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推拿學范文

時間:2023-04-06 01:11: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針灸推拿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針灸推拿學

篇1

目前,針灸推拿學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臨床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展,然而在實訓教學方面還存在著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對于毫針的刺法過于局限于書本;平時對于針刺和推拿手法的練習太少且不專業;對祖國傳統醫學的認識不深,比如大多數同學對傳統針刺療法像芒針療法、冷針療法、挑刺療法等知之甚少等等。從而導致許多學生對針灸推拿的學習興趣不濃,學生學到的理論知識也不能很好的應用于臨床。為了彌補這些不足,補充和完善針灸推拿領域臨床醫學和新醫學知識及技能,培養出在臨床方面更加優秀的人才,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1 加強針刺手法練習,豐富針灸實訓內容

1.1 精確針刺方法,提高治療效果

實訓課上的針刺方法要源于教材,結合教材,但也不要局限于教材,目前高等教育院校對刺法灸法學實訓操作的培訓,以教科書為主,其中毫針的刺法也僅局限于書本,對腧穴的精確刺法鮮有系統地教授,使教學與臨床脫節,嚴重影響實訓技能教學水平,比如三陰交穴,傳統的刺法是直刺1~1.5寸,然而臨床上三陰交穴的針刺方法根據治療病癥的不同可有三種刺法:第一,與脛骨呈45向后刺1~1.5 寸進行提插瀉法使觸電感向下肢末端傳導,可以治療下肢抽動、中風、小腿麻痛等下肢病變;第二,向心斜刺1.5~3 寸,用于治療痛經、閉經等婦科病以及陽痿、等男科的疾病;第三,直刺1~2 寸,施行捻轉提插等手法,用于治療婦科病、男性痛、慢性腹瀉,中腹、臍周以及下腹痛等。如此不僅拓展了學生的學識,也擴大了臨床治療范圍。

1.2 引進特種針法

特種針法是體針療法以外的特殊針刺治療疾病的方法,是針灸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包括銀質針、長圓針、小針刀、耳針等針法。與傳統針灸技術相比,特種針法在操作方法、應用范圍、療效等方面均有獨特之處,在臨床上能彌補傳統針灸療法的不足,將特種針法引進實訓課,對于全面培養學生的臨床技能具有重要的意義。比如銀質針療法的演示,讓學生開拓了眼界,更加全面的了解了針灸推拿的治療范圍,增強了學生學習針灸推拿的興趣信心。另外,部分特種針法在實訓課堂上無法一一演示,可以通過對特種針具的展示和對其性能以及功用的介紹讓學生更加了解針灸推拿的廣泛應用。比如芒針,它是一種特制的長針,一般用較細而富有彈性的不銹鋼絲制成,因形狀細長如麥芒,故稱為芒針。

芒針是古代九針中的長針發展演化而成。《靈樞 九針論》記載:八曰長針,取法于纂針,長七寸,主取深邪遠痹者也。常見芒針長度為5.0~8.0寸,由于其體長刺深,運用一定的刺激方法,通過穴位、經絡和神經體液起到通經接氣調節植物神經系統及大腦皮層功能的作用,從而調動人體的積極因素,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但由于其操作針法有別于其它針具,較為復雜,實訓課上不便操作,但可以通過老師的講解,讓學生們更多的了解芒針的優勢及其廣泛的應用范圍。

2 實行模擬教學,重視實踐,勤于練習

2.1 建立臨床模擬室

成為好的針灸醫生首先需要掌握基本的辨證思路和選穴思路,除此之外,熟練的針刺手法以及適當的針刺力度也尤為重要。為了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療效果,使針下得氣明顯,就要加強針刺手法和針刺力度的練習。模擬室的建立使學生充分得到練習,從而為針灸治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2 在老師指導下相互練習

首先由教師教授基本的行針手法,并在曲池等較易被接受的穴位施針,以此作為示范,同時在課上指導學生練習指力、進針方法等,對于一些安全易操作的穴位,學生可在老師的指導下相互練習,比如曲池、手三里、足三里、豐隆、肩部及背部的夾脊穴等。這是實踐操作中非常重要的環節。然后可以給學生留一個病例作業,要求學生為身邊的人施針來治療一些較簡單易治療的疾病,并做詳細的記錄,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很好的實踐,另一方面如果他們見識到針灸的治療效果,會更相信并且對其更感趣,也就會更加主動的去學習。推拿方面不要拘泥于書本的教授順序,可以先從基礎的手法學習和練習,例如先講授和操作動作簡單的魚際揉手法,通過相對簡單的魚際揉手法練習,使學生手腕較為靈活后,再學習滾法和一指禪推法,中間穿插講解一些相對簡單的手法。先易后難,難易結合,循序漸進,既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也符合人類對事物的認識規律,節省學時,事半功倍。同時配合刮痧、拔罐、火龍療法等進行示范和練習,不僅豐富了實訓課的內容,還讓學生得到了充分的練習,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展了視野,也使針灸推拿的實用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3 將多維定點推拿與整脊手法引入實訓課堂

3.1 引入多維定點推拿

多維定點推拿手法是課題組主要成員在多年的教學和臨床治療過程中,結合現代局部解剖學總結的一整套特色推拿手法,如在操作按揉復合手法時,在分別操作按揉的單一手法動作要領后,將人體局部穴位下的皮膚、皮下組織、肌肉、肌腱、骨分層,那么穴位局部就是一個多維、立體的組織結構,在做按揉手法時就應該把穴位局部分成淺、中、深三層,然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分別在淺層、中層、深層進行按揉,真正體現推拿手法的持久、滲透。

3.2 引入整脊手法

整脊醫學的學說是美國帕雨曼醫生所創立,自從他把一位患耳鳴17 年的黑人清潔夫用整脊手法恢復聽力后,整脊醫學就如同其本人的名字一樣,迅速的震驚醫壇并傳遍美國。整脊學者認為椎體和椎間板的錯位能壓迫或刺激脊椎神經或神經根,從而引起疼痛。整脊就是把錯位的椎體、關節、椎間板等恢復原位,解除對病變軟組織、器官等的壓迫,使其重新獲得營養,進而痊愈。它主要有以下功效:(1)消除疼痛;(2)降低僵硬;(3)消除肌肉痙攣;(4)治療椎間板病變;(5)降低神經系統的緊張;(6)使神經、軟組織等獲得營養等。將整脊手法引入實訓教學,進一步融合推拿六大類手法,使學生掌握更多實用的治療方法,對于全面了解和學習針灸推拿具有重要的意義。另外編制《整脊技能實訓手冊》內容包括階梯式教學計劃、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要求等。

4 重視解剖方面實踐和學習

篇2

【關鍵詞】中醫類專業 針灸技能 推拿技能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2C-0071-02

中醫類專業主要包括中醫學、中醫骨傷學與針灸推拿學專業等。針灸、推拿是中醫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是中醫的特色療法,屬于外治法范疇,臨床應用較多,因此上述中醫類專業學生有必要掌握針灸推拿療法,以滿足日后的臨床應用需要。對于中醫類專業學生與畢業生而言,如果他們具備中醫思維習慣與能力,那么針灸、推拿療法在臨床實際中的應用就會容易許多,關鍵是針灸、推拿的操作技能如何。很多中醫內科醫生具有很好的中醫思維習慣與能力,但因為沒有掌握針灸、推拿的操作技能,致使這兩項技術在臨床中無法開展。由此可見,在校期間培養并提高學生的針灸技能與推拿技能是除了培養學生中醫思維能力的中醫類專業又一重要教學目標。我校在針灸學與推拿學課程教學活動中,對師資隊伍、課程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內容、課堂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及評價體系等主要教學環節進行了改革與實踐。

一、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是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之一。在近年的師資隊伍建設期間,我校針灸推拿學院采取了引進與在職培養等方法提高了學歷結構,新增老師中具有博士學位者2人,碩士學位者11人,原有5位教師先后獲得博士學位。此外,教師職稱層次、教學技能不斷提高。建設期間有5位教師晉升為教授,2位教師被評為校級“我最喜愛十佳老師”,3位教師被評為校級臨床能力優秀指導老師,2位教師被評為校級優秀臨床帶教老師。在2012年的全國中醫藥院校針灸推拿臨床技能大賽中,我校教師獲臨床教師組“腧穴定位一等獎”“刺法二等獎”“推拿二等獎”“腧穴定位三等獎”各1項,個人全能三等獎2項,并榮獲團體二等獎。

二、優化課程設置

在課程設置方面,我校中醫類專業中的中醫學、中醫骨傷學專業開設兩門專業課程,即針灸學與推拿學,在2012年之前,前者為選修課,安排在大學三年級,但從2012年開始已經將之調整為必修課,且從大學二年級新增選修課程推拿功法學。針灸推拿學專業此兩門專業課程一直以來均細拆分為經絡學、腧穴學、刺法灸法學、針灸治療學等針灸學相關課程及推拿基礎學、推拿手法學、推拿治療學等推拿學相關課程,從2012年開始,我校將推拿功法學從選修課程調整為必修課程。通過上述調整與優化,中醫類各專業學生的針灸推拿技能大大提高。

三、調整教學計劃

教學計劃的調整主要體現在針灸與推拿課程的治療學部分。近年來,我們在保證整體課時不變的情況下,根據臨床實際情況,減少了理論教學課時,擴充了實踐教學課時,并將臨床見習50%的課時改為臨床模擬實訓。在學習推拿手法時則反其道而行之,手法學習先難后易,如最先安排講授一指禪推法等難于掌握的手法,然后再教學較容易的手法。

四、整合教學內容

在針灸與推拿治療學部分的教學中,既往的傳統教學內容安排是將該部分按內容多少與篇幅大小平均分配教學課時,所有內容同等重要、不分主次地講解。由于這兩門課程在授課前關于疾病的概念與病因病機等內容已經在相關課程如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五官科學等課程中講授,因此傳統的重復教學模式忽視了教學內容這一中心環節。因此,在教學內容上,我們進行了如下兩個方面的調整,以突出教學重點:在針灸治療學教學中,將神經系統疾病作為教學的重點內容;在推拿治療學教學中,將骨傷科等相關病種作為教學的重點內容。弱化學生已經學過的內容,如疾病的概念與病因病機等內容,強化??凭唧w治療方法即疾病的具體治療方法內容。

五、改進課堂教學方法

在針灸推拿技能的教學中,我們對課堂教學方法進行了如下改進:遵循針灸與推拿手法的學習規律,課堂教學中教師少講解多示范、學生多動手多練習。注重啟發式教學的運用,通過提問、討論等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此外,我們還重視案例式教學方法的應用。在傳統課堂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增加了多媒體教學與互動式教學等教學方法。

六、強化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的見習部分將一部分課時安排在實訓室進行,一部分安排在病房。手法操作練習遵循“沙袋模擬病人(由學生模擬病人)病人”的三階段訓練程序。確立師帶徒的臨床帶教方式。在實習階段,除了教學查房外,還安排了臨床專業課講座及病例討論。(下轉第97頁)(上接第71頁)此外,學校還成立了大學生針灸協會與手法協會,協會擁有治療床及針具、灸器等多種用具,且經常開展針灸推拿技能大賽、社區內義診、為本校學生免費診療等以本專業技能操作為主的社團實踐活動。

七、改進教學評價方法

在實踐課的教學中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如在刺法灸法與推拿手法教學中,對重點與難點手法如針刺手法之飛針法與推拿手法之一禪推法等,讓手法好的學生表演示范,動作不規范或欠缺的學生亦讓其操作給大家看看,在老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我評價及分別進行點評,讓他們自己去發現操作好的地方與不好的地方。學生通過自己的點評,可以加深對手法的理解,發揮手法好的同學的優點,避免不規范的動作。學生的相互點評及自我評價,從傳統被動接受教師評價轉變到教學評價的主體,因此更容易發現問題,更容易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除了在學習過程中按上述方法表演示范然后點評與評價外,還強化操作測試,每學完一項操作即進行單項操作測試。整門課程學習效果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將基礎理論知識與技能操作有機結合,考試實行口答和技能操作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將傳統理論考試采用的終結性評價成績組成,由原來的平時成績占30%、期終理論成績占70%改成技能綜合成績與期終理論成績各占一半。在技能綜合測試中還模擬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要求,按醫師資格考試的要求進行考核。

經過上述主要環節的教學改革與實踐,近年來我校中醫類專業學生針灸、推拿專業技能明顯增強,畢業生就業率也穩步提高。

【參考文獻】

[1]趙彩嬌,范郁山.《經絡腧穴學》教學體會[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9(1)

[2]朱英,陳日蘭,杜艷等.互動式教學在針灸學課堂理論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12(2)

[3]趙利華,龐勇.針灸學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9(1)

[4]趙彩嬌.針灸推拿學專業學生針灸臨床能力培養探析[J].亞太傳統醫藥,2014(2)

篇3

方法:采用單盲、隨機、對照研究方法,將合格受試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各41例。其中治療組采用針刺臀痛穴配合龍氏正骨推拿復位手法治療,對照組采用傳統針刺治療,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功能狀態評分、起效時間、療程及中、遠期療效等多維效應指標,評價療效。

結果: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同時兩組比較,治療組起效更快,療程更短并且中、遠期療效更好。

結論:針刺臀痛穴為主配合推拿手法治療骶髂關節錯縫癥,簡單方便,療效顯著。

關鍵詞:骶髂關節錯縫癥針刺臀痛穴龍氏正骨推拿療效

【中圖分類號】R22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28-02

骶髂關節錯縫癥,系指髂骨與骶骨的耳狀關節面所構成的關節,因外力而造成的微小移動,不能自行復位且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礙的疾病。又稱骶髂關節半脫位,骶髂關節紊亂綜合征,骨盆旋移綜合征,屬傳統醫學“痹癥”、“腰胯痛”的范疇,國際疼痛研究協會研究發現有10%~26.6%的患者的下腰痛是由于骶髂關節功能的紊亂而引起的1,對骶髂關節錯縫癥的研究及治療以逐漸引起醫生的重視。近年來,我院推拿科對骶髂關節錯縫癥的各種治療方式有較深入的研究,尤其包括運用平衡針和龍氏正骨推拿復位手法這兩種方法。筆者通過對此方法治療骶髂關節錯縫癥的回顧性分析,探討該法的療效及其治療機制。

1臨床資料

制定觀察兩組治療前后LBOS腰痛療效評分系統2,以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推拿科住院的患者作為病例來源,嚴格按照納入標準選擇了82例骶髂關節錯縫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各41例。其中治療組病變。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功能狀態評分方面經統計學分析,差異均無顯著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見表1)。

2研究方法

2.1診斷標準。采用中華中醫藥學會2009年的《脊柱常見病整脊診療指南》中骶髂關節錯縫癥的診斷標準。

2.2研究方法。

2.2.1治療組。采用針刺臀痛穴為主配合推拿手法治療:

(1)針刺取穴。參照王文遠平衡針之臀痛穴(位于腋后紋頭與臑會連線的中點)操作方法:針刺臀痛穴時,患者取側臥位,用蘇州醫療器械廠生產的華佗牌3寸毫針,常規75%酒精局部消毒,采用單手快速進針法進針,向腋窩方向呈45°斜刺4~5cm,行提插捻轉法使之得氣,以出現局部酸麻脹感或針感向肘、腕關節放射為度,若針感未現則用滯針手法,不留針。針刺治療1次/天,7次為1療程。

(2)推拿手法治療。①患者先取俯臥位,術者立于其側。參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推拿學》3,以法、按揉法、點法、彈撥法等傳統關節粘連松解術操作于腰骶部及骶髂關節、臀部,時間約10min,以產生酸脹感為度,以解除腰骶部、臀部肌肉痙攣;②施行骶髂關節錯縫的正骨推拿手法4:包括側臥牽抖沖壓法、屈髖屈膝旋轉按壓法和俯臥牽抖沖壓法等手法。如糾正骶椎關節側擺錯位的“長短腳”應用側臥牽抖沖壓法,糾正旋轉式錯位應用屈髖屈膝旋轉按壓法,糾正“點頭、仰頭”式錯位應用俯臥牽抖沖壓法。手法舉例:

(3)側臥牽抖沖壓法。如右下肢為外旋腳(陽腳)又屬長腳者,患者先取左側臥位,術者立其背側,用右肘前臂部按其右臀髂脊部,發力時促使髂骨旋前,左手按在其右髂脊上方,發力時促使髂骨下移,另一助手雙手抱握其右踝上部,兩者同時用力完成,使髂骨既向前旋又向下。

(4)屈髖屈膝旋轉按壓法。針對內旋腳(陰腳),一手握緊陰腳踝部,另手托扶膝部,將此下肢做屈髖屈膝的旋轉動作,陰腳旋髖由內向外,重復2~3下,術畢將陰腳大腿向外上方用力按壓2~3下,隨即將其大腿向下牽抖1~3下。

(5)俯臥牽抖沖壓法。腰骶關節向前滑脫,骶骨“點頭”式錯位(傾位式錯位)者,術者雙手交叉分別按于3~4骶椎和2~4腰椎間做雙向分壓法,腰骶關節向后錯位,骶骨“仰頭”(仰位式錯位)者,術者雙手重迭按于后突隆起處,術者重壓同時,助手牽抖雙腳。手法治療1次/天,7次為1療程。

2.2.2對照組。采用傳統針刺治療:①針刺取穴:大腸俞、八髎、環跳、居髎、委中、天應穴等。②辨證配穴:氣滯血瘀型加膈俞、血海、太沖等;肝腎虧虛型加肝俞、腎俞、命門、太溪等。取臥位,用1.5寸或3寸毫針,根據患者肥瘦不同,在得氣的基礎上,采用捻轉法平補平瀉,每10min行針1次,留針20min,針刺治療1次/天,7次為1療程。兩組均連續治療兩個療程后觀察療效(若未到兩個療程即臨床痊愈,則觀察期為實際結束時點)。

2.2.3療效觀察。

2.2.3.1臨床療效判定。參照LBOS腰痛療效評分系統2,根據兩組患者“腰痛療效評分系統”中的患者功能狀態評分(全表總分75分,分值越低表明功能障礙越明顯),分級標準:優:66~75分,良:55~64分;可:30~49分;差:0~29分。治愈:腰骶痛消失,腰腿活動自如。好轉:腰骶痛減輕,功能改善。未愈:癥狀、體征無改善。

2.2.3.2起效時間及療程比較。觀察兩組患者的起效時間(即起效時的治療次數)、療程(即所有病例、痊愈病例平均治療次數)的不同。

2.2.3.3安全性分析。觀察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有無暈針、感染、出血、針刺后遺感,有無腰骶部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加重等不良反應。

2.2.4統計學分析。觀察數據中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偏差(X±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或構成(比)表示。計量數據組間比較應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應用配對樣本t檢驗,等級數據療效比較采用Ridit檢驗。以上資料分析均借助SPSS11.5統計軟件包完成。

3結果

3.1臨床療效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經秩和檢驗,治療后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2起效時間及療程比較。兩組患者治療起效時間及所有病例、痊愈病例平均治療次數比較見表3,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起效時間、平均治療次數及痊愈病例平均治療次數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

3.3安全性評價。治療組在治療過程中癥狀改善明顯,而且未出現暈針、感染、出血等不良反應,而對照組中有3例出現腰骶部疼痛、下肢麻痛加重等不良反應。

4討論

平衡針灸學是在繼承傳統醫學的基礎上,吸收現代科學理論而發展起來的一門現代針灸學,由總醫院全軍平衡針灸治療培訓中心王文遠主任醫師成功創立。筆者也對此針法進行應用并開展研究。比較傳統針灸穴位功能研究多歸于穴位解剖結構的特點,平衡針灸法更注重于通過直接針刺相應的神經或神經叢來取得療效,針刺神經的信息通過人體信息高速公路反饋到大腦高級中樞,進而完成對機體各系統的調控支配作用5。平衡針區別于傳統針灸的最顯著的特點是急性疼痛的即刻緩解效果,這與平衡針充分利用了神經系統作為人體最快的信息傳導高速公路來傳遞針刺信息有密切的關系,“臀痛穴”主要是直接刺激臂叢神經匯聚到頸髓5-8節段和胸髓第1節段。通過激發腦內鎮痛系統;誘發嗎啡受體、類嗎啡樣物質釋放;降低痛閾,提高閾值,緩解了激化反應的出現,一次性完成了“鎮痛效應—應激效應—免疫效應一內分泌效應”。針刺臀痛穴相對于傳統針刺在治療骶髂關節錯縫癥上的優勢主要包括:首先,即刻效應好。本研究表明針刺臀痛穴可緩解各種類型骶髂關節錯位導致的急性疼痛。其次,“下病上取,左病右取”,臀痛穴在腋后部,治療時不直接刺激患部,可減少患者進針時的痛苦。第三:安全、無副作用。平衡針從進針到出針速度快,針感快,不留針,方便迅速,不易發生暈針。

筆者運用傳統關節粘連松解術和龍氏正骨推拿復位手法,在解除腰骶部、臀部肌肉痙攣的基礎上,再應用正確的復位手法,整復錯動關節,改善了脊柱運動軸牽張拉力不平衡,結合平衡針刺,相得益彰。但因骶髂關節韌帶損傷需要修復過程,故在行針刺、手法治療之后囑患者不宜做腰及下肢的大幅度運動,尤其是上下樓梯,以免加重骶髂關節負荷而造成再次移位。筆者隨訪治療組患者1年無復發,健康狀況明顯改善,運用手法整復調整骶髂關節可鞏固針刺療效,減少復發,發揮良好的中、遠期效應。

參考文獻

[1]Murata Y,Takahashi K,Yamagata M,et,al.Ofigin and pathway of sensory nerve fibers to the ventral and dorsal sides of the sacroiliac joint in rats [J].J Orthop Res,2001,19(3):379~383

[2]Greenough C,Fraser R.Assesment of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low-back pain.Spine(Phila Pa 1976),1992,17(1):36-41

[3]范炳華.推拿學[J].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168-169

篇4

關鍵詞 頸性眩暈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推動脈內徑與形態 推拿

頸性眩暈是以椎動脈的顱外段受頸椎周圍組織病變的影響導致椎動脈的血流障礙引起的眩暈綜合征,推拿手法作為重要的保守療法,治療頸性眩暈有良好的療效,已經被廣大醫患認可。但到目前為止,對推拿手法治療頸性眩暈的機制的認識,臨床上還缺乏客觀的量化闡述。作者自2002年~2004年對本院門診及住院的56頸性眩暈患者,采用推拿手法治療,對手法治療前后進行椎動脈內徑測定和椎動脈形態觀察,為推拿療法治療頸性眩暈提供客觀科學依據。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56例病例均來源于寧夏醫學院附屬醫院就診的門診及住院病人,其中住院病人43例,門診病人13例;男性30例,女性26例;病程2月至10年,平均2年7個月;年齡20-65歲,平均48.6歲。

1.2診斷標準參照1993年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中制定標準:(1)眩暈;(2)頭痛或肩頸僵硬疼痛;(3)耳鳴;(4)視物模糊或復視;(5)咽痛或吞咽困難;(6)旋頸試驗征陽性。

1.3納入標準 (1)符合診斷標準;(2)年齡在20~65歲;(3)發病后未接受任何治療方案;(4)無結核、腫瘤、心腦血管系統等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性疾病及精神障礙患者及其他性眩暈。

1.4檢查方法使用GE公司產VectraⅡ型0.5T超導磁共振掃描機,治療前后對56例患者用二位相位對比序列(2DPC)冠狀掃描,掃描層數50層,成像時間44s,視野(FOV)20mm。矩陣128x224,回波時間(TE)13ms,重復時間(TR)35ms,PC速度(流速編碼)為30cm/s。使用柯達膠片,日產三M激光相機對椎動脈的MRA進行記錄。由寧夏醫學院附屬醫院放射科主任醫師及主治醫師各一名分別閱片,選取椎動脈顱外段C6~C1,運用計算機自動分析法測量雙側椎動脈的內徑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根據統計學求其平均值,并觀察椎動脈血管形態,對其進行描述。

1.5統計學方法連續性變量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統計學方法用率的比較、t檢驗。所有統計運算采用SPSS10.0版統計軟件包進行。

2 治療方法

由同一醫者操作,先采用一指禪手法作用于頸肩部,時間10分鐘;點按揉壓風池穴、橋弓穴及阿是穴,時間10分鐘;拔伸作用于下頜、雙側乳突三點。時間5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共行3個療程。施術時令患者臀部不離坐椅面為度,手法力度以患者能夠承受為度。要求手法嫻熟,持久、柔和、有力。

3 治療結果

3.1療效評判 根據Nagashimam提出療效評定標準:癥狀、體征全消失為“優”;主要癥狀、體征消失為“良”;癥狀、體征均未消失或加重為“差”。其中,主要癥狀為眩暈,體征為旋頸試驗陽性,余為伴隨癥狀。

3.2手法治療效果56例患者按照規定治療3個療程后結果發現:治療后的優良率達85.72%。說明推拿對治療頸性眩暈有明顯效果。(表1)

3.3椎動脈MRA的治療結果

3.3.1椎動脈的內徑:治療前后同側椎動脈內徑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側椎動脈,內徑也無無顯著性差異(P>0.05)。(表2)

3.3.2椎動脈的形態:56例患者雙側椎動脈MRA顯示正常,平直、無壓迫18例,雙側椎動脈有一側出現局限性狹窄、扭曲或迂曲、受壓、纖細38例,異常率為67.86%。治療后的椎動脈MRA形態觀察發現46例患者椎動脈形態正常,平直、無壓迫,10例無明顯改變,異常率21.74%,治療前后椎動脈形態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表3)。

3 討論

頸性眩暈是以椎動脈的顱外段受頸部病變的影響導致椎動脈的血流障礙引起的眩暈綜合征,推拿手法作為重要的保守療法,治療頸性眩暈療效肯定,已經被廣大醫患認可,本組手法治療后優良率達85.72%,也證實其治療特異性。傳統認為推拿手法治療頸性眩暈,是通過解除局部肌肉痙攣、改善周圍血液循環而達到治療目的。臨床上缺乏對頸性眩暈患者客觀量化的研究。本研究首次運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術,通過一指禪及點壓按揉和拔伸相結合的推拿治療手法,對治療前后椎動脈內徑測定和形態的觀察,為推拿手法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本研究推拿手法治療3個療程后,56例患者有85.72%癥狀明顯改善,而手法治療前后同側椎動脈內徑和左右側內徑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篇5

關鍵詞 頸椎病 穴位注射 針灸治療 推拿治療

近3年來,筆者采用穴位注射配合針灸推拿療法治療該病,療效顯著,現介紹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選擇本院門診及住院患者1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病例選擇標準,采用隨機、單盲、陽性對照的方法分為兩組,即治療組和對照組各70例。兩組年齡、性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組70例,男42例,女28例;年齡32~73歲;病程1個月~8年余。長期低頭工作者47例次,著涼后發病者20例次,勞累后發病者8例次,突然發病者52例次,緩慢發病者12例次;既往有頸部外傷史者3例次,伴咽部感染者5例次。

對照組共70例,男38例,女32例;年齡26~72歲;病程1個月~6年。其中長期低頭工作者21例次,著涼后發病者9例次,勞累后發病的5例次,突然發病者22例次,緩慢發病者10例次,頸部有外傷史者l例次,伴咽部感染者3例次。

診斷標準:參照上海市新世紀課程教材《康復醫學》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1]執行。①體征:頸項僵硬,活動受限,以后延及患側受限明顯;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壓頂試驗陽性,受累神經根支配區皮膚感覺減退,部分病人可見肌萎縮,手握力下降等。②X線檢查:頸椎X線側位片顯示頸椎生理前凸減小或消失或反張,椎間隙變窄,椎體骨質增生,項韌帶鈣化;斜位片可見鉤突關節增生,過伸過屈位可見頸椎排列不穩。符合以上診斷標準即可診斷為神經根型頸椎病。

治療組:①穴位注射:穴位,頸夾脊(雙)2~4點。藥物:復方當歸注射液2ml(1g/ml)。操作方法:囑患者選擇舒服的,讓患者放松情緒,及肌肉,操作者選擇首先對患者的局部穴位進行消毒,然后選擇合適的注射器取藥進行穴位注射。注射時手法要熟練,動作要迅速準確。選擇適宜的注射速度,患者起兵較急者,選擇注射速度可較快,患者體弱,病情緩慢者,可緩緩注入。根據患者的病情斟酌選擇。1次/日,2ml/穴,6~10次為1個療程。反應強烈者,可隔2~3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每個療程間可休息3~5日。②針灸治療:根據X線片或CT提示的病變部位及癥狀,取雙側風池、天柱、頸部夾脊穴、曲池、外關、合谷、頸井、肩髃、后溪?;颊哒?,保持頸部舒適及松弛。腧穴部位常規消毒后,用30號15寸毫針,夾脊穴直刺1寸,風池向對側目內眥方向刺1~15寸,天柱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內上方深刺,以免傷及延髓,曲池、外關、合谷、肩髃、后溪直刺15寸。如兼有風寒濕型加合谷、列缺,兼有氣滯血瘀加血海、膈俞,兼有痰濕阻絡加豐隆,兼有氣血不足加足之里、三陰交,手法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并加電,電針儀均選用G8605-1型,強度以能引起明顯肌肉收縮而患者無明顯不適(能忍受)的中等強度為宜,頻率以110-250Hz,波形選用疏密波,病變部位接正極,出針后對患者施用推拿療法。③推拿治療[2,3]:囑患者取坐位,讓患者放松肌肉,操作者利于患者的身后,從患者健側開始,開始時手法可較輕柔,然后逐漸過渡,輕輕按摩患者的斜方肌,慢慢向中上部位移動,動作輕柔過度,持續約1~2分鐘,然后按摩相應穴位,以指揉法施于風池、肩井、阿是諸穴,每穴約1分鐘,輕輕揉捏,并適當配合頸部屈伸,進行被動運動。從健側慢慢移向患側,仍用滾法,重復上述動作,約5分鐘左右。最后選擇患者的壓痛點做按摩,在上述操作基礎上第一加定點按壓旋頸法,即一手以拇指指腹固定按壓在頸椎棘旁壓痛點;另一手屈肘以肘窩夾住患者下頜作輕輕上提再緩緩旋動頸椎l~2次。第二加頸部端提牽伸法,醫生以雙手緊挾患者雙側下頜作緩慢向上的端提牽伸動作3~5次。第三加根據脊神經所分布的患肢區域作上肢推拿治療。

對照組:采用常規針灸推拿治療方法。

療效判斷標準:參考《新世紀課程教材康復醫學》。

結 果

兩組療效比較治療組痊愈52例,對照組痊愈39例。兩組資料經統計學處理,治愈率比較,治療組7428%,對照組5571%,P<005,差異有非常顯著性,總有效率比較,治療組9685%,對照組9127%,P>005,差異無顯著性,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兩組治愈患者療程比較和兩組3個療程內治愈例數構成比經統計學分析P<005,說明治療組能減少治療次數,縮短治療時間,提高療效。

討 論

頸椎病屬于祖國醫學的“項痹”。治療效果表明穴位注射、針灸推拿治療可緩解病變局部的肌肉緊張,改善循環障礙,從而使癥狀減輕。治療原理是因為夾脊穴位于頸椎各椎體棘突旁開05寸,左右對稱。穴位注射夾脊穴,直接將藥物作用于相應節段脊神經,從而使神經釋放一定的化學遞質,以阻斷神經纖維的傳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加神經組織對氧的利用和缺氧的耐受性,從而在化學遞質作用下起到鎮痛作用。穴位注射既達到了針刺樣治療作用,又使所注射藥物通過對周圍組織產生壓力,達到加強針刺治療作用且穴位注射的藥物循經擴散,使藥物直達患處,最大限度地發揮藥物效應。骨肽對周圍神經有營養作用,可以促進再生能力。復方丹參注射液安全有效,副作用小,可通血脈、通經絡、有活血化瘀之功能,直達病所,故通過以上方法能解除頸肌緊張、調節神經、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治療本病的目的。本研究通過穴位注射加針刺、推拿治療同單純穴位注射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相比較,可以發現:穴位注射加針刺、推拿可以明顯改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血流量、血流速度,接近于正常水平,其療效明顯優于單純穴位注射。

參考文獻

1 上海市新世紀課程教材.康復醫學.

篇6

1、護理專業,屬于臨床醫學院;

2、中醫學專業,屬于臨床醫學院;

3、針灸推拿專業,屬于針灸推拿學院;

4、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屬于針灸推拿學院;

5、中藥專業,屬于藥學院;

6、中藥制藥技術專業,屬于藥學院;

篇7

按摩推拿術,是祖國醫學之瑰寶。近代各家醫籍中“按摩”和“推拿”名詞時有互換,醫療機構和商業機構的用名也?;煜罕姵CH?。

手法醫學在明代以前的醫籍中的稱謂是“按摩”(《素問?血氣形志篇勢),“按摩”是兩個手法的合稱―――按法和摩法?!端鲉?離合真邪論》中說:“按而止之”;《至真要大論》中說:“摩之浴之”。周于蕃說:“按而留之者,以按之不動也。‘按’字從手從安,以手探穴而安于其上也。”又說:“按而留之,摩而去之”,所以按、摩兩法代表一動一靜兩種治療手法,也代表著陰陽,是手法醫學的總稱。手法醫學的稱謂在明代以后發生了變化,“推拿”一詞首見于明代張介賓的《類經》注釋和龔云林的《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該書也稱《小兒推拿秘旨》?!巴颇谩币辉~也是借用這一學科的兩個手法―――推法和拿法而定的?!夺t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說:“推者謂之以手推還歸處,拿者兩手或一手捏定患處,酌其輕重,緩緩焉以復其位也”。周于蕃說:“推則行之”,“拿則持之”,可見“推拿”同樣也代表著一動一靜的兩種治療手法,是手法醫學的總稱。

清朝以后“按摩”與“推拿”在醫籍中的出現開始混淆,并且出觀了地域不同稱謂不同的現象,如南方稱推拿,北方叫按摩。1977年“推拿”一詞成為國家對手法醫學和手法臨床分科的正式命名,中醫院設有推拿科,中醫學院開設推拿系或針灸推拿系。1993年7月1日國家衛生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把按摩推拿術正式定名為按摩推拿學簡稱推拿學(代碼為360?1051),“推拿”的最高學術組織是“中華中醫藥學會推拿學會”。20世紀90年代后,商業服務性“保健按摩”逐漸興起,1999年8月26日,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把用于商業行為的手法操作當作一種勞動技能命名為“保健按摩”,簡稱按摩,操作者被稱為保健按摩師,由勞動行政部門考核后頒發相應的資質證書,國家保健按摩師職業標準的頒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將按摩師法制化規范化?!鞍茨Α钡膶I學術及管理機構是國家社會勞動保障部所屬的“全國保健按摩專業委員會”。

“按摩”與“推拿”,在上世紀90年代前,是同屬于醫學范疇內的不同稱謂的同一個治療方法,隨著歷史年代的變更,其含義才有了不同。但可以預見“按摩”與“推拿”均會為人類的健康做出巨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中醫藥 英語著作

    幾千年來,中醫藥學作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瑰寶之一,不但對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直到今天仍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視,對國際醫藥學產生越來深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注意到中醫藥的療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信任中醫藥。這為中醫藥的發展、增強其國際文化地位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和潛力。

    從2001 年以來,在積極推動英語等外語對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進行教學的思想指導下,全國很多中醫藥院校都開展了相關的研究和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為了迎接現今時代所賦予的挑戰,中醫藥專業的雙語教學無疑勢在必行。[1]但有研究顯示由于中醫藥的特殊性,其雙語教學也存在一些問題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關著作的缺乏不容忽視。[2]因此本文通過闡述國內相關著作發展情況,從而探討其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縱觀近20 年國內中醫藥英語翻譯著作的發展狀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國內中醫藥相關英文著作

    1.叢書系列

    1990 年張恩勤主編,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英漢對照新編實用中醫文庫》。其中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上、下冊)、《中醫診斷學》、《中醫臨床各科》(上、下冊)、《中藥學》、《方劑學》、《中醫養生康復學》、《中國針灸》、《中國推拿》、《中國藥膳》、《中國氣功》、《中國名貴藥材》、《中國名優中成藥》,該套叢書在國內尚屬首部。之后1991~1994 年間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編了一套《英漢實用中醫藥大全》,其中包括《中醫學基礎》、《中藥學》、《方劑學》、《單驗方》、《常用中成藥》、《針灸治療學》、《推拿治療學》、《醫學氣功》、《自我保健》、《內科學》、《外科學》、《婦科學》、《兒科學》、《骨傷科學》、《直腸病學》、《皮膚病學》、《眼科學》、《耳鼻喉科學》、《急癥學》、《護理》、《臨床會話》等。2002 年左言富任總主編、朱忠寶等總編譯,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漢對照)新編實用中醫文庫》,該套從書包括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眼科學》、《中醫耳鼻喉科學》、《中國針灸》、《中國推拿》、《中醫養生康復學》等14 個分冊。2001~2006 年間劉公望主編,華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圖書《針灸基礎學》、《針灸臨床學》、《方劑學基礎》、《中藥學》、《方劑學發揮》等,同時劉公望于1994 年和2007 年主編了《針灸學基礎篇》和《中醫臨床基礎速覽(傷寒、金匱、溫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出版。

    2.教 材

    1998~2000 年間北京中醫藥大學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編譯了高等中醫藥院校英漢對照教材,并由學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醫藥院校英漢對照中醫本科系列教材”《中藥學》、《方劑學》、《針灸學》、《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基礎理論》等系列叢書。在2007 年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來華留學生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漢英雙語教材編審會指導下,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漢英雙語教材,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針灸學》、《推拿學》、《中醫養生學》、《醫學基礎知識導讀》。

    3.單個著作

    (1)英文

    1)中醫基礎理論

    2003 年劉干中、徐秋萍、王臺主編《中藥基礎知識》(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醫臨床

    1998 年徐象才主編,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書籍《諸病中醫中藥外治大全》。2007 年李經緯主編的《中國傳統健身養生圖說》(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 年謝竹藩編著了《英文中醫名詞術語標準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針灸推拿

    1981 年Chen Chiu Hseuh 編著《Acupuncture: A ComprehensiveText》。1999 年程莘農主編,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書籍《中國針灸學》。2002 年金義成、彭堅所著《中國推拿學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 年李鼎原著,上海中醫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編譯《針灸學釋難》由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出版。

    (2)漢英或英漢

    1)中醫基礎理論

    1990 年陳慰中著,俞昌正譯《西方的中醫五行學說(英漢對照)》由學苑出版社出版。2007 年馬偉光、和麗生主編《英漢雙解簡明中醫基礎理論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醫臨床

    3)中藥學

    2006 年蘇子仁、賴小平主編《漢英·英漢中草藥化學成分詞匯》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

    4)針灸推拿

    4.工具書

    二、討 論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醫藥英文著作中,叢書系列大致可分為四套,主要為漢英或者英漢雙解形式編寫。教材主要有兩部,基本包括中醫藥主要科目知識,一部全英文,一部漢英雙解。而個人著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較少;中醫基礎理論兩部,中醫臨床三部,針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漢英或者英漢形式出版;中醫基礎理論兩部,中醫臨床各科及詞匯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針灸推拿學的著作編寫,共有二十八部,中藥學僅一部。工具書包括有十六部,均為漢英形式。

    1.目前國內中醫藥英文著作以及普及存在的問題

    (1)專業英語教材:專門針對中醫藥院校學生學習的中醫藥專業英文雙語教材還呈現一個短缺狀況,尚需進一步編輯完善。

    (2)專業英語人才培養:還缺乏一支數量充足,既掌握中醫藥專業技術,又精通中醫專業英語的外向型中醫藥人才隊伍在醫療實踐中大力宣傳中醫藥,使中醫藥難以進入國際醫藥主流市場,在國外醫療體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際認同。

    (3)全英文著作:中醫藥英文著作目前主要還是針對國內相關從事中醫藥人士的學習,因此編寫形式以漢英或英漢雙解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編寫的著作相對較少;中醫藥知識全面傳播還尚存缺限。

    (4)中藥學以及其他中醫藥經典醫籍:由于國際社會對于針灸推拿已經比較認同,但對中藥學和一些中醫經典醫籍,如《金匱要略》等的英文著作編寫較少,相對限制了有關理論的交流和傳播。

    2.解決之道

篇9

關鍵詞: 《推拿與保健》 實訓教學 教學改革

《推拿與保健》課程是高職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是一門操作性及實用性很強的課程。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所開設的推拿課程與中醫學院所開設的課程不同的是,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的推拿課程主要針對的是運動人群,希望通過推拿的手法操作增強人們的肌肉力量,增強關節的靈活性和韌帶的柔韌性,提高運動能力,預防傷病,消除疲勞,恢復體力。

推拿是一門動手能力強、實踐操作要求高的課程,要求加強學生的實踐環節,使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專項訓練,形成解決問題和難題的正確意識,從而習慣性地從多方位思考,深入分析問題的原因,系統地策劃解決方案,并且有效地組織解決問題的行動。為使學生全面、扎實地掌握推拿學的知識,培養較強的實踐能力,提高個人手法的技能水平,體現以就業為導向的原則,我們對推拿實訓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與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達到順應市場需求的目的。

1.優化課程內容,突出運動特色

目前國內醫學高等院校中開設的《推拿學》課程,主要教學內容以內科、骨傷科、兒科推拿為主。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是為運動人群服務,針對運動過程中易受傷的部位,以及易發生的運動傷病而開設的,便于掌握的推拿手法課程,在高職教學中得以實踐應用。

本課程教學內容具有“實用性”、“易用性”等特點,主要包括理論模塊和技能模塊兩大內容。理論模塊包括:推拿學發展簡史、推拿基礎知識、局部人體解剖學、常用腧穴學、推拿手法、骨傷科病癥、常見訓練損傷、推拿練功等;技能模塊包括:運動訓練傷病常用推拿手法、強筋健體功法等內容。

2.增加實訓教學時數,完善教學方案

《推拿與保健》的實訓課程能夠幫助學生深入領會和掌握推拿手法的精髓,為實踐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傳統教學方案中,實訓教學環節存在課時不足與課時分配不合理等問題,推拿手法實訓課程課時不足,不能夠滿足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開展手法練習的要求。為提高教學質量,增加實訓課程學時,每個星期保證一至兩次實訓課程,理論學習與實踐練習相結合,便于學生記憶推拿手法。對于是否有必要適當增加該門課程的總課時數,仍有待進一步的調查研究與實踐探索。

3.開放實訓室,提供課余跟蹤輔導

推拿學操作技能需要長時間反復練習,才能達到運用自如的水平,但本課程教學時數比較有限,可通過開放實訓室并安排專業課教師跟蹤輔導,使學生在課余時間利用實訓室設備自主學習,勤動手、多操作,在操作過程中相互交流比較,達到熟練操作的目的。開展實踐教學要有必要的教學資源和教學場地,通過開放實訓基地,保證實踐教學,保證學生課余練習手法和操作技能;開放多媒體教室,組織播放手法教學錄像,加深學生對手法形態的理解和動態的印象,自我糾正手法錯誤或偏差;開放功法練功房及練功器械供學生做體能鍛煉,提高學生的體能素質。

4.豐富實訓手段,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推拿手法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頻繁刻苦的訓練才能夠逐步達到的,這個過程既是艱苦的,又是枯燥的。在實訓課程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對于推拿手法的練習熱情與強度會隨著練習時間的增加而衰減。為提高學生參與推拿手法訓練的熱情,我嘗試采用豐富的實訓手段,從多個角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社會實踐是大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把社會實踐活動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利用星期天組織學生到運動會所、社區,利用暑假組織學生社會實踐小分隊深入農村等進行義務保健推拿,這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機會,使學生進一步熟悉社會。在義務放松推拿的活動中,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使其學到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樹立責任感和探索精神。

除了社會實踐外,我校舉辦學生“推拿實踐技能大賽”、“推拿手法展示周”活動,聘請幾位著名的推拿老專家為學生進行講座,宣講推拿手法訓練的重要性,開展推拿手法演示等,極大地激發了學生進行推拿手法訓練的激情與熱情,強化了推拿實訓效果。

5.建立評價體系,改革實訓考核方法

為促使學生更好地開展推拿手法實訓,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推拿實訓課程評價體系。本課程評價體系包括推拿手法操作評價部分和運動推拿手法運用能力評價部分。考核內容均由學生以抽簽的方式決定。前者評價時根據抽簽內容,即某三種推拿手法進行手法演示,綜合評價學生對推拿手法掌握的優劣。后者評價時根據抽簽內容,即某種常見運動傷病,學生自我選擇和組合推拿手法進行常規性治療。教師根據其手法選擇和組合的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在教學實踐中,建立推拿手法學實訓課程評價體系,既能夠督促學生認真練習手法,又能夠幫助學生找到自身手法操作中存在的問題,達到精益求精的實訓目的。

以上對策的實施,不僅為加強針灸推拿操作技能實訓教學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內在條件,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推拿技能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牢固掌握了基本理論的同時,熟練掌握了操作技能,培養了復合型、應用型人才,順應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遵循了以就業為導向,為畢業生提供廣闊就業空間的教育原則。

參考文獻:

[1]張欣等.國家精品課程《推拿手法學》實訓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3(28):45-46.

篇10

關鍵詞:《推拿學》;課程改革;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4-0308-02

推拿是利用手、身體其他部位或借助器械作用于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通過不同的手法作用,以調節機體的生理、病理狀況,從而達到保健、治療效果的方法[1]。推拿療法沒有藥物治療的毒副作用,也沒有針灸對皮膚及表皮組織的損傷作用,對許多疾病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療效。加上手法簡單易學,深受學校廣大師生的喜愛?!锻颇脤W》屬于體育保健康復方向選修課程。課程的重點在推拿手法的實踐性教學,通過《推拿學》課程學習,要求學生能了解推拿對人體的生理作用和推拿時的注意事項,掌握推拿按摩的基本手法和穴位按摩,以及在體育運動、養生保健和治療運動損傷中的作用。自2005年開設《推拿學》課程以來,我院積極推進課程的改革,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聯合社會力量舉辦保健按摩師職業技能培訓活動,同時開展社會服務,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成果和社會聲譽。本文擬對《推拿學》課程的改革進行探討,以供同行參考。

一、聯合社會力量進行保健按摩師職業技能培訓

2006年,在學校支持下,我院正式與云南省康健保健按摩師培訓站簽定協議,成立云南農業大學分站,可面向社會舉辦初、中級保健師職業技能培訓。至今,云南農業大學分站已為社會培養該類人才約180人。職業技能培訓是《推拿學》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學生學習的再繼續。從此,我院體育教育和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在校期間便可取得按摩初、中級職業資格證書,具有合法的按摩師職業資格。為學生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在競爭中占得先機。爭取社會力量,聯合舉辦保健師職業技能培訓的動機主要分為以下幾種原因。

1.當前體育專業學生就業形式嚴峻。學生在校期間便已感受到巨大的就業壓力,迫切希望學習有用的職業技能,以增加就業機會。

2.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身體健康的關注度日益提高。推拿由于其獨特的功效和應用時的舒適感,使社會掀起了一股推拿按摩熱潮。

3.擴大學院影響力的需要。通過社會招生,可以起到良好的宣傳作用,使更多的人能夠了解我院的辦學,擴大社會影響力。

4.通過培訓活動,可以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按摩技能。

二、挖掘課程的道德教育功能

學習推拿可以為家人、親朋和同學服務,也可以為父母盡點孝心。我院在開展推拿學課程宣傳及社會服務活動時,不失時機的向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希望學生多想想父母撫養子女成人的艱辛,為子女能夠成才所付出的努力,再苦再累也毫無怨言,可是對此我們作了什么?我們是否有嘗試著去理解他們?理解他們歷盡的滄桑、飽含的深情?作為學生,我們能做什么?通過問題,鼓勵學生學習一些簡單的推拿手法,放假后能回家為父母盡點孝心。品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體育專業的部分學生回家后主動要求給父母作推拿,父母深感寬慰,覺得子女終于懂事了,長大成人了。從父母喜悅的眼神中,學生體會到了責任,在迷失中找到了前進的方向。同時“孝心”的宣傳,也使學生在推拿學習過程中更加投入,更加愿意參加社會實踐。

三、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

(一)調整教學內容

以往體育專業的《推拿學》教學內容,主要依托于《體育保健學》中的按摩章節,內容較少,主要介紹按摩對人體的生理作用,常用的二十種按摩手法,按摩的應用和一些常用的穴位,整個教學過程大約占12學時。我院在獨立開設《推拿學》課程,并取得初、中級保健師職業技能培訓資格后,相繼對原有的教學內容作了調整?,F課程內容主要是:基本手法的動作構成和操作要領、運動按摩、保健按摩、治療按摩。手法主要按照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選修課課程的性質和任務不變,教學以教授實用技術為主,主要是為普及推拿知識和擴大影響。鼓勵學生學完繼續參加提高班學習,爭取獲得中級按摩師職業資格。提高班學習要求結合云南省教學實際,按照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出版的保健按摩師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規定的教學內容進行。

(二)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推拿學》課程的重點在推拿手法的實踐性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因此實踐教學是學習推拿的主要方法,實踐教學貫穿整個課程教學過程的始終。利用在校資源開展各種形式的實踐教學活動,以鞏固、提高《推拿學》課程的教學效果。

1.加強多媒體教學。將學生分組后,要求學生邊看多媒體邊練習,操作過程要求認真體會手感,注意被按摩者的舒適感。教師在課堂上要作好總結、講解及示范工作,指出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的不足或錯誤之處。學生在不斷的感受、糾正中得到提高。多媒體教學比較直觀,不乏味,教師有了更多時間來逐個指點學生,糾正錯誤,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體育保健室實習。體育保健室在實驗室的基礎上建立,主要是進行常見運動損傷的治療。安排學生在體育保健室實習的目的主要是實踐傷科推拿手法,能有針對性的選擇推拿手法,進行常見運動損傷部位的推拿,達到治愈傷病的目的,為將來成為合格體育教師或體育鍛煉指導員打下良好的基礎。

3.開展社會服務。由于推拿不受環境條件限制,操作簡便,適應癥廣,療效顯著且無副作用,故深受人們喜愛。人們都愿意接受推拿作為保健祛病的手段。因此推拿是開展社會服務的良好載體。我院在開展推拿教學以來,一直重視發揮推拿的社會服務功能,多次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在校園內為辛勤工作的老師們作服務,放松頭部、肩頸部及腰部等部位的疲勞;為周圍的老人作保健按摩。活動影響巨大,得到學院領導的鼓勵,受到學校老師及周圍社區老人的一致好評。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也得到了鍛煉。

4.加強運動按摩實踐。運用按摩是可以在比賽前、中、后進行,起到有效的調節運動員生理機能,消除疲勞、改善運動能力和預防運動損傷等作用,在體育實踐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在每年的校運會期間,學院均組織了學生參加為運動員推拿的志愿者活動。通過實踐,學生進一步熟練掌握了的按摩的基本技巧,熟悉了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實施按摩的手法和步驟、動作要領及操作時間,能為以后的體育實踐服務。

四、嚴格考核

考核分兩部分,實驗考核和筆試。實驗考核占課程成績的80%。實驗考核分為基本手法和手法應用兩部分,學生隨機抽題,并當場操作抽到的手法,依操作手法的準確性評分,以百分制計算。手法應用考核要求學生隨機抽取身體的某個部位進行按摩,手法自行選擇,以一定的順序進行,同時對正在操作的各種按摩手法的特點邊講解邊操作。

五、結束語

面隊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真正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體育專業人才的問題,我院在教學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創新?!锻颇脤W》的課程改革是一種嘗試,但這種嘗試已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課程的教學將不再只是在課堂內完成,選修課的結束并不代表學生推拿學習的結束。真正做到轉變教學觀念,深化教學改革,努力探索教學的新途徑,才能擔負起培養學生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