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爭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5 17:12: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紛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文化紛爭論文:體育文化選擇的紛爭研討
本文作者:黨瑋璽工作單位:蘭州城市學院
體育課程文化的全盤西化論
體育課程文化的全盤西化論以文化進化論解釋體育課程文化,堅持文化的一元性和文化發展的單向性,認為任何文化都處于整個文化進化的某一階段,因此,不同體育課程文化之間是可比較的,有先進和落后、高級和低級之分,而發達國家的體育課程文化往往則為這種比較提供了元評價標準.對我國體育課程而言,要堅持體育課程文化的時代性,改造中國傳統體育課程文化,就必須承認體育課程文化的一元性,承認體育課程文化進化主義,從而陷入以犧牲傳統體育課程文化民族性為代價的歐洲中心主義.我國自19世紀70年代開始出現了以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為代表的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學習“西學”,認為被封建統治者提倡的“中學”無實無用,只能培養俗懦、鄙夫,認為洋務派主張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等于是“以牛為體,以馬為用”,把馬的四蹄接在牛肚子下面“從而責千里焉,固不可得,而田壟之功又以廢也.”因而是“盜西法之虛聲,而沿中土之實弊”.[9]其基本精神與頑固派無別.再如,陳序經在《中國文化之出路》中提出“西洋文化是世界文化的趨勢,質言之,西洋文化在今日,就是世界文化.”胡適認為,對于全面接受外國文化,要死心塌地,“不要怕喪失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因為絕大多數人的惰性已盡夠保守那舊文化了……無論什么文化,凡可以使我們起死回生,返老還童的,都可以充分采用,都應該充分收受.”[10]在體育上,他們根據進化論原理主張運動強身,從全面發展教育的角度論述體育是強兵之基,復國之本,在體育課程文化選擇中主張全面學習西洋兵操,于是學校體操一科,竟以尚武為唯一之目的,以兵式為必要之教材.此風一開,弊竇叢生,一般無知識、無道德之營棄之兵士,寬一躍而為學校教師.品類不齊,非驢非馬,既不識教授為何物,酗酒狂賭,好勇斗狠,無所不為.不一年學校之名譽掃地,社會之信仰盡失,學生父兄,多仇視體操一科.至今尤有余毒也,此吾國學校體操第二時代,為最傷心之時代也.[11]達爾文生物進化論提出后,進化過程便從關于整個世界的形而上學的一般進步過程中分離出來,“進化”概念具備了自己獨立的內涵.文化進化論的創始人斯賓塞進一步把它明確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并把它引入文化領域.然而文化進化論是關于文化的經驗說明,缺乏對文化之深層的價值思考;其次,文化進化論衡量文化發展的標準是狹隘功利主義的,“軍國民體育”課程文化正是這種狹隘功利主義的表現;再次,在文化理想上,文化進化論堅持把歐洲文化設定為理想的核心,把文化的進化看作是一個泛歐化過程.[12]體育課程文化的全盤西化論者正是在這樣一種文化進化論的基礎上來選擇體育課程文化,認為在世界上一定存在著最為先進的體育課程文化,體育課程改革就應該全盤學習所謂的先進的體育課程文化.以致在我國的體育課程研究之中充斥著西方的“話語”和“范式”,雖然出現了表面的理論繁榮,但更多的是“西體中用”,明顯缺乏體育課程文化的主體意識.表現在我國傳統體育課程思想的斷裂與流失、對外來課程理論的文化奴仆盲從心態、局部共同體組織松散、問題域不明確、命題與話語體系的依賴等.[13]站在西方文化中所構建的教育理論立場來評價我國體育課程與教學的現實,以表達我國的體育課程與教學現實真的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如我國在討論《體育黨瑋璽:論我國體育課程文化選擇中的中西文化之爭與健康課程標準》制定的背景時,大量引用美國、日本、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的現實數據來說明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的迫切性,認為我國的體育課程與教學便成為“機械的、僵化的“”泯滅了學生的天性,壓抑了學生的創造性的”“非人的,無人的”的教學.正如有學者指出,全球化是“文化帝國主義”的一種形式,在這里,西方世界的價值觀、時尚和觀念正在傳播,其影響力之大,以至于將窒息單個國家的民族文化.[5]
體育課程文化選擇的思考
突破體育課程的本位文化視界,努力實現體育課程文化進步主義.文化的可分忻性使得中西文化的融合和文化重組問題成為可能,那么如何從根本上避免使文化融合由一種創新過程變成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同化?對于這一問題,在目前還沒有一種成熟的理論來突破二者之間的完全對立.顯然,要徹底解決這一傳統爭論需要徹底突破本位文化的根本視界,實行一種新的文化批判的方法論原則———“視界轉換”[12],即體育課程文化的“換位思考”,只有打破體育課程本位文化的視界局限,以“換位思考”的方式才能更為清晰地認識和分析不同體育課程文化,克服不同體育課程文化認識中的片面性,為體育課程文化融合成為全新的現代體育課程文化提供可能性.所以,對中西方在不同時期的體育課程文化的認識與分析,不僅需要考查它的體育課程文化傳統、社會時代背景、教育文化傳統等,還需要在中西體育課程文化的對比、參驗中去客觀、理性地分析和研究.例如,我們對中西體育課程文化中個體與群體關系的考查中會發現在我國體育課程文化中對于學生個性培養和發展的不足和西方體育課程文化中對學生個性的過度張揚.這對于打破長期以來存在的中西體育課程文化之爭中的文化相對主義和文化進化主義之間的對立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站在各自本土體育課程文化的立場上,從文化差異的角度出發,我們無法對中國重統一、重師道的體育課程文化和西方重個性、重自主的體育課程文化進行孰優孰劣的區分,因為,每一種課程文化都是自身文化選擇的結果,都代表了各自文化特性.文化進步主義是對文化之深層意義的闡釋,屬于文化形而上學范域.它堅持一種文化世界主義理想,這種理想認為,通過文化的涵化、融合和重組,一種涵蓋所有文化的“超文化”類型———“世界文化”的產生是可能的“.世界文化”是包含特殊的普遍,它既容納了不同的文化類型,同時又以人類普遍的、永恒的價值作為理想的核心統一人類文化.而這種價值是在不同文化的交往、對話和交融中建立起來的.在由經濟全球化引發政治、文化全球化的今天,體育課程如何面對課程文化全球化進行文化選擇?盡管全球化教育的背后往往隱含著一定的西方文化殖民主義和文化霸權主義.全球化教育家則在一定程度上扮演著新的殖民主義者,不合理地向發展中國家傳播他們的觀點,并且以為他們是在幫助這些國家.[14]本文認為,只有努力實現體育課程文化進步主義,既不是固守傳統,也不等于全盤西化,而是通過各種體育課程文化的相互作用、吸取和融合,使中國體育課程文化走向世界文化.只有這種理解才能真正超越傳統本位論和全盤西化論的兩極對立,超越文化相對主義和文化進化主義的兩極對立,從而促進我國體育課程文化的創新與變遷.4.2構建我國體育課程核心價值觀,努力實現體育課程文化選擇多元化在由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文化、教育全球化的今天,僅僅依靠上文提及的體育課程文化進步主義思想還遠遠不夠,不能徹底解決體育課程在文化選擇中的中西文化之爭,文化和教育全球化同樣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通過全球化,各國的體育課程能夠取長補短,在堅持文化進化論的基礎上實現體育課程文化的交融、豐富體育課程文化內涵等;另一方面,一些人擔心全球化正導致一種“全球文化”的產生,在這種文化里,最強勢的以及最豐富多彩的價值觀(主要指西方文化)會壓倒地方性傳統和習俗的力量,最終仍然陷入西方“文化中心”泥潭之中.本文認為在體育課程文化選擇問題上,構建我國體育課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就顯得非常必要,它應當包括:發展學生體能和增進學生健康的體育課程本質文化,熱愛祖國、熱愛本民族,自強不息、剛健有力,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平等互助、團結協作,求真務實、科學創新等體育課程精神文化,民主、有機的體育課程制度文化,平等、多元化的體育課程管理與實施文化和科學合理、結合實際的體育課程評價文化等.這種價值觀以“健康第一”為指導,以以人為本為宗旨,植根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肥沃土壤,充滿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現代氣息,同時又引領和包容各種體育課程文化.以這樣一種體育課程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堅持體育課程文化進步主義思想,從我國基礎教育國情、我國體育課程現實出發,結合我國體育課程歷史傳統,在借鑒中外體育課程發展歷史經驗的基礎上,謀求我國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課程改革與發展道路,才能少走彎路、歧路,[15]也謀求體育課程文化選擇中的中西文化交融與重組,走體育課程文化可持續發展之路.
提升醫療管理防治醫療紛爭
隨著醫療制度的改革,尤其是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倒置”的實施及《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出臺,人們的法律意識增強;醫療糾紛逐年增多。如何提高病案、醫療質量管理工作,防范醫療糾紛的發生是醫務工作者及病案管理人員面臨的挑戰。
1醫療糾紛發生的原因
社會因素、醫療因素,患者及家屬都是引發醫療糾紛的因素。在此著重談一談與醫務工作者關系密切的醫療因素,在臨床醫療過程中常存在一些引發醫療糾紛的隱患:
1.1不執行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常規看診醫師負責制不落實,主要表現個別急診病人無病歷、會診無記錄;收住病人的首次病程記錄、住院病歷、出院小結的主訴、病史記錄常出現矛盾;各項檢查資料的診斷、時間等內在關系不一致;個別醫生推收病人,重要技術操作實行之前未簽名;不執行三級醫師制度,個別醫生把自己分管床位當做自己權力范圍,不向上級醫師請示。
1.2不執行術前制定的手術方案在施行手術過程中,隨便改變手術部位:如某醫院例1,有位患者,手術通知書是下肢手術,上臺后手術醫師認為是小手術,違章先行上肢手術,接著下肢,術中出現出血性休克,引起右下肢缺血性肌攣縮。例2,有位患者因車禍致右髕骨、脛腓骨開放性骨折,股骨閉合性骨折,手術通知單方式是施行髕骨、脛腓骨手術,但術者上臺后為顯示自己的實力,行股骨骨折內固定術,結果下不了臺。
1.3責任心不強,醫德醫風不良造成漏診、誤診在就診過程中不重視物理檢查,不望診、不聽診、不觸診、不叩診;管床醫師對自己分管的病人不做仔細檢查,對病情發展不認真思考研究;如某醫院例1:有位顱腦外傷病人,經搶救后急診清醒,訴“胸部疼痛”,管床醫師既不照片,也不認真進行檢查分析,認為是“胸部軟組織挫傷”后病人疼痛加重。病人一再要求拍片示“肋骨骨折”;例2:一股骨頸骨折病人,門診擬“腰椎間盤突出”收住院,主治醫師接診病人,科主任查房二次,做了CT,磁共振,腰椎檢查,住院多天后最后從照片確診“股骨頸骨折”轉外科治療。
區醫患紛爭處置辦法
為了依法合理、及時妥善處置醫患糾紛突發事件,保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區政府決定,在醫患糾紛處理聯動工作的基礎上,建立醫患糾紛調解工作機制及醫患糾紛引發突發性事件應急處理工作機制,故結合實際,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醫患糾紛調解工作機制
(一)成立醫患糾紛調解工作組
(二)工作程序及要求
1、區內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應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及診療護理常規。醫學院、醫院、航天醫院(以下稱三大醫院)應當在適當場所設置醫療糾紛協調辦公室,明確3至5人負責醫患糾紛調解工作,并公布受理醫患糾紛投訴的部門、地點、電話等,暢通患者投訴渠道;同時建立責任倒查追究機制,并在公安部門的指導下,進一步完善內部治安保衛機構,加強治保人員的配備、培訓,健全內部治安保衛機制,提高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發生醫患糾紛后,三大醫院要自行組織相關專家對引發醫療爭議的過程開展自查,初步判斷是否存在醫療過失和責任輕重程度,然后再進行醫患協商處理,并將處理結果及時報區醫患糾紛調解工作組辦公室(區衛生局);區屬醫療機構要立即將醫患糾紛發生的具體情況(患方采取的不法方式、參與人數、戶籍地、引發事件原因等)報告區衛生局。區衛生局對醫患雙方達成一致性意見的處理結果進行備案,對醫患雙方不能達成調解協議的,要立即報告調解工作組組長,并通知調解工作組相關成員趕赴現場牽頭做好調解工作。
2、在醫患糾紛發生現場,區司法局要協同衛生部門積極開展政策宣傳和教育疏導工作,解答相關政策、法律問題,并提出依法處理的參考意見,引導醫患雙方依法妥善解決醫患糾紛。區衛生局一是要調查了解醫患糾紛的基本情況,審核醫療機構依法履責、依法執業、規范執行診療常規等方面的情況,必要時組織專家對全部或部分環節進行核實調查;二是對醫療爭議涉及的相關證據進行固定,依法受理醫患雙方提起的尸檢或醫療事故鑒定申請,并按法定程序委托相應的法定機構開展工作;三是對醫療爭議涉及的相關藥品及醫療用品進行查封,并及時送檢;四是立即將開展處置工作的情況進行登記、備案。
規范市場減少紛爭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商品房包銷的實踐操作模式及主要特征;商品房包銷行為的法律屬性;商品房包銷在實踐中易發生爭議的問題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商品房包銷是盛行于我國香港和臺灣地區的一種商品房銷售方式、目前實踐中的商品房包銷行為的一般做法、開發商授權包銷人全權銷售一定范圍的商品房、包銷期限屆滿,由包銷人按照包銷基價購入全部未售出的商品房、包銷期內,出賣人與包銷人之間系關系、包銷期滿,未能完成包銷目標的商品房由包銷人購入、商品房包銷的法律屬性卻存有多種意見、包銷合同的簽訂主體是否影響包銷合同的效力、包銷合同的簽訂時間是否影響包銷合同的效力、關于包銷房屋銷售后發生的稅賦承擔以及違約責任分擔的問題等,具體請詳見。
商品房包銷是盛行于我國香港和臺灣地區的一種商品房銷售方式,后被引入我國內地。它在促進商品房市場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引發了諸多訴訟。但目前國內法律法規對商品房包銷尚無具體規定,導致了實踐操作中的無序和混亂,同時也造成部分訴訟案件結果的互相矛盾,使當事人難以適從。因此,有必要在相關立法中對于商品房包銷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筆者在此僅根據辦案實踐經驗對于商品房包銷的法律屬性略作分析并就其關鍵法律問題的立法建議進行探討。
一、商品房包銷的實踐操作模式及主要特征
目前實踐中的商品房包銷行為的一般做法是:出賣人(多為開發商)與包銷人簽訂商品房包銷合同,約定在包銷期內,出賣人將一定數量的(已建成的或未建成的)商品房,在確定包銷基價的前提下,交由包銷人以出賣人的名義與買受人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包銷期限屆滿,包銷人與出賣人根據實際銷售情況結算包銷傭金,并由包銷人以約定的包銷基價買入未出售的剩余商品房的行為。其主要操作環節是:
1、開發商授權包銷人全權銷售一定范圍的商品房;
2、雙方確定商品房包銷基價;
門診藥房藥患紛爭成因及處理
門診藥房是醫院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門診病人的處方調配,提供合理的用藥指導,是整個醫療服務鏈的最后一環,是醫院面對病人的服務窗口,也是容易引起患者投訴,引發藥患糾紛的部門。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醫療保障制度、醫療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的健康意識和對服務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門診藥房的藥患糾紛也日益增多。筆者就門診藥房的藥患糾紛原因進行分析,為解決糾紛提出合理建議,不斷提高藥房服務質量,減少藥患糾紛的發生。
1藥患糾紛的成因
1.1藥師因素
主要包括服務態度和服務技巧。
(1)在取藥高峰時段,面對眾多的取藥患者,藥師工作壓力大,情緒波動,容易急躁,會產生不耐煩的情緒,著急把藥品發到患者手中,對藥物的使用方法解釋不清楚,甚至有時推委到醫生那里,讓患者感受不到良好的服務而心生怒氣。
(2)有些藥師在發藥給患者時,態度生硬,不注意藥學服務的語言及方法,對用藥方法及注意事項的解釋不夠耐心、細致,會讓患者及家屬誤解而產生糾紛。
轉基因食品貿易紛爭探索
1.轉基因技術及其引發的爭論
轉基因技術,是指將一種作物里含有特殊物質(如能夠抵抗某種特殊疾病)的基因段通過生物技術移植到另一種作物上,從而使這種作物也具有這種性質。這個過程通常被稱為基因工程。作為現代生物技術重要分支的轉基因工程技術在解決糧食間題上大放異彩。美國科學家將鎮草寧除勞劑基因轉人大豆植株細胞,獲得的轉基因植株能抗除草劑,遺傳性穩定,這就使除草劑的使用量減少40%,農民每英畝的田地可節省大約30美元。一些科學家認為,轉基因作物可能有利于保護環境,并能加快光合作用或提高作物抗病害、抗鹽堿、抗干早的能力,以增加作物產量。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轉基因作物在有如此多的優越性的背后,隱藏著人所不知的危險。1998年,蘇格蘭羅伊特研究所的普斯陶伊教授的研究表明:實驗鼠在食用轉基因土豆ro天后,其腎臟、脾和消化道都出現了損傷。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轉基因玉米的花粉能導致蝴蝶幼蟲死亡,因而直接威脅到蝴蝶的生存。歐洲約克營養實驗室的一項研究也表明,人們對大豆過敏的比例已經增加了50%,而大豆正是轉基因技術被應用最廣泛的一種作物。美國倫理和毒性中心的實驗報告則說,與一般大豆相比,耐除草劑的轉基因大豆中,防癌成分異黃酮減少了。因此,一些環保組織和消費者團體要求政府無限期地暫停種植轉基因農作物,原因是廣大公眾對轉基因作物有疑慮,以及缺乏科學依據證明轉基因作物具有長遠的安全性。
但各國出于對本國利益的考慮對這些危害的態度卻截然不同。美國在轉基因技術開發領域一直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因此美國是轉基因產品商業化生產的積極倡導者。而大多數歐洲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則普遍對轉基因食品感到疑慮,尤其是在英國出現“瘋牛病”以及比利時等國二惡英污染事件發生后,保證食品的安全和衛生質量已成為國際貿易的焦點。人們擔心科學家難以控制轉基因技術,基因可以按照預定的程序在細胞內制造蛋白,但它被轉移到另一個機體中,蛋白可能自身發生變化或功能發生改變,從而引起生物學上的混亂。
2.世員組織規則面臨的挑戰
據國際農業生物應用機構(ISAAA)的統計,1998年全球轉基因農作物的銷售額是12億至15億美元。1995一1998年的全球銷售額是23.8億美元。同時,人們對轉基因食品的質量、品種。營養及安全性的要求越來越高。大多數國家為了保護本國消費者的利益,設置了嚴格的食品進口法規。而轉基•因食品的出口國則認為這是一種變相的貿易保護措施,要求進口國取消限制。雙方貿易摩擦不斷,其中美歐之間的對抗最為激烈。世貿組織成立后,各方均向它尋求支持。在世貿組織協議中,與轉基因食品貿易關系最為緊密的是《衛生和動植物檢疫措施協議》(SPS)。這個協議是用于規范食品安全和動植物健康的法規,該協議將衛生和動植物檢疫措施規定為保護成員領土內人類、動植物生命或健康。但該協議沒有明確規定可以拒絕轉基因食品進人成員市場。然而,按照《衛生和動植物檢疫措施協議》的宗旨,締約各方有權采取“保護人類及動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叮的措施,在“必需”時,可采取某種并不符合協定規定或義務的措施,如拒絕進口、限制貿易等。簽訂《衛生和動植物檢疫措施協議》的初衷是防止以保護國內工業為借口而濫用非關稅壁壘,但由于技術原因,該協議的條款內容模糊不清,這為國與國之間的貿易糾紛埋下了隱患。毋庸置疑,轉基因技術促進了生產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那些使用轉基因技術的生產者獲得了一定的競爭優勢。
因此,轉基因食品的出口國就會認為那些不允許進口轉基因食品的國家實施貿易管制的真正目的是為了保護其國內低效率的農業。而限制轉基因食品的國家則辯解說其設置貿易壁壘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本國居民的生命和(對外經濟貧易大學學報)2〕漢,年第5期健康。對于轉基因食品,雖然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其對人類健康和環境有不利影響,但這也不能說明它們是安全的。這一點就成為了雙方爭執的焦點。以美國為代表的出口國認為,由于沒有科學證據,按照《衛生和動植物檢疫措施協議》抵制轉基因食品進口的貿易管制是不適當的。而以歐盟為代表的一方則援引《衛生和動植物檢疫措施協議》的規定,堅持在獲得有關轉基因食品長期影響的證據之前,不會給轉基因技術發放許可證。由于在短期內無法客觀地證明限制轉基因食品的做法是否恰當,爭議雙方可能請求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出面處理,如果世貿組織根據不充分的信息作出裁決,則其信譽將會受到質疑,如果世貿組織以證據不全為由拒絕受理則會使各方均感到不滿,世貿組織的支持率便會日益減少。其實按照(衛生和動植物檢疫措施協議》的本愈,希望各國能將爭議擱置,等待國際標準組織制訂出標準后再作處理。然而國際標準制訂的前提是能達到科學上的共識,如果在短期內無法就轉基因技術的長期影響形成一致意見,國際標準組織就必須等到有充分的證據才會制訂標準,這又將問題推給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處理。此外,由于每一種轉基因技術產品對人類和環境的影響均不相同,必須分別進行分析,人們懷疑這些工作量將遠遠超出國際標準組織的承受力,因此在未來幾年內,不大可能對種類繁多的轉基因產品制訂標準。
解決教育紛爭的根本保障綜述
2009年7月18日,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和教育法研究中心(籌)共同舉辦了“學位制度建設——西北政法大學‘申博’案法律分析”研討會。我應邀參加了此次研討會,由此案引發了諸多思考。下面談的幾個問題就是這些思考中的部分內容。
一、關于本案的意義
從1999年的劉燕文訴北京大學及其學位評定委員會案,到2009年的西北政法大學“申博”復議案,跨度10年,兩個案件都給人們帶來了對我國學位制度的反思契機,兩個案件都被評價為“里程碑”式的案件,而前一案件的結局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提示了后一案件的發展走向,起碼可以說,在中國目前階段尚未制定解決該類紛爭的具體法規范的情況下,僅以程序法治的原則來進行判案,盡管可以說有其必要性,也能體現其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其可行性則是不能不令人質疑的。
1999年,海淀區人民法院受理了劉燕文的起訴,并依法作出一審判決,曾一度成為令學界和實務界為之歡欣鼓舞的標志性事件之一。然而,該案的第二審予以發回重審,海淀法院只能以過了時效為由駁回劉燕文的訴訟請求。一度受理并作出判決的案件,竟然不能中斷其時效!不容否認的一點是,該案的結局恰好證明了,僅以程序法治原則判案而沒有具體法規范支撐,要獲得實質性救濟是很艱難的。
2009年,西北政法大學“申博”復議案,作為中國高等學校對教育行政部門提起行政復議的“第一案”,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案的重大意義就在于它為人們思考我國的學位制度,思考對于高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沖突從內部調解到選擇行政復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思考專家和學術的獨特品位及其在現代教育評價中的定位等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契機和途徑。
然而,該復議案的發展走勢基本上可以從前述劉燕文案的結局得到一定的參考。且不說關于本案提起行政復議是否依法、受理是否依法、主體是否適格、程序是否合法等問題在實務界和理論界皆有不同觀點,單就提起復議后乃至將來訴至法院后,行政復議機關作出復議決定和法院作出行政訴訟判決將面臨無相應法規范依據的難題這一層面來考慮,該案的發展走勢也許會很令人尷尬。我的觀點是——該復議案件的提起本身是否有足夠的立法依據尚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對該案件的審理因無相應法規范可依,因而決定了其結果將必然地無法依法作出支持申請人申請的復議決定,如果將來提起行政訴訟,同樣也無法依法作出支持訴訟請求的判決。
高中歷史教案:春秋戰國紛爭和民族融合
高中歷史教案
第五節春秋戰國紛爭和民族融合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春秋”“戰國”特點;春秋爭霸的四個時期;戰國七雄;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族融合。
二、能力培養目標
行政法現狀與課題研究論文
一、依據程序法制約行政
1993年11月,多年成為懸案的行政程序法得以制定,并于1994年10月1日開始,正式付諸施行。1962年,作為對行政不服申訴程序的一般法,制定了行政不服審查法;并且作為行政的司法審查程序,又制定了行政案件訴訟法。而今,作為事前程序的行政程序法得以制定,依據程序法制約行政的制度,從總體上得以基本完備。
二、行政程序法的概要及其效果
1.行政程序法的目的
從前,關于行政的程序,被委任給個別的法律,從制度總體來看是不完備不統一的,比較難以理解的。因此本法就處分(即具體行政行為-譯者)、行政指導及申報的程序的共通事項作出規定。本法的目的在于,確保行政運營中的公正,提高其透明性,以助于保護國民的權益(第1條)。確保公正,是指在進行處分之前,給予相對人等以有利的主張立證的機會,慎重發動處分權,抑制違法或不當的行政。所謂透明性,是指關于行政上的意思決定,對國民來說,其內容及過程都一目了然。確保公正及提高透明性,歸根結蒂有助于保護國民的權益。
2.行政程序法的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