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蓄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4 20:46: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儲蓄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儲蓄所儲蓄員個人工作匯報
尊敬的領導你好:
大專學歷,儲蓄所儲蓄員。1986年10月參加工作,1991年到農行工作,先后干過經濟警察和儲蓄員的工作。
有必要回顧一年來的工作,全年工作已經圓滿結束。及時對經驗教訓進行總結,以開創全新的工作局面,為完成明年更大的工作目標做好充分準備。下面我向大家做述職報告。
發展袋記卡客戶名,截止末。第三方托管名,開借記卡1張,網上銀行客戶名,經銷安全3萬.吸儲500萬
積極參與政治學習,個人的工作成果是與我儲蓄所的發展分不開的思想上。關心國家大事,擁護以為首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擁護黨的各項方針政策,遵守行紀行規,政治上要求進步,具有較高的政治覺悟,積極向黨組織靠攏。
自己能忠于職守,工作上。嚴于律已,工作勤懇,嚴格執行國家金融政策,遵守農總行的各項規章制度,積極響應上級行的有關號召,積極開展各項工作。許多工作流程的細節上想點子、找方法,符合有關規章制度的前提下簡化流程、提高效率,更好地完成工作要求。
淺析儲蓄貨幣結構變動
該項研究得到中國體改基金會北京國民經濟研究所的資助,許多觀點是在與樊綱、余永定、米建國等教授的中形成的,在研究過程中還得到孫濤、羅振宇、李紹光、袁平等幾位博士的大力幫助。
提要:近一時期以來,中央銀行連續降息,導致居民儲蓄存款分流速度加快,但分流出來的資金未能如期望的那樣進入實際產品市場,進而拉動消費和投資需求,而是大量流入股市,且主要匯集于一級市場,由此產生巨額資金沉淀,并直接形成廣義貨幣收縮的主要原因。這種情況不僅造成總需求進一步萎縮,而且大大降低了整個經濟體系的金融效率。為此,國家應及時采取措施,通過改革新股發行制度、增發國債和利率市場化等方式,引導儲蓄存款資金進入實際生產領域,提高儲蓄向投資的轉化效率。
一、我國居民儲蓄存款的變動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儲蓄存款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其發展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1)持續增長階段:1978-1988年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平均每年增長30%以上,1988年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到3798億元人民幣,為1978年210億元的18倍。(2)高速增長階段:在基數已經較大的情況下,1989-1996年,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繼續保持旺盛的增長勢頭,這一時期儲蓄存款余額年均增長率達到31.6%,至1996年儲蓄余額上升為38520億元。(3)減速增長階段:1996-1999年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雖然繼續增長,1998年底達到5.3萬億元,但這一時期,儲蓄存款余額的增長速度開始下降,增長率由1994年的41.5%,一路下降到1998年的15.4%。同時,新增儲蓄存款的增長速度開始出現負值,其中1997年增長率為-12.4%,1998年為-8.2%。
進入1999年,居民儲蓄存款形勢發生新的變化。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到12月末為59621億元,同比增長率僅為11.6%,增幅比去年末下降3.8個百分點,其中6至9月新增儲蓄存款僅為396億元,比去年同期少增1485億元。特別是,6月、10月和11月,當月新增儲蓄存款出現負值,儲蓄存款減少數額分別高達25億元、94億元和84億元。上述情況表明,居民儲蓄存款分流進一步加快,投資、消費、金融結構等方面都由此產生一系列變化,分析儲蓄資金流向、貨幣資產結構及其經濟效應對于宏觀經濟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具有重要意義。
二、儲蓄存款分流的主要原因
郵政儲蓄柜員制度
第一條一般規定
一、郵政儲蓄柜員制是以計算機為業務處理和會計核算的手段,從辦理儲蓄存款、取款及代辦業務過程中的接柜、記賬、計息、收付現金到日常整理票幣、柜臺軋賬等業務操作環節,都由一人獨立完成并單獨承擔經濟責任的一種勞動組合形式。
二、為提高工作效率,向儲戶口提供快捷、高效、優質的服務,適應郵政儲蓄業務不斷發展的需要,各省(區、市)郵政局在有條件的郵政儲蓄網點應積極穩妥地推行柜員制。
三、郵政儲蓄網點實行柜員制,應當經市(地)郵政局批準,報省(區、市)郵政儲匯局備案。
第二條實行柜員制的基本條件
實行柜員制的郵政儲蓄網點應具備如下條件:
郵政儲蓄實踐參考
對郵政的運作的掌握的不少,實習的經歷已經使我對這個行業有了比較深刻的解。和同事的關系也非常融洽,相信的以后的工作中,一定會更加得心應手,做出更好的成績。
榮幸的被郵政儲蓄銀行銀行錄取并作為一名實習生在里面工作,半年前。這段時間里掌握了很多專業的知識,雖然有遇到工作困難不知所措的困境,但都在自己的努力和同事的幫助下圓滿解決,既有理不清工作思路的迷茫,也有在摸索的路上拾起的點點滴滴,以下就是實習鑒定。
一無所知這個詞用來形容當時的一點也不過分,記得剛來到分局的時候。對工作的一無所知,對為人處事的小心謹慎,現在想想當時的自己都覺得可笑,轉變的過程是個艱難的過程,同時也是個痛苦的過程,因為轉變就意味著新的事務要不斷的吞噬它原有的結構,物質表面的轉變只是一個蛻變,那精神層次的升華才是思想的一次自我戰勝。
這個看似簡單又體面的崗位,具體的工作是儲匯柜員。原來只是玻璃墻外人對我定位。而我轉換不僅是從以前的玻璃墻外到內部的更替,更多的感到表面的東西不一定是真實的東西,最能欺騙人的就是自己的眼睛。工作時的精神高度集中,容不得半點松懈,對客戶要耐心的解釋,對工作要充滿激情。說實話,這在沒參加工作以前的根本做不到現在知道我可以做到并且可以自豪的說我不比別人做的差,這也許就是工作帶給我自身最大的變化,雖然這個變化是潛移默化的但我切切實實的感到這個變化。
但是存在問題亦不容小視。自身的人員素質不高,郵儲的發展經歷了很久的轉變和提高。業務的單一和少的可憐的附加值,管理的不健全,激勵措施的效用性不高等等。這一切是無法不面對的問題,雖說我也在努力的改變這一現狀,但改變不是一朝一夕。正在這個關鍵的轉型期。
實現整個企業的蛻變和提高。雖然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的阻力和壓力,可以借著郵政銀行的成立這個絕好的契機。但是明白了壓力是最好的動力之后,也許很多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儲蓄所職員述職報告
尊敬的領導你們好:
我是儲蓄所儲蓄員王浩天,大專學歷,1986年月參加工作,年到農行工作,先后干過經濟警察和儲蓄員的工作。
年全年工作已經圓滿結束,我們有必要回顧一年來的工作,及時對經驗教訓進行總結,以開創全新的工作局面,為完成明年更大的工作目標做好充分準備。下面我向大家做述職報告。截止年末,發展袋記卡客戶名,第三方托管名,開借記卡1張,網上銀行客戶名,經銷保險3萬.吸儲500萬
我個人的工作成績是與我們儲蓄所的發展分不開的。思想上,積極參加政治學習,關心國家大事,擁護以為首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擁護黨的各項方針政策,遵守行紀行規,政治上要求進步,具有較高的政治覺悟,積極向黨組織靠攏。
工作上,本人能忠于職守,嚴于律已,工作勤懇,嚴格執行國家金融政策,遵守農總行的各項規章制度,積極響應上級行的有關號召,積極開展各項工作。我在許多工作流程的細節上想點子、找方法,在符合有關規章制度的前提下簡化流程、提高效率,更好地完成工作要求。
學習上,自從參加工作以來,我從沒有放棄學習理論知識和業務知識。剛工作我就利用業余時間自學,我沒有滿足于現狀,由于學習勤奮刻苦,成績優良。不但掌握和提高了金融知識,也有了一定的理論水平。學習理論的同時,更加鉆研業務,把學到的金融知識融會到工作中去,使業務水平不斷提高。積極開展“文明優質服務工作”,樹立良好的金融企業形象。
儲蓄變動預測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我國最終儲蓄率的發展;前瞻型居民的儲蓄行為;對我國近段最終儲蓄率發展的解釋;改進城鎮居民儲蓄行為的政策建議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國的最終儲蓄率穩步增長、中國國內的居民可以分為兩類:前瞻型居民和短視型居民、前瞻性儲蓄中的預防性儲蓄、預防性儲蓄是用來預防未來的不確定性、保障性因素、收入波動對消費的影響小,會被收入的規模所抵消,不會存在消費的波動、前瞻性儲蓄中的饋贈性儲蓄、前瞻性儲蓄中的生命周期儲蓄、前瞻型居民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以后,收入規模的逐漸增強導致了預防性儲蓄傾向增強、饋贈性儲蓄傾向的變大是由于城鎮中前瞻型居民的收入規模進一步擴大、運用稅收政策、運用財政支出政策、縮小行業的收入差距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現階段我國居民儲蓄的主體城鎮居民儲蓄持續、飛速增長。儲蓄的高增長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為經濟、金融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資金保障;另一方面不僅給整個經濟的持續發展帶來了隱患,而且在開放條件下也影響了資本市場的發展、以及加重了銀行經營成本和負擔。本文在分析完城鎮居民的消費行為后將結論應用于居民儲蓄行為的研究:前瞻型消費者的儲蓄行為是我國儲蓄快速增長的原因。在獲得中國城鎮居民儲蓄行為結論后對儲蓄的變動進行了預測并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消費;儲蓄;饋贈性儲蓄
1我國最終儲蓄率的發展
第一階段:上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我國的最終儲蓄率穩步增長,在15年的時間內上漲了10個百分點。
第二階段: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的最終儲蓄率呈現下降的趨勢,5年的時間內下降了3.6%。
儲蓄國債的現狀與戰略
一、憑證式儲蓄國債存在的問題
首先,由于憑證式國債債權的記錄和管理分散在各承銷機構的基層營業網點,沒有統一的發行及債權托管系統,因此,客觀上形成了投資人和承銷機構,承銷機構和財政部之間的雙重債務關系。這種雙重債務關系已成為產生憑證式國債發行及管理方式中深層次問題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超發風險。由于憑證式國債債權由各承銷機構自行管理,在法律地位上承銷機構集“準發行者”和“債權托管者”職能于一身,債權的記錄分散在各機構網點且大部分采取手工方式。因此,超發憑證式國債,借國債信譽違規籌資不僅成本低、便于操作,而且難以被發現,監管的難度很大。
特別是憑證式國債承銷銀行中的絕大多數是中小銀行,他們資金實力不足、資金質量和管理水平參差不齊,不僅違規超發的可能性更大,而且難以承擔超發后果。在現階段社會資金較為寬松、投資需求較弱的條件下,承銷銀行違規籌資的內在動力不足,超發的可能性較小,但不能排除當經濟趨熱、社會資金趨緊時,個別承銷機構借超發憑證式國債違規籌資的可能。一旦大量發生,不僅會使國家債務規模失控,更重要的是還會破壞金融秩序,形成金融風險和國債信譽危機。
2.包銷風險。目前,我國憑證式國債的承銷是由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股份制商業銀行和部分城市商業銀行及郵政儲匯系統為輔的40家國債承銷機構負責的。在數量認購、發行和繳款方式上實際是包銷,而銷售剩余的憑證式國債要由承銷機構被迫持有。這種發行方法的實質是政府向各承銷機構攤派發行,若發行不暢,就造成了政府向各承銷機構直接融資,承銷機構替財政部承擔了發行風險。
3.提前擠兌。由于憑證式國債存在雙重債務關系,且債權的記錄分散在承銷機構的基層網點,財政部無法準確知道各機構提前兌取量和需要支付的兌付資金數量,因此,現行憑證式國債發行辦法規定,投資者提前兌取至國債到期的資金由承銷銀行自行墊付。1996年以來,市場利率呈單邊下行走勢,投資者提前兌取憑證式國債的情況很少,但在目前利率已近低谷、預期未來利率將震蕩上行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承擔著投資者大量提前兌取占壓資金的潛在風險。如果提前兌取數量過大,還有可能進一步影響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及資金的流動性,進而影響商業銀行的支付能力誘發金融風險。
淺析郵政儲蓄三農
七月下旬,國務院通過了關于郵政改革的方案。根據改革方案,國家郵政局將“一分為三”,成立作為監管機構的國家郵政局、從事經營性業務的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以及專門的郵政儲蓄銀行。那么,成立郵政儲蓄銀行后,在農村金融體系中將占有重要地位,對“三農”的支持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
一、郵政儲蓄銀行定位
郵政儲蓄吸納了龐大資金,所以其改革是金融體系、特別是農村金融體系的一件大事。郵政儲蓄一直以來的經營模式是吸收居民個人存款,這就決定了它改組成立郵政儲蓄銀行后的經營模式必須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無論郵政儲蓄銀行以后會成為政策性銀行還是商業銀行,它的主要作用還應是服務“三農”。就目前來講,郵政儲蓄新增存款額是由郵政自己支配,其中一部分資金用于對政策性銀行、農村信用社的協議存款,但這畢竟量少,而且由于是批發性信貸業務,所以對于本土建設起不了立竿見影的作用。那么成立儲蓄銀行后的定位應該是:對郵政儲蓄業務實行專業化經營管理,實行郵儲資金使用本地化,允許郵政儲蓄與農村信用社或農發行簽訂協議存款,將資金交由農村信用社或農發行投入農業和農村地區,也可允許郵政儲蓄以市場價格直接購買農發行債券或其他農村金融債券,以及定向投入農業農村的國債,保證資金投入農業和農村地區,進行直接針對農村建設的個人小額信貸業務,確保農村資金取之于農、用之于農。
二、貧困地區金融機構現狀
貧困地區金融機構存在著幾個突出的問題,首先,金融機構被大量撤并。國有商業銀行有相當比例的基層分支機構退出農村金融市場是大勢所趨,例如興和縣已經撤消了建行與工行,部分農村則連農村信用社也撤消了,這樣導致了農村金融體系的缺陷;其次,部分農村信用社難以形成規模經營,無法形成資金優勢,不能有效滿足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資金需求;再次,郵政郵政儲蓄只吸收居民個人存款,且其中70%來自農村地區,導致農村資金大量轉移城市,農村貸款難的問題普遍存在;另外,政策性銀行功能單一,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如只有支持農產品的流通像糧棉油的收購等而沒有針對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小城鎮建設和農業開發、農業產業化、農業結構調整等新的支農項目;還有農村信用社有效需求不足等等。
為了更好地發展農村經濟,滿足“三農”正常合理的貸款需求,郵政儲蓄銀行的支農政策是必要的。
淺析居民儲蓄增長
摘要:目前的儲蓄高增長主要是由于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消費和投資的增速緩慢、居民手持現金的逐步減少而引起,充分暴露出我國經濟架構的嚴重失衡。因此,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緩解儲蓄增長的勢頭,并積極引導儲蓄向投資轉化。
一、我國居民儲蓄存款高增長的實證分析
(一)我國居民收入持續增長,但收入結構嚴重失衡
在1978年至2002年的24年間,我國GDP平均每年增長9.4%(扣除價格因素),如此高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一個較穩定的快速增長。統計資料顯示,1978年至2002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由343.3元增加到7703元,年均名義增長22.43%,實際增長6.68%,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由133.6元增加到2476元,年均名義增長18.53%,實際增長7.18%.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無疑為儲蓄快速增長奠定了基礎。然而必須看到,在收入正常增長的背后,也存在著收入結構嚴重失衡的問題。
1.城鄉居民收入的差異。有關數據顯示,到2002年末,占全國總人口39%的城鎮居民,擁有82.3%的儲蓄存款,城鎮居民人均儲蓄達到14241元;農村居民人均儲蓄只有1969元,只相當于城鎮居民的13.8%,我國儲蓄存款在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分布極不均衡。
2.不同地區居民收入的差異。我國幅員遼闊,國民經濟呈現多層次、多元化發展態勢。經濟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以及經濟落后地區之間的收入差異非常明顯。統計資料顯示,2002年底,儲蓄存款最多的5個省份(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和北京)占全國儲蓄存款的40%,而儲蓄存款最少的5個省份(西藏、青海、寧夏、海南和貴州)僅占全國儲蓄存款的2%.這說明,我國儲蓄存款在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落后地區之間的分布存在著極大的差異。
淺析郵政儲蓄信用挑戰
近幾年,國有商業銀行為達到上市對資本充足率和不良貸款比率的要求,把防范金融風險、保持業績的穩定運行作為首要經營目標,加強了資金集約管理的審慎性,不斷上收貸款的管理權限,其機構和業務逐步退出了農村市場,全面向城市集中。鄉鎮中基本上只剩下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兩家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是農村信貸供給的主要機構,其金融業務在農村一直占主導地位,但自身發展卻不足。郵政儲蓄目前為止還只可辦理存款業務,只進不出的經營模式也無法適應當今農村經濟建設與發展,使得農村資金缺乏的情況越來越嚴重,資金使用成本居高不下,矛盾日益嚴重,反哺三農的政策得不到有效的實施,效果作用也大打折扣。農村信用社在這種無競爭的狀態下成長,對自身及農村金融市場來說是都不是一件好事。競爭少,壓力就小,容易產生安逸情緒,導致農村信用社員工競爭的意識逐漸淡薄,主動拓展業務的積極性逐漸喪失。長此以往,農村信用社控風險能力和競爭力將越來越弱,一旦出現外部或內部不利因素,很容易對信用社的經營造成較大的打擊,不利于農村金融市場的穩定。
為此,經國務院同意,銀監會批準了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籌建申請,年內郵政儲蓄銀行將籌建完畢,將開始要與農村信用社一起來分享農村市場這塊大蛋糕。如何與郵政儲蓄進行有序、良性的競爭將成為農村信用社今后生存發展的關鍵。
一、郵政儲蓄與農村信用社各自優勢分析
郵政儲蓄對于農村信用社來說最大的優勢就是網絡技術的發達。當前,郵政儲蓄的營業網點、業務規模并不亞于農村信用社,且早已形成了全國聯網的綜合業務網絡、電子匯兌網絡和加入銀聯的“綠卡”,能為客戶提供更方便、快捷的電子化金融服務。而農村信用社雖然經過近一年來的努力,逐步實現了全省的通存通兌,但距離郵政儲蓄還有很大的差距。郵政儲蓄的另一大優勢就是發展基礎優勢。長期以來郵政儲蓄作為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能夠通過資金轉存央行業務獲得穩定的無風險收益。在這樣的基礎上組建銀行開辦信貸業務,完全無不良資產,可以輕裝上陣,具有良好的業務發展優勢。而相對于農村信用社而言,歷史包袱沉重,資產質量不高,今年通過對貸款五級分類,科學、完整、真實的反應資產的實際情況,使得不良資產在原四級分類的基礎上又有所上升,需要面對的壓力就更大。
相對于郵政儲蓄,信用社也有自身的強力優勢。首先,長期扎根農村,從事多年的信貸、儲蓄金融工作使員工積累了豐富而且寶貴的經驗,可以算是最了解農村的金融機構。其次,長期與三農打交道也為農村信用社發展打下了扎實的人力、物力基礎,擁有很多對農村和金融工作都非常精通業務、敬業優秀的員工。再次,長時間的從事金融工作,也使農村信用社的整套管理制度較之于郵政儲蓄而言要規范、合理;其營業場所及設施相對于郵政儲蓄來說也要完善得多。最后,國家和政府也給予了農村信用社很多的優惠措施和政策,這對于還在成長中的信用社來說是非常關鍵的。
二、農村信用社應做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