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1 15:18: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化科技傾斜研究論文

中師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合格的小學教師,特別要注重培養農村小學教師,農村小學教師應具備“三愛一搏”(熱愛小學教育,熱愛農村、熱愛農業、博知多能),只有中師教育向農村經濟改革的需要傾斜,才能適應當前農村經濟改革,架起“科教興農”的金橋。

中師化學教材中注重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但在教育實施過程中還是存在著偏重理論輕視實踐,講多做少的弊病,缺乏適應農村小學教育工作中必備的實用技能,為此教學中傾斜于農化知識和實用技能,并通過第二課堂渠道在教學中進行探討性嘗試,取得了明顯效果。

一、教學設想

根據教材和本地自然環境條件以及學生實際等,在教學過程中有計劃向農化教學傾斜,其內容見表一。

中師農化教學的內容(一)

(附圖{圖})

查看全文

農化科技傾斜管理論文

中師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合格的小學教師,特別要注重培養農村小學教師,農村小學教師應具備“三愛一搏”(熱愛小學教育,熱愛農村、熱愛農業、博知多能),只有中師教育向農村經濟改革的需要傾斜,才能適應當前農村經濟改革,架起“科教興農”的金橋。

中師化學教材中注重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但在教育實施過程中還是存在著偏重理論輕視實踐,講多做少的弊病,缺乏適應農村小學教育工作中必備的實用技能,為此教學中傾斜于農化知識和實用技能,并通過第二課堂渠道在教學中進行探討性嘗試,取得了明顯效果。

一、教學設想

根據教材和本地自然環境條件以及學生實際等,在教學過程中有計劃向農化教學傾斜,其內容見表一。

中師農化教學的內容(一)

(附圖{圖})

查看全文

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的通知》(國辦發明電〔2020〕24號)要求,認真做好市農村亂占耕地問題整治領導組《11月20日全市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問題摸排工作進展及審核情況通報》(農房整治辦〔2020〕37號)整改落實工作,牢牢守住耕地紅線,解決耕地“非農化”突出問題,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耕地保護工作。總書記就嚴防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耕地保護是關乎14億人吃飯的大事,容不得半點閃失。牢牢守住耕地紅線,耕地不能“非農化”、良田不能“非糧化”,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是保障中華民族“鐵飯碗”的重要舉措。國務院專門將“保糧食能源安全”作為“六保”的重要內容之一,并制定印發了《關于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的通知》,提出了“六個嚴禁”的政策舉措。省委省政府今年4月28日專門印發了《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的決定》,對發現違法占地(包括建設大棚房)等七種行為所屬地黨政領導干部作出了更為嚴格的問責規定。各鄉鎮、各單位要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關于耕地保護的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認識嚴格耕地保護的極端重要性,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嚴格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采取有力措施,強化監督管理,扎實做好“六穩”工作,認真落實“六保”任務,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制止各類耕地“非農化”行為。

二、工作內容

(一)全面摸清底數

各鄉鎮、各單位要按照國務院《關于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的通知》和省委省政府《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的決定》的文件要求,明確當前最突出的六種耕地“非農化”行為,全面檢查,摸清底數、掌握情況、分清類型,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對發現的問題要立即整改,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要依法依規嚴肅追責問責。

查看全文

化學農化科技教學管理論文

中師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合格的小學教師,特別要注重培養農村小學教師,農村小學教師應具備“三愛一搏”(熱愛小學教育,熱愛農村、熱愛農業、博知多能),只有中師教育向農村經濟改革的需要傾斜,才能適應當前農村經濟改革,架起“科教興農”的金橋。

中師化學教材中注重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但在教育實施過程中還是存在著偏重理論輕視實踐,講多做少的弊病,缺乏適應農村小學教育工作中必備的實用技能,為此教學中傾斜于農化知識和實用技能,并通過第二課堂渠道在教學中進行探討性嘗試,取得了明顯效果。

一、教學設想

根據教材和本地自然環境條件以及學生實際等,在教學過程中有計劃向農化教學傾斜,其內容見表一。

中師農化教學的內容(一)

(附圖{圖})

查看全文

農業資金非農化對城鄉經濟的影響綜述

[摘要]城鄉經濟的協調與發展是我國近幾年來的一個重要經濟問題,是我國區域經濟調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城鄉經濟的發展也直接關系到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趨勢,所以,如何使城鎮與鄉村之間的經濟發展能夠更協調、更穩定,就成為了當今我國經濟面臨的問題。

[關鍵詞]

農業資金的非農化是一個十分普遍的現象。受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我國農村資金從種植業向非種植業、從農業向非農業部門轉移的數量越來越大。據統計,改革30多年來農業資金年均流出量達458億元,1978—1999年,農業資金共流出8709億元。20世紀90年代年均流出量比20世紀80年代增加了100億元。資金流動和收入轉移既影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擴大生產的能力又影響農業部門的生產潛力,更影響農村居民的收入。而資金轉移包括:通過價格形式的收入轉移、通過政府預算的收入轉移、誘發資金外流的資金轉移,以及對農業的投資減少等。

1通過價格的收入轉移

我國一些經濟學家使用“剪刀差”概念來描述預算的收入轉移、通過金融系統的資金轉移,以及對農業的投資減少等。國家收購價格和農產品“實際價值”之間的差距,并以此作為基礎來估計相應的收入轉移數量。根據新的古典經濟理論,用國家收購價格和自由市場價格之間的差距計算這種收入轉移是比較合理的。

一般認為,自改革開放以來,糧食市場價格比國家收購價格高20%~30%。經過連續幾年的豐收以后,自由市場的糧價相對下降。20世紀80年代后期市場價格已經與國家收購價格大體持平,有的地方甚至低于國家收購價格。但這一差距在20世紀90年代又重新被擴大,以小麥和水稻的平均價格為例,1989年市場價格比國家收購價格高大約10.3%,而5年后,這一差距猛增加到107.2%。1993年糧食大豐收,總產值比1992年高大約10%。而且通貨膨脹率因宏觀經濟的治理整頓而大幅度降低,自由市場糧價因而也相對下降,僅僅為國家收購價格66.4%。據計算,由于強制收購制度,僅糧食一項,價格就損失近100億元。改革后平均每年從農業部門流向工業部門的資金高達907億元。

查看全文

城鎮化應著眼于“三農”問題

城鎮化是農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通過城鎮化,可以實現人口、土地等資源的合理配置,并取得集聚效益和規模效益。從實際出發,我國的城鎮化應著眼于解決“三農”問題,正確處理人口與土地的關系,切實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切實促進農業和農村的發展。

目前我國城鎮化的三種主要方式從要素空間轉移的角度來看,城鎮化既是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轉化的過程,也是農業用地向非農業用地轉化的過程。人口的非農化和土地的非農化,構成了城鎮化的兩個主要方面。按人口非農化和土地非農化的先后次序來劃分,目前我國城鎮化有三種主要方式:先人口非農化再帶動土地非農化的方式。這是在城鄉發展過程中,農民或為追求城市良好的生活環境,或因子女考上大中專院校,或為生活所迫而外出打工等原因引起的人口自發遷移活動。這種方式簡單易行,也最為普遍。在我國農村勞動力嚴重過剩的情況下,這種方式將長期、廣泛地存在。但其缺點十分明顯,如分散性、自發性、盲目性等,大量寶貴的土地資源也因此處于閑置狀態。

先土地非農化再帶動人口非農化的方式。這是在開發區建設、企業用地、交通建設等過程中,由于非農征地而引起的。這種方式在國內開發區熱、房地產熱浪潮中非常流行。它在推進城鎮化的速度方面作用明顯,但也容易導致城鎮化建設千篇一律,容易造成耕地資源的浪費。

人口非農化和土地非農化同時進行的方式。這是在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伴隨著非農產業的發展和不斷聚集,人口和土地也同時向非農產業、向城鎮聚集的經濟社會現象。這種模式雖然遵循了市場經濟的內在規律,但速度比較緩慢,難以適應我國加快城鎮化發展的要求。

城鎮化的關鍵在于正確統籌人地關系

正確選擇城鎮化道路,關鍵在于正確統籌人地關系,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土地資源的最大效益。人多地少是我們的基本國情,是形成城鎮化決策的根本依據,也是正確選擇城鎮化道路的根本依據。上述三種城鎮化方式在我國將長期存在。要避免城鎮化過程中可能造成的人力資源、土地資源浪費,就必須通過制度創新來明晰地權,確保農民的合法權益,不斷完善勞動力市場和土地市場。

查看全文

農村經濟二元化的分化論文

論文關鍵詞:二元經濟結構分化新農村建設

論文摘要:中國在城鄉經濟結構二元化的同時,在農村內部,農業和非農產業也呈現出二元經濟結構的特點。在此前提下,中國農民也因其是否從事農業生產而出現分化。本文試圖通過對20個村莊的調查,對農村經濟二元結構和農民分化進行分析和研究,提出相應的應對方法。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現象被認為是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經濟現象,而我國由于歷史和現實在眾多原因,國民經濟的二元結構特點更為突出。在二元結構下,我國城市和農村的發展非常不平衡。

一般對二元經濟結構的劃分都是以城市和農村為劃分標準,然而我國在城鄉經濟二元化的同時,隨著鄉鎮企業和農村工業的發展,我國農村的經濟結構也出現了農業與非農產業的二元分化。上海財經大學李靜霞曾經在《中國二元經濟演化進程分析》中指出我國經濟由城市非農業、鄉村非農業和鄉村農業三部分組成,從而從農和非農兩個角度對二元經濟進行了劃分,而根據利特爾(Little,1982)曾經對二元經濟的定義:“二元性可以從多方面下定義。但是一個在分析上有用的、有關制度的定義看來應該是:一種經濟是二元的,即它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在那種傳統制度下運行,而另一個重要的部分則是在雇傭工資制度下運行。”這樣的劃分體現了二元經濟在生產率和剩余勞動差異方面的含義。

在農村經濟結構二元化的同時,農民也因為其從事的產業出現了分化。浙江師范大學盧福營在《論中國農民分化的多元化特征》中提出,非農化是“農村社會成員分化的根本動力”。完成非農化的三種村莊—城村、鎮村、工業村與傳統的農業村出現了分化,而在一個村中,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民也與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的農民出現了分化。在此理論基礎上,本文通過對全國20個村莊的調查進行研究,對我國農村經濟結構二元化條件下的農民分化進行分析,試圖為這一問題的順利解決提出可行的方法和對策。

研究對象和方法

查看全文

農業局農藥工作報告

市人民政府:

今年以來,我市制售國家明令禁止銷售使用的甲胺磷等高劇毒農藥的活動猖獗,在省內外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按照省農業廳的統一安排,3月17-26日,我市開展了甲胺磷等高毒農藥清查收繳專項行動,取得了一定成效。6月初,有群眾舉報*農化種子市場仍然有人公開銷售甲胺磷等高劇毒農藥,引起國家農業部、省農業廳領導的高度關注,多次派出工作組到*農化市場暗訪,并要求我市必須政府牽頭,重拳出擊,嚴厲打擊,遏制蔓延,盡快取得成效。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資市場經營狀況

河南作為農業大省,對種子、農藥、肥料等農業投入品的需求巨大。*地處中原腹地,交通樞紐,1993年以來形成了一批全國知名的批發市場。*農化種子市場、楊槐農資市場、黑莊批發市場、河南農資大世界(金水市場)4家大型農資批發市場和大河農資倉庫集散地,已經成為全國農資主要集散地。年交易農作物種子品種近1000個,交易量約3.4億公斤,交易額約20億元的規模;年交易各種農藥近1700個品種,交易量7萬噸,交易額約為15億元。

全市農藥零售經營商戶1300余家,全市現有農藥生產企業53家,國外及省外農藥生產企業駐鄭辦事處170余家,經營品種和規模均為全國之最。

二、農藥監管面臨的形勢

查看全文

我國土地管理政策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農地過度非農化和建設用地配置效率低不僅導致我國的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社會安全受損,也是引起產業準入門檻過低、產業結構雷同、經濟運行質量不高的重要原因。本文從對我國土地管理主要問題的辨析入手,認為以土地產權主體缺位、土地征用權濫用為特征的基本制度缺陷和以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土地資源配置上的非合作博弈為特征的政府治理缺陷是土地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的主要成因。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了兩個重要的理論命題:我國農地損失存在著代價性損失和過度性損失;而導致過度性損失的主要經濟學原因是政府失靈,即對土地市場的排斥和對土地價格的扭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為我國土地管理的重點應以減少或消除農地過度性損失為主要目標,建立起“產權明晰、管制有效、市場配置、調控有序”的土地管理機制。文章對實現這一機制的政策建議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農地非農化/土地配置效率/政府失靈/土地市場創新

土地利用結構和利用效率問題是土地管理的基本命題。現實中,我國農地過度非農化與建設用地配置效率低下已經成為我國土地管理亟待解決的兩大問題,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關系重大。當前和未來相當長時間內,我國土地資源管理的難點在于協調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與農地資源保護的關系,重點在于如何確定合理的土地資源保護規模和相應的空間布局,以及在此基礎上如何高效配置土地資源,尤其是建設用地資源,以逐步轉變長期存在的依賴大量低成本土地消耗的經濟增長方式。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為我們從根本上認識我國土地管理存在的問題、科學確定土地管理目標、實現土地管理機制的轉變提供了重要依據。

一、對我國土地管理主要問題的認識

中國經歷了20多年的持續高速經濟增長,取得了世界矚目的發展成就。但是隨著人—地關系日趨緊張,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土地配置問題日漸突出。在部分經濟發達地區,土地配置已經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一)我國土地管理的主要問題及其影響

查看全文

我國土地管理政策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農地過度非農化和建設用地配置效率低不僅導致我國的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社會安全受損,也是引起產業準入門檻過低、產業結構雷同、經濟運行質量不高的重要原因。本文從對我國土地管理主要問題的辨析入手,認為以土地產權主體缺位、土地征用權濫用為特征的基本制度缺陷和以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土地資源配置上的非合作博弈為特征的政府治理缺陷是土地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的主要成因。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了兩個重要的理論命題:我國農地損失存在著代價性損失和過度性損失;而導致過度性損失的主要經濟學原因是政府失靈,即對土地市場的排斥和對土地價格的扭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為我國土地管理的重點應以減少或消除農地過度性損失為主要目標,建立起“產權明晰、管制有效、市場配置、調控有序”的土地管理機制。文章對實現這一機制的政策建議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農地非農化/土地配置效率/政府失靈/土地市場創新

土地利用結構和利用效率問題是土地管理的基本命題。現實中,我國農地過度非農化與建設用地配置效率低下已經成為我國土地管理亟待解決的兩大問題,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關系重大。當前和未來相當長時間內,我國土地資源管理的難點在于協調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與農地資源保護的關系,重點在于如何確定合理的土地資源保護規模和相應的空間布局,以及在此基礎上如何高效配置土地資源,尤其是建設用地資源,以逐步轉變長期存在的依賴大量低成本土地消耗的經濟增長方式。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為我們從根本上認識我國土地管理存在的問題、科學確定土地管理目標、實現土地管理機制的轉變提供了重要依據。

一、對我國土地管理主要問題的認識

中國經歷了20多年的持續高速經濟增長,取得了世界矚目的發展成就。但是隨著人—地關系日趨緊張,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土地配置問題日漸突出。在部分經濟發達地區,土地配置已經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一)我國土地管理的主要問題及其影響

查看全文