患兒,進行醫療評估,進而給予恰當的治療和早期干預[1],刺激患兒的視覺發育,對患兒的運動,認知和情感發育起著重要作用,對其康復治療有重要意義。視網膜周邊(1區)黃白色滲出樣改變167例(300眼),抗病毒治療后,病變范圍縮小或無明顯改善,1例2個月大男嬰,抗病毒治療不規律,4W后復查眼底黃白色滲出樣改變增寬增厚,復查血HCMV滴度(2251.02IU/mL)較前(336.38IU/mL)明顯增高,提示嬰幼兒眼底病變的程度與血液中HCMV滴度呈負相關。
HCMV是人類感染中最常見的一種病毒,它具有潛伏-活化的生物學特征,一旦感染,將持續終身。雖然HCMV是弱治病因子,對免疫功能正常的個體并不具有明顯致病性,絕大多數表現為無癥狀性感染;但是HCMV是引起病理性和生理性免疫低下人群,包括發育性免疫缺陷的胎兒和新生兒發生疾病的常見病源[2]。一些學者認為宮內感染CMV的早產兒,早期CMV感染程度與生后腦損傷的發病風險密切相關,是導致神經系統損傷的主要原因[3],我科門診檢查并隨訪的184例神經系統損傷的患兒,均為先天性和圍生期HCMV感染者。趙巍松等[4]認為進食感染HCMV的母乳和母嬰的垂直傳播是導致嬰幼兒HCMV感染的重要途徑。武巧珍等[5]認為母源性HCMVIgG可通過胎盤到達胎兒體內;在HCMV感染的嬰幼兒中,大部分原發感染發生在1~3.5個月齡之間。由于嬰幼兒免疫力低下,感染后可致多臟器損傷,肝功能損害,心肌酶增高,腎功能不全,聽力損傷,智力發育障礙[6],骨髓造血功能損害和血尿常規改變[7]。HCMV對視網膜的神經細胞有細胞嗜性,在某些情況下可導致有治病意義的細胞病變[2]。在1500例HCMV感染患兒的眼底篩查中,有眼底病變的為20.47%,可見HCMV對嬰幼兒眼底發育的危害是不可忽視的。因此,早期對嬰幼兒進行廣域視網膜篩查是十分必要的 ,越來越多的醫務工作者也意識到HCMV感染對嬰幼兒眼底的危害,能夠配合眼科醫生進行廣泛的眼底篩查,給嬰幼兒的視力發育提供一個健康的指導方向,給孩子有一個光明健康的未來。嬰幼兒眼病危害嚴重,HCMV感染為嬰幼兒眼病的高危因素,應重視早期篩查,對病變嬰幼兒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
參考文獻]
[1]孫乃學.重視兒童眼病的篩查與評估 [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2,20(6):260-263.
[2]方峰.兒童巨細胞病毒性疾病診斷和防治的建議[J].中華兒科雜志,2012,50(4):290-292.
[3]史學凱,農紹漢,高平陽,等.宮內巨細胞病毒感染DNA定量對早產兒腦損傷發病的影響[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2(6):7.
[4]趙巍松,劉伶,楊飛.母乳及嬰兒血液、尿液人巨細胞病毒DNA檢測在嬰兒HCMV感染中的應用[J]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3,17(6):1059-1061.
[5]武巧珍,陳潔,林德熙,等 足月新生兒出生至2歲巨細胞病毒抗體的動態變化[J].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1(6):688-692.
[6]徐放生.嬰兒期巨細胞病毒感染對生長發育影響的前瞻性研究[J].中華兒科雜志,2010,48(5):385-389.
[7]李呈媚,谷麗.嬰幼兒巨細胞病毒感染所致多臟器損害21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1,11(34):48-49.
(收稿日期:2014-03-18)
關鍵詞
關鍵詞 是為了便于編制文獻索引、檢索和閱讀而選取的能反映文章主題概念的詞或詞組。本刊所刊發的每篇論文須選取4~8個
關鍵詞 。
關鍵詞 應盡量從美國NLM的MESH數據庫(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db=mesh)中選取,其中文譯名可參照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編譯的《醫學主題詞注釋字順表》。未被詞表收錄的新專業術語(自由詞)可直接作為
關鍵詞 使用,建議排在最后。中醫藥
關鍵詞 應從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編寫的《中醫藥主題詞表》中選取。有英文摘要的文章,應標注與中文對應的英文
關鍵詞 。應特別注意首標
篇8
【關鍵詞】 間質性肺炎; 護理; 巨細胞病毒
間質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其基本病理改變為肺泡炎、彌漫性肺實質和間質纖維化,由巨細胞病毒感染性致病源所引起的間質性肺病,對人體的威脅僅次于癌癥,其發病率、致殘率相對較高,危害性較大,不易治愈[1],如果不能及早發現、及早救護,其死亡率達85%以上,因此醫務工作者必須給予足夠重視。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00年1月—2011年8月收治了15例巨細胞病毒感染致間質性肺炎患者,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齡18~49歲,平均年齡34.1歲;體征表現為呼吸急促、面色發紺、雙肺中下部可聞及Velcro啰音(連續、高調的爆裂音),X線胸片提示有杵狀指,其中Velcro啰音最具特征性。15例患者全部接受X線胸片、動脈血氣等檢查。
1.2 護理措施
1.2.1 對患者采用氧療護理 本組15例間質性肺病患者伴有低氧血癥,筆者分別給予及時吸氧護理,并嚴密觀察氧療變化。其中,采用鼻塞、面罩方式吸氧者為10例,吸氧前嚴格檢查鼻塞和面罩是否固定良好,用氧管道是否暢通;利用BiPAP呼吸機配合采用氧袋用氧患者為5例。吸氧后15例患者的低氧血癥得到緩解,逐漸趨于正常。在患者吸氧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全面觀察患者面色、精神狀態、呼吸狀況和紫紺變化,若發現異常情況向主治醫生報告,采取積極有效救護措施[2]。
1.2.2 指導患者有效排痰,維護患者呼吸道暢通 間質性肺炎患者皆伴有呼吸困難,咽喉部常滯留有黏痰,很難排出,加重呼吸窘迫,不利于病情好轉。因此,護理人員要及時指導患者進行有效排痰,護士輕拍患者的后背,讓患者縮緊嘴唇呼吸進行咳痰;對身體虛弱的患者,采用吸痰器進行人工吸痰,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暢通,避免因呼吸道堵塞而窒息死亡。同時,要給患者補加濕化水,防止呼吸道變形而出現堵塞狀態。必要時可以采用呼吸機進行通過氣,緩解患者的呼吸窘迫。
1.2.3 合理用藥護理措施 首先,為減少患者肺間質滲出,使患者呼吸通氣窘迫得到改善,采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進行沖擊療法,如甲基強的松龍靜脈滴注,其用量為40~120 mg,3~4次/d。護理人員要全天候監測患者肺間質滲出量,查驗血糖檢測結果,并對患者的嘔吐物、大小便進行認真觀察,做好相關記錄。其次,在對患者采用三聯抗病毒藥物進行靜脈滴注時,嚴格控制用藥量,如國產更昔洛韋1~2次/d,250 mg/次;采用膦甲酸鈉靜脈滴注時用量為2次/d,3.0 g/次;靜滴時給藥要緩慢,每次靜滴時間控制在1 h以上,并且兩次靜滴時間間隔要超過4 h以上,這樣能夠避免藥物對患者肝腎功能造成損害,導致體內電解質不平衡,局部組織受到刺激。
1.2.4 做好患者心理護理,合理營養 患者對自身病情皆伴有緊張、恐懼感,甚至出現抑郁癥或死亡感,情緒非常不穩定。護理人員給予體貼入微的關心和護理,叮囑患者家屬隔時探望,及時告知病情好轉指標,安慰患者堅定信心戰勝疾病,使患者的心理壓力得到緩解,可以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和接受護士的護理措施。同時,筆者給患者配備流質的富含維生素、高蛋白、少纖維素飲食,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證患者機體營養供給,增強抗病能力。
2 結果
9例患者肺間質性病變得到控制,低氧血癥得到糾正,呼吸平穩,占60%;2例患者因居住偏遠地區沒有接受及時有效救護,病情惡化,來院第2天病亡;另4例患者入院接受治療1周內因呼吸嚴重衰竭救護無效而死亡,死亡率達40%。
3 討論
腎移植術后巨細胞病毒(CMV)感染非常容易導致患者發生間質性肺炎,感染率高達60%~80%,患者全身會出現非特異性的發熱、關節疼痛、不舒服等臨床癥狀,所產生肺部間質性肺炎患者死亡率非常高,達30%以上,救護非常困難,致使患者機體諸多器官受累,呼吸困難,危及生命安全[3]。因此,一旦發病,要及時送醫院進行有效救護,其臨床意義非常重要。
本次對15例來院救治的巨細胞病毒感染致間質性肺炎患者的搶救、診療、護理上都采取了最有效的救護措施,進行早期細心觀察,對患者表現的干咳、身溫燒熱、呼吸窘迫、胸悶氣短等臨床癥狀做詳細記錄;同時,對患者24 h內血尿化驗結果進行密切觀測,記錄患者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狀況;對患者的嘔血的有無、大便色黑、腹部痛脹等臨床癥狀要嚴密觀察,并及時向主治醫生報告危險病情,采取果斷救護措施。2例患者因居住偏遠而沒有及時就醫,延誤病情,最終死亡;4例患者接受醫院救護1周后,呼吸嚴重衰竭死亡,這充分證實了巨細胞病毒感染的危害性巨大,患者病死率極高。9例患者通過有效吸氧護理、及時清痰處理、合理用藥和科學配餐營養支持,患者的低血氧癥漸進恢復正常,呼吸變得通暢平穩,機體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得到控制,病情逐漸好轉,給患者和家屬帶來希望。在臨床護理過程中,筆者認真操作,對吸氧者嚴格檢查鼻塞、面罩,確保良好固定;采用藥物護理時,嚴格控制給藥量,靜脈滴注時速度緩慢,動作輕緩,避免患者用藥過量過速而產生副作用,有利機體正常代謝 [4],這對保證患者有效救護提供有力幫助,從而使大多數患者病情得到控制,脫離生命危險。
綜上所述,對于術后患者產生的巨細胞病毒感染致間質性肺炎,要做到早預防、早發現、及時就醫診治,才能早日脫離生命危險,降低死亡率。
參考文獻
[1] 曹彬,袁遠,劉世超.巨細胞病毒感染致亞急性重型肝炎及間質性肺炎一例[J].肝臟,2008,8(1):22—22.
[2] 李明,李明霞.面罩壓力支持輔助通氣對COPD穩定期患者的康復治療作用[J].四川醫學,2000,21(2):1093—1094.
[3] 謝萬灼.骨髓移植后巨細胞病毒感染的防治研究[J].國外醫學:輸血與血液學分冊,2001,24(1):69—71.
篇9
【關鍵詞】 茵陳;,,抗病毒作用;,,巨細胞病毒,
摘要: 目的:探討茵陳水溶性提取物溶液體外抗人巨細胞病毒(HCMV AD169)的效應。方法:采用細胞病變(CPE)抑制法觀察茵陳水溶性提取物溶液對HCMV AD169 毒株的抑制作用,使用MTT比色法檢測細胞的損傷程度,并利用吸光度(A)值評價茵陳水溶性提取物溶液的抗HCMV 的效應。結果:茵陳水溶性提取物溶液半數中毒濃度(TC50)為904.49 mg?L-1 ,半數有效濃度(IC50)為195.11 mg?L-1mg?L-1 ,治療指數(TI)為4.64 。茵陳水溶性提取物溶液具有抗HCMV 的作用,且其作用隨藥物濃度的增高而增強。結論:體外實驗證實,茵陳水溶性提取物是理想的抗HCMV 中藥。
關鍵詞: 茵陳; 抗病毒作用; 巨細胞病毒
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是一種皰疹病毒科β屬的雙螺旋DNA病毒,在自然界廣泛存在。正常人中CMV的潛伏感染率很高,血清學檢查陽性率達40%~90%。普通人群感染后并不表現出癥狀,但在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人群中卻有極強的致病性, 腎移植后有癥狀的臨床感染發病率是20%~60%,如果沒有有效治療,死亡率可高達90%。在器官移植術后,尤其在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情況下,受體感染CMV的機率更高[1],甚至引起嚴重的CMV 疾病。CMV病治療目前國內外都以更昔洛韋作為首選[2],而目前常用的更昔洛韋等幾種西藥都存在毒副作用大、價位高、長時間使用耐藥等缺點,臨床觀察表明在更昔洛韋耐藥病人中易產生嚴重的并發癥, 包括異體移植物的喪失、持久的視力損害等的發生率高達80%[3]。而傳統的中藥制劑毒副作用小,價格低廉,服用方便,同時還有其他如抗菌、提高免疫力等效能。本研究所采用CPE和MTT方法觀察并測定茵陳水溶性提取物溶液對HCMV AD169 毒株液的抗病毒效用,為發現有效藥物應用于臨床防治巨細胞病毒感染提供實驗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人胚肺成纖維細胞(HEL) 由山東省醫學科學院基礎研究所微生物研究室提供。實驗所用為413代細胞。細胞生長液為RPMI1640溶液加10 %新生小牛血清,200 kU?L-1青霉素,200kU?L-1鏈霉素。細胞維持液為RPMI1640溶液加2%新生小牛血清,所加抗生素同生長液。
112 病毒 HCMVAD169 由山東醫學科學院基礎研究所微生物研究室提供,按常規增殖至實驗需求量,測定半數組織培養感染數量TCID50 = 10-3.71。
113 藥物 注射用更昔洛韋(GCV)購于廣東陽江制藥有限公司, 批號:國藥準字H20033717,粉劑,每支250 mg。將GCV 溶于注射用水中,配制成50 g/L 濃度,臨用時用維持液配成不同濃度的溶液。茵陳水溶性提取物由北京師范大學資源學院資源藥物工程研究中心提供,臨用時用維持液配成不同濃度的溶液。
114 主要試劑 MTT[3(4 ,6二甲基噻唑2xl )2 ,5乙苯基四唑溴鹽]、新生小牛血清、胰蛋白酶、Hank氏液、HEPES及二甲基亞砜(DMSO)均購自北京鼎國生物技術公司; RPMI1640粉劑購自GIBCO。
115 主要儀器設備 超級酶標測試儀購自美國,型號規格550;二氧化碳培養箱購自美國,型號規格Nu1700E。
12 方法
121 病毒感染性滴度的測定 取經24小時培養后生長良好的HEL細胞,加入96孔板中,每孔100mL(約1.5×105/孔),將培養板置于5%CO2培養箱中,37 ℃培養18小時,待細胞長成單層,將病毒原液以10倍遞次稀釋法[4]稀釋成9種不同濃度 (10-1 ,10-2 ,10-3 ,10-4 ,10-5,10-6 ,10-7,10-8,10-9),每個稀釋度設8個孔,將9種不同濃度的病毒液分別接種到長成單層HEL細胞的96孔板,每孔25μL,,置于5 % CO2恒溫培養箱內, 37℃吸附1h 后,棄上清,以Hank氏液洗3次,加維持液0.1 mL/孔,同時設細胞對照孔8孔,置37 ℃,5 % CO2培養箱培養,每日檢查病毒生長情況,在光學倒置相差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的形態變化并記錄特征性細胞病變(CPE) 的孔數,12d 后記錄結果。用ReedMuench 法[5]計算病毒的半數感染量(TCID50) 。
ReedMuench 法計算公式:TCID50=10-[(H-R)/(H-L)+E]
注:R為計算的死亡率,H為略高于50%的死亡率,L為略低于50%的死亡率,E為對應H死亡率的負指數。
122 藥物細胞毒性試驗 取生長良好的HEL細胞,將細胞加入96孔板,每孔100μL(約1.5×105/孔),待細胞長成單層后,同步化24h,用未含抗生素的維持液將GCV(藥物對照組) 稀釋成200, 100, 50, 25, 12.5, 6.25,3.2mg?L-1等7個濃度;將茵陳水溶性提取物溶液亦稀釋成2000,1000,500,250,125,63,32mg.L-1等7個濃度,將各濃度藥物以每孔200μl加入培養板,每個濃度設4孔做實驗孔,同時設正常細胞對照組各4孔。細胞MTT比色法:以CPE法觀察記錄藥物對HEL細胞的毒性結果后,每孔加入MTT 染液20μL(5mg/ml) ,置5 % CO2 培養箱中,37 ℃培養4h ,可見細胞內形成甲贅結晶,棄染色液, 每孔加入DMSO 150μL ,振蕩10 min ,直至紫藍色沉淀(甲贅)充分溶解后,在超級酶標儀490 nm波長處測吸光度(A) 值,計算各藥物濃度時TC50及細胞的存活率。試驗重復3次,取3次平均值作為試驗結果。
123 藥物體外對病毒增殖的抑制作用 取生長良好的HEL ,以每孔100μL ( 約9.5 ×104個細胞/ 孔)的細胞懸液加入96孔板, 5% CO2培養箱中37 ℃培養24h ,細胞長成單層,同步化24h 后以每孔約100 TCID50攻擊量攻擊細胞,于5% CO2培養箱中, 37 ℃吸附1h,棄上清;將藥液以低于IC50作8個稀釋濃度分別加入細胞孔中,每孔150 μL ,每一稀釋度設8孔,同時設立細胞對照組、病毒對照組;更換維持液隔天1 次;在5% CO2培養箱中, 37 ℃培養約8 d ,待病毒對照組細胞病變達到70%~80% 時,每孔加入MTT20μL ,繼續培養4h ,吸棄上清,每孔加入DMSO150μL ,振蕩10 min ,在超級酶標儀490 nm波長下測吸光度(A) 值, 按下列公式計算細胞存活率及治療指數(TI)并采用用統計學軟件SPSS11. 5 的Probit 回歸法計算半數有效濃度( IC50) 。試驗重復3 次,取平均值作為試驗結果。
細胞存活率( %) = (試驗組A 值/ 對照組A 值) ×100 %
TI = TC50/ IC50
124 光學倒置相差顯微鏡觀察細胞的形態學變化 細胞培養96h后,IC50下,光學倒置相差顯微鏡下觀察并比較各組的細胞形態。
13 統計分析
使用SPSS11.5 專業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實驗數據以平均數±標準差(±s)表示,各試驗組與病毒對照組間差異性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藥物的細胞毒性
GCV、茵陳水溶性提取物溶液分別在50mg?L-1 ,500 mg?L-1以內均未見明顯的細胞毒性作用,但經較高濃度的藥物作用后,細胞死亡數增加,藥物有明顯的細胞毒性作用。GCV 及茵陳水溶性提取物對HEL 細胞毒性作用表現為:細胞變大變圓,顆粒增多,少量細胞聚集成團,培養液混濁,折光性增強以及吸光值明顯改變。注射用更昔洛韋200,100,50,25,12.5,6.25,3.2mg?L-1對HEL 細胞的細胞存活率分別為4.15%,66.8%,82.6% ,90.1% ,97.8%,98%,99%;茵陳水溶性提取物溶液不同藥物濃度時(2000,1000,500,250,125,63,32mg.L-1) 對HEL 細胞的細胞存活率分別為18.6%,51.7%,81.8%,87.5%,90.8%,98%,100%。用統計學軟件SPSS11. 5 的Probit 回歸法,計算藥物的半數毒性濃度TC50分別為98.8mg?L-1 和904.49 mg?L-1 。
22 GCV 及中藥對巨細胞病毒增殖的抑制作用
HCMV 對HEL 的CPE 的表現為細胞腫脹,變大變圓,折光性改變,胞漿內顆粒增多。將GCV 以50, 25, 12.5 ,6.25,3.2mg?L-1 ; 茵陳水溶性提取物溶液以500,250,125,63,32mg.L-1進行抑制HCMV 實驗, 大于32mg.L-1濃度的茵陳水溶性提取物溶液均表現出較強的抑制病毒對細胞的病變作用。經統計分析,5種不同濃度下茵陳水溶性提取物溶液均具有抗病毒作用,結果見表1。用統計學軟件SPSS11. 5 的Probit 回歸法,計算出GCV、茵陳水溶性提取物溶液對HEL細胞的半數有效濃度( IC50 ) 分別為9.6mg?L-1 , 195.11 mg?L-1 。同時,采用前述的公式可計算出GCV、茵陳水溶性提取物溶液對HEL 細胞的治療指數(TI) 分別為10.29, 4.64。
表1 GCV和茵陳水溶性提取物溶液抗巨細胞病毒效應(測定OD值)(略)
注:與病毒對照組比較,* P
23 茵陳水溶性提取物溶液及GCV 抗巨細胞病毒作用的比較
在IC50下,檢測茵陳水溶性提取物溶液和GCV 抗巨細胞病毒的作用。經比較,發現茵陳水溶性提取物溶液的抗巨細胞病毒作用(A值) 與GCV組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P
病毒抑制率=(藥物處理組OD 值-病毒對照組OD 值)/(細胞對照組OD 值- 病毒對照組OD 值)×100 %
24 不同藥物致HEL的形態學變化
細胞培養96h后,IC50下,光學倒置相差顯微鏡下可見:細胞對照組細胞貼壁生長,增殖活躍,細胞成梭型緊密排列,有極少量圓形增殖細胞,見圖1;病毒對照組大量細胞變圓并脫離瓶壁,還可見到少量細胞碎片,僅少量細胞貼壁,無增殖細胞,見圖2;茵陳水溶性提取物+病毒組大部分細胞貼壁生長,見一些圓型細胞在液體中漂浮,約45%細胞變成圓型或發生腫脹,其余貼壁細胞未見異常變化,見圖3;更昔洛韋+病毒組細胞均貼壁生長,約20%細胞變成圓型或發生腫脹,其余細胞未見明顯異常變化,見圖4。4組細胞的形態學改變形象表明茵陳水溶性提取物具有抗HMCV的效用,其對HMCV的抑制作用較更昔洛韋弱。
圖1 細胞對照組(×40)(略)
圖2 病毒對照組(×40)(略)
圖3 茵陳+病毒組(×40)(略)
圖4 更昔洛韋+病毒組(×40)(略)
3 討論
中藥茵陳為菊科植物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sThunb)或豬毛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 st. et Kit. 又名濱蒿) 的干燥地上部分,首載于《神農本草經》,性微寒,味苦、辛。有清熱利濕,利膽退黃的功效。主要用于黃疸尿少,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等癥,是臨床上常用的保肝中藥。近年來有關茵陳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的研究報道甚多,一些新的有效成分及藥理作用不斷被發現,茵陳除具有利膽保肝的作用外,還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癌、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AS) 、興奮平滑肌等多方面的活性。復方茵陳一直都是解放軍302醫院乙型肝炎治療的首選藥物。
本研究的體外實驗證明, 茵陳水溶性提取物溶液能有效抑制HCMV 在細胞內的繁殖。其半數有效濃度為195.11 mg?L-1,治療指數為4.64。與病毒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姚艷紅等[6]研究表明茵陳可抑制2.2.15細胞HBsAg 和HbeAg的復制和表達,對細胞培養上清和細胞內DNA復制有抑制作用,該藥在抗HCMV國內外尚無報道。本研究表明, 茵陳單體溶液能有效抑制HCMV 在細胞內的繁殖。姚艷紅等[6]研究認為該藥抗乙肝病毒的作用機理可能是抑制細胞內的DNA復制。該藥抗HCMV機制可能與之有相似之處,但仍需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茵陳水溶性提取物溶液抗HCMV的效應盡管比更昔洛韋弱,但其作為中草藥提取物有著價位低、毒副作用小、口服方便、長期使用不易耐藥等特點,本實驗已經證實了茵陳水溶性提取物溶液對HCMV有較明顯的抑制作用,待深入研究其抗病毒的作用機理和進行動物實驗研究取得療效后,該藥可推廣到臨床進行預防HCMV感染和治療CMV病,對腎移植術后巨細胞病毒感染的防治也將取到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Kazory A, Ducloux D, Coaquette A, et al. Cytomegalovirusassociated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renal transplant recipients:a report of 7 cases. Transplantation, 2004,77(4) : 597~599.
2 Palmer SM, Grinnan DC, Diane Reams B, et al. Delay of CMV infection in highrisk CMV mismatch lung transplant recipients due to prophylaxis with oral ganciclovir. Clin Transplant, 2004, 18(2) :179~185.
3 Limaye AP , Corey L , Koelle DM, et al. Emergence of ganciclovirresistant CMV disease among recipients of solidorgan transplant. Lancet,2000,356(9230):645~649.
4 黃禎祥,主編.醫學病毒學基礎及實驗技術. 科學出版社, 1990,267.
篇10
【關鍵詞】新生兒;血小板減少;巨細胞病毒;酶聯免疫吸附法
巨細胞病毒感染(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是人巨細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引起的一種全身性感染綜合征。因受染細胞的典型改變是細胞變大,核內和胞漿內出現包涵體,也是引起先天性畸形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國,0~3歲幼兒HCMV感染率高達83.2%[1],且可長期潛伏在體內形成潛伏感染,當身體免疫功能低下時,HCMV常可活動復制,從而引起嚴重的疾病[2]。筆者通過檢測新生兒血小板減少癥(neonatal thrombocytopenia,NTP)患兒的HCMV-IgM,來探討HCMV感染與新生兒血小板減少的關系,并對其臨床特點及治療方案進行分析,以期有助于臨床診治。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0年2月-2011年2月經本院新生兒科診治的NTP患兒82例,所有患兒外周血血小板計數均
1.2臨床表現82例患兒中58例(70.7%)有出血癥狀,以皮膚出血(紫癜、出血點、臍帶殘端滲血等)為主,9例(10.9%)有嚴重出血癥狀,其中消化道大出血7例(8.5%),顱內出血2例(2.4%)。
1.3檢測方法采用ELIAS法檢測,試劑為德國歐蒙公司生產的原裝試劑,操作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 字2查驗,P
2結果
2.1足月兒與早產兒HCMV的感染率82例NTP患兒中,31例患兒感染HCMV,感染率為37.80%;其中足月兒中HCMV感染19例(19/59),早產兒中感染12例(12/23),早產兒與足月兒感染率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4.95,P
2.2有無合并HCMV感染的患兒血小板計數比較31例合并HCMV感染患兒外周血血小板計數為(0~86)×109/L,平均為(25.32+14.26)×109/L;51例未合并HCMV感染患兒外周血血小板計為(1~91)×109/L,平均為(46.48+17.62)×109/L,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131,P
2.3治療與轉歸所有患兒接受地塞米松(0.5~1 mg/kg)+靜脈用人丙種球蛋白(0.25~0.40 g/kg)常規治療,其中20例HCMV感染患兒加用更昔洛韋(5 mg/kg,1次/12 h)治療;14 d后,加用更昔洛韋治療的患兒PLT上升時間為4~8 d,平均(5.3+1.7)d,無一例復發;未應用更昔洛韋的患兒PLT上升時間為5~12 d,平均(7.1+2.2)d,其中3例復發應用更昔洛韋治療的患兒病程明顯縮短(t=6.532,P
3討論
NTP是新生兒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新生兒期常見的危急癥,其病因復雜,病情急,早期診斷、尋找病因對減少嚴重并發癥及降低死亡率十分重要。HCMV感染致血小板減少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其可能的機制包括自身免疫反應及對骨髓的抑制作用。有學者認為兩種機制都存在,HCMV感染早期引起血小板減少是骨髓抑制的結果,而感染晚期血小板減少可能是由于免疫機制所介導[5]。林雯等[6]研究發現,血小板患者巨核細胞內存在HCMV復制。HCMV可直接感染巨核系祖細胞,抑制其增殖與分化,從而成為引起血小板減少的原因之一。NTP患兒多以皮膚黏膜出血點為首發癥狀就診。HCMV相關性NTP患兒的臨床特點包括:可見肝脾腫大、黃疸、瘀斑或紫癜、脈絡膜視網膜炎、小頭畸形等,血象除PLT降低外可伴Hb及WBC降低,骨髓象多有巨核細胞減少,淋巴細胞比例偏高,異性淋巴易見。ELISA方法測定HCMV-IgM具有特異性強、靈敏度高等特點[7],無論對活動性HCMV感染或潛在性HCMV感染都有確診意義,并可進行HCMV感染的動態監測,指導用藥療程。
更昔洛韋(GCV)對HCMV具有極強的抗病毒活性,可終止病毒DNA的復制[8]。因此,對存在HCMV感染的NTP患兒在接受地塞米松(DEX)及靜脈用人丙種球蛋白(IVIG)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GCV治療可縮短病程。對于單純血小板減少的HCMV感染患兒用足量GCV誘導治療14 d即可有效清除病毒,但對同時伴有其他臟器損害的嚴重HCMV感染患兒則不應單純以血小板上升為治療目標,應繼續堅持維持治療至其他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臟器功能恢復,達到臨床治愈為最終目標。目前HCMV感染越來越受臨床醫師的重視,對其研究也逐漸深入,HCMV感染是抑制患兒細胞免疫功能,導致病情反復發作的重要原因之一[9]。因此,對血小板減少患兒尤其嬰兒應警惕HCMV感染,可進行常規篩查以及早發現,正規治療,減少HCMV對其他器官的損害,提高患兒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弘,郝良純.人巨細胞病毒相關性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的臨床特點及治療[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04,12(3):122-123.
[2] 王曉歡,郝國平,常虹,等.嬰兒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與巨細胞病毒感染[J].中國小兒血液與腫瘤雜志,2008,13(2):80-81.
[3] 胡亞美.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819-820.
[4] 段小煉,徐酉華.巨細胞病毒感染與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相關性的研究[J].中國小兒血液與腫瘤雜志,2009,14(2):85-87.
[5] 過毅.嬰兒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與巨細胞病毒感染的相關性探討[J].中國小兒血液與腫瘤雜志,2006,11(4):207-209.
[6] 林雯,肖燕,劉勤.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兒巨細胞病毒感染的研究[J].中國小兒血液,2002,7(2):49-51.
[7] 李連青,朱慶義,周向紅,等.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在患兒巨細胞病毒感染快速檢測中的應用[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4,27(6):36-37.
[8] Svetlana F K,Jaroslan P M,Kirsten C,et al.Human cytomegalovirus,persists in myeloid p rogenitors and is passed to the myeloid progeny in a latent form[J].Br J Haemotol,2004,126(1):14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