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畫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9 18:01: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年畫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透析木版年畫藝術特質

木版年畫是我國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中華美術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所熟悉的畫種,因其在新年時貼換而得名。歲末迎“新正”自古稱為過大年,上至朝廷,下至庶民都有卜歲餞臘活動,人們把它張貼在門、墻、窗、燈等處,點綴出新年喜慶的氣氛,以此表達祈求吉祥如意、幸福生活的理想和愿望。我國木版年畫的主題主要有“辟邪納福”和“歡樂吉慶”兩大類。過去的門神畫雖具有年畫性質,但大部分是手工繪制而成。宋朝是手工業發達、刻版印刷和造紙工藝較為成熟的時代,因此,木版年畫開始出現雕版印刷形式的作品。明朝,農業手工業發展較快,重視文化,對外通商,促進商業繁榮,因此刻版印刷、造紙都有顯著成就,木版年畫至此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清初為鞏固滿族貴族的統治,開始學習、吸收漢文化并恢復生產,促進經濟的發展。木版年畫同時也得到發展,除了大量印刷舊版年畫,還不斷創作出新的體現儒家治民理政之道、反映人民思想愿望的民間年畫,題材更為廣泛,刻工精致優美,用色絢麗,深受百姓的喜愛。當時木版年畫的主要產地有天津的楊柳青,蘇州的桃花塢,山東的濰坊,閩臺地區的漳州、泉州、臺南等地。我國民間木版年畫的表現手法大多是簡樸大方、率直明快、粗獷單純。其人物造型頭部大而身體粗圓,呈福態憨相,色彩鮮艷,多采用原色和補色強烈對比,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同時,由于我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地域遼闊,以及各區域間的生活條件和風俗習慣不盡相同,形成了各地木板年畫不同的藝術風格特征。筆者擬探析漳州木板年畫的藝術特質并與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的題材、體裁形式、使用的材料與表現技法及其社會影響等方面進行初步比較,就教于方家。

一、創制年代久遠

漳州木版年畫始于宋代,興于明永樂年間,清代為鼎盛時期。漳州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的福建省南部,與臺灣一水之隔,為亞熱帶濕熱海洋性氣候區,四季溫暖,雨量充沛,平原廣闊,花香果甜,是一“天然大溫室”,唐初置州,多種文化在此碰撞、融合。歷史上中原人士幾次南遷帶來了選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以及原鄉的民風民俗,不斷地在漳州地區廣泛傳播。宋代是我國手工業發達,雕版和造紙工藝較為繁榮的時代。南宋淳熙《三山志》記載了福州元日、立春、上元、寒食、中元等十三個主要民俗節日,同時在“桃符、鐘馗”條下寫到“書桃符星戶間,掛鐘馗門上,禳厭邪魅。今州人歲暮,畫工市之。”[1](P14)宋代中元節日習俗及年畫在福建及至漳州地區已廣泛存在。明代是漳州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時期,耕地進一步擴大,沿海圍墾、興修水利。隆慶元年(1567年)月港成為我國唯一對外通商口岸,桅檣林立,賈客云集,貿易航線達47個國家和地區。由此促進漳州商品的生產和流通,同時也給木版年畫輸出提供了有利條件,促進了漳州木版年畫的發展。明朝中葉漳州木版年畫已躍居全國主要產地行列。清代,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疆平靖后,漳州地區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在經濟和文化的推動下,漳州木版年畫的印制與行銷進入了鼎盛時期。楊柳青地處我國河北天津,是我國北方歷史名鎮,據史料記載初名“流口”、“后復口”和“柳口”。金貞祜三年(1214年)置“柳口鎮”為該鎮行政建置之始,元末明初更名為楊柳青。明清時期,此地是運河漕運重要樞紐,交通發達,水運便利,成為我國北方商貿流通和文化交流集散地,市肆縱橫,商業繁榮,風景優美,被譽為北方的“小蘇杭”。[2](P237)民俗文化氣息濃郁,有著豐富的民間藝術。明代楊柳青民間藝人繼承宋元時期繪畫傳統,同時吸收明代木刻版畫等民間藝術,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創作出鮮明、喜氣、具有地方特色的木版年畫。清代楊柳青年畫風格嚴謹,畫面熱鬧,色彩豐富,注重人物刻畫,深受人們喜愛,從清朝雍、乾年間至光緒初年最為風行。

二、題材內容豐富

漳州木版年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富有閩南地方特色。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門神類:漳州木版年畫門神形式多樣,題材廣泛,尺幅相差較大,以適合不同門戶的需要。其一為武將型:主要有《秦叔寶尉遲恭》、《神荼郁壘》,披盔戴甲,手持金锏,威風凜凜,濃眉虎目,一左一右,相對而立。此類門神多張貼于宅院大門,在漳州民間流傳較廣,成為門神中的主要類型。其二為祈福型:這類門神主要張貼于正廳大門,內容主要有《簪花晉爵》、《加冠進祿》、《天賜平安福》《人迎富貴春》等,還有尺幅較小的《五虎銜錢》、《魁星春》、《梅花福》等數個品種,主要張貼于廚房門、米缸、箱柜等處。此類年畫反映人們祈求富貴平安、家族興旺、福星高照的愿望。其三為祈財送子型:有表現財神內容的《日日進財》、《招財王》、《財神獻瑞》、《春招財子》等,體現民眾求財盼富的愿望。又有期望添丁為內容的《天仙送子》、《百子千孫》、《年年添丁》、《蓮招貴子》等等。[3](P78-82)此類門神一般貼于新婚房門或內房門。其四為辟邪護宅型:此系貼于民宅門額上,或船艙上,或建新房安梁時貼于梁上,目的在于辟邪驅災,祈求平安。主要有《劍獅》、《姜尚在此》、《八卦》、《天師鎮宅》等,皆屋門神畫,此類形式多樣的門神年畫與楊柳青木版年畫比較,內容更為豐富。

查看全文

春節禮儀-年畫

過年,人們除了貼春聯,剪窗花外,還喜愛在客廳里、臥室中掛貼年畫。一張張新年畫給家家戶戶平添了歡樂的節日氣氛。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春聯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

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里,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

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不過我國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這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其畫構圖生動活潑,熱鬧非凡。此畫曾給魯迅先生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正如他說的那樣,這幅寓教于樂的《老鼠娶親》,不但喚起成年人的興趣,對兒童的藝術感染更為強烈。

查看全文

春節年畫有講究

過年,人們除了貼春聯,剪窗花外,還喜愛在客廳里、臥室中掛貼年畫。一張張新年畫給家家戶戶平添了歡樂的節日氣氛。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春聯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里,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

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不過我國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這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其畫構圖生動活潑,熱鬧非凡。此畫曾給魯迅先生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正如他說的那樣,這幅寓教于樂的《老鼠娶親》,不但喚起成年人的興趣,對兒童的藝術感染更為強烈。

民間流傳新年除夕之夜是老鼠娶親的吉日良辰,人們要放一些食物在床下、灶間,算是送給鼠新郎的禮物,以祈求來年五谷豐登。有些老奶奶在臨睡前常逗孩子說:"快把鞋藏好,別讓老鼠偷走當花轎了。"此話即源于此。因此,年畫《老鼠娶親》特別能引起孩子們的共鳴。

查看全文

平面設計木版年畫運用

一、朱仙鎮木版年畫人物的造型藝術表現特色

朱仙鎮木版年畫是以刻版印刷工藝制作的,且一直以來都是師徒傳藝,作坊大批量生產,它的風格和造型與當地的習俗、人文、以及制作技術等緊密相連。縱觀朱仙鎮所有的木版年畫,我們從中還可以看出中國傳統的繪畫精神與其它門類藝術特色在其中的再現,從門神畫到各類題材內容的年畫中,在年畫人物整體造型上,往往可以發現人物一般都呈頭大身小的比例,且人物大多飽滿、壯實。雖然這些都是民間藝人根據自己的感受及大眾的審美趣味創作出來的,但是我們可以對人物造型用夸張、寫意、變形、抽象等藝術手段來評價。畫面上每個人物的面部大都飽滿,門神武將和英雄人物的臉部則借鑒了戲曲臉譜的表現形式,增加其強悍、威風感。人物面部通常極少著色,五官均由墨線勾勒,線條粗細有間,有聚有散,富有動感。人物的眼睛在面部所占的比例較大,同時也夸大了眼長和眉長,眼角通常上挑,雙眼皮往往著上紅色;眼神刻畫得極其生動,不同的人給人不同的感受。從人物造型上我們可以看出那些民間藝人們在創作過程中遵循了傳統的意象造型觀念:形不似而神似。只要對朱仙鎮木版年畫的藝術風格有一定的了解,就不難從很多年畫類別中辨認出其作。年畫除了人物的造型特色外,色彩也是非常醒目的一個元素。我們可以說色彩的搭配和造型是完全相輔相成的,整幅畫面呈暖色調,鮮艷明朗,對比強烈,雖然用了我們所認為應該避免的黃紫、紅綠對比色,但是在年畫中卻應用的恰到好處,達到了雅俗共賞的程度,這點在國內年畫特征中別具一格,它同時也把畫面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現的很到位,也從側面體現了河南人民的樸實、大方、樂觀的生活態度。朱仙鎮木版年畫的人物造型特色,尤其是夸張、變形、寫意等藝術手段以及所遵循的傳統繪畫思想對于現代平面設計的圖形創造是很有啟發意義的。除此以外,作為一項民間非物質文化藝術,基于它的傳承和發展,我們可以在保持它原有藝術特征的原則下對其進行新的創造應用,使它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永葆其生命力,讓它一如既往的豐富著人民的生活,這是很值得大家共同探討的問題。對此本文將從年畫人物造型方面著手,粗淺的嘗試在當今平面設計中對其進行再創新應用。

二、朱仙鎮木版年畫人物造型再平面設計中的應用

朱仙鎮木版年畫人物的造型特征獨具一格,其人物的線條塑造、整體比例的定律、五官的刻畫特征以及創作所遵循的傳統繪畫觀念等,不但對現代設計創作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外,而且還可以對它們自身進行新的創造。筆者認為,如果一種為大眾所喜聞樂見的傳統藝術,當它形成了固定的形式后,且繼續保持它的原本特色單向發展下去,那么,久而久之,這種藝術只能成為眾人的藝術欣賞品,也許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從人們的生活中淡化。所以我們對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進行多方位的思考和分析,為它探索不同的發展道路,使它在保持著自身原有風格的同時去積極順應新時代的生活,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筆者欲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朱仙鎮年畫人物造型進行新的創造和應用的設想。

(一)地方性標志設計

單從朱仙鎮木版年畫的人物造型特色和色彩搭配來看,朱仙鎮木版年畫特色在所有的年畫門類中已具有自身的形象識別功能了,如人物的粗獷、敦厚且極富有幽默感的味道、還有對色彩大膽的對比應用等。由于朱仙鎮是古代四大名鎮之一,且又因出版年畫盛名,所以對于朱仙鎮地方性的一些特色產品或地方標志的創作中可以取其年畫人物的造型及色彩并根據標志設計的形式美法則進行設計創作,使它成為地方性標識。這樣不僅重新利用了年畫藝術,而且對于整個地域及藝術也是一種充滿自豪的宣揚。

查看全文

楊柳青年畫對平面設計影響思索

年畫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除了展現著人們的生活審美之外,還是民間社會文化表達的一個重要手段和信息傳播的一個重要渠道,具有強大的社會規訓力度。楊柳青年畫產生于民間,用于描繪民間世俗生活,在理想主義的浪漫思想指導下,通過借喻、象征、比擬、雙關、諧音、等手法來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追求和傳遞人們的心理感覺,這與平面設計的最根本的某些設計理念不謀而合——運用平實的、積極的、消費者易于接受的敘事方式從表述訴求點,促使消費者對廣告傳達的信息很快地理解與接受,并留有鮮明的記憶,最終達到廣告宣傳的目的。

一、楊柳青年畫中的吉祥文化

中國人的吉祥觀念在原始社會便產生了。這種觀念一直延續至今,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結構和造物法則。吉祥文化的存在與社會普遍流行的風俗和信仰有關,不取決于某一個人的喜好,它來源于大眾,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擁有吉祥文化的楊柳青年畫通過傳統審美意識支配下的藝術來寄托人們的情思,滿足人們精神上的需求。其取材都是人們喜愛的事物或神話故事,或傳奇小說,或新聞時事,或福祥喜慶等,很少有哭喪兇殺之類的不祥內容。如世俗生活的題材:莊稼忙、女十忙、漁家樂、過新年、狀元及第、加官進爵等;神話傳說類:天官賜福、群仙祝壽、觀音得道等;還有吉祥喜慶類:麒麟送子、財神叫門、五子登科、連中三元、馬上封侯、金玉滿堂等,這些題材都充分體現出人們祈吉納福的觀念,反映了人們渴求一個超越現實的、美好的世界。這一獨特的東方審美樣式通過與人們生理到心理的深層對應,使人的身心得到解放。這種對一個健康和諧的人類社會的祈盼,不論古人還是現代人,都一樣地心存向往,因而傳統楊柳青年畫蘊含的吉祥意味同樣適用于現代設計,適用于傳達現代人的設計意念。在現代的平面設計中不乏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佳篇,例如中國聯通公司的標志,采用的就是源于佛教“八寶”之一“盤長”的造型,取其“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之意,迂回往復的線條象征著現代通信、網絡,寓意著信息社會中聯通公司的通信事業井然有序、信息暢通,同時也象征著聯通公司的事業無以窮盡、地久天長。這種吉祥寓意的沿用,使我們的現代平面設計少了一些商業氣,更多了一些文化氣息和親和力。

二、楊柳青年畫中的象征與隱喻

楊柳青年畫采用象征、隱喻的手法,使吉祥文化觀得到充分的發揮。中國民間木版年畫的主體文化就是象征文化。它通過畫面中形象、道具、動植物等的隱喻、寓意、諧意與諧音,來傳達人們的心理愿望、人生追求、理想歸宿。畫面情景表述不是直白的,而是借它物或通過符號表達某種情感和含義。這種思維方式是憑借意象進行聯想、比附、推導的思維活動,具有鮮明的意象性的同時又具有豐富的聯想性。如“并蒂蓮”隱喻夫妻恩愛;石榴、葡萄、蓮蓬寓意多子;桃、龜、松、鶴寓意長壽;龍鳳寓意吉祥等。“象征和隱喻”是楊柳青年畫的一個重要的審美特征,幾乎每一件作品都有深刻的寓意蘊涵其中,年畫中用一草一木,一亭一榭就能隱喻出地點、環境、歲月、時令和襯托人物的喜、怒、哀、樂、憂、苦等氣氛。例如年畫配景中“橋”和“亭”的表現:冬景橋少,表示河川嚴寒結冰,涉水無須過橋;夏景亭多,以示盛夏,人們多喜避暑于其中。山要高,用云挑,石要峭,飛泉流,路要窄,車馬塞,樓要遠,樹木掩等。畫師有句歌訣:“作畫先點題,春夏秋冬要相宜,經史諸子各故事,配景恰當畫出奇。”從年畫的象征與隱喻中我們感受到了民間畫師的集體智慧。在平面設計中也會大量用到象征、隱喻的借物托意手法,通過高度抽象的思維創作和豐富的想象力,使實在的形象寓指某種情感意念。如在漢字的處理上,往往會用到一音多形的手法表達創意,這與楊柳青年畫中吉祥圖形漢字的諧音取意表現法,語義雙關、諧音假借,寓意深刻是一致的。中國民間美術背后的“意”是人們迷戀其造型的關鍵。楊柳青年畫中諧音的關鍵是鮮明地把所諧之音點落在吉祥的本意上,別出心裁地傳達主題思想。它那形式美與深層意念相結合的方式給了我們許多靈感。中國民間吉祥文化的圖形形式是經過提煉的;是大眾耳熟能詳和普遍接受的,承載著一定情感內容而形成的。在設計中無論是對傳統的繼承還是對外國文化的借鑒,都要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三、詼諧幽默的楊柳青年畫

查看全文

綿竹年畫災后重建措施論文

摘要:綿竹年畫是中國四大年畫之一。在“5.12”特大地震前,綿竹年畫帶動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年畫節也碩果累累。地震給綿竹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綿竹年畫產業遭受重創。在這一背景下,文章探討了綿竹災后年畫產業發展的思路。

關鍵詞:災后重建;文化產業鏈;年畫旅游

一、發展脈絡

綿竹位于古蜀道川陜公路名鎮孝泉以西。因盛產一種韌性極好的竹子,繼而制作桃符,畫為"神荼郁壘",使綿竹木版年畫在清代同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蘇州桃花塢并稱為中國木版年畫四大家。明清兩個朝代,尤其是清乾隆年間,是綿竹木版年畫發展的輝煌時期。那時,當地年畫作坊達300多家,年畫藝人逾千名,從事年畫生產的鄉民約萬人,年畫大量銷往云南、貴州和陜、甘等省,還遠銷東南亞等國家。其題材豐富,內容廣泛,主要包括風俗習慣、生活生產、歷史傳說等,無一不帶有濃郁的鄉土特色。如《漁家樂》、《紡線女》、《趙公鎮宅》等,反映民俗風情的各個側面和農民祈福消災、神靈庇佑的美好心愿。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省級有關部門又專門采取搶救實施,綿竹年畫獲得新的藝術生命。2006年,綿竹年畫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綿竹年畫發展狀況

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年畫之鄉"綿竹,在“5.12"前已有成型的畫坊十來家,常年繪畫人員300多人,民營年畫經營實體十余家,年畫產品多達20余類上千個品種,去年一年年畫銷售額就達到3000萬元左右,并形成了孝德鎮射箭臺村與遵道鎮棚花村兩個各具特色的年畫村。以綿竹年畫為題材的旅游商品生產企業得到空前發展,已達30余家。政府從2001年春節開始,已連續成功舉辦了七屆"年畫節",并于2007年2月10日成功舉行了《綿竹木版年畫特種郵票》首發式。綿竹還以地方人大決議的形式將農歷臘月二十三確定為綿竹年畫節,使之成為綿竹第一個地方性節日。

查看全文

木版年畫藝術文創產品設計研究

【摘要】寶雞鳳翔木版年畫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包含著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的質樸愿望。當前鳳翔木版年畫表現形式單一,不符合現代人們的生活需求和審美觀念,木版年畫的傳承與發展受到巨大阻礙。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社會需要文化創意產品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本文從裝飾品、家居用品、文具用品和生活用品這些載體入手,通過紋樣提取、變形、重組的方法對鳳翔木版年畫進行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再通過互聯網、新媒體運營以及民俗文化旅游,使鳳翔木版年畫文化創意產品實現市場化推廣和價值的開發,從而使鳳翔木版年畫得到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鳳翔木版年畫;文創產品;設計;開發研究

一、寶雞鳳翔木版年畫的研究背景

(一)寶雞鳳翔木版年畫的時代背景

寶雞鳳翔木版年畫起源于陜西關中平原西部的鳳翔縣南肖李村,其發展歷史悠久,始于唐宋,盛于明清,鳳翔木版年畫取材于民間百姓的真實生活,大量的運用寫實手法進行創作,成為關中歷史風情畫卷和難得的歷史民俗記錄,是中國傳統民間年畫的一大流派。陜西鳳翔木版年畫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國外的收藏家贊譽其為“東方智慧的結晶”。鳳翔木版年畫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木版年畫市場逐漸被現代新文化所取代,木版年畫逐漸在大眾消費市場消失。新型農民的觀念變化使得他們對木版年畫尤其是門神、家宅六神等不再重視和感興趣,膠版印刷技術、電腦制圖技術等對木版年畫的生存構成了很大的沖擊[1]。

(二)寶雞鳳翔木版年畫的風格特征及色彩運用

查看全文

綿竹年畫藝術形式內容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綿竹年畫,作為四川地區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了唐代年畫由畫師手工畫成的技法、綿竹年畫分紅貨、黑貨兩大類、綿竹年畫在制作時和中國其他年畫一樣首先要刻成線版、綿竹年畫以彩繪見長,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和鮮明的地方特色、運用色相和色度的對比,極富單純強烈的民間特色、綿竹年畫獨特的色彩選擇還表現在“一黑二白三金黃,五顏六色穿衣裳”、借助色彩同類色深淺及階梯變化,造成了深、淺、明、暗的過渡、補色、高純度的色相對比原則,是綿竹年畫色彩選擇的主要傾向、綿竹年畫的顏色多用礦物質色和民用染料、綿竹年畫歷代傳承的色彩選擇,形成了它獨特的色彩魅力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年畫是中國特有的民間藝術形式,它張貼于新年之際,以營造吉祥歡樂的節日氣氛,表達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四川綿竹年畫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江蘇桃花塢年畫齊名,是我國四大年畫之一,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綿竹年畫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與內容,在全國年畫中具有獨特的地位。

關鍵詞:綿竹年畫色彩特征色彩文化

綿竹年畫,作為四川地區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它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江蘇桃花塢年畫齊名,被譽“中國年畫四大家”。綿竹年畫起源于北宋、興于明代、盛于清代。綿竹年畫內容廣泛、品類繁多,如:避邪迎祥、歷史人物、戲曲故事、民俗民風、名人字畫、花鳥蟲魚等。從風格上講,它傳承了唐代年畫由畫師手工畫成的技法,同時還繼承了宋代的雕版印刷術的技術。從形式看,綿竹年畫分為斗方、橫披、中堂、條屏等,與國畫的分幅相近。從表現手法上看,綿竹年畫在用紙、用筆、用色上也別具一格,比如傳統綿竹年畫使用的粉箋紙與鴛鴦筆,都是極具當地特色的獨有工具。

綿竹年畫分紅貨、黑貨兩大類。紅貨指彩繪年畫,包括門畫、斗方、畫條。其中門畫制作手法多樣:細活有“明展明掛”、“印金”、“鉤金”、“花金”;粗活有“常行”、“水墨”、“填水腳”。畫條,分中堂、條屏、橫推、單條等,供廳堂、居室、走廊及牲畜圈等張貼之用。門畫有大毛、二毛、三毛等大小之分,貼大門、廳門、房門、灶門之用。黑貨,是指以煙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為山水、花鳥、神像及名人字畫,此類以中堂、條屏居多。

綿竹年畫在制作時和中國其他年畫一樣首先要刻成線版,但綿竹年畫區別于其他年畫的最大絕妙是,其刻于梨花木的板子印拓成的黑線版只起輪廓作用,成畫時全靠人工彩繪,從不套色制作,因此同一個線版的年畫經不同的藝人、甚至同一藝人不同的力道心情的彩繪,也會呈現出“同形不同色”的風格趣味,絕無重復。

查看全文

古版年畫藝術教育作用思考

朱仙鎮木版年畫,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朱仙鎮年畫在發展過程中,善于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從其他藝術中吸收營養使之得以豐富,年畫題材,多為戲曲故事、歷史故事、娃娃、美人等,寓意喜慶吉祥。在沒有電視傳媒的過去,年畫等于家庭的啟蒙教材,成人對著年畫給兒童講故事,所以要求“畫中要有戲,百看才不膩”。因此,木版年畫深受群眾的喜愛,不僅創造出人們喜聞樂見的年畫人物形象,同時為我國傳統美德的發揚起到重要作用。

一、儒家思想在年畫中的表現

朱仙鎮木版年畫藝術不僅是老百姓為了裝飾家用,同時也是藝術教育的一種形式,可以說年畫是一種最直接、最便利、最經濟、最直觀、最易懂的教科書。中國有許許多多的老百姓是年畫教育的受益者,他們沒進過學堂,沒讀過四書五經,卻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這種道理大多源自年畫藝術的普及。朱仙鎮木版年畫長期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響。儒家認為“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藝術是表現道德和仁厚的最佳方式。《孔子家語•觀周》載:“孔子觀乎明堂,睹四門墉,有堯舜之容,桀紂之像,而各有善惡之狀,興廢之誡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負斧康,南面以朝諸侯之圖焉。孔子徘徊而望之,謂從者:‘此周之所以盛也。夫明鏡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孔子的這一觀點,與其“文以載道”的思想一致。這種從理性主義和功利主義出發的藝術觀對謝赫“圖畫者,莫不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披圖可鑒”的觀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張彥遠根據民間美術創作情況,又提及“鐘鼎刻,則識魑魅而知神奸;旗章明,則昭軌度而備國制;清廟肅,而樽彝陳,廣輪度,而疆理辨;以忠以孝,盡在于云臺,有烈有勛,皆登于麟閣;見善足以戒惡,見惡足以思賢”①,這是對美術所產生的社會功能加以明確的肯定,同時也說明繪畫是不脫離政治的。他也看到繪畫與其他教育工具有不同的特點,因而指出“記傳所以敘其事,不能載其容;贊頌有以詠其美,不能備其象,圖畫之制,所以兼之也”,肯定了繪畫藝術的重要作用。木版年畫在宣傳教化方面遠遠超于廟堂中的繪畫功能,因為它經濟實用,流通廣泛,作用更為突出。清朝翁齋老人李光庭闡釋年畫時說:“令看之,為之解說,未嘗非養正之一端也。”‘這里說的就是年畫的教育功能和“養正”含義。年畫的教說,與空洞的說教不同。年畫的教說,是以畫面為中心議題。畫面中蘊藏著故事,一旦講清故事,教益自然就有了。藝術精神在中國文化中是以多種形式體現的。它引導人們向善、向上。就因為在年畫藝術中包含著這樣的責任,所以它必須要載道。年畫不只是滿足人們的視覺審美,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用來普及教化民眾、創建和諧社會的工具,觀賞年畫,會時常提醒人們不能玩物喪志,不應好惡無節。

二、寓教于樂的教化內容

朱仙鎮年畫題材的內容,大都與人民生活、感情、心理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作品有描繪農民生活、革命斗爭的,著重反映的是人民的愿望和理想,反映他們迫切希望擺脫困境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求,年畫中同時還大量描繪了歷史傳說和戲曲故事,這當然是適應人們娛樂的要求,但它不是單純地對曲折情節的欣賞,更重要的是從中反映了人們的道德觀念,體現了對英勇人物的敬慕和對丑惡虛偽的憎惡。朱仙鎮年畫的教化內容大致表現以下幾種:

1.歌頌赤膽忠心的英雄。朱仙鎮木版年畫繼承了我國古代優良的藝術傳統,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點。歌頌美是朱仙鎮年畫的一大亮點,魁梧健壯的英雄形象,是對中國傳統美德的宣揚。朱仙鎮木版年畫代表作品之一是《步下鞭》,這個故事源于唐代。秦瓊、尉遲恭二人原是唐朝大將、開國元勛,作戰勇猛無比。唐太宗因病所擾,夜不能寐,秦瓊、尉遲恭為其把守宮門,鬼魅不敢為祟,后來便將二人圖形繪于門上,以鎮鬼魅。從此,秦瓊、敬德以其陽剛正氣來鎮鬼驅邪的故事,便流傳到民間,人們尊之為門神,取代了神荼而成為人間的保護神。朱仙鎮年畫的秦瓊、尉遲恭的形象是根據不同人物的性格,運用我國傳統繪畫手法繪制而成。二人穿戴皆為鎧甲,勾戲曲臉譜,作舞臺角色打扮,有不同姿態亮相,線條粗實厚重,具有很強的裝飾效果,這種威武英勇的形象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長坂坡》又名《單槍救主》《保阿斗》《當陽橋》,民間各類劇種均有這一劇目。劇情大意是:曹兵追趕劉備,趙云保糜竺與甘夫人失散。張飛激怒趙云,趙云舍命殺回陣中,救出夫人與阿斗,夫人為保全阿斗性命,乃托子阿斗與趙云,自己投井而死。趙云懷抱阿斗,拼死突出重圍,猛將張飛在當陽橋前接應,呵退曹兵,使阿斗平安回到劉備身邊。二人身穿鎧甲、肩背戰旗,張飛健壯威猛,趙云懷抱阿斗面帶笑容、臨危不懼,厚重嚴謹的線條表現出了人物的精神氣質。

查看全文

木版年畫元素在文創產品設計的運用

摘要:中國傳統年畫因受地理環境、生活習俗等因素的影響,產生了多種類型,朱仙鎮木版年畫便是其中之一。朱仙鎮木板年畫深深地扎根于傳統民間習俗,蘊含著濃郁的民間藝術氣息。將朱仙鎮木板年畫元素作為設計基礎,運用于文創產品設計,有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該文結合朱仙鎮木版年畫的特點,探討朱仙鎮木版年畫元素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運用方法、開發與設計。

關鍵詞:朱仙鎮木版年畫;文創產品;設計

一、朱仙鎮木版年畫概述

中國傳統年畫因受地理環境位置、生活習俗等因素的影響,產生了多種類型,河南省開封市的朱仙鎮木版年畫便是其中之一。朱仙鎮木版年畫構圖飽滿,人物造型生動,具有鮮艷的色彩和張揚的線條。朱仙鎮木版年畫深深地扎根于民間傳統,具有濃厚的民間藝術氣息,在中國傳統年畫之中始終保持著鮮明的特點。將朱仙鎮木版年畫中獨特的元素運用于文創產品設計,有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朱仙鎮木版年畫起源于唐朝,經過宋朝、明朝、清朝的發展逐漸興盛。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朱仙鎮木版年畫在傳承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如今,制作木版年畫的作坊和能完整制作木版年畫的手藝人并不多。作坊的減少、手藝人的缺失,不僅導致傳統工藝在傳承過程中流失,而且導致木版年畫失去了應有的保護,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傳承與發展遇到了一些阻礙。如今,如何較好地保護原有的木版年畫,使木版年畫工藝完整繼承發展下去成為當前的主要問題。其實,朱仙鎮木版年畫本身具有很大的文化優勢,將其獨有的傳統藝術元素運用于文創產品設計,可以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推動傳統藝術的發展。

1.朱仙鎮木版年畫的藝術特點

朱仙鎮木版年畫具有悠久的歷史、濃厚的民間藝術氣息以及獨特的地域風格。具體而言,其藝術特點如下。其一,題材豐富,具有濃厚的民間藝術氣息。民間故事和民俗傳說是朱仙鎮木版年畫的主要題材,根據購買人的不同需求,年畫分為祈福類和辟邪類,應用方式以張貼為主,也有用于焚燒的,但一般較少用到。其二,色彩搭配獨特。中國傳統五色體系是朱仙鎮木版年畫顏色搭配的主要方式,不同色彩的木版年畫使用不同的套版印刷。制作顏料的材料主要來源于傳統中草藥,采用中草藥制作顏料的優點有很多,如,較為環保,年畫不易褪色,即使存放很久依然會保存得很好,等等。木版年畫顏色的搭配具有很強的民間藝術氣息,畫面中所使用的色彩冷暖對比的方式,使畫面效果更具色彩沖擊力,也更加飽滿。其三,構圖飽滿。朱仙鎮木版年畫的畫面較為緊湊,如《天地三界》《賜天大帝》等在畫面上占有大多數空間,人物特點分明,在緊湊的同時不缺乏節奏感,使人覺得意象飽滿又不覺煩瑣。朱仙鎮年畫在構圖布局時還講究對稱,具有較強的均衡美感,如“門花”“對魚”等成偶數分布,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具有完美和吉祥的寓意。其四,線條粗獷。朱仙鎮木版年畫造型以線為支撐,以畫面進行填充,線面結合,富有美感,從而體現出墨線的重要性。朱仙鎮木版年畫之所以具有較強的畫面感,是因為中線的支撐。與其他地方的木版年畫相比,朱仙鎮木版年畫具有粗獷奔放、剛勁有力的特點,更能體現出中原民族淳樸、厚實之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