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班主任管理經驗總結范文
時間:2023-04-03 17:41: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學班主任管理經驗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師;成長
左權縣地處太行山中段,境內山大溝深,信息閉塞,交通不便,農村學校教師在教學觀念、方法、手段上都落后于城區教師,這一現狀已成為我縣教育均衡發展的一個瓶頸。針對上述弊端,全縣通過運用信息技術,有效地促進了山區教師快速成長,實現城鄉教育均衡優質發展。
一、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山區教師信息技術素養
1.從基礎入手,提高山區教師信息技術基本技能
自2001年以來,全縣集中開展了全體教師參加的信息技術初級和高級培訓工作,先后組織培訓四十二期,培訓教師2014名,經考核全部合格,并取得了全市繼續教育信息技術初高級培訓合格證書。隨后組織開展了農村學校教師因特爾未來教育培訓工作, 56所農村中小學452名教師參加,全體學員通過考核,順利結業。通過三項培訓教師從最簡單的開機、關機學起,到打字、PPT制作、博客的建立等等,對信息技術已初步入門,已建有自己的文件夾,建有自己的Blog,會從網上搜集信息、學習。
2.“菜單式”培訓,實現山區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再提高
為了實現山區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再提高,電教館采取走下去,深入學校的“菜單式培訓”。“菜單式培訓”就是電教館根據本區域內的實際,依據每次培訓中收集到的意見和建議,及學校提出的要求,制訂出可行性地信息技術培訓提綱,然后下發到各校,學校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性地點選其中的內容,告知電教館,電教館工作人員利用節假日深入學校對任課教師進行全員培訓。這種培訓方式一改過去由電教館安排培訓課程,教師被動學習的狀況,把參加培訓的自主選擇權交給了教師,培訓什么課程由教師自己做主,這樣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真正做到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培訓更具針對性、靈活性,從而做到讓教師不出校門就能接受培訓,力求起到為教師“缺什么,補什么;需要什么,培訓什么”的作用。根據全縣教師實際要求,電教館科學設置培訓菜單,列出如U盤的使用、Office2003應用、壓縮軟件Winrar應用、下載軟件迅雷應用、電子郵件申請及使用等30項培訓菜單。
二、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山區教師教育教學水平
1.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山區學校音美師資
在農村很多所學校都沒有專業的音美教師,多是由別的學科的教師代課,嚴重地制約了音美教育的發展,為此,電教館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主動承擔起為農村中小學培養中小學音美教育師資的任務。電教館聘請進修校、左權中學、左權二中、示范小學10名音美教師,組成多媒體教學培訓團隊,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培訓音美教師。
(1)利用QQ群,實施遠程培訓
現在,全縣72名音美教師全部加入了左權縣音美教師QQ群。左權縣音美教師QQ群是電教館為培養中小學音美教育師資的任務于2008年11月份建立的。同時,還開通了飛信短信服務平臺,方便與音美教師之間的聯系。QQ群主要成員為培訓團隊教師和農村中小學音美教師。通過QQ群,為廣大音美教師提供培訓教師授課網絡視頻,上傳的課程有教法、公共理論課、樂理、舞蹈、素描、國畫、簡筆畫、手工等,已上傳視頻達146G之多。各位教師通過QQ群進行遠程學習相應的課程,他們還可通過QQ群向培訓教師提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培訓教師給予及時的解決。
(2)建立音美教師博客群,開展音美網絡教研
要想提高教學水平,提高專業知識水平,就要發揮集體的力量,建立音美教師博客群。音美教師可以將自己的課堂教學設計和課件、學習資料等進行上傳;也可以下載其他優秀教師的課堂實錄、有價值的教育教學研究成果、學習資料等教學資源。還能通過自己的博客寫教育教學隨筆、論文,以及教育教學中的困惑等。這樣教師可以互相找出不足,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教學中的不足之處,發揚優點,讓音美教研之路越走越寬,使音美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1)觀看光盤,學習優秀班主任管理經驗
農村各中小學校,組織教師集體觀看了魏書生等全國優秀班主任的班級管理經驗總結光盤。學校要求班主任認真觀看并做詳細記錄。通過學習,班主任紛紛表示今后要把這些觀點和理念逐步運用于以后的班級管理中,使今后的班級管理工作更有效。
(2)網絡交流,學習城區班主任的先進管理方法
充分利用晉中教育網網絡教研平臺中集體備課項目中的網絡互動交流功能,由農村班主任發起交流活動,城區班主任申請加入,構建起交流平臺,網絡交流結對達200多。通過網絡交流,農村班主任從班主任專業素質、愛心奉獻、家長工作、班會設計、個別學生管理等方面,總結了不少經驗,為其今后的班主任工作提供了借鑒。
3.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農村包班教學效率
篇2
1、有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集體,有一個統一的思想做指導
綜觀XX年高三教學工作,我們最大的一點感受就是:方方面面的工作自始至終都有著統一的、明確的思想指導。而這種思想指導,就來自于我們學校以呂校長為代表的領導集體。一年來,我們時時刻刻能夠聆聽到來自于學校領導對高三工作的精辟指示,感受到來自于學校領導對高三工作的關心,體會到來自于學校領導對高三工作的溫暖。校領導一旦發現問題,總是在第一時間內找到班主任商討,加以解決。領導的率先行為,使我們身上干勁十足,真抓實干,銳意進取,以昂揚的斗志、嶄新的精神風貌、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去努力做好高三班級各項工作。今天,當我們在慶祝勝利并深刻總結之時,我想,今年我們學校高考輝煌成績的取得,這一因素就是我們班級開展工作,包括高三6班工作的強有力支柱。
2、有一個團結協作的教師隊伍,有一個共同的心愿做動力
當我講到這里的時候,我的心中不僅油然而生敬意。高三6班驕人成績的取得,不但凝聚著各位任課老師的汗水和心血,更是我們各位老師密切協調的結果。一年來,他們為了一班的學生,為了一個共同的心愿,付出了太多太多。協調會上,我們六人暢所欲言,毫無避諱,話題所及,不拉下一個學生。我們六個,誰也不只為自己的一科著想,有時甚至主動讓出作業時間給某一學科,只是為了班級的學習成績各科均衡發展。我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心愿:讓6班的學生更好。作為班主任,我深深的懂得:和任課老師搞好關系,密切協作,對班級的好處是無法估量的。人的因素相當重要。我經常和任課老師展開多種形式的交流,同時,我也教育我的學生要好好尊敬自己的老師。我經常說:同學們,一定要好好聽老師的話,要學著討老師的歡心。為什么呢?人都是感情動物,老師喜歡你,喜歡咱們班,他就會多給咱講個題,他也愿意往咱們班跑,而最終受益的就是你們。在這種樸素理念的影響下,我們班的學生確實讓老師喜歡了,而每一位老師也都竭盡所能的為學生付出了自己的最大努力。
3、卓有成效的談心工作和精彩的班會保證
回想我的班級工作,三年來,尤其是高三一年中,我付出心血最多的、收效最大的、最富有特色的工作是什么呢?我想,那就是我充分開展了成效卓著的談心工作,并有效利用了家長會和班會這一特殊教育陣地。
做班主任,我始終認為,天下很難有教育不好的學生,而教育學生,需要班主任動腦筋,真正抓住學生的薄弱點,脆弱點,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真正突破他的心理防線。只要班主任出發點是好的,學生的嘴上即使不說,甚至還和你頂嘴,但他的心里還是感激你的。
到了高三,我的談心工作基本上就是圍繞學習而展開。每一次考試,我都分期分批分類找學生談心,或者鼓勵他們,或者幫他們分析原因,每次在結束的時候,我總是充滿信心的對他們說:你沒問題,高考你一定會勝利的,朱老師我教過8屆高考學生教學,難道你不相信我嗎?開玩笑!也真怪,我的學生也確實相信我,每次談完話,他們總是充滿信心的走進教室。所以,每一次考試結束后,我們班能夠迅速穩定情緒,學生按部就班復習,班級紀律嚴明一如既往。久而久之,每一次考試一結束,我班的學生就說,朱老師又要開始談心了。他們都在熱切的等待著我與他們的交流。談心的工作是全方位的,一個學生也不拉。關于這一點,從教師角度而言,我覺得教師一定要以博大的胸懷和真摯的熱情去呵護每一個學生。不可否認,有的學生不聽話,影響了班級的聲譽,甚至和你頂過嘴,傷了你的心。但作為教師,你能因為這些事而對學生耿耿于懷,心存芥蒂嗎?你不能!不可否認,有些學生成績不好,不屬于所謂的升學“砝碼”,但你能因為追求單純的“質優”而忽視他們嗎?你也不能!再換個角度想想,假如你是個家長,你萬一有這么樣一個孩子,你難道希望老師就像上面所說,不管不問嗎?你打破頭都不愿意,你甚至會大罵這樣的老師!所以,當我們以一顆真心去對待學生,真正把他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去關心要求呵護他,也許有很多工作就很好做了。愛心的匯報不必強求一時,有時它可能延續一生。談心工作,一個都不能少。
我始終重視班會和家長會這塊教育陣地。每一屆學生只要談起我,都說我的班會比上課好的多了,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很自豪。每一次家長會結束,聽到家長的贊譽,看到他們臉上的笑容,我更自豪。在高三一年中,我結合班級實際情況,召開了很多富有成效的班會和家長會,每一次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XX年年高考已勝利結束,而高三6班伴隨著他的輝煌也將成為永恒的記憶。但它留給我們的經驗和反思有很多很多。最后,感謝學校領導給我這個機會,能讓我把高三6班的一些情況向各位老師匯報,再次感謝XX年年高考為高三6班直接作出貢獻的栗妍老師、邢艷萌老師、秦昌老師、張學娟老師、任正雷老師,尤其是秦昌老師、張學娟老師,并衷心祝愿我校2010年高考再接再厲,再創輝煌!
作者:朱麗華
小編推薦與 2010年中學學校班級管理經驗總結 關聯的文章:
篇3
[關鍵詞]軟管理;薄弱學校;學校改進
目前,學校改進已經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實踐與理論研究領域。國內外研究表明,學校管理的改善是學校改進中的首要工作與重要保證。根據管理權變理論,管理的效能取決于情境。那么,具體到薄弱學校的改進情境中,什么管理方式既適合學校的薄弱特征,又能帶動學校全局進行有效改進呢?本文基于對北京市初中建設工程中以F中學為主的管理實踐經驗的總結,認為軟管理是薄弱學校改進中的管理之道。
在我國,薄弱學校通常指在基礎教育階段,某一特定區域內辦學條件相對較差、教育質量相對偏低、社會信譽不高的學校。[1]薄弱學校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不同的地區或不同的時代,薄弱學校的劃定標準或表現特征是不同的。在2005年北京市初中建設工程啟動之初,工程所確定的一批學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政策性困難、資金困難、師資與生源困難。F中學地處城鄉結合部,由三校合并而成。學校內部人際關系復雜,資金來源相對有限;由于擇校等原因,學校生源數量和質量都有限;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尤其是優秀教師流失嚴重。
一、軟管理的基本含義
在F中學的改進過程中,師生們不自覺地將學校的管理命名為“軟管理”,認為“這套軟硬相濟的軟管理真地改變了學校”。在這里,軟管理是一個相對于硬管理而言的綜合概念,指一套以人為中心、靈活彈性的、人性化管理方式。具體而言,軟管理強調尊重學校中每位成員的人格與獨立,注重學校文化與共同愿景的樹立與引領作用,堅持靈活多變地應對學校內外環境的變化,并在應對中整合資源,尋求學校的發展機遇,最終實現學校的特色化發展。
與硬管理相比,軟管理的具體特征如表1所示。
總之,在不完全拒斥硬管理的前提下,軟管理突出強調了學校師生的主體地位、學校發展策略的靈活性以及學校成員的精神管理。
二、軟管理之于薄弱學校改進的適宜性
對于薄弱學校的改進而言,軟管理是十分必要且有效的一種管理方式,這種必要性和有效性來自于學校管理的一般要求與薄弱學校的特殊要求。
(一)學校管理的一般要求
1 教育活動的內在之義
學校是實施教育活動的場所,而教育活動以促進人的發展為最終目的。這一目的本身決定了學校管理必須以人為本,從師生的現實需求出發,為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與成長服務。從本體論而言,學校管理就應該是以人為目的的軟管理。
其次,教育是教育者與學習者之間相互影響的活動,教育影響的實現手段與途徑是人本身,即以人格化人格,以精神育精神。從教育影響的最大化角度考慮,學校管理的手段也應與教育手段保持一致,至少不相悖逆。因此,從管理手段上看,學校管理也應該是以人為手段的軟管理,注重發揮管理者的人格影響力。
2 學習型組織的自覺需要
以知識授受為主的教學活動是學校活動的核心,知識的傳遞與更新是學校存在的主要價值,學校客觀具備了學習型組織的基本條件。同時,為了提高學校的效能,學校應當構建學習型組織。[3]那么,作為學習型組織,設置扁平化組織結構、創建共同愿景、分權服務型領導就是組織管理的自覺需要。[4]因此,從學校的組織構成與領導來看,軟管理應是學校的自覺選擇。
其次,軟管理適應了教師與學生發展的需要。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具有較強的獨立性,教師需要充分的賦權與支持。同時,教師屬于知識分子階層,崇尚自由、獨立,追求自我實現、自我超越與自主管理。他們反對外來的權力干涉,渴求專業發展上的智力支持。另外,學生作為學校發展的另一方重要成員,其學習活動即需要教師的引領,又需要自主活動的空間與尊重。因此,從學校組織成員的發展需要來看,軟管理應是學校的自覺選擇,它給予了每一位成員充分的自主與支持。 轉貼于
(二)薄弱學校的特殊環境要求
1 薄弱學校發展外部的限制
與普通學校相比,薄弱學校大多處于一個相對不利的發展環境之中。第一,薄弱學校在招生政策和擇校政策的實施中失去了優秀生源;第二,薄弱學校的辦學資金有限,嚴重地依賴政府支持;第三,薄弱學校在周邊社區中的社會信譽度不高,社區對學校發展支持與幫助不足。由于較長時期處于不利環境之中,薄弱學校師生發展的內驅力嚴重不足,缺乏積極作為的主動性。因此,薄弱學校不宜急于實施硬管理,而應首先選擇軟管理來調動成員的發展積極性。
其次,在薄弱學校改進工程啟動之后,學校又進人了困難與機遇并存的不穩定環境之中。由于薄弱學校的改進是—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受制于學校內外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學校難以在改進之初預料到學校改進的具體結果。因此,薄弱學校的改進缺乏實施硬管理的基本條件——明確的目標,硬管理難有用武之地。相反,軟管理恰能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增強組織的凝聚力,統整內外資源,促進學校靈活發展。
2 薄弱學校發展內部條件的制約
薄弱學校規模小,人數少,過多的硬性管理制度用在小規模的學校顯得僵化死板。以人為本的教師管理更適合薄弱學校的校情,能更好地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激發教師的潛能,促進學校的發展。[5]事實上,薄弱學校并不缺乏制度,甚至一些學校“保存著成摞的制度”,但制度本身并沒有阻止學校滑入“薄弱之列”。
其次,經過流動篩選之后,薄弱學校的教師往往教學水平不足,隊伍結構也不合理。但是,在我國教師聘任制實施不徹底的情況下,薄弱學校更迭教師隊伍的空間極其有限,必須在原有隊伍的基礎上盡力提高每一位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同時,教師是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師資隊伍建設是學校改進的重要工作。因此,推動每位教師在知識與能力上不斷發展與進步就是薄弱學校管理的重點內容,而此恰是軟管理的要義之一——激勵每位成員不斷地自我學習。
三、軟管理在薄弱學校改進中的具體實施
在北京市初中建設工程的實施過程中,多所學校都不約而同地采用了基于學校實際的軟管理,其具體舉措不乏共同之處。本文以下主要以F中學為例來闡明軟管理的具體實施情況。
(一)協調學校要素
F中學在改進之初就樹立了系統改進觀——學校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學校改進工作本身是協調學校內外諸要素協同運動的過程。管理就是協調,提高學校的效能就是要提高各要素之間的協調程度。因此,在改進之前,管理者要對學校進行全面診斷,發現要素之間的沖突,找到優勢要素與劣勢要素。通過診斷,F中學發現:教育行政部門的評價指標與學校實際情況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學生雖然知識基礎薄弱,學習習慣差,但大多樸實有禮;教師問的人際糾紛是導致學校教學質量不高的直接原因。
同時,F中學認為,由于學校各要素始終處于發展變化之中,其變化結果無法精確預計,因此學校改進是一項長期的活動,學校管理也只有方向取向,而沒有固定的目標。所以,F中學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三年發展規劃,明確了以“干部教師隊伍建設”為重點,以“制度建設”為抓手,以“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以“學生發展”為目標的工作方向,并以務本求實的工作態度來全面提升辦學質量,提升社會對學校的滿意度。
(二)關注個體發展
個體發展是組織發展的基礎,[6]學校發展的力量與障礙皆來源于此。在薄弱學校,師生往往會由于學校的“薄弱”標簽而產生消極怠惰的心理。F中學對此明確提出“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的特長”,并將“不拋棄,不放棄”視為學校發展的一條重要原則。為此,學校建立了學困生輔導制度,做到每個學困生都有專人輔導;學校實施了追蹤式評課制度,直至教師“人人過關”。
細化來講,關注個體的發展首先是為師生發展提供明確的方向指引。F中學通過建立學校共同愿景與個別交流等措施,不僅幫助每位成員明確了發展目標,還將成員的發展力量匯聚到學校發展路線上來。其次,在個體發展的不同階段為其提供相應的支持與資源,根據個體的個性特征為其安排適宜的發展任務。為此,F中學始終在教師專業發展上堅持“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第三,關注個體發展的過程,而不僅是個體發展的結果。當學校師生取得進步時,無論是在學業成績方面,還是在其他組織生活方面,F中學都主張通過精神與物質獎勵相結合的方式對其發展給予肯定,繼而啟動個體的下一步發展。
(三)抓住發展機遇
學校發展的內外環境是不斷變化的。與普通學校相比,薄弱學校可從外部環境中獲得的資源與支持相對較少。軟管理強調學校要在應對環境變化的過程中迅速抓住發展機遇,順勢整合內外資源,甚至調整學校內部結構,以謀求學校發展。在北京市初中建設工程中,大多數參與學校都認為這是學校的發展機遇。F中學更是對這一機遇中潛藏的資源進行了分析整合,加大了學校改進的步伐。
在工程啟動之初,F中學在學校內外對工程進行了大幅宣傳,一方面用以提升學校師生的“士氣”,另一方面借此改善學校的社會形象。在學校改進過程中,F中學針對學校班主任隊伍能力不足的情況,結合北京師范大學項目組的科研力量,主動申請了《通過校本培訓提升班主任工作能力》等課題,從而以課題為依托來提高班主任教師的工作能力與科研能力。在師資培訓方面,學校一方面積極選派教師參與教委等部門組織的各項培訓工作;另一方面以北京師范大學項目組為依托、主動聘請國內外知名學者進入學校開展針對性培訓工作。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學校一方面按照教委的各項指標對學校設施進行了補建和修葺,另一方面根據人文校園的設想對校園環境進行了整體改造,做到了改進與提高相結合。
(四)創建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師生對于學校發展目標的共同認識,它反映了學校的發展定位,統領著學校成員的發展方向,決定了學校的文化基調。同時,共同愿景的創建是學校成員之間相互溝通的結果,是由內而外生發出來的價值共識。
F中學立足學生學習基礎薄弱的現實,通過師生交流、教師研討等多種方式,最終將學校使命定位于“培養合格的初中生”,將“把學生培養成一名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負責任的合格公民”作為學校的具體工作目標,并確立了“做好當天事,快樂每一天”的學校生活理念。這一愿景的確立有效地解決了教育行政部門的評價指標與學校實際情況之間的矛盾,較大程度地將師生們從考試成績的壓力中解放出來,使得大家可以用平常心態來接受自己教與學的現狀,并保持著較高的社會責任感,以一份朝氣蓬勃的發展氣勢不斷努力。
繼而,學校基于培養目標與教師群體的表現,不斷地通過集體宣講、個別交流等方式向教師強調要樹立正確的教師觀,并對教師提出了具體行為要求——教師不僅“要自覺履行教育教學義務”,還要“鼓勵學生確立有意義的人生目標”;教師“不參與是非議論,與人為善,并互相包容”;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以學生的利益為取向”,同時“依照法律法規維護自己在校的權利”等。教師正確觀念的確立有效淡化了教師群體中的不良風氣,并將教師的力量凝聚到教育教學活動中。
(五)靈活使用制度
軟管理注重使用文化、情感交流與溝通等手段,但它并不排斥制度的建設與使用,而且認為制度是組織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組織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F中學正是在“工具”的意義上靈活地使用著制度。
在F中學,制度的出臺是以問題為取向的。例如,針對教師人際關系復雜的情況,學校制定了內部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在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整體提升之后,學校適時建立了骨干教師評選機制;其次,制度是彈性的,是根據學校實際情況不斷調整的。F中學在學生中設立了“垡頭之星”評選制度,每學期請學生們評選出班級里的各類優秀之星,以表彰學生中的先進典型,例如學習之星、紀律之星、進步之星、愛校之星等。每學期學生的典型表現不同,垡頭之星的項目設置就隨之更新;第三,制度更多地用于鼓勵師生的進步,而不是懲罰。學校不僅在學生中評選“垡頭之星”,還在教師中設立了長期有效的“百花獎”表彰制度;第四,制度是學校成員共同參與制定的,不是校長一個人說了算。F中學不僅主張師生集體參與學校事務的管理,例如,共同設計校徽制度校訓規劃校園環境等,而且還在制度制定過程中廣泛聽取大家的意見,盡可能保證每項制度都是大家認可和需要的,不虛設“無用的制度”。
四、結語
在軟管理的實施與影響之下,F中學的師生團結一致地在自身定位的目標上努力著——學校骨干教師的數量明顯增加,學生考試及格率大幅提高,家長對學校的滿意度也不斷提升。在三年為期的北京市初中建設工程結束之際,F中學的整體辦學水平已經有了較大幅度的改進。以F中學為主的實踐經驗表明,軟管理是薄弱學校改進中的管理之道。它不僅符合學校管理的一般要求,也與薄弱學校改進的特殊要求相適宜。
當然,這一結論還處于經驗總結階段,其有效性有待進一步檢驗。而且,軟管理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校長本人的素質,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另外,軟管理并不與硬管理截然對立,如果完全撇開硬管理,有可能導致學校一盤散沙,反而無法改進學校。同時,薄弱學校一旦改進為普通學校之后,學校管理中必然要增加越來越多的硬管理成分,以穩定學校發展的較好態勢。因此,“軟硬相濟”的軟管理是薄弱學校改進中的管理之道,且有一定的使用條件限制。
[參考文獻]
[1]孫遠航,孫喜連,賀文奇,孫思生,邵萱,曹麗娟,薄弱學校 改造與發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9
[2]寧曉昕,高校教師人力資源柔性化管理的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7
[3]孟繁華,構建現代學校的學習型組織[J],比較教育研究,2002(1):53—56
[4]康宏,學習型組織的特征及其對我國學校管理的啟示[J],天津教育,2003(11):20—22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中學勞動實踐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