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9 06:33: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病因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動物疾病病因與防控措施
在畜牧養殖過程中,動物疾病防控工作較為重要,相關養殖人員需要根據普通類型動物疾病、傳染性動物疾病、寄生功能動物疾病等進行分析,制定完善的防控方案,保證可以提升畜牧養殖動物健康性,減少疾病經濟損失。
1畜牧養殖動物疾病類型分析
在畜牧養殖中,動物疾病類型大致分為普通類型、傳染性類型、寄生功能類型,影響著動物的健康生長。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普通類型動物疾病。普通類型動物疾病,就是在動物養殖中較為常見的疾病,對于動物生長危害較少,但是,養殖人員如果不能對其進行有效的防控,將會出現較為嚴重的經濟損失。普通類型動物疾病主要包括:動物外傷、眼部疾病等。第二,傳染類型動物疾病。對于傳染類型的動物疾病而言,就是在動物生長中,所感染的一些傳染性疾病,對于養殖業的威脅較大,如果不能對其進行預防與治療,將會出現破壞性影響。因此,畜牧養殖戶必須要重視傳染性疾病的防控。第三,寄生功能類型動物疾病。寄生功能的動物疾病,就是動物體內存在的寄生疾病,也是畜牧養殖中常見問題,多數寄生疾病都是寄生蟲引起的,例如:原蟲寄生蟲、蠕蟲寄生蟲等。
2畜牧養殖動物疾病病因分析
在畜牧養殖過程中,動物疾病的病因主要包括人為、環境、動物本身因素。第一,對于人為因素而言,就是在畜牧養殖過程中,相關養殖人員在工作中對動物身體造成損傷,例如:在為動物提供水與飼料的時候,不能保證其清潔性,經常會出現細菌,誘發動物疾病。同時,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養殖戶不能科學開展消毒工作,為了節省消毒成本,不重視日常管理與消毒工作,導致動物經常感染一些疾病[1]。第二,對于環境因素而言,就是在動物生長環境中,存在一些污染等現象,無法保證動物生長環境與空氣的清潔性,當動物生存在惡劣環境中,就會引發不同程度的疾病。同時,動物生存環境的綠化程度不能符合相關規定,通風程度較差。第三,對于動物自身因素而言,就是動物的身體素質較差,缺乏一定的疾病抵抗能力。例如:在畜牧養殖中,動物自身存在天生或是后天的某種疾病,如果不能對其進行全面的治療,將會出現惡化的現象,難以保證畜牧養殖戶的經濟效益[2]。
3畜牧養殖中動物疾病防控措施
卵巢早衰病因分析論文
1遺傳性因素
有關家譜調查發現POF發病率在女性親屬中,有家族史的達100%,而散發性的僅為1%;由特定基因序列單元大量重復構成,長度在人類高度遺傳的端粒的缺失同衰老密切相關,且多出現POF,說明POF具有較高的家族遺傳傾向。
兩條結構正常的X染色體對維持卵泡正常的儲備至關重要,X染色體上的任何缺失都會引起卵巢功能衰竭[2]。目前研究發現,POF是一種由常染色體傳遞或X連鎖顯性限制性遺傳病,常伴有染色體重組、移位或單體性改變,X染色體和常染色體間的移位[3],以及X染色體和常染色體數量和結構異常等。由于X染色體上各區段載有不同的基因,因此缺失或重組的部位不同決定著產生不同的癥狀,如X染色體Xp11和Xq13末端缺失常表現為完全性卵巢功能衰竭;Xp21和Xq24末端缺失常可導致嚴重的卵巢功能紊亂,病人多表現為POF[4]。
Marozzi等[5]提出導致POF的特定基因區段可能位于Xq的末端,即限定Xq26~q28之間,它們對卵巢發育和卵泡生成具有重要意義。Schlessinger等[6]研究發現,POF患者X常染色體第3位點上一轉錄因子FOXL2的缺失,可導致單倍體缺失而引起卵泡數量的減少。
線粒體DNA的缺失可加速卵泡細胞凋亡,引起卵巢功能衰退。女性隨年齡增加,線粒體DNA缺失率逐漸上升,絕經婦女則高達86.4%。缺失部位多在8649~13447位和8482~13460位[3],直接影響線粒體呼吸鏈上主要酶的轉錄、合成,使胞內能量產生障礙,影響卵泡細胞的增殖和凋亡,終致卵巢功能衰竭。
在一些POF病例中,發現一種X連鎖基因FMR1與特發性POF有關,但其分子機能還不清楚[7]。此外,維持卵巢始基卵泡數量所必需的Atm/ckit基因變異及其基因產物可引起始基卵泡的凋亡和數量減少;調節女性生育力和性細胞發育的候選基因DAZ-LI突變,以及由基因所致的突變抑制素(INH)結構和功能異常均可導致POF的發生。
畜牧養殖動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對策
摘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畜牧養殖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對于畜牧養殖動物的需求量逐年遞增。因此,需要做好畜牧養殖動物的疾病控制,提高畜牧養殖動物的管控水平。基于此,就畜牧養殖的動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對策進行了分析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畜牧養殖;動物疾病;疾病控制;產科疾病
近些年來,我國畜牧養殖業獲得了空前發展,其規模不斷擴大,所飼養的品種也不斷多樣化。但我們必須看到,畜牧養殖的動物品種中依然存在各種疾病,導致飼養質量大打折扣,嚴重影響了畜牧養殖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做好畜牧養殖動物的疾病控制,尋找相應的防范對策就顯得非常重要,需要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
1畜牧養殖中動物疾病種類
1.1傳染病
由特定的微生物病原體形成對動物機體的襲擊并引發疾病,且該疾病具有大規模的擴散性和傳染性,這就是傳染病,病原是其發病因素的重要方面,比如,真菌性皮炎就是一種常見的由真菌為病原而引發相互傳染的一種常見傳染病。通常而言,感染傳染病之后的動物會出現一些不同的生理反應或具備傳染病癥狀。傳染病的傳染介質比較廣泛,甚至空氣也可以作為傳染介質傳播病菌,預防難度很大。
腹內疝病因診斷分析論文
摘要:腹內疝,指腸管由原來位置通過正常或異常的孔道進入另一腔隙,腹內疝引起腸梗阻并不多見,約占腸梗阻的2%[1]。國內近期文獻資料報道為1.87%~7.47%[2~4]。文獻報道[5]嵌頓疝致腸梗阻病例中,腹內疝所致者為5.17%。腹內疝造成急性腸梗阻的術前診斷困難,且易造成嚴重后果,因此值得引起重視。
關鍵詞:腹內疝的病因診斷及預防
1病因分類
腹內疝并不多見,可分為先天性和后天性,發病率約占所有腸梗阻的1%~2%[1,6],劉紹彬[7]等報告達4.1%。
1.1先天性腹內疝一般具有典型的疝環、疝囊、疝內容物等典型結構。如先天性發育不良所致的小腸系膜裂孔、胃結腸系膜裂孔、闊韌帶裂孔、橫結腸系膜裂孔、閉孔裂孔等,均為先天性腹內疝的發生基礎[8]。
1.2后天性腹內疝
肝癌的中醫病名病因分析綜述
摘要:該文以中醫學理論為指導,基于導師周仲瑛教授診治研究疑難雜病的學術思想及對原發性肝癌的認識,以“癌毒”為主線,探索中醫藥對肝癌的病名、病因的認識。論文著眼于肝之生理、病理及其與它臟的關系,從理論上系統探討原發性肝癌的病名及病因,為肝癌治療奠定基礎。
關鍵詞:原發性肝癌;中醫病名;中醫病因
原發性肝癌(以下簡稱肝癌)進展迅速,療效較差,生存期短,流行面廣,是世界上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最常見的10種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每年新發病人約為14萬,年死亡率為20.4/10萬,約占全世界肝癌發病數及死亡數的50%[1]。近20年來,病死率又有上升趨勢,已成為我國第2位惡性腫瘤致死原因[2,3]。目前,手術切除是首選的治療方法,但此法多適合于亞臨床肝癌和小肝癌,其治愈率亦僅為15%~30%,5年復發率達40%~80%。而且,由于肝癌起病隱匿,缺乏特異性癥狀,發現時多數已是中晚期,故相當一部分患者已失去手術切除機會[4]。姑息性介入手術或化療等法又有明顯的毒副作用,許多病人難以耐受。因此,中醫藥及其他新技術、新藥物有機結合的綜合治療措施已得到腫瘤治療界廣泛認可。中醫中藥是我國的傳統醫學,作為惡性腫瘤綜合治療措施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預防肝癌發生、減少復發轉移、減輕痛苦、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等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隨著社會進步、社會環境的變化,肝癌發病率逐步提高,肝癌的中醫藥研究亦若雨后春筍。然而,對肝癌病因、發病、病機、病理因素、治則治法,皆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尚未形成系統和規范的認識。因此,如何更加深刻地認識肝癌,中醫藥治療肝癌的作用機理是什么,如何使中醫藥防治肝癌的潛在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從而提高防治肝癌整體水平,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探索的重大課題。導師周仲瑛教授業醫近六十載,學驗俱豐,以治療疑難雜病見長,對原發性肝癌的研究頗有心得。導師在幾十年的臨床工作中,遵循“實踐出真知”的準則,勤于實踐,不斷探索。在臨證時,強調“審證求因”“辨證施治”的重要性,重視肝癌致病“癌毒”的多樣性、復雜性、多變性,不斷探尋肝癌的病因、病理及卓有成效的治療方法。本文以中醫學理論為指導,在導師數十年研究本病的基礎上,總結繼承導師的學術思想,分析歸納肝癌病名及病因,為臨床治療的合理性有效性奠定基礎,目的在于不斷提高臨床療效。
1肝之生理病理
肝居中焦,具有主疏泄、主藏血之功。其為剛臟,體陰用陽,喜條達而惡抑郁,郁則氣滯或化火、生風、動陽,故而肝病病理因素復雜、兼夾;肝之性易動而難靜,因五行生克乘侮的關系,肝病多延及他臟,諸如肝病及脾,肝病及腎等。臨床可多見濕熱毒瘀蘊結肝膽脾胃、肝腎陰虧、肝血不足之證。
2癌毒特性概述
磨牙病因臨床分析論文
摘要:本文對磨牙癥的發病因素進行了綜合分析,提出了磨牙癥是由心理因素,牙合因素,中樞神經機制,胃腸道疾病,亞臨床營養缺乏癥,變態反應或內分泌紊亂,職業因素和遺傳因素等多因素作用的結果。目前雖有爭論,但這些論點可供臨床參考。
關鍵詞:磨牙癥
磨牙癥,指睡眠時有習慣性磨牙或醒著時有無意識地磨牙習慣者。磨牙癥可對患者的牙齒、牙列、牙周組織、口頜系統的肌肉組織以及顳頜關節造成損害。自上世紀初以來,國內外許多學者對其病因進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所用方法各異,但由于其發病機制復雜,對其病因的認識一直存在爭議,至今尚未明確。
1心理因素
根據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口腔具有表示緊張情緒的功能。磨牙癥及其牙合習慣被認為是由緊張及其它精神壓力引起的。故情緒緊張是磨牙癥最常見的發病因素。當憤怒時,通過咬牙來表示受挫是人類的本能。由于精神壓力是內部的、無意識的,故磨牙通常也是無意識的動作。有學者提出,當個體逃避潛意識的心理壓力時,在夢中和睡眠時會出現磨牙。并認為磨牙是心理受挫折的一種表現。從精神心理角度講,磨牙癥代表一種情緒狀況,特別是懼怕、生氣、憤怒、敵對、抵觸以及悲觀及其它各種情緒,這些人從其潛意識中表現心理狀況,所以是一種心理受挫和不滿意的指征。
筆者對50個磨牙癥患者和48個對照者進行調查,并進行比較,得出結果。結果表明:
畜牧養殖動物疫病病因及控防策略
摘要:隨著畜牧業的規模越來越大,養殖的動物經常會出現疫病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簡要介紹了畜牧養殖的動物中常見的疫病,并分析了產生疫病的原因和對疫病的控防對策。
關鍵詞:畜牧養殖;動物;疫病
畜牧業是一項流傳了幾千年的傳統產業,現如今仍有一部分人選擇通過養殖來生活。隨著經濟的增長,人們的養殖業做的越來越大,與此同時,其本身存在的問題也越來越明顯。在養殖過程中,由于養殖人員自身知識儲備不夠,建造養殖場時設施不完善,管理過程中制度不全面等諸多原因造成動物疫病死亡,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1畜牧養殖中的動物疫病
畜牧養殖是一件對動物生長的環境、動物日常的管理和養殖人員技術要求都非常高的技術活。而現在很多養殖人員為了生計大量養殖動物,但是本身缺乏養殖技術,疫病接二連三的發生,如果不及時控制還會蔓延,影響人們生活。
1.1動物疫病概念
畜牧養殖動物疾病病因與措施
摘要:在畜牧養殖過程中,一直困擾養殖戶的一個問題就是動物經常發病。輕則食欲不振,影響成長,嚴重的可能出現死亡,從而影響養殖效益。本文旨在探討畜牧養殖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動物疾病病因,從而為相關從業人員提供一些理論參考。
關鍵詞:動物疾病;病因;防控措施;畜牧養殖
養殖過程中疾病防控是一個很重要的工作。養殖工作者應根據不同動物經常感染的疾病及疾病發病時間、發病特征和傳播途徑等進行綜合分析,制定出比較完善的防控預案,保證養殖場安全養殖,盡可能減少經濟損失。
1畜牧養殖動物疾病類型分析
在畜牧養殖過程中,動物所患的疾病大致可以分為3類:普通型、傳染性,還有寄生型。這3種類型的疾病通常會表現出以下幾種特點。1.1普通型動物疾病。所謂普通型疾病,顧名思義就是常見的疾病種類。這些疾病本身對于動物生長影響可能比較小,但如果養殖人員不能及時發現和有效防控治理可能出現比較嚴重的經濟損失。如動物運動過程中產生的外傷、眼部一些疾病等[1]。1.2寄生功能型動物疾病。這種疾病通常是出現在一些散戶養殖中,主要是動物消化道內存在一些寄生蟲,這也是養殖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一種疾病。很多疾病實際上都是由寄生蟲引起的,如原蟲寄生蟲、蠕蟲寄生蟲等。1.3傳染性動物疾病這種疾病對于整個養殖場來講威脅最大,一旦有個別動物患病而沒有得到及時發現,可能會傳染給更多動物,從而形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因而,對于常見的傳染病,養殖戶應足夠重視。
2畜牧養殖動物疾病病因分析
畜牧養殖疾病病因及防控對策
【摘要】在我國畜牧養殖業迅速發展的今天,各種動物疾病越來越多,為此,在畜牧養殖業發展過程當中認真做好動物疾病的防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做好動物疾病防控工作的前提是找到畜牧養殖中動物疾病的病發誘因,同時積極做好疾病的防控對策,從而確保畜牧養殖業得到行之有效的穩定發展。
【關鍵詞】畜牧養殖;動物疾病;病因;防控;對策
1畜牧養殖中的動物疾病病因
1.1生長環境。畜牧養殖過程當中,會受到動物活動區域時常變化的影響,經常會在環境改變后出現一些對動物身體正常新陳代謝不利的因素,這些不利因素的出現會給動物的正常生長造成極大的影響,使得動物身體內部體液、神經等方面的調節發生紊亂,機體內環境嚴重失衡。根據相關資料的調查結果可以了解到:平均每年當中畜牧養殖中的動物由于環境因素而導致死亡的數量占到整體總數的較高比重,為此,在畜牧養殖中動物疾病的發生與環境因素存在較為緊密的聯系[1]。1.2相關配套設施不夠完善。從當下我國畜牧養殖的實際發展狀況來看,許多養殖戶在發展過程當中盲目地追求經濟效益,在養殖場地的選擇、養殖規模建設及相關配套設備建設方面并不完善。譬如:在挑選養殖場地前期并未到現場進行實際考察,盲目地建場,這會在一定程度上給建場周圍的自然環境造成極大的影響。除此之外,受到養殖場建場前期缺乏考察,養殖條件未達到規定標準,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助長細菌的滋生,使得動物的病發概率大大提高[2]。1.3人為因素的影響。因人為因素的影響致使動物疾病的發生在日常的畜牧養殖過程中可以算得上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現象。譬如:由于養殖者對藥物基本知識缺乏正確的認識,在配藥過程中缺乏科學合理性,動物就會受到藥物副作用的影響而出現嘔吐不止等中毒的情況,嚴重的還有可能直接死亡。同時,有不少的養殖戶并不具備專業的養殖技術、缺乏充分的養殖經驗,在這種基本現狀下,惡劣養殖環境的客觀存在會使得動物染上呼吸道、胃腸道等方面疾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2防控措施
2.1做好動物的疾病檢疫工作。對于畜牧養殖中動物疾病病發率較高的實際問題,要制定科學合理的防控檢驗制度,而在此方面取得的成績也是較為顯著的。然而,動物疾病防控工作的具體落實通常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第一,針對近期采購的動物,需要對其做好全方位的消毒及衛生檢查工作,待確定其沒有任何疾病的前提下,才能夠將這些動物聚集在一起進行群養;第二,對養殖動物定期做好疫苗的注射,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能夠讓養殖的動物更好地適應外界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第三,在某疾病病發高峰階段,要預先做好疾病的防御工作。對于進入養殖區域當中的工作人員一定要經過嚴格的消毒殺菌處理;第四,只要是發現感染疾病的動物,要在第一時間將其進行隔離,并且要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對于那些已經死亡掉的動物,要將其尸體徹底地清除干凈,認真做好動物疾病的防控工作,從而促使當前的養殖率得到進一步的提高[3]。2.2加強對動物的飼養和管理在日常喂養動物的工作當中,廣大養殖者要樹立正確地思想理念——“預防為主、防治合一”。將養殖場區域內部的飼養槽、動物的外部活動區域都要認真地做好全方位的消毒殺菌處理,認真落實相關方面的規章制度,以科學的方式選用消毒劑,譬如:次氯酸鈉溶劑、生石灰、福爾馬林等的選擇要慎重,并且要嚴謹的進行消毒劑計量的調整與把握,堅決不可選用影響動物正常發育與成長的消毒藥物,認真做好動物的飼養與管理工作。2.3物疫情發生后的控防措施。養殖戶在動物飼養過程當中如果發現動物患有某疾病,并且還呈現出擴散蔓延的發展狀態,則要在第一時間制定科學合理的疾病治理對策。第一,養殖戶要站在長遠發展的角度進行分析,將畜牧養殖業的總戰略發展目標為基本出發點,不斷加強養殖動物的疾病防控工作,認真落實養殖場內的消毒工作,針對那些已經感到某疾病的動物要及時的做好隔離,這樣才能夠將動物疾病的傳播可能性、傳播范圍降到最低的程度。在日常的畜牧養殖過程當中,對養殖的動物進行藥物的注射實則是做好動物疾病防控的一種有效措施,可促使動物的自身免疫能力得到顯著性的提高。除此之外,養殖管理者要把動物疾病的相關治理流程認真地進行記載,以便于為今后相同疾病發生后相關治理工作的開展提供可參考性的工作經驗。嚴格遵循現有的規章制度做好養殖動物的日常給藥,在確保達到最大藥效的前提下,維護養殖戶的經濟利益。日常畜牧養殖工作當中,做好動物疾病的防控有很多種不同的對策,譬如:針對肉牛身上發生的毛滴蟲病,可通過人工授精的對策來進行疾病的防控,同時需要對受精設備做好系統性的殺菌處理,在特定時間內做好毛滴蟲的全方位檢查[4]。
議聽神經病因的探析
聽神經病(auditoryneuropathy,an)是近年來逐漸為人們所認識的一種有特殊臨床表現的聽力損傷,其診斷、處理皆有別于一般的感音神經性聾。gton等[1]1980年報道了4例患者,他們都有可測得純音聽閾,但引不出聽性腦干反應(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abr)。此后,又有學者報道相似病例[,3],其中kraus等[3]最早注意到這類患者的言語識別率不成比例地低于純音聽閾,后來進一步發現這類患者耳蝸微音電位和誘發性耳聲發射多正常。1993年erlin等[4]首先在2例患者中發現誘發性耳聲發射對側抑制消失,并提出了一個“ⅰ型傳入神經元病”的概念。
1996年starr等[5]首次將其命名為聽神經病,998年doyle等[6]報道了8例聽神經病患兒。這種病變表現也引起了國內學者的關注,顧瑞等[7]于1992年報道了16例中樞性低頻感音神經性聽力減退,根據聽覺電生理檢查結果,應有部分患者符合聽神經病的診斷;1999年梁鳳和等[8]報道了17例。
臨床特點聽神經病發病率較低,且多自幼年起病。1999年rance等[9]在5199例新生兒期有聽力損傷高危因素的嬰幼兒和青少年中檢出109例abr異常,其中12例引不出abr,但微音電位正常,即聽神經病在這組高危嬰幼兒中的發病率約為0.23%。
arr等[5]報道的10例成人患者均為散發病例,雖然就診時患者年齡跨度較大,但都是自嬰幼兒或青少年期起病。聽神經病發病率無性別差異。
1.病史:大多數患者主訴雙耳聽不清說話聲,存有不同程度的言語交流困難,少數病例伴有耳鳴等,且多自幼年起病。均無耳毒性及噪聲接觸史,可有耳聾家族史。
2.純音及言語測聽:聽神經病患者的純音聽閾呈輕、中度感音神經性聾,并呈現明顯的個體差異。聽力圖可以是以低頻損失為主的上升型,也可以是為以高頻損失為主的下降型,還可以為平坦型曲線,但以低頻感音神經性聾較多,等[10]和顧瑞等[7]分別報道了一組病例,其純音聽閾都以低頻損失為主。言語聽力差是聽神經病的一個重要特點,患者言語識別率常不成比例地低于純音聽閾,starr等[11]和zeng等[12]推測言語識別能力差與聽神經非同步化放電有關。rance等[9]則認為是到達更高位中樞的聽覺信號發生語音畸變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