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5 08:13:3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風濕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風濕

風濕骨病辨證論文

風濕骨病----現代醫學理論認為,風濕骨病是由人體的肝腎虧虛,氣血兩虛,機體免疫下降受風濕性病菌侵襲所引起的無菌性炎癥:在中醫理論中把這種炎癥稱痹癥,把風濕病菌稱為痹毒,由于這種痹毒在人體的體液中隱藏性極強。當常規藥物發生功效時,它屬于閉合狀態。當藥物功效過后,它又迅速游走全身,層層侵襲骨關節機制,因此一般的風濕骨病藥很難達到徹底清除痹毒的效果,風濕骨病就無法被徹底治愈。

專家一致認為,治療風濕骨病的原則應該是:專攻一點再及其它的抗痹毒原則,即首先清除痹毒,然后修復受損關節,促進人體營養元素的吸收,全面提高免疫能力。從而使人體風、寒、濕、邪從外而解,徹底治愈風濕病。

中醫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主要是由于人體素體虛弱,正氣不足,腠理不密衛外不固的前提下,復感風寒濕諸邪,使氣血失運,經絡痹阻而致。諸邪先后雜至,各有其特點:痛點不固定或游走性者為風;疼痛劇烈,痛處喜暖畏寒,屈伸不利者為寒,痛處固定,腫脹明顯者為濕;痛處紅腫灼熱,喜涼惡熱者為熱。若日久失治,病邪深入于關節骨節,瘀血、痰濁等病理產物繼之而生,與邪氣膠結,阻痹經絡,留滯關節,則關節疼痛,腫脹,變形,僵直。可伴關節外多系統受損,關節病變主要表現在四肢大小關節,也可累及頸柱關節。屬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血清中可出現類風濕因子.病理特點關節滑膜炎.本病侵犯關節骨和軟骨,造成關節畸形,是致殘的主要疾病之一。

風濕病類風濕性關節炎二者均屬于中醫學''痹證".歷節病范疇.

痹,是痹阻不通之意.本病一是由人體正氣不足,二是由外邪侵襲,合而發病.

外邪侵襲如居處低洼,坐臥濕地,淋雨受寒等感受風.寒濕邪:亦或感受風熱,與濕邪相合,或風寒郁而化熱.諸氣相雜,經絡阻滯,而病為痹.風性善動,風邪甚則痹痛游走,寒性收引,寒邪甚則痹痛劇;濕性重濁,濕邪甚則痹困重腫脹;熱勝則腫,熱邪甚則痹痛紅鐘腫.

查看全文

針灸治療風濕研究論文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常見的風濕性疾病,至今病因不明,中醫學認為RA是由于人體營衛失調,感受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或日久正虛,內生痰濕、瘀血,正邪相搏,使經絡、肌膚、筋骨氣血受阻失于濡養而出現肢體疼痛、腫脹、酸乏、重著、變形,治療有內服藥和外治法。而針灸可減輕局部癥狀,改善關節功能的作用。我院在近幾年中應用針灸治療RA的臨床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在本院專科病房與門診選擇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1987年RA診斷標準。受試者在18~65歲之間,病級為1~2級,紅細胞沉降率(ESR)≥30mm/1h,符合衛生部制定的抗風濕藥物研究指導原則活動期RA的標準,受試者排除明顯心、肝、肺、腎等的器質性疾病,藥物過敏史和暈針史,孕婦與哺乳婦女不納入試驗。受試者在3個月內未使用過二線藥物。病人的一般情況見表1。

表1病人的一般情況

組別例數性別平均年齡歲平均病程年病期(例)病級(例)

男女ⅠⅡⅢⅠⅡⅢ

查看全文

針灸治療風濕可行性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常見的風濕性疾病,至今病因不明,中醫學認為RA是由于人體營衛失調,感受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或日久正虛,內生痰濕、瘀血,正邪相搏,使經絡、肌膚、筋骨氣血受阻失于濡養而出現肢體疼痛、腫脹、酸乏、重著、變形,治療有內服藥和外治法。而針灸可減輕局部癥狀,改善關節功能的作用。我院在近幾年中應用針灸治療RA的臨床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在本院專科病房與門診選擇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1987年RA診斷標準。受試者在18~65歲之間,病級為1~2級,紅細胞沉降率(ESR)≥30mm/1h,符合衛生部制定的抗風濕藥物研究指導原則活動期RA的標準,受試者排除明顯心、肝、肺、腎等的器質性疾病,藥物過敏史和暈針史,孕婦與哺乳婦女不納入試驗。受試者在3個月內未使用過二線藥物。病人的一般情況見表1。

表1病人的一般情況

組別例數性別平均年齡歲平均病程年病期(例)病級(例)

男女ⅠⅡⅢⅠⅡⅢ

查看全文

風濕性關節炎病探究論文

【摘要】風濕性關節炎當隸屬于中醫學“痹病”范疇,主要是因風、寒、濕等外邪痹阻經絡所致。該文從致病因素、病理環節、臨床治療來探討痰淤在風濕性關節炎病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風濕性關節炎痰淤

風濕病是風濕性疾病或風濕類疾病的簡稱,是泛指影響骨、關節及周圍軟組織、肌肉、滑囊、肌腱及免疫系統等的一組疾病。風濕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其發生與A組β溶血性鏈球菌的感染有關。本病多發生于寒冷地區,與鏈球菌感染盛行地區一致。而風濕性關節炎在風濕病中占很大的一部分,據相關報道,目前我國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總數已超過1億,根據其臨床表現,以關節、肌肉等疼痛為主,痹病泛指機體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邪氣乘虛而入,致使氣血凝滯,經絡痹阻,引起相關的系統疾病的總稱,臨床上以肢節痹病為多見,多以肢體經絡為邪氣所阻塞,導致氣血不通,經絡痹阻,引起肌肉關節,筋骨發生疼痛、麻木、灼熱,曲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變形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癥。風濕性關節炎當隸屬于中醫學“痹病”范疇,主要是因風、寒、濕等外邪痹阻經絡所致。本文從風濕性關節炎的基本病因病機及其致病因素、病理特點及其相互關系從痰淤論治作理論探討,以期拋磚引玉,就正于同道。

1風濕性關節炎發病的病理關鍵是“不通”,其致病因素皆可致痰淤

風濕性關節炎為慢性進行性過程,一般說病之始發,“不通”為其病理關鍵,所謂“不通”,指經脈氣血為邪氣所擾,運行不利,甚或痹阻不通。而“不通”的原因之一是經絡中必有痰淤。在中醫學中,痹病既久,則病邪由表入里,由淺入深,由輕到重,導致臟腑的功能失調,而臟腑功能失調的結果往往就是產生痰濁與淤血。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曰“元氣既虛,必不能達血管,血流無力,必停留而淤。”現代《中醫病理》指出:“陽氣一虛,無以化水濕,陽光不照,陰霾內生。”《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盛者為行痹,寒氣盛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雜病源流犀燭·諸痹源流》注曰:“痹者,閉也,三氣雜至,壅蔽經絡,血氣不行,不能隨時祛散,故久而為痹。”表明無論是內因還是外因(風寒濕熱等)都與痰淤密切相關。素體虛弱,肝、脾、腎三臟功能低下,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主肌、四肢,脾失健運,產生痰飲水濕,阻塞脈絡,影響氣血流通而致痰淤。風、寒、濕、熱等外邪在痹病中重要的致病因素,也是產生痰淤水飲的病理因素。葉天士云:“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經年累月,外邪留著,氣血俱傷,其化為敗淤凝痰。”《類證治裁》亦曰:“諸痹良由營衛先虛,腠理不密,風寒濕乘虛內襲,正氣為邪氣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滯,氣血凝滯,久而成痹。”

2痰淤是重要的病理環節

查看全文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護理管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究護理管理干預對農村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影響。方法以該院120例農村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將12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60例,應用常規護理)、實驗組(60例,應用常規護理+護理管理干預)。研究對比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的關節疼痛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結果實驗組患者干預半年后關節疼痛評分(2.78±0.32)分相比對照組(4.94±0.35)分明顯更低,生活質量評分(87.46±2.69)分相比對照組(80.30±2.77)分明顯更高(P<0.05)。結論對農村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實施護理管理干預的效果較佳。

[關鍵詞]護理管理;農村;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于臨床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關節腫脹、關節疼痛等為典型癥狀,嚴重者甚至出現運動功能障礙,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產生了較嚴重的負面影響[1]。由于農村地區的經濟條件較落后,較多患者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缺乏認知,因此,為保證治療效果,有必要對患者實施相關的護理措施[2]。該院對農村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分別實施常規護理、常規護理+護理管理干預,以探究護理管理的干預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以2015年3月—2017年3月該院120例農村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將12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60例)、實驗組(60例)。實驗組60例患者年齡為42~70歲,平均(56.85±4.73)歲,男女分別為23例(38.33%)、37例(61.67%);病程為1~13年,平均為(4.32±0.23)年。對照組60例患者年齡為40~71歲,平均(56.79±4.68)歲,男女分別為24例(40.00%)、36例(60.00%);病程為1~12年,平均為(4.28±0.25)年。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資料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1.2方法。對照組60例患者應用常規護理,即護理人員遵醫囑對患者進行疾病知識宣教,給予患者用藥指導、運動康復訓練,對于存在心理障礙的患者,應及時給予其心理疏導,盡量為患者營造舒適、良好的養病環境等。實驗組60例患者應用常規護理+護理管理干預,常規護理同對照組患者,同時,在護理期間對患者實施護理管理干預,具體為:①組建護理管理小組:護理科室的負責人專門組建相關的護理小組,對組內護理人員實施護理理論知識及護理技能培訓,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②護理實施:結合患者的疾病證型對其實施中醫辨證護理,例如對于瘀血痹阻證患者,護理人員應囑咐患者睡前使用溫水泡腳,并在睡前按摩涌泉穴,以調和氣血,同時,給予患者相關的飲食建議,告知患者多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白粥、冬瓜、黃瓜、絲瓜等,忌食生冷辛辣等食物;對于寒濕痹阻證患者,在護理過程中,應注重舒筋活絡,可對患者使用針灸、拔罐等方法,并指導患者熱敷關節疼痛部位,在飲食上,應多建議患者食用辛溫發散的食物,如藥酒、羊骨湯、豬骨湯、桂皮等;對于肝腎陰虛證患者,護理人員應建議患者多食用補益肝腎的食物,如雞肉、芝麻、黑木耳、鵝肉等,忌食不易消化、生冷的食物,如西紅柿、冰淇淋、田螺、牡蠣等;對于濕熱痹阻證患者,應建議患者多進食清熱利濕的食物,如綠豆、紅豆、菊花菜等,忌食溫燥、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芥末、辣椒、桂皮、姜等;對于腎氣虛寒證的患者,可指導患者多對關元穴、氣海穴、足三里穴等穴位進行按摩,多注意保暖,在飲食上,應建議患者多食用牛奶、瘦肉、雞蛋、花生、大豆制品和魚肉等高蛋白的食物。③護理監督:科室負責人應不定期對護理措施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對于未落實到位的,應督促相關護理人員盡快實施,對于護理期間存在的問題應及時上報,并制定相關的改進措施。1.3評估指標。分別于干預前、干預半年后研究對比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的關節疼痛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關節疼痛評分:選擇VAS(視覺模擬評分)[3]法進行評定,最高分10分,評分越接近10分,即疼痛感越強。生活質量評分[4]:選擇GQOL-74量表進行評分,總分100分,評分越高,即生活質量越高。1.4統計方法。選擇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對比,,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馮了性風濕跌打藥酒措施論文

【摘要】目的通過對工藝的分析研究,找出造成馮了性風濕跌打藥酒菌檢不合格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改進。方法以《中國藥典》2005版的微生物限度檢查法,運用統計的分析方法找出主因。結果生產中使用的包裝材料是影響菌檢不合格的主要因素。結論通過有效方法控制包裝材料的質量,馮了性風濕跌打藥酒的一次菌檢合格率得到明顯提高。

【關鍵詞】馮了性風濕跌打藥酒;微生物限度檢查;細菌;真菌;控制菌

馮了性風濕跌打藥酒由丁公藤、麻黃、桂枝、陳皮等27味中藥材組成,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的功效,臨床用于治療風寒濕痹、手足麻木、腰腿酸痛、跌打損傷、瘀滯腫痛等證。馮了性風濕跌打藥酒是我公司的主要產品,為了控制產品質量,同時提高該產品的一次菌檢合格率,本文對該產品的微生物限度檢查法進行方法驗證,并對生產狀況進行調查,找出造成馮了性風濕跌打藥酒菌檢不合格的原因,制定相應對策進行改進,最后檢查效果。

1微生物限度檢查的方法驗證[1]

1.1菌種

1.1.1菌種的來源金黃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銅綠假單胞菌[CMCC(B)10104]、枯草芽孢桿菌[CMCC(B)63501]、生孢梭菌[CMCC(B)64941]、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黑曲霉[CMCC(F)98003]均由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提供。

查看全文

風濕免疫病壯醫藥物竹罐療法論文

摘要:壯醫藥物竹罐療法是壯醫常用外治法,廣泛用于風濕免疫病的治療,療效與內治法有異曲同工之效。負壓吸拔、熱敷作用、拔毒消腫、促進代謝、改善營養、通龍路火路氣機、壯藥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是壯醫藥物竹罐療法發揮內病外治作用的基礎。壯醫藥物竹罐療法遵循辨病施治理論,方中多采用祛風毒、除濕毒、散寒毒、消腫痛、通調龍路火路的常用壯藥,如藤杜仲、山霸王、大血藤、三錢三、五爪風、三角風、八角楓、鐵包金、寬筋藤等。壯醫藥物竹罐療法可作為多種風濕免疫病的外治手段而發揮良好的治療作用。

關鍵詞:壯醫藥物竹罐療法;風濕免疫病;治療

壯醫藥物竹罐療法是壯醫常用外治法,是用煮沸之壯藥液加熱特制之竹罐,再將竹罐趁熱吸拔于治療部位上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廣泛用于風濕免疫病的治療,療效與內治法有異曲同工之效。即采用祛風毒、除濕毒、散寒毒、消腫痛、通調龍路火路的常用壯藥,如藤杜仲、山霸王、大血藤、三錢三、五爪風、三角風、八角楓、寬筋藤等。將上述適量的藥物加水煮沸,投入已制好的竹罐,同煮10min后取出備用,趁熱迅速扣于選定的拔罐部位上,每次拔5~10min,第1次拔出竹罐后即用鋒利的三棱針在罐印部位重刺3~4針,迅速取熱藥罐再在針刺部位拔罐。如此反復拔2~3次。拔罐完畢擦凈后再用藥巾熱敷于拔罐部位。其負壓吸拔、熱敷作用、拔毒消腫、促進代謝、改善營養、通龍路火路氣機、壯藥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是壯醫藥物竹罐療法發揮內病外治作用的基礎。壯醫藥物竹罐療法可作為多種風濕免疫病的外治手段而發揮良好的治療作用。

一、壯醫藥物竹罐療法可作為多種風濕免疫病的治療方法

壯醫藥物竹罐療法操作規范:即采用藤杜仲、山霸王、大血藤、三錢三、五爪風、三角風、八角楓、寬筋藤等,將上述適量的藥物加水煮沸,投入已制好的竹罐,同煮10min后取出備用,邊拔邊撈,甩凈水珠,趁熱迅速扣于選定的拔罐部位上,每次拔5~10min,第1次拔的時間可短些。第1次拔出竹罐后即用鋒利的三棱針在罐印部位重刺3~4針,迅速取熱藥罐在針刺部位拔罐。如此反復拔2~3次。竹罐上出現的白泡多的可多拔幾次,直至無白泡為止。每次取罐后要用消毒衛生紙擦凈后再吸再拔。拔罐完畢擦凈后再用藥巾熱敷于拔罐部位,藥巾冷了再換熱的藥巾(藥巾為干凈的毛巾浸于上述藥液,撈出擰半干即成)。療程的第1天只敷不洗,第2,3天再用藥液熏洗患處。急性病程者每天拔罐1次,10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1~2個療程;慢性病程者每2天拔罐1次,10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2~3個療程。適用于:滾克(類風濕關節炎)、隆芡(痛風)、令扎(強直性脊柱炎)等多種風濕免疫病的治療。壯族民間早已將壯醫藥物竹罐療法用于風濕免疫病的治療中。

二、負壓吸拔、熱敷作用、拔毒消腫、促進代謝、改善營養、通龍路火路氣機、壯藥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是壯醫藥物竹罐療法發揮內病外治作用的基礎

查看全文

中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42例門診患者,男17例,女25例;年齡32~67歲,平均49歲;病程1~13年,平均4年;早期患者11例,中期患者23例,晚期患者8例,全部患者按中醫辨證原則分為:風濕性6例,虛寒型22例,痰瘀互結型8例,寒熱夾雜型6例。

1.2診斷標準

診斷符合1987年美國風濕病協會關于RA分類標準,具備以下各項中4項者即可診斷:①每日晨僵持續1h以上,時間超過6周;②3個或以上關節腫脹至少6周;③腕、掌指、近端指間關節腫脹超過6周;④對稱性關節腫至少6周;⑤有皮下結節;⑥手X線片改變(至少有骨質疏松和關節間隙的狹窄);⑦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3]。

1.3治療方法

查看全文

風濕性關節炎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關節炎類風濕健脾益氣辨證

論文摘要:尪痹(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與脾胃關系密切,因此,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應以健脾益氣,調補后天為主,同時還要結合臨床癥候隨證施治,方能取得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病程長,易反復發作,以侵犯四肢關節為主,而又無特殊療法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屬中醫“尪痹”范疇。古代醫家對“痹證”發病機理的認識,認為多由于正氣不足,氣血虧虛,腠理疏松,致使風寒濕等邪氣雜至,而為痹患。大凡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方法,或扶正益氣、或補益肝腎、或益氣養血;或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或清熱利濕、疏風通絡等。但縱觀其效果,特別是遠期療效仍不佳。目前國際上亦沒有較好的治愈方案,是世界公認的疑難病癥之一。我跟師三年,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從脾論治略有體會。

1.尪痹(RA)與脾的關系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為胃升清散精,在體合肉,主四肢。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質。脾虛使氣血生化無源,肌肉不豐,四肢關節失養,久則筋骨血脈失去濡養,營衛失去調和,外邪乘虛而入,著于肌肉筋脈則發為風濕痹病。《素問·太陰陽明論篇》中說:“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所以健脾和胃可促使脾胃更好的運化水谷精微,給機體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同時脾的升清散精作用,將其運化的水谷精微輸送至人體的四肢,以維持四肢的正常生理活動。從病因來看,《黃帝內經》很重視脾胃在痹證發病中的作用,認為脾胃虛弱,飲食失調,起居失常,可致氣血不足,衛外不固,或痰濕內生,濕濁為患,復感外邪而為痹。由于脾胃虛弱因素在本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健脾和胃的治療方法在補氣養血、扶正固本以及抑制某些藥物不良反應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故常用健脾益胃的藥,如黨參、白術、白扁豆、山藥、黃精、炒麥芽、薏苡仁等,以補為主,兼攻邪,做到攻不傷正,補不留邪。如何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而不傷正,這是提高療效的關鍵。通過察舌、切脈,結合全身與局部的情況則有助于判斷虛實的多寡,以決定攻補的尺度。

2.尪痹(RA)中醫分型與治則

查看全文

類風濕關節炎分布研究論文

類風濕關節炎中醫證候分布的研究

【摘要】目的初步探討廣西地區類風濕關節炎(RA)中醫證候的分布規律。方法從廣西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收取RA患者106例,采用SPSS(10.0)建立數據庫及統計研究其中醫證候在年齡、性別、病程、發病年齡、關節炎的臨床癥狀、類風濕因子(RF),血沉(ESR),C反應蛋白(CRP),IgA,IgG,IgM等方面的分布規律。結果RA的不同證候在年齡、病程上存在差異。中醫證候在性別、關節炎的臨床癥狀、相關實驗室指標上差異無顯著性。結論廣西地區RA證候以濕熱阻絡最多見。在病程方面,肝腎陰虛病程最長。RA患者年齡較輕者證候主要表現為濕熱阻絡、寒濕阻絡和寒熱錯雜證;年長者以痰淤阻絡和肝腎陰虛為主。

【關鍵詞】類風濕關節炎中醫證候流行病學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ioidArthritis,簡稱RA)是一個累及周圍關節為主的多系統性炎癥性自身免疫病,其特征性的癥狀為對稱性、周圍性多處關節慢性病變,臨床表現為受累關節腫脹、疼痛、功能下降,病變呈持續、反復發作過程。其病理為慢性滑膜炎,侵及下層的軟骨和骨,造成關節破壞。本病屬中醫的“痹證-尪痹”“歷節”“白虎歷節”等范疇。本病病因未明,西醫缺乏特異性治療。祖國醫學在防治RA方面具有較大的潛力與優勢,其特色在于辨證論治,而證候機制研究一直是相關研究的重點與難點,對于全面認識疾病的本質、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義。有鑒于此,筆者在中醫辨證論治理論及現代流行病學理論的指導下,收集106例廣西地區RA病人的病歷資料。并通過對資料進行整理、統計學處理和綜合分析后,闡明廣西地區RA中醫證候分布及與性別、發病年齡、病程、關節炎的臨床癥狀和實驗室檢查之間的關系,為開展進一步的臨床研究,指導臨床辨證治療奠定基礎。

1資料和方法

1.1病例來源選擇200001~200612期間,在廣西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住院的106例RA病人為研究對象。所有病人均在廣西地區居住5年以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