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活動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2 00:38: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校園文化活動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校園活動順利開展的保障機制
開展大學生校園活動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一項重要使命,因而,同樣需要各高校提高認識,建立一定的保障機制,以便從組織領導、規章制度、物質保證等各個方面相互協調、密切配合,確保各項活動實現預期的目標,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第一,加強領導,從組織上予以保障。加強校園文化活動的關鍵在于領導,只有加強領導,才能使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更加科學、規范,要著眼于青年學生的現實需要,著眼于青年學生的成長成才的人格培育過程,引導其進行學術活動、文娛活動、社會實踐等全方位的自我教育活動,對不同的學科專業,分別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符合學生實際的切實可行的方案,明確活動的目標、基本要求、實施途徑和應采取的主要措施等。精心組織,互相協調,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確?;顒尤〉脤嵭А5诙?,提供必要的條件,從物質上予以保障。使各項活動順利開展,落到實處,達到預期目標,一定要保證必要的經費投入和師資方面的指導。第三,建立激勵機制,從政策上予以保障。必須建立一定的激勵機制,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勇于社會實踐,加強自身修養,不斷提高文化素質,努力使自己成為基礎扎實、知識面寬、素質高、具有創造能力的人。
二、高等院校校園活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校園活動前期規劃工作欠缺高等院校在校園活動的前期存在著定位不明確,因為“開展活動”而“開展活動”,沒有深入理解校園活動的內涵,使得開展的校園活動盲目而空洞,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同時,校園活動的開展缺乏連貫性,沒有形成校園文化氛圍,失去了校園活動開展的本來意義。
(二)校園活動管理水平與素質不高目前,大部分院校均制定了校園活動管理制度,但很多制度流于形式,缺乏針對性、創新性,在實踐中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貫徹和執行。部分學生社團由于成立倉促,加上自身管理制度建設沒有跟上,存在著組織結構不健全,內部分工不明確,活動開展無計劃等問題,直接影響了校園活動正常開展。
(三)校園活動資金與精力投入不足部分院校對校園活動重視不夠,沒有專門的活動經費和活動場所,一些活動經費主要來源于收取社團成員會費和企業贊助。校園活動的場地、設施不健全,導致很多校園活動“曇花一現”。為此,不少院校的社團舉辦活動都是以“游擊隊”的形式進行,至于社團的辦公場所更是無從談起。
(四)校園活動理念落后,形式單一目前,各院校學生社團加入的門檻普遍較低,學生只要辦理一些簡單手續即可成為會員,離開社團更是隨心所欲。加之社團干部的更迭比較頻繁,致使校園活動的計劃、安排等缺乏連續性,不利于社團建設的良性發展;在活動策劃方面不周密,形式過于簡單,缺乏品牌與特色;組織實施活動隨意性強,沒有規劃與設計,缺乏連貫性和深度,缺乏創新,一些校園活動內容一直在低水平上重復。
篇2
關鍵詞:校園活動 文化 大學精神 呈現
大學校園文化需要漫長歲月的沉淀,如何在校園活動中倡導高尚文化,凸現青年學生活動過程中深厚的人文意蘊,這對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藝術品味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困惑:何以難于呈現?
令人困惑的是,作為知性精神產生和人文匯聚的大學,其校園文化活動緣何卻常常被人認為缺少“文化”內涵呢?究其原因,主要的問題來源于:(一)大眾文化在中國的興起與流行,在當前的政治、社會和生活環境中,大眾文化與主導文化出現背離和疏遠的現象,對青年教育造成一定的消解作用,使青年主體意識越趨于忽視對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等傳統價值觀的認同;(二)長期存在于中國近現代歷史中的崇尚深度和苦難的審美經驗,正被感性的、表面化的、零散化的感知方式替代,因此青年對活動內涵的追求越來越趨向于感官的刺激和膚淺的理解;(三)后現代文化理論的流行,使社會俗文化、大眾文化更加地流行和暢通,表現得更奇異、新奇和更吸引人,使青年心理更樂于接受;
(四)高雅文化的演繹需要更高難度和專業的要求,這種要求不僅體現在技巧上,也體現在對內涵的深度挖掘上。
二、內涵:呈現求真至善的大學精神
大學精神是科學精神與人文內涵的合理融合,是當代大學“求真至善”的靈魂所在。但一所大學的精神內核不能只靠嚴密的規章和刻板的條文來詮釋,而應以蓬勃向上的校園活動為其外在的推動力。概括起來,校園活動要注重呈現的大學內涵包括三方面。
第一,呈現崇高的教育理想。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主席雅克?德洛爾曾說:“教育是必要的烏托邦?!敝灰闹杏幸粋€教育烏托邦,校園活動就不會讓資源缺乏、奔波勞累等現實利益擾亂我們價值判斷的原則。就不會把教育的“工具價值”當成校園文化活動的“本體價值”。而校園文化活動的最終指向將是為青年學生的精神成人提供生存沃土,并為其一生稟賦養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呈現探索真理和關注生命意蘊的終極關懷。陳寅恪先生在1929年所作王國維紀念碑銘中就提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對今天的一些大學來說這種精神資源仍然缺少。偉大的思想均來源于對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校園文化活動中心靈與心靈的交流和對話,無疑有助于養成學生獨立創新的精神:而學生在校園活動中合理的競賽和適當挫敗體會,將對其克服思維障礙和行為惰性也是作用甚大。同時,校園文化活動不僅要使學生能超越物質,充滿理想、追求真理,而且要使他們能夠成為社會的良心。
第三,呈現活動組織者的精神稟賦。在校園活動過程中。組織策劃者本身作為活動的一部分,其行為舉止、外在衣著、交往談吐就是其內在素養的自然流露,這對活動的開展和成效有重要的影響。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以不同的方式經常進行接觸,如何在這一過程中體現民主氛圍和尊重主體意識的發覺,是“身教”得于順利進行的前提。成功的教與學是心靈與心靈的交匯、靈魂與靈魂的告白,是生命節律的振動。
三、方式:立足審美旨趣的活動策劃
人的成長受制于個人和環境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但是豐富的、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對學生人文素養、精神情操和才藝擅長影響巨大。這種影響來自于校園活動的一種倡導,來源于校園時空中的文化因素。這種因素的呈現主要依托于“知識型”文化活動、“競技型”文化活動和“藝術型”文化活動來承載。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校園活動通過知識講座、征文比賽、讀書活動等“知識型”文化活動營造濃郁的書香校園,不僅使全校學生向往閱讀,樂于閱讀,享受閱讀,更讓人在閱讀中拓展胸襟,培育高尚的道德審美情操,追求崇高的精神理想。
篇3
1.特征
(1)隱性思想政治在教育中具有滲透性。這種滲透性不同于其他學科,其他學科普遍具有獨立的課程內容;而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與高校的校園文化活動相結合,通過長期的文化氛圍熏陶,來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2)隱性思想政治在教育中具有自我性。這種教育方式使得傳統的教育被動型向學習的主動性轉變。大學生在校園文化活動的參與中都是抱著主動的心態,沒有受到教育思想的束縛,學生可以在更好的文化氛圍中主動學習知 識[1]。
(3)隱性思想政治在教育中具有潛在性。潛在性是隱性思想政治的最顯著特征,它不是采用傳統的說教方式讓學生學習思想政治文化,而是通過將思想文化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促使學生在生活當中體驗思想政治文化。這種教育方式是無聲的傳播,學生不會對學習思想政治知識產生抵觸情緒,可對學生的長遠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2.優勢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表現為能夠滿足大學生的知識文化基本訴求。大學生的課余時間比較充裕,因此,長期的課余活動使得他們對高中時的被動式教育產生厭煩情緒。校園文化活動能夠豐富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吸引大學生的目光,良好的校園文化活動能夠將教育思想傳入學生的頭腦中,讓學生于潛移默化中提高分析能力,讓學生能夠在健康成長的過程中對思想政治知識有更好的理解,從而以積極的心態接受它[2]。
二、將高校校園文化作為政治教育素材的重要性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也在發生巨大變化,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轉型已是必然發展趨勢,傳統的說教式教學方式枯燥乏味、缺乏生動性,很難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三觀”的形成起到積極的影響作用,而校園文化活動能喚醒大學生對學習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校園活動當中,可以讓學生于潛移默化中接受良好的教育,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補充學生思想政治文化知識的不足。
三、挖掘校園文化中隱性思想政治素材的措施
1.開發校園文化活動中的隱性資源
高校各院的領導一定要重視校園活動的策劃,提高校園活動策劃的質量,充分開發校園文化活動中的隱性資源。校園文化活動的形式應多種多樣,只有不斷創新文化活動形式才能滿足大學生對活動的要求,提高學生在文化活動中的主動參與性和積極性。
2.完善我國高校隱性資源教育
校園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不同的活動形式能夠反映不同的思想政治文化,因此,要掌握校園活動的特點,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活動當中,進而達到于潛移默化中傳播知識的目的。根據校園文化活動具有實踐性的特點,讓學生親自操作,獨自總結出所學知識的特點,實現學生自我教育和服務的管理功能。校園文化活動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因此,在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應將社會信息與文化不斷融合,以發散式的傳播方式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既能在愉快的文化活動中享受生活樂趣,又能不斷吸收和掌握思想政治文化知識,如此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和學習的主動性,在活動中發現知識、運用知識,實現政治教育的穩健開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國在教育體制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高校要充分利用高校文化開展校園活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積極開發并策劃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以此來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