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1 02:48:5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東部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東部產業轉移調研報告

**的優勢在區位,**的出路在開放,**的發展在合作。當前,我國東部地區正在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一些產業已經出現明顯的轉移趨勢,自治區已經明確把包括**市在內的桂東四市建設成為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我市正面臨著承接產業轉移,加快經濟發展的良好機遇。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發展靠經濟、經濟靠工業、工業靠項目、項目靠招商、招商靠環境、環境靠作風的“六靠”工作思路,全市上下要進一步把思想統一到“六靠”思路上來,立足自身優勢,搞好軟硬環境建設,積極有效地應對和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優劣勢分析

招商靠環境。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首先要認清發展的形勢和現實條件。目前,我市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優勢和劣勢同在,機遇和挑戰并存。

(一)比較優勢

1、區位交通優越。我市處于廣西的東南部,面向東南亞,背靠大西南,水陸交通發達,是廣西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大西南物資出口通道,具有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黎湛鐵路復線、南廣快速鐵路,324國道、209國道、南寧至廣州高速公路貫穿全境,坐擁國家級內河港口—**港,西江流經市內五個縣(市、區)和大部分鄉鎮,千噸級船舶常年可直通粵港澳,具有明顯水運交通和臨江區位優勢,據了解,水路運輸價格相當便宜,水路每噸公里運價僅為0.05元,比鐵路運價低0.07元,比公路運價低0.25元。

2、投資成本低廉。我市工業用水每立方米價格比東部發達地區低0.5元左右,工業用電價格僅為東部發達地區的1/3,地價僅為東部發達地區的1/4,勞動力成本也低于東部發達地區,每人每月最低工資標準相差250元左右,一個5000人的工廠每年可節約勞動力成本1500萬元。據測算,有些企業在沿海發達城市只能獲取3%的利潤,而到**卻有10%的以上的利潤。

查看全文

東部產業轉移分析論文

一、百色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機遇

(一)國際產業轉移機遇

二戰以來,在全球范圍內共發生了四次國際產業轉移.第一次發生在20世紀50~60年代的美、英等歐美國家.他們在國內重點發展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把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日本等國家.第二次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末.日本工業化逐漸趕上歐美等國家,集中力量發展鋼鐵、化工和汽車等資本密集型產業以及電子、航空航天和生物醫療等技術密集型產業,把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我國臺灣、韓國等周邊國家和地區.第三次始于20世紀80年初.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迫使發達國家努力發展微電子、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等高附加值產業,把一些傳統的重化產業向亞洲“四小龍”轉移.同時這些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由于勞動工資和生產水平的提高而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盟四國.目前正在進行的第四次轉移主要是世界加工制造中心(主要是電子信息產品)向中國轉移.根據標準普爾測算: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各個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加速,全球外商直接投資額加大,2008年為1.5兆美元,2010年預計會增至1.7兆美元.美國信息產業咨詢公司加特納公司預測:2010年發達國家25%的傳統IT工作將轉向印度、中國和俄羅斯.我國已成為第四次國際產業轉移的首選地,成為國際項目外包基地,具有成為“世界辦公室”的潛力.目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銷售收入已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統計,我國利用外資連續10多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二)國家產業政策調整機遇

我國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的“三線”建設就屬于政府主導的產業轉移.當時大量與國防工業有關的重化工業由沿海地區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初步改變了我國工業布局的不合理狀況,建立起戰略大后方體系,為抵御外部戰爭威脅作了必要的準備.1995年在國務院“東錠西移”政策的指導下,上海的紡織產業將約50萬錠的棉紗生產能力轉移到新疆地區.2007年7月23日,商務部、海關"總署聯合2007年第44號公告,公布了新一批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此次調整的最大特點是對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實行差別政策,主要目的是為了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嚴格控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抑制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產品出口過快增長;同時配合國家實施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實行區域間差別政策,促進加工貿易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區域特點明顯的加工貿易發展布局.香港特區政府牽頭的大珠三角商務委員會研究報告顯示:該政策實施會導致珠三角1500家港資企業停產,而有意停產或縮減生產規模的廠家更達1萬家,占珠三角港商的21%.

新政策的出臺,為百色積極承接東部加工貿易產業轉移提供了一次大好機遇.一是東部地區不再新批限制類加工貿易企業.二是加工貿易準入門檻的提高,保證金“實轉”將占東部企業大筆流動資金,使經營成本明顯上升,迫使部分加工貿易產業向中西部轉移.三是本次調整不適用于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即進區企業不需要交納臺賬保證金.因此,這次調整之后,在百色加工的產品經廣西海關出口享受的政策優勢更加明顯,更有利于吸引東部地區加工貿易類企業向百色轉移.四是此次限制類產品的一部分在百色具有較好的產業基礎,有利于促進這類產業在百色加快發展和轉型升級.

查看全文

團柏煤礦東部山體邊坡勘探對策

1概述

霍州煤電集團團柏煤礦疙塔條風井項目位于霍州市團柏鄉疙塔條村,疙塔條風井項目東部山體邊坡距離疙塔條風井區圍墻約7.0m,2009年夏季因人工開挖坡腳,加上降雨的作用,導致邊坡局部地段發生滑坡,滑坡段寬約40m,坡面上出現較多裂縫,威脅到疙塔條風井項目區的生產安全。團柏煤礦領導高度重視,擬對該段邊坡進行治理。該段邊坡南北長約120m,東西寬約95m,最大高差約48rn。2010年4月受團柏煤礦委托,筆者所在單位對該段邊坡進行了詳細階段(一次性)的勘察工作。

2邊坡勘察的主要目的和任務、勘察要點

2.1勘察目的與要求

查明邊坡的地形、地貌特征,不良地質作用和地質災害,對地質災害的成因、類型、分布范圍、危害程度及其發展趨勢作出評價。查明滑坡地段微地貌形態及其演變過程;圈定滑坡周界、滑坡壁、滑坡平臺、滑坡舌、滑坡裂縫等要素;并查明滑動帶部位、傾角,滑帶土巖性特征,分析滑坡的主滑方向,分析滑動面的層數、深度和埋藏條件。查明勘察范圍巖土類型、成因、性狀、覆蓋層厚度、基巖面的形態和坡度、巖石風化和完整程度。查明主要結構面(特別是軟弱結構面)的類型和等級、產狀、發育程度、延伸程度、閉合程度、風化程度、充填狀況、充水狀況、組合關系、力學屬性和與臨空面的關系。

2.2勘察工作量布置

查看全文

剖析東部沿海三農問題新現狀

摘要:隨著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沿海地區農村出現了相對中、西部地區農村經濟較為“發達”,而相對與城鎮有較為“落后”的尷尬狀況。這一新現狀使得當前的農村稅費改革以及不少學者提出的取消戶籍制度等措施對該地區的“三農”問題作用甚微。因此本文作者對東部沿海地區農業、農村、農民的具體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建議和思考。

關鍵詞:東部沿海地區“三農”問題新現狀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步伐加快,城鄉地區收入差距擴大,“三農”問題引起廣泛關注。學術界專家、學者對此問題發表了大量的看法和建議,但絕大多數的建議都是針對當前全國的總體情況提出的,這些建議和方案對東部沿海地區農村相對中西部較為“發達”而相對城鎮又還很“落后”的特殊現狀并不是十分適用。因此本文作者針對東部沿海地區“三農”的具體現狀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建議和思考。

一、東部沿海地區“三農”新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均GDP、恩格爾系數等各項指標都遠遠超過中西部地區。東部地區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等總體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深刻的改變著廣大鄉村地區,使得東部地區的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改善。東部沿海地區農村出現了相對中西部較為“發達”而相對城鎮又還很“落后”的特殊現狀。

1.沿海地區農村相對中西部地區的新現狀

查看全文

縣域經濟與東部產業對接

關鍵詞:縣域經濟與東部產業對接

內容提要:

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經濟布局分工的重新調整,推動了資金、技術的流動和轉移。東部產業的“極化效應”,推動了產業向外轉移、擴張,為落后地區的縣域加快經濟發展步伐創造條件。

產業轉移的機理來源于產品發展的客觀規律。產品的發展周期理論和附加值曲線理論揭示了產品成本的變化趨勢。企業發生外移的根本原因在于降低成本,獲取更多的利潤。產品的生命周期和產品各個生產環節產生的附加值對產業資金技術流動起著關鍵的作用。產品由于生產技術的成熟和推廣,圍繞生產、管理、營銷所產生的邊際成本使企業的支出成本不斷上升,使產業轉移不可避免。而處于生產環節的制造、裝配和加工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由于外部競爭的擠壓,造成利潤空間的下降,加速企業整體外移。這就是產業轉移的根本動因。

落后地區資源優勢和地理位置優勢,調動了東部產業轉移的走向。華南經濟圈的地理特點和代工出口為主的經濟內質,使處于區域周邊的后發展縣域成為接納產業轉移的重點區域。

落后地區縣域接納東部產業轉移的必要性。自然增長的經濟發展模式無法推動落后地區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利用外力,包括外來資金、技術的投入,通過超規模的生產和輸出,利用區域貿易手段,可以加速經濟的發展。這是輸出增長模式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

查看全文

東部地區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研究

摘要:從20世紀末以來,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逐步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管理的重要手段。近年來上海市政府也在逐步加大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一些長期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有所緩解,產業結構升級也出現了較好勢頭。然而,如果我們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分析我國的產業狀況,仍然可以發現產業結構中存在著某些問題。本文在生態足跡理論的基礎上計算分析了上海市生態承載力的大致情況,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生態承載力;產業結構調整;上海市

眾所周知,實現可持續的發展仍是當今世界的主題,我們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大自然,并追求更好的發展,要走的一條路便是實現循環型的經濟。產業結構布局是指產業在某國或某地區范圍內的空間分布和組合。由于各地區環境狀況、資源稟賦等不同,導致不同的區域形成了不同的產業結構。與此同時,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進一步加快發展也面臨著諸多問題,資源環境約束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勞動力、能源等生產要素供給趨緊,產業升級壓力增大,企業商務成本居高不下,所以必須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完成從規模擴張向結構提升的轉變。因此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是東部沿海地區的內在要求。本文筆者將以東部地區的上海市為例來對此進行研究。

一、生態足跡的計算模型

本文借鑒了國內外相關學者們對生態足跡的計算方法,具體計算公式如下:(1-1)公式中,i為消費商品和投入的類型;為i種消費商品的平均生產能力;為i種商品的人均消費量;為人均i種消費商品折算的生物生產面積;N為人口數;為人均生態足跡;EF為總的生態足跡。人均生態承載力供給的計算公式:(j=1,2...6)(1-2)式中:為人均生態承載力;為人均生物生產面積;為等量因子;為產量因子,如果,表明區域單位面積生物生產力高于全球平均生物生產力,反之亦然。總的生態承載力供給:(1-3)式中:EC為區域總人口的生態承載力(公頃);N為人口數。在等量因子選用上,考慮到與選用的世界主要農林牧漁產品的平均產量數據相匹配,在此采用了RedefiningProgressworks提供等量因子參數表如下。此處的產量因子是根據1997年Wackernagel等人對中國生態足跡進行計算時的取值,如下表所示:

二、對上海市生態承載力的實證分析

查看全文

東部與中西部合作區域經濟發展的探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東部;中西部;合作

論文摘要:通過對中西部部分省區投資環境、法律環境、監督機制等問題的分析,認識東西合作關鍵在機制建設,“優勢互補、互利雙贏”原則是東西合作長久不衰的保證,廣泛的合作平臺是推動東西合作交流的基礎。

1東部與中西部合作存在的問題

1.1對中西部地區政策傾斜的力度不夠

在我國,由于目前東部的投資環境相對較好,經濟要素向東流的趨勢在短期內不可逆轉。要使經濟要素逆流中西部,就需要國家采用宏觀調控手段,對中西部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盡管中西部大開發以來,國家對中西部給予政策的傾斜,但目前并沒有形成中西部的政策洼地,從而使中西部大開發的進展緩慢,使東中西部合作和聯動發展步履艱難。

1.2中西部地區的投資環境亟待改善

查看全文

地區差異與西部的加速發展

內容提要許多人對一些發達地區率先實現現代化的時間表感興趣,卻很少有人對西部地區什么時候能夠趕上東部地區的時間表進行研究。本文試圖用數據把東西部地區在人均GDP上的差距轉化為時間和速度上的差距,并對西部追趕東部所需要的時間和速度進行量化分析。需要說明的是,東西部之間的差距并不僅僅表現在人均GDP方面,甚至還不僅僅表現在經濟方面,但無論如何人均GDP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之一。因為文章篇幅的緣故,本文只把人均GDP作為研究對象來分析。

關鍵詞西部追趕速度人均GDP

一、東西部地區差距正在縮小?

國家計委副主任、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副主任李子彬在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說,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經濟增長速度的差距已由1999年的1.5個百分點縮小到2002年的0.6個百分點,東西部地區經濟增長速度上的差距正在縮小。“增長速度的差距正在縮小”和“地區差距正在縮小”本來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觀念,而許多媒體在報道這條消息的時候卻稱:李子彬說,我國東西部地區差距正在縮小。這種不合實際情況的“誤報導”,很容易使人想起一些學者“西部開發十年可成”的預言。應該說,東西部地區經濟增長速度上的差距正在縮小,這是西部開發戰略實施以來所出現的令人鼓舞的現象。但如果據此就認為西部的發展速度將很快趕上和超過東部還為時尚早,還不能做出這種發展趨勢能夠長期保持的結論,那些“地區差距正在縮小”的宣傳則更是不負責任。

西部開發戰略實施以來,通過投資和項目安排等一系列政策傾斜,有效地遏制了整個西部和東部差異的拉大,這是令人鼓舞的好消息。但細心的人不難發現,目前經濟最發達之地有三個主要地區,一是南方的珠三角,這里是中國最大的加工出口及三資企業基地。二是華東的長三角,這里是中國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區域,工農業及科技實力雄厚,更是當前外貿及外商投資增長重點。三是京津冀北地區,這里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和北方經濟、運輸中心,科研資源更居全國首位。上述三大經濟發展帶從南至北分布于東部沿海,有較高的發展水平及速度。入世后其經濟和社會發展有不同程度的躍升,他們以較好的政府治理效率,較高的人力資源素質,較優越的自然環境和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成為入世后加速增長的贏家。

相關的統計數據顯示,盡管2003年我國經濟受到“非典”的較大影響,特別是華南和華北地區的影響更為嚴重,但全國的經濟增長仍然達到9.1%,受影響最為嚴重的東部地區依然保持了很高的增長優勢。東中西三大地帶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分別為12.7%、10.6%和10.8%,中、西部地區GDP增長基本在同一水平上,西部地區增速快于中部地區0.2個百分點,與中部地區的差距在逐步地縮小,但東、西部地區GDP增長速度又有了擴大的趨勢,從2002年的0.6個百分點擴大到2003年的1.9個百分點。

查看全文

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縣域經濟是指在縣域內以城鎮為中心,以農村為基地,各種經濟成分有機構成的一種區域性經濟,它處于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結合部、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連接點,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分析當前中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推動其跨越式發展,對促進我國中部地區的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中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⒈經濟發展水平偏低,整體競爭力較弱。我國中部地區縣域經濟無論是從經濟總量、經濟集中度,還是財政收入和整體競爭力上,與東部比都存在較大差距。一是經濟總量不到東部的二分之一。××年,東部地區縣平均規模為億元,是全國縣域平均規模億元的倍;而中部縣平均只有億元,比全國平均規模少億元,僅是東部地區的%。二是經濟集中度不及東部的三分之。××年,東部縣超過億元的個,占全國總數個的%;而中部縣超過億元的只有個,僅占全國總數的%(附表一)。此外在去年全國百強縣評選中,中部僅獲席,而東部達到席。三是財政收入僅為東部的三分之一。××年,東部縣財政平均收入億元,是全國平均水平億元的倍;而同期中部縣財政收入只有億元,與全國基本持平,與東部相比差了近倍(附表二)。四是整體競爭力只有東部四分之一,根據第三屆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結果,東部地區縣競爭力評為級達個,占全國總數的%,而中部只有個,僅占%。由此可見,中部縣域經濟無論是發展水平還是競爭力,相對東部都處于明顯劣勢。

⒉經濟結構不盡合理,產業調整依然滯后。一直以來,中部地區是全國商品糧的重要生產基地,縣域經濟第一產業占有很高的比重,典型的農業經濟特征明顯,效益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近幾年雖有所發展,但占經濟總量的比重很小;第二產業優勢不夠突出,資源性加工企業規模小,能力弱;現代高科技企業起點低,數量少,產業的技術含量仍然較低;第三產業比重上升雖然較快,但因起步晚,規模小,不足以支撐整體經濟發展。目前中部地區縣域經濟三次產業結構為,正處于工業化早中期階段;而東部地區三次產業結構為,表明東部地區縣域經濟開始步入工業化中后期階段。由此可見,中部地區縣域經濟產業結構相對東部地區而言,整整慢了一個階段(見附表四)。附表四:中部地區縣域經濟產業結構與全國、東部和西部地區對比

⒊經濟自主增長乏力,縣級財政運轉困難。經濟自主增長乏力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縣域投資面臨困境。中部縣域自然資源相對東部豐富,但由于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限制,年中部地區社會投資總額只有億元,而東部地區達億元,其總額僅為東部的%、占全國的%。二是縣域工業發展水平低。目前中部縣域工業大多是一些傳統工業,粗加工產品多,精加工產品少;大眾產品多,名牌產品少,××年中部地區馳名商標在全國的占有率只有%,市場活力明顯不足。三是縣域消費市場低迷。××年中部縣實現社會商品消費總額億元,僅為全國的%;而東部縣達到億元,占全國比例高達%。由于以上原因,當前中部縣級財政運轉比較困難。財政收入占縣比重比東部地區低了個百分點。而中部縣財政剛性支出直線上升,目前有半數以上縣級財政入不敷出,運轉十分艱難。附表五:(資料來源:根據中國商報期刊網、中國統計信息網和國家商標信息網數據整理)

⒋生產要素大量外流,對外開放程度偏低。一是資金嚴重短缺。由于縣級財政拮據,加之國有商業銀行收縮縣級以下業務,使中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深受“失血”之痛,××年中部地區縣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只有億元,而同期東部地區縣級金融機構貸款余額高達億元,貸款余額僅為東部地區的%。二是人才大量外流。受中部地區縣的待遇、人居環境等條件的限制,大中專學生回縣率很低,到縣級企業工作更少,在待遇和事業留人方面缺乏強久吸引力,%的人才去了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三是產品科技含量低。年中部地區科技產品總產值的全國占有量只有,而東部高達%,與東部相比差了個百分點(附表六)。四是對外開放度偏低。××年中部地區縣域實際利用外資億美元,占全國的;××年中部地區縣域出口總額億美元,僅為全國的,只有東部的%。由此可見,中部地區縣域經濟的國際聯系及其產品國際市場依存度是相對比較低的。

查看全文

東西部制度安排的非均衡性與西部制度的創新

摘要:制度是一個地區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東西部發展的差距不僅僅是經濟發展上的差異,從本質上來看,是制度安排、制度結構和制度利用效率的差距。本文從東西部制度非均衡的表現著手來探討西部地區制度供給和制度安排滯后于東部的原因,并以此提出了西部完善制度、創新制度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制度安排非均衡性原因制度均衡制度陷阱

Onthenon-balancedofsystemsbetweenthewestandtheeastandtheinnovationofsystemsinthewest

Abstrct:Asystemisthebaseandconditionofregiondevelopment,thegapofthedevelopmentbetweenthewestandtheeastisnotonlythedifferentofthedevelopmentofeconomicbutalsothatofthearrangementofsystems,thestructureofsystemsandtheutilizeefficiencyofsystems.Thearticlediscussedthecausethatthewestonthesupplyandarrangementofsystemhadlagedtheeastfromthemanifestnon-balancedonthesystemofthewestandtheeast.Bybasingonanalyse,thearticlebroughtforwardsomeadvancethatthesystemswereperfectedandinnovated

Keyword:thearrangementofsystemnon-balancedthecause

thebalanceofthesystemsthepitfallofsystems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