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作用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9 15:49:3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健脾作用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男寶片的健脾作用探討論文
1材料與儀器
1.1藥品與試劑男寶片,石河子市中醫醫院研制,新疆維吾爾藥廠生產,每片相當于含生藥0.41g,批號為990421,使用時將藥片研磨,加雙蒸水配成每毫升含藥0.025,0.05,0.1g或0.035,0.07,0.14g的混懸液,古漢養生精片,湖南古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產品,每片0.4g,(97)衛藥準字Z-125號,具補腎益脾、健腦安神等功能,批號990425,使用時將藥片研磨,加雙蒸水配成每毫升含藥0.05或0.07g的混懸液,氫化可的松,湖北制藥廠出品,鄂衛藥準字(1981)第001709號,每支5ml/25mg,使用時灌胃0.2ml/只,戊巴比妥鈉,上海行知化工廠出品,批號951019,使用時用生理鹽水配成1%的溶液,40mg/kg腹腔注射,乙烯雌酚,上海第九制藥廠產品,批號980403,使用時用麻油稀釋配成200ng/ml的溶液,黃體酮注射液,上海第九制藥廠產品,批號980402,使用時用麻油稀釋配成500μg/0.1ml的溶液,實驗前4h皮下注射500μg/只。生大黃液,稱取一定重量的大黃浸泡后用溫火煎煮,紗布過濾后,在80℃濃縮成每毫升含生藥1g的藥液;D-木糖臨床診斷試劑,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批號990826;D-木糖(D-Xylose)Sigma,進口分裝,批號980812,北京化學試劑公司提供;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江蘇省溧陽市制藥廠,5mg/ml安瓿,蘇衛藥準字(1987)218212-10號,批號951025,;Alsever`s液,葡萄糖2.05g、檸檬酸鈉8.0g、氯化鈉4.2g加雙蒸水至1000ml溶解后,高壓消毒,作為綿羊紅細胞(SRBC)保存液;都氏液,碳酸氫鈉1.0g,氰化鉀0.05g,高鐵氰化鉀0.2g加雙蒸水1000ml溶解,用于測定血紅蛋白;綿羊紅細胞(SRBC)自治區醫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免疫球蛋白G、M試劑,上海長征醫學科學有限公司提供;RPMI-1640培養基,美國GIBCO產品;刀豆蛋白A(ConA),美國Sigma公司產品。植物血球凝集素(PHA),美國Sigma公司產品;牛血清,北京華美公司提供;四甲基偶氮唑(MTT),北京華美公司提供;Hank`s液,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酵母多糖,Sigma公司產品,使用時用PBS溶液配成濃度為10mg/ml的混懸液;魯米諾,Sigma公司產品,使用時準確稱取1.77mg加PBS至4.8ml溶解,調節pH值為7.2備用;金黃色葡萄球菌,新疆醫科大學微生物學教研室提供,菌號26003;I125睪酮放射免疫分析測定盒北京北方生物技術研究所產品,(94)衛藥準字R-29號,批號990611。
1.2動物昆明種,NIH小鼠,Wistar大鼠,均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醫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二級,合格證書:新疆醫動字(94),16-001號。
2方法與結果[1~3]
2.1對小鼠小腸推進性運動的影響(墨汁法)選取小鼠57只,雌雄兼用,體重(18.9+1.0)g。隨機分成5組,即正常對照組、古漢養生精片組(0.7g/kg,ig,qd×10d)、男寶片小劑量組(0.5g/kg,ig,qd×10d)、男寶片中劑量組(1.0g/kg,ig,qd×10d)、男寶片大劑量組(2.0g/kg,ig,qd×10d)。給藥第10天動物禁食12h,用50%碳素墨汁生理鹽水溶液0.2ml/10g體重灌胃,20min后脫頸椎處死,立即剖腹,將消化管幽門至直腸末端完整地摘出,不加牽引平鋪于玻璃板上,輕輕將小腸拉成直線,測量腸管長度作為小腸總長度。以幽門至墨汁前沿的距離為“墨汁在腸內推進距離”,用公式計算墨汁推進百分率,并注意觀察各組小鼠小腸是否增大。
墨汁推進率(%)=墨汁在腸內推進距離(cm)腸管全長(cm)×100%
男寶片的健脾作用分析論文
1材料與儀器
1.1藥品與試劑男寶片,石河子市中醫醫院研制,新疆維吾爾藥廠生產,每片相當于含生藥0.41g,批號為990421,使用時將藥片研磨,加雙蒸水配成每毫升含藥0.025,0.05,0.1g或0.035,0.07,0.14g的混懸液,古漢養生精片,湖南古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產品,每片0.4g,(97)衛藥準字Z-125號,具補腎益脾、健腦安神等功能,批號990425,使用時將藥片研磨,加雙蒸水配成每毫升含藥0.05或0.07g的混懸液,氫化可的松,湖北制藥廠出品,鄂衛藥準字(1981)第001709號,每支5ml/25mg,使用時灌胃0.2ml/只,戊巴比妥鈉,上海行知化工廠出品,批號951019,使用時用生理鹽水配成1%的溶液,40mg/kg腹腔注射,乙烯雌酚,上海第九制藥廠產品,批號980403,使用時用麻油稀釋配成200ng/ml的溶液,黃體酮注射液,上海第九制藥廠產品,批號980402,使用時用麻油稀釋配成500μg/0.1ml的溶液,實驗前4h皮下注射500μg/只。生大黃液,稱取一定重量的大黃浸泡后用溫火煎煮,紗布過濾后,在80℃濃縮成每毫升含生藥1g的藥液;D-木糖臨床診斷試劑,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批號990826;D-木糖(D-Xylose)Sigma,進口分裝,批號980812,北京化學試劑公司提供;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江蘇省溧陽市制藥廠,5mg/ml安瓿,蘇衛藥準字(1987)218212-10號,批號951025,;Alsever`s液,葡萄糖2.05g、檸檬酸鈉8.0g、氯化鈉4.2g加雙蒸水至1000ml溶解后,高壓消毒,作為綿羊紅細胞(SRBC)保存液;都氏液,碳酸氫鈉1.0g,氰化鉀0.05g,高鐵氰化鉀0.2g加雙蒸水1000ml溶解,用于測定血紅蛋白;綿羊紅細胞(SRBC)自治區醫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免疫球蛋白G、M試劑,上海長征醫學科學有限公司提供;RPMI-1640培養基,美國GIBCO產品;刀豆蛋白A(ConA),美國Sigma公司產品。植物血球凝集素(PHA),美國Sigma公司產品;牛血清,北京華美公司提供;四甲基偶氮唑(MTT),北京華美公司提供;Hank`s液,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酵母多糖,Sigma公司產品,使用時用PBS溶液配成濃度為10mg/ml的混懸液;魯米諾,Sigma公司產品,使用時準確稱取1.77mg加PBS至4.8ml溶解,調節pH值為7.2備用;金黃色葡萄球菌,新疆醫科大學微生物學教研室提供,菌號26003;I125睪酮放射免疫分析測定盒北京北方生物技術研究所產品,(94)衛藥準字R-29號,批號990611。
1.2動物昆明種,NIH小鼠,Wistar大鼠,均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醫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二級,合格證書:新疆醫動字(94),16-001號。
2方法與結果[1~3]
2.1對小鼠小腸推進性運動的影響(墨汁法)選取小鼠57只,雌雄兼用,體重(18.9+1.0)g。隨機分成5組,即正常對照組、古漢養生精片組(0.7g/kg,ig,qd×10d)、男寶片小劑量組(0.5g/kg,ig,qd×10d)、男寶片中劑量組(1.0g/kg,ig,qd×10d)、男寶片大劑量組(2.0g/kg,ig,qd×10d)。給藥第10天動物禁食12h,用50%碳素墨汁生理鹽水溶液0.2ml/10g體重灌胃,20min后脫頸椎處死,立即剖腹,將消化管幽門至直腸末端完整地摘出,不加牽引平鋪于玻璃板上,輕輕將小腸拉成直線,測量腸管長度作為小腸總長度。以幽門至墨汁前沿的距離為“墨汁在腸內推進距離”,用公式計算墨汁推進百分率,并注意觀察各組小鼠小腸是否增大。
墨汁推進率(%)=墨汁在腸內推進距離(cm)腸管全長(cm)×100%
健脾利濕湯加味治療小兒泄瀉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總結運用健脾利濕湯加味治療小兒泄瀉的療效。方法對50例小兒泄瀉采用自擬健脾利濕湯加味治療,按療效標準判定療效。結果健脾利濕湯加味治療小兒泄瀉50例,治愈41例,顯效7例,有效2例,總有效率100%。結論健脾利濕湯加味治療小兒泄瀉在臨床上取得滿意效果。
小兒泄瀉是小兒常見病之一,臨床頗為多見,筆者自1999年以來,采用自擬健脾利濕湯加味治療小兒泄瀉
50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50例門診患兒中6個月~1歲23例,1~2歲19例,2~3歲6例,病程最長為3年,最短為1天,其中達3年者2例,半年以上者14例,1~6個月者34例,臨床均有大便次數多,糞質稀薄或水樣之證候。
1.2治療方法自擬健脾利濕湯基本方:蒼白術各6g、厚樸6g、陳皮5g、澤瀉9g、茯苓12g、甘草6g,寒濕泄瀉型加藿香6g、紫蘇葉6g、炙半夏3g、薏苡仁12g,濕熱泄瀉型加葛根9g、黃芩6g、黃連3g、薏苡仁12g,傷食泄瀉型為加雞內金6g、麥谷芽9g、萊菔子9g、連翹6g,脾虛泄瀉型加黨參6g、山藥9g、蓮子肉9g、薏苡仁12g、大棗5~6枚,治療期間見感染性腹瀉者口服消炎藥與思密達。
風濕性關節炎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關節炎類風濕健脾益氣辨證
論文摘要:尪痹(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與脾胃關系密切,因此,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應以健脾益氣,調補后天為主,同時還要結合臨床癥候隨證施治,方能取得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病程長,易反復發作,以侵犯四肢關節為主,而又無特殊療法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屬中醫“尪痹”范疇。古代醫家對“痹證”發病機理的認識,認為多由于正氣不足,氣血虧虛,腠理疏松,致使風寒濕等邪氣雜至,而為痹患。大凡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方法,或扶正益氣、或補益肝腎、或益氣養血;或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或清熱利濕、疏風通絡等。但縱觀其效果,特別是遠期療效仍不佳。目前國際上亦沒有較好的治愈方案,是世界公認的疑難病癥之一。我跟師三年,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從脾論治略有體會。
1.尪痹(RA)與脾的關系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為胃升清散精,在體合肉,主四肢。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質。脾虛使氣血生化無源,肌肉不豐,四肢關節失養,久則筋骨血脈失去濡養,營衛失去調和,外邪乘虛而入,著于肌肉筋脈則發為風濕痹病。《素問·太陰陽明論篇》中說:“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所以健脾和胃可促使脾胃更好的運化水谷精微,給機體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同時脾的升清散精作用,將其運化的水谷精微輸送至人體的四肢,以維持四肢的正常生理活動。從病因來看,《黃帝內經》很重視脾胃在痹證發病中的作用,認為脾胃虛弱,飲食失調,起居失常,可致氣血不足,衛外不固,或痰濕內生,濕濁為患,復感外邪而為痹。由于脾胃虛弱因素在本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健脾和胃的治療方法在補氣養血、扶正固本以及抑制某些藥物不良反應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故常用健脾益胃的藥,如黨參、白術、白扁豆、山藥、黃精、炒麥芽、薏苡仁等,以補為主,兼攻邪,做到攻不傷正,補不留邪。如何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而不傷正,這是提高療效的關鍵。通過察舌、切脈,結合全身與局部的情況則有助于判斷虛實的多寡,以決定攻補的尺度。
2.尪痹(RA)中醫分型與治則
糖尿病性腹瀉臨床湯藥治療效果論文
摘要:目的觀察益腎健脾湯治療糖尿病性腹瀉的臨床療效。方法把92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8例用益腎健脾湯治療,并設44例應用易蒙停治療作為對照組,兩組均10d為1個療程,2個療程觀察療效。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7%,療效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5.9%,治療組在癥狀、體征的緩解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5)。結論益腎健脾湯治療糖尿病性腹瀉療效顯著。
關鍵詞:糖尿病性腹瀉;益腎健脾湯;健脾;溫陽
糖尿病病人約有10%~20%可出現腹瀉,有的甚至出現頑固性腹瀉。糖尿病性腹瀉是糖尿病胃腸功能紊亂的重要表現,多見于糖尿病病程長,臨床常見于血糖控制不滿意,而且多伴有神經病變者,西醫治療效果不明顯,筆者應用糖味煎加味治療糖尿病性腹瀉48例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一、臨床資料
92例患者均來自門診和住院病人,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8例中,男25例,女23例;年齡40~72歲,平均54.6歲;1型糖尿病10例,2型糖尿病38例;病程4~20年,平均12.2年。對照組44例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41~70歲,平均52.8歲;1型糖尿病9例,2型糖尿病35例;病程4~18年,平均13.2年。兩組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病例均符合WHO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并伴有胃腸功能紊亂的臨床表現: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頑固性腹瀉,多于進食后30min發生,表現為腸鳴不適,水樣便,不伴疼痛和出血,晝輕夜重,夜間腹瀉次數較多,每日數次至二十余次不等,進食高蛋白或脂肪性食物后癥狀加重,有時伴里急后重或肛門失禁,腹瀉可有間歇,與便秘交替出現,甚則黎明則瀉、脂肪瀉,大便常規和大便培養陰性,病人脘腹不適,肢倦乏力,消化道影像學檢查無特異性改變。
高脂血癥治療研究論文
摘要:高脂血癥的發病,脾失健運是首要因素。因膏脂的生成與轉化無不與脾的運化功能有關,故脾失健運是高脂血癥發病的重要病機。脾是影響血脂正常代謝的關鍵,因而在健脾的基礎上活血化痰,能有效地降低血脂。從脾論治高脂血癥具有很重要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高脂血癥;脾失健運;中醫藥療法
高脂血癥是體內脂代謝紊亂導致血脂水平增高的一種病癥,是中老年人的常見多發病,與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脂肪肝等病密切相關。中醫無高脂血癥病名,從其主要癥狀來看可歸于中醫學的“濕阻”、“眩暈”、“中風”、“胸痹”等范疇。高脂血癥的病因有很多,但脾失健運是其發病的首要因素。因膏脂的生成與轉化無不與脾胃的運化功能有關,故脾失健運是高脂血癥發病的重要病機。所以筆者認為從脾胃論治高脂血癥有很重要的臨床意義。
1脾失健運是高脂血癥的重要病機
脾主運化,主升清,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素問•經脈別論篇》說:“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津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這說明水谷精微的運化輸布,無不在于脾,當然也包括了血中膏脂的生成與轉輸。而血中膏脂來源于水谷精微,對人體具有濡潤、補益、充養的作用。膏脂的生成與轉輸有賴于脾的生理功能[1]。因此,脾氣充足,則輸化正常,水津四布,膏脂可入內、溢外,發揮濡養的作用;脾氣不足,則運化失常,水津不布,精化為濁,諸癥皆起。可見,脾失健運是高脂血癥發病的重要病機[2]。李東垣說“脾受胃稟,乃能熏熟五谷”。說明脾虛運化無力,或清氣不升,濁陰獨留而為痰濁,或脾不散精,精微不布,聚津為濕,聚濕為痰。過多的痰濕不能及時轉化和排泄,留而不去,即成痰濁。痰濁一旦形成,既可阻礙脾胃的運化功能,使脾虛更甚,加重脂濁生成,又能直接浸淫血脈,造成西醫所說的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
2脾虛可生痰
脂肪肝中西醫治效果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通過中藥疏肝健脾方和西藥常規藥治療酒精性脂肪肝的療效分析,了解中西醫治療酒精性脂肪肝的效果。方法171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92例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療的為治療組,79例采用西藥常規治療的為對照組,利用常見病療效評定標準和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評定兩組治療前后的水平。結果治療組的有效為95.65%,對照組為74.68%。治療組治療前后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酯蛋白有顯著差異(P<0.05,P<0.01,P<0.05),兩組治療后三項指標對比,有極顯著差異(P<0.01)。結論疏肝健脾方法能使肝臟對脂質的消化、吸收、轉運及分泌保持動態平衡,使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恢復正常,從根源上對酒精性脂肪肝進行了治療,效果比較理想。
【關鍵詞】酒精性脂肪肝;疏肝健脾;西醫治療
酒精性脂肪肝(AFL)是指因攝入酒精所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質蓄積超過肝濕重5%的肝損害性疾病,是臨床最常見、最早期的酒精性肝病(ALD)之一。其危害已引起全球性的高度關注。國外資料顯示,歐美國家在嗜酒人群中酒精性肝病患病率高達84%,又主要以AFL為主,且患ALD的20%~30%可發展為肝硬化,為排前死因之一[1,2]。在我國,AFL的發病率已與居民飲酒率的上升呈現正相關。據2006-01-10公布的我國首部《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之行為和生活方式調查報告》,我國居民現在飲酒率為21%,與1991年同比增長了17.3%,而臨床所見AFL約為酒精性肝病患者的11%~22%[3]。
由于酒精性脂肪肝對人體危害極大,我們采用中西、西醫治療,并分析兩種治療方法的療效。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2005~2006年,南昌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共收治171例脂肪肝病人。男118例,女53例。年齡43~65歲,平均年齡(54±11)歲。全部病例符合以下6項診斷指標中的3項以上:①肥胖,肝區不適或脹滿、疼痛;②B超提示肝的大小、管道回聲、光點疏密;CT提示肝密度降低,CT值<40Hu,肝脾CT比值<0.85。③血脂增高;④肝功能輕微異常或異常;⑤全血黏度增高;⑥肝活檢診斷為脂肪肝。
蒼術麻黃湯在血脂異常治療的運用
【摘要】血脂異常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和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獨立危險因素。現代醫學治療血脂異常首選他汀類藥物,但其在肌病、肝臟損傷、新發糖尿病等方面仍有明確的不良反應發生。中醫藥在防治血脂異常方面具有獨特的用藥特色和潛在優勢。中醫認為血脂異常多以濕濁、痰濁、血濁為患。蒼術麻黃湯為國家名老中醫許公巖根據“濕家理脾為要”的思想指導創制而成。文章就蒼術麻黃湯在調脂治療中的機制、相關臨床和實驗進展進行綜述,以期對蒼術麻黃湯及其組成成分在臨床調脂治療中的應用提供循證醫學依據。
【關鍵詞】蒼術麻黃湯;血脂異常;痰濁內阻證;臨床研究;許公巖
血脂異常(dyslipidemia)是指由于血脂代謝或轉運異常使血漿中一種或多種脂質過高或過低,包括血清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過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過低。血脂異常是造成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和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重要獨立危險因素[1]。近年來我國血脂異常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3],戴璟等[4]調查中國9省市成年人血脂異常流行特點研究提示,成年人血脂異常患病率水平較高且增長速度快,預示未來中國成人血脂異常患病及相關疾病負擔將繼續加重。“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及“血脂異常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提出臨床調脂達標、高膽固醇血癥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首選他汀類調脂藥物[4-5]。他汀類治療高膽固醇血癥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在臨床上應用廣泛,療效確切并具有較好的安全性,然而其在肌病、肝臟、新發糖尿病、神經系統病變等方面仍有明確的不良反應發生[6-7]。中醫對于血脂異常的治療具有其獨特的整體觀念、辨證施治的優勢。近年來一些中藥制劑的研究在治療血脂異常方面顯示明顯的療效,為患者治療方案提供更多選擇,也為中醫治療血脂異常提供了循證醫學依據[5]。蒼術麻黃湯(蒼麻湯)為國家名老中醫許公巖(1903—1994年)根據“濕家理脾為要”的思想指導創制而成,許公巖精于濕證辨治,并創制“蒼麻丸”作為治療濕證的代表方劑,主要治療濕證,療效確切[8]。研究提示蒼術麻黃湯中藥物組成成分對血脂異常也有一定的療效[9-12]。現將蒼術麻黃湯及其組成成分在血脂異常治療中的臨床應用進展進行綜述,以挖掘傳統中醫藥干預血脂異常的治療價值。
1中醫對血脂異常病因病機的認識
中醫學中并無“血脂異常”癥候,多依據疾病不同階段,按照其臨床表現將血脂異常辨證為“痰濁”“血濁”“脾虛”“血瘀”“脈痹”“脫疽”“健忘”“眩暈”及“胸痹”等,散于歷代醫學典籍中[13]。《靈樞•五癃津液別》云:“五谷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于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于陰股。”中醫認為:膏,為人食入五谷雜糧,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產生,也可稱之為津液。隨津液的流行及輸布,有注骨空、補腦髓、潤澤肌膚的作用。《辭源》中:“脂者,凝者曰脂,釋者為膏”。故膏脂二者性質相同。由此可間接推出,膏脂類似于津液。張志聰《靈樞集注》中云:“中焦之氣,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則皮肉膏肥,余于內則膏脂豐滿。”生理條件下,脾位于中焦,可運化津液。肺有通調水道功能,兩者均對于體內的水液代謝起疏通和調節作用。病理條件下,因臟腑功能失調或嗜食肥甘厚膩等,脂質不能正常輸布全身,多余脂質停于皮下及血脈內。《景岳全書》曰:“五臟之病,雖俱能生痰,然無不由乎脾生。蓋脾主濕,濕動則生痰,故痰之化,無不在脾。”但尤以脾臟為主,故有“脾為生痰之源”“脾無留濕不成痰”。同時在其他臟腑功能的調節下,如肝輸泄、腎氣化功能等,津液對人體各組織器官,起到滋潤和濡養作用。在多種致病因素影響下,如嗜食肥甘厚膩、勞倦內傷、情志失調、年邁體衰等,均可致使臟腑功能失調,脾失健運,肝失疏泄,進一步導致津液輸布異常,產生病理產物痰濁、淤血等,形成一系列病證。“血脂異常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5]中將血脂異常采用復合證型和單證型進行辨證。復合證型主要為痰濁內阻證、脾虛濕盛證等。單證型分為實證(血瘀證、痰濁證等)及虛證(氣虛證、陰虛證等)。尹湘君等[14]在研究近40年血脂異常中醫證候動態演變規律中發現,血脂異常實證逐漸增多,近10年證候以痰濁阻滯(21.75%)、氣滯血瘀(12.67%)為主,證候要素以痰濁(30.40%)、血瘀(25.35%)為主,證候要素靶位以脾(58.69%)為多。
2蒼術麻黃湯組方及臨床應用
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分析論文
1RRTI的病機為脾胃虛弱,肝脾不和
1.1脾胃虛弱,百病蜂起脾屬土,位居中焦氣機樞紐,運化水谷,化生精微,滋養五臟,乃萬物之母,為后天之本。小兒生理特點之一是:"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臟腑嬌嫩指的是肺、脾、腎三臟不足。因小兒生機蓬勃,需要的營養物質相對較多,脾胃負擔重,最常出現脾胃虛弱。明代兒科名家萬密齋云:"小兒脾胃壯實,四肢安寧,脾胃虛弱,百病蜂起"。"脾旺四季不受邪",導師認為脾胃虛弱是疾病發生的關鍵。《脾胃論》曰:"脾胃虛則肺最受病。"肺主表,外邪侵襲,首當其沖。脾肺是母子關系,衛氣根源于下焦,滋養于中焦,衛氣的強弱取決于脾運的正常與否。若脾胃虛弱,土不生金,肺衛失養,腠理疏松,稍有風寒即侵入機體,易反復外感。《內外傷辨》亦言:"脾胃一絕,肺氣先絕",強調的是脾土對肺金的資生作用。
廣州地處嶺南,天氣炎熱,一年中近大半年要使用空調;而小兒貪食冷飲,民間又有服用涼茶的習俗,如此日久必損傷脾胃。同時地濕上蒸,濕熱之邪四季皆盛,濕熱困脾,脾胃呆滯。嶺南人群體質表現為"陽襖之氣常泄,陰濕之氣常盛"。由此可見,脾胃虛弱是廣州地區RRTI患兒反復發作的主要原因。
1.2土虛木亢,肝脾不和脾屬土,肝屬木,木乘土虛。RRTI患兒由于脾胃虛弱,土虛則木乘,因此常出現脾虛肝郁,氣機不暢,肝火擾動。其次,脾胃功能呆滯,以致釀生痰濁,或食滯內停,或濕濁內生,有形之邪阻礙氣機,影響肝的疏泄功能。再者,RRTI患兒需長期就診服藥,不能正常上學,產生心理負擔,加上父母溺愛,喜怒無常,情緒波動,肝郁不疏,郁而化熱,肝火內生。故RRTI病位雖不在肝,但也常累及肝[2]。肝主疏泄,保持全身氣機通暢,肝氣條達,脾升胃降協調,氣血充盛,則邪無所依,可見脾胃的運化有賴于肝的疏泄。若肝氣郁結,肝陽上亢,肝旺則乘脾,以致脾胃升降失和,因而木亢可加重土虛,以致病機錯雜。由此可見RRTI的病位可由脾及肝,脾失健運、肝脾不和是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RRTI的病機在本虛基礎上易夾滯、夾濕、夾痰、夾熱,以致病情復雜,病程遷延。臨床上患兒多見神疲乏力,面色萎黃,形體消瘦,自汗盜汗,急躁易怒,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眠差,納呆,肚腹脹大等土虛木亢表現。
2RRTI的治療宜標本兼顧,從肝脾論治
本病"正虛"的本質在于"氣血未充、形體未固",并非完全意義上的虛弱,順勢扶持是診治的關鍵。正如星星之火,稍助風力則可以燃起,反之,不斷添加火炭,不但不可燎原,反而可能讓火源熄滅。治療當"標本兼治",著重從"氣"字著眼,從肝、脾兩臟著手。李宜瑞教授認為,治法可借鑒清代著名嶺南兒科醫家程康圃"六字說"里的"補脾,平肝"[3]:健脾疏肝,調暢氣機。健脾能消滯、祛濕、化痰,疏肝則可調氣、清熱,如此方能脾胃升降得當,肝木疏泄有度。
肝郁脾虛與脂肪肝研究論文
【摘要】通過中醫對肝、脾與脂肪肝的生理病理關系的論述,結合目前脂肪肝的辨證分型以及臨床治療,并綜合現代實驗研究中有關脂肪肝的證治觀點,歸納總結出肝郁脾虛是脂肪肝的基本發病病機,貫穿本病病理變化的始末,強調辨證之要在于肝郁脾虛,氣滯血淤,痰濕阻滯,并以次確立施治之法。
【關鍵詞】脂肪肝;肝郁脾虛;中醫病機
脂肪肝(fattyliver)是指由于各種原因使肝臟代謝功能發生障礙,導致脂類物質的動態平衡失調,過量脂肪在肝細胞內堆積而形成的一種病理狀態。當肝內脂質含量超過肝臟濕質量的5%,或組織學上每單位面積見1/3以上的肝組織脂變時,即稱為脂肪肝。中醫學中尚無脂肪肝之病名,然就臨床表現和體征而言,應當屬中醫“肥胖、痰飲、積聚、脅痛”等病的范疇,起因多為過食肥甘厚味,過度肥胖或嗜酒過度或感受濕熱毒邪或情志失調,或久病體虛。對其發病機制,眾多學者認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腎精不足,濕熱內結,痰濁郁結,淤血阻滯,而最終形成痰濕淤阻互結,痹阻肝臟脈絡而形成脂肪肝。筆者認為,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貫穿脂肪肝病理變化的始末,為脂肪肝的基本發病機制。現論述如下。
1中醫論肝、脾與脂肪肝的生理病理關系
肝主疏泄,具有保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通而不滯,散而不郁的作用。可調暢氣機、促進脾胃運化、調暢情志。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調和,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正常協調。若肝疏泄失常,就可能出現氣機阻滯或氣的升降出入異常的病理表現,并由此進一步影響血和津液的運行、膽汁的分泌和排泄、脾胃的升清以及情志活動等。
調暢氣機是肝主疏泄的重要功能,也是肝主疏泄其他功能的基礎。如果肝失疏泄,則氣的升發不足,氣機的疏通和發散不力,因而氣行郁滯,氣機不暢,出現胸脅、少腹等的脹痛不適,即謂“肝氣郁結”。氣可行水攝津,水液運行有賴于氣的推動,隨氣機升降輸布,凡水津所過,氣無不止。肝主疏泄,能疏泄三焦水道,調節人體津液代謝。若肝失疏泄,氣機郁滯,三焦水道不利,則津液的輸布代謝障礙,或聚而為痰,或停蓄于局部等。《血證論》云:“氣與水本屬一家,治氣即治水。”尤在涇說;“肝……主疏泄,水液隨之上下”。因此,肝失疏泄,氣行不暢則為氣郁、氣滯;氣機不利,則肺失肅降,脾失健運,腎失開闔,三焦壅塞,水濕內停,聚而為痰;血由氣行,氣不行則血滯為淤,氣血津液代謝障礙,痰、淤、滯由此而成。脾胃處中焦,主運化水谷精微,食物的受納和消化/精微物質的吸收和輸布、食物糟粕的下行和排除等,主要依賴于脾主升清和胃主降濁的協調作用。而肝主疏泄有助于脾升胃降的協調。肝氣和順,氣樞常運,則脾升胃降調和,故《素問·寶命全形論》曰:“土得木而達”。《血證論·臟腑病機論》亦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若肝失疏泄,木不疏土,升降乖戾,水谷精微不歸正化,脂濁痰濕內生形成脂肪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