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設計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9 08:11: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提問設計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問題 問題類別 問題設計
問題自身特征是影響提問效果的一個關鍵因素。所以,在問題設置中,教師需要對問題的相關特征及內在因素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把握。問題即疑難,就是一個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直接加以處理并因而感到疑難的情境。按照認知心理學的理解,問題就是指在給定的信息和目標狀態之間存在一些障礙必須得以克服的情境。問題一般都包含三種成分:1.目標,指對有關問題的答案或目標狀態等結果狀態的描述;2.給定信息,指有關問題起始階段的相關信息和狀態的一系列描述;3.障礙,指阻擾問題解決達到目標狀態的種種因素。問題實際上就是在給定信息與目標之間有某些障礙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一、問題的分類
Bloom的分類法
問題的分類方法有若干種,各有其特點,其中最廣為采用的是Bloom(1956,1984)在《教育目標分類學―認知領域》中創立的分類法。后來,語言學家們對這一分類法作了一些修改,使其更為簡明,更加適合閱讀教學。這兩種分類法的共同之處是在認知領域的范圍內,對所有的提問按難易程度分為若干等級,由上而下,逐漸加難。
記憶(memory)
轉化(translation)
解釋(interpretation)
應用(application)
分析(analysis)
綜合(synthesis)
評價(evaluation)
如圖所示,這種分類法把所有的提問分為七大類,從最簡單的一級(記憶類)逐漸上升到最復雜的一級(評價類)。需要指出的是,在這種分類法中,由于各層次的提問有一定的交叉重疊現象,因而不同的教師可能會把同一提問歸于不同的類別中。另外,盡管是按認知的難易程度分類,但并非說在較低層次中沒有難以回答的問題,在較高層次中就沒有較易回答的問題。這取決于文章的具體內容和學生實際掌握知識的情況。下面我們將逐一對各類提問作進一步說明。
(1)記憶類提問(Memory Questions)
記憶類提問要求學生通過機械記憶,或有選擇地記憶文章中所涵蓋的內容、陳述的事實,以及相關的細節。如事件及相關情節、人物、場景、因果關系和主題思想等。回答此類問題時,學生可以直接從文章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其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明白在這篇文章中講述了什么內容,為更深層次的理解奠定基礎。如:What happened in the article?
對于記憶類問題,教師根據不同體裁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提問思路。一般來說,故事性的文章通常用“When?Where?Who?What happened?Why and how?”等問題串聯整篇文章,其間穿插其他提問,著重人物描寫的文章可以圍繞人物提問,如:“the most unforgettable character l’ve met”中可提問what are the charecteristics of the hero?Why do you think he is open-minded/ shy/passionate,etc.?議論文則應圍繞作者觀點、論據等提問,可提到what is the author’s argument?What has made him think so?How does he argue?等。
對于記憶類的問題,教師可根據文章的類型及特點來采用背誦、描寫、定義、列表、配對、判斷等。
(2)轉化類提問(Translation Questions)
此類提問與記憶類提問一樣,唯一不同之處在于對學生的要求不同。即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回憶所讀文章的內容,表述原文的思想。這樣一方面可以檢驗學生對原文的熟悉、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如:
Would you tell us in your own words what happened in the story?
Could you paraphrase this sentence?
(3)理解類提問(Interpretation Questions)
它是一種完善、合理的論證和說明。即能夠對文章中的事件、現象和觀點做出有見解的、合理的闡釋、說明和翻譯。在此過程中,學習者通常需要將信息的一種表征方式轉換為另外一種表征方式,既讓文章中的信息以另外一種更清晰、有序、易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如文字與圖像之間的轉換、文字與具體的情境之間的轉換、不同詞語之間的轉換、圖表轉換成話語或反之、數字轉換成語詞等。它能夠使文章中模糊、復雜、疑難部分變得更加明確、清晰、容易理解。
(4)應用類提問(Application Questions)
此類問題要求學生把從閱讀中獲知的信息運用到一個與之類似的新問題中去。教師根據學生的背景知識、生活環境及親身經歷來設置問題。如,一種是讓學生運用所讀文章內容談自己的經歷,在此過程中,鼓勵學生運用原文的詞語、句型及篇章結構,從而,學生就會懂得如何借鑒別人的語言,讓別人的東西為我所用;二是假定情景尋求解決辦法,讓學生設想自己在一個和文章中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自己會怎么做,如何反應,當然這些情景往往是他們沒有經歷過的;三是讓學生談談自己對文章中的事件或相類似的事件的感受和看法。如: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found a wounded enemy soldier in your house?
在此類問題中一般用類比型提問比較合適。根據人類的認知規律,學生會很容易理解、掌握那些可以通過人自身的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概念、理論。因而對于已經看到過的文章、了解過的知識,學生當然是能較快地接受、理解。學生把從閱讀中獲知的信息運用到一個與之類似的新問題中去,用具體的概念、事物結構去認識、推理那些感覺器官無法接觸、感受到的抽象、復雜概念和事物結構。讓已知概念域的結構向另一個概念域映射。從而讓事物與事物之間在空間、時間、邏輯等各層面上呈現出規律,建立起固定性的關聯。
(5)分析類提問(Analysis questions)
此類提問常是將事物、研究對象分解成各個部分來研究其性質或結構,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系,或者觀察解釋某事物探討導致其現象結果的原因。在此分析過程中,提問者要會整合、分解一些問題,然后通過聯系與推理來探討分析,最終找出其原因。
(6)綜合類提問(Synthesis Questions)
此類提問要求學生在答問時進行有獨創性的思考,能把零散的信息組織起來,形成自己獨特的看法、預言或結論,如:
What is the author’s message in telling the story?What do you think he advocates?
在這類提問中,通常會涉及判斷、推理、分析綜合、比較和分類、抽象和概括、具體化和系統化。
(7)評價類提問(Evaluation Questions)
此類提問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價值標準和一定的原則,對人或事物(如方法、觀點、產品等)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價值上的評價。如:
What kind of charater was the heroine?Was she a heroine?or a traitor ?Give reasons.
二、問題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
1.問題的情境性
情境就是一般世界情況的具體化,它是人物活動、沖突的具體環境。問題的情景性常常指問題存在、發展的背景和條件及特定場合下問題產生的起因與經過,等等。情境可以將抽象、概括、規律性強的問題通過具體的情景,形象地現象表現出來,實現從抽象向具體的轉化。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將問題蘊涵于特定的場合之中,包括具體的社會文化環境或實踐活動,在特定場合中說明問題的來龍去脈。通常有兩種主要的問題情境設置方式:一,視像手段,通過把問題情景融入于圖像中再呈現給學生;二,把問題的情境融入某類事件的故事中,然后再敘述給學生,這種方式通常比較簡單、適用。例如,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mily background and the personal success?這樣一般性的問題,教師就可以把它放在一個具體的情境中來讓學生作答。首先給學生講述有關的家庭背景及個人成長經歷方面的故事。然后再對學生提問:“How does Chairman Mao’s family affect his political career?”這樣學生就可以從具體的故事著手分析、解決問題,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英語教學中,語法規則的學習與詞匯的運用更是離不開具體的語言情境,所以在設置有關這兩類問題時,在語言情境中給學生提問題是靈魂所在。
2.問題的序列性與關聯性
教師在短時間內接連提出的問題應該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和關聯性,而不是雜亂無章、相互脫離的。而是按照認知規律去合理地安排,通過聯想、推理、類比等各種方法將其串通起來,彼此之間在時間、空間、邏輯等方面互相聯系,富有層次,前后銜接,相互呼應,從而達到由此及彼,互為一體。如:now the whole world is seriously polluted,what should we do?What cause the pollution?How does the pollutant pollute the environment?What measures should we take?
三、結語
問題設計是每一位教學工作者所面臨的難題,它通常對教學的成功起著決定性作用。本文主要探討了問題本身對教學的作用和意義、問題自身的定義及組成因素、常用的問題分類以及問題設計中要注意的一些問題等相關內容。這些有關問題規則與信息不論是在英語閱讀,還是口語教學中都起著至關指導的作用。
參考文獻:
[1]Alexander.J.E.Teaching Reading.3rd Ed,Scott,Foresman and Company,1988.
[2]Harris,A.J.How to Increase Reading Ability.8th Ed.Edward R.Sipay Longman,1985.
[3]Melker,R.D.Guiding Extensive Novel Reading Through Questions [A]. Selections From MET(Modern English Teacher)[C].Helen Moorwood.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78:63-65.
[4]金傳寶.教師如何提高發問技巧.外國教育研究,1998,(2).
篇2
各種設計軟件應運而生,使設計師設計字體時更富創意與表現力。新媒介的出現,使得字體設計不再局限于傳統媒介,而是應用到更大的空間環境、更寬廣的領域當中。其一,網絡媒體個性文字,電影《泰囧》之“囧”字,“囧”字本義是光明,而在網絡上卻常被賦予無奈、可憐等含義,可見網絡文化賦予漢字新的含義和形態;其二,賦予文字以空間進度、隔離、光效、變形、透明、點線面等手段。如,電影《風聲》整個片頭字體設計通過音調、光效渲染使得劇情、文字基調吻合。
二、新媒體設計中的字體互動化形態
“互動”原屬社會學術語,指“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分為感官互動、情緒互動、理智互動等,現指共同參與、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沃倫•韋弗認為傳播是“一個心靈影響另一個心靈的全部過程”。因此,設計師應該以互動性思維形態為導向,打破常規,關注受眾情感心理,在創作中融入多感官、多動態、多材質的互動,從而帶給受眾全新的藝術形象。
(1)多感官
人們在接受信息時可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心理感受與字體設計進行交流與互動,提高受眾的存在感與參與感。設計者可以通過字體的色彩、形態、肌理等刺激人類大腦做出反應與回饋。在多感官交互設計中,央視三套《水墨篇》是一個成功案例,它以中國傳統藝術水墨畫為主要元素,用或濃或淡的墨汁幻化成種種意象,從山水、游魚到雄偉峻拔的長城、鳥巢,串成了一幅意境高遠充滿動感的畫面,使人目不暇接卻又大氣磅礴,營造了多感官互動的情感氛圍。在屏幕觸感技術設計中,蘋果手機表現得尤為突出,它融合了多點觸摸技術、傳感器技術、虛擬體驗技術等互動式手段,是“以人為本”設計的典范。
(2)多動態
如今在許多領域中,絕大多數的設計師都在使用電子媒介這一工具。它打破以往二維媒介的局限性,將文字應用到三維的巨大空間中,且以其獨特的個性形式給空間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三維的形象、動態的影像、插圖和豐富的色彩會不斷通過鍵盤、光筆組合在一起,也給字體設計帶來了新鮮感和多樣性。以網站字體為例,網站頁面中的動態文字,主要以滾動、閃爍、漸變等方式強調文字的動態效果,對整體頁面起到了活躍、點綴、引導、突出重點的作用,強調編排設計與視覺效果。此外,影視片頭中字體扭曲、旋轉、融合分散、集聚,形成精彩而刺激的動態影像,這些手法為動態字體的創意提供了更大的自由。
(3)多材質
文字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傳承中,其藝術形式與材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傳統書法具有各種表現形式,其主要區別在于刻石、碑刻、金石、紙本等載體的不同,可以說材料既是文字的載體,又是文字藝術本身。現代文字藝術設計的美感是在文字與材料兩者的融合中體現出來的,這種藝術美因其應用的領域不同而呈現不同的姿態。材料的視覺肌理就像色彩一樣,讓人產生情感,石頭、木頭、樹皮等傳統材料會使人聯想一些古典的事物,產生一種樸實、自然、典雅的感覺;玻璃、鋼鐵、塑料等材料體現出強烈的現代感。不同的材料會有不同的質感,給人不同的印象和美感。
三、總結
篇3
【關鍵詞】機房建設;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158(2013)01―0074-01
【引文】
一、規劃、設計和配置的不合理
機房工程的規劃、設計人員,在設計和規劃機房建設期,由于對機房建設的重視不足,規劃設計相關人員對機房設備,和機房管理的不太了解,只從單專業領域來設計規劃機房,沒有從多專業領域中進行詳細的探討和規劃,導致建成的機房利用率不高,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機房前期規劃階段是我們整個建設和管理當中的重之重,做好他的初期規劃,根據具體需求和業務發展的速度和未來發展的規模,做好機房IT整體規劃。經過IT規劃后再來做機房基礎設施的規劃。
前期的規劃、設計機房工程是多專業、多學科、技術含量高的綜合工程,所以在規劃、設計時需要多個部門配合完成。在智能建筑工程中處于核心的位置,必須明確機房工程的重要性才能做好機房建設。
二、機房環境滯后。不重視機房的擴展性要求
隨著企業信息化的飛速發展,數據傳輸的數量不斷增加,但隨而來的新問題是分散在各地的中小機房的穩定性和數據的安全性又出現了隱患。這樣在各個行業及先關部門均開始大規模的建設自己的數據中心機房,對數據的處理、存儲進行集中管理,以提高數據的穩定性、安全性并有效降低了運行及維護成本。各數據中心機房采用高速網絡相連通,使各數據中心形成強大的機房群,進一步的提高了機房的可靠性及設備的使用效率,并建設統一的冗余備份成為可能。但由于環境滯后、設計、配置的不合理,大多數機房在運行時為了散熱單一采取排風使機房內產生負壓,造成機房內灰塵潔凈度嚴重超標,導致機房里部分IT系統的不穩定,影響企業的正常運作。機房建設往往最開始的時候為了節約成本、不考慮以后添加新的服務器,導致機柜內配電存在很大問題,以后無法增加設備,擴展性很低;相關線纜的長度不考慮實際施工時的一些不能走線的位置只看圖紙,導致機房內到處都是插線板、電纜線,像蜘蛛網,使之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機房建設是一個長期的工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認真作好用戶需求分析,如果只根據經驗進行組建,那么所進行的規劃設計往往帶有一定的盲目性,無法針對功能需求、設備數量進行相關設計,容易造成難以彌補的缺憾。這樣通常導致機房建成后不久就要進行機房改造來滿足新增設備的需要。
三、服務器選用和業務系統不均衡
選用服務器,我們不僅要考慮所運行的業務系統,還要應考慮使用穩定性和適用性去選擇產品,而不是一味降低成本,或一味的追求高性能。要考慮到業務系統在不同時間段里的負載,選用的服務器和業務系統要達到一個均衡,要保證業務系統在繁忙的時間段可以安全穩定的運行,不然弄出的服務器拿到機房經常死機,后期管理員維護起來很頭疼。
很多中小型企業的技術人員在選擇服務器的問題上存在這樣一個疑問:究竟什么樣的配置可以支持所運行的業務系統。這個問題雖然是從所運行的業務系統上來尋找答案,但需要從業務系統上詳細分析:例如同是運行網站業務系統,因為每個網站使用的Web系統都不一樣,有些用IIS+ASP,有些則是用Apache+PHP,這在腳本的執行效率上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差異,另外,網頁系統編寫的復雜程度和優化程度也極大的影響著服務器能夠承載的訪問人數,大部分的新聞資訊、下載類網站都已經使用了靜態頁面來減少Web系統對服務器處理能力的依賴,但是仍然有不少例如論壇、商城一類的系統需要大量動態代碼的支持,所以籠統的從業務系統上來需選擇服務器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必須具體的從業務系統上來分析該選擇哪種服務器。
四、系統性、可用性不高
機房建設一個不僅集建筑、電氣、安裝、網絡等多個專業技術于一體,更需要豐富的工程實施和管理經驗的綜合工程。現在的機房建設已成為一個由多個專業組成的系統工程,它包括了智能建設工程的各個專業,主要包括:裝飾系統;電氣系統;接地及防雷系統;空調通風系統;火災自動報警及自動滅火系統;PDU配電系統;屏蔽工程;綜合布線系統;安全防范系統;設備及環境監控系統;大屏幕顯示系統;KVM系統;多媒體會議系統;背景音樂及廣播系統;總控中心系統(ECC)等。機房整個系統在設計的時候應該遵守木桶原理,木桶原理其核心內容是: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不是取決于桶壁上最高的木塊,而是取決于桶壁上最短的木塊。用這一原理來檢視機房,我們可以看出,機房其實也是一個“木桶”,機房的可用性,尤其是機房動力系統和環境的可用性,更適合用木桶原理來闡釋:“機房動力系統與環境”整體可用性的大小,不是由可用性最大的設備決定的,而是由可用性最低的設備決定的。機房工程是一個系統工程,是由多個系統協同工作來實現的。但有的用戶無限制地抬高某一系統的可靠性,而忽視了機房整體性能的平衡問題,最終導致機房因其他系統的薄弱而出現問題,導致影響機房系統的穩定運行,機房中的設備種類繁多,系統性強,牽一發而動全身,只有每個設備的可用性提高了,機房的整體可用性才能得到提升。
篇4
關鍵詞:煤及煤層氣;畢業論文(設計);存在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2-0206-02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通知:“畢業設計(論文)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教學環節。畢業設計(論文)在培養大學生探求真理、強化社會意識、進行科學研究基本訓練、提高綜合實踐能力與素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重要體現,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重要實踐環節。同時,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也是衡量教學水平、學生畢業與學位資格認證的重要依據。”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作為一種學習、實踐、探索和創新相結合的綜合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是對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全面檢驗;也是一所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直接反映。它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工作作風、工作態度和獨立工作能力具有深遠的影響。
一、煤及煤層氣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特點
“煤及煤層氣工程”專業是我國高等學校近年新設教學研究方向,其設置符合我國煤礦瓦斯災害治理及煤層氣開發利用對專業人才的需求。煤及煤層氣工程專業是一個要求理論基礎寬厚,偏重實踐的專業,其培養要求學生具有腳踏實地、勇于創新的能力。隨著國家能源政策尤其是煤礦整合治理的進行及煤層氣商業化的實現,對煤及煤層氣工程專業的學生需求量很大,煤及煤層氣專業學生剛讀大四已與用人單位簽約,且畢業生數量遠遠不能滿足企、事業單位的需求。煤及煤層氣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具有以下特點:
1.選題范圍廣。由于煤及煤層氣工程專業在本科期間開設了鉆井工程、完井工程、煤層氣排采、井下瓦斯抽采、采煤學、礦井通風與安全、煤層氣地質學、礦井地質學、瓦斯地質學等學科課程,畢業后,既可從事地面煤層氣勘探開發,又可以從事煤礦井下瓦斯災害治理,因此,煤及煤層氣學生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選題廣泛,涵蓋了采礦工程、安全工程、地質工程、物探工程等專業核心課程。
2.緊密聯系實際。煤及煤層氣工程屬于工科專業,絕大部分學生畢業之后將在煤礦生產企業、煤層氣勘探開發公司從事技術工作,怎么樣能夠更快、更好地適應、熟練掌握并在自己的技術崗位上能夠有所創新,本科期間的教師的教學至關重要,好的教學,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看待問題的思維方法。本科煤及煤層氣工程本科畢業設計是對其所學知識的融合,同時,也要緊密結合現場實際情況,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因此,要利用畢業實習的機會,使畢業課題的選取與現場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要緊密聯系,對于優秀的學生,要通過實習,能夠發現、解決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3.綜合考察性強。煤及煤層氣工程專業涉及課程門類多、跨越大但又不失專業性。既要懂得井下的安全生產,又要明白地面煤層氣的勘探開發;既要能看懂機械圖紙,又要會土木實施;能測量會勘查……總而言之,為掌握煤層瓦斯的賦存、運移、產出規律,與之相關的巷道部署、設備選型、施工作業、測繪測量等等都需要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才能將所學能所用。環環相扣、相輔相成,對綜合能力考察能力強。
二、煤及煤層氣工程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存在問題
1.選題存在一定的盲目及隨意性。統計分析河南理工大學2009―2013年煤及煤層氣專業畢業生去向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考取了碩士研究生,占26.4%,第二類是在相關的煤層氣開發公司就業,從事地面煤層氣的勘探開發,占24%,第三類是從事煤礦井下瓦斯抽采及安全管理工作,占41.6%,其余占8%。絕大多數學生在畢業選題之前個人畢業去向已經確定,但在選題過程中,往往選擇難度較小的畢業課題,管理較為寬松的指導教師,甚至有少數同學認為無所謂,做什么課題都可以,并沒有與自己的以后相關工作進行關聯,具有較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2.學生實習落實考核不到位。畢業實習作為畢業論文(設計)必不可少的一環節,為畢業論文(設計)提供素材及支撐,起到了理論聯系實際的作用。但限于近些年煤炭行業整體不景氣,用人單位出于安全考慮并不愿意接收實習學生,尤其是煤礦井下,往往即使同意到礦實習,也難以實現井下學習的目的。單靠指導教師的推薦能獲取實習機會的學生人數有限;同時,少數學生在聯系實習時,害怕被拒絕,害怕和人溝通,甚至是由于惰性不愿意深入現場進行實習;學校對畢業生實習盡管采取抽查等形式,但也不能從根本上對學生的實習情況及實習效果進行考核。
3.重答辯結果輕過程管理。本科畢業答辯不僅僅是對學生論文(設計)的一個展示和體現,更是對其本科四年學習的一個總結合凝練。但答辯過程中,往往側重于對論文(設計)本身的就事論事,而弱化了論文(設計)之外的相關專業理論,對其實習、選題、開題、中期等各環節缺乏有效的考察,并且在最后的答辯過程中也難以體現。而過程往往決定了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及技能的水平,防止了少數學生在極短時間內粘貼融合成最終論文(設計)卻能取得不錯的答辯成績的弊端。
三、解決對策
1.端正態度,明確職責。(1)指導教師負責指導畢業論文(設計)的全過程,指導學生獨立完成所承擔的畢業論文或設計課題,對論文的選題方向、思想觀點、結構格式及文字質量負指導責任,并對學生的論文成果及表現做出評價。(2)指導的重點應放在基本概念和理論的正確理解和應用,綜合分析能力,測試、計算及編圖的基本技能,文字表達能力,正確的思維,優良的學風及專業外語閱讀能力等方面。(3)貫徹“因材施教”的精神,應針對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綜合分析和獨立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差別,在確定選題、論文的內容要求、指導方案等方面區別對待。根據每個學生的情況,指定閱讀有關的中文資料及與論文有關的外文閱讀材料,供學生編寫論文參考。(4)鼓勵和保護學生的創新精神,在指導中要善于發現學生在分析研究過程中的獨創精神,加以正確引導。(5)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態度,告誡學生在論文中引用別人成果及觀點時應注明來源,尊重他人成果。
2.聯系實際,認真選題。畢業實習是本科生在經過三年半的通識教育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課程設計以及各種教學實習之后,在畢業論文(設計)之前,到科研院(所)、生產企業等單位進行的綜合實習,是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學習科學研究或工程設計的基本方法,培養實踐動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教學環節。通過畢業實習,鞏固所學理論知識,了解煤及煤層氣資源勘探、煤層氣開發領域的現狀,在實踐中檢驗學生理解和掌握書本知識的程度。但在進行畢業論文(設計)時,教師要結合學生自身素質、個人興趣、畢業實習情況、已簽約工作性質等有針對性、目的性地進行布置,使學生能夠在眾多課題可選范圍之內,選擇出具有一定挑戰性、對工作具有較強指導意義的課題進行研究并做出相關的設計或畢業論文。
3.考察效果,注重過程。畢業論文(設計)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及基本技能進行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體要求是在現場(野外)調研、測試分析、收集資料的基礎上,系統整理和分析各種實際資料,編制各種圖件,分析和論證有關煤及煤層氣勘探、煤層氣開發等問題,提出個人的認識和見解。因此,在答辯過程中,問題設置不應僅僅局限于論文(設計)結果本身,更應該側重對于論文(設計)的整個過程的提問。同時,要加強教師在畢業實習、選題、開題、中期報告、論文(設計)終稿、匯報PPT等環節的考察和監督,從而提高最終的論文(設計)質量。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是大學本科教育最后一個實踐環節,是大學四年學習成果的集中展現,在分析研究煤及煤層氣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特點的基礎上,查找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能夠提高煤及煤層氣本科生的畢業論文(設計)水平,相信只要端正態度、明確職責、扎實落實、細化管理、注重過程、精心指導、全面監控、科學評價,就一定可以把煤及煤層氣工程專業的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通知([2004114號])[Z].2004-04-08.
[2]孫志高.本科畢業設計的選題與質量控制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09,(13):137-138.
[3]黃偉,唐焱,張鑫.機械類本科畢業設計現狀及對策分析討[J].大眾科技,2013,15(170):110-111.
[4]劉波.粒淺析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質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07,(7):89-90.
篇5
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必須要緊緊圍繞課堂教學中心來進行,老師在講課前要精心設計提問的內容與形式,所提的問題要有典型性,突出課堂教學的重點,使提出的問題問在知識的關鍵處。如果對課堂教學提問的設計過于隨意,偏離課堂教學的中心,針對性不強,使課堂教學的目的不明確,就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高一經濟生活《勞動者與就業》時,為了讓學生能從整體上、分層次把握好本課知識內容,了解我國現實的就業狀況和勞動者工作狀況,我以勞動者為核心設計以下題目:1、為什么要就業?2、我國就業的現狀怎樣?3、如何促進就業(分三組:一組代表企業;二組代表國家;三組代表勞動者個人)?4、勞動者就業了,他們的權益狀況怎樣?5、我們怎樣去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分三組:一組代表國家;二組代表企業;三組代表勞動者個人)6、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意義。這些問題即從整體理順了本課的知識,同時又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學生渴望著尋找答案,這時教師就可以同學生在共同的探究中學習課本知識,并在一定成都上深化對課本知識的認識。
二、課堂教學的問題要新穎別致,貼近生活,具有趣味性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辟的開講會充滿吸引力,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開講的提問對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至關重要。政治課與別的科目有些不同,學生們或許已經把教材當故事看了,當我們拿著教材走進教室,學生們此時最關注的可能就是,老師會怎樣來講這一課?有沒有新的東西?如果此時老師不能通過有趣的比喻、精彩的名言、簡短的故事來激發興趣,將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談不上知識的深化理解了。例如,講哲學中“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一抽象難懂的哲學觀點時,如果教師只空洞地講述理論,學生難以理解,又會覺得枯燥。我在講這一問題時,引用了一個故事:有一員外家有四位女婿,分別是文人、做官的、經商的、種田的。有一天,他們在員外家同桌飲酒時,天空下起了鵝毛大雪,他們便望雪興嘆對起詩來。身分不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詩句。之后,我向學生提出問題:1、為什么他們對下雪的認識不一樣?2、他們的不同身份,各自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3、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誰決定誰?學生通過思考、回答,明白了道理,而且記憶持久。
三、課堂教學的問題要循循善誘,步步深入,具有啟發性
啟發性是課堂問題的靈魂,學生答問中有可能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如答非所問、答不上來等。因而教師在提問時要注意運用教育機智,根據變化了的情況,有針對性地發問,使問題問在學生需要處。不能不顧課堂情況的變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課前設計好的問題,也不能在學生答不出時一個勁地追問學生,要多用疏導性提問、鋪墊性提問,以適應變化了的情況。教師應根據課堂教學情況、學生情況、教學內容情況來設計問題。如在講高一經濟生活《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一課時,我首先提出這樣的問題:1、同學們早晨吃的什么?2、有沒有剩飯?你把剩飯怎么處理了?你為什么這么處理?3、用的什么餐具?你飯后的餐具怎么處理的?4、其他同學如何看待該同學的行為?5、你發現身邊和社會中還有那些不合理的消費方式或習慣?6、我們該怎么辦?這樣一堂課從學生身邊的小事談起,引發他們的思考,我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知識的充實和心靈的感應,那么我們的三維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
四、課堂教學的問題要與熱點問題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講求時代性
政治課的內容與時事、生活實際問題的聯系十分的緊密,所以在提問的過程當中,要經常地與生活中的實際聯系起來,與熱點問題聯系起來,應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了解黨的方針政策,用所學觀點去分析當前的社會熱點、焦點以及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使提問具有即時性和時代性的特征。這樣,使我們的教學才不會落入空洞的理論之中,這樣的課也才會有生動可言。與實際相聯系,學生才會感到有興趣,才會積極地去思考,這樣整堂課才有氣氛。例如,我在講“市場經濟的缺陷”時先講“三鹿奶粉事件”,通過真實的、慘痛的教訓首先在在情感上引起學生的共鳴。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1、你認為造成慘重后果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造成這樣的結局,根本原因是什么?3、我們該怎樣防止上述現象的發生?這樣從時事熱點的直觀中感知到了問題的緣由,然后通過進一步的追問,探究出了問題的本質和解決措施。
五、課堂教學的問題要面向全體,兼顧全局,具有廣泛性
教師提問應面向全體學生,然后根據教學目的、要求與問題的難易程度,有目的地選擇提問的對象。這樣可以吸引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參加思維活動,促使每一個學生用心回答問題。在上課過程中,往往擔心基礎較差的同學答不出問題而耽擱時間,從而忽略大部分學生,這使得這部分學生在教師提問時沒有積極性,只是消極等待,好像不關他們的事,甚至把自己當作局外人。因此提問時,要照顧到大多數人。提出的問題既不要過淺,也不能過深,要調動起同學們的積極性,讓大家共同參與,共同探討。在提問時,我經常采用這樣的語言:“現在請XXX同學回答,同時請其他同學注意聽他回答得對不對,然后說說自己的看法,提出來自己的觀點。”有時還請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學來重復剛才那位同學回答的問題,或者是進一步提出與剛才問題相關的問題來讓其他同學思考。這樣可以充分調動起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篇6
根據艾瑞咨詢的統計,我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增長率從2013年開始逐年下降,而同時2015年百貨關店席卷了17個省市自治區、14個品牌、63家門店。零售業的機會和方向在何方?這個問題不僅困擾著線下實體店,也同樣困擾著線上電商。實體店面對電商的猛烈侵蝕,客流大規模減少,加上人工成本和房租不斷上升,普遍經營慘淡甚至歇業倒閉。而經過多年的爆發式增長后增長速度明顯放緩,電商流量越來越分散和價格不斷上升,價格越來越透明。電商紛紛籌劃線下布局,線下實體店在努力往線上轉,似乎形成了無路可走的局面。電商的出現給消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和更多低價的選擇,消費者一時沉浸在足不出戶就享受一切的體驗中。但隨著線下價格差距的拉近、線上“劣幣驅逐良幣”后降低了產品的品質水平,消費者開始走入實體店親身感受產品品質。從零售行業格局看,大部分零售企業的根基在線下實體店,為了與時俱進而紛紛發展線上業務,但這并不是意味著這些企業已實現了線上渠道與線下渠道的融合。隨著線上技術如第三方支付等的線下應用,線下實體店與線上渠道最終只是新零售系統中的組成部分,真正實現全渠道、全流量和全工具的零售,必須在零售的各個環節進行融合創新。
二、新零售的特征及影響
新零售的概念是阿里巴巴的馬云在2016年10月召開的云棲大會上第一次提出的,他認為:“未來的10年、20年,沒有電子商務一說,只有新零售。”這里所說的沒有電子商務,是指沒有純粹的電子商務,線上電子商務平臺、線下實體店以與物流一起高度融合,實現無差異的購物體驗和交付服務。交易平臺、交易入口、流量、交易點等與現在相比大大分散,個體零售商和機構零售商圍繞著消費者會員、支付、倉儲、物流、服務等信息數據全面打通和共享,公平地比拼價值創造和消費體驗。
(一)新零售時代的零售和消費的特征
1.精準消費是新零售時代的核心消費特征
消費的最終理想是每一次消費都是完全符合心意的,而對這種期望的滿足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充分的可選項;二是最低的選擇成本。消費目標可選項不足或選擇所需付出的代價超出心理預期,都會迫使消費者降低心中預期,選擇次優選擇。而在新零售時代,市場上所有供給觸手可及,消費者能夠以很小的成本獲取到最稱心如意的目標。也就是說,消費者每一次消費選擇都會遵從內心,而外界的引導作用會越來越小。對于商家而言,需要進行精準定位和精準營銷。
2.平臺分散化
無論是傳統零售還是電子商務,都體現出走向分散的規律。傳統零售業從批發、品牌店、商場到專賣。電子商務從淘寶上的批發,然后到天貓、京東這樣的綜合平臺。綜合平臺壟斷下,不斷出現專業定位的庫存運營的唯品會、專做化妝品的聚美優品。而越來越多的大品牌開始自建官網電商平臺,市場細分會持續深化,最終會形成泛在平臺的局面。
3.產業鏈與消費者的對話,從縱隊轉變為橫隊
傳統零售模式中,消費者面對的是渠道商,一切的消費體驗都取決于渠道商的能力。并且消費者想跳過渠道商看到后面的品牌商、加工廠、技術和資本方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在新零售模式下,資本運作、技術比拼、加工工藝、營銷推廣技巧、渠道能力都成為影響消費者體驗和決策的因素,并且都透明及主動地展現在消費者面前。因此,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出現大問題,否則就會被消費者看作隱患,被競爭對手抓住進攻的突破口。
(二)新零售對企業和消費者的影響
新零售是對“人、貨、場”等商業要素進行重構,包括重構消費者與商家的關系、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生產與零售的關系、體驗與購買的關系等。對每個企業而言,不僅僅是營銷模式的轉變,而是從資本運作、研發、生產、物流、營銷等所有的經營環節與外部關系重構的過程。所有企業都會成為信息和數據合一,實現消費者的可識別、可定位、可服務、可洞悉。而對消費者而言,消費可能會成為一種被動的行為,商家在很多時候比消費者“更懂”自己。消費體驗不僅僅是后去商品或服務,而是能夠從商家獲得包括文化、生活規劃、消費理念引導等更高層次的價值收獲。而這種一切圍繞消費者價值創造為中心的零售和消費,線上銷售可以利用網絡實現信息相關的服務,繼續帶來更加便捷和精準的信號傳遞。但是加載在產品實體上更多消費體驗必須在特定的空間下,由消費者親身體驗后才能獲得。而這些附加的價值消費的來源主要是線下實體店,那么線下實體店如何正確定位和轉型,以迎合新零售時代全新的零售和銷售模式,關乎實體店的生死存亡。
三、新零售時代實體店的轉型發展
新零售時代實體店的轉型,必須對戰略定位、經營理念、管理方法、經營工具進行變革,從而將自身與消費者、供應商、物流倉儲、其他渠道之間的關系和協作模式調整到符合新零售時代零售和消費規律的狀態。戰略定位轉變是指實體店必須改變傳統的“柜臺”定位,走“自營綜合消費服務商”的道路。以往線下渠道為王的時代,實體店與“供應商”“消費者”都處于“對立”關系,一邊拼命推銷不降價,一邊不斷壓低供應商供貨價,以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電子商務出現后,供應商和消費者都紛紛轉向線上進行透明化直接交易,實體店終于“人去樓空”。而在新零售時代,實體店必須與供應商建立共生共贏的關系,并為消費者提供線上線下無差異的消費體驗。因此,實體店應建立自身的“品牌”,與線上零售營銷協作,主打消費體驗和增值服務,最終發展成為以價值消費為主題的綜合消費服務空間。經營理念轉變就是要改變賣方為中心和純貨物買賣的經營觀念。在零售業進入電子商務時代以后,就變成了買方市場,消費者在交易中的主動權大大提升。從幾個電商平臺的評價體系和售后服務可看出,消費者的滿意度和評價反饋,可以直接決定其經營效益甚至是在平臺上的生存空間。目前,仍然有很多體驗者對電商無法體驗、質量無法保證等缺陷進行攻擊,還對自身優勢過于自信。隨著主流品牌線上旗艦店的開展,以及產品品質和服務的線下線上打通,實體店的這些優勢將會進一步被削弱。因此,實體店應轉變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特別是大店應積極提升服務質量,擁抱新零售。此外,純貨物買賣已不是競爭消費者體驗的關鍵,當貨物差異化越來越小,消費體驗就體現在服務流程、消費環境感知、增值消費項目、個性化服務等。因此,實體店不能局限于貨物的買賣交易,而是應以綜合消費服務商的姿態,在環境設計、功能部署、消費項目設計、服務流程、品質管理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重構。在實體店尋求轉型突破時,純互聯網企業已開始通過多種途徑走到線下,它們對互聯網模式有深入骨髓的理解,將在新零售時揮更大的作用。例如,小米公司在新零售領域就走在了其他企業的前面,依托小米生態和小米品牌,已在全國各地落地生根。
四、新零售時代實體店環境設計———以小米之家為例
小米之家是小米公司成立的直營客戶服務中心,為廣大消費者和“米粉”提供手機及其配件的自提、技術支持、售后服務,更是“米粉”們的交流互動場所。小米之家不參與任何經濟交易掛鉤的業務,即用戶所有下單、付款、退款等都通過小米官網完成,門店只提供自提服務。若消費者在自提時發現產品有質量問題,可以當場按照退換貨政策進行處理,其他訂單用戶也可以預約到小米之家服務站進行退換貨。按照小米的規劃,未來3—4年,小米之家將開設1000家。自2016年起,小米之家由服務型店轉型為集銷售和服務為一體的直營店,并且將小米生態產品全部部署到店中。小米之家的環境設計秉承了小米產品和品牌的一貫風格———簡約、清新。無論從外部裝飾、LOGO布置、室內裝修、柜面、產品展示等,都保持了統一風格,與蘋果旗艦店頗為類似。從產品展示本身,新奇多樣的智能化單品,任由消費者自由體驗,使得實體店具備了娛樂體驗的功能。店內幾乎沒有明顯的營銷的痕跡,如大量的價格或優惠宣傳,也沒有營業員盡力的推銷。消費者在店內純粹自由地玩樂和體驗,不會受到打擾。小米之家將生態產品進行了品類劃分,并且設計了實景體驗區,消費者能夠真切感受到產品買回以后的實際效果。小米之家內布置了很多休息的沙發和消費者可以坐下來“玩”的座椅,這樣有利于延長消費者體驗的時間。從小米之家的實踐看,小米公司自身具備產品研發和品牌打造的實力,其線上的營銷以及生態建設已十分完善,并且具備超強的把控力。小米科技已在消費者心目中成為“新國貨”的代名詞,加上其產品讓人難以置信的價格,吸引了大量陌生消費者接觸小米、選擇小米。與純互聯網公司一樣,在普通消費者心目中至今還不是十分接地氣,沒有線下實體的深厚積累,難以打破消費者信任的防線。而小米之家依托先進的產品生態和線上運用模式,將體驗和服務功能做到線下自營,從而自然而然地在一個同樣公司流程和標準下完成線上線下的融合和互動。借鑒小米之家的經驗,傳統實體店在環境設計方面可進行的嘗試包括信息交互科技化、消費流程智能化、消費空間開放化、風格顯性化。信息交互科技化是指在新零售時代,消費購物過程中都體現出信息的交互,而傳統的實體店中除了實物展示和店員的推介,沒有任何與互聯網相關的信息交互,如電子訂單、網絡會員、支付入口、售后信息等。因此,新零售時代的實體店中的信息元素必須與互聯網信息交互融合,讓消費者進入實體店后不會出現信息交互的倒退或阻礙。消費流程智能化是指實體店的營銷和購物過程中,減少傳統的人為干預,讓消費者通過店內的各種智能化的體驗流程,順利、自主地完成消費過程。消費流程的智能化也體現在實體店消費信息和操作與線上的融合,消費者在店里可能會產生消費聯想,要求實體店能夠通過邊界的展示渠道如PAD、電視大屏幕等為消費者提供搜索和選購其他更多豐富產品。實體店在空間設計上需要更加開放,將傳統密集的產品展銷方式轉變為更加寬敞、透亮,兼具消費、休息、交流功能于一體,讓消費者放慢腳步甚至長時間停留,那么實體店的環境營造也就算基本成功了。實體店在附加除了商品買賣之外的更多消費功能后,還應突出自身風格特點,從空間裝飾、產品展示、標注信息等都進行統一化,從而改變“店”的形象,真正將實體店自身的品牌形象和產品形象融入環境設計中,最終印在消費者的心目中。
五、結論
篇7
為幫助廣大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實現畢業設計目標,保證畢業設計實踐環節工作的順利進行,現將各環節做如下提示,以幫助廣大首次從事畢業設計的畢業生對畢業設計的過程有1個大致的了解。
1、計算機專業實踐環節形式:
畢業設計
2、畢業設計實踐環節應注意的事項
1、“畢業設計”實踐環節在全部畢業學分中占有1定學分;
2、“畢業設計”實踐環節從起步到畢業答辯結束歷時至少4周以上;
3、“畢業設計”實踐環節包括兩部分內容:
① 完成“畢業設計”所開發的應用程序;
② 針對所開發的應用程序書寫“畢業設計”說明書(即論文);
3、畢業設計實踐環節應先完成的工作
在畢業設計實踐環節之前,應向有關主管設計工作的單位或老師上報如下材料:
①《畢業設計實踐環節安排意見》(包括領導小組名單,畢業班專業、級別、性質、工作計劃安排、實踐環節工作步驟,指導教師名單,學生分組名單).
②《畢業設計(論文)審批表》1式兩份(要求認真審核、填寫指導教師資格,包括職稱、從事專業、有何論著,每人指導學生不得超過1定人數,兼職(或業余)指導教師指導學生數根據情況酌減)。
4、關于“畢業設計”工作的過程步驟
1、“畢業設計”題目的選擇,選題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①選題必須符合計算機專業的綜合培養要求;
②應盡可能選擇工程性較強的課題,以保證有足夠的工程訓練;
③畢業設計工作要有1定的編程量要求,以保證有明確的工作成果;
④選題原則上1人1題,結合較大型任務的課題,每個學生必須有畢業設計的獨立子課題;
⑤選題應盡量結合本地、本單位的教學、科研、技術開發項目,在實際環境中進行。
總之選題要體現綜合性原則、實用性原則、先進性原則、量力性原則等
選題時要達到以下目標:
①選題與要求提高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③掌握軟硬件或應用系統的設計開發能力;
④提高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
⑤提高協作配合工作的能力。
2、“畢業設計”題目審核
有關單位將畢業學生選擇的題目填寫在同1個“畢業設計(論文)審批表”中的“畢業設計安排表”相應欄目中,審核通過后方可開展下1步工作。
3、“畢業設計”應用程序開發實施(大致用時安排)
①需求分析階段(約1周時間完成)
②系統分析階段(約1周時間完成),同時完成畢業設計說明書前兩章資料整理工作。
③系統設計階段(約1周時間完成)
④代碼實現階段(約3周時間完成)同時完成畢業設計說明書第3章、第4章資料整理工作。
⑤系統調試階段(約2周時間完成),同時完成畢業設計說明書第5章資料整理工作。
⑥投入運行階段(約1周時間完成),同時完成畢業設計說明書中第6章資料整理工作。
⑦畢業設計說明書的整理定稿階段(約2周時間完成)
摘要及關鍵詞
Abstract and Keywords
目錄
正文
第1章 引言
1、本課題的研究意義
2、本論文的目的、內容及作者的主要貢獻
第2章 研究現狀及設計目標
1、相近研究課題的特點及優缺點分析
2、現行研究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3、本課題要達到的設計目標
第3章 要解決的幾個關鍵問題
1、研究設計中要解決的問題
2、具體實現中采用的關鍵技術及復雜性分析
第4章 系統結構與模型
1、設計實現的策略和算法描述
2、編程模型及數據結構
第5章 系統實現技術
1、分模塊詳述系統各部分的實現方法
2、程序流程
第6章、性能測試與分析
1、測試實例(測試集)的研究與選擇
2、測試環境與測試條件
3、實例測試(表格與曲線)
4、性能分析
第7章 結束語
致謝
參考文獻
⑧完成畢業設計及畢業設計說明書的撰寫工作后定稿大多要以A4紙打印并裝訂成冊。
4、“畢業設計”的上報及內容的存儲方式
各位學生的設計成果要以指導教師所在的組為單位,把設計成果包括(論文、源程序、可執行程序、答辯稿等),以光盤或軟盤等形式上報給指導老師。然后指導教師以組為單位,以各位學生姓名建立文件夾,并把相應學生的畢業設計(包括:應用程序系統、畢業設計說明書和答辯時的幻燈片演講稿)保存其中,每組1張(或多張)光盤,以方便答辯之用。
5、畢業答辯前學生要與指導教師聯系,確定具體答辯時間及要求。
6、評審階段
有的學校也大致把畢業設計實施過程分為以下幾個階段(供參考):
①制定課題任務
②資料收集和文獻閱讀
③制定和論證技術方案
④完成系統或模塊設計
⑤編程與測試
⑥總結撰寫論文
篇8
無論處于何種媒體時代,廣告的含義與功能一直未變:廣告是信息的付費傳播活動,“傳播”是廣告活動的本質內涵,而傳播就存在傳受雙方需求與特征的問題,存在有效與無效、高效與低效的問題。良好的廣告傳播活動,是以最恰當的成本,憑借最適宜的媒介,向正確的受眾傳達了其最看重和需要的信息,并使受眾產生深刻的印記。無論以報紙為主流的印刷媒體時代,還是以電視為主流的影像媒體時代,抑或到現在充斥著各種媒體形式的所謂新媒體時代,廣告設計的前提未變——即對廣告傳播活動中傳受雙方,尤其是受眾一方的接受心理和消費心理有深入的洞察和研究。進行接受心理研究,可以保證傳播活動本身的有效和高效;進行消費心理研究,可以保證廣告運動帶來顯著的消費行動。對于廣告設計教育來說,要實現以上目的,就必須保證教育中對于學生廣告策略思維和創意能力培養的足夠關注。認為廣告設計教育,就是僅僅培養學生對線條、色彩、圖形的運用能力的觀念,就現在而言是不可取的。廣告策略的教育,培養的是學生對于廣告運動中受眾消費心理的探究能力。我們認為,這是廣告設計教育的“本”。在這一點上,廣告設計師同廣告策劃人員、廣告文案人員的要求是共通的。相應的,對學生進行廣告創意能力的培養,則滿足廣告傳播活動中對于傳播效果的要求。關于廣告創意有所謂“概念”與“點子”之說。如果“概念”是策略的集中化與明確化的體現的話,那么,“點子”則是展現創意能力的重要指標。“概念”與“點子”是廣告設計的基礎,決定廣告設計的基本內容。在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廣告設計方向的教學改革中,我們注重了此類相關課程的設置與教學。在該方向核心課程中,“廣告原理與文案實務”、“廣告策劃與創意實務”兩門課程,側重于從實務操作的角度,立足廣告設計的前端——確保廣告設計方向準確的策劃與創意,進行相應的教學。不管廣告設計的技術如何進步與變遷,關于“概念”與“點子”在廣告設計過程中的先決性和重要性不會有變化,這應該是當下廣告設計教育面對新技術、新媒體時不可動搖的“堅守”。
二、媒介意識,整合能力——廣告設計教育亟需的創新
在堅持策略與創意為本的前提下,處于當下各種媒體形式綜合作用于廣告行業的時代里,學生是否具有清晰的媒介意識,具有能夠適應各種媒介形態的設計整合與創新能力,至關重要。媒介是廣告設計賴以存在和實現的根本,決定了廣告設計的最終表現形態和視覺效果。媒介意識要求廣告設計專業的學生,必須全面了解各種媒體突出的個性特征和傳播優勢,了解廣告設計的媒體適應性。如平面媒體同影視媒體以及網絡媒體,在廣告設計的文案撰寫、色彩選擇、互動方式等內容上,是各有差異的。甚至對平面媒體自身來說,報紙廣告、雜志廣告同各類戶外平面媒體,在廣告文案的數量、適宜的圖片類型等方面,也是各有千秋的。報紙廣告設計適合多文案,戶外則少文案,報紙對于圖片的要求不甚高,但雜志則因其印刷精美而適合使用實景拍攝圖像。影視廣告以聲音和圖像為主要形態,聲音的參與豐富了影視廣告的表現效果,開創了印刷廣告的表現與傳播空間。影視廣告既可適用于單一的影視媒體,也可同互聯網結合使用,作為互聯網媒體的視頻內容予以呈現。實際上,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所謂新媒體,更像是以往各種媒體形態的整合與融創。橫幅廣告(Banner)是多個平面廣告作品的依次反復呈現;流媒體則是數字化了的在網頁前端呈現的影視廣告。互聯網媒體的創新在于它改變了傳統平面或影視廣告的無反饋缺陷,將無反饋或延遲反饋變為即時反饋與多回合互動。如果傳統媒體廣告(如平面和影視)設計是設計一個廣告作品的話,那新媒體廣告設計,則更像是設計一系列廣告作品,設計一個完整的廣告活動。戛納創意節自2010年開始設立了實效廣告這一競賽類別,其獲獎作品90%以上均為綜合使用傳統媒體形式與新媒體技術手段的廣告作品。如在平面作品中設置手機二維碼,然后借助手機APP使平面同移動互聯網產生連接,或直接將網絡平臺作為廣告傳播的主戰場,而以平面或影視作為誘導路徑,或將移動互聯網的LBS技術(獲取移動終端用戶的位地理坐標置信息)與戶外平面二維碼結合使用,完成整個廣告設計與傳播。這些作品,能夠使廣告受眾產生大量即時性的互動反應,并能夠得到迅速而準確的受眾反饋統計。而知名廣告獎——艾菲獎,就是完全依據廣告作品和活動的實際效果進行評選的獎項。這一系列廣告作品中,可能是對平面廣告的改良,或是影視廣告作品的場所更迭,或是實現了從平面到影視再到互聯網的直接、迅捷和反復轉換。所以,從這個角度看,當下的廣告設計教育,可不必跟隨所謂的各種層出不窮的新媒體技術亦步亦趨,而是可以以不變應萬變,把握現有媒體特點,了解未來媒體趨勢,立足廣告傳播目的與特點,訓練和提高學生的媒體意識與整合設計能力。在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廣告設計方向核心課程中,我們依據三種基本媒體樣態,設置了“平面廣告設計”、“影視廣告設計”與“新媒體廣告設計”三門課程。同時,在該方向培養目標最后一條明確提出,本專業學生需“了解媒體發展趨勢,能夠熟練應用各種媒體,進行創新性廣告設計與品牌形象傳播實踐”。以“媒體”形態來界定專業方向核心課程的范圍與內容,正是為了明確廣告設計教育在面對新媒體技術時,所應采取的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
三、廣告設計教育是藝術思維與技術媒介的辯證統一
篇9
關鍵詞:體育教學;合作學習;應用;教學設計
一、高職體育教學中應用合作學習的必要性
合作學習模式在高職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切實提升課程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強化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素質,以此全面推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因此,高職院校在開展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積極應用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實現預期的教學任務。應用合作學習教育模式的核心目的是讓學生在寓教于樂的教學情境下更加深入地獲取知識,進而全面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高職體育教學中應用合作學習,不僅要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還要對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進行培養,從而使學生正確認識體育課程,并在學習活動中發揚堅持不懈的精神。在教學活動中有效應用合作學習方法,可以將競技與體育知識巧妙融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高職體育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教學設計
1.制訂切實可行的合作學習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擬定在合作學習活動中是不可或缺的。與此同時,在體育合作學習活動中,還需要確立有效且合理的合作形式。在正式教學前,教師需要事先對教材進行分析,這樣可以有效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時,教師需要擬定科學合理的教育目標,針對班級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發展方案,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與之對應的學習任務,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力。教師需要在前期制訂教育方案,深入到學生群體中了解班級中學生的學習情況,對課程教學目標獲得更為深刻的認識,科學分析學生存在的問題,了解問題出現的原因,據此制訂科學有效的解決方法。2.充分發揮教師的教育指導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創新應用教材內容,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使學生在運動技能、反應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得到提高,全面推進學生的發展。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學生不太愿意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其運動能力也比較差。因此,要想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就需要從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出發,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觀念的形成,進而使學生形成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動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使學生認識到體育活動及體育鍛煉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當學生都積極參與到體育教學活動中時,教師合理融入合作學習方法,結合全新的多媒體教學工具,可以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3.制訂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教師在制訂合作學習活動目標時,必須保障目標的形象化,此處提出的形象化是指學生在開展學習活動前,依據個人的學習需求、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制訂形象化的學習任務,將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動應用到合作活動學習中。學生需要熟練掌握在體育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同時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中,這樣不僅可以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學生在長時間的體育鍛煉中強化了身體機能,進而形成自己的體育特長,并樂于參與到一些具有挑戰性的體育合作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運動技能意識,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學習觀念。
三、發揮教師在合作教育活動中的關鍵作用
在高職體育教學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需要在開展合作學習活動時,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準確的調控與管理。課堂教學活動中的諸多內容都需要教師予以關注。在開展合作學習活動時,教師需要事先簡述課程教學內容,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合作學習交流,在合作交流中自主解析知識,共同努力解決問題。在開展合作學習活動時,教師需要了解班級中學生的學習情況,第一時間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盡可能避免學生學習思路出現偏差的問題。在開展體育合作活動時,需要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引入合作活動,有效解決現存問題,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下,不斷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作者:王洪 單位: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周英.論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體育世界(下旬刊),2014(10):95-96.
篇10
關鍵詞:山區;公路;橋梁;設計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especiall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mountainous area highway is in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The mountainous area highway construction for vehicle provides a good driving conditions, has greatly improved the mountainous area of transportation situatio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untainous area highway, analyzes the often use the bridge structure of the body, from the upper structure of the bridge pier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abutment, etc were discussed the mountainous area highway bridge design process problems needing attention. In order to actual engineering design is of some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 mountain; Highway; Bridge; design
中圖分類號:U442.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山區高速公路橋梁的主要特點
山區高速公路的主要特點是地質、地形復雜。地形復雜主要表現為地面高差大,沖溝發育、橫坡陡直;地質復雜主要表現為滑坡、巖溶、不穩定斜坡、陡崖、崩塌、煤礦采空區等不良地質。受這些方面的影響,路線布設時平縱橫三個方面都受到約束,一般有平曲線多、平面半徑小、縱坡大、橋梁比例高、橫坡陡、半邊橋和高擋墻多等特點。山區高速公路橋梁也相應具有上述特點,高墩大跨多,斜彎坡橋多,墩臺形式多,施工場地狹窄、個別路段橋隧交替相連等特點。
2 山區高速公路橋梁的主要結構體系
為了保證行車的舒適性和結構的耐久性、適用性,山區高速公路橋梁體系一般采用先簡支后連續或部分橋墩與主梁固結的連續剛構混合體系。由于山區橋梁墩高相差較大,如果采用全剛構體系,需要通過調整橋墩的線剛度來改善橋墩受力,這樣會造成橋墩尺寸種類多,美觀性降低,施工相對麻煩一些,所以全剛構體系采用較少。連續結構的一聯不能設置太長,墩臺水平位移較大,墩柱尺寸需設計的相對大一些,材料較費。根據地形特點,將連續梁中
間墩高較高,剛度相差不大的相鄰幾個橋墩與主梁固結起來,利用其柔性適應橋墩所受的內力,在較矮的邊墩上設置滑板支座或橡膠支座,形成連續梁。
這樣的連續一剛構體系,高墩、矮墩的受力性能都得到了改善。彎、坡橋在山區高速公路橋梁中較多,曲線梁橋在彎扭耦合作用下,具有沿某一不動點變形的趨勢。單向行駛的大縱坡長橋在長期反復的汽車制動力作用下,梁體具有沿下坡方向滑移的趨勢。如果采用全連續結構,即上、下部結構之間為橡膠支座連接時,這種滑移趨勢會造成梁體受力不平衡,支座脫空甚至破壞的現象,從而導致梁體開裂。因此,山區高速公路橋梁宜采用先簡支后連續結構或部分橋墩與主梁固結的連續一剛構混合體系,既要適應平面線形,又要適應橋梁受力特點。
3 山區高速公路橋梁設計要點
(1)與平原地區的高速公路相比,山區高速公路在地形、地質、水文條件等方面有著很大的差別,因此我們在設計橋梁時必須高度重視這些差別,尤其是在地形、地質方面。有時同一座橋在縱橋向的地質變化很大,在橫橋向的地形變化很大,如不重視,很容易出現差錯,因此在設計前一定要認真收集設計資料,做到心中有數,有條件時設計人員最好到實地調查一下。
(2)由于山區高速公路的地面高差變化較大,運輸材料、機械比較困難,給施工帶來很大的不便。所以我們在設計時一定要考慮到施工的可行性,因地制宜。
(3)橋梁設計要遵循“適用、安全、經濟、美觀、環保”的基本原則。現在隨著國民經濟不斷提升“美觀和環保”已受到越來越多關注。橋梁設計在注重安全性、舒適性、和耐久性的同時,應引人“環保、美化、人文”的理念,把高速公路橋梁的景觀設計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加以考慮。在保證橋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要盡可能地考慮到使建成后的橋梁與周圍環境相協調,不對原有的環境造成破壞。設計時應開拓藝術創新思路,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橋梁景觀的美學效應,同時應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珍稀動、植物及特有的地質風貌。對橋梁進行涂裝時,不但要考慮與周邊環境色調、橋梁造型相協調,還要考慮橋梁所在地區的民風、民俗。
4 上部結構設計
橋梁在山區高速公路中所占的比例較大,但一般情況下,特殊的大跨徑橋梁較少。因此,對于數量眾多的常見跨徑橋梁,其設計原則就是盡量采用施工方便、造價經濟的標準化、預制裝配化結構。常用的大、中橋標準跨徑有16m、20m、25m、30m、35m、40m、50m,常用的中、小橋標準跨徑有6m、8m、l0m、13m、16m。上部結構形式主要有空心板、預制T梁、預制小箱梁等。一般情況,對于跨徑小于30m的橋梁空心板、預制T梁、預制小箱梁等結構形式都可以采用,對于跨徑為35m、40m、50m的橋梁,根據梁的受力特點,更宜采用T梁或者小箱梁。從造價上講,20m跨徑以下,用空心板截面的橋梁造價相對經濟些;從橋下凈空方面來講,對于較小跨徑且橋下凈空不高時,空心板截面最適宜;從受力上講,對于較大跨徑40m、50m的橋梁,用T梁截面則更好,這種結構形式充分利用混凝土的抗壓性能和鋼筋的抗拉性能,減輕梁體的自重。小箱梁從造價、施工簡便性還是受力等各方面看,可以說是介于空心板和T梁之間的一種截面。因此,對于跨徑25―35m的截面,常采用的是小箱梁的結構形式。
5 橋墩設計
對于常見高度的橋墩,即墩高小于40m的橋墩多采用柱式墩或Y型薄壁墩,其中又以柱式墩最為常用。柱式墩分圓柱和方柱兩種。圓柱施工時外觀質量易控制,與樁基銜接方便,而且箍筋對核心混凝土的約束作用較強。但是從美觀角度來說,方柱棱角分明,與上部梁體協調,有一定的視線誘導性,較美觀。從受力上看,截面積相等的圓柱和方柱,方柱的抗彎剛度要大于圓柱,受力優于圓柱,當體系為連續剛構時,方柱可以方便的調節兩個方向的尺度來調整墩柱的剛度,從而達到調整墩柱受力的目的。
因此,對于常見墩高,設計中采用何種墩柱形式應根據具體地形、上部結構形式、墩高等因素綜合考慮。一般矮橋墩的設計由強度控制,但當橋墩較高時,就必須考慮橋墩的穩定問題。在做高墩連續梁橋設計時,高墩的柔性必須考慮,防止結構發生失穩破壞。
6 橋臺設計
山區高速公路橋臺一般采用重力式u型臺、肋式臺、柱式臺三種形式。根據《墩臺與基礎》規定,u型臺控制的填土范圍一般為4~l0mm,因此u臺高度最好控制在l0mm之內。山區橋梁u型臺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橫向、縱向橫坡陡,為了適應地形,減少開挖,節約圬工結構方量,u型臺設計時必須合理分臺階。由于樁柱式橋臺的抗推剛度較小,當聯長較長、臺后填土較高時不宜采用,一般樁柱式橋臺的臺后填土高度宜控制在5m以下,聯長宜控制在150m以內。
7 橋墩與路幅的關系
山區高速公路有整體式路基和分離式路基兩種。目前路線選線越來越強調占地少、環保與景觀協調的理念,除了中長隧道等設置分離式路基外,越來越多的采用整體式路基。整體式路基的雙幅橋,一般情況下下部結構按照分幅單獨設計,即雙幅四柱。對于高墩長橋,為了減少開挖、增強邊坡穩定性、節約材料,降低造價,整體式下部結構即雙幅兩柱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與雙幅四柱相比,在橋墩截面積及橫向寬度相當的情況下,整體式下部結構橫向和縱向剛度是分幅設置的兩倍以上,除了可以減少開挖、節約材料、施工方便外,還能減小墩頂位移。當然整體式下部結構帽梁跨度較大,還須考慮車輛雙向行駛時扭矩影響,帽梁需要設置的大一些。一座橋究竟是采用整體式下部結構還是分幅下部結構,需要結合橋位處地形、地質、水文、墩高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
8 基礎設計
山區高速公路橋梁最常用的基礎形式為擴大基礎與樁基礎。山區一般地質情況較好,采用擴大基礎的情況相對較多,且宜采用分離式擴大基礎。因為分離式擴大基礎適應地形橫坡,承載力亦能滿足要求。斜坡上的擴大基礎與樁基礎必須考慮基礎擴散角和覆蓋層厚度以及施工時的相互影響。樁基礎多為嵌巖樁和柱樁,地質情況較差地段可以采用摩擦樁。樁基礎施工方法多為挖孔灌注樁。
當遇到軟弱夾層多、卵石、漂石等容易造成坍孔的地質情況時,地下水位較高、地層含有煤氣、瓦斯等有害氣體時不宜設計為挖孔樁。對于高墩大跨橋梁采用擴大基礎時,當基礎底的巖石飽和單軸抗壓強度高、風化程度和軟化程度低時,可采用在巖石內設錨桿的方法,以達到滿足基礎偏心矩,墩身穩定性要求的同時減少基礎混凝土和鋼筋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