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9 01:55: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比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比例線段教案
重難點分析
本節的重點是線段的比和比例線段的概念以及比例的性質.以前的平面幾何主要研究線段的位置關系和相等關系,從本章開始研究線段及相關圖形的比例關系――相似三角形,這些內容的研究都離不開線段的比和比例性質的應用.
本節的難點是比例性質及應用,雖然小學時已經接觸過比例性質的一些知識,但由于內容比較簡單,而且間隔時間較長,學生印象并不深刻,而本節涉及到的比例基本性質變式較多,合分比性質以及等比性質學生又是初次接觸,內容不但多,而且容易混淆,作題不知應用哪條性質,不知如何應用是常有的.
教法建議
1.生活中比例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新課引入時最好從生活實例引入,可使學生感覺輕松自然,容易產生興趣,增加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小學時曾學過數的比及相關概念,學習時也可以復習引入,從數的比過渡到線段的比,滲透類比思想
投資和消費比例關系
一、我國投資和消費比例關系的變化軌跡
(一)我國工業化進程中投資率上升和消費率下降的態勢趨于減弱,改革開放以來兩者波動幅度明顯縮小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50多年間,伴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建設進程,投資率逐步上升(由1952年的18%上升到2001年的38%),最終消費率相應地逐步下降(同期由83.2%下降到59.8%)。最終消費率和投資率的比例關系,2001年為59.8∶38,“九五”期間(1996~2000年)這一比例平均為59.5∶37.5,其中1999年為60.2∶37.1,2000年為61.1∶36.4;“八五”期間(1991~1995年)平均為58.7∶40.3,“七五”期間(1986~1990年)平均為63.4∶36.7,“六五”期間(1981~1985年)平均為66.1∶34.5(按支出法計算的GDP分為最終消費、資本形成和凈出口三項,最終消費由城鄉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構成,其占GDP之比為最終消費率;資本形成總額包括固定資本形成額和存貨增加,其占GDP之比為投資率,或資本形成率;消費率和投資率相加有時會大于100%,主要因為凈出口為負,使GDP總額減少,分母縮小)。盡管1999、2000年最終消費率有所回升,投資率有所下降,但最終消費率仍然低于“七五”、更低于“六五”期間的平均水平。總的看,這種變化軌跡可能反映了工業化時期投資與消費的一般演變規律,表明兩者的比例關系在按照工業化進程的需要進行適應性調整。
計劃經濟時期和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多次出現比較嚴重的投資過度和消費不足,導致投資率和消費率大幅度偏離其趨勢值。1978年以后,隨著經濟體制轉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投資率和消費率的波動幅度明顯縮小,變化軌跡漸趨平穩(見下圖)。
1952~2001年最終消費率和投資率的演變軌跡
資料來源:李建偉根據統計資料進行處理。圖中對數值曲線分別表示消費率和投資率的趨勢線。
黨員交納黨費的比例?
答:凡有工資收入的黨員,按以下比例交納黨費:每月工資收入在400元(含400元)以下者,交納月工資收入的0.5%;400元以上至600元(含600元)者,交納1%;600元以上至800元(含800元)者,交納1.5%;800元以上(稅后)至1500元(含1500元)者,交納2%;1500元以上(稅后)者,交納3%。離退休干部、職工交納黨費的標準離退休干部、職工中的黨員,離退休以后按國家規定領取離退休費或養老保險金,仍屬于有固定收入的黨員,因此,這部分黨員要以國家規定的離退休費或養老保險金為交納黨費計算基數,參照上述規定的比例交納黨費。
“反比”并非“反比例”
在講授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關系的原理時,我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如果1雙皮鞋的價值是100元,現在生產皮鞋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一倍,那么,這雙皮鞋現在的價值是()A.不變;B.200元;C.50元;D.25元。
很顯然,正確答案應為“C”。但第二天上課時,一位學生(恰巧其父為一制鞋廠廠長)站起來向我發問:“老師,我爸爸說1雙皮鞋的成本還不止50元呢。如果按照昨天的例子,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兩倍,那雙皮鞋的價值就只有25元了,這不可能,也不實際。”這件事觸發了我的思考:既然“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例”作為規律,應該具有普遍意義;學生的問題也不無道理,這其中究竟存在哪些“盲點”?帶著這個問題我進行了一番思考和調查,發現規律應該是“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而不是“反比例”,這一字之差,究竟有多大差距呢?
第一,從“反比”和“反比例”的含義看,二者是有區別的。《現代漢語詞典》指出:所謂反比一是指兩個事物或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一方發生變化,其另一方隨之起相反的變化。如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力反而逐漸衰弱,這就是反比。二是指反比例。很顯然“反比例”是“反比”的一種情況,而“反比例”指兩個量A和B,如果其中的一個量A擴大到若干倍,另一個量B反而縮小到原來的若干分之一,或一個量A縮小到原來的若干分之一,另一個量B反而擴大到若干倍,這兩個量的變化關系叫做反比例。“反比”和“反比例”這兩個概念中構成的雙方變化方向是相反的,這是兩個概念的共同之處;而反比例中的A和B還具有一特殊屬性,即A·B=M(M為一常量),而反比的兩事物或兩方面(如果能量化的話)A·B不一定是M(M為一常量)。正因為教材中提出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例,所以我們必選C。但在實踐中肯定是大于50元的(根據學生反映和我的調查)。這一區別引發我們思考:這50元是如何確定的?既然有人提出不是50元,能不能設想并證明二者是反比關系?如果反比關系成立,其中能不能找到二者成反比例的情況。
第二,“反比”和“反比例”在實踐上的區別。教材把二者確定為“反比例”關系,盡管商品價值量的構成很豐富,但能很快地確定因勞動生產率變化引發的商品的價值量的變化結果;如果二者是成反比關系,那么,因勞動生產率變化引發的商品價值量變化的結果就不那么容易確定了。馬克思曾說過:“我們計算一個商品的交換價值時,必須把預先用在這個商品原料中的勞動量以及消耗在實現這種勞動所必須的裝備、工具、機器和房屋的勞動,加到生產的最后階段所費的勞動量上去。”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我們通常把商品的價值量分為凝結在新商品中活勞動的價值量和消耗轉移到新產品中的物化勞動(簡稱死勞動)的價值量。這樣,上述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的變化關系就可轉化為勞動生產率與凝結在新商品中活勞動的價值量以及勞動生產率與消耗轉移到新產品中的死勞動的價值量的關系了;而生產中所需的物化勞動和生產新商品的勞動是在勞動內容和時間上有區別的兩個勞動。所以,在這里我們還必須把勞動生產率進一步分解為在生產過程中消耗轉移到新產品中死勞動的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新商品的活勞動的勞動生產率。因此,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的變化關系包括生產在生產過程中消耗轉移到新產品中死勞動的生產率與轉移到新商品中死勞動的價值量的變化關系,以及生產新商品活勞動的勞動生產率與凝結在新商品中活勞動的價值量的變化關系,其變化是相當復雜的。下面,我們列舉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引起商品價值量變化的四種情形:
1.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在生產過程中消耗轉移到新產品中的死勞動的勞動生產率不變,而生產新商品的活勞動的勞動生產率上升N倍,這時由前者決定的死勞動的價值量不變,由后者決定的活勞動的價值量降低,因此,這時新商品總的價值量降低,但絕不會成反比例。馬克思在《工資、價格和利潤》一文中明確指出:“勞動生產率愈高,消耗在一定量的產品上的勞動就愈小,因而產品的價值也就愈校勞動生產率愈低,消耗在同量上的勞動就愈多,因而產品的價值也就愈高”。顯然,馬克思也未肯定二者成反比例。
2.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在生產過程中消耗轉移到新產品中的死勞動的勞動生產率上升N倍,而生產新商品的活勞動的勞動生產率不變,這時的變化結果與上述一致。
投資比例差異成因思考
投資、消費、凈出口共同構成國內生產總值使用額。其中投資與消費的關系,實質上是經濟建設與當前人民生活的關系,這一關系處理是否得當,直接影響經濟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增長。因此,在兩者間保持合理的比例,是至關重要的。投資率,又稱資本形成率,通常指一定時期內資本形成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使用額的比重。消費率,又稱最終消費率,通常指一定時期內最終消費額占國內生產總值使用額的比重。從**年以來我市投資率和消費率變化軌跡看,我市投資率由**年的43.2%上升到**的56.4%,上升了13.2個百分點,這19年期間呈逐年上升的態勢。消費率由**年的60.1%下降到**的50.4%,下降了9.7個百分點,這19年期間呈逐年下降的態勢。
一、影響投資率、消費率的主要因素
1、我市投資率逐年升高的成因
高投資率形成原因的解釋很多,例如:國家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重化工業加速發展,招商引資項目推進,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及企業的投資沖動。其中工業化進程加快對形成高投資率影響最大。
(1)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導致投資比例較高。各國工業化進程表明,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升級,必然拉動產業結構升級,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關系會依次出現上升、下降和穩定的趨勢。當居民消費由基本生存必需品轉向工業品為主時,第二產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就會上升,由于工業為資本密集型產業,其投資強度要遠大于第一和第三產業,由此必然引起投資率上升和消費率下降。當居民消費在工業品基礎上進一步升級為對服務類產品需求時,第三產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就會逐步提高,并引起消費率上升和投資率下降。**-**年,我市工業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在40-47%,其投資率也基本維持在41-57%。隨著“十一五”以來工業投入的不斷加大,**年我市工業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7%,投資率也上升到近60%。同時,由于城市化發展需要大量的投資,因而城市化又是拉動投資率上升的重要動力。**年,我市的城市化率為35.6%,**年上升到44%,七年上升9.4個百分點,已步入城市化加快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我市投資率提高了14.1個百分點。
(2)高儲蓄率導致投資率偏高,消費率偏低。高儲蓄率是經濟快速增長的一個必要條件,因為只有高儲蓄率才能保證經濟起飛所必需的大量投資,用來大規模建設工廠、興辦第三產業、基礎設施,改善交通和通訊。我國是儒家文化影響較深的國家,傳統上存在重儲蓄、輕消費的傾向。**年末,我市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達1082.76億元,比**年年均增長16.3%,明顯高于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1.4%、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8.4%的速度,也高于同期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年均增長7.0%、農民人均生活消費年均增長7.4%的速度。
圓的比例線段教案
教學建議
1、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
(2)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論,切割線定理和割線定理.這些定理和推論不但是本節的重點、本章的重點,而且還是中考試題的熱點;這些定理和推論是重要的工具性知識,主要應用與圓有關的計算和證明.
難點:正確地寫出定理中的等積式.因為圖形中的線段較多,學生容易混淆.
黨員交納黨費的比例
凡有工資收入的黨員,按以下比例交納黨費:每月工資收入在400元(含400元)以下者,交納月工資收入的0.5%;400元以上至600元(含600元)者,交納1%;600元以上至800元(含800元)者,交納1.5%;800元以上(稅后)至1500元(含1500元)者,交納2%;1500元以上(稅后)者,交納3%。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行政比例原則研究論文
[摘要]行政比例原則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則,目的是為了規范、制約行政自由裁量權而定的,目前大部分國家的行政法中都規定了該原則。我國司法實踐中已出現適用行政比例原則作為判決依據,但立法上卻未將其明確為我國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本文通過對行政比例原則的產生發展、概念的闡述以及與相關行政法基本原則的辨析,提出我國確立行政比例原則中應注意的問題,以求教于方家。
[關鍵詞]行政法比例原則合理性原則
引言
行政比例原則是為了規范、制約行政自由裁量權而創立的一項行政法基本原則,其基本含義是國家應該以給公民及社會帶來最小損失或者最大受益的方式來追求、實現其行政目標。近些年來,隨著行政自由裁量權的日益擴張,行政比例原則在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受到了相當程度的重視,我國的學術界對行政比例原則的關注也在不斷加溫。由于行政比例原則能夠有效地規制行政自由裁量權,一些學者甚至將其與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等同起來,稱其為行政法領域的“帝王條款”。1目前,已經有一些大陸法系的國家和地區在其行政法中規定了行政比例原則,而我國的立法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相關的規定,但從現實的需要來看,無論是為了促進依法行政還是法治國理想的實現,我國都有必要早日確立行政比例原則。
我國的行政立法領域雖然還沒有確立行政比例原則,但在行政司法領域,行政比例原則卻早已經取得了突破。2000年,在“匯豐公司訴哈爾濱市規劃局”1一案中,最高人民法院在其判決中大膽地適用了行政比例原則,這雖然不是行政比例原則在我國司法領域的第一次亮相,但卻意味著學者們鼓吹了多年、倡行于一些大陸法系國家的行政比例原則終于得到了我國最高司法機構的認可。這不但會在案例指導的意義上影響下級法院對行政比例原則的適用,還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未來行政立法尤其是行政程序法立法對行政比例原則的態度。
一、行政比例原則的產生和發展
行政比例原則探究論文
[摘要]:比例原則是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行政法領域的一項重要原則,該原則因其保護公民權利的功能而素有行政法上“皇冠原則”的美譽。但在我國,比例原則并未得到足夠重視。本文在對行政法比例原則的淵源、內涵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論述了比例原則的法律地位、適用范圍以及比例原則在行政法上的適用。
[關鍵詞]:比例原則淵源適用
一、比例原則概說
(一)比例原則的淵源
比例原則,又稱為禁止過度原則。是指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應兼顧行政目標的實現和保護相對人的權益,如果行政目標的實現可能對相對人的權益造成不利影響,則這種不利影響應被限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和限度之內,二者有適當的比例。
比例原則著眼于法益的均衡,以維護和發展公民權為最終歸宿,是行政法上控制自由裁量權行使的一項重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