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覆蓋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0 11:28: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地膜覆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試探地膜覆蓋生姜種植術特點
摘要:從選種培芽、播種、田間管理、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貯藏等方面介紹了生姜地膜覆蓋栽培技術,以期為生姜生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姜;地膜覆蓋;栽培技術
地膜覆蓋栽培能保持土壤水分,減輕雜草危害,提高土壤溫度,加快出苗和生長,省工省時,經濟效益顯著。近幾年試驗示范發現,生姜地膜覆蓋較露地栽培生育期提早15~20d,產量提高15%~20%?,F將其主要技術總結如下。
一、選種培芽
一般在頭年收獲時選擇肥壯、芽頭飽滿、色澤鮮亮、不干縮、不腐爛、未受凍、大小均勻、無病蟲傷疤的姜塊作種姜。于播種前1個月左右,從窖中取出種姜,洗去姜塊上的泥土,白天平鋪在室外干凈地面上或草席上晾曬,晾曬要適度,以免種姜失水過多,姜塊干縮,出芽細弱。夜間收進室內,以防受凍,晾曬1~2d后,再堆放室內,蓋上草簾,即“困姜”,3~4d后即可催芽。一般采用的催芽方式多為溫床催芽,即在避風向陽處建溫床,深0.5~0.8m,寬1.2m,長根據種姜多少而定,在溫床底部及四周鋪10cm左右厚的干草,將種姜擺放其中,厚度以30cm左右為宜,然后再蓋上10~15cm厚干草,搭上拱架,蓋好塑料薄膜,晚上加蓋草簾保溫,一般保持床內溫度20~25℃。如白天床溫超過25℃,可揭膜通風降溫,芽長0.5~1.5cm時即可播種。
二、播種
地膜覆蓋技術推廣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
當前冬種工作基本結束,春播備耕工作在即。為切實抓好年度地膜覆蓋技術推廣工作,認真落實科技抗災措施,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目標,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進一步深化對地膜覆蓋技術重要性的認識。地膜覆蓋是我市農業科技抗災減災不可替代的關鍵技術,尤其在年早春冰雪凍害、夏季低溫冷害的情況下,顯示出巨大的抗災減災作用。多年實踐證明,在山多地少、地薄多災的十堰山區,搞不搞地膜覆蓋,不僅影響到收多收少的問題,而且關系到有收無收的問題。各地要依靠科技發展糧食生產,把解決高山群眾的溫飽問題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堅持扶持地膜覆蓋技術推廣不動搖,切實把地膜覆蓋技術推廣作為一項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來抓。
二、切實落實地膜覆蓋技術推廣扶持資金。鑒于地膜覆蓋技術對解決我市高寒山區農民溫飽、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的特殊作用,各縣市區要進一步加大地膜覆蓋技術推廣力度,把落實扶持資金作為地膜覆蓋技術推廣的關鍵措施來抓,保證年對地膜覆蓋技術推廣政策不能變、扶持不能少、措施要強化。堅持過去行之有效的“以膜代獎”的扶持辦法,將扶持政策通過物資的途徑落實到實施農戶。
三、明確扶持重點,認真搞好示范。地膜覆蓋技術扶持的重點地區是高山地區和山陰地帶,扶持的重點作物是糧食作物,扶持的重點對象是貧困戶、重災戶。要把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項目地膜水稻超高產攻關、地膜玉米高產創建項目和省地膜馬鈴薯板塊項目作為重點,確保完成國家和省里項目任務。要堅持抓好示范、以點帶面、示范推動的成功做法,通過重點鄉鎮、典型村組和示范大戶的帶動,促進地膜覆蓋技術落實到田。
四、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搞好服務。各縣市區要把落實地膜抗災技術作為關注民生的大事,切實加強領導,抓好資金、面積、示范的協調和督辦工作。農業部門要切實負起項目實施主體單位的責任,抓好技術、種子、地膜、面積的落實工作;財政部門要搞好配合,抓好資金的服務和監督管理工作。
馬鈴薯地膜覆蓋技術研究論文
摘要詳細介紹了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包括合理輪作、深耕整地、施足底肥、選用良種、播前催芽、起壟覆膜、適時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收獲與貯藏等方面內容。
關鍵詞脫毒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技術
馬鈴薯是青海省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具有高產穩產、生育期短、適應性強、營養豐富、糧菜兼用、用途廣泛等特點,在農業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對于解決青海省馬鈴薯生產中長期存在的低溫、干旱、無霜期短等不利自然條件的影響具有重要作用。
1合理輪作
選擇適宜的前茬和地塊能經濟利用土壤肥力和土地,有效地防治病蟲害,特別是防治土壤或病殘體傳播的病蟲害。青海省輪作年限以3~5a最好。5a輪作方式為馬鈴薯-麥類-豆類-油菜-麥類,或馬鈴薯-麥類-豆類(或油菜)-麥類-麥類;3a輪作方式為馬鈴薯-麥類-豆類(或油菜)-麥類,或馬鈴薯-麥類-豆類-麥類。
2深耕整地
小麥地膜覆蓋技術管理論文
摘要從適用范圍、選地整地、平衡施肥、選用良種、適期播種、精量播種、規格播種、早查早管、春季巧管、病蟲草害防治、廢膜回收等方面介紹小麥地膜覆蓋栽培技術,以供小麥種植戶參考。
關鍵詞小麥;地膜覆蓋;栽培技術
1適用范圍
小麥地膜栽培主要有2種模式:膜側條播適宜于旱地和不保灌的水地;膜上穴播適宜于年平均降雨400mm以上,7~9月降雨在240mm以上旱地或補充灌溉區。一般增產1125~1500kg/hm2,節水1200~1500m3/hm2。
2選地整地
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的地塊種植。前茬收獲后,及時耕翻滅茬,合口過伏,遇雨耙耱保墑,蓄住7~9月降雨。播前15d左右施足底肥,淺耕耙耱,達到上虛下實,地面平整。
農業發展與地膜栽倍技術研究
榆林位于陜西省北部,根據自然環境和種植制度與作物布局特點,全區劃分為兩個作物區:即長城沿線灘地區和丘陵溝壑區。長城沿線灘地區位于我區最北部毛鳥素沙漠南緣,屬鄂爾多斯高原向黃土高原過渡地區,包括定邊、神木、府谷、靖邊、愉林、橫山。海拔900一1400m,年均氣溫大于10叱,積溫2900一3370叱,無霜期155一172天,年降水量300一420mm,7、8、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5%,農作物以旱糧為主。但植被稀疏,風蝕沙化嚴重,作物產量不穩定。陜北丘陵溝壑區位于長城風沙區以南,包括綏德、米脂、吳堡、清澗、子洲、佳縣以及定邊、神木、府谷、靖邊、榆林、橫山的部分地區。海拔800一1200m,境內丘陵起伏、梁赤相間、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占全區的78.1一82.4,氣候屬暖溫帶、半干旱氣候。年降水量380一704mm。7、8、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0一68%,無霜期140一190天。其作物多為一年一熟,本區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嚴重,耕作粗放,缺少管理,農業落后。怎樣才能改變榆林農業的現狀呢?近年來我區推行了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它具有增溫、保墑,加速養份轉化,改善土壤理化性狀,促進作物生長發育,提早成熟,提高產量等作用。對解決農業生產上存在的低溫干旱,無霜期短,水澇災害等不利自然條件的影響,實現大幅度高產穩產具有重要意義,是我區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重要突破,必將對我區農業現代化建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地膜覆蓋栽培的增產的基本原理:
1、提高地溫,增強光照。太陽幅射是地面增溫的唯一熱源。白天,裸露地面所接受的幅射能以長波輻射到大氣層;因它接收熱量多,散失也多。地膜覆蓋后,由于土壤水分蒸發量少,因而減少了汽化熱的損失,相應地提高了土壤容積熱容量。土壤的增溫效應與土壤容積熱容量的關系非常密切,而土壤熱容量與土壤的孔隙度和土壤濕度又密切相關。覆膜后由于地膜阻隔作用,使地表的水汽無法擴散出去,孔隙中充滿著水,加大了容積的熱容量,土壤的導熱率和導溫率也隨著增大。而對照由于地表水分蒸發強烈,孔隙中充滿著空氣,空氣容積熱容量又小,因而土壤的導熱率和導溫率相應小。當地面覆蓋地膜后,土壤的熱力特性起到了明顯的變化,在白天出現高溫時段,熱量向下傳導快。到夜間,深層不斷將熱量輸送給膜內地面,因而減緩了覆膜地面溫度的下降速度。同時由于夜間低溫,會使土壤中的水氣沿著膜面大量凝結,又散發出一部分凝結熱,所以夜間膜內地面溫度也均高于露地。
2、減少蒸發,保持土壤水份。保墑作用是地膜作物的又一個突出特點。特別是我國旱作農業區最需要的最有價值的特性。無論是覆膜穴播還是膜側栽培,都具有顯著的保墑作用。農田土壤水份散失,除作物吸收的一部分被蒸發外,大部分是通過毛細管和汽態水蒸發到大氣中。地膜覆蓋后,隔斷了毛管水和氣態水向大氣、蒸發,對保持土壤水份起著很大作用。另外,由于覆膜后土壤溫度提高,減少了水的表面張力和粘滯度,土粒吸附水的了作物的生長發育速度,各個生育期相應提前,因而可以提早成熟。
減輕和抑制部分病蟲和雜草。農田中的雜草,既消耗土壤中水分和養分,又與農作物爭光照,而且誘發病蟲害‘覆膜后,由于膜下高溫和通氣不良,使某些雜草在發芽出土后死亡,這種物理處理作用,對于一年生雜草除草果較為明顯。地膜覆蓋的除草效果與覆膜質量關系密切。如果覆膜嚴密,不僅難以燙死雜草,相反,由于膜下水,熱狀況較好,雜草生長更旺,可把地膜頂起,甚至頂破,嚴重影響覆膜效果。地膜覆蓋對于風沙區與丘陵溝壑區的榆林農業起著重要作用,但就榆林現在的農業發展來看,許多地方還沒有完全推廣,一項新的農業技術,是否具有優越性在于它能否提高作物產量。實踐證明,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確實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收益高的先進技術;是振興我區農業的一項重大的栽培技術措施,覆蓋效應的多元化,應用作用種類的多樣化,說明這項技術在我區適應地區是及為普遍的,不論平原、山區、低洼易澇或干旱少雨的地區都能廣泛應用。是改變我區農業落后面貌,脫貧致富的有效措施。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將成為榆林未來發展農業的關鍵措施,這項技術將在我區農業上發揮重要的作用。能力降低,從而提高了水的有效性。
3、加速土壤養份轉化,提高養份的利用率。地膜覆蓋后土壤溫度升高,保水能力強,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動,加速了土壤中有機物的分解,提高了土壤有效養份。據河北農業大學測定0一30Cm土層中堿解氮,蓋膜的比露地在玉米苗期多9.sppm,大喇叭口期多1.6ppm:速效磷,蓋膜的比露地玉米苗期多10.73ppm,大喇叭期多5.33ppm:肥料利用率提高20一50籠。但是,由于覆膜后作物生育進程快,生長旺盛,消耗土壤養份多,因此,地膜覆蓋栽培應該增施有機肥,施足底肥,防止作物到生長后期出現缺肥早衰現象。
農業機械工程技術創新研究
1地膜覆蓋技術應用分析
1.1地膜覆蓋技術的基本概念
地膜覆蓋技術是目前面向旱區農作物節水工程作業的針對性技術,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有效減少土壤內部水分蒸發與無度流失,最大程度實現農田保墑。其具體做法就是在地表覆蓋塑料薄膜,保證土壤中水分不會輕易被蒸發到空氣當中,切實確保塑料薄膜內濕度,進而實現對土壤耕作層中溫度、濕度、水分、肥料等外在條件的有效保護,同時也能做到對土壤內部物理環境的良性改善,在這種綜合保護環境下,農作物就能實現正常生長,達到增產增收的農業發展目的。相比于農業機械旱作節水技術操作方式,地膜覆蓋技術不但是農業機械工程技術的一種全面革新,也是對技術操作簡易性、高效性的有效改善。它能夠適用于多種旱區農耕技術,以確保地方達到農作物增產增收的目的。當然,該技術方法也存在一定缺點,比如它由于長期覆蓋薄膜就導致了農田無法實施大面積灌溉,可能影響到農作物的后期種植處理工作。為此,許多地區也將農業機械工程技術與地膜覆蓋技術有機融為一體,希望達到再一步的技術革新,確保新技術對旱區農業節水作業的進一步改善[1]。
1.2某地區的玉米地膜覆蓋農業機械工程技術應用
以某地區的玉米耕作為例,該地區整體上光溫資源相當豐富,但年均降水量僅有317.9mm,蒸發量卻達到2500mm,為年降水量的8倍左右,屬于典型的半干旱地區。該地區由于受到春季干旱及早霜影響,所以在露地條件下玉米種植存在一定阻礙,難以成熟,在特別嚴重干旱年份還容易遭受大量的玉米減產甚至絕收問題。自2015年開始,該地區大力推廣地膜覆蓋綜合技術,希望達到玉米旱作綜合節水目標,到目前為止,該地區已經通過該技術覆蓋了全地區32萬畝的玉米耕種面積,并取得了良好農業成效。下文將主要介紹該地區利用地膜覆蓋綜合節水技術配合農業機械工程技術所實現的玉米良性種植過程。1.2.1精細整地技術玉米種植前的精細整地技術主要在春季進行,考慮到春季晝消夜凍問題,所以選擇坡度為15℃~20℃左右的地塊來進行扦插作物殘留根及秸稈的情理工作,同時也要做到有效清理殘留地膜和破碎田間土塊,做到田間表面平整。1.2.2耕地覆膜技術利用大型耕地機械在春季晝消夜凍時期進行玉米農田的全面起壟覆膜,同時實施機械化復式作業,達到最大限度保墑目標。在機械設備操作過程中,要保證起壟覆膜中小壟的兩面溝距離在40~50cm左右,而大壟兩邊溝則要保持間距在80cm以上,可以考慮在壟后兩角位置各加入一個浮土器,進而提高覆膜技術效果及作業效率。在操作過程中,要保證地膜的寬度在1.2~1.5m左右,而厚度保證在0.01m左右。如此操作可以保證膜厚度保墑提溫效果良好,且更利于殘膜處理。一般來說,耕地覆膜技術要在春季4月中旬到下旬前完成,在覆膜之后利用打孔機配合細鐵絲頭為壟溝做成集雨滲水孔,確保播種過程中將無效降雨轉化為有效降雨。再者,可以考慮利用改制后的鋪膜機對玉米耕地進行W型溝壟雨鋪膜,并同時在此基礎之上來輔以高效立體化玉米作物種植模式,也能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工程的節水效應,大幅度提升耕地覆膜技術效率和旱地玉米種植效益。2016年,該地區全年采用了“旱地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其玉米畝產普遍達到900kg以上,其中核心攻關技術田畝產量更超過1200kg,實現了地方旱作玉米地膜覆蓋綜合節水與全程機械化、標準化高效生產雙目標[2]。
2機械化深松技術應用分析
食莢豌豆栽培技術探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食莢豌豆;地膜覆蓋;高產;栽培技術
論文摘要:從品種選擇、選地整地、播種、地膜覆蓋、搭架引蔓、肥水運籌、病蟲草綜合防治和采摘等方面介紹了食莢豌豆地膜覆蓋栽培技術,以期為食莢豌豆的推廣種植提供參考。
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和蔬菜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食莢豌豆作為一種新型出口蔬菜在江蘇省泰興地區蓬勃發展,并很快得到有關政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近年來,泰興市農科所在泰興地區建立了100hm2食莢豌豆訂單農業示范核心基地,輻射面積超過466.7hm2。一般產嫩莢15.00~18.75t/hm2,還可收干籽750kg/hm2左右,產值4.5萬元/hm2以上。與傳統小麥相比,種植食莢豌豆取得了極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F將食莢豌豆地膜覆蓋高產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品種選擇
選擇適應性廣、抗病能力強、品質優的軟莢類型高產品種,如奇珍76等。
2選地整地
食莢豌豆栽培技術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食莢豌豆;地膜覆蓋;高產;栽培技術
論文摘要:從品種選擇、選地整地、播種、地膜覆蓋、搭架引蔓、肥水運籌、病蟲草綜合防治和采摘等方面介紹了食莢豌豆地膜覆蓋栽培技術,以期為食莢豌豆的推廣種植提供參考。
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和蔬菜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食莢豌豆作為一種新型出口蔬菜在江蘇省泰興地區蓬勃發展,并很快得到有關政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近年來,泰興市農科所在泰興地區建立了100hm2食莢豌豆訂單農業示范核心基地,輻射面積超過466.7hm2。一般產嫩莢15.00~18.75t/hm2,還可收干籽750kg/hm2左右,產值4.5萬元/hm2以上。與傳統小麥相比,種植食莢豌豆取得了極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現將食莢豌豆地膜覆蓋高產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品種選擇
選擇適應性廣、抗病能力強、品質優的軟莢類型高產品種,如奇珍76等。
2選地整地
玉米地膜栽植方法
在玉米生產中,采用地膜覆蓋一般可增加積溫200~300℃,促進玉米提早成熟7~15d,增強玉米耐霜凍能力和抗病蟲害能力,相對延長了無霜期,保證苗全、苗壯。因此,可選用生育期較長、增產潛力大的中晚熟高產品種種植,一般比不蓋膜玉米增產3000kg/hm2左右[1]。為促進玉米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現將其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播種前準備
1.1精細整地
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滅茬或深松旋耕,并及時起壟鎮壓保墑。整地要求平整,做到深、松、細,撿凈石塊等雜質,地面平整無坷垃,以方便蓋膜。耕翻深度要達到25cm以上。
1.2重施基肥,氮、磷、鉀配合施用
在玉米的生長過程中,玉米需肥量較多,為滿足其生長需要,采取重施基肥,氮磷鉀配合施用的施肥原則。一般基肥施用1/3的氮肥和全部磷、鉀、鋅肥,大喇叭口期追施2/3的氮肥。一般施優質農家肥45t/hm2左右、尿素150kg/hm2、氯化鉀120kg/hm2作基肥,結合播前開犁地一次施入,實行集中溝施肥效更好,可施磷酸二銨150kg/hm2作種肥。
地膜栽培工作經驗交流
地膜覆蓋栽培是提高作物產量和增加經濟效益的一項實用技術。樂昌市去冬今春的田間試驗表明:馬鈴薯地膜覆蓋比一般露地栽培畝增產25%,大中薯比例大,商品薯提高20%,畝純收入增加130元。
原因分析
1、蓋膜能明顯提高土溫,據試驗,蓋膜比不蓋膜的地表溫度提高3℃,10厘米土溫平均提高2.4℃。
2、促進植株生長發育,由于土溫提高,出苗和成熟提早,生育期縮短15天左右,可提早收獲,上市早、價格高。
3、蓋地膜后能減少水分蒸發和雨水淋失,使土壤疏松,達到保水、保肥、保疏松的效果。
栽培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