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法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0 11:19: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教法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西夏的宗教法探究論文

摘要:西夏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法,且獨具特色。西夏法律對佛教、道教加以保護,有嚴格的管理規定,西夏宗教法律制度對僧人的封號及對僧人道士的賜衣、試經度僧和度牒進行了規定,西夏出現了中國最早的帝師封號,西夏法律還規定了僧人道士所享有的權利及其應承擔的義務。

關鍵詞:西夏;黨項;佛教;道教;宗教法

Abstract:TheTangutEmpirehaditswell-improvedandspecialreligiouslaw,whichstressedprotectionofBuddhismandTaoismandlaidoutstrictregulations.ProvisionsconcerningthetitleandgarmentsconferredbytheemperoronmonksandTaoist,convertingtoBuddhismandthecertificateofmonkswerealsoprovidedintheTangutreligiouslaw.ThetitleconferredontheTibetanBuddhistsaintmonkintheXixiadynastywasthefirstoneinChinesehistory.TheTangutlawalsolaidouttherightsandobligationsofmonksandTaoistpriests.

KeyWords:Xixia;Tangut;Buddhism;Taoism;religiouslaw

對于“天”的崇拜是黨項人最早的宗教觀,隨著黨項人的內遷,其宗教信仰的內容也不斷增加,西夏黨項人信奉鬼神,崇尚巫術。至黨項人內遷到河西、隴右地區后,佛教開始傳播。西夏立國后,統治者推行“以佛治心”的國策,將佛教定為國教,佛教在西夏盛及一時,西夏王權與之緊密結合。同時,西夏也存在道教信仰,但是其影響遠不及佛教。西夏政權在中央和地方均設置了宗教管理機構。西夏法律有嚴格的宗教管理制度,確立了對于僧道的封號、賜衣、試經度僧和度牒制度,規定了僧道的權利義務。

一、西夏黨項人的原始宗教

查看全文

小學音樂“改編”教法研究

[摘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創造力是音樂課程價值的實現,也是學生音樂素養得以提升的重要方面。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改編”教學法的應用來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音樂創造力,并通過多種活動的組織來調動學生的音樂學習積極性,進而使學生在音樂的熏陶下獲得良好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音樂;“改編”教學法;音樂素養

一、從“改”的角度入手

“改”是“改編”教學法中的一個側重點,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大部分教師都認為他們不具備“改”“編”的能力,但事實上并不是如此。眾所周知,小學階段的學生就像一張白紙,外界對他們的影響很小,他們很容易脫離原音樂的影響,而將新的詞、曲調替換進行“改”。因此,在實施“改編”教學法的過程中,我們要先從“改”開始,一來調動學生對音樂的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質量,二來鍛煉學生的創造能力,以使學生在自主“改”中感受到音樂的魅力,進而使學生在自主“改”的音樂課堂中獲得更好的發展。要織學生大膽地改編,從我們的生活入手進行“改”。這樣的“改”不僅能夠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性,鍛煉學生的音樂創造力,而且對學生的發展也有著很大的作用。為了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為了提高學生的音樂創造力,筆者在日常教學時還會讓學生欣賞一些“改”的歌曲,比如:前段時間某學校的學生將“一人我飲酒醉”的歌詞進行了改編和翻唱,改成了學習版的一人我飲酒醉,即:少年我有作為,陽光撫育我智慧,求知欲望我相隨,只求他日能騰飛……同時,這樣的案例展示也說明了學生是具備音樂創造能力的,也是有利于學生音樂素養的大幅度的提升,更有助于高效音樂課堂的順利實現。

二、從“編”的角度入手

“編”是“改編”教學法中的另一個側重點,或者可以說,“編”是原創,是完全異于已有的音樂知識的創造。相較于“改”來說,“編”要難得多,但也是提高小學生音樂創造力的有效活動之一。所以,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師要通過“編詞”“編曲”活動的嘗試來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質量。例如,在教學《男兒當自強》時,為了提高學生“編”的能力,教師要先訓練學生“編調”“改調”的能力,比如:用《中國功夫》的曲調來唱《男兒當自強》。或者是用其他曲調來唱,模仿綜藝節目《國色天香》,用戲曲唱流行歌曲的方法來鍛煉學生的“編調”能力。再加上之前的“改詞”能力的訓練,將兩者進行結合最后實現“編歌”的效果的達成。而且,在“編”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課堂的評價,要通過恰當的評價來保護學生創造的積極性,保護學生的學習信心,進而確保創編的效果最大化實現。但是這一活動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都比較高,對學生音樂創造力的要求也有一定要求。所以,在應用“改編”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編”能力的訓練和培養,要通過多種活動的組織來調動和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積極性,進而使學生在自主創造音樂的過程中展示個性。當然,除了從這兩個角度入手來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情境的創設來激發學生“改編”的興趣,也為“改編”音樂提供了素材。

查看全文

漫談數學教材教法課教學更改研究

摘要:隨著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論文數學課程改革的發展,現有的《中學數學教材教法》已經不適應中學數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為了推動高師數學教育自身的發展,以便與中學數學課程的銜接,分別從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多元化評價四方面進行改革探索。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教材教法;改革探索

隨著《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和《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以下稱《標準》)的全面實施,我國基礎教育數學課程改革正在全面有計劃地進行,《標準》在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均有大幅度的改變。這不僅僅體現在教材的變動,而且對從事基礎教育的數學教師帶來了全方位的挑戰。數學課程改革產生的更深層次的變化體現在數學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的變革上,提出了更新觀念、更新知識、改革教法的要求。這些變革相應地對培養中小學教師后備軍的高師數學專業提出了新的課題,特別是培養數學教師基本數學教學技能的《中學數學教材教法》(以下稱《教法》)課程必須適應《標準》的要求。然而,很多高師院校數學專業的《教法》課程面對基礎教育的改革卻反映遲鈍,教材內容不能及時更新,課程的教法陳舊,不能及時體現《標準》的新要求,結果是學生學習前對該《教法》課程期望值高,以為能尋求到把握最新數學教育的金鑰匙,但隨著教學的深入,傳統的內容與教法逐漸使他們失去學習興趣,以至于在實習、求職試講中與中學的要求脫節,最終失去課程設置本來的目的。如何改變現狀,順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滿足學生要面對殘酷就業競爭的要求,筆者認為,《教法》要從實際出發,在教學方面不斷地進行探索與改革。

一、開展《標準》專題學習,更新教學觀念

為推動高師數學教育的發展,更好地與基礎教育數學課程改革相適應,首先是轉變教師的觀念,觀念是行動的先導,高師院校教師在頭腦中要時刻明確我們的培養目標是新課程的實施者,是高素質的教師,要改變別人,必先改變自己,更新教學觀念。實現教師的自我定位應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應從知識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教學形式從封閉式轉化為開放式的三個轉變,只有進行觀念的充分準備,才能實現教學目標和培養目標,才能在教育環境中掌握好方向。其次是組織學生學習《標準》理念、課程目標、評價方式,開設《標準》專題學習并積極開展討論,分析課程改革對數學教師角色、能力、工作方式、教學方式、教學策略的新要求,充分認識數學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關鍵。

二、結合《標準》改革《教法》教學內容

查看全文

美術教法學法銜接探究論文

[摘要]:對于部分初一新生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習內容、教法、學法等方面都與小學階段有所不同,而在新的起跑線上出現參差不齊現象,筆者通過在初一兩個班進行實驗、探究,得出搞好中小學教法學法的銜接是減少教與學的困難,面向全體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銜接、教法學法、實驗探索

同志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正確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使他們能夠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是一個關系我國教育發展方向的重大問題。”因而,面向全體,培養創新型人才是當前學校教育中最關鍵而又尖銳的問題之一。面向全體學生傳授知識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環節,而剛上中學的初一學生由于初中階段學習內容、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等方面都與小學階段有所不同,往往會出現在新的起跑線上落伍、參差不齊等現象。因此搞好中小學教法學法的銜接勢在必行。

剛上中學的初一新生其心理與小學天真、單純、有依賴性、缺乏自覺性和自我教育能力等特點相一致。面對新的環境新的學習充滿了信心,充滿了希望。但新的學習生活帶來了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小學到初中,這一學習階段上的飛躍使部分學生對生活很不適應。例如:常聽初一新生反映,進入中學的突出感覺是:“書本多、課程多、教師多、作業多、教師與學生接觸少”。面對這“四多一少”,不少學生茫然不知所措,出現落伍現象。另外,由于當前小學教育發展尚不平衡,特別是美術教育,走訪中有12%的小學生反映美術課不能按常規進行。因此,學生的審美能力與技能水平參差不齊。如果學生在小學階段就能及時縮短他們的認知差距,將對進入初中以后的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由于中學生在生理、心理上的一系列發展特點,使中學階段的學習活動在學習內容、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等方面形成了與小學階段的不同特點。

在學習內容方面:根據《美術教學大綱》要求,小學美育的目的是在快樂教學的基礎上,向學生傳授淺顯的基礎知識和簡單的造型技能,如:版畫課中的《紙團印紋》、《雜物壓印畫》、《干拓、濕拓紙版畫》、《拓印肖像》等等。而中學美育并非是從零開始啟蒙教育,它是小學教育的延續和發展。要在小學階段認知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理論及專業知識,并在掌握專業概念、專業訓練的基礎上,再回到創新、自由創作的起點;在教學方法方面:由于小學生的記憶特點以機械記憶為主,思維特點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小學教師多采用直觀教學并反復講解示范。學生進入初中課程增多,教學內容復雜,教學中要求逐步發展學生的意義記憶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教師的講解示范注重分析、注重講清問題的實質和事物之間的聯系的規律,并且有些問題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尋求答案;在學習方法方面:由于小學階段開設課程少,內容較簡單,因而學習方法比較單一,習慣于書面作業,對教師的依賴性強。到中學階段,老師對學生的學習逐步放手,更多的依靠學生自主管理,靠自己自學或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所有這些,都要求一個中學生必須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學習實踐,進行認真探索,并尋找適合這種新形式的新方法。有不少學生升入中學仍沿用小學那一套聽講和練習的方法,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結果浪費了時間,積累的學習問題越來越多。

查看全文

化學教學教法分析論文

改革教學方法,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提高實驗興趣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當前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針對初三化學的教與學生的學我淺談以下幾點,供大家一起探討:

一、努力改進教法,開拓學生思維

1、深化課堂教學改革,鉆研教學大綱(化學課程標準)。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教育戰線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除了要用新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以外,要提前在初三化學的教學中參考和滲透“新課標”的要求。

2、扎扎實實打好基礎,拼命趕進度不可取。

考生答題中存在的問題,與他們平時沒有準確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學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有很大的關系,因而重視和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仍然是首要的。抓基礎知識,就是要抓化學課本知識,教學中力求每章節過關。由于各學生之間的智力差異和學習基礎不同,學生對化學的知識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師應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因材施教,盡量降低落后面。那種為了留更多的復習時間而在平時教學中拼命趕進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學生對知識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學習跟不上的學生對化學失去興趣。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學用語的使用技能和實驗基本技能。平時在實驗教學中,要讓學生真正了解每個實驗涉及的化學反應原理、裝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給機會讓學生動手做實驗,體驗通過實驗進行觀察和研究的過程和樂趣,切實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

查看全文

化學實驗教法

一、改進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學習情趣與探索意識

演示實驗在化學教學中具有“激趣”、“導思”和“示范”的功能,是學生化學學習的向導。在演示實驗教學中,我們注意做好以下幾點:

1.激趣導思,突出實驗的探究性演示實驗的目的之一是激發學生學習情趣,引導思維活動。激趣與導思相輔相成,服務于科學探究。為突出演示實驗的探究功能,在教學時我們注意將一些驗證型實驗轉換為探究性實驗。設置實驗問題,選擇實驗時機,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通過討論獲得理性認識。例如,在金屬鈉的教學中,我們首先將金屬鈉投入滴有酚酞的蒸餾水中,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實驗現象,總結出金屬鈉在反應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物理化學特性,取得了滿意的教學效果。

2.實驗演示,注重實驗的示范性演示實驗是學生學習實驗操作的重要途徑。教師實驗演示的質量和態度,對學生的實踐意識和科學態度有潛移默化的表率作用,教師必須認真做好實驗操作示范,從藥品的取用、儀器的安裝到現象的觀察,每一個環節都應合理規范。通過實驗教師嫻熟的操作、嚴謹的態度和精彩的實驗效果,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確保實驗探究的健康發展。

3.以美激情,探究實驗的科學性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指出:“教育若不設法培養真正的美感,就不是完備的。”化學實驗神奇的現象與科學原理構成了獨特的化學之美,是學生激情和探索的原動力。教師在演示實驗中要注意挖掘化學變化的美學特性,引導學生追根尋源,將對化學美的鑒賞升華為對化學原理的追求上,在體驗化學現象自然美的過程中探索化學變化的科學美。例如,在進行碘的升華和溶解性演示實驗時,我們讓學生在體驗碘單質豐富多彩的變化之后,及時組織對化學原理的討論,使學生順利理解了“相似相溶”以及萃取分液等基本實驗原理。

4.優化設計,確保實驗的有效性有些演示實驗容易產生污染或實驗效果不夠明顯。為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我們堅持無污染實驗設計,培養學生的綠色化學思想;為追求最佳實驗效果,我們注重對有缺陷的實驗方案進行改進或增補,必要時借助多媒體手段,將微觀現象宏觀化、系列現象分解化,提高了演示效果,確保了實驗的有效性。例如:做銨鹽的分解實驗時,學生容易將氯化銨的分解與碘單質的升華混淆,為突出分解的化學特征,我們將演示實驗作了改進(見下圖),通過pH試紙的顏色變化和洗氣瓶中的白煙,讓學生清楚的認識了氯化銨分解過程一系列現象的化學本質,取得了滿意的實驗教學效果。

查看全文

新課程下高中政治教法探析

摘要:現如今,新課程改革正處于關鍵時期,高中,學生學習生涯中尤為重要的一個階段,在該階段,學生要面臨高考,這個足以決定學生人生的一次重要考試,因此,學校對高中學生尤為重視。政治是學生高中時期必須要學習的一門科目,它同樣決定著學生的高中畢業成績,因此,老師要適當地提升學生的高中政治水平。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政治;教法學法;探析

新課程改革后,教法學法的教學方法成為老師采取的重點,同時也成為現階段最適合老師和學生的一種教學方法。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老師一般只看重如何教學,每次糾正錯誤都只是改正老師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生的學習方法,一般是處于不予以改正的狀態;現如今,學生的學法和老師的教法都處于糾正的行列中,教法和學法是不可分割的兩部分,同時也是相互適應的兩部分。正是因為,教法與學法密不可分,所以老師要采取一些措施來實施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的政治水平能夠處于不斷提升的地步。

一、挖掘學生的主體潛能

即便現在新課程改革內容已經得到實施,但是仍有許多老師沒有真正地采取新課程改革的內容,老師依舊是課堂的主體,仍然掌握著課堂的主動權,雖然這種現象出現的次數少了很多,但是這并不代表學生不會受到影響。因此,老師要正確地采取新課程改革的內容,讓學生能夠成為課堂的主人,而老師是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的引導者。當然,不少學生并沒有經歷過自主探究知識的過程,所以老師依舊需要適當地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以此來挖掘學生的主體潛能。

(一)以學生角度為主

查看全文

學習教材教法個人心得感悟

通過一年多的科學教材教法學習,使我收獲很多,獲益匪淺。回首學習的過程,發現自己的教育觀念得到了洗禮,教育科學理論學習得到了升華,課堂教學藝術研究獲得了新感悟,眼界開闊了,思考問題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許多疑問得到了啟發解決……

作為一位老師,必須具有淵博的科學知識,熟練的實驗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維品質……特別是科學教師,更應當掌握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如多元智能理論、網絡互動學習方式等),掌握現代教育教學技術.。使我們的教育教學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曾經在教學中的困惑、迷茫得到了解決,以下是我培訓后的幾點體會:

一、小學科學課程標準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中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這意味著小學科學教育的教學策略將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教師“教”向學生“研”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二、世界小學科學教育的發展與改革動向

(一)、小學科學教育的產生

查看全文

《婦產科護理學》改良示教法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校2010級護理學專業三年制專科學生462名,隨機選擇2個正在進行《婦產科護理》教學的自然班108名學生為研究對象,一個班作為試驗組(55名),一個班作為對照組(53名)。試驗組男6例,女49例;年齡20~22歲。對照組男7例,女46例;年齡20~22歲。兩組由同一名教師授課。兩組學生的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試驗組采用改良示教法,教學步驟:首先將某項技能操作錄像示范,然后教師對重點難點進行逐一分解成多個細小步驟示教操作,師生各持用物,教師每演示一個步驟或動作后,學生馬上模仿,教師對每個步驟的各個動作環節嚴格把關,對錯誤逐一糾正,及時矯正強化,在操作中糾正錯誤,直到學生熟練為止。預先設計典型病例,課程最后以學生每2人分為1組,每個小組抽取1個病例,2名學生分析后判斷出該病例應該首要實施的婦產科護理操作并由其中1人實施,操作結束后,另1名學生指出組員在操作過程中的錯誤,每提出1處錯誤可減少錯誤應扣除分數的一半扣分,最后選出得分最高的一組同學介紹本次實踐操作體會及病例分析過程,提出并總結操作中的注意事項。在該實踐項目操作的課間見習中,由該項目考核中得分最高組同學完成見習當日在院1名病情較輕患者的婦產科基礎護理工作,操作結束后介紹心得。對照組采用傳統示教法,教師將技能操作的全過程進行示教后,學生自行練習,最后進行抽查,糾正錯誤。

1.3觀察指標

查看全文

“詞串識字”教法舉要

詞串識字是蘇教版特有的一種識字課文類型,國標本1—2年級學段共編人詞串識字17課。

什么是詞串識字呢?二年級上冊《識字6》就是“詞串識字”。表面看來,好像是幾行排列整齊、毫不相干的詞兒,其實它是聯系緊密、語義相關的,而且是押韻合轍的,是詞兒的串連,就像北京的冰糖葫蘆兒那樣,所以稱它為“詞串”。

《識字6》共四行,“駿馬秋風塞北”是講的塞外風光,“杏花春雨江南”是講的江南景色,“椰樹驕陽海島”是講的南國椰林,“牦牛冰雪高原”是講的青藏高原。縱向看,第一列是各地典型的動植物,第二列是反映一年四季的典型事象,第三列是祖國不同的地域。二、四兩行押凹韻,讀起來瑯瑯上口。

具體地說,詞串識字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整體性。一篇課文往往是圍繞一個中心,將相關的詞語串連起來,用以展示某類事物或描繪某個場景。如一年級上冊《識字5》便是表現了大海的美麗與富饒。一年級下冊《識字2》則是展示了常見的體育運動項目。

二是形象性。詞串是用并置的意象營造的一個情境,并配以形象生動的情境圖。如二年級上冊《識字2》:“城樓紅燈金水橋/大典檢閱海陸空/禮炮焰火狂歡夜/神州騰飛中國龍”。兒童邊誦讀詞串,邊觀賞情境圖,眼前就好像出現了天安門前聲勢浩大的閱兵場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