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秩序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5 13:07:2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經濟秩序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市場經濟秩序優化意見
市場經濟秩序是反映國民經濟運行質量、社會經濟管理水平和法制建設程度的重要標志,是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為全力實施“兩區互動,強工興城,科學發展,奮起趕超”的戰略舉措,加快實現“三年財政翻番,五年全面進位”的趕超目標,進一步整治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結合我市實際,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整治工作的重要意義
1、建立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是應對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增長的迫切需要。規范的市場經濟秩序和良好的發展環境,既是全市企業、投資者和廣大群眾的強烈要求,更是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保證。特別是在世界金融危機沖擊下,企業生產經營和群眾增收都面臨更大的困難。全市上下一定要深刻認識整治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堅決抓好落實。
2、建立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是化解社會矛盾保持社會穩定的迫切需要。整治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社會穩定。當前,強占市場、欺行霸市、強買強賣、哄抬物價等違法行為,在我市部分經濟領域還不同程度存在。對此類損害群眾切身利益、群眾反映強烈、社會危害嚴重的突出問題,開展有聲勢、有實效的專項整治,是化解社會矛盾、促進和諧穩定的有力舉措。
3、建立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是履行政府職能優化發展環境的迫切需要。整治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既是加強市場監管的基礎性工作,也是加強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各級政府和部門要依法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四項職能,就必須加大監管力度,加快推進整治工作,努力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商務環境、消費環境和創業環境。
二、指導思想和目標原則
全區經濟秩序管治辦法
為進一步規范市場經濟秩序,促進守法經營,營造良好的市場經濟發展環境,根據省委巡視組反饋的問題和群眾提出的意見,結合我區實際,特制定進一步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專項整治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正確處理整頓與規范、打擊與疏導、監管與自律的關系,運用各種手段,以規范管理市場為目的,努力營造公平有序的競爭機制,樹立誠實守信經營的先進文化理念。
二、工作目標
通過一段時期的集中專項整治,嚴重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的違法犯罪活動受到嚴厲懲治;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長效管理的制度建設有新的突破;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政策法規進一步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執法水平和依法行政水平明顯提高;人民群眾對市場經濟秩序的滿意度有新的提高;市場經濟秩序總體上進一步好轉。
三、組織機構
文化市場經濟秩序意見
為了整頓和規范文化市場經濟秩序,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工作方針。根據全國整頓和規范經濟秩序的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和縣委、縣政府的要求,結合本部門的實際,現就整頓和規范文化市場經濟秩序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目標要求
通過開展整頓和規范文化市場經濟秩序,嚴厲打擊違法經營行為,保護合法經營,規范文化市場經營秩序,大力遏制公開租售違法音像制品和網吧接納未成年人等現象,維護著作權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到全面消除黃、毒、賭和無證經營、做到網吧無接納未成年人、無超時經營、無有效身份證登記、無治安案件發生。
二、工作重點
(一)網吧。要嚴處違規接納未成年人,加大監管力度和密度,絕不能放松對鄉鎮和城鄉結合部網吧的監管,在完全抓好禁止未成年的同時要繼續抓好網吧實名登記,按規定安裝文化智能監控軟件等工作,在處理上嚴格按照每接納一名未成年人,給予警告,并處3000無罰款,累計2次接納未成年人進入或一次接納3名以上(含3名)未成年人的網吧,要責令停業整頓,時間不得少于15天,對累計3次接納未成年人進入,一次接納8名以上(含8名)未成年人或在規定營業時間以外接納未成年人的,要堅決吊銷其《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并通知通信管理部門切斷其互聯網接入服務,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吊銷營業執照。凡未按規定進行登記或在登記時弄虛作假的,每發現一例罰款3000元。
(二)音像制品。要嚴格按照《音像制品批發零售、出租管理辦法》規定,徹底關閉不符合條件的音像門店;徹底整治批發,零售出租店鋪經營侵權盜版音像制品;嚴格規范音像制品進貨渠道,堅持每月審驗購貨清單并簽名制度,要以文化部公布的《違法音像制品查繳名錄》為依據,重點清理淫穢和政治性非法音像制品,加大查繳力度;協調當地工商、公安、城管等有關部門嚴厲打擊無證經營場所和坐商、游商。
市場經濟秩序規范方案
根據市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入開展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工作實施意見》(合政辦〔20****〕28號)精神,結合我區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整治任務
(一)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和專項整治
1、全面開展以實施“食品放心工程”為重點的食品專項整治。大力推進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強化政府、部門和企業三級責任體系。切實加大種養殖、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等四個環節的監管力度,開展農村市場食品專項整治,阻止假冒偽劣食品向農村轉移,推進農村“政府責任網、部門監管網、群眾監督網”三網建設,凈化農村市場。
此項工作由區工商分局、區農委、區經貿委、區衛生局、區商務局、區監察局、區公安分局、市質監局經濟分局****工作站等單位按照各自職責組織實施。
2、繼續整頓和規范藥品市場秩序。加強對藥品研制、生產、流通等環節的管理,整治虛假藥械廣告,打擊虛假申報行為,嚴格審評審批品種。全面檢查藥品生產、經營質量管理規范(GMP、GSP)執行情況,對年期間地標升國標和換發的藥品批準文號進行全面普查,淘汰無法保證安全性、有效性的品種。加大藥品、醫療器械監管力度,完成中藥飲片生產企業GMP認證和中藥材產業化牽頭工作,繼續整頓和規范中藥材專業市場。完善藥物警戒制度,加強藥品不良反應、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積極開展藥品再評價工作。
整頓規范市場經濟秩序計劃
**年全國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工作總的要求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堅持標本兼治、著力治本方針,繼續緊緊抓住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生產安全和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以深入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非法采供血和單采血漿專項整治,以及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為重點,扎扎實實地推進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工作,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深入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
(一)狠抓重點品種和薄弱環節。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要緊緊抓住糧、肉、蔬菜、水果、奶制品、豆制品、水產品七個品種,切實抓好種植養殖、生產加工、批發零售和消費四個環節,抓住假包裝、假標識、假商標三種印刷品,注重從源頭抓起,嚴把市場準入關,做到環環相扣,全方位監管。
(二)將監管重點和工作重心下移。對分散于社區、城鄉結合部、村鎮的各類食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小加工作坊、小食品店、小餐館,要加大監管力度,做到查源頭、查窩點、查銷售渠道,查包裝來源,重點加強對農村市場的監管,堅決防止假冒偽劣和有毒有害食品流向農村。
(三)整合監管力量,加大執法力度。積極推進行政執法部門之間食品安全監管信息的互聯互通,建立食品安全聯防機制。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食品安全聯合執法行動,發揮執法部門的協同整治作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執法責任制和執法責任追究制。推行跨地區食品安全聯合執法,增強執法整治效果。
(四)運用信用懲戒機制,嚴厲查處食品安全大案要案。建立健全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的信用檔案,把制售假冒偽劣和有毒有害食品企業列入“黑名單”,并及時向社會公開,加大其違法經營的成本。嚴格執行國務院《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規定》,切實解決以罰代刑問題。增強食品安全執法力量,加大辦案力度,依法嚴厲查處一批食品安全大案要案,形成強大的威懾力。
體制轉軌經濟秩序分析論文
一、從計劃秩序到市場秩序:多重秩序的混合
我們把秩序理解為可預見的模式,它使行為主體形成穩定的預期。秩序包括行動的秩序和規則的秩序(柯武剛、史漫飛,2000)。計劃秩序是人為設計的秩序,它依賴外在的權威,通過設計和指令“有形之手”自上而下、有目的的協調。封閉性、強制性、被動服從和層級結構是計劃秩序的特點。權力秩序通常是計劃秩序的表現形式。市場秩序是自發性秩序,它依賴各種主體自發遵守制度。市場秩序的特點是開放、平等、自由和自愿。
體制轉軌意味著市場秩序逐步替代計劃秩序。為了更好地理解我國漸進式制度變遷,有必要把轉軌秩序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維持舊秩序——計劃經濟秩序不變,“激勵”和培育新市場秩序階段。第二階段是市場秩序與計劃秩序并行、交錯的時期。政府開始有意識地打破舊的計劃秩序,讓市場秩序發揮主導作用。
第一階段是市場自發性秩序的發育和擴展期。計劃秩序在總體上有所松動,但計劃秩序的根基沒有變化。市場秩序從計劃秩序外萌發。最初從體制外的農村開始,家庭承包責任制是對計劃秩序的“反叛”,是農民自發、自愿簽定契約。國家與農民的關系從過去的指令——服從關系變成權利義務的契約關系。盡管這種契約關系帶有濃厚的權力治理色彩,但農民畢竟擁有土地的自主權和經濟剩余權。隨后,鄉鎮企業和外資的發展使內生的市場秩序與外生(引進)的市場秩序相結合,最終導致非國有經濟在產值上超過國有經濟。這時,市場自發秩序的擴展已是不可逆轉。
值得注意的是,植根于我國傳統社會中的“關系”秩序開始與市場秩序一同擴展,“關系”秩序是建立在“三緣”(血緣、地緣、業緣)基礎上的關系網絡,具有“熟人社會”的特點。它與計劃秩序和市場秩序糾纏得非常緊密,并兼有計劃秩序(縱向秩序)和市場秩序(橫向秩序)的功能。
第二階段是明確以市場秩序為導向的時期。隨著市場經濟目標的確立,開始著手對舊的計劃體制進行改革。首先確定市場經濟的基本制度框架,用市場規則替代計劃經濟的行政命令和權力,讓市場規則發揮資源配置的功能。這個過程從兩個方向進行:“自上而下”的制定規則與“自下而上”的“修改”規則,最后博弈出各方都“滿意”的制度。
政府規范經濟秩序工作計劃
年,我區的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工作要體現“三個注重”:一是注重把維護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工作放上整規工作的重要位置;二是注重把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為整規工作的重要目標;三是注重把維護社會穩定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整規工作的重要任務。今年的主要工作和部門分工如下:
一、工作要點
(一)繼續提高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水平
1、加強生豬及肉品安全管理。加強生豬及肉品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的安全監管,推進生豬屠宰、加工和肉品流通環節的安全監管職能的調整和完善,探索和實施以區食品藥品監管局為主的、有關部門共同配合的生豬及肉品的全過程綜合監管。
2、嚴格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證照管理。認真做好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和餐飲單位的食品衛生許可證的全面換證和保健食品生產企業的GMP認證審查工作。
3、加大食品安全重點領域監管力度。確保主渠道食品供應安全,加強食品批發市場、超市(大賣場)、菜市場、集貿市場等重點場所的監管。加強大型餐飲、集體供餐、集體食堂等重點領域的集體性食物中毒的防控工作。加強肉類、乳品、水發產品、豆制品、保健食品、桶(瓶)裝水、現制現售飲用水等重點產品的監管。
經濟秩序分析論文
一、從計劃秩序到市場秩序:多重秩序的混合
我們把秩序理解為可預見的模式,它使行為主體形成穩定的預期。秩序包括行動的秩序和規則的秩序(柯武剛、史漫飛,2000)。計劃秩序是人為設計的秩序,它依賴外在的權威,通過設計和指令“有形之手”自上而下、有目的的協調。封閉性、強制性、被動服從和層級結構是計劃秩序的特點。權力秩序通常是計劃秩序的表現形式。市場秩序是自發性秩序,它依賴各種主體自發遵守制度。市場秩序的特點是開放、平等、自由和自愿。
體制轉軌意味著市場秩序逐步替代計劃秩序。為了更好地理解我國漸進式制度變遷,有必要把轉軌秩序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維持舊秩序——計劃經濟秩序不變,“激勵”和培育新市場秩序階段。第二階段是市場秩序與計劃秩序并行、交錯的時期。政(論文庫)府開始有意識地打破舊的計劃秩序,讓市場秩序發揮主導作用。
第一階段是市場自發性秩序的發育和擴展期。計劃秩序在總體上有所松動,但計劃秩序的根基沒有變化。市場秩序從計劃秩序外萌發。最初從體制外的農村開始,家庭承包責任制是對計劃秩序的“反叛”,是農民自發、自愿簽定契約。國家與農民的關系從過去的指令——服從關系變成權利義務的契約關系。盡管這種契約關系帶有濃厚的權力治理色彩,但農民畢竟擁有土地的自主權和經濟剩余權。隨后,鄉鎮企業和外資的發展使內生的市場秩序與外生(引進)的市場秩序相結合,最終導致非國有經濟在產值上超過國有經濟。這時,市場自發秩序的擴展已是不可逆轉。
值得注意的是,植根于我國傳統社會中的“關系”秩序開始與市場秩序一同擴展,“關系”秩序是建立在“三緣”(血緣、地緣、業緣)基礎上的關系網絡,具有“熟人社會”的特點。它與計劃秩序和市場秩序糾纏得非常緊密,并兼有計劃秩序(縱向秩序)和市場秩序(橫向秩序)的功能。
第二階段是明確以市場秩序為導向的時期。隨著市場經濟目標的確立,開始著手對舊的計劃體制進行改革。首先確定市場經濟的基本制度框架,用市場規則替代計劃經濟的行政命令和權力,讓市場規則發揮資源配置的功能。這個過程從兩個方向進行:“自上而下”的制定規則與“自下而上”的“修改”規則,最后博弈出各方都“滿意”的制度。
經濟秩序轉軌分析管理論文
一、從計劃秩序到市場秩序:多重秩序的混合
我們把秩序理解為可預見的模式,它使行為主體形成穩定的預期。秩序包括行動的秩序和規則的秩序(柯武剛、史漫飛,2000)。計劃秩序是人為設計的秩序,它依賴外在的權威,通過設計和指令“有形之手”自上而下、有目的的協調。封閉性、強制性、被動服從和層級結構是計劃秩序的特點。權力秩序通常是計劃秩序的表現形式。市場秩序是自發性秩序,它依賴各種主體自發遵守制度。市場秩序的特點是開放、平等、自由和自愿。
體制轉軌意味著市場秩序逐步替代計劃秩序。為了更好地理解我國漸進式制度變遷,有必要把轉軌秩序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維持舊秩序——計劃經濟秩序不變,“激勵”和培育新市場秩序階段。第二階段是市場秩序與計劃秩序并行、交錯的時期。政府開始有意識地打破舊的計劃秩序,讓市場秩序發揮主導作用。
第一階段是市場自發性秩序的發育和擴展期。計劃秩序在總體上有所松動,但計劃秩序的根基沒有變化。市場秩序從計劃秩序外萌發。最初從體制外的農村開始,家庭承包責任制是對計劃秩序的“反叛”,是農民自發、自愿簽定契約。國家與農民的關系從過去的指令——服從關系變成權利義務的契約關系。盡管這種契約關系帶有濃厚的權力治理色彩,但農民畢竟擁有土地的自主權和經濟剩余權。隨后,鄉鎮企業和外資的發展使內生的市場秩序與外生(引進)的市場秩序相結合,最終導致非國有經濟在產值上超過國有經濟。這時,市場自發秩序的擴展已是不可逆轉。
值得注意的是,植根于我國傳統社會中的“關系”秩序開始與市場秩序一同擴展,“關系”秩序是建立在“三緣”(血緣、地緣、業緣)基礎上的關系網絡,具有“熟人社會”的特點。它與計劃秩序和市場秩序糾纏得非常緊密,并兼有計劃秩序(縱向秩序)和市場秩序(橫向秩序)的功能。
第二階段是明確以市場秩序為導向的時期。隨著市場經濟目標的確立,開始著手對舊的計劃體制進行改革。首先確定市場經濟的基本制度框架,用市場規則替代計劃經濟的行政命令和權力,讓市場規則發揮資源配置的功能。這個過程從兩個方向進行:“自上而下”的制定規則與“自下而上”的“修改”規則,最后博弈出各方都“滿意”的制度。
國際經濟失衡下經濟秩序轉換途徑
國際經濟秩序,就是指處于某一時期國際交往中的國際行為主體,彼此間為各自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相互競爭、博弈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力量均衡狀態。20世紀末出現,至今依然存續的全球經濟失衡,實質是各國之間的力量對比失衡以及由此決定的各國在全球經濟活動中的權利失衡和利益失衡,是各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地位的外在表現。它是由美國內外政策選擇、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和金融服務水平以及美元的中心地位造成的,是“國家投資行為人”恣意妄為的結果。持續的全球經濟失衡,對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以及國際經濟秩序演變,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促使人們再次對現行的國際經濟秩序進行反思,對影響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力量、因素及路徑進行探討。
一、現存國際經濟秩序的由來及決定因素
現存國際經濟秩序是依據不同的理論基礎、制約因素,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而演變來的。
第一個階段是在17世紀至18世紀的重商主義時期。當時國際經濟秩序確立的理論基礎是重商主義,形成的決定因素是領土爭奪以及財富掠奪,而掠奪是建立在被掠奪者自愿接受掠奪者規則的基礎上的,于是就形成了歐洲民族國家相互制衡的均勢體系。
第二階段是19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在這個階段,形成了由英國締造的開放和相互依存的國際經濟秩序,而指導國際經濟秩序的理論基礎是自由貿易、非歧視性和平等待遇的理念。這時的國際經濟秩序運轉,是維持在強國對落后國家的掠奪之上的。國際經濟秩序演變的決定因素,來自生產力變革所引起的國際生產體系的演變及世界經濟中心權力的轉移、英鎊體系的確立。
第三個階段是從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至20世紀90年代。形成了現有的國際經濟秩序。它形成的理論基礎是霸權穩定論,即以羅伯特·吉爾平(RobertGilpin)的“霸權穩定論”、A.F.K.奧根斯基(anski)“權力轉移理論”及喬治·莫德爾斯基(GerogeModelski)的世界政治歷史的“長周期論”為依據,形成了美元霸權下美國主導的國際經濟秩序。這種國際經濟秩序演變的決定因素,是全球化、一體化、區域經濟、美元霸權,而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黏合,凸顯了美國的霸權效應,強化了國際經濟秩序的不合理及不公正性,導致了全球經濟的失衡。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