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音樂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7 12:57: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鋼琴音樂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鋼琴音樂

管弦鋼琴音樂素養研究

〔摘要〕鋼琴藝術指導屬于鋼琴演奏之中較為特殊的一種表現形式,鋼琴藝術指導不但需要和獨奏者一樣具備較高的技巧,還需具備和其他人員相互協作的能力,使音樂效果以及表演效果得到提升。本文主要探討管弦鋼琴藝術指導的音樂素養,以供相關專業人士參考、借鑒。

〔關鍵詞〕管弦鋼琴;藝術指導;音樂素養

雖然鋼琴藝術指導不等同于鋼琴演奏,但它是從演奏當中演化出來的一種新型表現形式,鋼琴藝術指導重點在于演唱者、舞蹈者,以及演奏者三者之間實現相互配合,提升演奏效果。鋼琴藝術指導也不等同于鋼琴伴奏,鋼琴伴奏是附庸于鋼琴演奏的,但是,鋼琴藝術指導不是附屬品,鋼琴藝術指導與之存在顯著差異。以下主要是對于管弦鋼琴藝術指導課程要求以及鋼琴藝術指導具備的素養進行分析、研究,以期促進鋼琴藝術指導的進一步發展。

一、管弦鋼琴藝術指導學習需要正確選擇作品

管弦鋼琴藝術教學過程當中,為了促使學生音樂素養得到有效提升,教師對作品應當進行合理以及科學選擇。鋼琴教師應當盡量選擇優秀經典音樂作品,通過優秀作品的學習,促使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及主動性得到提升。除此之外,通過對優秀作品的學習,能夠一定程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音樂素養得到提升。管弦鋼琴藝術教學過程當中,音樂教師常常根據自身興趣以及愛好選擇作品,忽視對學生興趣以及個性的充分調查,教師不知道學生究竟對哪種類型鋼琴藝術作品感興趣。教學中選擇的作品要相對簡單,學生容易理解并掌握。為了促使作品表現更為突出、完善,以及激發學生興趣,可以將奏鳴曲作為曲目開展教學,提升教學的質量以及教學效果。鋼琴藝術指導學習的過程當中,對于學生而言,一方面,應當熟練掌握鋼琴音樂技巧,另一方面,應當體會音樂內涵。對于鋼琴藝術指導教師而言,可以引導學生選擇一些器樂小品進行學習,之后再慢慢增加難度,循序漸進。另外,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進行合作以及探究學習,從而提升教學的質量。

二、管弦鋼琴藝術指導學習需要正確劃分樂器種類

查看全文

鋼琴音樂美學思想探析

〔摘要〕中國鋼琴音樂具有獨特的審美性、音樂性、藝術性,從美學視角挖掘中國鋼琴音樂蘊含的美學思想內容,能夠為中國鋼琴音樂教育事業發展指明路徑,實現中國鋼琴音樂教育的有效性。對此,本文著重分析中國鋼琴音樂中美學思想的體現,論述中國鋼琴音樂中美學思想的實踐原則,提出中國鋼琴音樂中美學思想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美學思想;中國鋼琴音樂

在中國鋼琴音樂中,音樂的活態實踐是鋼琴音樂演奏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美學思想得以呈現的有效形式。從藝術層面分析,鋼琴音樂演奏是二次創作形式,蘊含豐富的美學思想元素,以此通過演奏打動觀眾,得到觀眾的認可度,彰顯別具一格的藝術演奏形式。新時代背景下,立足于中國鋼琴音樂,挖掘其中蘊含的美學思想價值,以美學思想教育原則,促進中國鋼琴音樂教育的發展,實現中國鋼琴音樂教育質量的提升。

一、中國鋼琴音樂中美學思想的體現

1.歷史性、時代性融合的美學思想。鋼琴藝術形式傳入到我國已有百年的歷史,它已經成為我國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藝術發展道路上具有獨特的藝術審美和價值體現。鋼琴自引入到我國,就在我國廣泛推廣,并且與我國的文化、思想、風俗等相融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國鋼琴音樂藝術風格。可以說,中國鋼琴音樂中的美學思想,彰顯了時代性、歷史性。因中國鋼琴音樂在時展歷程中,與不同時代背景相融合,通過進一步的改進,形成符合這一時代的中國鋼琴音樂特點。2.理性與感性融合的美學思想。中國鋼琴音樂蘊含豐富的理性與感性美學思想內容。在中國鋼琴音樂演奏中,人們能夠從鋼琴演奏作品中體悟情感內涵,這一情感內涵是鋼琴演奏者自身理性與感性的融合。演奏者對中國鋼琴音樂的情感,是立足于其審美特性的表達。我們能夠深層次地體味其中的音樂美學思想,并且將這種情感通過鋼琴演奏技巧進行有效傳遞和傳播,以此實現中國鋼琴音樂二次創作的藝術價值。3.民族性的美學思想。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鋼琴藝術形式傳播到我國各個地區,其中包含少數民族地區。民族地區通過對鋼琴藝術形式的解讀,創造符合本土化的中國鋼琴音樂藝術作品形式,演奏彰顯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中國鋼琴音樂藝術形式。可以說,鋼琴在我國多民族地區的發展,都能夠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國鋼琴音樂形式。而鋼琴民族性美學思想特點,也為我國鋼琴事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彰顯中國鋼琴音樂藝術形式的包容性。

二、中國鋼琴音樂中美學思想的實踐原則

查看全文

鋼琴音樂藝術影響力研究

摘要:鋼琴是西方音樂中十分有代表性的樂器,因其寬廣的音域和優美的音色,受到許多音樂愛好者的喜愛,有“樂器之王”的美譽。鋼琴在清朝末年傳入中國,很快就開始在上流社會廣泛普及。改革開放之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精神文明生活的追求增加,鋼琴成為普通群眾接觸和學習的樂器。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新型的網絡平臺逐漸興起,這為鋼琴藝術的普及和傳播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本文討論當下新型網絡平臺上鋼琴音樂的普及,對提升鋼琴音樂藝術的影響力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鋼琴音樂;藝術傳播;新型網絡媒體

一、前言

鋼琴音樂藝術起源于西方,最早由意大利人發明,后經過不斷改良,逐漸成為一種專有的樂器。同時,在歐洲涌現出了眾多的鋼琴演奏家和鋼琴名曲,這些藝術形式隨著鋼琴樂器的引入,逐漸被我國民眾熟知。鋼琴藝術從傳入我國之日起,因其價格的昂貴和演奏技藝的嚴格,只是在上流階層流行。目前,西方的鋼琴音樂已經成為當下我國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隨著新型網絡平臺的興起,鋼琴藝術也開始通過這種形式傳播,不管是鋼琴音樂的表演還是教學,都很大地提升了鋼琴音樂藝術的影響力。

二、新型網絡平臺的興起與鋼琴音樂藝術的傳播

(一)短視頻網絡平臺上的傳播。短視頻網絡平臺是近期興起的一種網絡傳播形式,由于其生動形象的傳播方式以及便捷的使用方法,一經推廣就獲得廣泛的好評,在短時間內吸引了大量的用戶。目前的短視頻網絡平臺中比較有影響力的有抖音、快手、西瓜視頻網絡平臺,這些網絡平臺在形式上都差異不大,在經營模式上也都類似,只是在具體的使用和特點的劃分上略有不同,以滿足不同需求的用戶。通過筆者的使用和研究,許多鋼琴演奏者或者愛好者都在這些網絡短視頻平臺上開通了賬號,并且進行了短視頻的錄制或者直播活動。大部分視頻內容都是鋼琴音樂教學,有一部分是鋼琴音樂的表演。有些制作者憑借優秀的演奏技術或專業的教學能力,獲得了許多用戶的好評,有些賬號制作者憑借專業的收音設備,能夠將鋼琴音樂的音效較好地傳遞到用戶設備上,使鋼琴音樂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眾多的鋼琴音樂內容創作者不僅取得了一定的收益,同時也使鋼琴藝術得到了很好的傳播和普及,鋼琴逐漸成為普通用戶了解和學習音樂藝術的首選。[1](二)微信公眾平臺上的傳播。微信公眾平臺是騰訊公司的社交軟件推出的公眾網絡平臺,依托用戶數量的微信軟件,快速成為了主流媒體平臺。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和推廣,微信公眾平臺目前已經匯聚了超過2000萬個公共賬號,許多內容創作者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成為利用微信創業的群體。鋼琴音樂藝術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同時也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因此,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鋼琴音樂藝術的普及和教學是廣泛存在的現象。微信公眾平臺的運營可以以文字、圖文、圖文+短視頻的形式,這種形式全面地滿足了公眾號運營者的信息推廣手段,對鋼琴音樂藝術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不僅如此,微信公眾平臺內部還可以進行交易、打賞等行為,使公眾號運營者能夠獲取一定的報酬,進而不斷優化自己的內容。目前,許多傳統的鋼琴音樂培訓機構都相繼在微信公眾平臺開設了線上教學程序。除此之外,一些普通的鋼琴演奏者或者鋼琴愛好者也相繼開通了微信公眾平臺,以推廣鋼琴音樂藝術。(三)其他形式網絡平臺上的傳播。除了短視頻和微信公眾平臺外,其他網絡平臺也成為了許多用戶獲取知識、娛樂身心的途徑。比如今日頭條和微博,作為當下的主流媒體平臺,成為了音樂藝術傳播的重要媒體平臺。尤其是今日頭條,在經過短暫的創業階段后,就憑借獨特的大數據云計算優勢,以吸引全民參與的模式,占領了自媒體運營的重要位置。在自媒體興起的一段時間里,今日頭條成為自媒體創業者的首選平臺。一些優秀的鋼琴演奏者也通過今日頭條,普及鋼琴音樂及其教學內容,受到了許多用戶的歡迎,同時也吸引了眾多的鋼琴音樂愛好者走向正式學習鋼琴的道路。除此之外,一些網絡直播軟件如快手、淘寶等,不僅使得鋼琴音樂藝術可以更加直觀地展現給所有的觀看者,還可以隨時互動。另外,網絡直播興起帶來了新的營銷模式,使得線上的產品銷售成為了一種時尚和潮流,在當下物流行業的服務和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的前提下,鋼琴樂器的線上消費逐漸成為廣大音樂愛好者的選擇。[2]

查看全文

淺談鋼琴音樂文化的發展

鋼琴音樂在歐洲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三百多年以來,制造師以他們的智慧把鋼琴的演奏性能發揮的淋漓盡致,作曲家也以他們的熱情譜寫出大量的不同風格的鋼琴藝術作品,鋼琴家則用自己的激情奏響了無數的精彩樂章。鋼琴樂器是在19世紀被國外傳教士和商人傳入而開啟了中國鋼琴音樂的歷史,至今已有百年的時間。自它傳入的那天起,便與中國文化相交融,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探索研究和實踐,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鋼琴文化。盡管我國長期存在著鋼琴藝術現象,但真正的嚴格意義上的鋼琴藝術只不過八十幾年。鋼琴真正在中國取得社會性地位,是在20世紀初的“學堂樂歌”運動中實現的。“學堂樂歌”在中國音樂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音樂潮流,以學校為中心,影響擴大到整個社會。鋼琴作為理想的伴奏樂器,乘著“學堂樂歌”的翅膀,在古老中國的大地上深深的扎下了根。對中國鋼琴音樂的研究,最近幾年才有所重視,中國的鋼琴音樂文化也是在近半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才有了很大的發展與提高。我們回顧中國當代鋼琴音樂,會驚喜地發現,鋼琴音樂在中國音樂創作中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甚至突破了歐洲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主義的創作形式,吸納了民族音樂的創作技法,采用了民間傳統的音樂素材,豐富了鋼琴音樂的表現形態。經過近幾十年和幾代人的思索和探討,中國鋼琴音樂的斷代劃分已達成一致的共識,按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成熟程度、創作技法、風格氣質特點劃分,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萌芽時期、成熟時期、繁榮時期。當然,這樣劃分目的是為了便于研究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并不排斥起止時間分歧的爭論。

一、中國鋼琴音樂的萌芽時期———19世紀

40年代后,正是西歐浪漫主義音樂發展的鼎盛時期大批的傳教士和商人涌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鋼琴也隨之流入中國。據周大風先生的《鋼琴維修及彈奏》一書中介紹,鋼琴剛流入中國時并不叫“鋼琴”,而是叫“洋琴”,1840年之后才逐步稱為“鋼琴”。這一時期音樂界的代表人物為趙元任,他創編了風琴曲《花八橋與湘江浪》,并于1914年5月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公演,這首作品的創編預示著我國鍵盤音樂創造的啟蒙。1915年趙元任又創作了鋼琴曲《和平進行曲》,來表達中國人民期盼世界和平和科學救國的心愿,音樂形象鮮明,富有活力,結構嚴謹,這種帶有模仿歐洲傳統技法的痕跡,在早期音樂創作中是很有價值的。隨后,蕭友梅1923年創作了鋼琴曲《新霓裳羽衣舞》,這首鋼琴曲采用了中國傳統五聲調式演繹唐代音樂,是中國音樂史上第一部以民族歷史為題材的較大型的鋼琴曲。

二、中國鋼琴音樂的成熟時期———這一時期中國音樂取得了重大的發展

1934年,賀綠汀創作了帶有中國風格的鋼琴曲《牧童短笛》,標志著中國鋼琴音樂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這是一首標題性的再現三步曲式結構,采用歐洲對比復調技術與我國民間支聲復調因素相結合的創作手法,描寫了中國30年代的農村風光,音調帶有濃郁的中國特色,被公認為是中國鋼琴音樂成熟時期的起點,對其后中國鋼琴音樂和其他多聲音樂創作有重要的啟迪意義。在這段時期,中國鋼琴音樂無論在質量上,還是數量上都得到空前發展,作曲家的創作技法也從單純模仿新古典主義、印象派等技法中去尋求一種適合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新技法。

三、中國鋼琴音樂的繁榮時期———新中國成立后

查看全文

肖邦鋼琴音樂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肖邦作品的內容和他的表現方法,可以說是用最凝練最簡潔的形式,表現出最強烈的情緒的精華。浩瀚無涯、奇熠恣肆的幻想,像晶體一樣的明澈;心靈最微妙的顫動和最深邃的幽思,往往緊接著慷慨激昂的英雄氣魄和熱情洶涌的革命精神;忽而是無憂無慮、心花怒放的歡樂,忽而是凄涼幽怨、悵然若失的夢境……的確,在肖邦的作品中,沒有一個小節沒有音樂,沒有一個小句只求效果或賣弄技巧的。只有在肖邦最全面的面貌之下去了解他的作品,才能說是恰當的、忠實的。

關鍵詞:鋼琴家肖邦音樂作品

無論在哪一個國家,在他們的鋼琴曲目中,肖邦都占有著重要地位。原因并不僅在于肖邦的作品特別適合于鋼琴音樂會和廣播電臺、電視臺的聽眾觀眾,尤其在于肖邦音樂的美,在于它的詩意和韻味,在于表情和調性的富于變化,在于始終與內容化為一片的、形式的開展。但所有表達肖邦的鋼琴家,并不都有資格稱為肖邦專家,雖然絕對準確的表達標準是極難規定的,甚至于不可能規定的。一方面,隨著音樂表現方法的發展,隨著鋼琴音響的進步與機械作用的日趨完美,隨著美學觀念的演變,大家對肖邦作品的了解也不斷地在演變著。另一方面,關于他作品的表達,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見解同時存在,這是需要看表達的人的個性和反應而定的:有的傾向于古典精神,有的傾向于浪漫氣息,有的傾向于表現派。其實,一切樂曲的表達,都由這些不同的觀念在不同的程度上表現出來。

在藝術領域我們得到一個結論:若要不顧事實,定出一些嚴格的科學規則與美學規則,那不用嘗試,注定要失敗的。肯定了這一點,我們就會找另外一條路徑去了解肖邦,這路徑是要抓住他音樂的某些特征,可以作為了解他作品的關鍵的特征。看看肖邦在19世紀音樂史中所占的地位,即使是迅速的一瞥,也能幫助我們對這個問題加深了解。最流行的一種分類法,是把肖邦看作一個浪漫派。這評價,從時代精神和當時一般的氣氛著眼,是準確的,但一考慮到肖邦的風格,這評價就不準確了,因為浪漫主義這個思潮顯然已趨沒落,把肖邦局限在這個狹窄的思想范圍以內,當然是錯誤的。

肖邦的音樂以革新者的姿態走在時代之前,調式體系的日趨豐富是由它發端的,它的根源又是從過去最持久最進步的傳統中引申出來的:肖邦認為莫扎特是不可企及的“完美”的榜樣,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是他一生鉆研的對象。

至于肖邦作品的內容和他的表現方法,可以說是用最凝練最簡潔的形式,表現出最強烈的情緒的精華,浩瀚無涯,奇熠恣肆的幻想,像晶體一樣的明澈;心靈最微妙的顫動和最深邃的幽思,往往緊接著慷慨激昂的英雄氣魄和熱情洶涌的革命情神;忽而是無憂無慮、心花怒放的歡樂,忽而是凄涼幽怨、悵然若失的夢境;雕刻精工的珠寶旁邊,矗立著莊嚴雄偉的廟堂。的確,在肖邦的作品中,沒有一個小節沒有音樂,沒有一個小句是只求效果或賣弄技巧的。體會他的思想,注意他的見解演變的路線,他的學生和傳統留下來的、當時的佐證,卓越的肖邦演奏家的例子,凡此種種,對于有志了解他不朽的作品的藝術家,都大有幫助。只有在肖邦最全面的面貌之下去了解他的作品,才能說是恰當的、忠實的,至少不會有錯誤的看法。

查看全文

鋼琴音樂文化傳播與音樂文化教育探討

1鋼琴音樂教育與社會音樂文化之間的干系

鋼琴音樂教育與社會音樂文化的傳播密不可分,兩個表現的事物高度的發展關系在一定層次上相互促進,具體的表現的形式:第一,音樂教育和音樂的文化傳播二者互相保持著協調發展的邏輯關系,相互可持續的促進,都屬于社會音樂文化領域,都受到音樂文化的傳播的限制,立足于自身體系的建立和高度的發展,有著各自不同的社會分工,相互促進,相互轉化,這個關系使它們直接或間接的形成互動的必然性。第二,社會的音樂文化傳播有著自身的理性的邏輯元素蘊含其中,表現在是音樂教育的文化基礎,是促進其發展的重要動力。由此看來,音樂教育與社會的音樂文化傳播是密不可分的,脫離社會音樂文化傳播的背景,音樂教育是難以繼續發展的,同時缺少音樂文化的基礎,音樂教育的傳承更是遙遙而不可實現的。

2鋼琴音樂教育和社會音樂文化

雖然鋼琴音樂教育在不斷改革以適應新環境下的變化,但實際上我國在音樂教育方面做得并不夠好。這種不完善除了包括政策方針、教育體系等之外,也有很大一部分體現在與社會音樂文化互動的缺失。

2.1鋼琴音樂教育中的因素和社會音樂文化的干聯

鋼琴音樂教育最主要的影響的因素是在教育過程中的設備硬件的搭配的關系。這兩個方面對音樂教育和社會音樂文化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對它們兩者的互動也有著巨大的影響,同時,這種影響也不是單方面,往往是雙向。鋼琴音樂教育有著突出的三要素的特征:音樂教師、音樂教材、音樂設備,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三個部分。首先音樂教師在音樂教育中扮演著植樹人的角色,通過音樂教育的手段將音樂的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傳播給下一代。所以,作為引領者音樂教師必須首當其沖地融入社會音樂文化中,設身處地的感受社會音樂文化,對社會音樂文化要進行批判性的汲取。其次,音樂教材的內容直接表現出音樂的中心思想,也是學生最先接觸的音樂文化。所以,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協調搭配好互相彼此的關系,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因素。音樂教學過程中的軟件配置是保證音樂教學質量的重要的因素。這些要素彼此影響、彼此制約,彼此配合,增進音樂教育的蓬勃發展。可以將社會音樂文化適當融入這些要素中,用來促進音樂教育與社會音樂文化的互動。

查看全文

鋼琴音樂審美在鋼琴教學中的應用

〔摘要〕鋼琴音樂審美活動是一項內涵豐富且過程比較復雜的心理活動。在高等師范院校鋼琴教學過程中貫徹音樂審美教育的原則、理念和方法,不僅能夠帶領學生感悟和體驗音樂之美,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而且能夠提高高師鋼琴教學的質量,并為音樂審美為目的的基礎教育“新課改”助一臂之力。

〔關鍵詞〕高師;鋼琴教學;音樂審美;應用

審美是音樂藝術的核心內容。音樂教育的實質就是審美教育。在音樂基礎教學過程中,運用音樂審美教育優化鋼琴教育教學,將審美教學理念應用到鋼琴音樂的教學之中,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而且可以讓學生在鋼琴學習過程中體驗音樂之美,有利于音樂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一、高師鋼琴演奏者的音樂審美心理要素

鋼琴演奏中的審美心理就是作為審美主體的鋼琴演奏者用審美的態度去感知樂譜和彈奏過程,感受其中所傳遞出的情感,與樂曲產生共鳴,并獲得心理上的輕快和情感上的愉悅。在傳統的鋼琴教學中,演奏者重視自己技法的提高,對音樂情感和音樂審美能力缺少認知和研究。為了培養演奏者的音樂情感和正確的審美價值取向,教師不僅要分析演奏者的心理特征,而且要重點研究其審美心理,進而提高演奏者的接受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一)高師鋼琴演奏者的音樂審美感知

查看全文

鋼琴音樂教學中融入采茶音樂策略研究

摘要:鋼琴作為西洋古典樂器之一,素有“樂器之王”的美譽。而鋼琴因其優雅的“特性”,其在誕生之后便成為了高貴的象征,備受上流社會的青睞。本文在分析了鋼琴音樂教學中融入采茶戲音樂的意義后,又簡要闡述了我國鋼琴音樂的教學現狀,并以采茶戲音樂為立足點對二者的融合之路提出了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鋼琴音樂;教學體系;采茶戲;傳統文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鋼琴也從“神壇”上走了下來,正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普通大眾也開始學習與欣賞鋼琴音樂。尤其是近年來,我國已經建立了鋼琴音樂教育體系,也就是說鋼琴作為一門課程被納入了音樂教育的框架之內。但是,我國的鋼琴音樂教學大多是仿照西方的鋼琴課程設置而成,入門曲基本上是馬克西姆的《克羅地亞狂想曲》、約翰•帕赫貝爾的《D大調卡農》以及巴赫的《D大調奏鳴曲》,甚少有傳統音樂元素的蹤影。其實,采茶戲音樂作為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潛藏著深厚的音樂文化意蘊,古色古香的采茶戲音樂對于鋼琴音樂教育而言將會是一筆豐厚的財富。

1鋼琴音樂教學中融入采茶戲音樂的意義

1.1推動鋼琴音樂向多元化發展

我國的鋼琴音樂教學呈現出了鮮明的“西方倒”現象,民族音樂元素在鋼琴音樂中的滲透極為少見。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將西方的鋼琴音樂奉為圭臬,課堂教學曲子也是以西方鋼琴音樂為主。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國現階段的鋼琴音樂處于一種單向度的狀態之中。而隨著全球大融合趨勢的加強,我國的鋼琴音樂必須建立中國化的教學模式,只有形成具有中國魅力的鋼琴音樂體系才能在世界鋼琴音樂領域占領一席之地。采茶戲音樂是從肥沃的傳統音樂土壤中生發出來的,其汲取了大量民間音樂的精華,淳婉清越的唱腔、直白曉暢的曲調、亦莊亦諧的表演等對于古典的鋼琴音樂來說將會是一泓清泉,民間特色文化的融入將會為其注入更多的新鮮血液,從而推動鋼琴音樂的本土化發展并使其朝著多元化邁進。

查看全文

鋼琴音樂風格分析論文

摘要:文章通過對浪漫主義時期風格的分析,力圖較為寬泛地對這一重要時期的鋼琴音樂有一個概括性的認識,對今后的鋼琴教學中如何更好地認識和理解浪漫主義時期鋼琴音樂的創作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浪漫主義時期鋼琴音樂風格特征

在中外藝術史上,凡是杰出的藝術家都有自己鮮明獨特的風格,這種風格體現在其全部創作之中,體現在其作品的內容與形式等各方面,使其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同是德國音樂家,巴赫的風格與貝多芬的風格截然不同,同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拉斐爾的畫風與達·芬奇的畫風的迥異可以說是一目了然。

藝術風格體現出藝術家的創作個性,藝術流派則體現出風格相似或相近的藝術家們的共性。在近代文藝史上有過重大影響的流派主要有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自然主義等。下面筆者談一談浪漫主義時期鋼琴音樂的風格特色。

19世紀(1830—1900年)的音樂,常被稱作浪漫主義音樂。這個世紀是情感宣泄、多愁善感的世紀;是和聲極度多樣發展的世紀,是曲式結構大膽創新的世紀;也是音樂大師層出不窮、鋼琴音樂發展到巔峰的世紀。

在19世紀初,鋼琴的使用已很普遍,它的音響比以往的大鍵琴更有效果,尤其是踏板裝置的增加,又為鋼琴增加了一項新魅力,它使和聲美妙地混合,產生了不可思議的色彩感,更能表達出浪漫的氣氛。鋼琴不僅僅成為一件獨奏樂器,還進入室內樂的范圍,從而吸引無數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它們使鋼琴盡可能地表現以柔情的情緒到宏大的篇幅,使鋼琴的技巧和表現都達到從未有過的高度,而此時作曲家兼演奏家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又形成了明顯的演奏風格。

查看全文

深究中國鋼琴音樂文化發展軌跡

鋼琴的前身源于1404年歐洲的拔弦古鋼琴。真正意義的世界第一臺鋼琴,是由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里于1710年前后在佛羅倫薩制造出來,中文稱鋼琴。

鋼琴進入中國始于19世紀。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踏入東土,歐洲古鋼琴也隨之而來。有記載表明,第一架在中國出現的古鋼琴是由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作為貢品獻給明神宗的,當時稱之為“西洋鐵絲琴”。隨后,真正意義上的鋼琴也傳入了中國,當時稱之為“興隆笙”。史上有記載:清代康熙帝是中國最早學習鋼琴演奏的人之一。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外國商人和西方傳教士紛至沓來,鋼琴作為西方文化藝術的特色產品隨著西方人進入中國的腳步而被廣泛引入,逐漸在上海、廣州等沿海城市嶄露頭角,在基督教會的唱詩班上用于圣經的伴奏,中國音樂也由此出現了一些新的現象。

中國系統的鋼琴學習是在1889年“百日維新”后。當時,為了實現救亡圖存的目的,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大量教授西學的新學堂應運而生。“1903年是學堂樂歌勃興的一年。”而鋼琴就在樂歌課中成為重要的教學工具,代表人如沈心工、李叔同等中國早期音樂教育家。這時期不僅培養了大批中小學藝術教員,還帶回了當時流行于日本的鋼琴教材如《拜厄》《哈農鋼琴練指法》《小奏鳴曲集》等,成為當時中國鋼琴教學常用的教材并一直沿用至今。20世紀初,意大利鋼琴家梅·帕契在中國鋼琴藝術發展史上寫下了最值得記憶的一筆,“1904年,梅·帕契走進上海德僑俱樂部,他在這里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場鋼琴獨奏音樂會。”此后,他定居上海,開始從事鋼琴教學并帶來了系統鋼琴指法學習,培養出了俞便民、張雋偉、朱工一、周廣仁、傅聰等中國老一輩鋼琴家,對中國鋼琴藝術產生了重要影響。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時蘇聯和東歐各國鋼琴家開始頻繁到中國講學、演出,不僅使中國的鋼琴界迅速掌握了先進的鋼琴演奏技術,也為中國的鋼琴教育引入了一套科學、完整的教學體系。與之相對的,如倪洪進、傅聰、李民鋒、丁逢辰、李其芳、史大正、劉詩昆等優秀的中國鋼琴家,也開始到海外交流,他們成為中國鋼琴藝術發展中堅力量,為中國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20世紀中后期,中國鋼琴藝術百花齊放,蓬勃發展。北京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兩個重量級的專業學院開課。同時,其他各類院校鋼琴專業也紛紛建立,鋼琴教育開始在中國普及并進入專業化教育階段。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對學習鋼琴持有濃厚的興趣,掀起了一輪鋼琴學習熱,有力地推動了中國鋼琴藝術的蓬勃發展。同時,越來越多的世界頂級鋼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到中國演出、講學,把國際前沿的鋼琴藝術帶入中國。在國內,人們熱衷于參加各類國際鋼琴大賽,學習國際鋼琴演奏技巧,與國際人士交流經驗,極大地推動了中國鋼琴藝術的發展。近幾年出現的一批活躍于國際樂壇的中國鋼琴家如郎朗、李云迪、陳薩等,逐漸與世界級鋼琴大師看齊,越來越多的琴壇新秀開始崛起,在當今世界的鋼琴文化中成為弄潮兒。

中國鋼琴音樂創作,是在東西方文化不斷的交流、融合的歷史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1915年,趙元任發表了中國最早的鋼琴音樂作品《和平進行曲》,為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立下新的里程碑。1916年,中國第一位音樂學博士蕭友梅在留學德國期間也創作了《哀悼進行曲》《小夜曲》等鋼琴音樂作品。雖然這些作品并未在社會上引起較大的影響,卻為中國鋼琴藝術創作首開歷史先河。這時期的作品,還是嘗試性的,對外來技巧尚處于學習、模仿甚至硬搬的階段。有的將中國曲調配上歐洲和聲,有的曲調也受了外國音樂影響,歐洲的音樂技術規范還束縛著中華民族氣質的表達。之后不少歌曲的鋼琴伴奏,利用歐洲古典和聲,發揮了鋼琴多聲思維的特長。但和弦本身的東方色彩,可說是對中國風格的一個探索,如蕭友梅、趙元任、青主的一些歌曲伴奏。黃自上世紀30年代初寫的鋼琴伴奏,其思想感情的表達更為深刻。他的《思鄉》《山在虛無飄渺間》和《玫瑰三愿》,都是真摯、細膩的多聲思維。他的《春思》使用了加六度音的大三和弦,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

完全成熟的第一首中國鋼琴曲是賀綠汀寫于1934年的《牧童短笛》,這首曲在中國鋼琴音樂創作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這首曲告訴人們,歐洲音樂技術理論可以和中國音樂實踐相結合,但必須以中國的審美給予消化,只有這樣,才可能表現出中華民族的氣質。《牧童短笛》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優美、質樸、明朗之中凝聚著中國式的詩意和情趣,它的美源自民族藝術。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