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談話節目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9 05:52: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電視談話節目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電視談話節目分析論文
一、讓電視節目內容回歸日常生活真實
業內一般認為1996年央視《實話實說》節目的開播成功,正式確立了談話類節目在我國電視領域中的地位。事實上,以《實話實說》為“排頭兵”的電視談話節目的問世,滿足了大眾對媒體貼近民眾真實生活的訴求和期待,順應了社會轉型時代電視媒介話語方式調整的歷史邏輯。
很長時間里,在媒體上,人們都習慣了用別人的口吻或者規定的口吻說話。特別是在廣播電視媒體中,人們很少聽到、見到那種接近大眾日常生活的真實、真切的對白。在談話節目問世之前,人們真實的思想觀點、見解主張及對生活的真切感受,很少有機會在媒介空間中得到交流和碰撞?!爱敱磉_的內容不具有真情實感和真實的語境時,語言,特別是口頭語言就會立刻失去魅力和吸引力?!雹僬勗捁澞康默F身,打破了以往那種教化式、虛擬式的節目表述語態,讓廣大觀眾拾獲了一種貼近自身生活的真實感。在談話節目中,主持人一改往日的正襟危坐、神情肅然,而變得自然、親切、落落大方,令人耳目一新。另外,從構成方式上看,談話節目是由主持人、嘉賓和觀眾共同完成的。嘉賓和現場觀眾是直接的參與者,他們身臨其境,感受真切。談話節目的話題多是能引起普遍共鳴的熱點話題,邀請的嘉賓也多是熱點人物、名人或專家。在由節目所搭建的相對私人化的公共空間中,他們用真實、生動、可信的話語,講述著自己的思想、見解及經歷,使觀眾看到真實的人,聽到真實的事,感受到真實的情。談話節目這種真人、真話、實情、實景的節目樣式的出現,無疑迎合了觀眾的心理期待與審美訴求??梢?,談話節目“流行”的背后,實際上聯系著深層次的俗世生活基礎。
談話,是讓電視產生真實感的重要元素,而紀實性地對談話內容進行傳播則更讓談話節目具有其它節目所無法獲得的真切感?!耙驗橹挥屑o實和談話才能使電視接近真實,而接近真實就是接近觀眾的心理和電視傳播的本質?!雹谝浴秾嵲拰嵳f》為例,節目所“搭建”的交談場域,給主持人和現場觀眾營造了一種輕松和諧、真實平等的談話氛圍?!巴ㄟ^它,可以展示不同層面的看法和個性觀點,讓觀眾知道別人在想什么,別人的看法是否印證了自己的觀點,自己的意見是否正確等等。”③從談話節目中,觀眾真切地看到了真實的人和事,并能從節目中那些不同身份的人身上尋找與自己情感訴求相一致的契合點,從而融入話題的討論及對嘉賓和現場觀眾的發言進行思考??梢哉f,《實話實說》的熱播,某種意義上是社會轉型時代,媒介應對社會價值取向的轉變對自身話語方式進行合理調整的成功嘗試。因此,電視談話節目的問世,算得上是國內電視媒介突破傳統傳播理念向現代傳播理念演進的重要步調,順應了中國電視媒介調整話語方式的歷史要求。
二、人際交流與大眾傳播的巧妙結合
從某種意義上說,以“實話實說”為首的談話節目現身熒屏,為人際交流這種傳播形式找到了與一條大眾傳播實現有效對接的渠道。談話節目,一方面給電視這種大眾傳播媒介賦予了人際傳播的特質,另一方面則使談話這種人際傳播形式獲得了大眾傳播的效果??梢哉f,既葆有電視傳播的特性,又不失人際交流的個性化和親和力。在談話節目現場,主持人與嘉賓自然、本色的形象及隨和、真切的語言,令觀眾倍感親近。至此,電視也一改昔日對于受眾高高在上的話語“權貴”形象,而彰顯出平等傳播的媒介語態。電視再也不是“話語霸權”的產物,而成為平民百姓分享公共事務話語權的平臺。因為有了人際交流的個性化與親和力,電視告別了冰冷冷的無個性的符號傳播時代,使觀眾在收看節目時感覺自己面對的不再是冷漠的媒體,而是與自己相同的活生生的人,從而拉近了受眾與熒屏之間的心理距離。
電視談話節目研究論文
一、電視談話節目“談”什么
電視談話節目是一種較為特別的電視節目類型,它以面對面、零距離和即興談話(所謂的脫口秀)為主體。口頭語言的趣味性、話題的吸引性、談話的深刻性和對觀眾產生的思考性以及對影視蒙太奇的“排斥性”為其顯著特征,在美國,電視談話節目的繁榮以及它對大眾的影響已經成為學者們強烈關注的一種獨特文化現象。在中國,電視談話節目的歷史雖然不長卻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節目形態。那么,究竟什么是電視談話節目呢?其內涵與外延又是什么呢?
1、電視談話節目的定義
目前,對于談話節目的定義并沒有一種非常權威的說法,國內大多數的定義都是基于對《實話實說》模式的感性描述。按照傳播學理論的觀點,談話是一種人際口語傳播活動,包含了這種活動的參與者、談話內容和交流方式,而不僅僅是單純的一種信息交流手段的“以交談的方式”。沒有把“交談”和“交談的方式”準確地區分開來是電視談話節目界定混亂的原因之一,這樣就很容易忽視談話節目自己的特點,從而把它與“交談式”的其它節目類型即“談話節目”與“談話因素的節目”混為一談。
張澤群認為,電視談話節目是“談話人(包括特邀嘉賓、現場觀眾),在演播室里就某一問題在主持人的引導下闡述和討論觀點的節目?!边@一定義突出了節目主持人在現場的“遙控器”角色,但對談話節目的空間限制顯示出一定的局限性。因為電視談話節目完全可以走出“象牙塔”般的演播室,回歸嘉賓真實的生活空間。
北京廣播學院教授吳郁對談話節目下的定義是:“談話節目是由主持人邀集有關人士及受眾,圍繞公眾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在輕松和諧,平等民主的氛圍中展開討論的群言式言論節目。”這一定義基本上是對現象的描述,顯得過于瑣碎。
小議電視談話節目的文化意義
摘要:本文對電視談話節目體現出的文化意義進行理性探討,嘗試著借此以期對中國目前的談話節目制作提供一點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電視談話節目文化意義
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起,電視談話節目大行其道,成為影響中國社會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重要因素,同時也體現出市場化大環境中受眾的文化選擇逐步走向多元化和開放的社會文化特征。傳播學者陸曄認為“電視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成為重要的文化情景。在這個意義上,電視談話節目不僅把傳統上私人領域的文化元素和社會公共領域交織在一起?!至挚偪偟碾娨曊勗捁澞?,為我們提供了電視受眾和電視節目的關系基礎上,一個透視社會文化格局特征的樣本,并最終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電視作為社會文化傳感器,對于當代社會多元與開放的文化品格表達和塑造的作用?!雹?/p>
一、人際傳播介入大眾傳播,提高電視文化傳播效力
電視談話節目中,人際傳播對大眾傳播的有效介入使節目本身具有了獨特的視覺價值和審美價值,進一步提高了電視文化傳播的效力。
電視談話節目主持人以人際傳播的方式介入整個傳播過程,在大眾傳播中實現了人際傳播的最優化。作為媒介與受眾之間的“感情、信息交流的橋梁與紐帶”的談話節目主持人,神情自然、親切隨和、落落大方,與現場的嘉賓及觀眾作真誠的交流,在媒介和受眾之間營造了一種虛擬的人際交流情境,使大眾傳播擺脫了媒介機器的冷漠與單調,縮短了熒屏與受眾之間的心理距離,最大程度地拆除了電視與受眾之間的藩籬與壁壘。美國著名談話節目主持人奧普拉·溫弗瑞把對觀眾和嘉賓生活的關注凝聚在傾聽中,通過平等的交流和對話把談話的主題逐步引向深入。在她的節目中,經常涉及到性、虐待兒童、吸毒、社會暴力等非常敏感非常刺激的話題,更有與上司不和、飲食過度、缺乏自信、尊嚴受損這類個體化和心理因素很強的話題。但在她極富耐心和魅力的帶動和啟發下,來自普通人群的嘉賓和現場觀眾傾談出他們真實的生活感受,表露他們個人心中的隱秘,并通過這種傾訴來緩解郁結心底的壓力。她非常真誠地對于每一個內心痛苦的在場者都表現出深切的同情,這使得現場觀眾和電視機前的觀眾覺得她更像一個關心他們的鄰居和好朋友。美國傳播學者唐·庫什曼說,“一個人想要進入人際溝通,不需要首肯對方的每個想法,但必須把對方作為一個獨特自我或重要的個人加以支持,積極的尊重對這種互動來說是最基本的”。②
電視談話類節目困難以及缺陷
一、電視談話類節目的誕生
1954年美國NBC推出《今夜》欄目,開創了電視談話類節目的先河。中國的電視談話類節目,開始于中央電視臺在1996年開播的《實話實說》欄目。自此,在中國大陸上刮起一陣談話類節目的旋風,各地電視臺紛紛效仿,從此中國電視進入了“談話”時代。
國內的談話類節目存活期都很短。2005年,《實話實說》正式從央視一套“搬遷”至央視新聞頻道,主持人崔永元則告別《實話實說》。后來他坦承,當初離開節目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節目進入了難以突破的瓶頸期。但崔永元后來另起爐灶的《小崔說事》,也難續《實話實說》火爆的“神話”。《實話實說》還算幸運地“存活”著,國內更多的電視談話類節目卻不得不匆匆離去。如滬上開播不足一年的新聞辯論節目《撞擊》,終因收視率差強人意而黯然“下崗”。一些談話類節目在短暫的風光之后便黯然退出電視舞臺,更多的則還在苦苦支撐著。其原因主要在于:1.國內談話類節目題材單一;2.觀眾對于談話類節目的要求越來越高。所謂眾口難調,電視作為大眾傳媒受眾最為廣泛的傳播工具,觀眾對其電視節目總是褒貶不一的。據統計,我國各式各樣的電視談話類節目已達數百個,能讓人記住的不過是《面對面》、《楊瀾訪談錄》、《魯豫有約》等少數名牌節目,而這些節目被記住的原因更多的在于主持人而非談話內容。然而,談話類節目想要吸引觀眾,想要擁有長久的生命力,不在于“誰來說”,而在于“說什么”。
與國內的訪談類節目“短命”相比,國外的脫口秀節目往往經久不衰。比如開創訪談類節目之先河的美國NBC電視臺推出的《今夜》已經延續了半個多世紀。在訪談類節目層出不窮的今天,對國內訪談類節目在制作理念和方式上缺失的討論,是必不可少的。
二、電視談話類節目的困境
當然,無論一個節目曾經是如何受歡迎,收視率是如何火爆,都有周期性,先來看一個例子:
電視談話節目客廳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全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論述了電視談話節目的傳播特性:追求以人際傳播形式完成大眾傳播活動。著重指出人際傳播與角色傳播的不同,而還原電視談話節目客廳氛圍就是要達到真正的人際傳播。第二部分論述了作用于還原電視談話節目客廳氛圍的兩大因素:“談話關系范圍的劃定”與“談話者彼此的了解度”,解析了還原電視談話節目客廳氛圍的離心力與向心力,從而指出應被還原的客廳氛圍是可被還原的。第三部分論述了電視談話節目客廳氛圍的語言符號標志:談話者“復雜代碼”的使用。
【關鍵詞】電視談話節目;客廳氛圍;人際傳播;角色傳播;大眾傳播
在電視談話節目中,人們希望能有一種融洽的談話氛圍,彼此間坦誠地交流觀點,傾訴感情,就像在自家客廳中與朋友聊天一樣,撇去別的社交場合過多的修飾,呈現一種真實的狀態。在此,就把這種體現真實的氛圍,稱為電視談話節目的客廳氛圍。一個成功的電視談話節目的制作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對客廳氛圍的還原過程。
還原電視談話節目客廳氛圍,重點是使談話者彼此間從基于角色關系的角色傳播,進入到基于人際關系的人際傳播。
電視談話節目中,談話個體面對面的交流并非使談話者理所當然地處在人際傳播之中,因為真正意義上的人際傳播,其本質是獨特個體間“我與你”的交流。電視談話節目平民化的走向,對于“人”的關注,恰恰是對人際傳播本質的追求,這也是還原電視談話節目客廳氛圍的真意所在。
一、電視談話節目的傳播特性:追求以人際傳播形式完成大眾傳播活動
電視談話節目傳播模式探究論文
我們先來分析電視談話節目的制作過程。
制作過程一般包括前期籌備、談話現場錄制和后期剪輯制作三個緊密相聯的階段。談話節目的前期籌備是確定話題、設計談話內容、選擇節目表現方式等,這個階段是由策劃、編導和主持人等共同完成的。現場錄制是節目的真正實施過程,主持人、嘉賓和現場觀眾的談話交流通常以“準直播”的方式進行(大多數的中國電視談話節目沒有采用現場直播的方式播出),有濃重的人際傳播色彩。一般的談話節目錄制兩到三個小時,而播出只有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之間,所以,編導要對現場的談話進行濃縮,并保證節目仍具有“現場談話”感覺和氛圍,這就是節目的后期剪輯制作。
很明顯,談話節目制作是組織行為,目的就是制作一檔可以播出的節目。它有嚴密的前期策劃和管理,節目內容、節目形態、節目時長、嘉賓的選擇、話題的選擇、談話的方式、談話的節奏、話題的走向等,都是在一定的規劃下進行的,而且,在后期制作時也要遵循預定的原則和規劃。這一前一后的規劃和刪削也決定了電視談話現場的組織傳播特征。在電視談話現場,主持人、嘉賓、現場觀眾的談話是以制作節目為目的的,也形成一個組織,有強烈的目的性。盡管現場交流是沒有文稿的、即興的、面對面的,反饋及時的,但主持人和嘉賓的交談不僅僅是說給對方聽的,也是為了談給現場觀眾聽的,更是說給電視機前的聽眾的,這與人際傳播的自發性、隨意性、自由性的特點有明顯區別,二者不可混同。另外,由于電視談話節目是在大眾傳播平臺上的播出的,這對它的可視性、藝術性、思想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綜合電視談話節目制作播出的全過程,其傳播模式可以定義為組織傳播通過大眾傳播平臺的延伸——公開交談的藝術展示。
電視談話節目現場的傳播模式決定其談話現場的特定場景和氛圍。傳播過程的展開依托一定的社會場景,“社會場景形成了我們語言表達及行為方式框架神秘的基礎”,。人們在不同的社會場景中會有不同的舉止、或受到所在的地方和參加者的影響,場景的區別會影響到傳播過程的結構和性質。對于電視談話節目的談話現場來說,正如張頌先生提出的,場景是“實境”與“虛境”的結合:主持人在和現場的嘉賓交流是實境;通過媒體平臺和大眾交流是虛景。對此,約書亞·梅羅維茨也有類似的表述,即媒介平臺使“表演的社會舞臺重新組合”,形成“新的社會場景”,談話現場是物理場景。媒介創造出的是“信息場景”。談話現場的這種虛實結合的傳播場景構筑了新的交往模式和傳播模式。生活中面對面的談話是沒有虛境的,交流對象總是可感的,確定的;電視媒體給電視談話節目增加了“虛境”,而對這個“虛境”的感知和把握往往體現了一個主持人的職業素養。崔永元講過自己早期作為主持人參與《昨日童星》節目錄制時的一個疏忽:“有個嘉賓說到張嘎子,我就想去看照片,上去了,把照片拿下來,自己看看,再給了別人”。如果是普通人際交流這一系列動作毫無問題,但當時導播立即指出,作為電視節目主持人,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照片拿過來,在鏡頭前展示一下”,“讓大家看完以后,再拿過來給觀眾”。顯然,這個所謂的疏忽就是忽略了電視的特性,沒有顧及到場外觀眾對看照片的視覺需求,只讓自己和現場觀眾看清楚實際上并沒有達到節目的傳播效果。媒體創造出的這個信息場景從本質上區分了生活中的傳播和大眾媒體的傳播,即使被大家認為是最像生活中面對面傳播的電視談話節目也從本質上和生活有了距離,不僅多出了一個信息場景,原來的物理場景發生了質的變化。這兩個場景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雜糅在一起互相影響制約。虛境傳播決定了實景傳播的性質和目的,實境傳播是虛境傳播目的的執行。
電視談話節目現場傳播關系也是復雜的,是一對對傳播關系的有關聯的疊加形成的一個系統的傳播的網絡,是一個組織傳播的現場?!笆欠褚越M織成員的身份參加信息交流,是區別組織傳播和人際傳播的關鍵所在?!泵恳粋€參與談話的人員是作為節目的一員參與其中的,作為節目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和場外觀眾進行交流。我們可以用圖來顯示談話現場的人員狀況:
如圖所示:左邊的平面代表電視談話節目錄制現場,右邊的平面代表場外觀眾接受信息層面,在這個立體三角形中,先是談話現場平面有三組一對一的傳播關系:主持人←→嘉賓、主持人←→現場觀眾、嘉賓←→現場觀眾;每組傳播關系又和剩下的那個傾聽對象形成了新的傳播:主持人和嘉賓←→現場觀眾、主持人和現場觀眾←→嘉賓、嘉賓和現場觀眾←→主持人,這六對傳播是有及時反饋的,沉默、掌聲、笑聲、語言都是反饋的形式。再看連接兩個平面的傳播關系,兩個平面之間聽不到反饋。每一個現場的人員組成元素都會單獨向觀眾傳播信息:主持人→受眾、嘉賓→受眾、現場觀眾→受眾;而現場的每組交流又會共同向觀眾傳播信息:主持人和嘉賓→受眾、主持人和現場觀眾→受眾、嘉賓和現場觀眾→受眾,最后現場所有成員集體和受眾形成了傳播關系:主持人和嘉賓及現場觀眾→受眾??梢钥闯?,電視談話節目的傳播關系實際是兩個交流過程的嵌套,即現場構成的每對交流關系又通過電視平臺和場外觀眾構成新的交流關系,正如卞之琳《斷章》里描寫的,“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電視談話節目的人文化特征論文
摘要讓節目內容回歸生活真實,將人際交流的意趣與大眾傳播手段巧妙結合,貼近受眾生活以及以主持人為“核心”的人本化的節目特質,是電視談話節目吸引受眾的重要人文內核。
關鍵詞談話節目生活真實話語方式
電視談話節目,是指由主持人、嘉賓以及觀眾圍繞某一社會話題在談話現場共同進行談論的一種節目形式,一般不事先備稿,而是脫口而出,因而在港臺也被形象地稱為“脫口秀”。談話節目在我國起步雖晚,發展卻極為迅速。這些年來,各地先后也涌現了一批比較著名的談話節目,如央視的《實話實說》《對話》《藝術人生》、鳳凰衛視的《魯豫有約》《一虎一席談》、湖南衛視的《新青年》、重慶臺的《龍門陣》等等。這些節目具備了相對成熟的節目風格,擁有一批較為穩定的受眾群,在社會上也較有影響力。毫無疑問,談話節目的“發達”,在我國電視節目的發展歷程中有著重要影響。那么,談話節目到底有哪些“招引”人的魅力呢?電視談話類節目“風行”的背后,究竟又聯系著怎樣的社會語境和俗世生活情懷?筆者擬從人文的視野,就此做一番簡單探討。
一、讓電視節目內容回歸日常生活真實
業內一般認為1996年央視《實話實說》節目的開播成功,正式確立了談話類節目在我國電視領域中的地位。事實上,以《實話實說》為“排頭兵”的電視談話節目的問世,滿足了大眾對媒體貼近民眾真實生活的訴求和期待,順應了社會轉型時代電視媒介話語方式調整的歷史邏輯。
很長時間里,在媒體上,人們都習慣了用別人的口吻或者規定的口吻說話。特別是在廣播電視媒體中,人們很少聽到、見到那種接近大眾日常生活的真實、真切的對白。在談話節目問世之前,人們真實的思想觀點、見解主張及對生活的真切感受,很少有機會在媒介空間中得到交流和碰撞?!爱敱磉_的內容不具有真情實感和真實的語境時,語言,特別是口頭語言就會立刻失去魅力和吸引力?!闭勗捁澞康默F身,打破了以往那種教化式、虛擬式的節目表述語態,讓廣大觀眾拾獲了一種貼近自身生活的真實感。在談話節目中,主持人一改往日的正襟危坐、神情肅然,而變得自然、親切、落落大方,令人耳目一新。另外,從構成方式上看,談話節目是由主持人、嘉賓和觀眾共同完成的。嘉賓和現場觀眾是直接的參與者,他們身臨其境,感受真切。談話節目的話題多是能引起普遍共鳴的熱點話題,邀請的嘉賓也多是熱點人物、名人或專家。在由節目所搭建的相對私人化的公共空間中,他們用真實、生動、可信的話語,講述著自己的思想、見解及經歷,使觀眾看到真實的人,聽到真實的事,感受到真實的情。談話節目這種真人、真話、實情、實景的節目樣式的出現,無疑迎合了觀眾的心理期待與審美訴求??梢?,談話節目“流行”的背后,實際上聯系著深層次的俗世生活基礎。
電視談話節目傳播模式分析論文
電視談話節目進入我國觀眾的視野有十幾年的歷史了,并曾作為主要節目樣態占據各家電視臺的黃金時段,有人統計過,2006年全國電視談話節目超過200個,但大部分節目都只是曇花一現,好景不長,其中的根源是值得探討的。
關于電視談話節目的界定學術界有很多觀點,本文采用葉子對電視談話節目的界定方式,即訪談節目是電視節目中專訪節目形態和談話節目形態的統稱,本文把研究范圍界定在談話節目中,即“由主持人邀集嘉賓及受眾,圍繞公眾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在輕松和諧、平等民主的氛圍中展開討論的群言式言論節目。”從該定義中可以看出,電視談話節目作為電視節目具有大眾傳播的屬性,同時主持人和嘉賓之間的交談又帶有人際傳播的特點,因此嚴格說來,電視談話節目是在大眾傳播中融合了其他傳播類型的節目樣態,但這種融合到底是“大眾傳播的人際化”還是“人際傳播的大眾化”。理論界存在著爭議。同時,也有觀點明確指出電視談話節目的人際交流和日常生活的人際交流有質的不同,上述兩種表達似乎過于簡單,并沒有體現電視談話節目的本質屬性。
從嚴格意義上講,電視談話節目包括制作過程和播出過程,前者以傳播為目的,后者是傳播的真正實現,是大眾傳播,但傳播的效果則直接決定于節目的綜合制作水平。因此。孤立地對播出過程進行分析顯然是不全面的。本文擬對電視談話節目的全過程以及參與各方的傳播關系進行細致的梳理,對其本質進行分析,從而概括出電視談話節目的傳播模式,找到電視談話節目實踐中出現的某些問題的根源,并探討其解決辦法。
我們先來分析電視談話節目的制作過程。
制作過程一般包括前期籌備、談話現場錄制和后期剪輯制作三個緊密相聯的階段。談話節目的前期籌備是確定話題、設計談話內容、選擇節目表現方式等,這個階段是由策劃、編導和主持人等共同完成的。現場錄制是節目的真正實施過程,主持人、嘉賓和現場觀眾的談話交流通常以“準直播”的方式進行(大多數的中國電視談話節目沒有采用現場直播的方式播出),有濃重的人際傳播色彩。一般的談話節目錄制兩到三個小時,而播出只有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之間,所以,編導要對現場的談話進行濃縮,并保證節目仍具有“現場談話”感覺和氛圍,這就是節目的后期剪輯制作。
很明顯,談話節目制作是組織行為,目的就是制作一檔可以播出的節目。它有嚴密的前期策劃和管理,節目內容、節目形態、節目時長、嘉賓的選擇、話題的選擇、談話的方式、談話的節奏、話題的走向等,都是在一定的規劃下進行的,而且,在后期制作時也要遵循預定的原則和規劃。這一前一后的規劃和刪削也決定了電視談話現場的組織傳播特征。在電視談話現場,主持人、嘉賓、現場觀眾的談話是以制作節目為目的的,也形成一個組織,有強烈的目的性。盡管現場交流是沒有文稿的、即興的、面對面的,反饋及時的,但主持人和嘉賓的交談不僅僅是說給對方聽的,也是為了談給現場觀眾聽的,更是說給電視機前的聽眾的,這與人際傳播的自發性、隨意性、自由性的特點有明顯區別,二者不可混同。另外,由于電視談話節目是在大眾傳播平臺上的播出的,這對它的可視性、藝術性、思想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綜合電視談話節目制作播出的全過程,其傳播模式可以定義為組織傳播通過大眾傳播平臺的延伸——公開交談的藝術展示。
電視談話節目要素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認為:成功的電視談話節目無不包含著兩大元素——人和語言。首先是策劃人,通過這樣的節目發現了人,發現了人的話語,發現了話語中人的魅力。而支撐和駕馭這種節目的是“甚至比策劃人顯得還要重要”的節目主持人。
[關鍵詞]電視談話節目;人;語言;節目主持人
電視談話節目,作為中國電視的一種節目形態,嚴格地講,它要到2001年才有資格慶祝5周歲生日,因為它的最有代表性的欄目——CCTV的《實話實說》就誕生在1996年的3月16日。但是如同國內其他許多電視節目一樣,電視談話節目在我們這里起步雖晚,發展卻極為神速,《實話實說》問世并大獲成功之后不久,中國的電視談話節目,也就是《實話實說》的“小弟弟”“小妹妹”們便相跟著紛紛面世,一時間電視里你說我說他也說,弄得全國各地熒屏鬧嚷嚷好不熱鬧。
然而正如一些電視學者所擔心的那樣,“一哄而上的結果,必然要導致一哄而下”。在《實話實說》效應的作用下,全國各地省臺市臺不知上馬了多少談話節目,可是能笑到最后的卻并沒有預先希望的那么多。幸好,在這個問題上數量并不意味著一切,那些頑強生存下來,并不斷向高峰攀登的談話節目,已經漸顯未來電視媒介支柱節目端倪。不是嗎?下面所列這些節目,有哪一家不是當作“拳頭產品”、“朝陽類節目”來經營的?這些節目包括:《實話實說》、《相約夕陽紅》、《十二演播室》、《五環夜話》、《朋友》、《影視俱樂部》(以上中央電視臺)、《國際雙行線》(北京電視臺)、《有話大家說》(上海電視臺)、《東方直播室》(東方電視臺)、《北方直播室》(黑龍江電視臺)、《周末沙龍》(河南電視臺)、《有話好說》(湖南電視臺)、《女性時空》(廣東電視臺)、《羊城論壇》(廣州電視臺)……
在這里我們不妨套用一下大作家托爾斯泰老先生那句至理名言。他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蔽覀冋f,失敗的脫口秀各有各的失敗原因,成功的脫口秀,卻一定是找到了通往成功的共同路徑。若透過成功案例將這條通往成功的路徑加以顯影,便清晰可見構筑這路徑的不可缺少的兩大元素——人和語言。
筆者1999年曾有幸應邀參加了某市電視臺一檔電視談話節目試版的錄制,并且作為準嘉賓得以敬坐前排。那期節目的話題是“某城是我家,清潔靠大家”,所選嘉賓有市環衛局負責人,環衛工人一名,市精神文明辦負責人一名,普通市民一名,現場觀眾則既有環衛工人,又有高校學生,還有一些普通市民,主持人則是電視臺的一位名聞全市的靚女型綜藝節目主持人。錄制開始后,主持人在樂隊的歡快樂曲和觀眾的被指揮下發出來的掌聲中邁著優美的步子“閃亮登場”,登場后開始背誦大段事先寫好的開篇詞,然后像介紹歌手賽評委一樣介紹四位嘉賓,介紹完以后就開始“請嘉賓發言”,再然后就是“請現場觀眾談感想”,最后是請環衛局領導作總結性發言。這樣的談話節目,其命運是可想而知的:試版,同時也是絕版。這當然是一個頗有代表性的反面例證,舉在這里只是想表明我們的一個觀點,那就是:人是決定一檔電視談話節目成敗的決定性因素,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電視談話節目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分析了中國文化發展呈現出的主流、精英、大眾三種文化相互整合的態式;以及對電視談話節目運作的影響,并分析了由此構成的現實困境:在三種文化的碰撞與沖突下,電視談話節目傾向于調和、緩和矛盾,形成了一種“夾縫里求生存”的狀態;由于缺乏真正意義的溝通,觀眾對主持人的依賴性導致了節目的模式化。
[關鍵詞]電視談話節目現實困境文化背景媒介功能
電視談話節目在西方電視界已有30多年的歷史,是各大電視臺的重要節目類型,它深刻地影響著觀眾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在我國,中央電視臺于1996年3月6日開播《實話實說》,開辟了人際交流的新空間,成為全國影響最大的談話類節目。據“央視調查中心”調查統計,三年多來該節目收視率一直在高位波動,在每周日早上720—800的觀眾中,62%以上的人在收看《實話實說》,其社會影響力之大,觀眾喜愛程度之深可見一斑。在《實話實說》的影響和帶動下,各省市電視臺紛紛開辦談話類節目。一時間大江南北,“家事國事天下事”,盡付笑談中。目前,電視談話節目經過了最初的躁動與熱鬧之后,漸趨穩定,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模式,而弊端與不足也開始顯露。可以說,談話節目越談越難,陷入了困境之中。讓我們以《實話實說》為主要研究對象,從文化背景和媒介功能兩方面來展示此類節目的現實困境。
一、電視談話節目運作的文化背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相互整合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轉型的背景下,中國的文化發展呈現出三種文化形態相互整合的態勢,這三種文化形態就是中國共產黨所倡導的主流文化、市民大眾所認同的大眾文化和知識分子所追求的精英文化。目前這三種文化形態既相互融合,又相互分化,共同影響著當代中國文化的內涵和表現形式。
(一)主流文化:力圖建構文化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