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用藥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0 17:10:5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科學用藥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科學用藥情況調查報告
科學合理地用藥可以收到防、治疾病的功效,反之,則延誤病情,損害身體健康。因此,患者用藥需要遵循科學合理的用藥方法,方能達到事半功倍的療效。現結合藥事管理工作的經驗,談談怎樣避免幾種常見的、不良的用藥習慣,正確合理用藥,確保身體健康。
一、合理安排給藥時間
大部分藥品說明書或標簽上,藥品的用法都是標明一日服幾次。據此,人們“約定俗成”地都把一日服用3次的藥物在早、中、晚餐前后服用,這樣,本應24小時服用的藥物實際上12小時就服完了,另外12小時則無藥可服。這就造成白天血藥濃度高,夜晚血藥濃度低的不均衡現象。對于那些需要維持體內平穩濃度才能發揮作用的藥物來說,這樣的服藥方法是不可取的。科學的提法應該是“用藥間隔”。
比如,抗菌藥物在體內需要保持相對平穩、最好是在最低抑菌濃度之上的血濃度,而不是白天高、夜晚低,那樣容易給病菌以茍延殘喘的機會。
一般來說,半衰期(t1/2)長的藥物給藥間隔較長,反之,半衰期(t1/2)短的藥物給藥間隔也相對較短。但臨床上并不簡單按半衰期給藥。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等β-內酰胺類抗生素為時間依賴性抗生素,其殺菌作用取決于血藥濃度超過常見致病菌最低抑菌濃度(MinimalinhibitionconcentrationMIC)的時間長短。因此,該類藥物的日劑量通常應分次給藥,使血藥濃度超過致病菌MIC的時間盡量長。而氨基糖苷類、氟喹諾酮類等為濃度依賴性抗菌藥,其殺菌作用取決于血藥濃度的高低,血藥濃度越高,其殺菌作用越強。因此,該類藥物的日劑量可一次或分2次給藥。
為有效控制感染,應盡快使藥物達到有效血藥濃度。對于估計在12小時仍不能達到有效穩態血藥濃度的藥物,如磺胺類藥物,就需給予首次負荷劑量,即加倍劑量給藥。
探求保護地蔬菜科學用藥的方法論文
摘要:保護地蔬菜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是科學用藥,介紹了科學用藥的方法,包括按植株生長發育規律用藥、按發病規律用藥、按藥效適時用藥、按溫濕度大小適時適法噴藥,以期科學防治保護地蔬菜病蟲害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關鍵詞:保護地蔬菜;病蟲害防治;科學用藥技術
溫室、暖棚、拱棚等保護設施內蔬菜產量高、品質好、生產時間長,但病蟲害亦多。現代科學技術為蔬菜病蟲害的防治提供了多種有效的農藥,但在實際生產中,用同樣的農藥治同樣的病蟲害,有些人反映效果好,有些人則說效果差,同樣的方法同樣的濃度,在這個棚效果十分理想,在另一個棚里施用后則出現藥害,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用藥方法的正確與否。
保護地內溫濕度可以人為控制。溫室封閉后便于高溫或煙霧滅菌滅蟲,對防治病蟲十分便利,效果亦佳。但如何依照蔬菜的生物學特性和當時的生態環境,靈活掌握用藥品種、時間、濃度和方法,達到既控制病蟲害,又不影響植株正常生長,使產量達到最高,關鍵是科學合理用藥。保護地蔬菜防治病蟲害在考慮采用農業措施如起壟、排濕和生物防治的前提下,再考慮綜合防治及化學農藥防治,化學防治要講究科學用藥。
1按植株生長發育規律用藥
蔬菜作物的生長發育要在一定的溫濕度條件下,才能順利完成。全天光合產物的70%是上午合成的,須配合較高溫度,下午光合作用速度下降,養分輸送運轉,溫度以低為宜,需比上午低5~20℃左右,夜間生理代謝也不是全停止,前半夜光合產物需配合適當的溫度(18℃左右),如果運輸不順利,光合產物停留在葉子上,葉子便會過于肥厚,果實產量下降。植物后半夜休息,生理活動是呼吸,這是一個消耗養分的過程,溫度宜低些,使養分消耗減少,以利于提高產量。如黃瓜為12℃即可。藥物對作物的勞作(光合作用及營養正常運轉)有抑制和破壞作用,所以在晴天中午光合作用旺盛期和前半夜營養運轉旺盛期盡可能少用藥或不用藥,特別對瓜果類作物尤其不要用藥。
剖析保護地蔬菜用藥的科學指導
摘要:保護地蔬菜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是科學用藥,介紹了科學用藥的方法,包括按植株生長發育規律用藥、按發病規律用藥、按藥效適時用藥、按溫濕度大小適時適法噴藥,以期科學防治保護地蔬菜病蟲害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關鍵詞:保護地蔬菜;病蟲害防治;科學用藥技術
溫室、暖棚、拱棚等保護設施內蔬菜產量高、品質好、生產時間長,但病蟲害亦多。現代科學技術為蔬菜病蟲害的防治提供了多種有效的農藥,但在實際生產中,用同樣的農藥治同樣的病蟲害,有些人反映效果好,有些人則說效果差,同樣的方法同樣的濃度,在這個棚效果十分理想,在另一個棚里施用后則出現藥害,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用藥方法的正確與否。
保護地內溫濕度可以人為控制。溫室封閉后便于高溫或煙霧滅菌滅蟲,對防治病蟲十分便利,效果亦佳。但如何依照蔬菜的生物學特性和當時的生態環境,靈活掌握用藥品種、時間、濃度和方法,達到既控制病蟲害,又不影響植株正常生長,使產量達到最高,關鍵是科學合理用藥。保護地蔬菜防治病蟲害在考慮采用農業措施如起壟、排濕和生物防治的前提下,再考慮綜合防治及化學農藥防治,化學防治要講究科學用藥。
一、按植株生長發育規律用藥
蔬菜作物的生長發育要在一定的溫濕度條件下,才能順利完成。全天光合產物的70%是上午合成的,須配合較高溫度,下午光合作用速度下降,養分輸送運轉,溫度以低為宜,需比上午低5~20℃左右,夜間生理代謝也不是全停止,前半夜光合產物需配合適當的溫度(18℃左右),如果運輸不順利,光合產物停留在葉子上,葉子便會過于肥厚,果實產量下降。植物后半夜休息,生理活動是呼吸,這是一個消耗養分的過程,溫度宜低些,使養分消耗減少,以利于提高產量。如黃瓜為12℃即可。藥物對作物的勞作(光合作用及營養正常運轉)有抑制和破壞作用,所以在晴天中午光合作用旺盛期和前半夜營養運轉旺盛期盡可能少用藥或不用藥,特別對瓜果類作物尤其不要用藥。
漁業健康養殖關鍵技術及要點
摘要:健康養殖綠色漁業是水產業發展的方向。本文介紹了健康養殖的關鍵技術,提出選擇優質苗種,加強水質調控,科學投喂飼料,推行水產養殖減量用藥行為,監理產品追溯是健康養殖管理的重點。
關鍵詞:健康養殖;科學;管理;技術
水產品健康養殖是指根據養殖對象正常活動、生長、繁殖所需的生理、生態要求,選擇科學的養殖模式,將健壯水產動物通過養殖系統的規范管理技術,使其在人為控制的生態環境中健康快速生長。水產健康養殖應滿足以下五個方面的要求:①能夠人為控制養殖生態環境條件,環境盡量滿足養殖對象生長、發育的最適條件;②養殖模式使養殖動物正常活動,具有正常的生理機能,通過養殖對象的免疫系統抵御病原入侵及環境的突然變化;③投喂適當的能完全滿足其營養需求的飼料(最好是配合飼料);④水產品無污染,無藥物殘留,近似綠色食品;⑤對資源利用最節省。
1選擇優質苗種
苗種是水產健康養殖的基礎和根本保證,健康養殖一定要選擇有資質的縣市級以上的水產原良種場。苗種選擇與投放要掌握以下四個方面技術要點:一是苗種。健康養殖首先要獲得健康、優質的苗種,苗種引進時要經過有關部門的病蟲害檢疫,檢疫合格后再投放。二是親魚。可直接購買或自己選育親本,人工繁育后進行育種。三是科學的放養密度。因地制宜,降低集約化養殖密度,科學放養。根據水源情況、池塘、資金、設備、技術等條件.合理確定放養模式與密度。四是實施輪捕輪放。健康養殖推廣“輪養”或“休養”,特別是對那些高發病的養殖池,建議采取“輪養”或“休養”的措施。
2水質調控與監管
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實施方案
縣水產養殖面積為758公頃,其中池塘養殖面積498公頃,水庫養殖面積260公頃,另外還有稻田養殖和室內工廠化、池塘內循環養殖等多種模式,開展生態養殖和休閑漁業是我縣漁業發展的重要方向。為解決好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我縣高度重視水產養殖用藥減量工作。為推動全縣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促進水產品質量不斷提升,實現漁業高質量綠色發展,根據《省農業農村廳關于印發〈省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方案(2020-2022)〉的通知》(農專發〔2020〕26號)要求,結合麗水市提出的“對標歐盟肥藥雙控”工作要求,制定了縣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2年)。
一、總體思路
2021-2022年我縣計劃創建省級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按照“提質增效、用藥減量、質量安全、綠色發展”的要求,將建設減量用藥示范基地8個,推行綠色養殖、生態防控、精準用藥和統籌監管,構建水產主要養殖品種病害防控和用藥減量技術模式與管理體系,輻射帶動全縣水產養殖實現用藥減量增效,保障我縣漁業生產安全、水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
二、目標任務
通過實施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引導參與行動的養殖場使用漁藥總量同比平均減少5%以上,抗生素類漁藥減少30%以上,部分養殖品種,抗生素類漁藥甚至不用;通過“用藥減量”行動的示范推廣和“用藥減量”技術模式的示范應用及“零用藥”技術模式的探索,引導全縣水產養殖企業依法、科學用藥水平明顯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
三、技術路線和工作重點
地方老年處方用藥現狀探析論文
摘要目的:了解我國老年患者的用藥現狀、老年人的用藥需求、老年患者聯合用藥情況及老年患者每日用藥的劑量(Dailydrugdose,簡稱DDD)等,為今后臨床老年患者合理、安全、有效、經濟地應用藥物來預防和控制老年患者疾病及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方法:采用北京市22家醫院《處方分析》課題組1998、1999年2年全年門診處方數據庫(數據庫處方為每月隨機抽取3d的處方,數據庫的建立為將處方中科別、患者年齡、性別、就診日期及用藥情況即藥品名稱、規格、用量、金額分別輸入計算機),用FOXPRO軟件對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將老年人的就診情況和用藥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并與總體人群做些比較研究。研究對象和內容:>60歲老年門診處方數及門診用藥即藥物品種、用藥平均品種數、藥物劑量(每次、每日、年累積劑量)、給藥途徑、聯合用藥及聯合用藥品種數(最多、最少及平均)、藥物使用頻度、藥物實際用藥DDD值、科別等用藥及與國家基本用藥的符合情況。結果與結論:北京市老年就診處方率為19.9%,每次就診處方聯合用藥平均品種數2.71種,比總體就診人群用藥平均品種數高出0.27種,老年患者每百例次使用針劑比例>15%,老年用藥主要以心血管用藥、維生素類用藥等為主,維生素E煙酸酯用藥頻度最高。老年日用藥量相對比WHO及藥品說明書的規定值低,但高于同期總體人群的日用藥量,且有上升趨勢,降壓藥日用藥量偏大,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就診率高,也有上升趨勢。老年患者用藥與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符合率高,《北京市公費醫療、勞保醫療用藥報銷范圍》對藥品的使用結構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關鍵詞老年患者處方用藥聯合用藥DDD
進入二十一世紀,全球將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質量問題將成為社會焦點問題,因此,合理使用藥物來預防和控制老年人疾病及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是我們醫藥衛生界同仁義不容辭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目前,尚未見到大樣本、系統性研究老年人病歷或處方用藥分析、老年人合理的用藥劑量研究的文獻,因此,我們對老年人用藥現狀做一系統的大樣本的調查研究,了解我國老年人的用藥現狀,老年人的用藥需求,老年人的用藥費用,老年人中經常存在的聯合用藥情況,老年人每日用藥的劑量(每日用藥劑量:Dailydrugdose,簡稱DnD)等,為今后臨床老年人合理、安全、有效、經濟地應用藥物來預防和控制老年人疾病及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采用北京市22家醫院(處方分析>課題組1998、1999年2年全年門診處方數據庫(數據庫處方為每月隨機抽取3d的處方,數據庫的建立為將處方中科別、患者年齡、性別、就診日期及用藥情況即藥品名稱、規格、用量、金額分別輸入計算機),用FOXPRO軟件對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將老年人的就診情況和用藥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并與總體人群做些比較研究。
2研究對象和內容
藥學服務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實施藥學服務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用藥依從性干預作用。方法選取醫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8例。2組患者均予口服降糖藥物格列美脲、瑞格列奈、二甲雙胍等藥物,根據患者血糖情況可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觀察組患者在藥物治療基礎上開展藥學干預。對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進行監測,包括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在患者進行藥學干預12個月后對患者服藥依從性進行評價。結果治療后,2組血糖指標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改善程度好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1個月、3個月后時治療依從性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或P<0.01)。結論在常規血糖控制治療基礎上開展藥學服務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用藥依從性的提高,從而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對患者臨床治療有積極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藥學服務;糖尿病;血糖;依從性
糖尿病屬臨床常見的代謝性疾病,患者會發生持續血糖異常升高、代謝紊亂等癥狀,直接導致患者全身組織器官發生損害,嚴重的會發生器官衰竭[1]。臨床上糖尿病的主要治療方法為控制血糖、避免并發癥發生。糖尿病患者科學用藥是控制血糖的關鍵,在患者長期、復雜用藥過程中用藥依從性會降低,直接影響藥物治療效果[2]。如何改善患者用藥依從性使患者更好控制血糖,成為醫師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3]。本研究旨在分析糖尿病患者進行藥物服務對患者用藥依從性及控制血糖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8例。其中觀察組男23例,女25例,年齡51~70歲,中位年齡57.5歲,病程7個月~10年,平均病程25.9個月。對照組男22例,女26例,年齡52~71歲,中位年齡58.6歲,病程6個月~11年,平均病程26.5個月。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療方法。2組患者均予口服降糖藥物格列美脲、瑞格列奈、二甲雙胍等藥物,根據患者血糖情況可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觀察組患者在藥物治療基礎上開展藥學干預:在患者用藥前,臨床藥師向患者講解服藥方法及不良反應處理方法,根據患者身體情況講解用藥注意事項,語言通俗易懂容易讓患者理解和接受;向患者講解不同降糖藥的作用機制,向患者發放糖尿病宣傳手冊資料,提高患者自我藥物治療的意識;臨床藥師及時了解患者用藥過程中的疑問及時解答,并根據患者用藥后身體情況調整治療方案,對于治療和用藥方案較為復雜的患者,應讓其反復描述用藥方案,并與患者保持有效聯系,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后及時進行用藥指導或解釋,對患者血糖進行監測,防止患者出現漏服或停藥情況發生,督促患者嚴格按照醫囑用藥。1.3觀察指標。對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進行監測,包括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在患者進行藥學干預12個月后對患者服藥依從性進行評價。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珋±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植保植檢工作要點
據預測,2016年全市水稻、小麥、油菜、玉米等作物主要病蟲害總體呈偏重發生態勢。為及早謀劃部署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加力推進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實施農藥減量控害,努力促進糧食穩定增產和農業提質增效,特制定2016年市植保植檢工作要點。
一、總體要求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樹立“科學植保、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以“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為目標,著力提升監測預警能力,大力推進技術集成創新和機制創新,大規模推進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著力推進科學用藥,實現農藥減量增效、遏制病蟲危害,全力保障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環境安全。
二、目標任務
2016年,確保重大病蟲害不爆發成災,重大疫情不惡性蔓延,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生物災害損失率分別控制在5%和10%以內。病蟲預報準確率短期達95%、中長期達85%。主要農作物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36%以上。綠色防控示范區不少于4個,水稻、茶葉、水果等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30%以上。
三、工作措施
發展綠色水產養殖的關鍵措施
綏濱縣地處黑龍江省東北部,位于松花江下游與黑龍江兩江交匯圍成的三角形區域地帶,三面臨水,水面資源和水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發展漁業生產的資源潛力巨大[1]。綏濱縣立足本縣漁業資源現狀,以漁業提質增效、綠色發展、漁民增收為目標,以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大漁業轉方式調結構力度[2],按照《關于印發黑龍江省2020年水產綠色健康養殖“五大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黑農廳函〔2020〕412號)要求,全面落實綠色養殖“五大行動”,力爭實現漁業發展、漁民增收。
1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技術
綏濱縣最初是21世紀初開始開展稻田養魚,主要推廣稻田放養鯉魚夏花魚種模式,畝放鯉魚夏花魚種70尾~100尾。2013年作為示范縣承擔了農業部“稻田綜合種養技術示范推廣”項目,極大地推動了稻漁綜合種養技術在綏濱縣的推廣。2020年,綏濱縣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了30余萬畝,在全縣9個鄉鎮分別建立了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做到了每個鄉鎮都有示范區,其中兩處省級綜合種養示范區。通過稻漁綜合種養技術示范推廣,實現了魚稻雙豐收,每年可為農民增加純收入3000多萬元,同時稻田養魚還減少了農藥、化肥的施用量(分別減少50%以上、20%以上),提升了水稻品質和安全水平,為發展綠色有機大米提供了技術支撐,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綏濱縣稻漁綜合種養還涌現了許多典型,其中有代表性的示范戶是綏濱縣忠仁鎮富山村農民周厚超,2019年在綏濱縣水產技術服務中心的指導下,利用690畝稻田開展稻蟹共作和稻魚共作模式種植,按照有機水稻生產技術標準生產,其中500畝稻田開展稻田培育鯉魚種示范。加高加固了田埂,安裝好攔魚柵,放養規格3cm~4cm的鯉魚夏花魚種90尾/ac。收獲魚種8.1kg/ac,平均尾重150g,成活率60%。培育的2500kg魚種以6.00元/kg的價格出售給當地一家魚種場越冬,銷售收入15000.00元,其余1400kg以5.00元/kg的價格上市銷售,銷售收入7000.00元。沒有銷售的魚種的自家食用和送給親戚朋友。魚種銷售收入45.00元/ac,水稻增產2.9%,增加產量8.7kg/ac,增產大米4.8kg/ac,增加收入180.00元/ac。扣除魚苗和人工費30.00元/ac,兩項增加收入合計225.00元/ac。與水稻有機單種相比,增加效益195.00元/ac。在他的帶動下,周邊許多稻農也開展了稻田綜合種養,實現了稻魚雙豐收。
2開展生態養魚技術示范
池塘養魚是綏濱縣傳統的水產養殖模式,也是主要的生產方式。過去池塘養殖魚類品種以鯉、鰱、鳙等大宗淡水魚為主,由于大宗淡水魚價格長期低迷,養殖效益差,導致漁民養殖積極性不高。為推進全縣池塘養魚再上水平,提高養殖效益,綏濱縣打造了一批池塘生態養魚健康示范場。通過池塘生態養魚健康示范場引領和帶動漁民調整養殖品種結構、改進養殖方式、提升養殖技術水平。在池塘養殖品種結構上,加大了方正銀鯽、彭澤鯽、興凱湖大白魚、黃顙魚、鱖魚、青魚、泥鰍、團頭魴等名優魚類放養比例。在苗種規格上,投放大規格魚類苗種,采用自動投料機投喂,實現了魚類提前到夏季上市,夏季是魚類上市的淡季,此時進行魚類商品魚銷售的價格比較高,一般每公斤可比秋季上市多賣2.00元多,畝增效近千元,這樣可顯著提高養殖經濟效益。在水質調控上,積極推廣光合細菌、芽孢桿菌、EM菌等微生物制劑調節水質技術。同時綏濱縣在部分健康養殖示范場建設了智能化互聯網管理平臺,實現了魚類養殖向智能化養殖的跨越式發展,養殖科技水平邁上了新臺階。今后,綏濱縣還將積極開展養殖尾水處理示范,對養殖尾水進行多級處理后再循環利用,實現養殖水體零排放。另外,加快了黑龍江、松花江兩江沿線的江汊支流、自然泡沼的水面資源的開發利用,發展江水生態養魚,2020年生態養魚面積達到6000多畝。
3推進用藥下鄉及用藥減量行動
夏季滅三害工作總結
今年夏季開展滅蒼蠅、蚊子、蟑螂活動,得到了鎮領導重視。我鎮在春季成立了滅鼠、蒼蠅、蚊子、蟑螂領導小組。有分管領導具體抓、抓落實,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在統一思想、統一認識的基礎上實現了統一用藥、滅鼠、蒼蠅、蚊子、蟑螂。做好科學用藥,合理用藥,安全用藥開展工作。特別是把消滅蒼蠅作為常年工作來抓。現將工作總結如下:
一、組織實施,有效開展
夏季是蒼蠅、蚊子、蟑螂繁殖活動的高峰季節,為了有效控制和降低蒼蠅、蚊子、蟑螂密度是防止蟲媒疾病傳播的重要手段。工作面廣量大,涉及千家萬戶、各行各業,都必須依靠村組、社區干部與群眾配合相結合,動員參與,才能真正取得實效。今年以來,由鎮愛衛辦牽頭,先后多次召開了滅“四害”工作會議,下達任務,明確要求,落實措施。各行政村相應重視,利用多種宣傳形式向群眾進行宣傳,把滅蒼蠅、蚊子、蟑螂的危害性和重要性告知廣大群眾,營造了良好的滅“三害”氛圍,提高了廣大群眾對滅“三害”的重要性和開展工作的積極性,推動了工作的良好局面。用藥據統計60公斤投放130多處。取得的效果比較好,群眾滿意。
二、消滅蒼蠅,常抓不懈
在開展突擊活動中,我們重點抓了垃圾場、垃圾池、農家樂等場所重點整治消滅蒼蠅。每個季度用藥26公斤,消滅蒼蠅孳生棲息繁殖場所。廣泛開展公共區域環境用微生物環保劑化學藥品防制工作,創造良好的人居生活環境。
三、強化宣傳,全面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