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對蝦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9 04:57:1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南美白對蝦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南美白對蝦養殖技術
南美白對蝦養殖技術
一、生物學特性
南美白對蝦(penaeusvannamei)原產于太平洋西海岸至墨西哥灣中部。是當今世界上公認的養殖產量最高的三大優良蝦種之一(其它兩種為斑節對蝦、中國對蝦)。該蝦生長快、抗環境變化能力強、抗病毒病強、肉味鮮美、加工出肉率高,是中南美洲對蝦養殖的主要品種,也是目前國際水產市場的俏銷對蝦品種。
南美白對蝦外形與中國對蝦相似,頭短、甲殼薄、出肉率高,正常體色為淺青灰色。
南美白對蝦適應能力強,能在水溫為6~40℃的水域中存活,生長水溫為15~38℃,最適生長水溫為22~35℃。對高溫忍受極限達43.5℃(漸變幅度),對低溫適應能力較差,水溫低于18℃,其攝食活動即受影響,9℃以下時側臥。
南美白對蝦自然棲息環境水深0~72米,能在鹽度0.5‰~35‰的水域中生長,據報道2~7厘米的幼蝦,其鹽度的允許范圍為2‰~78‰。經鹽度馴化,也可以在淡水池塘中養殖。近年在兩廣地區進行的淡水池塘和低鹽度水域養殖已獲得成功,并取得很顯著的經濟效益。
南美白對蝦淡養殖技術
1選址
選水源好、無污染的區域,即淡水資源豐富,河道水流能經常供給,至少在5~10月份能充足提供;工廠較少,河道水質好,無環境污染,且進排水順暢。
2池塘面積和設置
池塘面積0.53hm2左右,既便于管理,又節省成本。面積過小,塘埂多,挖塘費用增加;面積過大,養殖管理不便,不易做到準確投喂飼料和準確觀察到蝦的吃食情況,喂料過多會造成浪費,過少則使蝦的食料不足。池塘深3m以上,水深2.5m左右。設置單獨的進排水系統,既可防病,又可調控水質。配備增氧設置,一般0.53hm2池塘設置增氧泵3只,每只15KW。
3放養前準備
3.1池塘清整
南美白對蝦養殖設施農業運用思索
1國內外南美白對蝦養殖現狀
南美白對蝦自然種群主要分布在南美洲沿岸,養殖地區主要位于南美洲各國沿海。20世紀70年代初期,厄瓜多爾當地利用捕獲的野生南美白對蝦苗進行養殖,并獲得了成功。20世紀80年代中期,世界各地的南美白對蝦養殖業蓬勃發展,養殖面積和產量成倍增長。我國于1988年7月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張偉權教授從美洲引進南美白對蝦,1992年8月人工繁殖獲得成功,1994年人工育苗和批量生產獲得成功,先后推廣到江蘇、浙江、廣東、廣西、山東等省。2010年,浙江省平湖市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達到933.33hm2,年產量4800t,總產值1.25億元。全市擁有國家級、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各1家。近年來,他們以無公害、綠色、健康養殖技術為重點,以提高產業化水平,做大做強產業為目標,加大投資力度,發展高效生態養殖,促進了平湖市南美白對蝦產業的持續發展,為農民增加收入和新農村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2制約平湖市發展南美白對蝦養殖的因素
平湖市制定了2008年—2011年優勢養殖水產品區域布局和發展規劃,在平湖市林埭鎮現代水產園區內建設平湖市林埭鎮省級南美白對蝦養殖加工主導產業示范區。通過出臺扶持政策,鼓勵引導水產養殖、加工等行業的發展,打造漁業發展平臺,完善產前、產中、產后體系,為南美白對蝦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然而,目前還存在一些制約南美白對蝦產業發展的因素,表現在健康種苗的淡化馴養、養殖水質的調控及病害診斷和綜合防治技術,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學因素、營養因素、環境因素、養殖技術、天氣因素等綜合因素,以及養殖茬數少、上市時間集中、價格競爭激烈等。
3南美白對蝦養殖新模式探索
2011年,平湖市依托平湖市長三角水產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積極探索南美白對蝦的大棚養殖新模式。平湖市長三角水產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開展水產行業的技術創新、產品開發、信息處理與管理、先進適用的技術應用、產品質量監測等服務,實行企業化運作,致力于平湖市水產企業以及相關企業的科技進步與創新服務,提高平湖市水產行業的整體素質,為水產行業企業開拓市場、獲取效益。平湖市南美白對蝦養殖新模式探索由平湖市長三角水產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承建,基地位于平湖市林埭鎮現代水產園區內,項目建設養殖面積23335m2。基地交通便利,土壤為黏質土壤,地勢平坦,環塘有主河道橫塘港、三官塘,區域內水源豐富、水質良好、水體清晰,符合水產養殖用水標準,周圍都為農田,沒有工業企業級污水排放企業,無大氣污染源,供水供電條件優越,適宜南美白對蝦養殖。項目總投資172萬元,其中連棟塑料鋼架大棚約167萬元,其他基建5萬元。資金來源包括中央財政補助58.33萬元,公司自籌113.67萬元。
南美白對蝦產品質量對比研究
南美白對蝦(覷aew餾加a腳∞又名凡納濱對蝦、萬氏對蝦、白對蝦,原產于太平洋西海岸至墨西哥灣中部,是當今世界上公認的養殖產量最高的三大優良蝦種之一。該蝦生長快,抗環境變化能力強,生長水溫為18~38℃,最適生長水溫為23~35℃,肉味鮮美,加工出肉率高,是目前國際水產市場的俏銷對蝦品種【1,。據農業部漁業局統計:2005年中國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10.16萬hm3,產量40.76萬t,淡水養殖產量達44.08萬t,為海水養殖產量的108.15%。全國海、淡水養殖南美白對蝦產量達84.84萬t,中國不愧是南美白對蝦養殖的大國。內陸水域養殖南美白對蝦,改變了養殖品種結構,大大提高了水產養殖的經濟效益B,。水產養殖的快速發展在帶來經濟回報和為人類提供蛋白質的同時,也污染了生態環境,惡化了的生態環境反過來對水產品的質量構成了危害。于是,一些從事生態和環境保護的科技人員以及農民,開始利用在生態上合理的一種可持續生產方式,即有機生產方式,進行漁業生產”,。有機養殖的水產品較之通常產品利潤豐厚得多,其市場近年來迅速擴張。全球有機水產品生產蓬勃發展,中國有機水產養殖也已順利開展起來㈣。目前,南美白對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鹽度下人工養殖研究㈣、不同鹽度條件下養殖的南美白對蝦肌肉營養成分的分析”0‘14,,而對于不同養殖模式下南美白對蝦的產品質量差異比較研究亟待深入。通過對來自有機養殖條件和常規養殖條件的南美白對蝦進行水分含量、粗灰分、粗蛋白、粗脂肪、鈣磷元素、重金屬,農殘等指標進行測定,比較其營養成分、礦物質、重金屬和農藥殘留含量的不同,為有機養殖與常規養殖南美白對蝦的品質和安全性差異提供資料。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有機養殖組從廣東省新會南美白對蝦養殖股份有限公司養殖場采樣,測量個體,體重為10.25~12.36g,體長為9.14~10.29cm;常規養殖組取白珠海養殖場,體重為9.56~11.87g,體長為8.91~9.85cm。蝦體均健康無傷。
1.2樣品處理
在收集的南美白對蝦樣品中選擇體健無傷者為分析樣品,分析前經測量體長和體重,洗凈后,去頭、殼,取其肌肉進行測定
唐山鹽田生態養殖現狀分析
1鹽田晾水池養殖條件選擇
鹽田晾水池分為七級,鹽度大約從28‰~70‰,南美白對蝦屬于廣鹽性品種,實際生產中1~7級晾水池均有養殖,但主要利用1~3級進行養殖。池深一般0.5~1.5米。一般在5月投苗,最晚10月收獲,水溫約為16℃~33℃。經水質理化檢測結果顯示溶解氧、COD、氮含量、重金屬含量均適合養殖用水。生物調查顯示池水中有大量浮游動物和浮游植物,可為對蝦養殖提供大量的生物餌料。
2蝦苗選擇
放苗量均為10000尾/畝(1畝=0.0667公頃,下同)。2009~2012年我站選用的是南美白對蝦本地土苗進行養殖。2014~2017年推廣階段我站開始引進了選育新品種“科海1號”“桂海1號”“普瑞莫”“正大”四個品系進行示范和推廣。從示范養殖效果看四個新品種在單產、產出規格和成活率均比土苗有明顯優勢(見下表)。
3餌料供應
生物調查結果顯示池水中有大量浮游動物和浮游植物等生物餌料,同時,鹽田晾水池面積過大,而且養殖用水還要逐級沉淀進行晾曬食鹽,不適宜且不需要進行人工投喂。某些地區會選擇在食物匱乏階段加喂人工配合飼料,以補充食物不足,但唐山地區并沒有選擇這種方法,只是讓南美白對蝦捕食天然餌料。
白對蝦與鯽魚生態養殖研究
隨著城鎮化發展,陸源污染使河口區養殖水環境日益惡化,對蝦養殖病害日益增多。依靠換水的對蝦養殖方式已經行不通,當對蝦養殖到中、后期,池塘水體氨氮、亞硝酸鹽等有毒有害物質不斷累積,極易引起對蝦中毒、發病和死亡,富營養化也導致池塘藍藻大量繁殖,對蝦養殖生產難以正常開展。傳統養殖方式中通過換水就能解決問題,但是由于當下的水源污染,沒通過消毒等處理的水換進池塘,將會導致對蝦發病率升高,蝦農一般情況下都不敢排換水。通過對養殖池塘微環境的研究,我們發現生物膜法和生物絮團技術可對水質進行自我凈化處理,當微生物群絮凝成顆粒物質被養殖動物所攝食,能起到維持微生物平衡和水環境穩定的作用,水質指標能保持良好。本文根據汕頭市河口區鹽堿地(水源鹽度3‰~6‰)池塘的特點,以南美白對蝦(非子一代苗,養殖戶稱“土苗”)為主養品種和以鯽魚(白鯽等)為主混養魚類,進行生態混養。經近幾年試養,取得較好效果,現將該養殖技術模式介紹如下。
1.養殖條件
河口區池塘,水深應在0.8~1.5米,水源鹽度6‰以內,底質不限,沙泥底質較好,塘堤覆膜,面積幾畝至幾十畝。池塘須配備足夠的增氧設施,以表面增氧機配合底部增氧設施(納米增氧盤、氣石增氧、微孔增氧等)為宜,增氧設施功率大于400W/畝較好,便于水體的攪動及絮團懸浮。在池塘中懸掛網片(不少于100平方米/畝)等附著基可增大生物絮團的附生面積,減少絮團沉底敗壞,同時供南美白對蝦和鯽魚攝食,利于生物膜和生物絮團更新,增強生態效應。在這種養殖條件下,通過輪捕輪放,每年每畝可產南美白對蝦300~500公斤,鯽魚300~400公斤。
2.放苗前準備工作
春節前后池塘開始干塘、曬塘1個月以上,每天用水泵抽干池塘底部滲透出水,保證干塘、曬塘效果。修補整理塘堤覆膜,塘堤覆膜既能保護塘堤不受風雨侵蝕、減少雜草叢生,又能作為生物膜附著基,利于生物膜生長繁殖。檢修維護增氧設施,合理布局位置。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可擇機進水,進水時要用60目篩網過濾。進水速度盡可能快,防止單胞藻繁殖過快使水體pH值升高而降低消毒藥物漂白粉的藥性。池塘一次性進水后保持水位0.8米,馬上用漂白粉清塘消毒,漂白粉用量為60~80毫克/升,以徹底殺滅攀鱸、羅非魚、脊尾白蝦、藍藻等河口區常見敵害生物為準。漂白粉須兌水全池均勻潑灑,并開啟增氧機攪動1小時后關閉,保持漂白粉的最佳效果。池塘消毒水體經過5~7天太陽曝曬,有效氯含量低于0.05毫克/升,可適當施肥、加糖與接種EM菌等益生菌,培育水體微生物。一般施加3毫克/升的磷肥作為基肥,加入4毫克/升糖類(葡萄糖、紅糖、糖蜜等)作為有益細菌營養物質,可快速促進養殖水體中生物膜和生物絮團的形成,維持水體pH值在8.2~8.6,使水色呈鮮綠色或茶褐色,透明度保持在30㎝左右,這時候可開始放苗。EM菌等益生菌預先稀釋100倍再加入3%~5%紅糖水活化培養1~2天,再全池潑灑接種,效果更好,益生菌活化培養時連續充氣為佳。
3.苗種放養
白對蝦養殖技術研究
摘要:南美對蝦是當前養殖產量最高的甲殼類養殖品種。本文就設施漁業育苗車間南美白對蝦養殖技術進行介紹,以期為南美白對蝦的養殖提供借鑒。
關鍵詞:南美對蝦;設施漁業;育苗車間
北方地區設施漁業育苗車間的傳統育苗生產周期僅幾個月,育苗車間經常處于閑置狀態。利用充裕的車間閑置期,使育苗車間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養殖周期短、產量高、效益好,同時能夠減少氣候變化對養殖的影響。還可以避免傳統養蝦方式帶來的蝦病和水體污染,提高產量,使廣大養殖戶增產增收,也是設施育苗企業產業化發展的延伸,還可以解決漁業育苗后期閑置資源的科學有效利用。
1工廠化養殖過程
(1)一月上旬氣溫低,車間經過嚴格的通風消毒程序,對選定育苗車間水泥池和使用的工具用漂白粉消毒,同時開動增氧氣石將藥物攪拌后徹底消毒,消毒處理完畢后,培養繁殖基礎餌料改善水質,做好基礎餌料為放苗做好準備。一月中旬放苗。從海南選用0.8~1cm南美白對蝦苗進行篩選,肉眼觀察苗種大小整齊、活潑健壯、體色透明、體表局部無腐爛、逆水性強、無病毒和不帶白斑病毒的優質一代,嚴格檢疫過的苗種150萬尾。在投喂管理過程中,蝦體4cm左右一天投喂6~8次,白天投喂量和晚上投喂量為4∶6。每個池子設有餌料盤以檢查蝦的攝食情況,一般在1.5小時蝦的飽胃率為70%,如投餌盤剩余餌料多,應減少投餌,并檢查原因。蛻皮階段應適當減少投喂量。在這種高密度、高投餌、低透明的養殖模式下,尤其進入養成后期,大量殘餌、排泄物及各種浮游生物尸體等有機物不斷沉入池底,是造成水質和底質變壞的主要原因,所以要逐期分池,調節密度,完善管理,規范餌料和藥品的使用。(2)水質調節。養殖過程中水質調節是非常重要的。整個養殖過程水質指標保持在DO不低于4mg/L、NH3-N不高于0.3mg/L、pH保持在8.3~9.6之間。對蝦在8cm以后全天開放增氧設備,溫度低于26℃時車間保溫。調節溫度可以采取白天開窗、晚上關窗方式,這樣也有利于增加水中溶氧,減少生產成本。在養水的同時也需要換水,一般在對蝦5~10cm少量換水,5cm達到120cm,7cm達到130cm,隨著蝦體的長大增大換水量。
2該項技術的經濟效益分析
工廠化立體生態養殖研究
1日照地區工廠化養殖概況
20世紀末期,“溫室大棚+深井海水”開放式流水工廠化養殖模式以投資少、技術易于掌握、資金周轉快、適合小戶經營等特點,順應了沿海廣大轉產漁民自主創業的需求,迅速推動了以大菱鲆為主的鲆蝶類產業發展,并在日照掀起了一股大菱鲆養殖熱潮。但目前日照現有的工廠化養殖設施仍停留在開放式流水養殖階段,而真正意義上的全封閉工廠化循環水養殖設施因其準入門檻高、設備維護及水處理成本高等原因所占比例極少。隨著眾多養殖設施在同一區域長時間集中抽取地下海水,水資源枯竭問題開始突顯,已嚴重制約工廠化養殖的健康、快速發展。此外,養殖排放水直接排放到近海水域,造成海水質量逐年下降。且養殖用水與海區的水交換使污染的海水成了病毒和細菌的傳播介質,必然會引起病害的大面積暴發與流行,嚴重影響了水產品質量安全。因此,要實現日照工廠化養殖的可持續發展,走新型高效循環經濟養殖模式的道路勢在必行。
2綠色工廠化立體生態養殖的優勢
2.1節約場地。通過建設3層立體化養殖工廠可節約用地50%,節省用地成本50萬元。地下1層為2000m3蓄水池,蓄水池頂部有砂濾池1處。利用地下蓄水池保溫隔熱及防止蒸發的特點,可以使養殖用水24h溫度波動小于0.5℃,因而節約了升溫所用的能源。地上建有2層養殖車間共計4600m3,其中地上1層有1500m3海參養殖車間1處和800m3南美白對蝦養殖車間2處。海參車間上層為1500m3大菱鲆養殖車間。2.2實現水的循環利用。在大菱鲆的養殖過程中,日循環水量在400%~500%之間,而海參日循環水量為100%,南美白對蝦日循環水量約為40%。大菱鲆養殖排水可以滿足整個系統養殖海參和南美白對蝦用水的需要,實現了1次提水3次利用,年節水量40萬m3,節水50%,節省鉆井費用30余萬元。地下海水首先抽提到大菱鲆養殖車間,養殖大菱鲆池排出的水在重力勢能作用下一部分進入海參車間使用,另一部經砂濾池進入到地下蓄水池以做為南美白對蝦養殖用水。此外,冬季可以利用水溫較高的養蝦排水做為熱源通過。換熱器加熱地下海水,供大菱鲆、海參使用,適宜的水溫可以使大菱鲆及海參在冬季保持良好的長勢,既增加了經濟效益又實現了能源的再利用。2.3提高餌料利用率通過不同營養級和生態位上各種養殖生物對投入餌料的多層次利用,使餌料利用率得以大幅提高。在大菱鲆養殖區投喂的餌料首先被大菱鲆利用,水體中的殘餌及代謝產物等有機碎屑隨養殖排水進入到海參養殖區和南美白對蝦養殖區被2次利用,不僅節省了人工配合飼料的成本,而且減少了環境污染。2.4良好的經濟、生態及社會效益。由于在養殖系統中水溫可控,既克服了海參夏眠及冬季低溫帶來的生長停滯,又可以使大菱鲆保持良好生長的態勢,縮短了養殖周期。通過在低溫季節進行人工增溫為南美白對蝦提供適宜的恒溫環境,實現了南美白對蝦的周年養殖、多茬養殖,提高了單位水體的產量及整個系統的養殖效率。整個養殖系統每年可產出大菱鲆60000余尾,產值145萬元;海參6000余kg,產值50萬元;產蝦25000余kg,產值125萬元。合計年產值320萬元,扣除成本195萬元,年盈利達125萬元,其中通過節地(節省土地租賃費12萬/年)、節水、節電(10萬元/年)、節煤(年節煤30%,約4萬元)、節約餌料(約4.2萬元/年)實現新增利潤30.2萬元,減少排污50%,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及生態效益,體現了環境友好的健康養殖觀念。此外,該模式具有綠色環保節能、技術準入門檻低、易于復制推廣、適合中小戶經營等特點,具有良好的推廣前景及社會效益。
3未來展望
目前日照市的工廠化立體生態養殖系統仍處于半封閉狀態,資源的利用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下一步擬配備太陽能集熱、光伏發電系統及空氣能熱泵加熱設備,利用太陽能集熱設備和空氣能熱泵替代傳統燃煤鍋爐,真正實現零燃煤,零排放。此外,養蝦排水可用來飼養雜食性的羅非魚及貝類,既可以增加產值又可以降低水體中有機碎屑及浮游生物的含量,實現一級生物凈化。經一級凈化后的水進入藻類種植區,一方面藻類可以利用水體中的氮、磷元素降低水體富營養化程度,另一方面通過光合作用增加水體中溶解氧的含量,實現二級生物凈化。最后經砂濾、殺菌、曝氣使水質得到進一步凈化,回到大菱鲆養殖區重新利用,從而過渡到全封閉循環水立體生態養殖模式,實現立體利用、復合利用、循環利用的目標。
白對蝦產業發展困境與對策
南美白對蝦(以下簡稱白對蝦)是目前我區水產養殖業中的主導與優勢產業,自二十一世紀初引入我區以來,由于生長迅速,市場需求大,養殖經濟效益突出而得到迅猛發展,短短幾年內養殖面積從幾十畝發展到最多兩萬多畝,有許多養殖農戶因此而發財致富。但近年來,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區白對蝦養殖風險頻現,不少養殖戶懷揣發財夢而來背負高額債務而回,從當初的“發財蝦”正在演變成為“破財蝦”。認真分析當前南美白對蝦養殖中面臨的困境與原因,尋求對策,值得各級政府、技術推廣單位、養殖戶自身引起重視與思考。
一、南美白對蝦產業發展歷程與現狀
1.發展過程。我區(原紹興縣)最早引入試養白對蝦是2000年,當時因馬鞍、濱海地區的甲魚河蟹養殖效益很差,有養殖戶試養了50畝左右的白對蝦,實現了當年試養成功且獲畝凈利潤四千元的好結果;2001年面積擴大到約300畝,也獲得畝凈效益四千多元;由于白對蝦養殖效益突出,以后的幾年被廣大養殖戶普遍接受并廣泛養殖,馬鞍與濱海的池塘幾乎全都用來養殖白對蝦,到2006年全區養殖面積最高達到2.8萬畝左右。最近幾年由于濱海工業集聚區的開發建設和城鎮化、道路建設等原因,白對蝦養殖面積逐年縮小,據調查,2017年白對蝦養殖戶為100多戶,養殖面積1.6萬余畝,其中大棚面積2000畝左右,2018年基本保持穩定。在白對蝦的引進與推廣過程中,經水產技術推廣部門與廣大養殖戶的共同努力,養殖產量與經濟效益逐年提高,最高的養殖畝產超過1000kg,好的年份全區平均畝產達300~400kg,畝均利潤達5000元左右。在養殖面積維持在2萬畝左右的時候,全區白對蝦年產量在6千至8千多噸之間,產值在1.3億元至1.8億元之間,白對蝦成為我區漁業的主導優勢產業,養殖白對蝦也成為漁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2.養殖模式。隨著養殖年數的增加,白對蝦病害日益嚴重,而且受不利天氣、市場價格等影響,風險增大、效益減少。區域漁業為此,區水產技術推廣部門與養殖戶一起,不斷探索與推廣新的養殖模式,最近幾年,相繼推廣了蝦鱉混養、蝦魚混養、大棚養殖等模式,取得一定效果,尤其是白對蝦大棚養殖技術,對于抵御自然風險、增加經濟效益發揮了較大的作用。3.養殖現狀。目前,我區白對蝦養殖主要有二種方式,即大棚養殖和外塘養殖,面積分別約為2000畝與14000畝。大棚養殖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新養殖模式,因為能增強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和成品提早上市,曾經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但最近四年,由于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影響,這二種模式表現各有千秋,時好時差。2015年、2016年全區大棚養殖都取得較好收益,但2017年以及今年大棚養殖普遍失敗,周邊的蕭山與上虞等地也出現同樣情況。如紹興天利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目前有大棚養殖面積500畝,在2015與2016兩年里均取得每年近600萬元的經濟效益,但2017年、2018年連續二年大棚養殖失敗經濟虧損。與此相反,往年效益普遍不太好的外塘養殖,在2017年養殖形勢普遍較好,全區有90%以上的養殖戶獲得了較好的收益,平均畝產在230kg左右,畝效益在6千元左右,畝收益在萬元以上的不在少數,虧損的只占極少數,結果令人無法捉摸。接下來2019年的外塘養殖結果會如何,目前任何人都無法預測。
二、南美白對蝦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每個水產品種在引進養殖的頭一兩年內都不會出現問題,但隨后幾年會陸續出現各種病害,這是一個共性問題。而在我區白對蝦養殖業的發展過程中,除了一些面上共性問題外,還存在著自身面臨的特殊問題與困難。1.養殖風險不斷加大。白對蝦養殖經濟效益雖明顯,但也伴隨著高風險,而且隨著養殖年份的增加,風險不斷加大,猶如漁船在風平浪靜的湖面與波濤洶涌的大海之間來回切換,既可以讓你滿載而歸,也可以讓你傾家蕩產。主要有三個方面的風險:一是天氣,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忽冷忽熱、臺風、高溫、長時間雨天,都會導致不同的養殖結果;二是病菌病毒,除了苗種自身攜帶的可能性,池塘與水環境中也不同程度地被感染而存在各種病菌病毒,而且不斷出現新的病種,導致養蝦失敗;三是市場,這是不確定的因素,如果銷售不暢,那么價格就會下跌,利潤下降,對養殖戶只能是好夢一場??傮w看是白對蝦讓大部分養殖戶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也讓一部分養殖戶回到了貧窮的狀態。2.苗種質量問題突出。南美白對蝦自然分布區主要位于東太平洋沿岸,我國沿海沒有白對蝦自然種群的分布,因此,國內目前南對蝦親蝦主要由海外調入,而且大量冒牌SPF南美白對蝦的種蝦及蝦苗由海外進入國內。據了解,我國的蝦苗質量存在一定弊端,一是從海外調入親蝦、幼體及蝦苗的同時,極容易帶入病毒,繼而引起傳染疾病的暴發;二是國內大部分繁育場為了降低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而采用一些急功近利的作法,親蝦被無節制地多次產卵、在育苗過程中濫用抗生素、高溫培育、不重視幼體的營養需要和活餌料的應用等,導致蝦苗先天不足,體質弱,抗病力差,從而使苗種質量嚴重退化,生長速度慢,養成周期延長。這個問題不僅全262019-2區域漁業省存在,而且全國至今也沒有突破,已經多次向省水產主管部門反映,目前在國家層面正在全力攻關。3.外界因素復雜多變。白對蝦養殖除了優質健康的蝦苗與良好的技術管理水平外,外界因素也至關重要,主要包括天氣、水質與病害。天氣因素只能聽天由命,觀察這十來年的養殖情況,只要哪一年晴熱少雨這一年就普遍養殖成功,在上天關照的年份里若養殖失敗只能歸咎于自己的養殖水平。養殖水源沒有達到漁業水質標準,使白對蝦生長水環境受到影響。由于甲殼類的特殊構造,蝦的病害問題一直難以攻克,只能以預防為主。由于部分養殖戶無公害生產意識淡薄,隨意排放養殖水,導致外河水源被污染,輪番使用,疾病交叉感染,蝦病泛濫成災等等,這些問題從表面上看是單一的,但究其原因卻是相互關聯的,產生白對蝦暴發性流行病的原因是綜合交叉而十分復雜,值得我們重視和深思。4.發展空間越來越小。白對蝦產業是我區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引進養殖到現在,養殖范圍經歷了由少到多再到少的過程。由于城鎮化推進、工業向濱海集聚等原因,一口口池塘被征用推平,養殖空間日益縮小。根據濱海開發區的統一規劃,未來五至十年內將有近三分之一的池塘被征用,到2030年再縮減三分之一。在這個經濟大發展背景下,要穩定漁業生產、穩定白對蝦養殖顯得越來越難。
三、對策與建議
水產病害防治工作總結
水產養殖病害的發生已直接影響到我區漁業生產的發展,成為制約水產養殖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是我們當前迫切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隨著水產養殖業的不斷發展,水產病害防治問題已經成為我們漁業工作者非常關注的重要課題。在上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的指導和關心下,區水產技術推廣站充分發揮水產養殖病害防治網絡作用,多方面開展技術服務工作。我們有專人負責水產病害診療工作,通過配備的水產重大疾病遠程診斷系統,科學地開展水產病害預警預報;我們還通過運用水質測定技術,隨時掌握養殖水體的水質環境的變化和水產疾病發生狀況,并及時通報病害發生情況而提出應急技術措施以指導生產。我們全年接待門診近300余次,不定期出診70余次,幫助和指導漁民掌握水產病害防治技術,解決養殖生產上各種疑難雜癥;我們還定期印發有關水產養殖病害防治等方面資料,積極開展專業農(漁)民培訓工作,下鄉舉辦水產品健康養殖及病害防治技術講座26次,參加人次達610人次;我們還為水產養殖戶采購生產上需要的各種漁藥1050公斤,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服務。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水產養殖病害發生危害情況,對全區范圍內水產病害病況實行每季度統計,并承擔了市水產推廣站下達的“南美白對蝦、日本沼蝦、鱖魚和羅氏沼蝦病害調查”月度統計工作,設立病害檢測點10個,面積1552畝;還對養殖的鯽魚和金魚進行SVC專項檢測4次;對養殖的鯽魚和花鰱進行藥物殘留檢測。我們通過調查和統計,掌握了南美白對蝦桃拉病毒對蝦白斑病綜合征等主要養殖病害發生發展規律,為指導和制定水產養殖生產以及水產病害防治措施提供技術依據而服務于生產。
一.水產養殖病害發生情況
養殖魚,蝦類和家畜,禽等動物一樣,會生各種疾病,由于魚,蝦類所生活的水質環境逐漸發生變化,寄生蟲和細菌等病原體滋生繁殖,很容易引起各種疾病的爆發。特別是在池塘密養條件下,一旦發病傳染很快,常常造成大批死亡。在傳統養殖模式下,大量使用藥物致使水體殘留有害物質越來越多,嚴重影響水體的自凈能力,破壞養殖環境的生態平衡;加上養殖密度大,攝食量多,同時排水有限,殘餌和糞便增加易導致水質惡化,水體中氨氮、亞硝酸鹽嚴重超標,底層水溶氧量嚴重不足,就會引起疾病暴發,造成養殖魚、蝦等大面積死亡。
年區水產養殖總面積29636畝,水產養殖病害累計發生面積11558畝,占養殖總面積的39%,其中常規養殖魚發病面積2750畝,南美白對蝦發病面積8524畝。全區因水產病害的發生而造成經濟損失1692.52萬元,推廣養殖的18146畝南美白對蝦病害發生尤其嚴重,發病面積占養殖面積的47%,而因發生傳染性疾病造成經濟損失達1593.9萬元。占總經濟損失的94.2%。南美白對蝦的病害發生有明顯的季節性,6月至7月上旬主要發生桃拉病毒病,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主要發生白斑病綜合征和黑鰓病。
二.水產養殖病害防治情況
南美白對蝦養殖區域,近年來普遍發生傳染性疾病,來勢兇猛,死亡率高,給養殖者造成重大損失,尤其是桃拉病毒、白斑綜合癥等傳染性疾病,是南美白對蝦養殖期間毀滅性蝦病,南美白對蝦傳染性疾病嚴重阻礙了對蝦養殖業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