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核心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1 04:09: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jù)多年的文秘經(jīng)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教育核心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廣告核心教育管理論文
隨著我國經(jīng)濟不斷深入地和國際接軌,廣告業(yè)正在面臨巨大的變動,現(xiàn)實環(huán)境對廣告從業(yè)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亦即不僅要有從業(yè)的基礎技能,還必須具有宏觀的戰(zhàn)略眼光和國際視野。這也對廣告教育,尤其是大學廣告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丁俊杰教授說:“我希望廣告專業(yè)培養(yǎng)的學生是‘通才’、‘全才’,具有廣泛的知識積淀和較強的創(chuàng)意實踐能力,而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專才”,因此要認真把握好綜合素質(zhì)與個性發(fā)展之間的關系。專業(yè)人才成長的基礎需要“博大精深”,猶如參天大樹扎入泥土中那盤錯的根系,吸引廣泛的養(yǎng)料,高標準地要求學生建立寬廣的治學基礎,有利于將來各方面的探索以及創(chuàng)新思維的飛躍。”為此,我認為當前大學廣告教育應堅持“一個核心”和樹立“三根支柱”。
一、大學廣告教育的“一個核心”
所謂廣告教育的“一個核心”,即鑄塑學生靈魂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質(zhì))教育。
當然,不獨是廣告專業(yè)要加強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養(yǎng),其他任何一個專業(yè)學科都應如此。因為大學教育的歷史使命是為社會培養(yǎng)有用的人才,而不是培訓技工。與技能學校、職業(yè)中專相比,大學的魅力就在于教人學會思想,教人養(yǎng)成獨立品格。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培植著生產(chǎn)與建設所需要的最為復雜的內(nèi)在動力——創(chuàng)造力和批判精神,而不是所謂的一技之長。為什么哈佛大學能如此出眾,原因在于哈佛大學通過大量的人文課程使學生具有較強的人文背景,教師經(jīng)常向?qū)W生提出諸如此類的問題:人類從哪里來?向哪里去?每個學生,無論其專業(yè)是什么,經(jīng)常思考和回答這類的問題,就能在關懷人類命運的基礎上來思考本專業(yè)的問題,他們就會有領導世界潮流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正因為基于此,德國著名哲學家、學者伽達默爾才說:“教育就意味著人精神深處的深刻變革。”
目前廣告業(yè)界的種種弊端,諸如短期行為、好大求洋、缺乏誠信、效率低下、缺乏創(chuàng)造、缺乏文化、違規(guī)廣告屢禁不止,以及從業(yè)人員大量頻繁跳槽,蓋因缺乏人文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
那么,何謂人文精神?
黨的幾代領導核心教育思想探究論文
一、在教育方向上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黨的第一代領導核心在早期的革命實踐中就非常重視教育的政治功能,在《新民主主義論》中,他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jīng)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jīng)濟”,深刻揭示了教育與政治、經(jīng)濟的關系。建國后,他仍然強調(diào)要加強黨對教育的領導,強調(diào)“教育必須為無產(chǎn)階級政治服務”,堅持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遺憾的是,在十年“”中,這些正確的思想沒有得到很好的堅持。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繼承和堅持了關于教育的社會性質(zhì)和階級性質(zhì)的思想,提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學校要把堅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堅持辦學的社會主義方向。鄧小平明確指出:“在整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必須始終注意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還指出,培養(yǎng)社會主義新人就是政治,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培養(yǎng)同現(xiàn)代化要求相適應的勞動者和專門人才,就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集中體現(xiàn)。
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領導教育事業(yè)改革和發(fā)展中,同樣注重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強調(diào)培養(yǎng)“千千萬萬忠誠于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接班人,是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戰(zhàn)略。”在199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努力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四有新人”。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進一步把培養(yǎng)“適應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作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chǎn)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針,在肯定了“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的同時,又新增了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的內(nèi)涵,賦予了新時期教育以新的使命,拓展了教育的社會功能,保證了教育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二、在教育原則上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論文
摘要:現(xiàn)今國家發(fā)展迅速,新媒體、網(wǎng)絡、信息等多項技術已經(jīng)廣泛普及。新媒體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為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同時也對教育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階段,是需要認知和樹立的重要價值觀念,因此不同的教育階段,在教育工作、教育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應該全面分析新媒體的特征,利用新媒體的優(yōu)勢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和培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成為愛國敬業(yè),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關鍵詞:新媒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當前形勢下,新媒體、網(wǎng)絡、信息等多項技術已經(jīng)全面發(fā)展普及,因此有效利用現(xiàn)今時代新技術、新工具的優(yōu)勢,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是當前國家發(fā)展、社會發(fā)展、教育發(fā)展的重要任務。
1.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意義
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是國家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建設者,因此在教育領域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說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與否,直接關系到我國未來的發(fā)展。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生群體中的教育實踐成為了當前教育的熱點,也是各院校重點研究的問題[1]。在實際教育過程中,院校應該分析學生群體的年齡、性格、心理特點,重點研究如何利用有效的資源,強化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在新形勢下,加強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內(nèi)容,因此,教育領域作為我國未來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基地,應該時刻注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和培養(yǎng),為祖國培養(yǎng)合格的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
2.利用新媒體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化學核心素質(zhì)教育管理論文
在課改試驗和全面試行的過程中,我區(qū)區(qū)委書記、區(qū)長及有關領導極為重視,多次親臨試驗和試行學校,關心和指導工作,并叮囑區(qū)教育局要全力以赴抓好這項工作。區(qū)教育局早在試驗前就專題研究課改方案的實施,并將它列為區(qū)教育局重點工程之一。
一、確定素質(zhì)教育的核心內(nèi)容。
課改方案的宗旨是加強素質(zhì)教育。方案中提出素質(zhì)教育包含的政治思想、科學文化、身體心理和勞動技能等四方面的內(nèi)容。但目前,對這四個素質(zhì)的內(nèi)容闡釋各有不同,這就給課改方案實施帶來困難。為此,我們依據(jù)國內(nèi)外素質(zhì)教育的理論和學校教育、學生的實際,初步確定中小學素質(zhì)教育的核心內(nèi)容。
政治思相素質(zhì)包括政治、思想與道德三方面的內(nèi)容,在這些內(nèi)容中道德是核心。中小學加強道德教育,就是加強品德教育。只有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才能在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中逐步形成較強的社會責任感、義務感。
科學文化素質(zhì)包括知識、能力等方面的內(nèi)容。獲得知識,要借助認知能力,而認知能力主要表現(xiàn)于一個人的智力。所以說,智力偏于認識,它著重解決知與不知的問題。能力一般說偏于活動,它著重解決會與不會的問題。認知和活動是統(tǒng)一的,所以智力與能力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但不管是智力還是能力,其核心均是思維。因此,要提高中小學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zhì),核心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思維品質(zhì)。身體心理素質(zhì)一般認為包括運動技能和心理品質(zhì)等方面的內(nèi)容。身體素質(zhì)主要是指力量、耐力、速度、協(xié)調(diào)平衡和對自然、環(huán)境、社會的適應等方面的能力。
心理素質(zhì)是指有比較完整的穩(wěn)定的心理傾向,能積極調(diào)節(jié)自己與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平衡,能自覺控制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以適應社會的發(fā)展。不管是身體素質(zhì)教育還是心理素質(zhì)教育,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一、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必要性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根本任務,是我黨凝聚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作出的重要論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來說,其內(nèi)容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從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從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來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共三部分內(nèi)容[1]。這三方面的基本內(nèi)容相互聯(lián)系,相互貫通,共同構成辯證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基本遵循。教育部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定位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不僅具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堅定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信念的可靠接班人,而且具有著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高尚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較強的團隊精神和領導能力、較強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溝通能力等綜合素質(zhì)較高、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較強的“全面發(fā)展”的合格建設者[2]。十八大報告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等,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因此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定位中提出的可靠接班人和“全面發(fā)展”的合格建設者,就必須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武裝頭腦、踐行社會,才能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zhì)及心理、道德素養(yǎng)。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校校園的現(xiàn)實分析
總體上說,當代大學生是積極健康的一代,他們精力充沛、頭腦靈活、見多識廣、易于接受新事物,同時也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知識、最新成果認同度最高的社會群體之一,但也必須看到部分大學生有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制約他們健康發(fā)展。具體表現(xiàn)如下。
(一)功利色彩強,奉獻意識弱
目前講究實惠、實用的思想在大學生中較為普遍,他們的理想信念帶有極強的功利性。在大學校園里流行這樣說法: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錢就圖。在社會理想和個人理想的踐行上,往往急功近利,缺少對他人的奉獻精神。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論文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價值觀是否符合社會主義發(fā)展需要受到廣泛關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觀為大學生價值取向提供明確的方向。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因此,探索在新形勢下如何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現(xiàn)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新形勢;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的不斷進步以及思想潮流的發(fā)展,新形勢下大學生的價值觀也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變化,這給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主動適應新形勢下的新特點,探索新規(guī)律,科學引導大學生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互融合,努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立人才基礎。本文主要通過對新形勢下大學生價值觀發(fā)生新的變化特點進行分析,結合現(xiàn)階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情況,以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一、新形勢下社會主義核價值觀在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價值觀呈現(xiàn)多元化趨勢
中國正處于社會轉(zhuǎn)型時期,隨著社會環(huán)境、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信息資源得到廣泛流通,在極大的方便同時,也存在良莠不齊的現(xiàn)象。高校學生一方面缺少理論根基與人生閱歷,另一方面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現(xiàn)階段在意識形態(tài)和精神觀念上呈現(xiàn)多元發(fā)展的趨勢。易被一些表象所迷惑而出現(xiàn)思想上的混亂和動蕩,這些信息對高校學生的價值觀形成產(chǎn)生重大影響,從而使一些大學生誤入歧途,在高校教育工作中,需要注重相應的思想文化引導工作。
西方教育市場化革新的核心內(nèi)容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近二三十年來,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全世界,這次改革主要有三種趨勢:市場本位學校改革、標準本位學校改革和全校改革。其中市場本位學校改革范圍最廣影響至今。對于市場本位學校改革,人們用不同的話語來描述:教育市場化(markeifsaifon)、教育民營化、教育私營化(pnva6sation)、教育產(chǎn)業(yè)化(industriMization)、教育商品化、“以市場為基礎的教育”(market--basededuca-tion)……盡管稱謂不同,但都表達了一個共同的信念:把競爭機制引入教育領域,教育不應該由國家大包大攬。這種競爭不僅存在于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之間,而且還存在于公立學校之間以及私立學校之間。在這幾個名稱中,“市場化”最能表達這種改革趨勢的理念,因為競爭機制是市場的核心機制。
一、教育市場化的理論基礎
(一)新自由主義思想
興起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新自由主義經(jīng)濟學派”也稱為“芝加哥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著名經(jīng)濟學家、諾貝爾經(jīng)濟獎獲得者弗里德曼(MlitonFried-man)和哈耶克(F.A.Hayek)。新自由主義思想的根本觀點是:當代社會的所有弊病是由于資產(chǎn)階級國家干預過多造成的。希望返回到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去。“如果國家干預少一點,競爭就會進一步發(fā)展,壟斷就會大大減少。”此,他們要為市場自由競爭恢復名譽,他們認為市場機制在滿足人類欲望和分配生產(chǎn)資源到各種不同用途上起著重大作用。“市場資本主義(如果真正讓它起作用的話)則是唯一使每個人最可能在社會中得到他所希望的東西的一種制度。”‘而正是國家干預妨礙了市場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使得自由競爭不是名副其實的自由競爭。他們所指的國家干預包括西方國家的“國有化企業(yè)”、“福利國家”和巨型壟斷企業(yè)。他們認為解決問題的出路是把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有化企業(yè)私人化。新自由主義思想推動了國有企業(yè)的改革,也打開了教育市場化之路。
最早提出教育市場化觀點的是弗里德曼,他認為教育不應該是政府提供的一項服務,而應該是自由市場體系中的一部分。弗里德曼在1955年發(fā)表的《政府在教育中作用》一文中指出:“我相信,若要對我國教育體制動大手術,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私有化之路,實現(xiàn)將整個教育服務中的相當大的部分交由私人企業(yè)個人經(jīng)營。否則,沒有什么辦法能摧毀或者至少極大地在削弱現(xiàn)存教育建制的權力,而摧毀或削弱現(xiàn)存教育建制的權力,乃是根本改革我國教育體制所必要的先決條件。此外,也沒有什么辦法能給公立學校帶來競爭,而只有競爭才能迫使公立學校按照顧客的意愿改革自身”。哈耶克也認為“不存在用以決定誰該接受進一步教育的所謂公平的教育依據(jù),不必通過教育手段對學生進行選拔。對學生進行選擇的唯一途徑是競爭和市場過程”。
(二)新公共管理主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庭教育論文
家庭是社會組成的細胞和單位,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場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庭教育過程中,無可避免會和傳統(tǒng)價值觀產(chǎn)生沖突、碰撞和融合。《二十四孝》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家國同構的古代社會,父慈子孝和忠君愛國秉持相類似的單向度思維邏輯,即上位者享有絕對的權力,下位者承擔絕對的義務。從新文化運動以來,《二十四孝》遭遇到種種批判,一度偃旗息鼓。遺憾的是,伴隨著傳統(tǒng)文化復興,部分地區(qū)將《二十四孝》作為旅游景觀正面弘揚[1],部分學者深入挖掘《二十四孝》的褒義層面[2]。有鑒于此,本文從文本出發(fā),以人本主義為理論依據(jù),對《二十四孝》依次進行剖析和評判,以期表明在民族心理集體無意識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遭遇到傳統(tǒng)價值觀的潛在挑戰(zhàn)。
一、二十四孝的依次評析
《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編錄,另有說法為其弟郭守正,第三種說法是郭居業(yè)撰。流傳于后世的版本較多,但是故事一致,僅是在排列次序上有所區(qū)別。本文以明朝版本《二十四孝圖》為文本,進行評析。(一)孝感動天。舜作為儒家推崇的上古帝王,是內(nèi)圣外王的重要代表,實現(xiàn)了由孝順到忠君到治理天下的理想序列。舜的原生家庭比較糟糕,父親瞎子,生母早亡,繼母潑辣,后母所生弟弟性格狂傲。面對如此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舜選擇孝順服從,由此感應天地,獲得大象、小鳥、雷電的幫助;并且由此上達天聽,授予大權,成功繼位。在這個故事中,較為重要的關節(jié)點是由孝順獲得感天動地的效果,從而在世俗生活中獲得經(jīng)濟利益、政治權力和社會地位。換言之,當孝順無法感動天地時,如何支撐內(nèi)在合理性?(二)親嘗湯藥。劉恒作為皇帝,母親生病三年,衣不解帶,夜不合眼,精心服侍,親嘗湯藥。這故事看點在于皇帝是真實人物,有據(jù)可查,不是憑空捏造的。但是疑點在于,皇帝每天日理萬機,國事繁重,后宮佳麗三千,宮斗重重。皇帝能夠有那么多精力去伺候母親嗎?故事價值意義在于,皇帝孝順,被封為道德楷模,其他人必須無條件向其學習。這是政治權力向道德權力的擴張和占領,是政統(tǒng)、道統(tǒng)、法統(tǒng)的相互支持。(三)嚙指痛心。孔子弟子曾參上山打柴,家中來客,母親咬手指,產(chǎn)生心電感應,曾參奔赴回家待客。在這里,“跪問其故”非常有意思。對自己母親說話,為什么需要跪著?這種潛在的不平等是等級制度固化的彰顯。在皇權時代,百姓跪拜縣官,臣子跪拜君王,是約定俗成的社會交往禮儀。僅由這一相類似的動作能夠看見孝順與忠君的同質(zhì)性。(四)蘆衣順母。閔子騫家庭環(huán)境與舜相似,早年喪母,后母虐待。父親知道實情欲休掉后母,閔子騫反來勸阻,后母改過,從此一家人幸福和諧地生活在一起。在這里,我嗅到濃濃的瓊瑤味道。閔子騫如同一朵圣潔的白蓮花,后母虐我千百遍,我待后母如圣人。這種做法僅靠道德感召,單純依靠以德報怨促使后母人格升華,價值觀逆轉(zhuǎn)效果如何?我對此持保留意見。(五)百里負米。子路為雙親背負米百里。這個故事較為正常,類似于一位居于高位的鳳凰男矜持的憶往追昔。故事里沒有血淋淋的殺子選擇。疑點在于,背負米百里是否值得,難道不可以就近買米嗎?難道唯有用一百公里的距離來襯托子路的虔誠和愚蠢?并且,孝順與位居高位之間缺乏直接的關聯(lián)性。這里更多是身居高位的子路,在生活和事業(yè)雙豐收,物質(zhì)生活極度奢華之后,志得意滿地回頭遙望。(六)鹿乳奉親。郯子孝順父母,裝扮成鹿皮,取鹿乳娛親。郯子作為一個小國的君王,還需要事必躬親,難道不能指派侍衛(wèi)、寵臣和下屬去獲取鹿乳?顯然,這是罔顧邏輯的主題先行式撰寫方法。同時,對于父母患病后過度索求的病態(tài)要求,郯子選擇無底線地順從,這種病患與親屬的相處模式在今天是負面評價居多。“病人家庭(在該故事中即病人之子)對病人予取予求,無異于對這種訛詐行為的縱容,卻被敘事者視為美德。”[3](七)戲彩娛親。隱士老萊子七十歲為取悅雙親,身著彩衣,假裝跌倒,學小孩啼哭,愚孝成分頗重。老萊子作為道家隱士的代表,這一事件表明孝順價值觀不僅局限于儒家學說內(nèi)部,對于追求純樸、復歸自然的道家同樣適用。古語云,人生七十古來稀。老萊子活到七十歲,父母應當至少九十歲,這側(cè)面表明家境殷實,衣食無憂。這潛在地在孝順與富裕之間做了關聯(lián),喻示著孝順能夠通達富裕。(八)刻木事親。丁蘭將死去父母刻為雕像,事奉敬仰。妻子作為惡毒配角出現(xiàn)了,針刺雕像,竟然流血垂淚。妻子被尚未謀面,尚未出場的父母通過丁蘭之手拋棄了。愚忠的丁蘭對于極權統(tǒng)治自然是溫順的綿羊,但是對于妻子恐怕是噩夢的來源。在漢代,妻子家庭地位卑下,一言不合就被拋棄。故事中隱含的敵意在于,父母通靈不是去幫助家庭和睦復興,而是去毀滅;不是去懲惡揚善,而是將妻子塑造為打擾父子、母子親情的潛在敵人和外來的破壞者。德國心理治療大師伯特•海靈格的家庭系統(tǒng)排列理論重要指向是夫妻關系第一,夫妻與孩子關系第二,其它關系第三。在現(xiàn)代社會中,父子關系、母子關系逾越了夫妻關系,往往帶來家庭關系的紊亂。(九)賣身葬父。董永被迫賣身葬父,遇到仙女垂憐,不僅與之結為露水夫妻,而且運用法力織布,償還欠款。故事里面的奇跡在于孝順擁有溝通神靈的力量,從而獲取仙女幫助,財色兼收。這樣的功利主義價值取向?qū)嶋H上將孝作為交換利益的工具。(十)埋兒奉母。為了母親活下去,郭巨準備活埋自己的兒子。轉(zhuǎn)折點在于,郭巨挖礦時獲得天賜黃金。這是二十四孝中最令人為不寒而栗的故事。我不禁想到,如果沒有挖到黃金,兒子就活生生地被殺掉了。難道,郭巨再沒有其他選擇,例如將小孩送人,例如自己多去掙錢,為何選擇如此極端的境遇。其中,有一句“妻不敢違”。妻子不愿意,難道不能有其它選擇嗎?妻子不能夠帶著孩子重新生活嗎?在這里我想起了清官海瑞,他是一位有名的孝子。但是,他五歲女兒從男仆手中吃東西,為此被逼餓死;他頭兩位妻子與婆婆不和,先后被休,最后一位妻子與妾先后自殺。這如同魯迅所言,中國歷史滲透著大寫的吃人二字。抹滅人性的惡行道貌岸然,以孝順的名義占據(jù)道德制高點,心安理得地做著慘絕人倫的惡行。(十一)涌泉躍鯉。婆婆愛吃鯉魚,媳婦只能夠天天做魚,逆來順受。并且,由于狂風大作,妻子取水晚歸,竟被姜詩懷疑怠慢母親,將其逐出家門。經(jīng)過曲折,終于和好如初。這時候,神跡現(xiàn)身,家里有了堪比自來水的泉水,有了自動送上門的鯉魚。這一故事是對中國家庭千古難題婆媳矛盾的范式解讀。婆婆掌握家庭的絕對控制權,媳婦唯有謹小慎微,等待媳婦熬成婆的那一天。這故事潛在隱喻是,孝順具有神靈互動的巨大能量。令人不舒服的地方在于,丈夫具有幻想狂傾向,因取水晚歸,就欲休妻;那以后會不會因為做飯難吃,坐姿傾斜,言語聲音較大等莫須有原因,再次休妻?(十二)拾葚異器。蔡順孤兒出生,孝順母親,桑樹果實好些給母親,差的留給自己。他的行為感動赤眉,賜給白米和牛蹄。這隱含社會反動勢力對于孝道的價值認可,并且喻示著孝順能夠帶來與強權者的物質(zhì)授予。(十三)懷橘遺親。陸績隨父親到袁術家做客,偷拿橘子,被發(fā)現(xiàn)后,稱偷橘子是給母親,由此得到大家稱贊。這一故事隱含意義是:偷竊他人財物是錯誤的;但是,在孝順名義下,偷拿他人物品是褒揚。在漢代,禮法交融,逐漸禮大于法,孝順大于法。中國文化的糊涂賬在于將價值判斷與事實判斷混為一談。在孝順的名義上,一切皆可為之。(十四)行傭供母。江革少年父親去世,與母親相依為命。遇到劫匪,哭泣告知上有老母,得以逃命。即便跌入赤貧狀態(tài),盡力孝順。這一故事隱喻在于劫匪遵循和認同孝道價值觀。并且,江革成為孝廉,從屌絲階層青云直上,成為官宦階層,孝道的現(xiàn)實功利價值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時下,這一求饒模式已經(jīng)戲劇化了,上有八十歲老母,下有三歲小孩,這已經(jīng)成為狗血般經(jīng)典套路。(十五)扇枕溫衾。黃香九歲喪母,一心伺候父親,夏天扇扇子,冬天暖床。獲得太守表彰。這故事表述的是,黃香不能夠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必須以父親的需要為第一位的。這樣的行為呈現(xiàn),是他內(nèi)心真實的自由的想法,還是被父母刻意塑造為一個父母利益至上的木偶?這就非常值得思考了。(十六)聞雷泣墓。隱士王裒母親生前懼怕打雷。死后遇到雷天,王裒奔到墳墓前面,痛哭流涕。巨嬰國中談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戀母情結,在這里用起來恰如其分,即王裒盡管生理成人,但是在心理上尚處于哺乳階段,尚未斷奶。(十七)恣蚊飽血。吳猛八歲,家里貧窮,無錢買蚊帳,他自告奮勇充當吸蚊器,為了父母少受叮咬。八歲小孩人生觀尚未定型,為了父母可以無限度的犧牲,這種犧牲是為了什么,是為了父母的榮光,為了迎合父母潛在的需求,是付出到了沒有自我的限度?可見,中國傳統(tǒng)孝道教育是培養(yǎng)出沒有獨立意識,沒有自我邊界的空心人,而不是有獨立意識,有獨立判斷能力的公民。(十八)臥冰求鯉。王祥幼年喪母,繼母惡毒,父親不喜,陷入悲慘生活。王祥孝順如初,為了繼母吃魚,脫掉衣服臥于冰上。奇跡出現(xiàn)了,冰面消融。兩條鯉魚越出冰面。故事主線依然是孝順感動天地,這使得充滿受虐傾向的行為藝術獲得傳統(tǒng)倫理學的解釋。反過來,如果沒有奇跡,王祥是否赤裸裸凍死在冰面上。(十九)扼虎救父。楊香是一名十四歲的女孩。為了救父親,爆發(fā)洪荒之力,與老虎搏斗并勝利。楊香舉動是下意識的,但是未嘗有太多的思考,更多的是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壯和對親人即將喪命的憤怒。這一故事奇跡在于十四歲的小女孩打敗了窮兇極惡的老虎。現(xiàn)實中可能性是,如同北京動物園的老虎一樣,老虎不費吹灰之力干掉了楊香和她的父親。(二十)哭竹生筍。孟宗的父親早逝,母親年老病重,在冬天蠻橫無理地要求吃竹筍。孟宗計無所出,抱著竹子號啕大哭。奇跡出現(xiàn)了,竹子冬天長出竹筍,母親吃后痊愈了。這里的關鍵點是,竹筍如果沒有出現(xiàn),孟宗哭聲消逝在冰冷的竹林,一切依舊。孝順到?jīng)]有個體獨立思考,七尺男兒面對母親無理取鬧唯有哭泣,這也是挺悲傷。(二十一)嘗糞憂心。庾黔婁剛當上縣令,感應到父親病重,拋棄官位趕回家中。嘗父親糞便,并且向北斗星辰禱告,愿意代替父親送死。這是一個含義豐富的故事。有很多尚未出場的人物,她們?nèi)缤袊嫷牧舭滓话悖o予人無限的遐想。例如,庾黔婁的妻子對于由縣官變?yōu)槠矫竦牡匚宦洳钊绾慰创浊瓓涞哪赣H對于拋棄官位如何看待,對于學習越王勾踐一般品嘗糞便如何看待,庾黔婁為何不可以先請一個月事假,回家看望父母,或者將父母接到身邊照顧?當然,對于主題先行的敘事模式,需要有矛盾沖突,在做官和照顧父親中做一個斬釘截鐵地極端選擇。估計編撰者未意識到的是,這一選擇隱喻在為皇權服務和為家族服務中,忠君是排在第二位的。(二十二)乳姑不怠。崔山南的祖母唐夫人到六十歲,還用乳汁喂養(yǎng)婆婆長孫夫人。這個故事有些玄幻色彩。一是唐夫人為何到了六十歲還有乳汁,這不符合生理常識。二是唐夫人作為官宦之家,難道找不到奶媽?需要這樣子去作秀嗎?三是難道沒有更加好的孝順方式?這個故事隱喻在于孝順與崔山南官居高位有隱蔽的聯(lián)系,換言之,孝順帶來功利角度的家運昌順。(二十三)棄官尋母。朱壽昌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妒忌,被迫出嫁。五十年之后,朱壽昌棄官尋母,終于在陜西找到。這個故事潛在含義在于:第一,大家庭中妻妾之間的矛盾天生不可調(diào)和,最終刀刃相見。第二,為何需要等到五十年,等到五十七歲才去尋找,不可以提前嗎,不擔心生母死亡嗎,要知道古代人平均壽命四五十歲啊。第三,他對于嫡母、父親沒有怨恨嗎,還是不敢有怨恨。第四,孝順的對象是誰,是生母還是嫡母。(二十四)滌親溺器。黃庭堅身居太史,竭盡孝順,每晚親自為母親洗滌夜壺。這一故事看點在于,孝順必須通過洗滌夜壺來表現(xiàn)嗎?仆人哪里去了,侍女哪里去了,做秀成分過于實際情況嗎?
二、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庭教育角度的簡要啟示
在上面的論述中,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二十四孝》不合時宜的諸多方面。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庭教育方面,評析《二十四孝》有以下兩方面價值:(一)孝順需要有邊界意識。在中國民族潛意識心理中,孝順具有核心的倫理價值。這也是南方周末《刺死辱母者》引起如此強烈的輿論反響的重要根源。孝順的核心在于順從父母的物質(zhì)需求和精神需求。與傳統(tǒng)的孝道相比,新孝道需要具有邊界意識,即自己成為獨立自主、獨立思考的個體。在此基礎上,個體對于父母需求和回應在獨立思考之后,有限度給予滿足和回應。(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庭教育需要培養(yǎng)兒童的真實個性。《二十四孝》是一本古代的啟蒙讀物。它的教育群體是針對兒童。這種培養(yǎng)模式在某種意義上是壓抑兒童的天性,要求兒童以父母的喜怒哀樂為自己價值抉擇的標桿。這種培養(yǎng)模式違背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容易埋下心理疾病隱患,造就人格分裂或者偽君子式的雙面人。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庭教育需要遵照兒童心理成長規(guī)律,引導兒童自由表現(xiàn)自我的真實個性,培養(yǎng)兒童的獨立思考能力。在此基礎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公民教育為基礎,展開愛國教育、誠信教育、敬業(yè)教育和友善教育。
作者:曾永安 單位:咸陽師范學院
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論文
摘要:當前,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必須以全方位的視野審視才能探索出新路徑,進而收到實效。要想以全方位的視野審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轉(zhuǎn)換教育教學思路,積極拓寬教育教學路徑。
關鍵詞: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對于高校來說,只有以全方位的視野審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才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即內(nèi)化于大學生心里和外化于大學生的行為中。然而,以全方位的視野審視高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要求教師不僅具備新的思路、理念和方法,還要重新認識自己所擔當?shù)呢熑闻c使命。
一、全方位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背景
以全方位的視野審視高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是響應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從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這一要求中,我們解讀出的第一層意思就是: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采用新的思路,即全方位育人的思路。為什么會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這一思路呢?我們認為,這與以下原因有關。第一,與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務有關。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完成的主要任務就是立德樹人,而立德樹人絕非朝夕之功,也絕非課堂教學所能完成,必須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教學貫穿于大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活之中,同時還要貫穿于大學生的各項活動之中。因此,只有實行全方位育人的思路,才能完成這一任務。第二,與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內(nèi)化式教育特點有關。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教育教學,更是信念式的教育,具有內(nèi)化式的教育特點。而內(nèi)化式的教育不是通過講授式的教學所能完成的,必須采用全方位育人的思路才能完成這一任務。
二、全方位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策略
期刊編輯視角中小學教師學術論文探討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教師承擔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歷史使命,肩負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時代重任,是教育發(fā)展的第一資源,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1]。《意見》還強調(diào),要全面提高中小學教師質(zhì)量,建設一支高素質(zhì)專業(yè)化的教師隊伍[1]。一支高素質(zhì)專業(yè)化的教師隊伍,既是中小學教育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保證,也是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關鍵所在。學術論文既是中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途徑。本文從期刊編輯的視角,對中小學教師學術論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問題成因及策略等進行探討,為中小學教師學術論文寫作提供幫助和規(guī)范,以期提高中小學教師學術論文的專業(yè)表達能力。
一、中小學教師學術論文的常見問題
作為一名學術期刊的專職編輯,筆者在多年的審稿工作中發(fā)現(xiàn),部分中小學教師的論文有鮮明的、豐富的個人認識或見證敘述,但缺乏學術論文的規(guī)范表達。學術論文除了個人認識、見證敘述外,還要進行邏輯論證。中小學教師學術論文的常見問題有:一是理論不自恰,主要表現(xiàn)為有實踐無理論,或者理論表達不完整;二是實踐不落地,主要表現(xiàn)為有理論無實踐,或者實踐操作性不強;三是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主要表現(xiàn)為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相關性或因果關系不明顯。
(一)理論不自恰
中小學教師學術論文的理論不自恰,主要有兩種具體表現(xiàn)。一種是論文內(nèi)容多是教育教學中的個人認識或見證敘述,并沒有對個人認識或見證敘述作理論提升,未揭示出客觀事物的本質(zhì)或規(guī)律。比如,關于“叢林造屋”的論文,原文只是描述了幼兒“叢林造屋”的游戲過程,作者沒有闡述游戲的設計理念、游戲的價值,也沒有對幼兒完成游戲后進行經(jīng)驗總結或問題反思。另一種是論文中有理論視角,但在具體的論述過程中理論視角的功能不明顯,抑或只是作為一個獨立詞語存在。比如,《體教融合理念下高中排球教學改進措施研究———以發(fā)球與接發(fā)球為例》一文從學生發(fā)球、接發(fā)球技術是體教融合的重要任務,做好體教融合需要教師轉(zhuǎn)變思路,做好體教融合還需教師在教學之外主動作為三個部分,結合具體的教學實例進行論述,但“體教融合”這一理論視角僅在引言的第一句話以及各層級標題中有所提及,它的內(nèi)涵、特征或價值等未做單獨論述,對教學實例的分析也沒有體現(xiàn)“體教融合”的理論。
(二)實踐不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