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0 15:32: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角膜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真菌性角膜炎治療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真菌性角膜炎綜合治療清創術

[論文摘要]真菌性角膜炎按病因學分為內因性和外因性兩類。內因性與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有關,常為白色念珠菌感染,多見于老年人,以歐美國家多見;外因性與農業性外傷有關,如樹枝、稻草、草桿等擦傷或剔除泥土、沙石等角膜異物后,常為曲霉菌和鐮刀菌感染,國內以外因性多見。本文簡述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療方法。

近年來,由于抗生素、皮質類固醇的濫用和角膜接觸鏡的出現,真菌性角膜炎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占到化膿性角膜感染的46.7%[1]。目前對于本病多提倡一般治療、藥物治療及與外科手術緊密結合,以提高治愈率。

1一般治療

口服維生素C、維生素B2及非特異性抗感染藥物;局部應用上皮生長因子以促進潰瘍修復;局部散瞳以減輕炎癥反應;局部熱敷又是一種重要措施,熱敷可促進血液循環,豐富的血供在增加營養的同時,可清除病原體,加快藥物循環,促進潰瘍愈合。

2藥物治療

查看全文

那他霉素治療角膜炎探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那他霉素真菌性角膜炎臨床應用

論文摘要:那他霉素是一種多烯大環內酯類抗真菌抗生素,是治療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藥物。參考近年國內外的相關文獻,對那他霉素的作用機制、抗菌活性及其治療真菌性角膜炎的臨床應用進行綜述。

Keywords:natamycin;fungalkeratitis;clinicalapplication

Abstract:Natamycinisapolyenemacrolideantifungalantibioticandisaneffectiveagentintreatingfungalkeratitis.Thisreviewsummarizesthemechanismofaction,antifungalactivityandclinicalapplicationofnatamycinbyreferringtotherecentliterature.

真菌性角膜炎(fungalkeratitis,FK)是致盲率較高的感染性疾病。近年由于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抗腫瘤藥物的廣泛應用,器官移植和導管手術的廣泛開展及艾滋病的出現和傳播,使得致病性真菌感染的幾率增加,FK發生率逐年升高。自然界中真菌種類繁多,目前報道的感染人類角膜的真菌有70余種,鐮刀菌菌屬和曲霉菌菌屬是我國主要的眼部致病真菌菌屬[1-3]。那他霉素(natamycin,NTM)又稱匹馬霉素,屬于多烯類大環內酯廣譜抗真菌抗生素,可用于治療FK。現將NTM治療FK中的應用作一介紹。

1NTM治療FK的實驗研究

查看全文

角膜潰瘍護理分析論文

關鍵詞:角膜潰瘍

角膜直接與外界接觸,損傷或感染是引起角膜炎最常見的原因。角膜發生炎性病變后,可出現邊界模糊的渾濁,患眼出現疼痛、畏光、流淚、眼瞼痙攣、睫狀體充血或混合充血、視力降低、前房積膿等。炎癥治愈后常留下瘢痕,嚴重影響視力。現將我院2004年1月~2006年2月收治的63例角膜潰瘍患者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63例,男30例,女33例,年齡最大62歲,最小3個月;真菌性角膜潰瘍5例,細菌性角膜潰瘍30例,病毒性角膜潰瘍28例;因各種原因未及時就診并發感染實施眼內容物剜除術者6例。治療效果:治愈52例,好轉11例,治愈及好轉率分別為82.5%和17.5%。

2護理

2.1心理護理由于角膜炎病程較長,且多反復發作,易導致視力下降,使患者失去對疾病治療的信心,易產生焦慮、悲觀、失望的心理。對此應耐心地與患者進行交流,幫助、開導并鼓勵患者,使其消除焦慮,以良好的心態配合治療護理。

查看全文

真菌性角膜炎診斷治療論文

[論文關鍵詞]真菌性角膜炎;早期診斷;治療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診斷與治療方法。方法:角膜炎患者首診常規涂片檢查,將臨床確診為真菌性角膜炎(fungalkeratitis,FK)的20例輕癥患者進行局部清創、碘灼、結膜下注射0.2%氟康唑0.5ml,酮康唑及兩性霉素B眼水點眼,qid,口服斯皮仁諾0.2g,qn。視病情輕重及變化調整用藥種類、數量及給藥方法。結果:18例痊愈,2例惡化手術治療。結論:FK的首診涂片檢查是FK明確診斷的捷徑。清創、碘灼及抗真菌藥物的聯合應用可使絕大多數早期輕癥FK患者臨床治愈。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種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極高的感染性角膜病變,我國從事農業人口多,眼角膜農業性外傷是真菌性角膜炎(FK)的主要病因。FK在我國占化膿性角膜感染的46.7%[1],占穿透性角膜移植(PK)原因的33.2%[2]。我們對在我院確診的20例輕癥FK患者的診治進行回顧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們對2003~2006年在我院門診涂片檢查發現真菌菌絲而確診的20例20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均為早期輕癥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齡最小26歲,最大56歲,平均41歲,均為單眼。農民15例,其他人員5例;植物性外傷16例,非植物性外傷3例,不明原因1例。

查看全文

探究SBK與LASIK術后角膜表現癥狀臨床分析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中低度近視前彈力層下激光角膜磨鑲術(subBowmanskeratomileusis,SBK)及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術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變化。方法:中低度近視患者108例216眼,前瞻性、隨機性為其1眼行SBK手術,其對側眼行LASIK手術,術前及術后1wk;1,3,6mo應用Pentacam三維眼前節分析系統檢查,分析比較SBK和LASIK兩組間各個不同時間點的角膜后表面高度。結果:術后所有患者視力均達到或超過術前矯正視力。經配對t檢驗,SBK組和LASIK組術前術后,術后各時間段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各時期兩組間角膜后表面高度值比較,差異亦無統計學差異。結論:SBK和LASIK手術對中低度近視患者術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無明顯影響。

【關鍵詞】SBK;LASIK;近視;Pentacam;角膜后表面

前彈力層下激光角膜磨鑲術(subBowmanskeratomileusis,SBK)是一種在前彈力層下制作角膜瓣的LASIK手術。理論上,SBK可以保留足夠厚的角膜基質床,一方面可盡可能多地保持足夠的角膜強度,防止術后角膜擴張和醫源性圓錐角膜的發生;另一方面又可盡可能多地增加屈光不正的矯治量及進行大光學區切削程序,對于保證手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都是有積極的意義。隨著屈光手術的發展,有關角膜后表面的變化規律及與屈光回退和圓錐角膜的關系一直是屈光醫生關注的焦點。目前,已有大量采用OrbsanⅡ對LASIK術后角膜后表面變化規律的研究[16],但未見對SBK術后角膜后表面變化規律及與LASIK的比較。我們采用Pentacam三維眼前節分析系表1SBK組和LASIK組術前各參數的比較統研究SBK和LASIK手術前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變化,現報告如下論文。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前瞻性選取200810/200903在我院進行角膜屈光手術的中低度近視患者108例216眼。根據患者手術日期和姓氏排序,隨機選擇每例患者1眼行SBK,其對側眼則接受LASIK術。SBK角膜基質瓣按100μm計算,LASIK角膜基質瓣按160μm計算,預計角膜基質床厚度≥280μm。年齡18~38(平均23.3)歲,男68例,女40例。術前經過詳細的眼科檢查,排除眼前節和眼底病變。如曾配戴角膜接觸鏡術前須停戴2wk以上。兩組手術前各參數比較見表1。

查看全文

單皰病毒性角膜炎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西醫結合單皰病毒角膜炎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單皰病毒性角膜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2006年10月至2007年4月在本院門診就診的60例(67只眼)患有單皰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病程為6d~8個月。經過系統采用局部及全身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通過裂隙燈顯微鏡及熒光素鈉染色觀察角膜炎性反應的轉歸及愈合情況。結果本組病例治愈率為86.57%,總有效率為98.51%,隨訪期限內3例復發,肝經濕熱型1例,肝膽實熱型2例,分別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后痊愈。結論中西醫結合是治療單皰病毒性角膜炎的一種有效方法。

單皰病毒性角膜炎是由于單純皰疹病毒感染角膜組織所表現的角膜炎性病變,其病情頑固,易于復發,對視力損害比較嚴重。是當今世界上危害嚴重的感染性眼病之一,發病率占角膜病的首位。單皰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療至今仍是眼科界最棘手的問題之一。本病發病前常見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發熱史,數日后眼部出現疼痛、畏光、流淚等角膜刺激癥狀,在角膜某一部位可見灰白色點片狀或樹枝狀浸潤灶,病灶擴大融合,上皮破損加重,形成地圖狀潰瘍,或表現為非潰瘍型的盤狀角膜炎和彌漫性角膜實質炎[1]。該病以冬春季節發病率較高,并且發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與國內外報道相近似[2]。單皰病毒性角膜炎在中醫屬“聚星障”、“花翳白陷”范疇[3]。臨床主要分為外感風熱型、肝經濕熱型、肝膽實熱型。筆者近幾年來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單皰病毒性角膜炎獲得較滿意療效,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共觀察60例病例67只眼(外感風熱型20只眼、肝經濕熱型35只眼、肝膽實熱型12只眼),其中男32例,41只眼,女28例,26只眼,年齡9~63歲,病程6d~8個月,其中初發者26例,復發34例。

查看全文

真菌性角膜炎治療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真菌性角膜炎綜合治療清創術

[論文摘要]真菌性角膜炎按病因學分為內因性和外因性兩類。內因性與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有關,常為白色念珠菌感染,多見于老年人,以歐美國家多見;外因性與農業性外傷有關,如樹枝、稻草、草桿等擦傷或剔除泥土、沙石等角膜異物后,常為曲霉菌和鐮刀菌感染,國內以外因性多見。本文簡述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療方法。

近年來,由于抗生素、皮質類固醇的濫用和角膜接觸鏡的出現,真菌性角膜炎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占到化膿性角膜感染的46.7%[1]。目前對于本病多提倡一般治療、藥物治療及與外科手術緊密結合,以提高治愈率。

1一般治療

口服維生素C、維生素B2及非特異性抗感染藥物;局部應用上皮生長因子以促進潰瘍修復;局部散瞳以減輕炎癥反應;局部熱敷又是一種重要措施,熱敷可促進血液循環,豐富的血供在增加營養的同時,可清除病原體,加快藥物循環,促進潰瘍愈合。

2藥物治療

查看全文

自體結膜移植手術治療真菌性角膜潰瘍

我們自1990年1月至1994年12月間,試用自體結膜移植治療真菌性角膜潰瘍12眼,獲得滿意療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一、一般情況:

12眼中男8眼,女4眼;年齡最大的56歲,最小的19歲;農民10眼,工人1眼,職員1眼。菌絲苔被大于7mm以上4眼,5-6mm8眼。合并不同程度的前房積膿9眼,角膜內皮斑1眼。病程15-30天9眼,31-40天2眼,43天1眼。術前光感或手動5眼,眼前指數-0.06者5眼,0.1-0.2者2眼.明確植物性外傷史8眼,誘因不明的4眼.角膜潰瘍刮片作細菌培養,明確報告為真菌生長者8眼,無菌生長者4眼。12眼術中切除的角膜病灶通過病理檢查均發現真菌絲。所有病例均在術前使用過抗真菌及抗生素治療,經過相當時間未見效果,潰瘍擴大,前房積膿增多者作為手術指征。

二、治療方法:

(1)、術前準備及麻醉同板層角膜移植。(2)、根據角膜潰瘍的范圍,選擇比潰瘍面積大2mm環鉆器,鉆取角膜病灶并切除之。切除的深度視病灶侵犯角膜的程度,如角膜基質層受累及,應盡量清除其病理組織。病理組織清除后,以1%碘酒輕輕涂擦移植創面,再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3)、取結膜片:在患眼顳上方距角膜緣約3mm后取結膜片,面積應大于角膜切除創面2mm,并盡量少帶結膜下組織。上皮面向上覆蓋于角膜創面上,以9-0縫線連續縫合,線結放在瞼裂部位。6-8周拆線。術畢結膜下注射慶大霉素2萬u,散瞳,涂抗生素眼膏包眼。術后常規使用抗真菌藥等對癥治療。

三、治療結果:

查看全文

真菌性角膜炎治療臨床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真菌性角膜炎綜合治療

論文摘要目的分析真菌性角膜炎的綜合治療方法和效果。方法對2006年1月至2008年8月在我院治療的真菌性角膜炎46例采用角膜刮片鏡檢進行診斷,運用綜合方法治療,觀察治療效果。結果46例真菌性角膜經治療,所有患者角膜潰瘍愈合,角膜上皮遺留不同程度云或癍翳,無一例角膜穿孔。結論角膜刮片鏡檢是早期診斷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綜合治療可取得良好治療效果。

【Keywords】MycotickeratitisCombinedtherapy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combinedtherapyandeffectofmycotickeratitis.Methods46caseswhowerediagnosedwithmycotickeratitisfromJanuary,2006toAugust,binedtherapyhasagoodclinicalefficacy.

真菌性角膜是一高致盲性眼病,臨床上大多數由于農作物損傷角膜上皮所致,近年來由于抗生素激素的濫用及診斷技術的不斷提高,真菌性角膜炎有增多的趨勢。真菌性角膜炎起病較緩慢,病程遷延,若不及時有效的控制常引起一些嚴重的并發癥:如角膜穿孔、眼內炎等。目前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是主要的手段,而手術治療因并發癥多等諸多因素而使其受到很大限制。因此,藥物治療一直是廣大眼科醫生的首選目標。我院采用藥物治療聯合聚維酮碘外用治療真菌性角膜炎46例,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查看全文

剖析近視眼角膜前表面Q值和球差的關聯論文

【摘要】目的:研究近視人群角膜前表面Q值的分布及Q值與角膜前表面球差(C12)、全眼球差(C12)之間的相關性。方法:選擇青少年近視眼100眼。使用TOPOLYSER角膜地形圖測量角膜前表面的e值,根據Q=e2,分別求得角膜20°,25°,30°的Q值。WASCA波前像差分析儀和Humphrey角膜地形圖儀分別測量并獲得全眼球差(6.0mm分析直徑)和角膜前表面球差(6.0mm分析直徑)的Zernike系數進行分析。結果:20°,25°,30°的Q值分別為0.144(中位數),0.213±0.110,0.277±0.108。6.0mm分析直徑下角膜球差和全眼球差分別為0.25712±0.06914μm和0.06630±0.10823μm。25°的角膜Q值與6.0mm角膜球差呈正相關(r=0.673,P=0.000)。25°的角膜Q值與6.0mm全眼球差正相關(r=0.241,P=0.016)。結論:角膜前表面從中央向周邊變平坦趨勢越來越明顯,Q值絕對值越往周邊越大。25°角膜前表面Q值與角膜球差顯著相關,而與全眼球差相關性弱。

【關鍵詞】近視;角膜;Q值;球差

準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術利用準分子激光對角膜組織的消融使術后角膜前表面形態重塑,改變屈光力,從而矯正屈光不正。但傳統的角膜屈光手術通常采用的標準球面切削,雖然去除了患眼的屈光不正度數,但使得術后球差明顯增加,使視覺質量下降。為了改善視覺質量,人們提出了Q值(即非球面性系數)引導的個性化切削。但目前關于角膜前表面Q值的分布及Q值與眼球差相關性的研究較少。為此,我們對來我院準備接受近視屈光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總結和分析,以期探索Q值引導準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術最佳目標Q值的選。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隨機抽取200703/200704在我院屈光手術中心進行近視屈光手術術前檢查的近視患者50例100眼,男24例,女26例;年齡18~33(平均24.85±4.31)歲;低度近視組16眼、中度近視組48眼、高度近視組36眼。顯性驗光屈光度數(等效球鏡)為5.49±2.39D,屈光度數范圍:0.50~11.00D。所有患眼均無任何角膜手術史及任何眼病,隱形眼鏡均停戴1mo以上,最佳矯正視力均在1.0以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