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亂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8 07:36: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霍亂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霍亂防治分析論文
1病原學
霍亂弧菌為革蘭陰性弧菌,呈弧形或豆點狀,在36℃~38℃,堿性(pH7.6~9.0)1%蛋白胨水或肉湯繁殖迅速,有毒性很強的內毒素。霍亂弧菌對低溫抵抗力強,在河水中生存1~2周,在潮濕衣物及食品中可存活數天,在水果、蔬菜上可存活1~20天;對熱及一般消毒劑抵抗力低,煮沸即死,日光照射1h即死,消毒劑如漂白粉、漂白精、過氧乙酸、戊二醛等易于殺滅。霍亂弧菌依據菌體抗原不同,已知有200多個血清群,致病的血清群有:(1)01群古典生物型霍亂弧菌;(2)01群埃爾托生物型霍亂弧菌;(3)0139霍亂弧菌。
2流行概況
2.1霍亂01群古典生物型霍亂(古典生物型)在全球發生過6次大流行,1817~1923年的100多年間,以印度恒河三角洲為地方性疫源中心,先后在亞、非、歐、美流行。在世界大流行期間,霍亂(古典生物型)首次傳入我國,從那時起始至1948年為止的130年中大小流行幾十近百次,6次世界性大流行無不禍及我國。解放后我國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消滅了該病。
2.2霍亂01型群埃爾托生物型20世紀60年代埃爾霍亂(副霍亂)打破了既往20余年中局限于印度尼西亞蘇拉威島一隅的現狀,在不到3年的時間內(1961~1964年)即已席卷了西太平洋直至南亞次大陸的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特別自1970年侵入非洲和歐洲部分國家以后,幾乎每年都有30多個國家和數以萬計至十幾萬人發生本病。
第7次霍亂世界大流行期間,埃爾托霍亂1961年傳入我國后首先在沿海省份傳播并逐漸波及內陸。我國最先用第zv組霍亂噬菌體鑒別法證實其病原為埃爾托型霍亂弧菌。經過大力防治于1965年基本得到防治。1973年疫情再次暴發。1979~1981年間形成第二個流行高峰,80年代后一直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并波及面廣。霍亂弧菌的血清為小川型和稻葉型。至今在很多省份均有不同程度發病。
霍亂防制工作方案
一、背景分析
我市是霍亂的歷史流行區,曾發生過中高強度的流行。近年來,雖然我市采取了各項綜合性防制措施,已連續多年沒有確診病例報告,但影響我市霍亂流行的自然和社會因素依然存在,加之近年我省部分地區發生O139型和O1型霍亂的散發疫情,在我市隨時都可能發生霍亂疫情的暴發或流行。
霍亂在我市流行的條件依然存在:一是外環境中霍亂弧菌普遍存在。二是霍亂流行菌株復雜多變,多種亞型并存,不僅O139群霍亂發病地區不斷擴大, O1群稻葉型和小川型近年來均有發生。三是改水管糞等治本措施進展尚不能滿足控制疾病的現實需要,水環境污染嚴重,傳播途徑不易切斷。四是農村地區飲食飲水衛生管理難度較大。五是氣候變暖導致該病全年都有發生。六是流動人口不斷增加,其居住衛生狀況和衛生習慣較差,更易于感染發病。七是霍亂疫情監測方面存在差距,個別單位腸道門診流于形式,防控措施不到位,存在對腹瀉病人不登記或漏登、不采樣或樣品采集后不能及時上送檢測。這些情況的存在,提示我們要嚴格采取各項防控措施,不能存在麻痹松懈的思想,確保全年霍亂防制工作目標的實現。
二、控制目標
2016年,我市霍亂防制實現“三不”目標,即不發生霍亂死亡病例;不出現疫情擴散導致的二代病例;不發生中、高強度的流行;力爭將霍亂的年發病率控制在1/10萬以下。
三、對策措施
雙流霍亂預防健康成果評價
[摘要]目的:為有效地減少或杜絕霍亂暴發疫情的發生,在全縣實施健康教育。方法:采用現場問卷調查獲得各類人員知曉水平,通過多種途徑傳播知識。結果:實施前后,各類人員霍亂防治知曉率差異有顯著性,實施后知曉率高于實施前;2005年霍亂疫情0發生;為政府減少霍亂防病經費投入達370萬以上。結論:健康教育為霍亂防治策略的有效性;納入政府目標管理是保證健康教育實施效果的有效手段;健康教育傳播途徑多種多樣,因地制宜是關鍵。
[關鍵詞]霍亂防治;健康教育;效果評價
霍亂是一種烈性腸道傳染病,近年來在全國的發病有上升趨勢。2002~2004年,雙流縣連續3年發生了7起霍亂疫情,造成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近800萬元,嚴重影響了投資軟環境。2005年在全縣90多萬人口中全面實施健康教育,提高了全縣各類人員霍亂防治知識知曉水平,降低了腸道傳染病發病率,霍亂疫情零發生的效果,減少了政府在霍亂防治中的經費投入。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現場調查人數為474人。健康教育實施前358人,其中鎮村社干部154人、鎮村醫生104人、流動廚師50人、農村居民50人;健康教育實施后調查116人,其中鎮村社干部17人、鎮村醫生35人、流動廚師14人、農村居民50人。
1.2方法采用現場填寫問卷方法了解健康教育實施前后各類人員霍亂防治知識知曉率(正確率)情況,問卷調查由專業人員指導完成;查閱檔案資料獲得2002~2005年腸道傳染病和食物中毒資料。
區霍亂防制工作方案
一、背景分析
霍亂是由霍亂弧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它發病急,傳播快,波及范圍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強制管理的甲類傳染病。我國各級政府和衛生部門歷來高度重視以霍亂為重點的腸道傳染病防治工作,積極落實各項防治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近幾年,江蘇省疫情表現出如下特征:(1)首發病例發生提早。1997年首例病人發生在4月30日,1998年發生在4月10日,1999年發生在3月27日,2000年是3月24日發生了首例病人,2006年2月9日即發生首例病例(同時也是當年全國首例)。(2)發生地區不一定在沿海地區,多數為交通便利地區,疫情呈散在分布。(3)疫情主要以聚餐引起的食源性傳播為主,多與婚喪宴請、節假日聚餐等有關。(4)病原以O139群霍亂弧菌為主,2001年、2002年、2003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報告病例的病原均為O139群霍亂弧菌。
徐州市霍亂疫情呈現了比較活躍的態勢。2005年,浙江、福建發生的霍亂暴發疫情時有霍亂弧菌攜帶者流動至我市;同時,大運河水體及食品中分別檢測出ElTor小川型、O139型霍亂菌株;2006年,這一態勢繼續擴張,在農貿市場牛蛙中檢測出稻葉型霍亂弧菌,5月中旬發現我市首例O139型霍亂病人。這說明,在我市外環境(水、食品)中可能長期存在著小川型、稻葉型、O139群霍亂病原體,我市霍亂流行的潛在因素仍然存在。
*區是霍亂常發地區及老疫區,隨時都有疫情發生的可能。
二、主要問題
鴨子霍亂病防治方法
淮安市清浦區黃震反映,他家養了2000只鴨子,目前已40日齡,體重1.5公斤左右,前些天發生突然死亡現象,每天死亡10多只。鴨突然發生軟癱,手摸鴨體有燙感,發現癥狀后3小時左右即死亡,死前有輕微拉稀現象,病鴨呼吸正常。當地獸藥經銷人員解剖后發現,病死鴨腸道內有黏液,呼吸道正常,認為是感冒引起的大腸桿菌病。他問,鴨是不是得了大腸桿菌病,怎么防治。
從鴨的發病日齡及急性死亡現象來看,鴨得的應該不是大腸桿菌病。鴨大腸桿菌病一般發生于雛鴨階段,伴有明顯的拉稀癥狀,且病程較長。從黃震家鴨的發病特點及急性死亡癥狀來看,可能得的是鴨霍亂。筆者建議黃震帶著病死鴨到淮安市畜牧獸醫站檢驗,以確定病因。
當天上午,黃震帶著病死鴨到淮安市畜牧獸醫站,檢驗結果證實了筆者的猜測,鴨被確診得了鴨霍亂。
鴨霍亂又名鴨出血性敗血癥、鴨巴氏桿菌病,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敗血性、接觸性傳染病。一般呈零星發作,成年鴨易感,雛鴨很少發病。該病發病急,死亡快。多發生于5~9月,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染,其次是呼吸道和眼結膜。患病鴨和帶菌鴨是最危險的傳染源,健康家禽和野禽帶菌比例也很高,可傳染鴨而使其發病。在健康鴨中,高達60%的鴨常帶菌,病菌主要存在于鼻腔和呼吸道,多為終身帶菌,常因應激誘發本病。
該病臨床癥狀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最急性型無明顯可見的癥狀,鴨常在吃料時或吃料后突然倒地迅速死亡,因而常可在食槽旁發現死鴨。急性型在臨床上多見。病鴨體溫升高,精神萎靡,食欲下降或廢絕;腹瀉,糞便初為灰白色,后變為污綠色、巧克力色或紅色。慢性型較少見,常表現為慢性關節炎。
最急性型病死鴨無特征性的剖檢病變。急性型病死鴨心包積液,心肌外膜、心冠脂肪上有針尖大或塊狀出血;肝臟腫大,質地變脆,上面布滿大量針頭大的灰白色圓形規則壞死點或壞死灶;脾臟腫大,表面有灰白色壞死點或壞死灶;腸道膨脹,腸壁變薄,腸黏膜脫落,腸內容物黏稠呈糊狀或膠凍樣,有特殊臭味,腸黏膜出血,嚴重的有環狀出血帶。有的病死鴨腹部皮下脂肪出血。慢性型病鴨關節腫大,內有暗紅色炎性滲出物以及干酪樣壞死。
霍亂預防控制工作方案
一、背景分析
霍亂是嚴重影響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甲類傳染病,我區是霍亂常發地區,歷史上曾發生過霍亂大流行,近年來,隨著腸道傳染病各項防控措施強力推進,霍亂傳播途徑得到有效控制,發病率明顯下降。2000年以來我區共發生10例霍亂病例,均為O139群霍亂弧菌引起,2012年劉橋鎮發生2例霍亂,說明我區外環境中仍存在霍亂弧菌,另外,2010年周邊地區已經出現近年來少有的O1群霍亂疫情,市其他地區在外環境中亦檢出了O1群霍亂弧菌,根據霍亂流行規律,一旦發生流行菌型變化,疫情暴發甚至流行的風險明顯增加,同時群眾生食海(水)產品等不良飲食習慣并未根除,綜合性防制措施稍有放松即會出現流行。
二、主要問題
全區霍亂防制工作開展不平衡,有的腹瀉病門診流于形式,未歸口診治;少數醫療機構腹瀉病門診設施或藥械不全,綜合醫院感染性疾病科設置難以到位;采樣對象針對性不強或用藥前采樣;醫療衛生人員霍亂防治知識不熟悉等。
三、防制目標
我區霍亂的防制目標是實現“三不”,即不發生霍亂死亡病例,不出現疫情擴散導致的二代病例,不發生中、高強度流行;全區霍亂的年發病率控制在1/10萬以下。
衛生局霍亂監測工作方案
2014年我區根據省衛生廳要求,設立省級霍亂監測點。具體方案如下:
一、監測點的設立
根據我區具體情況,將設立腸道門診的醫院、衛生院定為腹瀉病人監測點;將區內農貿市場、酒店、四十米路海產品批發市場和區內養殖場定為海(水)產品監測點;將有可能受污染的水源設立為水樣監測點。
二、職責分工
1、各監測點具體承擔監測任務。
2、區衛生監督所和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本轄區各級醫療機構腹瀉病門診的督導,每年開診時和開診中期全面檢查1次。
全菌體滅活菌苗現狀分析論文
摘要對全菌體滅活菌苗(WCV)防治傳染病已進行了廣泛的研究,WCV是預防疾病的一種經濟、安全、有效的方法,但WCV的缺點是,胃腸外免疫能引起不良反應,而口服免疫常需大劑量,縣免疫力短暫。近期研究表明,能提高WCV免疫原性和增強口服免疫應答的新方法極有希望提高這些菌苗的效力。
動物模型和人研究顯示,WCV口服或胃腸外免疫均具有免疫原性,也具有預防呼吸道、腸道和全身性細菌感染的效力。雖然僅百日咳WCV被普遍應用,但其他WCV也具有普遍應用的潛力。本文報道了WCV研制的進展,重點闡述了制備更優質菌苗制劑的可能性。
腸道菌苗
空腸彎曲菌
空腸彎曲菌是引起胃腸炎的主要原因,估計全世界每年發病4億多例。某些地區的罹患率高達2.5萬~4萬/10萬。這種病原菌感染的主要后遺癥是Guillain-Rarré綜合征。一種傳統的空腸彎曲菌菌苗已在動物中進行試驗,這種菌苗(福馬林和加熱共同滅活,3劑)通過口飼給予小鼠,每劑間隔2天,并以大腸桿菌不耐熱腸毒素(LT,25μg)為佐劑。免疫后4周在口服攻擊模型中評估各種劑量的含和不含佐劑菌苗(105、107或109個細菌)的效力。用活空腸彎曲菌(108個細菌,100×半數定居量)攻擊動物,并監測排菌情況。最大劑量菌苗和較小劑量含LT菌苗能預防定居,含或不含佐劑的菌苗均能預防細菌全身播散。兩種配方的菌苗接種小鼠后,均檢得空腸彎曲菌特異性血清IgA和IgG升高,但僅在含LT菌苗免疫小鼠中檢得腸道IgA。
這種菌苗還在恒河猴中進行試驗。猴子間隔14天接種2劑1010空腸彎曲菌菌苗加0.5~1000μgLT,未見不良反應。部分動物在6周時接受1劑加強免疫。不管菌苗(福馬林滅活)是否含LT,接種者對空腸彎曲菌的特異性T細胞應答均增強。由于初免程序后已獲得最大應答,因此無需加強免疫。免疫后7天,IgA分泌細胞在含LT菌苗接種動物中增多。
衛生局加強傳染病防控工作意見
為進一步加強全國以霍亂為重點的腸道傳染病防控工作,近日,衛生部下發了《衛生部辦公廳關于加強以霍亂為重點的腸道傳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為有效預防和控制本市霍亂、菌痢等夏秋季腸道傳染病和乙腦、登革熱等病媒傳染病,以及手足口病、流感等其它重點傳染病疫情的暴發和蔓延,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現就本市今年夏秋季重點傳染病防控工作提出如下要求,請遵照執行。
一、各區縣衛生行政部門和各級醫療衛生機構要充分認識當前做好霍亂等夏秋季重點傳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在政府統一領導下,完善聯防聯控工作機制,進一步明確傳染病防控職責和任務,針對轄區霍亂、菌痢、乙腦等重點傳染病暴發流行的危險因素,完善工作預案,嚴格按照《關于進一步加強當前本市傳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的各項要求,落實傳染病防控工作制度,加強人員培訓,規范傳染病臨床診治、病例報告、實驗室檢測以及疫情監測、預警和處置等工作,提高對霍亂等重點傳染病疫情發現和處置水平,確保將疫情有效控制在萌芽狀態。
近期,各區縣衛生行政部門要組織一次全面部署和督查,并針對轄區特點和薄弱環節進行重點防控和及時整改,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二、各級醫療機構要做好預檢分診工作。在診療中要提高對霍亂、菌痢、乙腦、登革熱等重點傳染病的警惕性、敏感性和診斷水平,及時發現病例和可疑病例,并落實病例標本采樣和報告等工作;進一步加強院內感染管理,做好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的隔離治療,嚴格掌握出院標準,防止疫情擴散。
各級醫療機構應在5月1日前開設或恢復腸道門診。要進一步加強腸道門診管理和建設,配備必需的人員、設施和設備,落實醫療救治隊伍,完善腹瀉病人登記、消毒隔離、傳染病報告制度,對前來就診的腹瀉病人做到逐例登記。加強病原檢索,各腸道傳染病監測點醫療機構應做到“有瀉必采”;非監測點醫療機構做好重點腹瀉對象檢索,進行霍亂病原學相關項目檢測,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
一級醫療機構腸道門診發現重癥腹瀉病人,必須及時向設有腸道門診的上級醫院轉診,不宜轉診的要及時請上級醫院專家進行會診處理。
衛生局衛生監督工作計劃3篇
第一篇
一、加強隊伍建設,提高綜合執法能力
建立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工作規范、工作指南、工流程,強化約束機制,加強對衛生監督執法過程和依法辦事的監督管理。認真落實衛生監督執法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充分發揮內部稽查和外部監督機制,加強對衛生監督員的監督考核和稽查,實現衛生監督作風的根本轉變。開展全員法律法規和業務技能培訓,不低于40學時/人,提高全體衛生監督員的專業技能和公共法律法規知識水平,增強監督隊伍的綜合素質和執法能力。進一步優化衛生許可審查、審批、發證及監督執法工作程序,規范監督執法行為,繼續開展形式多樣的團隊活動,不斷加強衛生監督文化建設,落實便民措施,提高服務質量,豐富衛生監督內涵。
二、突出重點,提高衛生監督效能
加強衛生監督機構建設,加快衛生監督信息系統的推廣應用,不斷充實、穩定隊伍,提高衛生監督能力,樹立公眾良好形象。統籌安排日常監督和應急任務,編制經常性衛生監督流程,強化日常衛生監督工作。與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長效管理相結合,衛生監督覆蓋率100%,監督檢查文書化實施率>95%,加大查處無證經營行為力度,積極探索衛生監督新方法、新手段,夯實基礎,在監管中求創新、顯特色。深入開展公共場所量化分級管理工作,對不符合衛生要求的公共場所,要采取有效措施,限期進行整改。全年對轄區內公共場所分行業進行專項衛生監督檢查,全面推進公共場所、醫療機構量化分級管理工作。
加強消毒產品的監管,落實索證制度,推廣集中配送,保證消毒產品安全,防范群體性中毒事故的發生。加強對放射職業衛生的監督檢查,做好職業病相關知識的宣傳工作。突出飲用水衛生監督重點,以夏秋兩季為重點,加強集中供水、二次供水衛生監督,生活飲用水監督抽檢每季度不少于1次,扎實開展2013年飲用水衛生宣傳周活動。4月、9月聯合教育部門,加強學校衛生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