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約定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6 01:11: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經驗約定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彭加勒的經驗約定論研究論文
提要:作者認為,彭加勒的主導哲學思想是約定論,更確切地說,是“經驗約定論”。本文著重剖析了經驗約定論的具體內涵和精神實質,并據理澄清了對彭加勒約定論的各種誤解和曲解,充分肯定了經驗約定論在現代科學,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中的積極意義。
彭加勒(HenriPoinearé,1854~1912)的整個哲學思想是比較復雜的。杰齊•吉戴明在談到這位科學哲學家的思想時這樣寫道:就他的有關算術的認識論地位而言,他是一個康德主義者,因為他宣稱算術的一些公理,特別是數學歸納原理是先驗綜合真理。另一方面,他在空間哲學、幾何學哲學和物理學哲學中卻拋棄了康德主義,并用發生經驗論(幾何學與物理學的概念及陳述起源于經驗)和約定論的結合來代替它。在集合論基礎方面,他的立場是反對康托爾的,是一位結構主義者和前直覺主義者。在物理學哲學中,他的約定論為經驗的要素留下了余地,以致處于經驗論傳統的范圍內。他也具有進化論思想的成分(進化認識論),如他最富有哲學意義的時間學說。此外,就他強調感性知覺和經驗材料的作用而言,有人認為他是實證論者。就他視探索真理和追求科學美為活動的唯一目的和唯一價值而言,有人認為他是高遠的理想主義者。就他抨擊實用主義,認為理論是人類理智的自由創造,以及為科學統一性而斗爭來說,有人認為他是理性論者。但也有人指出他是一個證偽主義者和歸納主義者,因為他把相對性原理僅僅看作是可被實驗否證的暫時性的假設。也有人指責他是地地道道的唯心論者,因為他在談到意識和存在等哲學問題時,的確說過一些可以做出唯心主義解釋的話。當然,人們也能從他的思想中發現畢達哥拉斯主義(對自然先定和諧的信念)、操作主義(要使定義有用,它必須能指示,它必須能指示我們如何測量)、工具主義(科學是一種整理事業,兩種對立的中性假設都可以作為研究的有用工具)、馬赫主義(他贊同馬赫的某些觀點)的色彩。
上述種種看法也許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從整體上看,彭加勒主要還是—位約定論者。恰當地講,彭加勒的約定論應該稱之為“經驗約定論”(empirio-conventionalism),這是彭加勒的哲學創造,也是彭加勒的主導哲學思想。
經驗約定論認為,數學中的公理與物理學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既非先驗綜合判斷,亦非經驗事實,它們原來都是約定;約定是我們精神自由活動的產物,它貫穿在整個科學創造活動中,但自由并非完全任意,而是充分發揮我們的能動性;約定無所謂真假,只是出于方便而已,約定的提出要受到實驗事實的引導和避免一切矛盾的限制,約定的選擇要出于方便或簡單性的考慮,因為有些實驗的確向我們保證了這一點;約定具有巨大的方法論功能,在從事實過渡到實驗定律,尤其是從實驗定律上升到原理時,其方法論功能更為顯著。
但是,在蘇聯和我國,乃至在西方某些書刊中,彭加勒的經驗約定論常常受到一些人的誤解和曲解。本文擬在論述彭加勒的經驗約定論的具體內涵和精神實質的基礎上,對那些誤解和曲解進行必要的澄清,最后論述一下經驗約定論的積極意義。
一、經驗約定論的具體內涵
科學實在論研究論文
科學實在論是當代科學哲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方興未艾的哲學運動,它理所當然地引起科學哲學家、哲學家乃至科學家(因為科學實在論是科學自己的哲學)的關注。
科學實在論是關于科學目的和科學理論本性的描述主義元理論。關于它的定義或表述,雖則因人而異而五花八門、形形色色,但究其實質卻大同小異,尤其是在最根本的信條上,一般而言只是程度的不同,而無本質性的差異。
在這里,我們不妨引用兩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著名的反實在論者范弗拉森把科學實在論定義為:“科學以其理論給我們一種字面上為真的關于世界像什么樣了的描述;接受一個科學理論包含著它為真的信念。”他認為這是一個相當弱化的、為任何科學實在論者都能接受的定義。實體實在論者法因指出,科學實在論堅持認為:第一,存在著一個確定的世界,即世界包含著具有關系和性質的實體,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獨立于人的行為和動因(或它的可能性)的。第二,有可能獲得相當數量的、可靠的、相對獨立于觀察考的關于世界及其特征的信息,這些信息并不恰恰局限于可觀察的特征。第三,科學的目的在于(并在某種程度上達到)在認識上接近實在論認為是可能的那種確定的世界結構。
當前,科學實在論的發展呈現出“雜花紛陳醉流鶯,出水芙蓉晚更明”的態勢。但是,這種發展并不是風平浪靜的,而是在反實在論者的批評、詰難、反駁中不斷修正自己,完善自己,發展自己的。下面,我們擬主要論述一下反實在論對科學實在論的挑戰。
1反實在論的三個基本論據
反實在論的論據相當駁雜且為數眾多。H.1.布朗把它們歸結為這樣三種類類型:歷史歸納(historicalinduction)論據、不充分決定(underdetermination)論據和不可通約性(incommensurability)論據。
符合要素定性保險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概述;保證保險中存在可保風險;保證保險體現了風險分攤的特征;保證保險的費率可以確定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保證保險究竟是保險還是保證,在國外爭論不一、在中國關于保證保險性質的觀點主要有三種、保證保險從其本質特征上只具有保險屬性,屬于保險、風險的純粹性指這種風險是一種只會給當事人帶來災害和損失的危險、風險的偶然性是指該風險是一種偶發的隨機現象、風險的非普遍性主要是指所保風險不能使大多數的保險對象同時遭受損失、保險的過程,既是風險的集合過程,又是風險的分散過程、保證保險其保險作用主要表現為對交易的促進作用、保證保險作為保險的一個險種、保險是建立在眾人協力、互助共濟基礎之上的、保證保險中的損失本質上是無法預測的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研究保證保險的性質對于確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公正、合理地解決糾紛具有重要意義。保證保險本質上只具有保險屬性,屬于保險。保險一般應具備三個基本要素,即可保風險的存在是保險的前提要素;風險分攤是保險的基本要素,費率的不確定是保險的可能性要素。
關鍵詞:保證保險;可保風險;風險分攤;費率
一、概述
保證保險究竟是保險還是保證,在國外爭論不一。因此。保證保險的概念目前也未統一。在此,筆者將不討論其概念,而是從其特征人手進行研究。英美的法學者一般認為,保證保險是保險公司開辦的保證業務。按美國學者的說法是:“當一家機構經注冊批準成為一家保險公司并從事以貨幣為對價的保證業務時,這就成為了保證保險。受各州保險法的管轄。”愛爾蘭1936年保險法更直接將保證保險定義為“簽發保函或保證合同”。但是,國外保險界學者多主張保證保險是一種保險,而司法界則更傾向于保證保險是擔保的一種。
目前,在中國關于保證保險性質的觀點主要有以下三種:第一,保證說.保證保險的實質是一種保證擔保。一般的保證保險合同均約定,投保人未能按借款合同或者買賣合同約定的期限償還欠款的,視為保險事故發生,其實這與保證合同中主債務人沒有履行債務時,由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約定沒有區別。第二,保險說,保證保險的實質是以轉嫁被保險人(即債權人)所面臨的投保人(即債務人)不能履行債務的風險為目的的一種保險。合同的主體、責任方式、合同的性質以及保證的范圍均存在很大的不同。第三,二元說,保證保險是保證與保險兩種制度的結合。盡管保證與保險有著明顯的區別,但并不完全排斥,尤其是雙方在對特定人保障與補償方面的一致功能,使保險與擔保這兩種制度就有可能相互連接與配合,從而發揮保障與補償方面的整合功能。分別支持這三種觀點的論據都非常的充分和詳細,各自形成理論,由于篇幅限制,此不多述。
透析保證保險性質
摘要:研究保證保險的性質對于確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公正、合理地解決糾紛具有重要意義。保證保險本質上只具有保險屬性,屬于保險。保險一般應具備三個基本要素,即可保風險的存在是保險的前提要素;風險分攤是保險的基本要素,費率的不確定是保險的可能性要素。
關鍵詞:保證保險;可保風險;風險分攤;費率
一、概述
保證保險究竟是保險還是保證,在國外爭論不一。因此。保證保險的概念目前也未統一。在此,筆者將不討論其概念,而是從其特征人手進行研究。英美的法學者一般認為,保證保險是保險公司開辦的保證業務。按美國學者的說法是:“當一家機構經注冊批準成為一家保險公司并從事以貨幣為對價的保證業務時,這就成為了保證保險。受各州保險法的管轄。”愛爾蘭1936年保險法更直接將保證保險定義為“簽發保函或保證合同”。但是,國外保險界學者多主張保證保險是一種保險,而司法界則更傾向于保證保險是擔保的一種。
目前,在中國關于保證保險性質的觀點主要有以下三種:第一,保證說.保證保險的實質是一種保證擔保。一般的保證保險合同均約定,投保人未能按借款合同或者買賣合同約定的期限償還欠款的,視為保險事故發生,其實這與保證合同中主債務人沒有履行債務時,由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約定沒有區別。第二,保險說,保證保險的實質是以轉嫁被保險人(即債權人)所面臨的投保人(即債務人)不能履行債務的風險為目的的一種保險。合同的主體、責任方式、合同的性質以及保證的范圍均存在很大的不同。第三,二元說,保證保險是保證與保險兩種制度的結合。盡管保證與保險有著明顯的區別,但并不完全排斥,尤其是雙方在對特定人保障與補償方面的一致功能,使保險與擔保這兩種制度就有可能相互連接與配合,從而發揮保障與補償方面的整合功能。分別支持這三種觀點的論據都非常的充分和詳細,各自形成理論,由于篇幅限制,此不多述。
筆者認為,保證保險從其本質特征上只具有保險屬性,屬于保險。我國《保險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保險,是指投保人根據合同約定,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保險人對于合同約定的可能發生的事故因其發生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或者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商業保險行為。因此,保險一般應具備以下三個基本要素,即可保風險的存在是保險的前提要素;風險分攤是保險的基礎要素;費率可以確定是保險的可能性要素。保證保險是否符合這幾個要素直接關系到能否把保證保險定性為保險。
馬赫的經驗論哲學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集中論述了馬赫經驗論的根基、內涵,并剖析了對馬赫經驗論的普遍誤解。
[關鍵詞]馬赫,經驗論,要素一元論,感覺經驗論
馬赫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超級哲人科學家。馬赫哲學屬于經驗論的范疇。這種經驗論既有對傳統經驗論的繼承,也有超越,突破和創造,從而具有較為豐富的內涵。馬赫的經驗論是感覺經驗論,它雖則激進和徹底,但并不極端和狹隘。
1)馬赫經驗論的根基:要素一元論及其真諦
“要素”一詞是馬赫的要素一元論的核心概念。在馬赫看來,構成世界的要素并不是完全獨立的,但是為了分析和研究的方便,可以將其劃分為三組:外部要素或物理要素,用符號ABC……表示它們是那些通常被稱之為物體的,由顏色、聲音等組成的復合體,內部要素或生理要素,用符號KLM……表示,它們是那些叫作我們身體的,在前一類復合中以某些特點為優異標志的一部分復合體;內部要素或心理要素,用符號αβγ……”表示,它們是由意志、記憶印象等等構成的復合體。這樣人為的劃分,對應著科學研究的三個領域——物理學、生理學和心理學。馬赫認為,通常人們把組成自我的復合體αβγ……KLM……與組成物質世界的復合體ABC……置于對立的地位。但是,有時只把αβγ……視為自我,把KLM……ABC……視為物質世界。初看起來,好像ABC……是離自我而獨立的,并且是與自我相對立的。可是,這種獨立性只是相對的,一經研究,就消失了。
按照馬赫的觀點,“要素是構成物理的(同時也是心理的)世界的最簡單的基石”,它是到目前為止我們不能再作進一步分解的成分”,即“最后的組成部分”。([1],pp.33,4)雖然要素依照聯系的方式,時而表現為物理要素,時而表現為心理要素,然而“這些要素總是一樣的,僅僅是一個種類的。”“一切要素都是等價的。”([1],pp.49,250)“我們物理經驗和心理經驗的暫定的基本共同的組分,我們稱之為要素。從形式上看,馬赫的要素概念與原子假設有某種共同之處,但是從實質上看,馬赫的要素比原子更廣泛、更根本。更何況,實在論者或唯物論者是在本體論的意義上使用原于概念的,而馬赫提出的要素概念并無本體論的涵義。
中國環境責任保險法律制度的構建論文
摘要:隨著環境污染事故的不斷發生和公眾環境保護意識的日益增強,中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亟待完善。從中國建立環境責任保險法律制度的理論基礎著手,以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立法經驗為基礎,對我國環境責任保險的范圍提出了一些探討性的設想,以期能對中國今后制定環境責任保險法及其相關法律制度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中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范圍
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是基于環境污染賠償責任的一種商業保險行為,是以排污單位發生的事故對第三者造成的損害依法應負的賠償責任為標的的保險。在這種保險機制中,排污單位作為投保人,向保險公司預先繳納一定數額的保險費,保險公司則根據約定收取保險費,并承擔賠償責任,即對于排污單位的事故給第三人造成的損害,直接向第三人賠償或者支付保險金。隨著現代工業的蓬勃發展和科學技術存在的局限性,即使是正常的生產作業也可能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巨大的損失。而環境污染責任的認定實行的是無過錯責任原則,就形成了污染企業對受害人的侵權之債。但由于環境污染損害往往會造成近天文數字的賠償金,侵權企業常常無力負擔,為了適當轉移和分散這種污染賠償責任,從而既使污染受害人能夠得到補償,也確保生產單位的經營活動能夠繼續進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機制應運而生。
一、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構建的理論支持
1.環境污染侵害由私法救濟到社會化救濟
由于當代社會環境侵權行為的特殊性,不論是侵權行為法遇到的理論困境還是現實問題,都導致在解決糾紛、填補利益的過程中面臨諸多問題,要擺脫上述困境,就必須超出“損害要么由加害者承擔,要么由受害人自擔”的狹隘眼界,構筑環境損害賠償社會化制度,即環境侵權所產生的賠償責任不再由加害人獨自承擔,而是還要由國家、社會、法人組織或者社會上不特定的多數人來分擔賠償責任,使“傳統的自己責任、個人責任原則下的損失轉移轉化為現代的社會責任原則下的損失分配、損失分散”,將環境侵權行為所生損害與責任保險、社會安全體制等密切銜接,從而使環境侵權損害的填補不再是單純的私法救濟,既及時、充分地救助環境受害人,又避免環境加害人因賠償負擔過重而破產。
環境保險污染責任管理論文
摘要:隨著環境污染事故的不斷發生和公眾環境保護意識的日益增強,中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亟待完善。從中國建立環境責任保險法律制度的理論基礎著手,以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立法經驗為基礎,對我國環境責任保險的范圍提出了一些探討性的設想,以期能對中國今后制定環境責任保險法及其相關法律制度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中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范圍
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是基于環境污染賠償責任的一種商業保險行為,是以排污單位發生的事故對第三者造成的損害依法應負的賠償責任為標的的保險。在這種保險機制中,排污單位作為投保人,向保險公司預先繳納一定數額的保險費,保險公司則根據約定收取保險費,并承擔賠償責任,即對于排污單位的事故給第三人造成的損害,直接向第三人賠償或者支付保險金。隨著現代工業的蓬勃發展和科學技術存在的局限性,即使是正常的生產作業也可能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巨大的損失。而環境污染責任的認定實行的是無過錯責任原則,就形成了污染企業對受害人的侵權之債。但由于環境污染損害往往會造成近天文數字的賠償金,侵權企業常常無力負擔,為了適當轉移和分散這種污染賠償責任,從而既使污染受害人能夠得到補償,也確保生產單位的經營活動能夠繼續進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機制應運而生。
一、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構建的理論支持
1.環境污染侵害由私法救濟到社會化救濟
由于當代社會環境侵權行為的特殊性,不論是侵權行為法遇到的理論困境還是現實問題,都導致在解決糾紛、填補利益的過程中面臨諸多問題,要擺脫上述困境,就必須超出“損害要么由加害者承擔,要么由受害人自擔”的狹隘眼界,構筑環境損害賠償社會化制度,即環境侵權所產生的賠償責任不再由加害人獨自承擔,而是還要由國家、社會、法人組織或者社會上不特定的多數人來分擔賠償責任,使“傳統的自己責任、個人責任原則下的損失轉移轉化為現代的社會責任原則下的損失分配、損失分散”[1],將環境侵權行為所生損害與責任保險、社會安全體制等密切銜接,從而使環境侵權損害的填補不再是單純的私法救濟,既及時、充分地救助環境受害人,又避免環境加害人因賠償負擔過重而破產。
我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論文
摘要:隨著環境污染事故的不斷發生和公眾環境保護意識的日益增強,中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亟待完善。從中國建立環境責任保險法律制度的理論基礎著手,以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立法經驗為基礎,對我國環境責任保險的范圍提出了一些探討性的設想,以期能對中國今后制定環境責任保險法及其相關法律制度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中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范圍
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是基于環境污染賠償責任的一種商業保險行為,是以排污單位發生的事故對第三者造成的損害依法應負的賠償責任為標的的保險。在這種保險機制中,排污單位作為投保人,向保險公司預先繳納一定數額的保險費,保險公司則根據約定收取保險費,并承擔賠償責任,即對于排污單位的事故給第三人造成的損害,直接向第三人賠償或者支付保險金。隨著現代工業的蓬勃發展和科學技術存在的局限性,即使是正常的生產作業也可能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巨大的損失。而環境污染責任的認定實行的是無過錯責任原則,就形成了污染企業對受害人的侵權之債。但由于環境污染損害往往會造成近天文數字的賠償金,侵權企業常常無力負擔,為了適當轉移和分散這種污染賠償責任,從而既使污染受害人能夠得到補償,也確保生產單位的經營活動能夠繼續進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機制應運而生。
一、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構建的理論支持
1.環境污染侵害由私法救濟到社會化救濟
由于當代社會環境侵權行為的特殊性,不論是侵權行為法遇到的理論困境還是現實問題,都導致在解決糾紛、填補利益的過程中面臨諸多問題,要擺脫上述困境,就必須超出“損害要么由加害者承擔,要么由受害人自擔”的狹隘眼界,構筑環境損害賠償社會化制度,即環境侵權所產生的賠償責任不再由加害人獨自承擔,而是還要由國家、社會、法人組織或者社會上不特定的多數人來分擔賠償責任,使“傳統的自己責任、個人責任原則下的損失轉移轉化為現代的社會責任原則下的損失分配、損失分散”[1],將環境侵權行為所生損害與責任保險、社會安全體制等密切銜接,從而使環境侵權損害的填補不再是單純的私法救濟,既及時、充分地救助環境受害人,又避免環境加害人因賠償負擔過重而破產。
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分析論文
一、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構建的理論支持
1.環境污染侵害由私法救濟到社會化救濟
由于當代社會環境侵權行為的特殊性,不論是侵權行為法遇到的理論困境還是現實問題,都導致在解決糾紛、填補利益的過程中面臨諸多問題,要擺脫上述困境,就必須超出“損害要么由加害者承擔,要么由受害人自擔”的狹隘眼界,構筑環境損害賠償社會化制度,即環境侵權所產生的賠償責任不再由加害人獨自承擔,而是還要由國家、社會、法人組織或者社會上不特定的多數人來分擔賠償責任,使“傳統的自己責任、個人責任原則下的損失轉移轉化為現代的社會責任原則下的損失分配、損失分散”[1],將環境侵權行為所生損害與責任保險、社會安全體制等密切銜接,從而使環境侵權損害的填補不再是單純的私法救濟,既及時、充分地救助環境受害人,又避免環境加害人因賠償負擔過重而破產。
2.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貫徹
可持續發展實際上需要有效地解決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之間的沖突。國家通過環境法來為環境污染或環境破壞設定可以容忍的限度,其目的即是為了滿足整個社會對經濟效益的追求。然而在追求經濟、促進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環境污染的發生不僅頻繁而且后果嚴重。單個污染企業承擔責任的能力有限,致使污染受害者和公共環境損害往往得不到應有的賠償。為分散企業環境污染賠償責任,最大限度地保護受害者。盡量減少社會和國家的損失,有必要探索建立我國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從而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實現更加抽象的社會正義。
3.和諧社會實現的保障
大陸科學哲學研究論文
之后的20多年,科學哲學在中國曾有過一段相對繁榮的發展時期。當時,僅在上海一地就出版了幾十種科學哲學譯著和著作。其后將近30多年,由于種種原因,科學哲學不僅在大陸沒有得到長足的發展,而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甚至銷聲匿跡了。結束后的1976年,正當波普爾和庫恩名滿天下之時,在大陸哲學界,并沒有幾個人真正了解他們的學說,甚或相當多的人還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大陸學界遠離國際哲學潮流之遠,由此可見一斑。
1976年“”垮臺后,國家經過兩年的恢復,學術界經過兩年的準備,科學哲學也在大陸悄然而生。1978年是一個具有決定意義的年份。是年3月18日,盛況空前的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舉行;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評論員文章,對、“”鼓吹的個人崇拜、對“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進行了批判;12月8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總結了歷史經驗,制定了一些比較開明、比較務實的政策。這些政治背景,不僅為學術研究創造了比較自由、比較寬松的氣氛,提高了知識的價值和學術研究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矯正了一些錯誤的和糊涂的認識(以往純學術、純理論研究往往有“理論脫離實際”之嫌),而且這種背景本身對學術工作者也是一種極大的激勵。
在自然辯證法(“自然辯證法”這個名稱在大陸是歷史地形成的:它既是一項為現實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服務的綜合性社會研究事業,亦指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群,其中主要有科學哲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史、科學技術社會學等)界,1978年也是一個具有決定意義的年頭。其典型事件有以下幾例:(一)1977年12月,全國自然辯證法規劃會議在北京舉行,其任務是制定自然辯證法學科發展規劃,籌建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籌辦學術刊物《自然辯證法通訊》。1978年1月6日,《一九七八年——一九八五年自然辯證法規劃綱要(草案)》正式成文下發,它強調要加強自然科學方法論、各門自然科學哲學問題和外國科學哲學的研究。(二)是年7月,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籌委會在北京舉辦“全國自然辯證法夏季講習會”,來自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的科技工作者、哲學和自然辯證法工作者共1500余人參加了會議,聽取3位科學家和學者的專題報告。這次講習會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效應,其影響經年不衰。(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又稱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自然辯證法教研室同年招收了后的第一屆自然辯證法研究生(前者招生14人,專業定名為“科學哲學和科學思想史”;后二者分別招收7人和10人)。(四)1978年1月,《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通信》創刊,這份四開四版半月刊的學術新聞性報紙是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的會刊,其目的在于促進自然辯證法的學習、研究和普及(它于1990年底停刊);10月,《自然辯證法通訊》出版試刊。
就這樣,經過一年多的思想準備、組織準備和學術準備,科學哲學自1978年開始逐漸在大陸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現按以下幾個方面分而述之。
專業刊物
專業刊物是一個學科發展不可或缺的支柱,也是其學術水平的鮮明標志。與科學哲學相關的刊物主要有以下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