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養殖中動物疾病病因與預防措施
時間:2022-08-11 02:41:39
導語:畜牧養殖中動物疾病病因與預防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重點分析畜牧養殖動物疾病的常見病因,包括寄生蟲、傳染疾病以及普通疾病等,同時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包括良好的防疫工作、創設良好的養殖環境以及科學合理的布局等,希望能夠對畜牧養殖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畜牧養殖;動物疾病;防控措施;分析
我國的經濟發展中離不開畜牧養殖業,當畜牧養殖的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后,便會給整個管理工作造成困難,由于受到環境因素、動物自身因素、人為因素等諸多方面的影響,極有可能導致動物出現各種不同的疾病,若是未能及時進行處理則極有可能導致動物出現大面積的死亡,嚴重損害養殖人員的經濟利益。
1畜牧養殖中的常見疾病分析
當動物受到內在環境壞因素影響或外部環境因素影響,出現一系列機體損壞或抗壞受損時便容易患病,導致動物自身發生不正常性改變,情況嚴重時可直接導致動物死亡,最常見的動物疾病包括以下幾種。1.1普通疾病。包括內科疾病、外科疾病以及產科疾病等,外科疾病主要是在飼養過程中,動物外部身體受到了損傷,如眼病等。而內科疾病主要包括的是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以及內分泌疾病等。另外產科疾病也是常見的一種疾病,主要是由于動物在生產之后,護理不當或在生產期間產生的問題。1.2傳染性疾病。養殖過程中最難控制的一種疾病便是傳染性疾病,主要是通過病原體進行傳播,例如狂犬病等,這種疾病能夠通過病毒、寄生蟲以及細菌等不同的途徑進行傳播。傳染性疾病的特點是動物有極大的可能會發生感染,并且傳播速度較快,有極大的發病概率,在養殖過程中很難進行預判。1.3寄生蟲導致的疾病。養殖中常見的疾病還包括寄生蟲疾病,這一類疾病的發生原因主要是因為動物自身體內的寄生蟲導致。其中螨蟲、蠕蟲等是尤為常見的幾種寄生蟲。當動物體內富含這些寄生蟲后,便會對動物體內的營養進行吸取,間接將這種病毒植入動物體內,從而成為了體內傳播源。
2動物疾病產生的相關原因
2.1動物自身的因素。有一部分動物幼崽在出生時便已經攜帶了病毒,這種疾病爆發存在不定期性,為了能夠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必須要對母體進行篩查,從根源上防止幼崽發生病癥。2.2環境因素。動物的生長環境也決定了動物是否有可能患上疾病,畜牧養殖業中不同動物的生長環境不同,若是在生長環境中存在對動物不利的影響因素,則極有可能使動物的新陳代謝不能正常運行,從而發生營養失衡的情況,在動物身上形成一種病理狀態,因此飼養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動物的身體健康。2.3人為因素。在飼養期間由于飼養人員自身防范意識不足,或沒有采用科學的方式對疾病進行有效的防治,或即便發現了動物的疾病但由于缺少專業知識,會發生不能及時有效地對癥治療以及用錯藥的情況。除此之外,相關的養殖人員缺少經驗,沒有做好必要的通風處理,使得養殖中的空氣不夠流通,造成了病毒不易擴散。
3動物疾病防控的策略
3.1科學選擇飼養位置在進行畜牧養殖時要綜合考慮,特別是需要考慮到位置、氣候條件以及各種因素,并且還需要結合動物的生長習慣和特點,科學合理地選擇飼養環境。為保障動物生長的舒適性,應當盡可能地選擇通風情況良好且地勢較高的地方進行飼養。此外還應當盡可能遠離居民區,防止糞便造成的污染。3.2創造良好的飼養環境。對于飼養動物而言,良好的環境有利于動物的成長。科學管理養殖環境,必須要保障空氣流通,有極大一部分疾病會通過空氣進行傳播,必須要加強對環境的管理,從而確保通風情況以及良好的衛生情況。3.3認真做好防疫工作。在養殖工作中對于動物的疫病防治是極其重要的,為了防止和避免發生疫情,必須要對動物進行有效接種。特別是對于動物的幼崽必須要嚴密的觀察,動物若是已經感染了疾病則必須要在第一時間進行隔離,防止發生二次感染。除此之外還需要嚴格記錄動物的防疫情況,為今后的防疫奠定一個扎實的基礎。3.4科學管理養殖。日常的養殖場管理工作也非常重要。必須要保障人畜的安全和健康。確保養殖場的環境干凈整潔,避免寄生蟲和各種細菌的入侵,防止給動物健康造成威脅。除此之外還要根據動物的情況以及營養需求科學配比飼料,提升動物的抵抗能力。
4結語
畜牧業的整體發展水平直接受到動物疾病防控工作的影響。所以相關的人員必須不斷提升自我的綜合素質,及時發現疫情并采取有針對性的處理措施。更需要加強對動物的疾病預防,防止各種疾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李明霞.畜牧養殖的動物疾病病因及防控措施簡析[J].農業與技術,2018,38(3):136-137.37
作者:毛麗花 單位: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城關鎮畜牧獸醫站
- 上一篇:畜牧養殖飼料的安全性探析
- 下一篇:畜牧養殖動物疾病發生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