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1 08:10: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繪畫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繪畫教育

小班繪畫教育理念培養

小班孩子的年齡一般在3-4歲,這個階段的孩子剛剛從嬰兒時期步入幼兒期,在性格特點這方面,難免帶有一些嬰兒的“痕跡”,非常稚嫩,外界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此外,由于人在幼年時期,身心發展比較快,他們會很快顯現出幼兒期的特點。因此,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十分突出,是嬰兒向幼兒過渡的時期。此外,小班的幼兒已經基本形成了與生活經驗有關的概念,能聽從教師的安排來完成一些簡單的學習任務。再加上小班幼兒通常以直覺思維為主,眼見為實,對事物的認識大多依賴行動。因此,生活教育對于小班幼兒來說是最合適不過的。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體驗,親近自然也是陶行知理論中一項顯著的教育方式。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教師大都采用情景教學的方法,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善于抓住時機,注重隨機教育、當下教育,讓幼兒在學習與游戲中,身臨其境的學習知識,并在學習過程中,發散思維,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創新思維意識。

1仔細觀察,提供發言權,創設創造性思維

陶行知先說曾經說過:“培養教育和種花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用于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就叫做因材施教?!睆倪@句話中可以看出,教師只有了解了幼兒的個性特點,才能對幼兒教育有發言權。1.1為幼兒制定合適的觀察量表。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與繪畫水平,設計以教學活動中中“幼兒表達表現”為重點的觀察量表,從而來記錄幼兒在教學活動中的學習情況,如:舉手情況、動手能力、作品呈現、自我表達等。例如,用觀察量記錄幼兒的繪畫表現,在小班繪畫活動《甜甜的水果》一課中,教師準備白卡紙、各種顏色的水粉顏料、排筆和拓印泥,在量表出能出現多種繪畫技能,比如用排筆蘸了顏料在白紙卡上畫出各種水果;用手指直接蘸了顏料在紙上按壓,還可以用其他工具在顏料盤中蘸顏料進行拓印。在幼兒活動操作過程中,有些孩子始終用一種方法繪畫,有些則用多種方法進行繪畫。教師根據觀察幼兒記錄的量表,能完整的看到幼兒在繪畫過程中的表現,為接下來的繪畫教學做準備。1.2根據量表全面分析。觀察量表的記錄的目的是為了觀察幼兒在繪畫中的動手能力和自我思考能力。教師進行數據統計后,再對小班幼兒繪畫活動中體現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進行分析,就能得出小班幼兒在繪畫過程中的創造思維能力的狀況了。筆者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小班幼兒活動是幼兒園中各種創新活動開始出現的階段,小班幼兒的思維方式比較簡單,在思考的時候想法比較脆弱,不穩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因此,在這個階段,教師應讓孩子自主發揮,不應設置條條框框和局限性。另外,小班幼兒的思維是零散的、不完整的,甚至是偶發性的,所以在動手期間會導致斷斷續續,不穩定的狀態。在此,教師不易過多干涉兒童在繪畫中所要表達的內容,而是讓他們慢慢體會思維的過程,不管是完整的、還是有缺陷的創作成果,都能有一個自己的認識。

2教育觀念轉變,體現創造性思維

陶行知先生曾經的“喂雞”事例中告訴我們,教育不能像喂雞一樣,強迫學生去學習,應該讓學生自由學習,這樣才能得到更加良性的效果。小班幼兒由于年齡較小,在繪畫的時候甚至連筆都拿不住,更不用說對直線、曲線、形狀的控制了。所以,在小班幼兒教育中,教師要及時轉變教育觀念,制定適合小班幼兒繪畫的教學方法,才能培養小班幼兒的繪畫興趣,才能在學習中慢慢消化,實現在學習后能舉一反三,進行創造。2.1小班繪畫教學以體現創造性思維為主要目標。在當下一些教育教學觀念中,教師往往把知識技能的傳授作為主要目標,強調教師為教,學生為學,教師們評價學生作品的標準沒有注意個別差異,而已統一劃分。而這樣的教學模式會使幼兒的繪畫活動方式陷入固定的模式,尤其是在小班幼兒的教學活動中,其思維發展不成熟,自主能力較差,最終導致幼兒的繪畫作品如出一轍,缺乏創新性。這種教學方法忽視了對幼兒已有經驗的激發,主動學習能力的喪失,沒有給幼兒提供創造性的空間,直接扼殺了幼兒想象力。真正的繪畫活動,是以誘發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為主的,讓孩子在繪畫活動中能夠獨立思考并自主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使創造力得到發揮。2.2根據小班孩子的思維特點,制定繪畫教學內容。在教學前,教師通常都會進行教學備課。但在小班幼兒教學中,備課不單單是“備”,而是要根據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進行適當的調整,根據幼兒的想象力做出靈活的轉變,從而鼓勵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例如,在小班美術活動《螺旋線》活動中,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教學方案:首先,在上課前提出問題:小朋友們覺得螺旋線像什么?雖然預測的繪畫內容是小蝸牛。但幼兒更多的回答應該是棒棒糖、風車、摩天輪等。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就要及時轉變教學前的預測,要根據幼兒對螺旋線的理解和想象進行創作。由此可見,教師在小班幼兒教學中,一定要遵循幼兒的思維發展模式,要敢于打破常規的教學活動模式,鼓勵幼兒敢想、敢說的精神,從而使幼兒的想象力得到發展,并在不斷的引導中使其獨特性得到發展。

3提供適宜的環境,提升創造性思維成長空間

查看全文

幼兒美術教育中繪畫能力探討

摘要: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幼兒對繪畫基本要素的認知越來越深刻,其年齡、性別的差異在繪畫上的反映也越來越突出。了解幼兒對繪畫基本要素的認知變化,正視不同年齡和性別的幼兒在繪畫表現能力上存在的差異,把握幼兒繪畫能力發展的客觀規律,以有效的繪畫教學方法為依托,采取科學的評畫方法,樹立正確的繪畫教育觀,才能培養幼兒學習對美的形象的描繪和表現,讓幼兒學會欣賞,從審美的角度把握世界。

關鍵詞:幼兒;繪畫能力;教育建議

繪畫是幼兒自我表達的良好方式。幼兒沉浸在繪畫中,感受到色彩、線條、塊面的魅力時,快樂就與之相伴。繪畫不僅是幼兒釋放天性、表達自我的方式,更有助于學齡前兒童培養良好的閱讀和書寫技能。因此,如何提升幼兒的繪畫能力,充分發揮繪畫對幼兒的啟蒙作用和解放天性作用,是每一位幼兒美術教育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一、影響幼兒繪畫能力提升的因素

1.繪畫基本要素的認知

美術的基本語言包括線條、形狀、色彩、構圖等。線條是幼兒畫作中最常見的符號。善用線條是幼兒繪畫能力的基本體現。形狀是由點和線條構成的結構或輪廓。能運用越來越復雜的形狀表現圖像,說明幼兒對復雜事物有了一定的認知。對色彩的辨識能力和靈活運用能力是衡量幼兒繪畫能力的重要標準。豐富的顏色為幼兒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發揮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構圖是有意識、有目的地組織線條、圖形。構圖是幼兒美術教育的重要內容,能較為集中地展現幼兒繪畫的綜合素養。幼兒對線條和形狀的運用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引導幼兒有規律地安排它們,是提升幼兒繪畫能力的重要方式。幼兒對色彩和構圖的把握需要一個過程,更多地建立在后天認知的基礎之上,引導幼兒正確辨識、靈活運用色彩,合理組織構圖,對提升幼兒的繪畫能力同樣重要。

查看全文

現代繪畫教育研究論文

一、傳統造型觀念與現代高校繪畫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傳統造型觀念中存在的問題

很多的現代高校在教學中只是實行傳統的寫實主義模式,它具有單調性、人性化不強烈等特征,傳統的造型比較單一化,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使得教育模式趨于格式化和簡單化,而且高校對于西方傳統造型觀的研究始終處于一種模仿和追求的狀況,沒有進行很好的開拓創新,與時俱進,逐漸地研究屬于自身獨特的教育新路子。

2.現代繪畫教育中潛藏的危害

現代高校對于學生的發展要求很高,希望培養出一大批對社會和國家有作為、有用的高素質的、實戰性的人才,從而為社會所服務,因此主要針對學生專業技能的提高,間接地忽視了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和個人的專業素養的提高,舉個例子:學生在素描寫作的時候,注重的是在不一樣的光線下對抽象事物的具體形態、動作、體征、比例、明暗和虛實程度等各個方面的描寫,而不是發揮個人的優勢進行創新,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探索知識的興趣,不利于教育的實施;另外,高校都在加大對學生的招收量,而后帶來了一系列的不良影響,比如說人數的增加,教學秩序相對的松弛,學生的整體素質偏低,那些所謂的高級院校逐漸地走向下坡路,這些因素都從側面影響了現代繪畫教育的發展。對于這些發展的諸多問題,高校需要勇于面對,敢于挑戰,從而不斷創新與探索新知,逐漸地改善我們高校的教育體系與整體的理念。

二、把傳統造型觀念和現代繪畫教育結合起來

查看全文

中西繪畫美術教育的異同

摘要:中西美術在發展過程中的每次交流與碰撞,都會影響中國美術教育的發展。20世紀,西方現代主義美術思潮傳入中國,西方繪畫作為西方文化的載體進入了公眾的視野,中國傳統美術受到沖擊,美術教育的理念和形式漸漸向西方靠攏。

關鍵詞:西方繪畫;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創作形式;表現技法

中國繪畫歷史悠久,在西方教育體制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傳統繪畫的傳承主要依靠“師徒授受”的方式,這種方式更注重技術傳授,并沒有上升到現代意義上的教育的高度。直到清末民國初年,隨著西學東漸,中國出現了新式的美術教育體系。隨著中國美術教育的發展,教師教、學生學成為主要的教學方法,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思想的自由性和創造性。美術教育不能閉門造車,要有開放性與包容性。蔡元培先生在美育方面有著獨到的觀點,他認為美育可以塑造全面的人格,對學生的思想和靈魂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

作為20世紀初杰出的教育家,他主張感受生活、發揮想象,認為任何事物都可以作為描繪美的對象,不強調形式主義。無論如何,美術的目的是一樣的,中西方的美術理念是異曲同工的。西方美術以客觀再現世界和真實自然作為寫實的標準,如西方傳統的雕塑、建筑、繪畫等,多是客觀再現的優秀作品,并且這一標準長期影響著西方美術理論的發展。一萬多年前,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中繪有牛、馬等形象,這些粗獷的線條可以看作最早的素描語言形式。15世紀,意大利的建筑師布魯內萊斯基闡述了透視結構定理,他指出:平面上表現立體物體時,各平行的條線向遠處延伸,會消失于同一點,即滅點;距離近的物體顯得大,距離遠的物體顯得小。依照此原理,藝術家在二維平面空間內創造出了三維立體空間的寫實主義作品。如,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馬薩喬的作品《納稅銀》中就體現了透視法的應用,畫中前面的人物比后面的大。文藝復興時期的另一位著名畫家達•芬奇認為繪畫是一門科學,他解剖人體,研究人體骨骼、肌肉的組成關系,將解剖學和透視學運用在繪畫上,他畫的大量素描草圖在今天看來仍是傳奇之作。西方的繪畫,無論是巴洛克、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還是現實主義等,雖然風格不同,但都以客觀再現為主,追求描繪對象的明暗對比、結構透視、比例協調等,所以,西方繪畫是以模仿論為美術基礎的。西方傳統的繪畫、雕塑都是模仿現實生活的。19世紀,在印象主義出現之前,西方的繪畫以寫實為主,用幾百年建構了較為成熟的美術教育體系。歐洲最早的美術學院博洛尼亞美術學院將米開朗基羅的人體、拉斐爾的素描、威尼斯畫派的色彩等視為典范,以素描訓練為主。中國書法中也有類似的寫實性。最早的象形漢字就是對自然現象進行了高度概括,但不像西方那樣純粹地照搬客觀自然,而是帶有與天地神明溝通的意味。中國最初的文字是根據鳥獸留在地面上的印記創造出來的,也可以看作最簡單的繪畫。后來出現了毛筆,點畫的結構豐富多樣,提按、頓挫、粗細等變化無窮,形成了燦爛的書法藝術。

高校美術教育必須重視中西繪畫體系的異同。從心靈表達的形態看,中國文化以道德心為主,西方文化以認知心為主;從繪畫方法看,中國文化重直覺,西方文化重理智;從文化成就看,中國文化在道德教化方面收獲頗豐,西方文化在科學方面成果顯著。總結來看,中國繪畫重物感、重意象、重借物顯人、重游目周覽、重意境、重氣韻、重筆墨、重心理和諧、重程式;西方繪畫重鏡像、重具象、重再現客觀、重靜坐觀察、重景境、重結構、重色彩、重形式和諧、重典型。西方注重理性分析,認為客觀世界物象是由光的作用而呈現形、色及明暗、凹凸,為使繪畫真實地再現觀察到的客觀世界,而以明暗法和色彩構形,并涂滿畫面以制造鏡像,形成猶如透窗視物效果的繪畫。為使再現的客觀世界與靜坐觀察到的效果一致,西方畫家發現并總結出透視法,把畫面形象置于三維空間的組織結構中。中國自古形成書畫同源,以書法用筆入畫,使用以線構形的方法,使線描發展到極致。道家視黑白為陰陽之表現,含有豐富、玄奧的哲理??鬃印耙运赜鞫Y”,而黑、白即為素色。“素即雅”的思想使中國畫重筆墨,且以三遠法和虛實相生組織構成畫面,使之符合游目周覽所獲得的印象,并將其抽離于生活原型,歸納為凝練的程式,以追求純凈的審美境界,獲得完美的形式結構。中西繪畫不但在文化上影響著學生的繪畫思想,而且在構圖上影響著學生的繪畫創作。中西繪畫構圖有如下差異:中國繪畫構圖重物感結構、重置陳布勢、重筆墨結構、重虛實相生;西方繪畫構圖重透視結構、重畫面分割、重色彩結構、重物象顯晦。中西繪畫構圖方法的差異,是基于物感意象與鏡像再現兩種不同的繪畫觀念而形成的。從構圖方法上看,西方繪畫用透視法制造視具有鏡像效果的畫面;中國畫則是用以大觀小、三遠法等組織以游目周覽獲得的心象空間效果,這通常被稱為散點透視,實際上畫中不存在任何滅點,因為畫家構圖時不存在滅點意識。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至隋唐時期,隨著佛教傳入我國,佛教藝術在我國西域和中原地區不斷發展,后又傳向其他東方國家。明清時期,隨著中西貿易的發展和天主教在我國的傳播,中西繪畫藝術交流出現又一高峰,西方古典繪畫藝術傳入我國。鴉片戰爭之后,中西方文化交流加速,形成了第三次交流熱潮,西方傳教士開辦畫館教授西方繪畫技巧,中國許多留學生學業有成、回歸祖國,在國內傳播西式美術教育體系,從而推動了中國近現代美術和高校美術教育的發展。

從創作藝術形式上看,水墨畫可以作為中國繪畫創作的代表,油畫則是西方繪畫創作的代表。中西方的文化歷史、民族文化背景、人們的審美觀念、使用的工具等的不同,是造成中西方繪畫不同的原因。在藝術創作的物質形式和表現技法上,中西方繪畫存在以下不同。第一,中國傳統繪畫的觀察方法是散點透視,西方繪畫的觀察方法是焦點透視。散點透視即畫家可以從多個角度、高度觀察物體,有步移景異的效果,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等。散點構圖的優點是可以跨時空表現,創作自由性大。但是散點透視法也存在不足,如,畫面缺乏空間感和縱深感,顯得較平;畫面往往讓人覺得是幾個局部組合而成的。焦點透視是在三維立體空間內進行環境的營造,通過繪畫技法描繪對象的高、寬、深等,使畫面有一種深遠的空間感。焦點透視的不足是只能表現特定空間、時間的物象,雖給人較強的真實感,但創作自由性較小。第二,在整體效果上,由于審美觀念不同,中國傳統繪畫注重骨力感,西方繪畫注重三維立體感。如人物畫,中國畫講究傳神寫照,注重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手法以線條勾勒為主,畫面具有留白效果;西方繪畫注重畫面的空間感,把解剖學融入創作,刻畫人物的肌肉、骨骼以營造真實的立體感,表現人文主義精神之美。第三,中西繪畫在線條與色彩表達上不同。中國畫的創作以毛筆、宣紙、絲帛、水墨為媒介,運用勾、皴、點、染的表現技法表現畫面效果,講究“以墨代色”,其墨色具有千變萬化的效果。古代畫論中有“墨分五彩”,指的就是墨分焦墨、濃墨、重墨、淡墨、清墨五種色度,此五種墨色使國畫具有了豐富的色彩感,畫家創作出墨竹、墨梅、墨荷、淡墨山水等典型的國畫作品。線是傳統中國畫的重要元素,線的藝術魅力是中國畫藝術的靈魂,線的粗細、濃淡、疏密等使畫面物象更加生動。西方繪畫中的線是與色彩結合運用的,物象的輪廓線會融入面。第四,中西繪畫在表現技法上不同。繪畫技法可體現畫家的藝術風格,優秀的藝術作品離不開畫家繪畫技法的表達。中國畫對于用筆技法的表現是非常嚴格的,用筆有中鋒、側鋒、逆鋒等;線描分鐵線描、游絲描、莼菜描、釘頭鼠尾描等;皴法分披麻皴、斧劈皴、折帶皴、拖泥帶水皴等;墨法分濃淡枯潤、潑墨、積墨、宿墨等。西方繪畫中存在古典寫實技法,它用薄如煙紗的層層罩染法表現出精妙的空間關系,顏料分為透明顏料、半透明顏料、不透明顏料,依據媒介劑的不同特性,表現出豐富、生動的色彩;畫筆用豬鬃毛、貂毛、羊毛、尼龍毛等制成,形狀有平頭、圓頭、橢圓頭、扇形等,為不同風格的表達提供了方便;油畫布的布紋粗細不同,也為畫面效果的表達提供了幫助。第五,中西繪畫在布置畫面構圖上大有不同。中國畫畫家可以游目周覽,他們是身臨其境地感受自然萬物,然后憑借印象或想象進行繪畫創作。而西方畫家主要是再現客觀物象,講究透視比例、色彩關系,從而獲得畫面的空間感、寫實感。如,印象派提倡戶外寫生,抓住不同時間同一地點的景象變化,忽略物象的具體輪廓特征,主要抓住色彩效果,用色彩塑造形體。西方畫家也常常在室內寫生,寫生對象為靜物、石膏像、人物等。20世紀以來的美術革命使中國的美術教育引入了西方的寫實思潮,伴隨西學東漸,寫實主義在短短的100年里,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以來形成的審美意識,寫實的繪畫風格成為中國現代繪畫的主流。批判美、認知美的觀念變了,繪畫方式也隨之變化。綜上所述,中西繪畫的異同影響著當代高校的美術教育。

查看全文

繪畫課程特殊教育研究

一、小學特殊教育“動式”教學概述

本文論述的“動式”教學模式是通過應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符合聽障生特殊情況的教學環境,使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地傳遞給學生;通過多樣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拓寬學生的視野;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集于一體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藝術美感。

二、小學特殊教育繪畫課程中“動式”教學的作用

在目前的小學特殊教育中,由于所面對的都是先天或后天因素導致缺陷的小學生,其教學方式也不能夠像對待普通小學生一樣。由于其心智、身體都處于發育階段,需要更多的關懷和引導,才能夠使其今后更好地成長。通過“動式”教學的應用,能夠使其提高對繪畫課程的興趣,同時也符合聽障生的特點。對于聽障生來講,由于學習難度高于普通學生,這就要求能夠通過“動式”教學等方式,創新目前小學特殊教育的教學方法,以便提高繪畫課程的教學質量,使聽障生更好地發展。

三、小學特殊教育繪畫課程中應用“動式”教學的必要性

1.現代教學改革的需要?,F代技術手段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是大勢所趨,不僅僅能夠提高教學效果,而且是教學手段、教學方式的創新。特別是聽障生在學習上習慣于形象思維、弱于抽象思維的特點,應用“動式”教學能夠克服傳統教育的弊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并且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些都符合現代教學改革的目標和要求。2.素質教育的現實需求。素質教育的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全能型、實用型人才?!皠邮健苯虒W應用現代技術手段,改變了傳統教學單向灌輸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更為開放自由的教學環境,有利于學生在良好的氣氛中主動學習。3.和諧教學情境構建的需求?!皠邮健苯虒W能夠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教學內容,更加明確的教學重點,縮短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距離。教師應用豐富的多媒體教學技術和網絡豐富的教學資源,結合聽障生的特殊性,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進行授課,使學生能夠參與到教學過程,使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對于構建和諧課堂具有重要作用。

查看全文

兒童繪畫美育教育論文

一、兒童學習繪畫的美育教育意義

1.繪畫培養兒童的創新能力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具有很多的未知性,他們思維敏捷,正是接受系統繪畫美術教育的關鍵期。繪畫能夠讓兒童進入到想象的天堂,能夠促進他們感情領域和創造能力的發展。通過在群眾文化活動中有效地指導兒童繪畫,讓他們一點一滴成長,由開始的胡亂涂鴉,到后面的應付自如的繪畫,進而有效地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

2.繪畫陶冶兒童的高尚情操。

兒童繪畫對培養孩子們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品德會有較佳的促進作用。孩子們充滿求知欲、好奇和生機,他們愿意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但是由于他們的年齡較小,他們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較為有限,而通過在群眾文化活動中有效地指導兒童繪畫,能夠讓他們在繪畫中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陶冶他們高尚的情操,健全他們完整的人格,還能夠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3.繪畫培養兒童堅強的意志。

查看全文

繪畫教育下的幼兒教育論文

一.幼兒對繪畫的心理特征

觀察力是幼兒智力發展的基礎,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培養幼兒的觀察力,使他們具有敏銳的能力。培養兒童的感覺和知覺,在學前兒童發展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教師和孩子家長應該為幼兒創造適宜的環境,積極組織兒童參加活動,豐富他們的生活經驗,不斷提高孩子的感知和觀察能力,為孩子的想像和記憶思維等良好發展打下基礎。

二.繪畫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

1、繪畫可以有效提高幼兒的智力,提升幼兒的能力。

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左半腦是抽象思維,右半腦處理總體形象信息。當下的這種教育方式往往重視文字、數字這些內容,使幼兒的左半腦負擔過重,對幼兒的和諧發展不利。繪畫教育就是用有趣的東西啟發誘導幼兒去感知事物的外形和結構等,來發育其大腦。孩子在很小的時候,語言表達能力往往較差,這個時候他們學習畫畫卻很容易,用圖畫表達內心的東西反而比用語言表達更簡單,繪畫可以直接刺激幼兒的右腦。對幼兒進行繪畫教育,重點是激發幼兒的創造意識,因此,繪畫在幼兒的教育中非常重要。

2、繪畫能使幼兒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提高幼兒的心理素質。

查看全文

童心繪畫看兒童美術教育

自此,米羅整日郁郁寡歡,經歷精神疾病之后,父親不再寄望他做金飾品貿易,米羅便重新開始了他的藝術之路。作為超現實主義的一員,米羅的一生并沒有像達利、畢加索等其他藝術家一樣狂放不羈、離經叛道。他一反“天才必放蕩”的慣例,一直沉默、寧靜,只是持續地努力,不斷地創作。他自己也不想去給他的藝術生涯加以神秘化,讓他帶上公眾所喜歡的魔力。

米羅是一位多才多藝且多產的畫家,畫風多變,然而童心是他作品永恒的語言。他用自己的童心表達了無數的“夜晚”,很多人也把夜作為米羅的象征,神秘夜晚中的鳥、女人、星星等。米羅知道欣賞夜晚,他熱愛可望而不可即的星星,與星星神乎其神地融為了一體,并把夢幻夜晚中的自由、清新和率真、幽默的童趣賞賜給我們。欣賞米羅的繪畫,會發現米羅的繪畫很像兒童畫,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快樂,因為在他一生的90個春秋里,米羅從未走出童年。米羅不單單用兒童畫中的象征性符號來作畫,還用兒童般的鮮艷色彩及超脫現實的想象來描畫他心中的西班牙。作畫時,米羅將自己多年的經驗融入點、線、面中,直到最終和他的天真融合為止。米羅的藝術體現了他對現實的超越,也引發了社會對美術教育不同的看法,很多人小時候就接受美術學習,可仍有一大批人提起筆來就說“我不會畫畫”,那是因為我們從幼兒時期接受的就是模仿性的繪畫訓練,這種訓練不僅來自學校的老師,也歸功于家長。很多家長,都被一個“病毒”感染著,那就是畫得越像就越好。他們把美術當成一種技能,畫得像才是學得有成績。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訓練常常是被模仿性繪畫完全扼殺了。兒童有很多心靈上的感知、情感的表達和主觀意識的觀察。

小孩子觀察一個事物并不是照相機式的觀察。一根線條,在成人眼中是再平常不過的,但在孩子的眼里,有時卻是一個世界,一個動人的故事,也可能是媽媽的手臂和每天放學回家的公路,這就是兒童的詩意世界。兒童在繪畫的時候,成人不應該干擾他們,因為他沉醉在自己童年的夢想里,那是他生命最重要的時刻。成人在面對米羅的繪畫作品時,常常會利用他們積累的知識從構圖、色彩等方面分析米羅的繪畫。但米羅基金會指出,在欣賞米羅的作品時,孩子比大人更能看懂米羅的畫,兒童對米羅的畫的理解也是更加貼近,因為米羅是用童真在畫畫。在思維世界中,成人是理性的、邏輯的,成人的很多思考是被客體所束縛的,而孩子的思維是感性的、自由的,孩子的頭腦不是1+1=2的模式。兒童常常將經驗自由轉化為具有獨創性的視覺解釋,所展現的并非是寫實情景。我們常說“大人者不是其赤子之心”,意思是長大后有人獲得了博士學位,有人成了精英階層,這叫大人??墒谴笕苏卟皇涑嘧又氖窍M覀儾灰ズ⑻釙r的天真、單純,不要失去一顆童心,如果大人失去了他的初衷,那么成人世界的理性并非是完整的。因為,擁有豐富的知識、經驗,并不證明我們有創造力,創造力是類似孩子的單純,米羅的畫使他永遠保有赤子之心,始終保存孩子的天真和純潔,他永遠在畫自己童真的世界,他在他的世界里畫出了滿天的星辰。米羅本人就是個夢,如他所講述的那樣:“睡著的時候從來不會做夢,只有醒著的時候才做”。

米羅的繪畫帶給我們非常重要的影響,不僅是畫作本身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他的“童心”常幫助我們穿過成人的功利觀念,刪除腦海中的偏見,找回孩子時的快樂的起點。在兒童美術教育中,教師和家長應該尊重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保護兒童天真爛漫的直覺表達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因為在美的世界里,成人常常是輸給孩子的。

作者:劉磊 單位:西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查看全文

幼兒繪畫教育班總結

幼兒園的繪畫教育,不是單純地技巧訓練,它總是和激發求知欲、陶冶性情、培養良好的品德行為及初步美的欣賞能力等配合在一起的。本學期的繪畫班,我有以下幾點總結:

一、經驗之處:

⒈用游戲形式來提高幼兒學畫的興趣,使幼兒愛畫畫。幼兒學畫跟學其他東西一樣,與興趣有密切地聯系。只要他們喜歡、感興趣,就能學得主動、情緒高漲。反之,看到畫畫就哭鼻子、不肯動筆、甚至發脾氣,也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我用厚紙作成一只活動的小熊,讓它在音樂的伴奏下跳舞,孩子看的大笑,那一天孩子們畫的特別起勁,就連表達能力較差的小奇,也給小熊帶上了一頂小丑帽子,為了滿足孩子的愿望,畫好后,我立即讓小朋友學小熊跳舞,孩子們喜歡極了。

⒉另外,我給幼兒使用的工具也很多,彩色鉛筆、蠟筆、油畫棒、毛筆、水彩筆、各種顏料、大小不一的紙,各種工具有各種不同的效果,只要使用得當,都有很好的效果,有的工具成人想象似乎掌握起來很難(如:毛筆),對孩子來說,卻并不難,而且還覺得挺好玩。

二、不足之處:

⒈畫畫的方式因經常交換,除了坐在桌邊畫畫外,戶外坐地上作畫等,提供顏料、油畫棒,這樣幼兒作畫起來可放松、大膽地表現,但的確,有時會手忙腳亂。

查看全文

小班幼兒繪畫教育教學總結

根據《小班幼兒繪畫教學現狀及措施》專題計劃中的要求,我們從自身的教學實踐出發,現小結如下:

一、改革“臨摹式”,揚長避短,培養兒童實踐操作能力。

1、基本技能技巧的傳授內容和方法

我們否定傳統的“臨摹式”教學方法,并不是說兒童美術教育完全不要教技能技巧,其實,基本技能技巧的學習是兒童美術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關鍵在于處理好其中的關系。

(1)兒童美術教育技能技巧的學習內容

兒童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如何使用各種畫筆、如何涂色、調配色彩以及組織畫面等技能;同樣,為了塑造美觀的立體手工作品,兒童還必須學習如何處理空間方位關系以及塑泥、粘貼、折疊、撕等手工材料、工具的操作技能,在這種操作過程中,兒童的手、眼、腦的協調性得到鍛煉,兒童對多種美術材料和工具的使用也逐漸游刃有余,實踐操作能力大為提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